智者大师别传注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天台宗
书籍内容:

续藏经 智者大师别传注
 宋 昙照注
  
    四明沙门 昙照 注
  天台智者大师别传
  天台。山名也。祖师徽号。下文委解。所言别者。对总得名。总则南山续传三十卷列成十科。今於总出别。四本不同。一章安所记。二玉泉法论所记。三会稽智果所记。四终南山龙田寺法琳所记。此四人皆大师弟子。唯章安所述流行於世。余三绝闻。惜哉亡矣。所言传(去声)者。传(平声)於行业万世不没。崔豹古今注。程价问曰。凡传者何。答曰。凡传皆以木为之。长一尺五寸。书符信於上。又以一板封之。皆御传信也。今儒释二教笔编记善恶。永为龟鉴。不用板木。亦是传通义也。问。大师出於陈隋。南山生於唐代。何故得云从总出别。答。南山续传虽出於后。乃搜索高流共为一部。大师行业亦在其中。故得成总。此本近有吴兴合溪广福寺智谌法师笺注。是则存之。非则去之。今用南山总传。天台百录。陈氏南史。玉泉行状碑(并)皇朝张相公关王祠记。隋书帝纪列传(并)询云水同人居玉泉曾读殿壁纪录。别传有所不载者悉皆引而注之。俾祖师行业光昭於万世。亡穷之传也。
  门人 灌顶 撰
  谓登门入室习学之士也。僧传云。名灌顶。字法云。俗姓吴氏。常州吴兴人也。其祖避地东瓯。因而不返。乃为临海章安人也。生方三月。母欲名之。夜称三宝。顶乃口效。音句清辩。时摄静寺慧拯法师闻而叹曰。此子非凡。即以非凡字之。七岁出家为拯公弟子。遂求道天台。承习定慧。春秋七十有二。贞观六年八月七日终于国清寺。至今寺前大街南出东畔有塔见存。后汉书注云。章安县名。本号日浦。光武改为章安。故城基址在县东南。世云十住极为灌顶。十地极为法云。受度师知其大器。必是地住之人。故以此而立名立字也。
  大师讳智顗。字德安。
  祖师之讳即湘州果愿寺法绪所立。顗即静也。其师乃从德立也。
  姓陈氏。
  姓者所以系统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之所出。陈氏者。姓谱云。许州颕川姓。陈氏标首。今据史记陈杞世家云。周武王伐纣。乃复求舜后。得妫满。封之於陈。以奉舜祀。是为陈胡公。历代而下二十五君有国。至陈愍公。当周敬王四十一年岁在壬戌。为楚惠王灭之。总计五百三十八年。俱姓陈氏。今天下姓陈者应是武王封妫(音辉)满而受姓。疑地名也。诸书不记。谌公谓后汉陈实之后。此亦无据也。
  颕川人也。
  颕川郡。秦置。因水得名。川即水也。后汉志有临颕.颕阴.颕阳县。大宋谓京西北路。元丰三年改颕昌府。即许昌郡。去东京二百五十里。汉献帝禅位魏武。故号许昌。意欲许汉业再昌故有是号也。
  高宗茂绩。盛传於谱史矣。
  高宗或指陈胡公后。至前后汉.魏志.晋书此四史内。凡有十三人并存列传。茂大也。绩功也。余捡齐.梁.陈.隋诸史则无陈起祖宗裔。信是章安远指前代矣。谱谓家谱。史谓史藉。自汉至晋代诸公皆有大功绩也。
  暨晋世迁都。
  暨及也。晋高祖姓司马。名[壹*咨]。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受魏禅。建国雒阳。至第六主敏帝。讳邺。字彦旗。即位改元建兴。至四年为后赵王刘聪用弟刘耀逼陷雒阳。天下援兵不至。内外断绝。十一月己未。帝使侍中宋敞送[款-士+止]於耀。帝乘羊车肉袒出降。徙帝于平阳。国废。至第七主元帝。名睿。字景文。迁都建康。即今江宁府升州。旧称建邺。避敏帝讳故称为建康也。
  家随南出。寓居江汉。
  陈氏本居雒陈乃北方也。荆州在南。故曰南出。寓寄也。避刘耀之乱故。江汉即江河。澄湛也。即水际也。如诗汉广序云。文王之道被乎南国。美化行乎江汉之域。
