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门拳谱易筋经贯气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艺藏 - 武术
书籍内容:
心意门拳谱《易筋经贯气》
自古相传,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凡学捶者,要明七拳、知三节、身如弯弓、手如药箭、足蹬起似箭离弦。
手起莫往空里落,远进一丈步法奇,步位之法,精之到人间,能一思进,莫一思退。进步起势把、翻身把、左右把如猛虎下山。两手出洞入洞要随身,身起足不起是枉然,足落身不下亦是枉然。
进步打莫留情,留情艺不成。剪子股、十字擒、虎扑鹰捉身四平。梢节不明难出变化,中节不明浑身是空,根节不明多出七十二般跌法。本心不明,势徒劳心,乱行四梢,发施不知,尚遇凶祸难避。
吾能与规矩,不能使人进攻得法。明了三心多一力,明了四梢多一精,明了五行多一气。三回九转一势起,把势不同法同,知其始终,死中反活,活中反死。势精人间多一精,一精知其万势通,万势不要尽了终。势占蹭难变化,揉定中门去打人,如蛇吸食闪路。胜腾挪而失正者不打,其远者不打,先打顾法后打空。不见起、落,进打为何?虽有智不如乘势,又打外合法,又打上下合法,又打随机应变合法。一枝支百枝摇,上下相连。鸡争斗、虎擒羊、转向四梢行似闪,连环一气掩之打。
花势虽明,不算武艺,远近并济,用与临场,不定孰势,随高打高,随低打低,或拳或把,望着就打。岂知武艺多术,绝口不谈,惟惑乱人心,反悟身能战,勇而无凶像,心平气稳,血肪贯通,日积月累,循序渐进,成熟之后,三节、四梢不见,生于自然。
能交言语,莫交心,手到不如心到,心为君、四梢为臣,心为将、四梢为兵。君与臣、将与兵,共合一处自无不胜。学者立志慎哉。
歌曰:习艺如登万重山,
先生言语是指南;
艺中若得无穷趣,
只有功夫不间断。
又曰:武艺真传法无奇,
起落纵横立根基;
身心难练用苦功,
艺法虽深可尽知。
总之,武艺相传,必思忠、孝、信、礼、义之人,方可传授。逢杀家、舍友,行为不端者,宁可失世不可传也。传道得心,愿习武艺之人为身小弱薄者一助云耳。
(二)中气论
中气者,即先天之元气,医道所谓元气者,以其居人身之正中,故武备名曰中气,即先天真一之气也。文练之则为内丹,武练之则为外丹,然内丹未有不借外丹而成者也。盖动静互根,温养合法,自有结胎还原之妙。俗学不解中气根源,手舞足蹈,欲入玄巧必不能也。
人自有生以来,禀先天之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当男子以口口口精初凝于丹田、冲脉、带脉之中,前对脐,后对肾。非上、非下,非左、非右,不前、不后,不偏不倚,正居人一身之正中,称天枢,号命门。即所谓太极是也。真阴真阳,俱存此中。神志赖之,呼吸依之,十二经、十五络之流通也。此气灵晨,或盛或衰,非由功修何成诸状。
今以人功,变弱为强,变短为长,变柔为刚,变衰为盛。易动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足乔之地也。以气为主,天地生物气之所至。百物生长,内与外对,表与里对。壮与衰对较,壮可敌也;内与外对较,外可略也。即孟子所谓气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是谓浩然之气也。一曰揉有定势,人之一身左气右血,凡揉之法,右边推向于左,是盖气推入血,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左,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使用无穷。使人而咽之善者,大皆仙去,其法秘密,世人莫知也。初用功也,以轻为重,心宜意其力平也。功逾百日,其气盈脯,天地之间,充塞周遍,然后才可迎送于外。盖以要在内,由中送于外,有存之学也。内外两全,方称神勇。其功毕矣,常宜锤炼,勿轻逸试。观林中树木,有大且茂者是水土旺盛相之气于外也。
