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疑宝卷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集藏 - 宝卷
书籍内容:

释疑宝卷
无极至尊王母娘娘 降
时机紧迫,各处鸾堂亦加紧用功,办慈善事业,出刊善书,各地慈惠分堂也正加强劝化人心、救济贫苦之慈善工作,为了是什么?

急迫老母心头愁,挥泪浩叹阴阳变。

诸天仙佛齐救驾,千呼万唤挽沉疴。

庚申年一月初三日降文八卦山天真堂

王母娘娘 降
今日吾为众生之事,来此天真堂,降一部「释疑宝卷」,命杨贤徒,静心沉着听老母一一讲明,现代社会的修行,五花八门,世人不知真正修持何在,仙佛降鸾,不辞辛劳,讲忠孝仁义之事、训人伦五常真意,奈何吾儿,喜尚神奇之事,高谈神鬼虚无飘渺之章,不明究竟,附会胡说,此则是舍本逐末。

鸾堂之上,谈修心养性的少,言灵动验效者多,不知灵动之事,只是上苍权宜应化,其主要之处,乃是为了上传天理,下教人寰,入鸾即是修心,若是为修行之故,舍人伦之事,已丧失修道根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贯而成,好求神变之事,将越信越迷,终而「修罗」所制,「邪魔」侵淫而不自知也。

普渡收圆定慧解脱真经有言:「人以孝悌为本,道以精神为本,孝悌立,而人无愧,精神足而道可修。修道无他,还全本来面目而已,精神从何处散出,还从何处收来。」

修道是什么?修本来已有的道路,启开障门,寻回老家之源头尔。

一、问:现实生活中,如何修心养性?

老母曰:痛苦与快乐是生活中的两极,动荡的生命群相,却有条理在焉,安定心性的真修是从苦乐以及动乱之中领悟出来的,确立人生修行方针,必须由家庭杂事做起,莫烦于衣食住行之牵系,更找出解系之结头,家堂即是道场,五伦之妙,乃见真章,外求道相,则是弃本求末也。

二问:何以是修心之妙法?

老母曰:做事成功的条件,就是能够认识环境,分析事物因果关系,进而改造环境,调和人事,这种过程是需要,明理达见、有恒坚忍,一而贯之的精神才能完成。做人成功的条件,就是认识自己,了解人心趋向,进而反躬自省,这种制心的方法,更需要,决心毅力、忍耐下去。

故「修心」妙法,并不神奇-「控制自己」罢了。

三问:偏见误人,如何能避免偏执之见呢?

老母曰:对于一件事,虽是平凡无奇,虽有所见地之处,亦难免有所不见之微,对于事物的评判,不可单凭一隅做主观的见解,而是多方面加以求证,对于「人」的品评,亦是如此,四面八方,面面观察,乃知此人之德。「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为人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充实自己学问之道,才是去「偏执」见解的正道。

四、问:人世无常,佛陀教人-「五蕴皆空」,消除「欲望」是吧!

老母曰:人类的知识程度愈高,工商愈发达,欲望的需求,也会变得毫无止境,野心会急速扩展出去,相对的社会以及环境的阻力,也会日渐加强,以致于「求不得苦」,其痛苦也越大,声色犬马的刺激,虽然可获得感官上的满足,其内心却一日又一日耗空,精神上的无依无靠也越为强烈。

五蕴:可以解释为感觉以及心理意识的情识作用。逐渐消除「感受」为出发点的欲望,自然对于物欲淡薄,于生活上便可以合理适中,不会过于计较人事之争了。

佛陀并不是要人清除欲望,而是中和过度的妄念,使生命的过程能安然舒态。

五、问:人生是多变,社会是趋向复杂的,处于如此变迁的环境中,如何修持?

老母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当「自强」!大道本性是静的,而大道的表现却是千变万化,修道,莫不是如此,修道的本源是「如如不动」,而修道人的行为,一样是活泼生动。

把道心放在心中,而由道心发出的行为,便不会脱离轨道,表现于人世是非之间,还是清明可亲,不沾瓜葛的呀!

六问:修道人,在社会上的表现是什么呢?

老母曰:修道人,就是看穿人事是非与善恶因果关系,于是觉悟出生命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生活中物欲的追求,而是追求生命中-真、善、美的目标。

所以修道人,是汲汲于社会上的公益事业,舍己忘我,时时刻刻,就是想到,如何改善社会风气,如何来劝人为善,如何帮助急苦的同胞。

修道人,在家里面,敬双亲,拜活佛,效圣贤,并不是在家中,便成为「老大」自居,不可一世之态,他知道家庭是真人的考炼所,上苍仙佛所出之处,是故不惧五伦之试,反而是越考越勇敢呢!

