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玄赞义决 - (TXT全文下载)

昔权。示声闻密境界令取今宝。示菩萨密境界。上虽总示令欣。未别令修理智令修证二果故。有得智观理对文。
  问。有云为说二种密境界者。谓吹大法螺击大法鼓。其义如何。
  答。彼说非理。非理者何。论云大法鼓二句示现。若取法螺即大法鼓一句示现。何得云二。若云取大法鼓并彼法螺云二句示现者。不断大法鼓。复明何义。若云彼论所牒经与此别。若尔论文自释别经。何须引释此法华经。况复大乘无别部释。一佛说无有二经只应从论八。云何得自意量度。有释。阿含八种甚深亦通释智慧。义虽可尔然释论文八种甚深通释二者。违于论说。如文可知。
  问。论云已生惊怖者令断惊怖。为利益二种人故。下文复云四悔惊怖者。谓大德舍利弗等我不应证如是小乘法自止。即此悔心名为惊怖。应即先惊怖。云何释云不说无惊说即有惊。
  答。以有论云谓若为说谓大德舍利弗等我不应证等故云说即有惊。又如疑心既有新旧。此悔亦尔。为欲断改悔因更悔起。又先悔修小。今者为说方悔不早修大故释无妨。今更一释或可疏本有误应云二。一说即有惊。二不说即无惊。以舍利弗云闻说未闻断疑悔故。此释有过。不顺经论故。
  又问。惊怖有五如怪惊怖。恐更有谤密令退席。损及颠倒何不退席。
  答。闻之不谤故可在座。增上起谤故令退席。
  问。损惊怖者。闻而不谤故不令退。何故论云谓有闻声取以为实谤无大乘。
  答。谓闻声执实谤无大乘者。据昔凡夫创闻小教执为究竟。谓无大乘。未曾闻说大乘。起谤此损减谤。遂依修小将为究竟。我究竟取如是涅槃。今闻大乘既信不谤。但揣无分不能进修。既闻唯一。便谓无有声闻得灭返道。疑生故名为损。故下文云。若我弟子实得阿罗汉辟支佛不信是经无有是处。
  问。既不为说定性二乘为在座不。
  答。辟支佛果此会定无。经但说有求缘觉故。定性声闻虽不生为有亦无妨。令成不愚法故。又设闻虽信既不回心。又损惊怖无亦何爽。
  问。难云二子趣于牛羊鹿称出宅。太子趣于牛应当亦出宅。
  答。二乘或苦尽羊鹿称出宅。初劫或犹行不得称出宅。
  问。地前菩萨或苦在不得称出宅。初地已上或苦在亦应非出宅。
  答。分别二障。初地断得离分段称出宅。
  问。若尔初地受变易得离分段名出宅。变易八地受前七未离非出宅。
  答。前七有能离分段。虽非变易称出宅。
  若尔三果有能离分段。初三果人称出宅。
  答。初地菩萨力有能悲心不受称出宅。前三果人离不定非是故留非出宅。
  若尔前三未能回向大不受变易非出宅。出宅回心受变易能离分段称出宅。
  答。据回心者。既受变易得名出宅。
  若尔初三果人岂得名为出三界苦具足三明及六神通等。下第二云。若心决定具足三明及六神通。有得缘觉不退菩萨。长行又云。见诸众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
  答。此等诸文据决定说。有学回心及受变易俱不定故不障名出。若不如是应不索车。若未索车如何与记。若云在宅亦得索车行记得车即应有学乘车出宅。若尔即便有学胜无学。宅内得车故。若云有学未名得车说无学故者。云何无学得记即名索车与车。有学得记不名索车与车。若云或苦在故不得名索车与车。七地已前亦尔思之。
  问。释遮中。准论云。无二乘者无二乘涅槃。为但无涅槃。为行果等亦复非有。
  答。有云。能诠之智证所证理。既无二涅槃。明亦无二智。二智既无故亦无二行。行因教起。亦无别教故说一雨等。如实义者则不如是。但无二理。一真如故。唯大涅槃故。上下诸文但云法身无差别故。又云何体法若唯一乘体故。一乘体者。谓诸佛如来平等法身。声闻辟支佛非彼平等法身之体。以因果行观不同故。既云以因果行观不同。明智行等别。又前云彼三乘法但有名字章句说非有实义。以彼实义不可说故。又理无为体一无别智行等为差别实一方便别故。
