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解(明佚名) - (TXT全文下载)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孟贲之与婴儿,兕虎之与蜂虿,此其为胜,何足较哉?出于有力而已。是故以大欺小,以众暴寡,非足以为奇也。若克己之私,遣己之欲,利足以自敌,害足以自讨,此乃胜己者也,自超于胜人,故曰强。
  知足者富,
  性离乎分,则所贪无厌,道充于己,则所求乃足。是以至人不徇乎利欲之名,罔耽乎浮华之境,外物不能诱吾之真心,虚名不能动吾之高意,真以自养,道以自充,而常足于其内,此之为富,乃为大矣。
  强行者有志。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使骐骥之至千里,不以为有志,惟驽马强力而进,勉步而前,行而不已而能至者,可谓有志矣。
  不失其所者久,
  真不以外夺,性不以情移,乃得其所矣。得其所则乐其固有,安于自然,此所以久。
  死而不亡者寿。
  有死者必有生,有生者必有死,自离道而至於民物,未尝有免乎二者也。惟内以存乎真灵,中以保乎真性,不着于物而物固无以迁之,不散于外而外固无以诱之。如此形骸虽腐,而我真全于寂寂,名望既在,而我性存于杳杳,迹虽不见而神常以视,口虽不言而炁常以语,此乃死而不亡者也,其寿为大。
  大道泛兮章第三十四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周旋动静,无所不居,泛应曲当,无所不行。取之左而右不以为妨,取之右而左不以为偏,小不以为遗,大不以为惧,虚不以为欠,盈不以为满,凡此乃所谓大道也,岂非泛乎?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居,衣被万物而不为主。
  吾道混然未判之前,以无无在上,纯纯而朴,孰为天地?孰为万物?莫得以知之。及二仪剖判,阴阳两分,变通布于四时,生长成于万物,则吾道散焉。然而昔不以为无,今不以为有,向不以为大,即不以为小。是以万物生之,我则不辞,其生无穷,功成于众、我则不居,其功无已。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华实向背,敛藏聚散,未有不由乎此也,岂非主乎?不以为主者,盖隐藏纤芥不以为无,澹足万化不以为有故也。
  常无欲,可名於小;万物归之不知主,可名於大。
  道之为道,左右前后出入之不能,似以为实;供被广宇,取之无尽,似以为虚。实也非有意于小,虚也非有意于大,小大之名,非可以拘以取,能小能大,故可言之。道无欲也,至人以欲虑不萌一念而得,故名曰小。道无方也,充塞无外,物莫能离,故名曰大。小止于无欲,有欲则应万物而无穷,非以为小。大止于不知主,知主与物相对而至于有方,非以为大。惟其无欲与不知主,乃可名道之小大耳。
  是以圣人能成其大。以其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入与道同居,出与道同行,其妙也与道同方,其虚也与道同体,如此则圣人与道岂有二也,故能成其大而不自大,乃为大矣。
  执大象章第三十五
  执大象,天下往。
  圣人在下,以道自处,动容周旋,无非道也。圣人在上,出而应帝王之务,显而为君师之职,身临四海,俾遐迩以向风,日览万机,使群黎而作德,岂非执大道以御世也?今以谓大象者,方将用道以治人。吾无所执,则政教之具有时而亏,法度之柄有时而夺,天下之民无以赖之而往。惟执此大象,则具有所操,柄有所持,凡以治民之事,皆我所秉耳,天下何不往也。言象则贵有所执,故不言大道而言大象。
  往而不害,
  以道御天下,必有德以为政,以仁为化。知厚赋以伤人之财,我则薄税以裕之;知重役以痕人之力,我则轻徭以宽之。赏将劝善,我则重之以赐,罚将去恶,我亦省之而恤。如此则往者又何有害也?不惟民庶,至于草木各遂其生,鸟兽各获其养,蠢而昆虫,微而鱼鳖,皆得其所矣。此其不害,又何害焉?
