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典风俗部 - (TXT全文下载)

之正道抑其偏而返之正合其 异而归之同使天下之人同其趣向而无彼疆此 界之殊是岂别为一种巧妙之法出于其性分之 外哉无非因其固有之理使复其初而已是故天 生人而与之以性人所共由者谓之道人所同得 者谓之德各由其所由自以为宜各得其所得自 以为是而不知其所由者非所当由其所得者非 所当得人人各是其所是而不知其为非此天下 之俗所以纷纷不同也圣人在上则设为学校建 立师儒本义理以为教条着经书以为教法必则 古昔必称先王必明圣人之道谆谆然而播告之 修切切然而申明其义使天下之人咸知道出于 天而行于人德本于道而得于己同一降衷之理 同一秉彝之天敢有非吾之道而道其所道非吾 之德而德其所德则政令之所必禁刑罚之所必 加也如此则营东邠西越南冀北地不同而皆同 其天人虽异而不异其行风俗岂有异同者哉吾 见人人同其所行家家同其所习处处同其所尚 矣风俗岂有不同者哉然则风俗所以同者夫岂 无其故哉上文有曰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 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民淫六礼冠婚丧祭乡相见 七教父子兄弟夫妇君臣长幼朋友宾客八政饮 食衣服事为异别度量数制吾修吾之礼则凡吾 人自幼而长自老而死皆有所据依以慎终追远 会合交接而彼祷禳追荐髡首绝类者自不为矣 吾明吾之教则凡吾人由亲而□由内而外皆有 所联比以尊尊亲亲长长幼幼而彼假合私昵反 伦背道者自不行矣礼修而教明则道德一矣然 其散见于人为者一有过焉则有以悖礼而伤教 而道德不能保其久而不变矣故又有八政以齐 之焉是故异服异言者有禁奇技淫巧者有诛百 工技艺皆有常业而不敢习为异端日用器械皆 有定制而不敢作为邪异尺度权量长短大小必 同物数布幅多寡广狭必定如是则若远若近曰 大曰小皆不敢立异改常均齐方正咸惟道德之 归此天下风俗所以常同也欤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臣按风俗之所以不同者以道德之不一也道德 之所以不一者以异端道其所道德其所德故也 战国之时异端之大者在杨墨秦汉以来异端之 大者在佛老必欲天下之风俗皆同而道德无不一非绝去异端之教不可也然在孟子则辟杨墨在韩欧程朱则辟佛老然而终莫如之何者非独不能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也非谓尝去矣而复大集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也盖彼之所以盛行者非彼立法之善也亦非为彼之人之能也彼窥吾之所有者而盗之吾失之而彼得之吾非独不知彼窃吾之所有往往讦其所短而较以是非谓彼之所为者近是于吾而非噫抑孰知彼之所以为我害者即我之所固有者哉夫取人之物而窃用之宜其近是而非也彼之群居而聚食窃吾学校养士之礼也彼之诵经而说法窃吾弦诵教士之礼也彼之祈禳窃吾祭荐之礼也彼之追荐窃吾殡虞之礼也吾用其真者则彼赝者自不售矣昔晏子之于权臣僭窃曰惟礼可以已之臣于异端亦云夫礼之在天下不可一日无者礼行则道德一矣道德一则风俗同矣盖道德其理也而礼则其理之有节文而见于事而可行者也是故吾有学校以养士非学校不得以聚徒吾有经术以教人非经术不得以驾说有礼以祭神非其鬼则不许祭有具以送终非得为则不许用如是则彼之教吾之人非独不敢为且不暇为而亦不屑为矣道德其有不一风俗其有不同也哉汉董仲舒言于武帝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大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天子善其对以仲舒为江都相丞相卫绾因奏所举贤良或治申韩苏张之言乱国政者请皆罢奏可 臣按为治之道二政与教而已政有纪纲教有枢 要为政而振其纪纲为教而撮其枢要治道张矣 夫以四海之大兆民之众人各一心心各一见人 人有意欲行其私苟非上之人撮其枢要总摄而 整齐之使一其归人人必济其所欲物物必遂其 所私事事必行其所见天下何由而统于一也圣 人有见于此所以有一道德之说焉然道德之体 一而已矣而其为用则不一焉人各其心心各其 见自皆以为道德也然皆似是而非是故以非为 