  问。既云实得阿罗汉不信此法。无有是处。何得有损惊怖。
  答。今言实得据回心者。故第二云。我等今者真是佛子。又云真阿罗汉。明苦未回非真佛子非真罗汉。不定既尔。定性亦然。故名自谓非真二圣。若尔得名增上慢。得世间定谓得无漏名增上慢。但得小解脱未得全解脱。又未得法身而自谓言与如来等同坐解脱床等。虽无烦恼是所知障。虽不障彼而得名慢。若不如是。初时未信后方能信。各无有是处。增上慢亦尔。除佛灭度后在毕化得故。虽作是释不如前解。前损惊怖。设不回心。闻亦不谤。顺此文故。
  问。何经云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此经本对退菩提人。前云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第二卷云。我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等故。
  答。为二解。一云且据非退。创据小者云未修善。一云设曾修大。非增上品未成定位云未修善根。非全不修。
  问。为据今生通说多世。
  答。通说多世说世所化。岂得云我遇说。设余佛化亦云为我。不唯今生。闻即得圣证于小果。极疾三生。如鹙子等经六十劫。岂唯今生创教于小。
  若尔何故第二卷云初闻佛法遇便信受。
  答。言初闻亦通语耳。未必定今。
  若尔何故云我本著邪见为诸梵志师世尊知我心拔邪说涅槃。
  答。且据今生不唯今闻即得悟小。又释此据化者实即不尔。我以佛眼观。佛有五眼云佛眼观。此之五眼略以五门分别。一出体。二释名。三得人。四废立。五相摄。第一出体者。且肉天眼诸宗说异广如余辨。繁不具述。但依大乘自宗所说。有以眼识种子名眼。故二十唯识云。识从自种生。似境相而转为成内外处。佛说彼为十。有以色种名为眼根。观所缘缘论云。识上色功能名五根。应理功能与境色无始互为缘。有说能感眼根业种名为眼根。成唯识云。有避如前所说过难明附彼执复转。救言。识中业种名五色根。上之三说皆不正义。对法五蕴瑜伽等说。肉眼体性以四大种所造净色而为眼根。于中三说。一云种子。一云现行。一云通二。此说为正。故五蕴论云。眼根云何。谓四大所造眼识所依。以色为境故通种现。天眼根体以定所起四大所造净色为性。是通果故。故无著菩萨般若论云。谓色摄故。色摄复二。谓法果修果。法果即肉。修果即天。法是总名。即能感业肉是此果。虽知总称肉独得名。如说色处。修谓是定因修所起名为修果。愚法二眼俱慧为性。缘真缘俗二境别故。故无著菩萨般若论云。第一义谛摄世谛摄。又第一义智力故。世智不颠倒转故。是一慧约取境用分。佛眼即前四眼为性。智度论云。譬如四河流至于海总名天地故。前四眼在佛身中即名佛眼。若准无著菩萨般若论说。然佛后智名为佛眼。论云一切种一切应智摄。又云一切应智中一切种无功用智说名佛眼智度说中据总出体。般若论中各别出体。又般若论中。前四据因佛眼约果不尔。佛果岂有业感异熟眼根。又佛后智岂由本智方不倒转。任运起故。或同智论。总名佛眼。以智强故总名为智。若尔何故云一切种应智中一切种无功用智。准此即是偏取后智名为佛眼。故前解胜。
  二释名者。一总二别。总名眼者。梵语云般遮斫刍。般遮此云五。斫刍者此言行尽。谓如戒行种种诸物悉能见尽故云行尽。傍从于此翻名为眼。非是正翻。梵语名眼。眼照瞩义。五者是数带数释也。释别名者。肉谓业异熟色。肉即是眼。持业为名。自在光洁神用名天。天名虽通欲色无色意说色天。天之眼故依士为目。或即定果光洁名天。天即眼持业释也。此释有滥。又与智度论说有相违。彼云天有天眼故非即眼。照了名慧。慧即是眼。亦持业释。法即是境。缘法之眼名为法眼。虽慧等缘通名为法。余各各别缘。此能通缘。又缘教法此独名法眼。佛名如常。佛之眼名佛眼。依主释也。