  因止荆州之华容县。
  荆州属荆湖北路。今号江陵府。又改荆门军华容县。后汉志云。古华容侯国即楚灵王国基。今有章华台基存焉。九域志云。乾德三年以汉华容地置建宁县。今为公安县。今岳州华容县是也。
  父起祖。学通经传。谈吐绝伦。而武策运筹偏多勇决。
  大师之父未知官品。据祖有功德疏碑。可一纸量。云造寺功德荐襄阳府君。恐曾知襄阳府郡也。学通五经。诸朝史传谈吐之间。出言有章贯绝人伦。加复武艺穷通三略六韬。运动筹策必克胜矣。运筹者。汉高祖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此美张良)。今文用此语而美之矣。
  梁湘东王萧绎之荆州。列为宾客。
  梁则梁国。都建康。姓萧氏。初祖乃武帝。讳衍。字叔达。湘东郡即荆州。王武帝第七子名绎。字世诚。初帝梦眇目僧执香炉称托生王宫。既而王母在婇女次侍。始褰衣幔。有风回裙。帝感幸之。婇女梦月堕胎中。遂孕。於天鉴七年八月丁巳生眇目者。室中异香。有紫胞之异。武帝奇之。年十三封湘东王。后至荆州守。太清元年累迁为镇西将军。都笃荆州刺史。列为宾客者。起祖既异常伦。不敢臣之。故分别为宾客。此乃湘东府之官也。
  奉教入朝。
  奉湘王教以为信使。或慰问暄凉起居时序。或告知封邑安否事由。故为使入朝武帝也。
  领军朱异见而叹曰。若非经国之才。孰为英王之所重乎。
  南史列传五十二。朱异。字彦和。吴郡钱唐人也。博学多闻。二十一为明山宾客。表荐武帝为太学博士兼通事舍人。大同八年加侍中。太清二年为中领军舍人如故。故有领军之号。今侍中等职皆带领军也。当时已是起祖入朝。故叹云经论国政之才。实宰辅之器。孰者。谁也。英王者。即湘王。不敢臣下故列为宾客。故言重也。
  孝元帝即位。
  大同二年八月侯景反。三年三月侯景陷建业。知台城不守。三月十五日於荆州即帝位。曰六帝也。
  拜使持节散骑常侍益阳县开国侯。
  使持节者。苏武使凶奴十九年持汉节而回。因取此义。故名持节也。散骑常侍者。汉官仪曰。秦及前汉置散骑常侍一人。散骑骑马并乘舆车。献可替。珥貂蝉。备顾问。掌侍人。常在君王左右也。益阳县者。属郡在衡州。开国者。为帝开展社稷也。侯者候也。为天子斥候非常也。五等诸侯当第二也。封地四百里以为采邑。
  母徐氏。温良恭俭。偏勤斋戒。梦香烟五彩轻浮若雾。萦回在怀。欲拂去之。闻人语曰。宿世因缘寄托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
  生则目有重瞳。如舜之相。
  又梦吞白鼠。因觉体重。
  荆州碑云。母氏因觉身心如虚空。怪而卜之於日者。乃曰。白鼠者乃龙之化也。
  至於载诞。夜现神光。栋宇焕然。兼辉邻室。
  其岁乃梁大同五年也。荆州碑云。一日昏黄。里人望屋上火发。其焰四起。举众来救。及至乃是陈常侍家生子。众人悉惊异也。
  邻里忆先灵瑞。呼为王道。兼用后相。复名光道。故小立二字。眼有重瞳。父母藏护不欲人知。而人自知之矣。
  南山传云。及诞育夜。室内洞明。信宿之间其光乃止。内外胥悦。咸陈鼎爼相庆。火灭汤冷为事不成。忽有二僧来扣门曰。善哉。鬼德所重。必出家矣。言讫而隐。荆碑云。在襁褓中便自合掌。其语虽异。其意皆同。所言不欲人知者。目有重瞳乃舜相也。恐为所害故。
  至年七岁。喜往伽蓝。诸僧口授普门品。初启一徧即得。而父母遏绝。不听数往。
  荆碑云。方龆齓中。僧中知其根器。口授莲经普门品。一举通卷背诵如流。众皆异之。遏者止也。听者许也。不许频往伽蓝也。龆齓即毁齿也。男子八岁。女子七岁毁齿。此乃阴速阳迟也。
  每存理所诵而惆怅未闻。