  安平泰。
  安对危,平对侧,泰对否,三者为言,皆致治之意。自非圣人之世,往而不害,曷以共格于此?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
  夫人情可以留,欲可以治,郑卫之音以悦其情,而听之必美,有奇珍之味以甘其口,而食之必嘉。苟或遇之,未有不留者哉可?盖情欲寓于其间故也。此乐与饵,过客所以止也。而道至淡也,以其无味,至寂也,以其不可见,不可闻,此人乃知之者寡焉。至人非此,得真味以忘其饵,以饵为其假,听希音以忘其乐,以乐为其邪,是以寥寥乎物上,千百载而不为物之所敝也。无他哉,屏情塞欲,以见其性,故能如此。
  将欲歙之章第三十六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天地有常理,阴场有正情,寒暑往来之相推,万物盛衰之相续,以至终而复始,穷而反变,此乃,固然之理而可知者也。是以歙张强弱之相伏,废兴与夺之相代,则歙者在前,张乃随后,而至弱者才行,强乃应迹而来,废尽则兴,夺极则与,而皆必来矣,而世俗之所共也。圣人处道,出天地之常,权阴阳之正,洞达玄情,垂乎不测,疾徐示于莫可知,迟速生于不可见,欲以迎之而前,忽然在后,思以随之而后,忽然在前,去焉而反就,生焉而复来,鬼神莫以窥其迹,阴阳无以笼其妙,则圣人之道,固以尽其变矣。此歙之而张,弱之而强废之而兴,夺之而与,乃无定理以拘之,此所谓微而明矣。微者,隐幽而察来,知几而见先,洞达物理,明彻玄情,而有以探于未形矣。
  柔之胜刚,弱之胜强。
  性之虚也,有以纳天下之至变;形之无也,有以敌天下之至大。澹足万物不以为有,充塞四海不以为盈,其朴虽小,而天下莫能臣,万物归之,而不为其主,此道之柔弱,孰可胜焉?仕道者宁不卑以自处,和而自弱,不盈以待己,常谦以奉人,有功而不有,有能而不恃,不争焉而天下以为先,不矜焉而天下以为能,此仕道之柔弱,亦不可胜矣。反以大而屈小,高而辱卑,求为刚强,以胜柔弱,此盖不知道也。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鱼之为物,伏藏深渺,以潜其形则活其身,至于明露则祸患来矣。圣人体道以御世,存神以化人,达微明之理,以应当时之务,示几先之权,而涉事为之绪,变化驰于不可名,利用藏于不可测,民日迁善,不知其然,世日跻治,不见其述,此盖利器不示於人,故能如此。苟机露于当时,言宣于民世,告以法度之由,谕以致治之意,非所以为利器也,圣人耻之。
  道常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将自化。
  以虚静为体,以变通为用。其体虚静,敛至无于冥冥,收大寂于寞寞,则疾徐应对,一于自然,而未尝有为。其用变通,涉天下而非此不行,合万变而非此不立,周旋动容,阙此则乖,泛应曲当,无此则乱,以至洪纤短长、高下曲直未有不由乎此也,此无不为矣。无为也,酬酢万化之上,运乎六合之中,寔有为矣;无不为也,鼓舞以神,不见其迹,动止以化,不知其用,完无为矣。此道无在无不在之理也。侯王守此以御天下,无言也而命令宣于四海,无动也而教化彰于天下,乃无为而无不为矣,自非体道何以哉?
  化而欲作,吾将镇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人性受冲和之始,秉纯粹之初,天真保于其中,灵源全于其内,则所谓抱朴之时。及逐情而真散,随景而灵亡,耽嗜欲以适非,乐纷华而舍本,乃离性失朴矣。苟有以救之,则反焉,是犹天下成化之时,其化久成,民将敝矣。始于自然,终于有作,醇以生疵,和而适伪,天下之风将以移焉,何以反之?莫非镇以无名之朴,则真性将复。然而圣人抱朴,必将以处己,非所以救人。至于天下欲作之时,则情伪已生,变态已出,天真将灭,大朴将废,然后镇之,岂吾所欲哉?无若静以自正而求正物焉。大道起自无名,为天地之始,至于用无名之朴,以镇天下之欲,则道乃终矣。此太上所以着《道经》,而至此为末。
  道德真经解卷中竟
  #1 不可不畏:后脱经文『荒兮其未央哉』。
  #2 骤雨不终日:后脱经文『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3 跨者不行:后面的经文有脱。
  道德真经解卷下
  无名氏解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者,天德也。圣人观天,默与道会,实无所得,故曰不德。以无所得,故德自归之,是以有德也。下德者,所得之德也。下德执德,故曰不失德。执着之者,不名道德,是以无德也。天德之德,德不可至,故无为而无以为。所得之德,执着其德,故为之而有以为。德降为仁,若仁则可为也,故上德无为而上仁为之。然大仁不仁,虽曰为之,亦无以为而几於上德者焉。义兼於德,而义则可以亏也,故下德为之而上义亦为焉。然内以立我,未能忘我,外以制事,未能无事,虽曰上义犹未免於有所执也,故有以为而类於下德者焉。道降德衰,化义俱失,以礼交物,实相伪也,故为而生患。莫之应则攘臂而仍之,即此以观其所失,每下可知已,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忠信之薄也。攘臂而仍之,则乱之首也。然德兼上下而两言,自仁而降,言上而不言下,则其下者已不足道也。至於以智为前识,复不言其上,是尤不及於礼矣。穷思极虑,揣而锐之,故曰道之华。苦心劳神,以丧天真,故曰愚之始。不言失礼而后智,则以礼者乱乎德,而智者反乎道也。是以大丈夫处德之厚,不处礼之薄,居道之实,不居智之华,故去彼人道之华,而取此仙道之实矣。