是者滔滔皆是也习申韩者以申韩为道德习杨 墨者以杨墨为道德习苏张者以苏张为道德习 佛老者以佛老为道德纷纷籍籍各以其所道德 者以为道德其与学孔孟者之于孔孟之道德若 无以异也彼各是其是而非人之非非上之人示 之以真是而明其所以为非彼安肯非己之所是 而是人之所非哉武帝即位之初首举贤良方正 即得董仲舒之真儒者仲舒首以是为言而丞相 卫绾又以为奏于是罢黜百家而世之学者因是 而知尊孔氏之道自后建太学立博士明经术使 儒者之道大明于天下一洗秦人之陋至今儒道 盛行经术大明皆武帝振作之功卫绾奏请之绩 仲舒发扬之力也呜呼其有功于世道亦岂细哉宣帝甘露三年诏诸儒论五经异同于石渠阁萧望之等平奏上亲称制临决立梁丘易夏侯尚书谷梁春秋博士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命国子祭酒孔□达等撰五经正义虽包贯异家为详博其间不能无缪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有诏更令裁定 臣按汉宣帝会诸儒于石渠讲论五经同异然惟 讲论之而已未有成书也至唐太宗始命孔□达 会诸儒臣撰五经正义是亦一道德之一端也盖 道德虽具于人心出于天命然不考之圣贤之经 传安知其不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哉是以自古帝 王有志于三代之治者莫不以同风俗为务同风 俗者莫不以一道德为先一道德者苟不质正于 圣贤之言何以知其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 则而施行之哉虽欲道德之一不可得也圣贤之 言具载经传不有以表章而发明之上之人何以 为据下之人有不信者矣是以帝王欲一道德以 同风俗往往留意于经籍而命诸儒考正而会 之用以颁布天下使家传而人诵之则凡有是道 德者皆知如是则为道德不如是则非咸为道德 之归而风俗醇正而无彼疆此界之殊矣唐太宗 有见于此而命孔□达以考正六经而□达不足 以承上意而所正者多有缪冗则亦何益之有哉 □达之学虽有可疵而太宗之见则超然出乎后 世人君之表可尚也已我太祖开国之先首建学 校未几诏行科举一以五经四书教人取士士各 专一经而兼治四书太宗又命诸儒辑五经四书 性理大全易主程朱书主蔡氏诗主朱氏春秋主 胡氏礼记则用陈澔集说四书之训则一本朱子 集注章句焉夫五经自汉以来专门名家各自开 户牖而殊轨辙或泥于训诂或流于谶纬至于有 宋濂洛关闽诸儒者出然后经旨大明于世而我 列圣又表章之遂为千古不刊之大典不易之定 论是以道德一而无岐辙之差风俗同而无疆界 之别斯世斯民得以见天地之纯全识圣贤之至 理享帝王之盛治一何幸欤东晋范□好儒学性质直尝谓王□何晏之罪深于桀纣或以为贬之太过□曰王何灭弃典文幽沉仁义游辞浮说波荡后生使搢绅之徒翻然改辙以至礼坏乐崩中原倾覆遗风余俗至今为患桀纣纵暴一时适足以丧身覆国为后世戒岂能回百姓之视听哉故吾以为一世之祸轻历代之患重自丧之罪小迷众之罪大也 臣按老庄之说疾世俗之孳孳于利禄而不知所 底止故肆为论说欲矫而正之而不自知其言之 过也后之人祖其言以为说得其言而不得其所 以言故申韩用之以为惨刻王何用之以为浮荡 申韩用而嬴秦亡王何恣而魏晋灭此无他道德 不明于天下立说者各自道德其道德而用其说 者不知其所谓道德之非道德故尔向使明君在 位而辅其政者有其人师表立于上义理明于下 岂有是哉宋之时道学大明其末流之弊乃有假 之说以济其私一切不事事上之人从而信之遂 至于议论多而成功少虚文胜而实效微一时士 大夫其所崇尚者虽邪正与晋人不同而同归于 乱呜呼人主之好尚可不慎择而精察之哉韩愈曰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又曰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商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臣按古之民四而其教一当是之时人无异习士 无异学此风俗所以醇厚也盖民分于四各有恒 业而衣食易给教专于一士有定见而趣向不差 风俗安得不同自佛老之教兴而民与教皆增其 二议论则此是而彼非风俗则日异而月不同此 