  惆怅者感恨也。罗什译法华经。遗失普门一偈。其偈乃隋朝阇那[怡-台+屈]多所译。至有唐南山方参入大部。往往怅恨不能尽闻於偈也。
  奄忽自然通余文句。后以经验。无所失矣。
  通余文句。即是偈文或全部尔。
  乡闾嗟异。温故知新其若此乎。
  乡者。古制二千五百家为乡也。闾谓乡里之门。大师生则有殊。幼乃聪俊。人皆嗟异。温故等者。语出论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然大师之德生而知者。
  年十五(至学之年)值孝元之败。
  侯景诈立。简文帝改太清年为大宝元年。元帝知简文制在。臣贼不用。宁於江陵改元承圣元年。至三年十一月国败。为魏所执。十二月辛丑魏人戕帝。
  家国殄丧。亲属流徙。
  梁之末运。国殄王亲。家丧眷属。流散徙移所存者少。
  叹荣会之难久。痛凋离之易及。
  势数无常。喻若郡花会之於春露。众萼争芳。遇之以风雨。残红委地。易见凋零。可谓时势衰残易及也。
  於长沙像前发弘大愿。誓作沙门。荷负正法。为己重任。
  长沙即荆南路长沙郡潭州也。其郡。河中有大砂陼甚长。故曰长沙也。彼州寺内佛像之前。尔朝代改更未知皇朝称为何寺。然大师生於荆州。属荆湖北路。今为江陵。又改荆门军。况大师在幼。程途且远。往往彼有殊胜。特往瞻礼矣。弘亦扬也。誓者制也。发扬大愿以四弘自制其心。沙门此翻勤息。勤修善果息诸恶行。肩担曰荷。背持曰负也。
  既精诚感通。梦彼瑞像飞临宅庭。授金色手。从窗隙入。三徧摩顶。由是深厌家狱。思灭苦本。
  瑞像即长沙佛也。隙。棂也。深厌家狱者。瑜伽论云。在家囚缚犹若牢狱。出家放旷犹若虚空。是故叹云身为苦本也。
  但二亲恩爱不时听许。
  前云父母遏绝不听数往者即此意也。
  虽惟将顺而寝哺不安。
  惟唯同也。唯恭於诺。曲礼云。父召无诺。唯而起听。不敢逆故。其顺也。寝者眠也。哺者食也。而役心出家。所以眠食不安也。
  乃刻檀写像。披藏寻经。晓夜礼诵。念念相续。
  刻檀。雕像也。写像彩画也。对像则顶礼。持经则诵习。
  当拜佛时。举身投地。恍焉如梦。见极高山。临於大海。澄渟蓊郁。更相显映。
  恍者恍惚也。如入定像。历历似梦。高山者即大师后归天台作放生会。船出海海口。望山秀美。昔梦游海畔正似於此今。以荆碑考之。为僧受具后梦。今章安说未出家时所梦也。南山传中说住瓦官寺时所梦。有异於此也。
  山顶有僧。扣手唤上。须臾申臂至于山麓。接引令登。入一伽蓝。见所造像在彼殿内。
  僧即定光也。彼处有扣手石存焉。伽蓝即修禅寺。今云大慈寺。梦见者后相前现也。见所造像。即前谓刻檀写像也。梦中见者乃精诚所感也。
  梦里悲泣而陈所愿。愿学得三世佛法。对千部论师说之无碍。
  西土天亲始学小乘。不信摩诃衍法。造论五百部申述小乘。后因兄无着开导。既悟大乘之意。方援刀欲截舌忏谢。无着止之曰。昔以舌毁。今以舌赞。足。矣於是复造五百部论赞述大乘。时号为千部论师。智者愿。设遇此俦。宏才博赡。我亦对扬无惮。况金陵硕匠如济忍两琼等单轮只翼者。又何足扣大师所蕴耶。
  不唐世间四事恩惠。
  唐则虚也。四事即饮食.衣服.卧具.医药等也。
  申臂僧举手指像而复语云。汝当居此。汝当终此。
  大师江南散众。初归天台。方见定光以叙梦事。下文所载甚是分明。
  既从窹已。方见己身对佛而伏。梦中之泪委地成流。悲喜交怀精勤逾至。
  窹。觉也。如成流者。泪之潸然如水之流。悲喜者。悲世俗不睹。喜自身得见也。逾者过也。至者甚也。
  后遭二亲殄丧。丁艰茶毒。
