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讳举例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集藏 - 笔记
文件大小:0.2mb。
书籍内容:

史讳举例
  陈垣著
  
  序
  序
  卷一避讳所用之方法
  第一避讳改字例
  第二避讳空字例
  第三避讳缺笔例
  第四避讳改音例
  卷二避讳之种类
  第五避讳改姓例
  第六避讳改名例
  第七避讳辞官例
  第八避讳改官名例
  第九避讳改地名例
  第十避讳改干支名例
  第十一避讳改经传文例
  第十二避讳改常语例
  第十三避讳改诸名号例
  第十四避讳改物名例
  第十五文人避家讳例
  第十六外戚讳例
  第十七宋辽金夏互避讳例
  第十八宋金避孔子讳例
  第十九宋禁人名寓意僭窃例
  第二十清初书籍避胡虏夷狄字例
  第二十一恶意避讳例
  卷三避讳改史实
  第二十二避讳改前人姓例
  第二十三避讳改前人名例
  第二十四避讳改前人谥例
  第二十五避讳改前代官名例
  第二十六避讳改前代地名例
  第二十七避讳改前代书名例
  第二十八避讳改前朝年号例
  卷四因避讳而生之讹异
  第二十九因避讳改字而致误例
  第三十因避讳缺笔而致误例
  第三十一因避讳改字而原义不明例
  第三十二因避讳空字注家误作他人例
  第三十三因避讳空字后人连写遂脱一字例
  第三十四讳字旁注本字因而连入正文例
  第三十五因避讳一人二史异名例
  第三十六因避讳一人一史前后异名例
  第三十七因避讳一人数名例
  第三十八因避讳二人误为一人或一人误为二人例
  第三十九因避讳一地误为二地或二地误为一地例
  第四十因避讳一书误为二书例
  第四十一避讳改前代官名而遗却本名例
  第四十二避讳改前代地名而遗却本名例
  卷五避讳学应注意之事项
  第四十三避嫌名例
  第四十四二名偏讳例
  第四十五已祧不讳例
  第四十六已废不讳例
  第四十七翌代仍讳例
  第四十八数朝同讳例
  第四十九旧讳新讳例
  第五十前史避讳之文后史沿袭未改例
  第五十一避讳不尽或后人回改例
  第五十二避讳经后人回改未尽例
  第五十三南北朝父子不嫌同名例
  卷六不讲避讳学之贻误
  第五十四不知为避讳而致疑例
  第五十五不知为避讳而致误例
  第五十六不知为避讳而妄改前代官名例
  第五十七不知为避讳而妄改前代地名例
  第五十八非避讳而以为避讳例
  第五十九已避讳而以为未避例
  第六十以为避讳回改而致误例
  卷七避讳学之利用
  第六十二因讳否不画一知有小注误入正文例
  第六十三因讳否不画一知有他书补入例
  第六十四因讳否不画一知书有补版例
  第六十五因避讳断定时代例
  第六十六因避讳断定二人为一人例
  第六十七因犯讳断定讹谬例
  第六十八因犯讳知有衍文脱文例
  第六十九因犯讳或避讳断为伪撰例
  第七十据避讳推定而讹误例
  第七十一避讳存古谊古音例
  卷八历朝讳例
  第七十二秦汉讳例
  第七十三三国讳例
  第七十四晋讳例
  第七十五南北朝讳例
  第七十六唐讳例
  第七十七五代讳例
  第七十八宋讳例
  第七十九辽金讳例
  第八十元讳例
  第八十一明讳例
  第八十二清讳例
  
  
  序
  民国以前,凡文字上不得直书当代君主或所尊之名,必须用其他方法以避之,是之谓避讳。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其流弊足以淆乱古文书,然反而利用之,则可以解释古文书之疑滞,辨别古文书之真伪及时代,识者便焉。盖讳字各朝不同,不啻为时代之标志,前乎此或后乎此,均不能有是,是与欧洲古代之纹章相类,偶有同者,亦可以法识之。研究避讳而能应用之于校勘学及考古学者,谓之避讳学。避讳学亦史学中一辅助科学也。
  
  宋时避讳之风最盛,故宋人言避讳者亦特多。洪迈《容斋随笔》、王楙《野客丛书》、王观国《学林》、周密《齐东野语》,皆有关于历朝避讳之记载。清朝史学家如顾氏《日知录》、钱氏《养新录》、赵氏《陔馀丛考》、王氏《十七史商榷》、王氏《金石萃编》等,对于避讳,亦皆有特别著录之条。钱氏《廿二史考异》中,以避讳解释疑难者尤多,徒因散在诸书,未能为有系统之整理。嘉庆间,海宁周广业曾费三十年之岁月,为避讳史料之搜集,著《经史避名汇考》四十六卷,可谓集避讳史料之大成矣。然其书迄未刊行,仅《蓬庐文钞》存其叙例,至为可惜。今肆上所通行专言避讳者,有陆费墀《帝王庙谥年讳谱》一卷,刊历代帝王年表末,黄本骥《避讳录》五卷、周榘《廿二史讳略》一卷,分刊《三长物斋》及《啸园丛书》中。此三书同出一源,谬误颇多,不足为典要。如开篇即谓“汉文帝名恒,改恒农曰弘农;汉和帝名肇,兼避兆、照 ”之类。人云亦云,并未深考。其所引证,又皆不注出典,与俗陋类书无异。其所记录,又只敷陈历代帝王名讳,未能应用之于校勘学及考古学上发人深思,所以有改作之必要也。
  