(三)阴阳转接
天地之道,不外阴阳。阴阳转接,出于自然。故静极而动,阴断科阳也;动极而静,阳断乎阴也;推而至于四时,春、夏之后接以秋、冬,发生尽而收藏随之,阴必转阳,阳必转阴,阴阳乃造化之生成也。故有去有生,生生不穷无有歇息。人禀阴阳之气一生,乃一小天地,其势惟阴与阳转接乘受,岂可不论哉。故高者为阳,低者为阴;仰者为阳,俯者为阴;正者为阳,侧者为阴。势高者落之一低,阳转乎阴也。若高而更高,无可高矣,势必不相连,气必不相接。势低者必起之以高,阴转乎阳也。若低而更低,无可低矣,势必不相连,气必不相实。俯仰侧正,曲个动静,无不皆然。惟有阳复转阴,阴复转阳,其一气不尽,复催一气以足之也。非阴尽复转阳,阳尽复转阴。明于此,则转接有一定之势,接落有一定之气,无悖谬、无牵拉矣。盖势之为快,气之流利,中无间断也。一有间断,则另起炉灶,是求快而反慢,求利反钝矣。
(四)行气论
歌诀曰:任他勇猛气总偏,
此有彼无是天然;
进截横巧横截直,
一气催二二催三。
又曰:
任他归快是路远,
守吾安然自粘连;
如问是谓何妙诀,
只在行气一动间。
(五)阴阳入核论
练气不外阴阳,阴阳不明从何练起。先始之督脉,行于背之当中,统领诸阳经。任脉行于腹之当中,统领诸阴经,故背阳腹阴。二经上交会阳、下交会阴。一南一北、子午相对。又职坎卦,阳居北之正中。离卦阴居南之正中,一定而不移也。故俯势为阴势,宜俯却又入阳气。盖督脉领诸阳经之气,尽归于会阳上之前也。仰者为阳势,却入阴气,盖任脉领诸阴经气,尽归于会阴上之后也。
(六)入阳附阴、入阴附阳说
以背为阳,大俯而曲,则督脉交任,过阳入阴,阳与阴相附也。大仰而曲,则任脉交督,过阴入阳,阴与阳相符也。阴推阳、阳推阴,循环无端,凡旋转势用之。以俯势入阳也,不将阴气扶起则偏于阳,必有领位前跌之患。以仰势入阴气,不将阳气扶起则偏于阴,必有掀翻后倒之忧。故俯势出者,落点即还之以势,使无偏于阴也。阳来阴送,阴来阳送,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落点还原,所云“停”字。即是此法。
推而至于曲者,还之以伸;伸者,还之以曲;高者,还之以低;低者,还之以高;侧者,还之以正;正者,还之以侧,以及斜歪、缥旋、往来,无不皆然。逐势练法,则阴阳交结,自有得心应手之妙。其扶气之源也,通于四梢,气之注也。如通行之道路,总要无壅滞,无牵拉也。方能来去流利,捷便莫测。故上气在下欲入上,莫牵其下;下气在上欲理其前,而后气自去;右气在左,留意于左;左气在右,留意于右。
如直捶:手入气以前,不勒后手,后肘气不得自背而入。上冲手:下胸不开,则气不得上升,而入于后。合抱势:背不开,则气不得裹于前。直起势:须勾脚。直蹲势:须缩项。左手气在右手,右手气在左手。俯势、栽势、掀其后脚跟。坠势者,坐其臀。起势者,颠其足。栽盖莫跷脚,恐上顶也。仰勿伸脚,虑下拉也。扩而充之,势势皆然。
总之,气之路也,归着一处。气之来也,不自一处,惟疏其气,其所源通,则道流利,自不至步步为营,有牵拉不前之患矣。
(七)阴阳并入并扶说
此反势。反势阴阳,各居其半。故左反势者,右边之阴阳并入以左之,左边之阴阳并入以扶之。故右反势者,左边之阴阳并入以右之,右边之阴阳并入以扶之。
(八)阴阳分入分扶
此平转开合势。开胸合背者阴气,分入阳气。开背合胸者阳氯,分入阴气。势分两边,故气也从中劈开分入分扶之。
(九)阴阳旋入旋扶