  昔之得一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一也,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正而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其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落落如石。
  一者,道也。有一未形,本无所得,浑沦既判,肇自古初,则物得之。天确然辟乎上,以无为用,故得道而清。地颓然处乎下,以静为体,故得道而宁。神杳然藏乎幽,阴阳不测,故得道而灵。谷虚而洼,天道也,以天得道而清,故谷得道而盈。物止而育,地道也,以地得道而宁,故物得道而生。神舍於身,百体之侯王也,神尸诸圣,天下之侯王也,以神得道而灵,故侯王得道以为天下正。其致此者,道而已。若天失其清,斯无以覆,将恐裂矣。地失其宁,斯无以载,将恐发矣。神失其灵,斯无以守,将恐歇矣。谓天无以清也,故谷失其盈而将恐竭。谓地无以宁也,故物失其生而将恐灭。谓神失其灵也,故侯王失其正而将恐蹶。且贱归之则显其贵,下附之则显其高,亦犹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海合水而为大,大人合并而为公,故贵高者不可失於基本也。是以侯王处一於域中,故自称以孤寡,食气於太和,故自称以不谷。有百体,然后身之侯王以贵;有百姓,然后天下之侯王以尊。侯王得此而擅贵高之称者,岂非以贱为本故邪?夫致数舆者,近取诸譬也。今以辕轨轮辐合而成舆,若立舆於前,数其众体,用有所拘,不足以得舆也。合辕轨轮辐,然后舆有运载之名;合百姓贱下,然后侯王有贵高之称。玉者贵也,石者贱也,玉出於石则贵,亦以贱为本。然玉者有质而自贵,侯王得一,本不自贵,岂欲如玉石然哉?
  反者道之动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静者,地道也。反地道之静而为动,是阴之感乎阳者也,故曰反者道之动。弱者,天道也。由天道之弱而为用,是阳之感乎阴者也,故曰弱者道之用。阳以无为用,阴以有为体,阴阳交感於太空之中而物生焉。万物由地道而生,故曰天下之物生於有,此乃反者道之动欤?然有形者,非天道不足为生,故曰有生於无,此乃弱者道之用欤?是以圣人言:有以无为母,无以虚为母,虚以道为母。自然者,道之根本也。若能存守玄都,法其自然,则由动之静,摄用归体,将复於道矣。
  上士闻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惟道,善贷且成。
  上士既已明道也,故信之笃,守之固,有闻必力行之。中士将以进道也,勉而后中,不勉则不中,思而后得,不思则不得,一出焉,一入焉,闻之犹有疑心也,故存亡之间,未之或行。下士直以夷道也,譬犹俚耳不知大声,譬犹众心不受高言,及其闻道必有轻鄙之心焉,故与道大反,嗑然而笑之。若道不见笑於下士,其异於俚耳之所闻,众口之所说几希,安足以为道哉?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惟蚤夜以存思,定适而默想,勤行乎道,则得矣。进道若退,以日计之不足,岁计之有余,於存亡无累,则可矣。夷道若颣,且泥形色名声之可得、耳目鼻口之所嗜,人笑乎道,则过矣。亦知四大之在域中,犹不外於道者乎?上德者,天道也。天道洼则盈,以其洼也,故若谷。大白者,王道也。王道弊则新,以其弊也,故若辱。广德以地道言之,用之不弊,而成之若缺,故若不足。建德以大道言之,建之不拔,而修之罔觉,故若偷。以其若谷、若辱、若不足、若偷,则疑於变其质矣。然其为上德、为大白、为广德、为建德,而真常之质固自若也,此之谓质真若渝。所以质真若渝者何?谓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大方载之,德合无强,故无隅。大器用之,久於其道,故晚成。大音不言,而四时行焉,故希声也。大象不物,天下往焉,故无形也。此四大之所以大者。夫德兼於道,道兼於天,帝王之德配天地之道,而无名者,天地之始也。道於之而隐焉,若分四大於域中,皆其显道而强名之者矣。道本非善贷,由天地帝王体此道以成天下,故善贷之名於是乎立,而曲成之效於是乎着。然其成也且而已,岂有心於劝成而然哉?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人之所教,亦我义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易变而为一,一之所以起也,故曰道生一。一者,形变之始,天地有形之最大也,故曰一生二。天地定位,人居乎中,而三才成焉,故曰二生三。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然后天地含精,万物化生,故曰三生万物。天为阳而肃肃,出乎天,则阴上交乎阳而物负之,地为阴而赫赫,发乎地,则阳下交乎阴而物抱之。阴阳升降,两者交通,然后冲和之气以成也,故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一身,貌肖天地,阴阳冲气皆具其中,其必有至神者典之,亦犹王公之於天下也。於此配域中之大,是为孤寡;於此食太和之气,是为不谷。