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憨山注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道藏 - 藏外
文件大小:0.18mb。
书籍内容:
《老子道德经憨山注》明建邺憨山道者德清着
叙意
论教源
论心法
论去取
论学问
论教乘
论工夫
论行本
论宗趣
注道德经序
老子传
发明宗旨
发明趣向
发明工夫
发明体用
发明归趣
老子道德经解上篇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老子道德经解下篇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叙意
西域诸祖造论以破外道之执、须善自他宗。此方从古经论诸师、未有不善自他宗者。吾宗末学、安于孤陋、昧于同体、视为异物。不能融通教观、难于利俗。其有初信之士、不能深穷教典。苦于名相支离、难于理会。至于酷嗜老庄为文章渊薮、及其论指归、莫不望洋而叹也。迨观诸家注释、各徇所见、难以折衷。及见口义副墨、深引佛经、每一言有当、且谓一大藏经皆从此出。而惑者以为必当、深有慨焉。余居海上枯坐之余、因阅楞严法华次、有请益老庄之旨者、遂蔓衍及此以自决。非敢求知于真人、以为必当之论也。且慨从古原教破敌者、发药居多、而启膏肓之疾者少。非不妙投、第未诊其病源耳。是故余以唯心识观而印决之。如摩尼圆照、五色相鲜、空谷传声、众响斯应。苟唯心识而观诸法、则彼自不出影响间也。故以名论。
论教源
尝观世之百工技艺之精、而造乎妙者、不可以言传。效之者、亦不可以言得。况大道之妙、可以口耳授受、语言文字而致哉。盖在心悟之妙耳。是则不独参禅、贵在妙悟。即世智辩聪治世语言、资生之业、无有一法不悟而得其妙者。妙则非言可及也。故吾佛圣人说法华、则纯谭实相。乃至妙法、则未措一词。但云如是而已。至若悟妙法者、但云善说法者。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而华严五地圣人、善能通达世间之学。至于阴阳术数、图书印玺、医方辞赋、靡不该练、然后可以涉俗利生。故等觉大士、现十界形。应以何身何法得度、即现何身何法而度脱之。由是观之、佛法岂绝无世谛、而世谛岂尽非佛法哉。由人不悟大道之妙、而自画于内外之差耳。道岂然乎。窃观古今卫道藩篱者、在此、则曰彼外道耳。在彼、则曰此异端也。大而观之、其犹贵贱偶人、经界太虚、是非日月之光也。是皆不悟自心之妙而增益其戏论耳。盖古之圣人无他、特悟心之妙者、一切言教、皆从妙悟心中流出、应机而示浅深者也、故曰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此法界。是故吾人不悟自心不知圣人之心。不知圣人之心、而拟圣人之言者、譬夫场人之欣戚、虽乐不乐、虽哀不哀、哀乐原不出于己有也。哀乐不出于己、而以己为有者、吾于释圣人之言者见之。
论心法
余幼师孔不知孔。师老不知老。既壮、师佛不知佛。退而入于深山大泽、习静以观心焉。由是而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既唯心识观。则一切形、心之影也。一切声、心之响也。是则一切圣人、乃影之端者。一切言教、乃响之顺者。由万法唯心所现。故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以心外无法、故法法皆真、迷者执之而不妙。若悟自心、则法无不妙。心法俱妙、唯圣者能之。
论去取
吾佛经尽出自西域、皆从翻译。然经之来始于汉。至西晋方大盛。晋之译师、独称罗什为最。而什之徒生肇融睿四公、僧之麟凤也。而什得执役。然什于肇亦曰。余解不谢子、文当相揖耳。盖肇尤善老庄焉。然佛经皆出金口所宣。而至此方、则语多不类。一经而数译者有之。以致浅识之疑。殊不知理实不差。文、在译人之巧拙耳。故藏经凡出什之手者、文皆雅致。以有四哲左右焉。故法华理深辞密曲尽其妙不在言。而维摩文势宛庄、语其理自昭着。至于肇四论、则浑然无隙。非具正法眼者、断断难明。故惑者非之。以空宗庄老孟浪之谈宜矣。清凉观国师、华严菩萨也。至疏华严、每引肇论、必曰肇公、尊之也。尝窃论之。藉使肇见不正、则什何容在座。什眼不明、则译何以称尊。若肇论不经、则观又何容口。古今质疑颇多、而概不及此、何哉。