  兹编所论,以史为主,体裁略仿俞氏《古书疑义举例》,故名曰《史讳举例》。为例八十有二,为卷八:第一避讳所用之方法;第二避讳之种类;第三避讳改史实;第四因避讳而生之讹异;第五避讳学应注意之事项;第六不讲避讳学之贻误;第七避讳学之利用;第八历朝讳例,凡八万余言。意欲为避讳史作一总结束,而使考史者多一门路一钥匙也。纠谬拾遗,以俟君子。一九二八年二月十六日,钱竹汀先生诞生二百周年纪念日,新会陈垣。
  
  卷一避讳所用之方法
  第一避讳改字例
  
  避讳常用之法有三:曰改字,曰空字,曰缺笔。
  
  改字之例显于秦,《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使将击荆。”《正义》曰:“秦号楚为荆者,以庄襄王名子楚,讳之,故言荆也。”又《秦楚之际月表》端月注,《索隐》曰:“秦讳正,谓之端。”《琅邪台刻石》曰:“端平法度”,“端直敦忠”,皆以端代正也。然《史记李斯传》,赵高诈为始皇书赐公子扶苏,有曰“蒙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是不讳正。李斯狱中上二世书,有曰“北逐胡貉”,是不讳胡。
  
  汉承秦制,亦有改字法。《汉书高帝纪》注引荀悦曰:“讳邦之字曰国。”师古曰:“臣下所避以相代也。”其后各纪均引荀悦说。《后汉书》各纪注,自质帝以前,则引伏侯《古今注》说,各讳皆有一同义互训之字以相代。故《史记》恒山作常山,微子启作微子开,盈数作满数。《隶释》十四引汉石经残碑:《论语》“邦君为两君之好”,“何必去父母之邦”,《尚书》“安定厥邦”,皆书邦作国。又《周易》蹇卦:“以正邦也。”《释文》曰:“荀、陆本作正国,为汉朝讳。”荀、陆,荀爽、陆绩也。《张迁碑》:“诗云旧国,其命维新。”《开母庙石阙》,以开为启,则避讳改字之见于现存汉碑者。然《隶释》引汉石经《尚书》残碑,保字志字仍不避,其他东汉碑中之邦、盈、恒、启等字尤数见,犹可谓建武以前,亲尽不讳也。今将建武以后诸讳字之见于现存诸碑者列下:
  
  建宁四年《孔碑》曰“睿其玄秀”,光和四年《逢盛碑》曰“苗而不秀”,中平五年《张纳功德叙》曰“旌甄秀异”,是不避秀。
  
  和平元年《严訢碑》曰“兆自楚庄”,延熹三年《孙叔敖碑》曰“庄王置酒以为乐”,中平元年《郭究碑》曰“严庄可畏”,是不避庄。
  
  延熹六年《平舆令薛君碑》曰“我君肇祖”,建安十年《樊敏碑》曰“肇祖宓戏”,是不避肇。
  
  元嘉元年《丁鲂碑》曰“隆平”,永寿二年《韩敕碑》阴曰“袁隆”,光和二年《华山亭碑》曰“大华优隆”,是不避隆。
  
  建宁二年《史晨奏铭》曰“玄德焕炳”,是不避炳。
  
  熹平四年《帝尧碑》曰“缵尧之绪 ”,熹平六年《尹宙碑》曰“克缵祖业”,中平三年《张迁碑》曰“缵戎鸿绪 ”,是不避缵。
  
  建宁四年《刘脩碑》曰“志曒拔葵”,熹平三年《娄寿碑》曰“岐嶷有
  
  志”,中平二年《曹全碎》曰“先意承志 ”,是不避志。
  
  建宁元年《衡方碑》曰“揽英接秀”,曰“肇先盖尧之苗”,曰“ □隆宽慓”,曰“保障二城”,于秀、肇、隆、保四字皆不避。
  
  则汉时避讳之法亦疏,六朝而后,始渐趋严密耳。马衡曰:“《开母庙阙》,亦庙名因避讳而改,后人因之,非书碑者避讳改字也。”然则《张迁碑》之“诗云旧国”亦所据传本如此,非书碑时避讳所改。
  
  第二避讳空字例
  
  有因避讳,空其字而不书,或作空围,或曰“某”,或径书“讳”字,其例亦古。《书金縢》曰:“惟尔元孙某。”《孔传》:“元孙武王,某名,臣讳君故曰某。”《史记孝文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某谓景帝启也。《史记》《汉书》于汉诸帝纪皆不书名。许氏《说文》于禾部光武讳、艸部明帝讳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史讳举例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