世之人与神背驰,反以为恶,而王公独以此自任,故曰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阴阳冲和之气通於万物,固无所损益也,由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则或益之而损,损之而益矣。人之所教,必以天地之正也,我好静而民自正,是我亦义教之,此谓损之而益。强梁者反此矣,故不得其死,此谓益之而损。圣人观之,因以为戒,故将以为教父。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於无间,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至柔者,神也。至坚者,形也。真神通於道,能亡能存,惟以神御形,则神能飞形,而形由之以驰骋矣,故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至柔故无有,至坚故无间,以形御形,则形有所间,故无间者不可入。以神御形,则神有所通,亦无入而不自得矣,故曰无有入於无问。夫形之所化者,不言之教也。神之所得者,无为之益也。若能体天地之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则造乎形而与乎神,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矣。天下尚言教而好有为,故於此希及之。
  名与身章第四十四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是以身殉名之过也,乌睹所亲者在身不在名耶?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以身殉利之过也,乌睹所多者在身不在货也?然荣辱立而睹所病,货财聚而睹所争,彼以显为是者,知名之为荣,以富为是者,知货之为利,故见得而忘其形,见利而忘其真。然则得之与亡,其果孰病乎?是其所亡者,乃无名之朴,不赀之躯也,病孰甚於此矣。故甚爱於名而不知止,则其大者必费。大者道之称,所谓无名之朴是已。多藏其货而不知足,则其厚者必亡。厚者德之质,所谓不赀之躯是已。唯圣人体广德之知足,而不自贵其货,所以不辱,体上德之知止,而不自尊其名,所以不殆。若是者,可以长久,与天地并焉。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大成者,地之德,广德若不足,故虽成而若缺。大盈者,天之德,上德不自得,故虽盈而若冲。成若为山,其积必坏,非大成也。大成若缺,无时而坏,故其用不弊。盈若积水,其施必竭,非大盈也。大盈若冲,无时而竭,故其用不穷。此二者,天地之用,阴阳是也。天能生之,无时不生,而所生之用不穷,地能化之,无时不化,而所化之用不弊,则以道实行乎其中也。唯通之为三,故举天地则道可知。若分而言之,则大直若屈者,地道也。地道直而不肆,故若拙#1。大巧若拙者,常道也。常道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故若拙。大辩若讷者,天道也。天道不言而善应,故若钠。然论其宗,天地虽大,不离阴阳,而一阴一阳者,道也,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热阴寒,制阴者阳,故躁可胜寒,制阳者阴,故静可胜热。然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其用何穷何弊之有哉?夫道有清有浊,有动有静,清者浊之源,静者动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而况於物乎?况於事伦乎?故曰清净为天下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以道莅天下者,常使民无知无欲,故人各安其所而不争,粪其田畴而已。及其下衰世,无以兴乎道,则见可欲而不知足。於是有欲得之心,乃始攘夺矫虔,冯陵疆土,而戎马生於郊也。反观诸身,即在我之天下,故有道於身,则安其分量,以厚吾寸田之守,失道於身,则驰骋田猎令心发狂,而方寸之田已失矣。故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答莫大於欲得,皆不安其分量之过也。其已甚则争夺随之,若能安其性命之分,还身意所欲,清净而自守,则取足於身而得矣,夫岂有不足哉?此知足之足,所以常足。
  不出户章第四十七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天下者,九州山川河海,滋生不绝也。天道者,四时阴阳风雨,变化无穷也。反观诸身,无不圆成,是以圣人言:吾与天地分一气而治。苟解乎此,亦不必出户窥牖,而天地之道可知见矣。若求道於身外,则愈不足以得道,是其出弥远而其知弥少也,岂知一身之中万理咸备,近取诸此,无不充足者乎?是以圣人体地之道,以虚为身,故不行而知,无俟出户;体天之道,以无为心,故不见而名,无俟窥牖;体夫大道,以自然为常,故不为而成,亦无俟进智力於所见所行之时也。
  为学日益章第四十八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而无不为。故取天下常以无