  三得人者。欲色二界有情之内。若其天眼。欲界六天及以三洲除北拘卢得四静虑根本定者能起天眼。以许得通故。二乘有慧眼。照生空理故。虽亦得法眼以小劣故不说彼成。菩萨有法眼。以有种智故。能缘一切故。佛有佛眼。相显可知。又成后后必得前前。胜得兼劣。劣不成后故。成前前不必定能成于后后故。智度论云。天有天眼。二乘有慧眼。菩萨有法眼。
  问。若佛有法眼即得名佛眼。菩萨有法眼应名菩萨眼。
  答。佛眼唯佛有。从佛以立名。法不唯菩萨。从境名法眼。余者准知。
  问。法不唯菩萨不名菩萨眼。天眼不唯天何得名天眼。又天眼不唯天而得名天眼。肉眼不唯人应得名人眼。
  答。肉通余趣报。不名唯人眼。天唯属彼法。是故名天眼。
  问。法通于佛有不名菩萨眼。天通诸众成何独唯天眼。
  答。佛等亦天号通故名天眼。人虽起彼天属天名天眼。又名字假立何假苦求。设作多通终还有难。且各据义以立其名。
  四废立者。何故唯立五眼不增减耶。
  答。一切诸法略有二种。一色法。二非色法。色法之中有其二种。一显现近色。二隐覆远色。知显近色故立肉眼。知隐远色故立天眼。或色根中定散果别。散业果眼立为内眼。定所起眼立为天眼。胜劣不同故分二种。故无著论云。谓法果修果此为五眼。粗境界故是初色摄。非色法中有理事境。为了理境立其慧眼。为了事境立其法眼。又虽一智本后智殊故立为二。故无著论第一义谛摄世谛摄。又以果对因总立佛眼。故智论之前之四眼若至佛果总名佛眼。或据得人分五种。思准可悉。
  废立虽尔云何次第。
  答。以其劣胜引生次第。于色之中肉眼最劣。唯见显露。天眼次胜。通见隐显故次肉说。于非色中由了真谛俗智不例。又了俗由证真故说为后故慧先法后。前因后果故次佛眼。故无著论云。此为五眼。粗境界故是初色。据第一义智力故世智不颠倒转。是故第一义摄在先。
  五相摄者。准瑜伽论说。眼有三。华严经中眼有十。列名相摄。皆如疏辨。若瑜伽第三立一至十一与此相摄。恐繁不述欲广之者可寻彼文。
  问。经云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者。菩萨二疑中今除何者。
  答。二俱除。他知自得作佛。亦不疑他不得作佛。何以得知。答唯论释喻。第三为破一向求大乘执无二乘故说两喻。
  问。菩萨除知得作佛何无授记。
  答。声闻久来学小。虽信自得作佛恐未决定。令得决定之心故与记别。菩萨先不学小。但恐彼退闻说一乘知无别小。即住大决定故不假记。又亦与记别。
  前云无一不成佛。即总与记何不别记。
  答。以略故宜闻异故。
  问。既云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为自知当作佛为不知耶。若自知者千二百人应同鹙子一时与记。何故说化城已方生解心始与授记。
  答。有二解。一云知得但未趣向。以乐少故。闻说化城方解舍小。始与授记。二云未知但是佛说彼当作佛。闻第三周方始领悟。
  问。何故菩萨闻即疑除知得作佛。千二百人自未能知。但是佛说。
  答。利钝异故。鹙子利根一闻尚解。菩萨更胜故即疑除。千二百钝根故未能解。
  问。准分别功德品云。若闻寿量一品功德于无一菩提退者。无有是处。舍利弗等过去曾闻妙法华经。如大通会等。何故并退。