七、问:有人常常喊「穷」,有人「讨饭三年,懒做官」,苦乐之见,并不统一;是否?

老母曰:苦乐之见,是没有标准,有野心的人总是苦多乐少,痴呆愚蠢的人往往是乐多苦少,只有修心乐道的人,不苦不乐、不喜不忧,所谓「致中和之道」也。

心境的反应,才有苦乐感觉,事实上世界上并没有「苦」「乐」这两字,而是因为有了欲望之念,才召感苦乐感觉也。

所以老子讲「无为而治」,孔子言「恬淡寡欲」,庄子又有「道我不分」之慨,佛陀也说「贪、嗔、痴、爱、慢」的道理,其目的乃是希望消除世人心中苦乐的大敌,而返天真无识的本性。

八、问:野兽与人类,皆有欲望,其分别在于何处呢?

老母答:两者亦有共同的欲望,就是对食物的饱食欲,两性间的性欲,孔子也说「食色,性也。」

野兽所需要的是原始性的冲动,人类是理性的动物,对于「食」与「色」的行为上,是发乎情,止乎礼,是合于人际间理智之规范。

修道人,修的是理性之道,是人类共同行为的合理化,所以升华的结果,便是超乎于灵肉物欲之上,其生活并不受「食、色」所限,原始的冲动,不但动不了他的心,而且还持之以修炼中和之性。

现代人,好色多欲,讲求享乐机巧,却是暗毁先天性灵,沦为禽兽之徒,是伪装人样的兽性人格,无怪乎?地狱客满,仙佛难过,老母望儿回家,竟是遥遥无期。

偈曰:甘露酒三千,法雨处处飘。

风中佛音布,众迷应知错。

九、问:修道人有魔考之说,而世俗人岂无魔考乎?

老母答:修道,修何道呢?此「道」本是通达无碍,初来之时,个个原灵,走的皆是金光大道,而后来众生迷于尘相,为客尘所误,故把康庄大道,逐渐阻塞,蔓草丛生,迷惑心窍,终于与大道隔绝,母子相别,有家归不得也。

众修须清此道,好好做个清道夫。业障大的人,清理的工作也较辛苦,可是越苦越能启悟,业障小的人,其福份较大,身在福中,反而是修行的障碍,这种福份大的人,衣食丰足,却成为不知修道的人呢?这也是前世修福不修慧的结果,如果能福慧双修,今世下生人道,必然成宗教之护法,不少出钱、出力的道门大德,乃此辈中人也。

修道人之魔考,乃是上苍鉴察之下,集其业缘,适时的考试。而一般世俗不修,只有依前业带来的命运安排了,是命运控制之下的可怜迷糊,这不是修道,而是为业缘所修,为因果所拘,终无出脱自在之日。

所以魔考,并不是上苍有意安排,来试炼修道人,而是苍天依各别业力,于道心动摇之时,加以磨炼罢了,业消才能不受业力之牵系,则可以清净修为,而忍耐业力的考验,正是修道必须精进不懈,忍辱定志之时刻呀!此即是苍天用意之处,胡不感激乎!岂可因考而退志呢!

十、问:古人修道,皆以贫道自居,难道一旦发心修行,就不可以发财了是吧?

老母曰:「贫道」之称,乃是贫于欲望,富于道修之谓,并不就是,「贫苦困乏的道人」之谓也。

现在社会,讲真修行的,有不少是大富豪之类,这些人与别人不同之处,乃在于能善用金钱,做适当的财布施,修道人也必须能作能劳,赚钱之事,取之有道,公平合理的赚钱方法,才是修道人所乐于效法,能不能发财,是看你的因果,与修道并无砥触。

十一、问:修道,是否可以分为「先天大道」与「后天小道」?

老母曰:每个原灵皆是先天佛种,只缘后天识神,闭塞窍门,不得返回先天之路,若问此窍何处寻?吾说此窍不在形相着点,而是无形无相,位于人心思维之处,开了窍的人,自然会往「仁、义、礼、智、信」,「孝悌忠信」的道路行走,这种人才算为点着正中,虽是后天人种,却向先天道路迈进呢!

