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论会释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文件大小:0.29mb。
书籍内容:

金刚般若论会释
  唐 窥基撰

  金刚般若论会释卷第一

    大乘基撰
  一部分三。初敬所师。叙标作意。次科宗义。正释经文。后叹愚深法成隐灭。初中三颂分二。初二颂半归敬所师。后半颂叙标作意。初中复二。初二颂别显三宝。后半颂总礼所师。初中复二。初一颂半唯敬法。后半颂敬佛僧。法中分三。初半颂叹佛法神功。出生报化显法身故。次半颂叹法深妙。词理坚贞。群圣迷故。后半颂叹法玄约。文略义广。威势胜故。智者佛也。闻已为我说者。慈氏菩萨僧也。天亲论偈。弥勒菩萨为无著说。无著授与天亲。令造释故。天亲偈云。法门句义及次第。世间不解离明慧。大智通达教我等。即明弥勒亲教无著。无著转教天亲也。归敬福田理应周普。但说此三者。是经所依及能起故。能说所说。教依义依。各敬胜首。摄余一切。
  次科宗义。正释经文分二。初明七句。申正述之宏纲后世尊为何故以寂静者下。重解前文。释玄宗之巨委。初文复二。初标七句彰一部之大旨。后释前文配。经文之所在。所明名义。能诠名句。以教诠义。名为有义句。义之句故。或义是所诠。文为能诠。以文随义。皆有七故。名七义句若文若义。皆有七故。若依天亲法门句义及次第法门句义者。为句之义。名为句义。或唯义故。初标七句中分二。初标列七句。后显七有异。初文有三。初标。次列。后释结。七中前六是所诠义。菩萨事故。第七是能诠句。能诠义句故。二释义句。皆能诠也。前六之中。初三文之次第。分段义意。流三住处所明。其对治是所断边执。不失是所修中道。地是此二法之别位。总名为住处。发大乘心者。所依处故。别名为地。彼位有漏无漏诸法。顺生彼位。各别胜法能持不失。名之为地。总法所依。所止名住。别法能持。能生名地。是二差别。
  后释前文。配经文之所在。分七。随前标释故。佛种不断有二义。一者明佛能为善摄善付。善现发请。欣佛为说。令诸菩萨当依修学。得绍佛种姓不断故。论下解。有六因故。善现发问。令佛种不断。二者明佛能为善摄善付。令所摄付诸菩萨等依位而修。由佛能令绍种不断。故论结云。此善摄付嘱二种。显示种姓不断。故经说云。教发菩提心。令佛种不断。即是此也。
  文分为四。初标佛种不断。是问答之大纲。玄宗之巨意。二别配文。三逐难释。四结成前。虽一部经问答之意皆为愿欲令佛种不断。由能问故。方能答生。初从胜名。故次别指。准在问中。此中初标论其实义。故言般若为佛种不断。流行于世。
  别配文中。希有世尊。意总标叹。如来以下别显。叹希有有三义。一由能摄付佛成希有余不能故。二时一出现经多劫中不可见故。三福德智慧生可度种种庄严。无与等故。此中世尊是第十号。如来是初号。举终括始。以略中间。故能断云。乃至如来应正等觉。由举终一。略其中间六。至于初三。余文皆略。无乃至言。十号。如瑜伽八十二释。又此论牒经云。如来以第一善摄等。云何之言。经本皆无。又此欲叹佛希有摄付。乃言云何。翻成问佛。非是叹词。深为乖角。善摄等者。能断云。言最胜摄受。余文但言善护念等。下文遂开。第一及善。二义有异。最胜之言。其具第一善二义故。此能摄受法下论自解。
  逐难释云。于中善摄等者。合经及二论。摄付有六义。一能摄付者。如来唯在果位。瑜伽三十七。能成就有六。一胜解行地菩萨。二净胜意乐地菩萨。三行正行地菩萨。四随决定地菩萨。五决定行地菩萨。六到究竟地菩萨。彼在因位。此说果位。说一切位。极深妙法。非余能故。又此说法王。彼说佛在世时及佛无后能成熟者。故不相违。二所摄付者。谓诸菩萨虽所成就通有四乘。行二利行。通他三乘。余解不能故。此唯菩萨。此上二种经文自有。三摄付之时。此中论云。于佛证正觉转法轮时。以五义中菩萨乘法。化根已熟。名为善摄。于佛涅槃时。亦以五义化。已得摄受菩萨。名善付嘱。四所摄付类。天亲论云。善摄化根已熟。善付化根未熟。此中二时俱化根熟。一解二论义同。此中意说。根熟菩萨佛初成道。佛自摄受。令依教行禀于佛训。佛入灭时。佛化既无。无能摄付。但以佛法。付根已熟。令根未熟。于彼受化。名善付嘱。故此说言。已得摄受菩萨于佛灭时。亦以五义而建立之。非是二时俱以五菩萨法建立已熟名善付嘱。故二论同。由佛若在未熟菩萨。亦自摄付。劣故隐之。或此中付论遇佛皆熟。名善摄受。灭后令度是根未熟。名善付嘱。便无有妨。故真谛经云。善摄受者由无上利益故。