  此一节文与荆碑不同。彼以亲在求出家。此云二亲丧而离俗。荆碑云。六师欲挈锡徧览诸方胜槩。辞其母。母曰。子今远游。父母甘旨依何人耶。师运慈心。指其茅化为稻。指其水化为油。今有茅穗村油河存焉。余尝问游荆州者云。昔华容县。今为公安县。有油河里茅穗村。俗人呼之。问。大师之父乃散骑常侍益阳侯。何故贫而无食。答。恐梁国遭乱。人逃国破。劫掠之后财宝不藏也。丁。当也。艰。忧也。父母丧则丁忧也。茶则苦也。茶(音涂)字即茶也(直加切)。性苦。如孝子丧亲苦毒也。
  逮于服讫。从兄求去。
  逮。及也。父死斩缞。母死齐缞。三年孝满。释服从吉。后从兄求去。即陈针也。乃陈侯之长子也。
  兄曰。天已丧我亲。汝重割我心。既孤且离。安可忍乎。
  父母丧去曰孤。兄弟相别曰离。
  跪而对曰。梁荆百万。一朝仆妾。
  梁元帝荆州建国。百万封疆为魏所败。仆从臣妾一朝殄灭矣。
  于时久役江湖之心。不能复处碨磊之内。
  详此二句非大师语。乃章安饰辞尔。江湖广大如范蠡泛舟。可逃形隐迹。碨磊者小山之貌。不可以遁形学道。岂可在家囚缚。
  欲报恩酬德。当谋道为先。唐聚何益。铭肌刻骨意不可移。
  出家之志。如将外皮并其内骨刻作碑铭。决定之心不可移也。
  时王琳据湘。从琳求去。琳以陈侯故旧。又嘉此志节。资给法具。深助随喜。
  南史五十四云。王琳。字子珩。会稽山阴人也。元帝居番荆州。刺史王琳姊妹并入后宫见幸。琳由未弱冠。得在左右也。
  年十有八。投湘州果愿寺沙门法绪而出家焉。绪授以十戒。导以律仪。乃摄以北度。
  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以律仪一句总摄之也。北度者。师居北位面南。弟子面北作礼。故云也。
  诣惠旷律师。兼通方等。故北面事焉。
  南山续传第十义解篇云。释惠旷。姓曹氏。谯国人也。十二出家。事江陵宝光寺澄法师。律行精明。值真帝王藏。学摄大乘.唯识等论。
  后诣大贤山诵法华经.无量义经.普贤观经。历涉二旬。三部究竟。进修方等忏。心净行勤。胜相现前。见道场广博妙饰庄严。而诸经像纵横纷杂。身在高座。足蹑绳床。口诵法华。手正经像。是后心神融净爽利常日。逮受具足。律藏精通。先世萌动而常乐禅悦。怏怏江东无足可问。
  大贤山在衡州。南北曰纵。东西曰横。谌曰经像纵横者。表部乱也。口诵法华手正经像者。表当以法华之意。区判淳杂使归正辙(此说然也)。先世萌动者。萌即萌芽。宿世精修。善根蕴乎八识。今生以善普重。如枯荄资於春露。萌芽自根再长。怏怏者不足之貌。而湘江之东。有诸法师禅慧不兼。故怏怏然。以不足扣问故也。
  时有惠思禅师。武津人也。名高嵩岭。行深伊洛。十年常诵七载方等。九旬常坐一时圆证。希有能有。事彰别传。昔在周室。预知佛法当祸。故背北游南。意期衡岳以希栖遁。权止光州大苏山。
  南岳传左南山续传十七卷张华博物志云。嵩高为中岳。属预州。言名高嵩岭。意以四岳低也。伊洛即洛阳伊水也。亦尚书禹贡伊洛瀍润既入于河。是此水也。伊洛既深。故比南岳之行也。七载方等。传中不说。九旬常坐。依文殊问般若经。止观委明。此不注也。周室者。后周姓宇文。都长安。凡六帝。第三帝武。帝讳邕。字祢罗突。建德三年五月毁道释二教。经像悉毁。罹沙门道士并令还俗。凡经七载。既大隋受禅。方兴佛教。思师预知此祸。故背北游南也。光州即今衡州也。
  先师遥餐风德。如饥渴矣。
  风谓道风。德谓德行。如饥渴者。故诗云。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其地乃是陈齐边境。兵刃所冲。而能轻於生重於法。忽夕死。贵朝闻。涉险而去。
  当是之时。北属周国。南乃陈齐。三方各据。皆有戍守。兵刃交横。故云涉险。夕死者。论语云。朝闻道。夕死可也。
  初获顶拜。思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