  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为学者将以穷理,故日益。为道者将以尽性,故日损。损之又损,则尽性以至於命者也。理有所穷。性有所尽,犹未免於为,故言为学为道。惟命有所至,则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以至於无为矣。无为者,寂然不动之时也,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亦有为矣,故无为而无不为。一有所为,未免有累物之行;一无所为,未免有绝物之心。圣人於天下何如哉?亦处无为之事而已。处无为之
  事,乃可以取天下。故取天下者常以无事也。然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及其有事,亦不足以取天下矣。知天下不可以有事取,则要当学其所不学,以至无为之道。
  圣人无常心章第四十九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欲归初始,反於未生,故无常心。善恶信诞,惟人之所为,我无容心焉,亦因人之心以为心而已。百姓行善者,我不知也;百姓行恶者,我不知也。积善,善气至,我不知其为善,故善者,吾善之。积恶,恶气至,我不知其为不善,故不善者,吾亦善之。信与不信,亦犹是也。任之自然,吾无容伪於其间,是谓德善德信矣。以如此则齐善否,同信诞,而吾心无所偏系,故惵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常有心也,以徇声色之娱,故皆注其耳目,不知收视反听,守母之道。唯圣人常无心也,怀天下之始,复守天下之母,故皆孩之。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万物出於天地之机曰生,入於阴阳之变曰死。与生死为徒者,未脱乎天地之机,未免乎阴阳之变者也。然万物出生入死,而独云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者,何也?此皆民自令耳,非天地毁,鬼神害也,以其有知而形动故也。目睹生之来不能却,死之去不能止,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而动之死地也。夫惟圣人怀微妙,抱质朴而不敢有为与天下交争焉,虽有猛兽不能据也,虽有兵刃不能害也。盖其积德玄通,物莫之能伤者,故无死地焉。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何自而生邪?畜道真和之气,万物由而生之,道之所以生也,故曰道生之,德畜之。物何自而形耶?缘天地升降阴阳之势,万物由而成之,物之所以形也,故曰物形之,势成之。以道能生,故物莫不首之,夫是之谓尊道。以德能畜,故物莫能贱之,夫是之谓贵德。唯道与德寓於积阳之上,非期尊贵於物,物自尊贵之,以其自古及今,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此道行乎天地之间,而常自然者也。若夫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则天地之所同也,故是谓玄德。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谓袭常。
  一生天地,然后天下有始,故以为天下母。既得天地,为天下母,乃知万物皆为子也。既知其子,而复守其母,则其子全矣。盖人徒知天地万物,而不自知其所由生。若能知之,而复守天地之道,则终身不殆矣。是以体天地之道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故曰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动。不知道者,多言有为,以从事於务而失守母之道,故曰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夫小者天地之朴,柔者道之妙用,唯自知而见天地之道,故曰明。唯自胜而守天道之妙,故曰强。明者合阴阳而言之,光出於明,以无为用,在己则智意是已。圣人去智与故,不由而照之于天,故用其光,复归其明。光耀於外谓之遗殃,无遗身殃而复归於明,是谓袭常矣。如此,然后可以为守母之道。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夫山径之溪,介然用之则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世之人不知大道之妙,而施作有为,所以致茅塞其心。夫性之动谓之为,为之伪谓之失,是以有知者畏而不敢施为也。大道甚夷,视之而不见也,民心欲速,是以好径而终迷於大道。且心为君主之官,故心有所撄则寸田失守,寸田失守则和气不降,和气不降则太仓虚矣,故曰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以其如是,则分高下之品,有争夺之奇,贪五味之爽,故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者有之,资财有余则总其害之原也。是谓贼道贼身之务,而不知者,尚矜夸己之才能而不已,可谓盗夸,非道也哉。
  善建不拔章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道德真经解(明佚名)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