世俗有人执意分别先天以及后天之说,是不好的论调,「修道」,皆是修返先天之道,今日为人,便是后天业牵所致,故再执差别名相,这种修行,已染上色彩,易生出「我慢」之心,反而是不美之事。

人世修行,只求「合理与导善」,如果因为修道的关系,生出种种迷惑之事,反而是越修越乱。

偈曰:修行本是返自然,先天后天差别判。

却教自然受污染,不如在家效伦常。

十二、问:木气渐衰,金气成形,修道人受考验的很多,真是魔道高张,无法无天!

老母曰:气数如此,老母挥泪,徒呼奈何,天降真人,却教凡尘考炼,其中坚忍有成者,亦不多矣!业力共成,倒让清流沾染尘埃,鸾堂,本是仙佛用心办道之处,竟见邪魔当主,岂天不救世人性灵乎!非也!非也!乃是恶气冲天,自作自受,大道长存,因果律难违也。众修观是言,应知忍辱愤发图强,把责任担负起来,或可稍缓紧急之势。

上苍为了众生,日夜奔忙,尘世众迷,却无动于衷,负职众修,应该加油呀!

道缘相连,可以宏扬救人真道,独善其身,终于让邪魔降服。

现在的真魔,便在人的心中,「人魔」有甚于无形魔鬼,「人通」居然斗倒「神通」,神灵默佑,还须自身端正。平心下气,不因外缘动志,才是神人合一。更不可以迷于神权万能之事,因为神明万能,可是人心万变,有「能」亦无从而发呀!

十三、问:修道人之魔考是怎样呢?

老母曰:一、心想修身正己,必有大怖之事接踵而来,令生颓退之心,此时不可懈怠,宜坚定信心。

二、修道人;若有仪相自矜,必会有秽魔,乱其威仪,伤害他的自尊心,此时应该,随缘行事,不可因形相而灰心,乃修道人是权变通达,不拘外相仪表也。

三、修道人;如果自以为高明,必有欺心邪魔,来侵袭,使他泄气,脸上无光,故修行不可自视高尚,或是吹嘘神通灵验之事。

四、修道人;于自认为得意之时,因境而生喜乐之思,必有乐时得苦之试炼,如果不以为苦,则变苦为甘,故修行人不可偏苦乐两端,应该中和顺变,淡中自有甘味。

五、修道人;为了表现其修行有则,便刻意显示出,礼仪周详,行为严谨,这时便会招来,乱礼邪魔,观其松懈之时,群而攻之,让他原形毕露,无地自容。故修行,求乎适当的礼仪,不必用意修饰,若有舒怡之心,必能自然表露温文悠雅之体态。

六、修道人;若是为了修行之故,而为神秘之状,自认为天机不可泄露,便是违反自然修持的原则,于别人眼中会被视为「反常」「异端」,不敢亲近,这时候亦会感应「好秘」之邪魔,使他为秘密所乘,始终无法脱离其臼。

所以修行的方法,虽有许多不同方式,但是违反人伦的秘密修持,却不是正常的道路,修行便是效先贤、行伦理之事,决泱大道公开无碍。

七、修道人;遇不顺利之事,便以为「魔鬼来试炼」,并且还描绘得有声有色,是天下之大迷信。心魔生才感应外魔,外魔可制,心魔难医,还须自己处方,自个治疗才会痊愈的,有时确有冤业来缠,亦不必加以渲染,此业力故尔,只要定下心田,加倍行功布德,自然无事,何必以有为法对付无形灵事呢?

十四、问:修行,是否必须停止夫妻间的房事?

老母曰:此问题,济公禅师于启迷圣言,亦有言明,吾今日以浅偈:

夫妻相连阴阳配,正伦不忌自然行。

少思寡欲莫放纵,色情动淫伤元神。

天书鸾召禅功坐,脱壳飞升金仙成。

法身自如建功程,如去如来大自在。

十五、问:有人静坐,观想神佛,自以为通灵,是否得宜?

老母曰:众修有不少人,迷于此道,静坐闭目,不得其法,便见观音菩萨关帝相,以为是灵通奇妙之事,就欣喜非常,以为阳神出舍。

这实在是很危险,邪魔侵身,不知猛醒定性,将为魔众,可致发疯。

大道玄妙,不外天真,目垂睑微,气下脐轮,不想杂事,心中默念佛号,不知有所灵通,有所灵动之事,若是气动身摇,不可慌张,顺自然而流通,更不能妄想神通。一旦执妄,邪魔必侵,神通来自天然本源,示于虚静杏冥之时。五伦备就,外缘不动,则人道可立。精神饱满,淫思烟灭,地道可立。天地两立,道果完备,天道可循而上达也,此时天、地、人三道,流动无碍,乃知天文、地理之事,自有世人所谓之「神通」也。

静坐之时,切忌执仙佛形相,用意逼气下流,令气不能聚于炉底,终外魔内侵,气散精失,内外两伤,元神涣散,引起「神经病」则是可惜,可叹!