  荆碑云。悟后乃云。吾尝与汝法华会上同听劝发品。还记得否。师蒙印语。悟如梦觉。了见三世如视诸掌。六通三明悉皆圆证。
  即示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於是昏晓苦到。如教研心。
  四安乐行即本经中品。身.口.意并慈悲四也。文句广释。南岳有一卷文近。以皎公自衡带此本归。人多传写。研穷也。实如师教。研穷其心也。
  于时但勇於求法而贫於资供。切柏代香。柏尽则继之以栗。卷帘进月。月没则燎之以松。
  栗根气味犹胜别木。故续其柏也。燎(力照反)。宵明曰燎。故毛诗有庭燎篇。美周宣王鸡未鸣设大烛於庭以侍诸侯之朝。今祖师尽夜之设。非只鸡鸣而已。
  息不虚黈。言不妄出。
  黈(他斗切)。出气也。祖师修六妙门。继志数息。故息不虚出矣。孝经云。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又云。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古儒君子尚然。况吾祖深位。言岂妄出耶。
  经二七日。诵至药王品。诸佛同赞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到此一句。身心豁然。齐而入定。持因静发。
  或者疑云。大师悟入何不在十如是甚深境界顿证。而至此品耶。此难无穷。况七卷文通皆妙法。荆溪云。文文之下通结妙名。句句之中咸具体等。但悟入由时也。问。止观云。诵经诵咒尚喧於静。祖师何故因诵而悟耶。答。常坐遮诵。故有此说。法华三昧通於正助。念念之中不离三观。即寂而照。即照而寂。寂照不二。妙观现前。因静发明。三昧行成也。
  照了法华。若高辉之临幽谷。
  高辉。当午也。幽谷。山之深壑也。傥日未正午。照乃未明。悟释迦一化。五时终卒。开显深旨。出世化意。无所不了。佛日大明为若此也。
  达诸法相。似长风之游太虚。
  法华云。如风行空中。自在无障碍。
  将证白师。师更开演。大张教网。法目圆备。落景谘详。连环达旦。自心所悟。及从师受。四夜进功。功逾百年。
  落景。景者影也。夕阳日没时。入室谘问。详究大道也。连环者。喻两环相绾不可舒开。始自日没。终至天晓。授辞请益。连环四夜。领解贯通。功夫深厚。过逾时匠一百年也。或谓只禀三三昧.三观智。今谓不然。四夜请益连环达旦。岂只二种法门耶。观於下文代讲大品般若时。在於一经之中用谘三三昧.三观智。余於文下。卷舒自在。故得云也。
  闻一知十。何能为喻。
  论语曰。子曰。赐与回何如。子贡曰。回也闻一已知十。赐也闻一已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知也。先儒谓回闻一事已知十事。余谓回洞知十分。赐但晓二分而已。
  观慧无碍。禅门不壅。宿习开发。焕若华敫矣。
  观即是慧。即空假中观。穿观达不观观也。始自数息。终至观练熏修超越三昧。无所壅滞。焕者明也。此之观慧自非宿世习熟。岂得一生了悟。若朝花披启秀振轩庭。岂不美哉。
  思叹之曰。非尔弗证。非我莫识。所入定者。法华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也。
  初旋陀罗尼者。文句解云。旋假入空也。百千万亿旋陀罗尼者。旋空出假也。法音方便陀罗尼者。二为方便。得入中道第一义谛。今言初者。即是五品十信也。以登住为真修也。即以十信为方便。今言前方便者。知属五品。至於祖师迁神时而云。吾只五品位尔。且有所证。南岳即定已至五品。况行道日久。想证入弥高。其最后五品之告。未可量也。故梁肃云。等觉欤。妙觉欤。不可得而知。