无他各道其道各德其德道德不一之故也欧阳修曰中国有佛固已久矣尧舜三代之际王政修明礼义之教充于天下于此之时虽有佛无由而入及三代衰王政阙礼义废后二百余年而佛至乎中国由是言之佛所以为吾患者乘其阙废之时而来此其受患之本也补其阙修其废使王政明而礼义充虽有佛无所施于吾民矣此亦自然之势也 臣按欧阳修此言推本之论也然谓之曰此自然 之势也臣则以为此自然之理也岂但势哉彼佛 者去吾中国数万里其势无由至中国然其所以 导之入吾中国者中国之人也今其法行乎中国 千余年其势已坚牢不可动摇其言入人心也已 深而其像设屋宇在人耳目者已稔熟一旦欲去 之其势诚有不易然者欧阳氏欲吾修补吾政教 之阙废者诚反本之论然吾政教之阙且废非一 日矣一旦复其千年之故非假之十百年不能也 十百年之中其君其相岂能皆得卓然不惑者为 之哉臣愚以为莫若定为家乡之礼颁布天下使 家家行古礼其势自衰此则朝令而夕可行也积 数十年人皆知吾礼之简径而觉彼法之劳攘有 损于财无益于事自然废置而不振英君谊辟有 志于扶世教辟邪说者出于其间举韩子所谓人 人火书庐居之说乘其衰而去之则中国三代道 德之教礼义之俗顿然复矣修又言于君曰士之所本在乎六经而自暴秦焚书圣道中绝汉兴收拾亡逸所存无几去圣既远莫可考证偏学异说因自名家然而授受相传尚有师法暨晋宋而下师道渐亡至唐为九经正义所载既博所择不精多引谶纬之书以相杂乱乞特诏儒臣删去谶纬之文使学者不为怪异之言所惑乱然后经义纯一无所驳杂臣愚以谓欲使士子学古励行而不本六经欲学六经而不去其诡异欲望功化之成不可得也 臣按秦汉以来之六经所以至于今日者实赖孔 □达之正义其刻板尚存于福州府学世之学经 者因得以考见古人之训诂义例而知其名物度 数之详虽其间多驳杂诡异之言如欧阳氏所言 者然朱子谓汉魏诸儒正音读通训诂考制度辨 名物学者苟不先涉其流则亦何以用功于此则 其书亦世之不可无者也第欲中心有主而知所 择耳夫自有宋九儒讲明经旨一洗汉唐之陋六 经之文如日中天六经之道如水行地三尺童子 皆知性之本善而有荀况扬雄之所不及者然揆 其所至出口入耳者不过传习之言而因心考义 者虽若有差终有的然之见此古之圣贤其教人 皆隐而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者有由 然也今五经四书先儒训释明白无疑矣学者口 诵而心解不复致疑于其间然所谓无疑者岂真 无疑哉朱子谓今之学子能言真如鹦鹉盖鹦鹉 之言效人声耳其心未必有所解也宋元之间草 泽之儒纷然杂出于所谓五经四书者又各加训 解大意主于立说而不尽以解经其间可取者不 过数家其余皆欲炫奇斗胜耳解经而炫奇斗胜 其视汉人之专门名家则又益卑矣宜俾学经者 专究心于圣经然后及于宋儒之传一以是为主 然后博考汉魏诸儒之训诂制度名物焉有余力 则旁及于近世诸人之训说可也乞敕儒学之臣 精加考择以示学者并示以读经之法必先经而 后传而后及乎诸说则心有定见不为异说之所 惑乱矣是乃一道德之门径也曾巩曰古之治天下者一道德同风俗盖九州之广万民之众千岁之远其教已明其习已成之后所守者一道所传者一说而已故诗书之文历世数十作者非一而言未尝不相为终始化之如此其至也当是之时异行者有诛异言者有禁防之又如此其备也故二帝三王之际及其中间尝更衰乱而余泽未熄之时百家众说未有能出于其间者也及周之末世先王之教化法度既废余泽既熄世之治方术者各得其一偏故人奋其私智家尚其私学者□起于中国皆明其所长而昧其所短矜其所得而讳其所失天下之士各自为言而不能相通世之人不复知夫学之有统道之有归也 臣按百家众技如耳目口鼻各有所用而不能相 通而圣人大学之道则如心君处灵台之中为百 骸之主宰各因其所用者明而通之使之互相为 用而底于大成焉如此则学有统道有归所守者 同一道所传者同一说矣程颢言于神宗曰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宋兴百余年而教化未大醇人情未尽美士人微谦退之节乡闾无廉耻之行刑虽繁而奸不止官虽冗而材不足者此盖学校之不修师儒之不尊无以风劝养励之使然耳古者一道德以同风俗苟师学不正则道德何从而一方今人执私见家为异说支离经训无复统一道之不明不行乃在于此臣谓宜先礼命近侍贤儒各以类举及凡执事方岳州县之吏悉心推访凡有明先王之道德业充备足为师表者其次有笃志好学材良行修者皆以名闻其高蹈之士朝廷当厚礼延聘其余命州县敦遣萃于京师馆之宽闲之宇丰其廪饩恤其家之有无以大臣之贤典领其事俾群儒朝夕相与讲明正学其道必本于人伦明乎物理其教自小学洒扫应对以往修其孝弟忠信周旋礼乐其所以诱掖激厉渐摩成就之道皆有节序其要在于择善修身至于化成天下自乡人而可以至于圣人之道其学行皆中于是者为成德又其次取材识明达可进于善者使日受其业稍久则举其贤杰以备高任择其学业大明德义可尊者为大学之师次以分教天下之学始自藩府至于列郡择士之愿学民之俊秀者入学渐自大学及州郡之学择其道业之成可为人师者使教于县之学如州郡之制如此则得士浸广天下风俗将日入醇正王化之本也帝王之道莫尚于此愿陛下特留宸意为万世行之 