善付嘱者由无上教故。二解两论意别。此依二时俱依根熟。已显摄付。佛在所化。当来之世。成能化故。根未熟者。非当能化。故略不说。彼依一时当来。能化所化二类。以分摄付。各圣义别。彼所无者此便解之。五所摄付法。论云。五种义中。菩萨法而建立故。或有解云。谓五乘法中菩萨之法。若尔云何名为五义。不名五乘。既法付五乘。如何言摄付菩萨。今为二解。一云。即下重释前之玄宗之巨委中。释布施云。自此已后。余住处中。有五种随所相应而解释。一依义。二说相。三摄持。四安立。五显现。即是经中所明。理事二行。善恶二门。菩萨修断之法。是佛二时所摄付法。二云。即前七义句中。后五句义所明菩萨行法。前二门问。后五佛答。是正所明能摄付法。天亲释此能摄付法。彼云。护念是此摄受。摄受根熟有二。一与智慧力。令自成就佛法。二与教化力。即是大悲令摄取众生。付嘱中彼论有二。一总解云。谓根未熟。于得未得功德中。惧其退失。付授智者。二别解云。又得不退者。不舍大乘故。此所付法。谓十住第六住已前所已得法。未得不退。于大乘中。欲令胜进故。此所付法。第七住后所未得法。此中总显根熟菩萨在七住后.不退位中。未熟菩萨在六住前可退位内故。瑜伽论说。能成熟有六种住。又胜解行位亦名能熟。即是此中在七住。后所善摄者。六住已前即是此中所付嘱者。由以位可退令不舍大乘。摄付嘱故。又此意言说。不舍大乘定信。非不舍位。若作此解。十信之中。第六已前名根未熟。专信大乘。犹未定故。第六心已后名根已熟。信决定故。又不论定故。若全未信名根未熟。犹住劫外。若起信心名根已熟。即入劫内。故瑜伽言。能成就者。通胜解行。上来且说三位二类。初地八地证行二种。有退不退两位二类。亦应分别。上化下故。下禀上故。下文已成就有三品。其所善摄付嘱在此明之二类随应当知。六所摄付相。此卷下文。利乐相应为善摄。第一有六种。第二付嘱亦有六种。自下当解。
  上六义中经文有二。一能摄付者。二所摄付者。无著论有二全一少分。二全者。一摄付之时。二所摄付相。一少分者。所摄付法。天亲论有一全一少分。一全者。所摄付类。一少分者。所摄付法。二论但解摄受付嘱。即总言故。合开四总或六义。天亲论以一颂。颂前文义。菩萨地说。菩萨已成就有三品。初劫名下品。第二劫名中品。第三劫名上品。唯三品前名未熟。
  二发起行相者。发起了于。行谓般若行解。即慧体名相。以无相故。非是相状。如十六行慧胜得名。三问皆因慧行相。佛所正答。是慧行相。今为问起。名发起于行相。能起佛说。慧行相故。或此三问皆问所修。行之体状。名为行相。于中修慧虽标总称。而得自名。别名修行。若依前解。虽诸福智有无为等皆所修诸法。慧为般若之体。独得其名。若依后解。唯在有为。无为非行。便成大过。以问有为行。无为自证。亦无有失。以此理微。前解有典据。文有三。初指文。次释。三后结。第二文有二。初总显。后别解。欲者希求。初希也。愿谓思念。复欲也。愿以欲胜解为体。入诸善法。欲为根本。本名正求。次生胜解。名思念。欲愿体通闻思二慧。三摩钵底名等至。唯定非散非通有无心。此简唯取无分别定。非散无心。正修慧法相应等至。三慧相应无分别定。正名等持三摩地也。有放逸分别生如实觉悟。虽住散位非无分别。亦不生执。寻当摄念。通等持位及等至位。名降伏心。下文云。乍观此论。在此文明之。观此文意。初一闻思。次一修慧。后一若放逸生心。寻还入定。制之一处。无事不辨。故下论解经名中。能断者。般若波罗蜜中。闻思修所断。如金刚断处而断故。由此.闻思皆折伏名能断。又在修位。学胜慧时。最初证得心平等性。次后证得明心正直性。最后证得心无功用住性故为三问。经云。第一显前摄道。摄彼彼行故。第二显成熟道。胜修慧位故。第三显不失道。不过故。正解此同。又初是加行道。次是无间解脱道。后是胜进道。但在因中非佛位。有信行地中。三皆有漏。八地已前初地已后。通有无漏。八地已上纯是无漏。无勉励加行。有任运加行故。无别发胜进。即于一念外行身语。亦无放逸。故此具三。或一刹那真俗并用。刹那刹那皆具三种。任运欣趣内平等观。外起化故。然天亲论中。初住心深念众生。次修行菩提心。后降伏厌离有为。又此三问。初恩德因。次智德因。后断德因。即是化身报身法身因。亦逆次第断恶修善。度脱众生。此初名摄道。摄受众生故。次成熟道。修佛法故。次不失道。离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金刚般若论会释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