  纵令文字之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可穷矣。於说法人中最为第一。
  如佛记迦旃延.富楼那。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今南岳记吾祖亦此意也。
  时有惠邈禅师。行矫常伦。辩迷时听。自谓门人曰。我所敷弘真师子吼。他之所说是野干鸣。
  邈师无传。不知宗何经论。光州声誉者。邪辩如楞严第十。野干即野狐。未见吾祖乃私轻谤。
  心眼未开。谁不惑者。先师正引经文。傍宗击节。研核考问。邈则失征。
  征。举也。击节。即乐府中柏也。祖师以经论而攻之。科义而节之。即他之邪说不遑所据。举止失措也。
  扬簸慧风则糠秕可识。
  世人治其稻米者。乘风扬之。去其秕殗。取其真谷。米则以箕簸之。去其糠碎。取其净米也。秕亦作秕。不成稻者。乃殗谷也。
  淘汰定水故砂砾易明。
  淘汰者。谓洗澄也。小石曰砂。碎瓦曰砾。以祖师禅定之水。淘去邈师之砂砾。取其吾祖之明珠。范文政公谓。石中选玉。砂里淘金。即此意。
  於是迷途知返。问津识济。
  当时邈师之徒舍邪归正。从祖师者多矣。津。水也。济。渡也。咸知学海之汪洋。愿乘般若之船济渡矣。
  仍於是夜梦见三层楼阁。邈立其下。己坐其上。
  三层楼阁表三德之最要。祖师深解。故立其上。邈解邪辩故立其下。
  又有一人攘臂怒目曰。何忽邈耶。何疑法耶。宜当问我。先师设难数关。宾主往复。怒人辞穷理丧。结舌亡言。
  攘。音让。掉臂无乱之貌。亡。音无。结舌则目瞪口呿。无言则声消辞丧。既是邪神。岂敌正说。
  因诫之曰。除诸法实相。余皆魔事。诫已不复见邈及兴怒人。夕有闻者。谓为[谰-月+?][穴/(丬*臬)]。
  夕者。师梦之夜。[谰-月+?]音蹋。[穴/(丬*臬)]音乂。乃梦中语也。谌师改云謟者。非也。
  旦诣思所。具陈其相。师曰。汝观般若不退品。凡几种行类相貌。
  奘译。其经五百六十二卷中不退品者。本罗什法师所译也。
  九十六道经云。人若说法。神助怖之。汝既昼折慢幢。夜驱恶党。邪不干正。法应尔也。
  九十六道经。藏录无名。恐隋世有之。亦恐九十六道经中说者多是魔尔。
  思师造金字大品经竟。自开玄义。命令代讲。是以智方日月。辩类悬河。卷舒称会。有理存焉。
  谌云。大品经即摩诃般若四十卷。什师译龙树智度论一百卷解者也。方者。比也。大智开发。比之日月照明破暗。悬河者。瀑布水也。四无碍辩如高嵓溜。昼夜流泻无有间绝。卷则收归一性。舒则广演无穷。称彼机缘。会合四悉。并存至理之谓。
  唯有三三昧及三观智用以谘审。余悉自裁。思师手持如意临席赞曰。可谓法付法臣。法王无事者也。
  如意者。古人谓之背爬。痒处爬之则可人意。今表如意说也。法王乃南岳自称。法臣则智者也。传续。法灯破含生暗。如世圣王为民父母。朝府贤辅宣布王令。家国清宴天下无事。
  惠旷律师亦来会坐。思谓曰。老僧尝听贤子法耳。答曰。禅师所生。非旷之子。又曰。思亦无功。法华力耳。代讲竟。思师诫曰。吾久羡南衡。恨法无所委。汝粗得其门。甚适我愿。吾解不谢汝。缘当相揖。
  诫。嘱也。羡。叹也。委。托也。粗。略也。谢。下也。云粗得者。南岳位在十信。大师位居五品。下不测上。故云粗得。据南山传云

分页阅读: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智者大师别传注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