臣按程子谓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臣窃 以谓得贤才又正风俗之本必欲得贤才以正风 俗而一道德又其本也道德不一则人执私见家 为异说各道其所道德其所德不相统壹矣必欲 道德之一而咸惟中正之归则又在师道之立焉 立师道以修学校之政俾其掌天下之风化教天 下之人材考正经典讲明义理以一人心之趋向 期于道德之一风俗之同而后已所以然者非得 夫程子所谓明先王之道德业充备足为师表者 曷足以当兹任哉惟我祖宗建学立师教育人材 一以五经四书为教学之具凡今布列中外者孰 非明先王之道之士哉今日班行之中搢绅之列 未必无其人也盍加推访其间有德行文学闻望 素着冠于一时为内外所推重者即佥举以闻命 以师儒之首秩俾之自择其属必得如程子所谓 笃志好学材良行备者以充其选而又于大臣中 特命一人典领其事如程子所云者授以玺书责 以提督作兴之任俾其率领群儒详立规条一本 程子所上札十以为准则根据学校所施行者必 太祖皇帝所定之学规士子所诵习者必太宗皇 帝所颁之书籍参诸古典酌以时制凡夫学校所 以诱掖激厉渐摩成就之道节目次第门分条具 以为一代教养之法既行之太学又颁之天下如 此则施教者有成效受教者有成德而推其所得 以为教者皆有成法而用之无穷矣要必就其所 教多士之中差其果于行事者用以厘百司之务 择其深于道义者留以为太学之师散其明于经 训者分以掌州县之教而州县受教之士又以其 所受于教者之教以卒业于太学以分任于有司 以推教于他人彼此承传后先授受同此诗书之 习同此道德之归朝廷之政教此道此德也官府 之禁令此道此德也百官之职业此道此德也学 校之功课此道此德也道德既一风俗自同立德 者不索隐以行怪行事者不谋利而计功为学者 不驾虚而翼伪修辞者不厌常而喜新居官者不 党同而伐异浑浑乎和平温厚之天坦坦乎大中 至正之域世道至此虽唐虞三代不是过也由是 观之治天下之道莫大于正风俗正风俗之要莫 切于一道德程颢一世大儒言于其君欲其特留 宸意为万世行之臣敢昧死援程颢之言以为九 重告朱熹曰异端害正故君子所当辟然须是吾学既明洞见大本达道之全体然后据天理以开有找之私因彼非以察吾之正议论之间彼此交尽而内外之道一以贯之如孟子论养气而及告子义外之非因夷子而发天理一本之大岂徒攻彼之失而已哉所以推明吾道之极致本原亦可谓无余蕴矣 臣按朱子之言反本之论所谓上策莫如自治者 也吾惟明吾之道德则彼所谓非道之道非德之 德皆因吾之是而见彼之非正不必拘拘然而与 之较负胜也吾道既明吾党既众则自然所至成 俗不日而复三代之旧矣
 风俗部杂录
韩诗外传古者八家而井田万里而为井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一里其田九百亩广一步长百步为一亩广百步长百步为百亩八家为邻家得百亩余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十余二十亩共为庐舍各得二亩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召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诗曰中田有庐疆埸有瓜今或不然今民相伍有罪相伺有刑相举使构造怨仇而民相残伤和睦之心贼仁恩害士化所和者寡欲败者巨于仁道泯焉诗曰其何能淑载胥及溺古穰杂录今之士大夫不求做好人只求做好官风俗如此盖亦当道者使然也何则有一人焉平日仕未显时士林鄙之一旦乞求得好官人皆以为荣向之鄙之者今则敬之爱之矣欲人之不求做好官难矣有一人焉位未显时士林重之介然自守耻于干人好官未必得也若所鄙之人一旦得好官人反重之而向之重者今反轻之欲人之求做好人难矣今欲回此风俗在当道者留意若不由公论而得好官者不变前日之所鄙不得好官而为好人者不变前日之所重庶乎其可也日知录汉自孝武表章六经之后师儒虽盛而大义未明故新莽居摄颂德献符者遍于天下光武有鉴于此故尊崇节义敦厉名实所举用者莫非经明行修之人而风俗为之一变至其末造朝政昏浊国事