此平抡势、纽缥势、摇晃势也。势旋转而不停,气亦随之旋绕不息。阴入阳分,阳入阴分,接续连绵,并无休歇。左旋右旋,阴阳旋相入扶也。
(十)阴入阳扶阳入阴扶
此直起直落不偏不倚势也。直身正势,阳不得入于阴分,阴不得入于阳分,各归本分。上归百会穴而交,下至涌泉穴而合,阴阳之扶在两穴也。
(十一)阴阳斜偏十字入扶
此斜偏侧身俯仰势也。左斜俯势。阳气自脊背右下提于左上、斜入左前阳分。右斜俯势,阴气纂工下提于右上、斜入右前阴分。斜劈、斜邀手用此。左斜仰势,阴气自腹右下提于腹左上,斜入右后阳分。斜擢、斜提手用此。
(十二)阴阳乱点入扶法
此醉形式是也。醉形者,忽前、忽后,忽左、忽右,忽俯、忽仰,忽进、忽退、忽斜、忽正,势无定形,气也随之乱为入扶也。
(十三)刚柔相济
势无三点不落,气无三点不尽。此阴转阴蹭一阳,阳转阳蹭一阴之谓也。盖落处尽处气凝血口口口口之。所用刚法,则气扑满身。而兼阴阳,是气血流行之时,宜用柔法。不达乎此纯用刚,则气扑满身,牵拉不利,落点必不猛勇。纯用柔法,则气散不聚,无所归着,落点必不坚硬。应刚而柔,散而不聚;应柔而刚,则聚而不散。皆不得相济之妙。故善用刚法,落点即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善用柔法,遇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若是刚柔相济得宜,方无气歉不实,涩滞不利之患也。
以上总论:一身之大阴阳,俱以入其扶。至于手背为阳、膊外为阳。三阳经得于手背之外也,太阳经起于手之小指背,少阳经起于无名指背,阳明经起于食指背。皆上循转外而赴头也。手心为阴,膊内为阴。三阴经得于手膊之内也。太阴经止于手大指内,厥阴经止于中指内,少阴经止于小指内皆阳经止于足小趾外侧,少阳经止于足大趾内及小趾内及小趾、次趾间,阳明经止于足大趾及次趾背。三经皆循腿外,而止于趾背。足心为阴,腿内为阴。三阴经行于足腿之内也。足太阴经起于足大趾侧下,足厥阴经起于足大趾内侧上,足少阴经起于小趾过足心涌泉穴。三经皆循腿内。
(十四)三尖为气之纲领论
事专一,则治于以其有主宰之统。虽有千头万绪之多,而究之总归一辙也。如行军有主帅之运动,治家有家宰之规范方能同心协力于事。筋经贯气,动关性命,其气统领之归结,不可不究哉。夫头为诸阳之会,领一身之气,头不合,则一身之气不入矣。
如左侧俯势:而头反右歪,则右半之阴阳不入。右侧俯势:而头反左歪,则左半之阴阳不入。直起势:头反缩,则下气不得上升。直落势:头反顶,则上气不得下降。旋转而右,头反左顾,则气不得右入。旋转而左,头反右顾,则气不得左入。
三阴至于手内,三阳起于手背,为臂膊往来气血之道路,指法之曲伸、手腕之俯仰、伸足乔 ,
则气不入矣。如平仰手直出,反掌勾手气必不入。阴手下截者,掌足乔则气不入。仰手上出者,掌足乔则气亦不入。平仰手前荡者,腕勾则气不入。平阴阳手截者,腕勾则气亦不入。侧手直打者,足乔手则气不入。侧手沉打者,足乔手则气不入。余可类推。
三阳止于足之背,三阴起于足之下,为腿胯往来气血之道路。一足之尖、跟、棱、掌、脚脖之伸足乔,内外一有不合,则腿气不入。如仰势,脚尖若介,则阳气不入。俯势,脚尖若足乔,则阴气不入。起势直跟躐者,脚尖若介,则气不得上升。若落势下坠,脚尖若足乔,则气不得下降,皆不可不知也。
(十五)三尖照说
练气不外动静。动则气檠不散,静则如山岳而难摇,方能来去无失。视俗手动静俱不稳妥,盖亦未究三尖照与不照耳。
三尖照则无东歪西斜之患。不照则牵此拉彼,必有摇晃之失。如十字势:左脚前、右手前者,右手正照左脚尖,头照右手,则上中下一线,不斜不焉必稳。侧身右脚前,右手前之顺势,头顺势照右手,右手照右脚必稳。余可类推。又有三尖不能强照者,则与十二节照之,纽缥必用之。
(十六)三尖到论