  答。二解。一云究竟退者终无是处。设退还发故。二云据利胜者。或据领悟者。说九净者。显扬第三云。一尸罗净。善住尸罗。乃至于小中见大怖畏受学学处。二心净。依戒净故住四静虑。三见净。依心净故得漏尽智。现观诸谛。四度疑净。依见净故于佛法僧无惑无疑。五道非道智见净。依度疑净故得妙智见。知佛所说道能出离外道所说不能尽苦。六行智见净。依道非道智见净亦得净妙智见智。出离道有上中下。谓苦迟通行所摄等。七行断智见净者。依行智见净得妙智。谓我应断下中之行及为发起上妙圣行。八无余寂灭净。依行断智见净证得无余。诸漏永尽。九国土净。谓诸佛共有无上功德器。示现能不可思议国土庄严。极净佛思。极净菩萨思。及思眷属。
  问。火宅譬喻舍利弗请为千二百人即皆无学。何故论释云为有学具足烦恼性众生。
  答。有二解。一云谈本说权本为凡夫。今以喻显故言为具足烦恼性。即谈昔意故不相违。二云准声闻请。正为无学傍备有学。据傍云凡夫。无学文显。论略不释。不尔。此经宗明一乘。如何药草品云令知乘异。说种种乘故。约内有学声闻令趣于大。文显可知。故具不引。
  问。羊鹿车体正取何法。
  答。准疏家释。取二乘无学解脱道后世间定心虚指。此为种智之车。引子令出此世间心。实不能了一切法故出门不得。可须臾修义言索车。故论云第一人者与世间种种善根三昧功德令其游戏。后令入大涅槃故。
  若尔云何下合喻云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等而自娱乐。
  答。彼是此乘庄严具故。又无漏身中所有诸法亦名无漏。
  若尔牛车亦应如是。
  答。彼究竟故。是实德故。此虚指故。非究竟故。
  若尔有漏岂名出宅。
  答。出分段故名为出宅。又释即指无学果位所得无漏生智为羊鹿车。下言自在无系无所依求无漏根等故。
  若尔如何出门索车以得知故。
  答。以指此智假为种智。此不能了一切法故。当更修故。义云索车。
  若尔如何名为世间。
  答。缘俗俗事故。以劣智故名为世间。若尔对车说城应取真理。云何论云涅槃城者诸禅三昧城。涅槃既取禅三昧城。菩提何故取后世间智。又复二乘无漏后得不能起通了知诸法。何名令戏故前说善。
  问。门外索车为三乘人。并悉索车为唯二乘。
  答。有二解。一云通三乘索。文无简故。旧德说故说诸子故。二云唯二乘索非菩萨。何以故。宅喻分段。得出分段名为出宅。二乘出宅得无学果。菩萨出宅在于初地。二乘无学未得种智当能修学名为索车。初地已上得种智车故不须索。若以修学即名索车。十地皆修故。恒常索。若尔即应菩萨无不上车何得说言者乘车游戏。又论云为令入不退地示与无量智业。初地已上即得智业。虽知修学经不云索说游戏故。二乘出宅未得种智。未至初地可能修学义名索车。又论云其第一人与世间种种善根三昧功德令其游戏。后令入大涅槃城。以与人天世善。未得其真可须言索。菩萨不指羊鹿。初地已上得真。所以菩萨不索。或有说云。初机虚指故车须索。或云宅内闻三。门外见一。不知谁知一。是故须索等皆非实说。
  问。既菩萨不索车得名出宅坐不。
  答。称出宅坐。但约二乘学究竟故。离障尽故。心止息故。建立果故。菩萨之人学未究竟故。未离障尽故。不建立果故。心不息故。不得说云露地而坐。若虽分别名露地坐。前三果人亦应如是。若谓有学亦名出坐。云何下合喻中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乐。又释菩萨亦得称坐。虽不止息及以不制果。然以智安处亦得名坐。能伏惑故出分段故名出三界。露地无妨。若尔三果亦应如是许亦无失。取舍任意。
  问。三车门外出此车体有多不同。古解即是涅槃。今说即取后得正智。取涅槃而为车体。经论明文。经合云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论云后入涅槃故取后智而为三车。复何文据。