故修道人,只要平时多习圣贤文章,效先哲行持,打好自己修行上的根本,然后阶梯而上,不可内根不立,妄生仙果,则太危险了!

偈曰:五行有数定泰山,金木水火土中源。

坐禅静定安虑得,岂是铅汞出真人。

十六、问:神圣诞辰,俗习喜杀三牲以谢恩此合理乎?

老母曰:宰杀生灵,邀神求福,反而触其忌违,上苍有好生之德;慈悲为怀,莅任神明,不受世人供品以食,仅纳信众虔敬之心尔。

若是神明喜食人间烟火,信男女又偶而上供,天下神祇,何只万千,岂能食饱乎!将必然饿死矣世人无知,以牲口宰杀,名为谢恩,其恩何在?却是牲灵之众,乞讨于神明之前,声声喊冤,神明还得慈心超渡,烦不胜任,徒呼奈何!

大凡死牲上供之处,易遭外魔受食,把庄严肃穆之道场,变成牲魂之讨命所。

台疆宝岛,皆认为各处之土地祠、福德庙为招财进宝之所在,把福德正神当作摇钱树,又在于其面前,杀鸡宰鸭以为供品,荤臭满桌,熏得呕气不止,所谓福神所居,却变为血污阴灵聚会之处。

故近年来各处福神纷纷投诉于吾,老母忧心故特此公告。以后敬神拜佛,以香花素果则可,如果经大德宣讲或观此文之后,还是牲礼摆祭,可真是罪过!

十七、问:祭拜祖先,世人好用牲礼是否合理?

老母曰:祖灵无罪,后世子孙加之祸殃,宰杀牲灵,难为祖先滑受,反而讨命于兹,欲言孝思,更教祖先负担杀业之罪。

又世俗之拜「好兄弟」,(此乃民间普渡阴灵之谓),每用荤食祭祀,有所谓肉山、鸡山,曝露于朗朗天苍之下,场面虽然热闹,但听牲魂哀声遍地,如此杀戮只可满足世人口欲,加添阳人业孽,徒让邪灵,饱餐罢了,戒之!戒之!

今后祭祖阴众,不可大鱼大肉,触犯天下慈悲之意,更防熏臭之气,侵犯神圣祭坛,家中祖灵,子孙追思,不可加添杀生之罪,成为「不孝」之人,清素供果、糕饼净水,祭场馨香,才是祭祀之道呀!

吾曰:神明清莹身,祖灵不喜荤。

为人无明业,竟教加添罪。

十八、问:世人不明扶乩之道,又有正鸾生因识神用事,以致于圣意不明、文意非理,是何原故?

老母曰:上苍鉴于人间气数有变,故金阙玉皇,忧愁思虑,由吕祖、文昌帝、观世音、灶君、岳帝、王灵官等领命下凡,开倡鸾堂,以著书立说,演讲人伦之道,使迷罔众生,得以亲近圣贤,修行有路。

正鸾之职,乃是心正无邪之人,于虚静之时,气动感天,则天神接通其灵,降文飞就鸾篇,神人合一,真机顺笔而出。

乩:有如计算机,人身为引电之天线,神灵如电源,接通之后,计算机作业,畅流示现也。

故扶乩之人,若是心略有纷乱,则相接不入,容易意识作祟,其因电力不足之故,所以混杂人意,致生疑惑,所以有人讥评曰,皆灵鬼邪神,假藉仙佛,托辞济世。

一部玉旨鸾书,所言皆引经据典之劝世文字,句句都是修道真机,岂灵鬼邪神所能及也。有人说:扶乩之人最好是粗夫不识文字之人,若能扶出绝妙好辞,方可相信!