三尖到则一齐俱到也。不然此先彼后,此速彼迟,互有牵拉而不利也。右手正照右脚尖,盖气之着落点。虽云:“一尖二催”,此一尖之气者在全身。一尖不到,必有牵拉,身气不入矣。自练不灵快,催不坚刚,皆是此类不照之患。练形者,须刻刻留意此三处,方为中的。
(十七)十二节、往来、气落、内外、上下、前后论
三尖为气之领袖,乃气所归着之处。人且知此三处,宜坚实勇猛,全体坚如石,方能不怕人之冲突,不虑我之不敌也。其所以坚硬者,则在逐处之骨节。盖骨节之空隙乃一人之经脉、神明之所流注此处。精神填实,则如铁如钢,伸之不能曲,曲之不能伸,气贯方全。起手有肩、肘、腕三节;腿有胯、膝、足三节,左右相并共计十二节。手之能握,足之能步,全赖于此。如百沙袋逐层填实,虽软物可使之坚硬,此雷同气贯筋经之理也。气落全势有前后、内外、上下之分,宜明辨之。如侧身直势双手前推者:肘心气填于上、手腕气填于掌、足乔于肩。双手下劈者:肘心气填于手腕、气填于下,前肩脱下,后肩提起。正身前扑:两手平托、肘心气填于上、手腕气填于内。膝足乔与脐平:气实腿外侧、脚脖内侧、着力胯外间。上下节数随之起落运动。余可类推。
(十八)檠停成论
歌曰:天地交会万物生,
不偏不倚气均停;
千秋万载气停聚,
惟有和合一气通。
此交手法也。檠者:非交手先将中气吸入中宫,满腹坚硬如铁,全体振动,勃然莫遏。如行军未对之先予将士鼓其勇气,以待敌至,使其根非空洞虚壳也。停者:已交手也,落点不前不后,不偏不倚,阴阳均停,不多不少也。成者:已交手至落点之后,仍还俟再发也。落点气不还原,气散不聚,后不可继,再发发甚矣。故阴势阳出者,仍还之以阴。阳势阴出者,仍还之以阳。成住不散,生生不穷。虽千手万手,气总不散败,更兼内丹,素成食气不绝,即不得食,而真气充之,自无饿馁之患。历数古之名将,愈战愈猛、勇增百倍者,皆是此诀作用无穷也。
(十九)点气论
词曰:似梦地着惊,似吾道忽醒,似皮肤无间燃火星,似寒浸骨里打战冻。想情形快疾猛,原来是真气泓,浓震雷迅发离火焰烘,俗不悟元中究,丢却别寻那得醒,着人胁肤坚刚莫敌形,而深入骨髓截断营。
已刚在于气所着,未有疼痛。疼则不通,通则不疼,理应然也。能隔断气血之道路,使不接续;能壅塞气血之运转,使不流通。可以粉骨绝筋毙性命于顷刻。气之为用大矣哉,但须明其方、知其发、神其用、方能入壳。如射之中,得先正形体,不偏不倚。如矢之端正,簇羽之停,习口中气,神凝气充。再如开弓弛、张弓圆、斩满而其中得之神通可于此,可穿七扎,乃在放散之灵不灵耳。故气之发也。当如炮之燃火,弓箭之离弦,陡然而至。熟玩此词,自然会得心应手,切勿作闲话略过也。
(二十)过气论
落点坚硬猛勇莫敌,赖全身之气尽握一处也。然,有用之,而气不至,气去而牵拉一利者,未知过气之法也。盖人身之气,发于命门,气之源也,着于四梢,气之注也。而其流行之道路,总要无壅滞、无牵拉,方能手法流利,捷便莫测。故上气在下,欲入上莫牵于下,下气在上,欲入下莫滞于上。前气在后顺其后,而前气自入;后气在前理其前,而后气自去。左气在右,留心于右;右气在左,留心于左。
如直撞手:入手气于前,不勒后手掌,后肘气不得自背而入。上冲手:下手不下撞,肩不下脱,气不得自筋而入。分摆手:胸不开,则气不得入手后。合抱者:背不开,则气不得理于前。直起势,须勾其脚:直落势,须缩其项。左手气在右脚,右手气在左脚。俯势、栽势、前探势,掀起后脚跟也。坠势,坐其臀。举势,踮其足。栽盖莫足乔脚,恐上顶也。仰盖莫伸脚,虑下拉也。扩而充之,势势皆然。
总之,气落也,归着一处。气求也,不自一处。惟疏其源,通其流,则道路滑利,自不致步步为营,有牵拉不前之患矣。前叙二十法论,乃为筋经贯气之秘诀。
(注)此拳谱为手抄传本,错字漏句颇多,因系前人所作,不敢妄猜强改,姑且依原样公诸于世,仅供同道研究参考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