至观华严疏、每引老庄语甚伙。则曰取其文不取其意。圭峰则谓二氏不能原人。宗镜辟之尤着。然上诸师、皆应身大士、建大法幢者、何去取相左如此。尝试论之。抑各有所主也。盖西域之语、质直无文、且多重复。而译师之学、不善两方者、则文多鄙野、大为理累。盖中国圣人之言、除五经束于世教、此外载道之言者、唯老一书而已。然老言古简、深隐难明。发挥老氏之道者、唯庄一人而已。笔乘有言。老之有庄、犹孔之有孟。斯言信之。然孔称老氏犹龙。假孟而见庄岂不北面耶。间尝私谓中国去圣人、即上下千古负超世之见者、去老唯庄一人而已。载道之言广大自在、除佛经、即诸子百氏究天人之学者、唯庄一书而已。藉令中国无此人、万世之下不知有真人。中国无此书、万世之下不知有妙论。盖吾佛法广大微妙。译者险辞以济之、理必沉隐。如楞伽是已。是故什之所译称最者、以有四哲为之辅佐故耳。观师有言。取其文不取其意。斯言有由矣。设或此方有过老庄之言者。肇必舍此而不顾矣。由是观之。肇之经论用其文者。盖肇宗法华。所谓善说法者、世谛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乃深造实相者之所为也。圭峰少而宗镜远之者。孔子作春秋、假天王之令而行赏罚。二师其操法王之权而行褒贬欤。清凉则浑融法界、无可无不可者。故取而不取。是各有所主也。故余于法华见观音三十二应。则曰应以婆罗门身得度、即现其身而为说法。至于妙庄严二子则曰汝父信受外道、深着婆罗门法。且二子亦悔生此邪见之家。盖此方老庄、即西域婆罗门类也。然此刚为现身说法、旋即斥为外道邪见、何也。盖在着与不着耳。由观音圆通无碍、则不妨现身说法。由妙庄深生执着、故为外道邪见。是以圣人教人、但破其执、不破其法。是凡执着音声色相者非正见也。
论学问
余每见学者披阅经疏、忽撞引及子史之言者、如拦路虎、必惊怖不前。及教之亲习。则曰彼外家言耳。掉头弗顾。抑尝见士君子为庄子语者、必引佛语为证。或一言有当。且曰佛一大藏尽出于此。嗟乎。是岂通达之谓耶。质斯二者。学佛而不通百氏。不但不知世法。而亦不知佛法。解庄而谓尽佛经。不但不知佛意。而亦不知庄意。此其所以难明也。故曰自大视细者不尽。自细视大者不明。余尝以三事自勖曰。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知此、可与言学矣。
论教乘
或问。三教圣人本来一理、是果然乎。曰。若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而观。不独三教本来一理。无有一事一法、不从此心之所建立。若以平等法界而观。不独三圣本来一体。无有一人一物、不是毗卢遮那海印三昧威神所现。故曰不坏相而缘起、染净恒殊。不舍缘而即真、圣凡平等。但所施设、有圆融行布、人法权实之异耳。圆融者。一切诸法、但是一心。染净融通、无障无碍。行布者。十界五乘五教理事因果浅深不同。所言十界谓四圣六凡也。所言五教谓小始终顿圆也。所言五乘、谓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也。佛则最上一乘矣。然此五乘、各有修进、因果阶差、条然不紊。所言人者、即盖载两间、四海之内、君长所统者是已。原其所修、以五戒为本。所言天者、即欲界诸天、帝释所统。原其所修、以上品十善为本。色界诸天、梵王所统。无色界诸天、空定所持。原其所修、上品十善、以有漏禅九次第定为本。此二乃界内之因果也。所言声闻所修、以四谛为本。缘觉所修、以十二因缘为本。菩萨所修、以六度为本。此三乃界外之因果也。佛则圆悟一心、妙契三德。摄而为一、故曰圆融。散而为五、故曰行布。然此理趣、诸经备载。由是观之。则五乘之法、皆是佛法。五乘之行、皆是佛行。良由众生根器大小不同、故圣人设教浅深不一。无非应机施设、所谓教不躐等之意也。由是证知孔子、人乘之圣也。故奉天以治人。老子、天乘之圣也。故清净无欲、离人而入天。声闻缘觉、超人天之圣也。故高超三界、远越四生、弃人天而不入。菩萨、超二乘之圣也。出人天而入人天。故往来三界、救度四生、出真而入俗。佛则超圣凡之圣也。故能圣能凡、在天而天、在人而人。乃至异类分形、无往而不入。且夫能圣能凡者、岂圣凡所能哉。据实而观、则一切无非佛法、三教无非圣人。若人若法、统属一心。若事若理、无障无碍。是名为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