此种人,不知扶乩之理,乩格清高,修养有素,才学高深,始能感格神明,扶出绝妙好辞,若有人德行优良、济世爱人、修持有道,自然顶有金光,光达之处,必有高灵相接,则天意乃出,若是粗野俗夫,身未清净,满脑俗事,虽真仙佛陀,硬是灵通,辄为识神所阻,文釆尽失,自古以来凡为正鸾之人,多是秀才文人,今世文乩,往往是由武乩起身,更有不识文字之人,自称乩生,鸾文所现,辞不达意,所降文字,或拾人糟粕,或胡作渗杂,不知所云,甚至于受人利用,识心用度。

鸾堂,本是天应人寰,有辅助教化,挽社风颓废之目的,若是藉乩用事,岂有真神仙佛,降坛说教,令有识之士裹足不前,则是罪过。

故吾一再劝诸修,信乩应信理,理正则乩正,理乱则乩败,扶乩并非迷信,及大藉乩生而通天理,以文示现之法也,或有乩生不正,致乱虔信之心,不独人怨,且有天刑。

十九、问:乩生之灵体是何奥秘?

老母曰:乩;是天地接灵之桥,就似天线一般,可以接收无形灵界的电能,再经过乩身识神之反射,成为有形有色之世间形相。

简而言之;乩,即是无形灵波的转化站,而出言、出文,也可以说是转化之后的银幕了。

武乩也者;上苍采用心直纯正之人,其人心中毫无心机,或有者,并不识字,但是心诚感天,亦能灵动开口,与文乩之通灵降文,有曲意同功之妙也。

现代人心多变,新乩接灵神事,还能战战兢兢、小心翼翼,但是时日一久,便识神用事,自比神圣,以为道行高超、法力无边,若是加上欲望攻心,便做出荒唐怪诞、伤风败俗,神人共愤之事,所以老母劝诸众修,以及信乩者,必观察乩生品行是否端正,并所言所写的道理,是否合手经义,如此一来身为正乩,便不敢胡来,而鸾门心法,得以保存下去。

二十、问:佛陀教人慈悲,不可妄杀牲口以祭祀,是不错的,但是祭孔之时,何以还用「牺牲」呢?

老母曰:祭孔杀牲,乃是为了福泽有德长老,此何以说呢?

当祭祀完毕之后,由国之长官,以其肉赐赏于国内德高望重之年老长者,然后依次类推,由上而下,受赐之人,莫不引以为荣,是含有礼法崇德的意义,不可用「杀生」视之。

在春秋战国时代,肉食稀有,一般百姓生活困苦,很少有肉食的机会,于祭祀之时,必得地方推举道德之士,由官方列名报于主管,利用追拜孔子的机会,赏以祭肉,表示孔德流芳也。

现在人,衣食丰富,食肉太多,脂肪肥厚,祭孔亦不必再死守古法,可以用清茶、素菜加以代替,则是合乎时代潮流,法场之上不沾腥臭之气,更能表现出庄严肃穆的意境。

二十一、问:何以有部份佛教界,把所有鸾堂著作之善书皆视为邪书,或是武断的斥为一贯道所出者?

老母曰:佛本是无我人相之差别,所谓「外道」,乃是根据当时印度各国邪教横行所言,若是中土国本之道教,或是孔孟之教,只能说是修行方法有别而已,其实是殊途同归。

鸾书,皆有注明出处,地址以及堂名,若果是一贯道之著书,自然有政府机关来取缔,不必因派门不同而用意猜测。

鸾门,亦非鸾门,而是融合五教之教,配合中国文化精神,经诸天仙佛,降文而示现人间,所以鸾生修众,不可有执他教为「外道」与「邪教」之想法,把持住自己,修习人道伦理之事,便是修行。就是世俗的所谓一贯道、先天大道.........之信众,只要能忠于政府,孝亲父母,修人伦之事,一概可称为同修,则社会可致详和之气,「外道」、「邪教」有何差别乎?!

二十二、问:宗教信仰,五花八门,杂乱无以适从,身为修道人,如何自持呢?

老母曰:宗教之事,自纯而杂,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只是现代人,好逞小聪明,傲慢自大,于是乎越分越激烈,其实大道无为,顺自然本性尔,浊世众生,不明此理,自创门派,虔信之士,何从何适呢?此亦是老母担忧之处也。

修道人,自修天真心法,先求自己尽心于人伦五常之事,不必刻意与人辩道,道理是会愈讲愈不知道的呀!由起居小事,行持慈悲助人之心,便是现世菩萨。

今旨造释疑宝卷,即是由书中阐明修心法则,莫执五教之偏,把修道道场,放在家里,由心中找到主持之人,这个人奉行天真自然之本性,不向外求缘,从人性的冲击中,打开一条大道,这便是宗

分页阅读: 1 2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释疑宝卷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