  答。亦经论明文。羊鹿说为后智。论云第一人者以此世间种种善根三昧功德方便令戏。后令入涅槃故。既云种种善根三昧功德。明非涅槃。合牛车云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愍念安乐等。明非涅槃。
  问。俱有城文如何取正。
  答。取智为正。
  若尔前文如何会释。
  答。涅槃相故名为涅槃。又求羊鹿为涅槃故。不以涅槃合于羊鹿。
  若尔他亦释云。知见性故三昧性故名知见等。理实涅槃。此复何爽。
  答曰。违多文故。合鹿车云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合牛车云愍念安乐度脱天人。又云。我以无漏根力等而自娱乐。又云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别。若是涅槃岂云无数各与之。若云真如虽一然说七种。或十如等。据能证说云有无量及各各等。此即何过者不然。说智为车。理为宝所此有何违。总说为理。若唯取理即阙菩提。今者取智。智断具足说复前第一云究竟令得一切种智。又论令入不退地亦与无量智业故。又经云。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又云。佛种从缘起。又云。乘此宝乘直至道场。又云。乘是宝车游于四方。又说根力等诸功德法故。又云。我今为汝造作此车。故理喻宝所。先有非作有为修生说造作等。不可说言化城。虽理亦说造作。彼但造名无实体故。牛车同彼子应舍之。若取实理不说造作广有多证。繁不具引故以宝取喻理。车喻智胜。
  问。穷子譬喻对治一向增上慢。我乘与如来乘等无差别。若言我乘与如来乘无差别。即是与如来相好。乃是摄论说。声闻作佛令得同佛。自体意乐之义何须对治。
  答。有二解。一云许自小乘与如来等说。如穷子以对治之。我与佛等。亦应当得此之意乐。即非对治。一云定性之人修不作佛故。但令得同体意乐。不定之人当应作佛许与佛等障不回心故。说对治所望有别故不相违。
  问。四大声闻说喻领解。即为无学。论何故云为有学说。
  答。喻昔在因迷执为等。今悟喻昔云为有学。又自既解说喻晓余云为有学。斯亦何失。不尔。四人岂自对治。
  问。授记声闻为总不定亦有余耶。
  答。准论中解通为不定及变化者。故论云二种声闻如来与记。谓应化声闻。退已还发菩提心者。
  问。谁为不定谁变化。
  答。论不定判。准经文中。满慈一人说为变化。余多不定。皆说曾发大菩提心故。
  问。若许实声闻有回心作佛。云何维摩经云我等声闻犹如败种无所复用。入大乘论及菩提资粮论并不许此法华经中有实声闻。悉变化故。犹如种未必不生故。此意无惑。更不受生云何修行得三祇劫。
  答。彼皆据赞大乘胜。可彼小乘不令求趣。不定之人终归大故。令有大性速趣大故。不尔经论岂可相违。准此诸文。法华会时。四种声闻初俱在会。三止之后。增上退席。不说真圣亦退席故。闻经令成不愚法故。论释记中不为授记不障在座。或可无定性。论云有损惊怖故。不为记故。根未熟故。故不在座。取舍任意。
  问。化城以何为体。
  答。如疏释。又助释云。无学后心世间三昧说为化城。如二车体。以根本智不作解。故后得智作涅槃想解将为究竟。经化作故。论云第四人者方便令入涅槃城故。涅槃城者诸禅三昧城故。
  若尔云何能息诸苦。
  答。离障碍故。出三界故。如二车故。彼既得云出宅。此何不能息苦。
  若尔二车如何不得所说化城即言得入。
  答。不能了知一切法故。非种智故。故不得车。何以故。以未离智障故。如何得化城。以三界苦息故。得于解脱故。惑障已离故。
  若尔如何名为涅槃。
  答。假名涅槃故。第二云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又云。尔时心自谓得至于涅槃。如增上慢自谓得果。其实不得。此亦如是。