日非而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故范之论以为桓灵之间君道□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权强之臣息其窥盗之谋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所以倾而未颓决而未溃皆仁人君子心力之为可谓知言者矣使后代之主循而弗革即流风至今亦何不可而孟德既有冀州崇奖跅弛之士观其下令再三至于求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于是权诈迭进奸逆萌生故董昭太和之疏已谓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悌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求利为先至正始之际而一二浮诞之徒骋其智识蔑周孔之书习老庄之教风俗又为之一变夫以经术之治节义之防光武明章数世为之而未足毁方败常之俗孟德一人变之而有余后之人君将树之风声纳之轨物以善俗而作人不可不察乎此矣光武躬行俭约以化臣下讲论经义常至夜分一时功臣如邓禹有子十三人各使守一艺闺门修整可为世法贵戚如樊重三世共财子孙朝夕礼敬常若公家以故东汉之世虽人才之倜傥不及西京而士风家法似有过于前代东京之末节义衰而文章盛自蔡邕始其仕董卓无守卓死惊叹无识观其集中滥作碑颂则平日之为人可知矣以其文采富而交游多故后人为立佳传嗟乎士君子处衰季之朝常以负一世之名而转移天下之风气者视伯喈之为人其戒之哉
 风俗部艺文
  论时政疏         汉贾谊今民卖僮者为之绣衣丝履偏诸缘内之闲中是古天子后服所以庙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白縠之表薄纨之里緁以偏诸美者黼绣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贾嘉会召客者以被墙古者以奉一帝一后而节适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且帝之身自衣皂绨而富民墙屋被文绣天子之后以缘其领庶人嬖妾以缘其履此臣所谓舛也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饥不可得也饥寒切于民之肌肤欲其亡为奸邪不可得也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然而献计者曰毋动为大耳夫俗至大不敬也至亡等也至冒上也进计者犹曰毋为可为长太息者此也商君遗礼谊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借父耰□虑有德色母取箕立而谇语抱哺其子与公并倨妇姑不相说则反唇而相稽其慈子嗜利不同禽兽亡几耳然并心而赴时犹曰蹶六国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终不知反廉愧之节仁义之厚信并兼之法遂进取之业天下大败众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壮陵衰其乱至矣是以大贤起之威震海内德从天下曩之为秦者今转而为汉矣然其遗风余俗犹尚未改今世以侈靡相竞而上□制度弃礼谊捐廉耻日甚可谓月异而岁不同矣逐利不耳虑非顾行也今其甚者杀父兄矣盗者剟寝尸之帘搴两庙之器白昼大都之中剽吏而夺之金矫伪者出几十万石粟赋六百余万钱乘传而行郡国此其□行义之尤至者也而大臣特以簿书不报期会之间以为大故至于流俗失世坏败因恬而不知怪虑不动于耳目以为是适然耳夫移风易俗使天下回心而乡道类非俗吏之所能为也俗吏之所务在于刀笔筐箧而不知大体陛下又不自忧窃为陛下惜之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父子有礼六亲有纪此非天之所为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皇极典风俗部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