  若尔无学岂不得有余耶。
  答。如彼无漏智隐而不彰。但说世间智。名之为车。此亦如是。虽有有余非究竟故。隐而不彰。令取大故。所以论云令入涅槃城故。涅槃城者诸禅三昧城故。若即指有余云何名诸禅三昧城。故又胜鬘经云。得四智及涅槃者去涅槃界近。明非实涅槃。云去近故。若是涅槃即云已得。云何名近。成唯识论第十卷云。不说无学有涅槃者。彼有两释。一云或约不定姓。得无学已即回向大。不说彼得。正与此同。若定性人羊鹿二车即彼生智。所说化城即二涅槃。彼究竟故。非暂息故。不趣大故。不同不定。
  问。如求三车将为势力说火宅喻令其生厌不令更求别说三车而为对治。既有定人。实无涅槃而有增上慢。以有世间三昧三摩跋提实无涅槃而生涅槃想。对治此说化城譬喻。应知既有学执世间三昧以为涅槃。实非涅槃。名增上慢。今即为说世间三昧名为化城。应如火宅令厌不取。如何得云第四人者方便令入涅槃城。故若是取世间三昧名为涅槃。岂不增彼执耶。又不知化求入彼城。既说为化。如何勤求后方向大。
  答。正为无学谈其昔事。权令得息求欲暂息为趣空所令趣向大。今更余义对治有学。不定之人堪能向大。有定之者执彼无学所得涅槃。将为究竟。作意欣趣。今佛为说彼非实灭犹如化城。所以昔日说为涅槃者。是我方便令退且入假涅槃城使得息疲。过此城后。令入大涅槃城珍宝处故。令有学知舍此求大故。为对治说作化城。而为对治非。是即今第四人者说作化城更便求入应如文释。与理不违。愚见若斯。更悕妙释。
  问。十无上正为何说。
  答。正为声闻不定性者故。论云示现种子无上故说雨譬喻。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者。谓发菩提心退已还发前所修行善根不灭同彼后得果故。意说二乘身中有菩萨种子。但能还修皆得作佛已发心者令坚固故。未发心者令闻无上亦发心故。既云退已还发心前所修行善根不灭同后得果故。明为不定。
  若尔何故十种无上不皆在正宗。
  答。非独为显一乘之理。并赞劝持。故通二分略叙大纲。余不繁述。
  问。此十无上有何次第。
  答。以义准之。令劝发心须冯因力说其曾种大因。令顺修行。当得佛果。故说种子无上。即为明说汝等所行是善菩萨道。明昔发心善根不灭。今闻佛法。还同为因。后得果故。既有胜因。须长时修无上之因。方能得果故。说大通智胜如来垂得菩提犹经十劫。显果胜上修无上因。次说修行无上。修行无上者要行大行。云何中间授之于小。但为昔日曾发大心。中间是大不能顿发。权施方便令息苦已。后进于大故说增长功德力无上。何知昔日曾发大心。说系珠譬令其领解。故次说令解无上。既知昔日久修大因。但为怖大。所以中退。今能忆念解悟修行。如诸菩萨当得净土。故次说清净国土。无上解悟既增上堪闻解脱教。故次说说无上闻无上教积劫行因皆成胜人。故次说教化众生。无上胜因既积。当得胜果。不同二乘。故次说成大菩提无上得果。虽复证灭而能现身利生。法报身虽常存。化身应物不定。虽灭不灭。虽生不生。故次说涅槃无上。所说既胜获益无边。起信供养闻法持赞。得无边福。现于神力。举他胜行及人法为证。复由久行因能化能受。圣者远至格白闻经。如来摩顶。殷勤三叹。明斯胜事。欲使通流。故次流故次说胜妙力无上。诸宗解释。异说无穷。经论出没多门。于中知见无量。略因讲次。聊述少分。多未欲呈于广闻。但为备时须尔。

  法华玄赞义决(终)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法华玄赞义决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