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悸怔忡健忘门 - (TXT全文下载)

汤。发汗过多,心悸喜按,桂枝甘草汤。心神不宁,怔忡不卧,安神丸。少阴病厥逆,心下悸,四逆散加桂。饮水多而悸,虽有他邪,亦先治水,茯苓甘草汤。寒热心悸,小便不利,心烦喜呕,小柴胡汤。少阳发汗,谵语悸动,小柴胡汤。寸口脉动为惊,凡惊者其脉止而复来,其人目睛不转,不能呼气。  按《内经》健忘之原,俱责之心肾不交,心不下交于肾,浊火乱其神明,肾不上交于心,精气因而不用,火居上则因而为痰,水居下则因而生躁,扰扰纭纭,昏而不宁,故补肾而使之时上,养心而使之善下,则神气清明,志意常治,而何健忘之有?思虑过度,归脾汤。精神衰倦,人参养荣汤、宁志膏。痰迷心窍,导痰汤送寿星丸。心肾不交,朱雀丸。
    证治准绳 【明 王肯堂】

     总论证治

  或问惊悸怔忡恐怖之别,曰:悸即怔忡也。怔忡者,本无所惊,自心动而不宁。惊者,因外有所触而卒动。张子和云: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为自知也。盖惊者闻响即惊,恐者自知,如人将捕之状,及不能独自坐卧,必须人为伴侣,方不恐惧,或夜必用灯照,无灯烛亦恐惧者是也。  《内经》无有称惊怖者,始于《金匮要略》奔豚条云:有惊怖继之;云:惊恐由是而见。惊怖即惊恐怖惧也,恐亦惧也,于义且同。凡连称其名以为提纲者,多是一阴一阳对待而言。如喜怒并称者,喜出于心,心居于阳,怒出于肝,肝居于阴。志意并称者,志是静而不移,意是动而不定。静则阴也,动则阳也。惊恐并称者,惊因触于外事,内动其心,心动则神摇;恐因惑于外事,内慊其志,志慊则精却。是故《内经》谓: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无气还,无气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又谓:尝贵后贱,尝富后贫,悲忧内结,至于脱营失精,病深无气,则洒然而惊。此类皆是病从外事而动内之心神者也。若夫在身之阴阳衰盛,而致惊恐者,惊是火热烁动其心,心动则神乱,神用无方,故惊之变态,亦不一状,随其所之,与五神相应而动。肝藏魂,魂不安则为惊骇,为惊妄。肺藏魄,魄不安则惊躁。脾藏意,意不专则惊惑。肾藏志,志慊则惊恐,心惕惕然。胃虽无神,然为五脏之海,诸热归之,则发惊狂,若闻木音,则惕然心欲动也。恐者,则是热伤其肾,肾伤则精虚,精虚则志不足,志本一定而不移,故恐亦无他状。《内经》于惊之病邪,有火热二淫,司天在泉胜复之气,有各经热病所致,有三阳积并,有气并于阳,皆为诸惊等病。故病机统而言曰:诸病惊骇,皆属于火也。于恐病之邪者,有精气并于肾则恐,有血不足则恐,有阴少阳入阴阳相搏则恐,有胃气热肾气微弱则恐,肾是动病则恐。然于肝之惊恐互相作者,以其脏气属阳居阴,纳血藏魂,魂不安则神动,神动则惊;血不足则志慊,志慊则恐。故二者肝脏兼而有之。似此之类,于火热二淫,属外感之邪。余者之惊恐,皆因人气之阴阳所动而内生者也。虽然,亦非独火热二淫而已。于阳明脉急,则亦为惊矣。曰:惊恐二病,与内外所因,其治法同乎异乎?曰:惊则安其神,恐则定其志,治当分阴阳之别,何得而同也?夫易之为卦,乾坤交,坎离列,坎离交而后为既济,而人以五脏应之。心为离火,内阴而外阳;肾为坎水,内阳而外阴。内者是主,外者是用。又主内者五神,外用者五气。是故心以神为主,阳为用;肾以志为主,阴为用。阳则气也,火也;阴则精也,水也。及乎水火既济,全在阴精上奉以养其神,阳气下藏以定其志。不然,则神摇不安于内,阳气散于外,志感于中,阴精走于下,既有二脏水火之分,治法安得无少异?所以惊者,必先安其神,然后散乱之气可敛,气敛则阳道行矣。恐者必先定其志,然后走失之精可固,精固则阴气用矣。于药而有二脏君臣佐使之殊用,内外所感者亦少异焉。为外事惊者,虽子和氏谓惊者平之,平常也,使病者时时闻之习熟,自然不惊,固是良法,不若使其平心易气以先之,而后药之也。吾谓内气动其神者,则不可用张氏之法,唯当以药平其阴阳之盛衰,而后神可安志可定矣。《伤寒明理论》释悸字云:悸,心忪也,筑筑惕惕然动,怔怔忪忪不能自安也。则悸即怔忡。而今人分为两条,谬矣。心悸之由,不越二种,一者虚也,二者饮也。气虚者,由阳气内虚,心下空虚,火气内动而为悸也。血虚者亦然。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故为悸也。有汗吐下后,正气内虚而悸者;有邪气交击而悸者;有荣卫涸流脉结代者,则又甚焉。必生津液益血以实其虚,此从伤寒而论者。若杂病,则考诸《内经》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胆病者,口苦呕宿汁,心下憺憺恐,如人将捕之状。足阳明是动,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包络是动,病心中憺憺大动;肾是动,病善恐,心惕然然如人将捕之。《原病式》云:因水衰火旺,其心胸躁动,谓之怔忡。然后知悸之为病,是心脏之气不得其正,动而为火邪者也。盖心为君火,包络为相火。火为阳,阳主动。君火之下,阴精承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夫如是而动,则得其正,而清净光明,为生之气也。若乏所承,则君火过而不正,变为烦热,相火妄动,既热且动,岂不见心悸之证哉?况心者神明居之,经曰两精相搏谓之神,又曰血气者人之神,则是阴阳气血,在心脏未始相离也。今失其阴,偏倾于阳,阳亦以失所承而散乱,故精神怔怔忡忡不能自安矣。如是者,当自心脏中补其不足之心血,以安其神气;不已,则求其属以衰之,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也。又包络之火,非惟辅心,而且游行于五脏,故五脏之气妄动者,皆火也。是以各脏有疾,皆能与包络之火,合动而作悸。如是者,当自各脏补泻其火起之由,而后从包络调之平之,随其攸利而治。若各脏移热于心,而致包络之火动者,治亦如之。若心气不足,肾水陵之,逆上而停心者,必折其逆气,泻其水,补其阳。若左肾之真水不足,而右肾之火上逆,与包络合动者,必峻补左肾之阴以制之。若内外诸邪,郁其二火,不得发越,隔绝荣卫,不得充养其正气者,则皆以治邪解郁为主。若痰饮停于中焦,碍其经络,不得舒通,而郁火与痰相击于心下,以为怔忡者,必导去其痰,经脉行则病自已。  人生气禀不同,得气之清则心之知觉者明,得气之浊则心之知觉者昏。心之明者,无有限量,虽千百世已往之事,一过目则终身记而不忘,岂得忘其目前者乎?心之昏者,精神既短,则目前不待于伤心,而不能追忆其事矣。刘河间谓水清明而火昏浊,故上善若水,下愚若火,此禀质使之然也。设禀质浊混者,则不耐于事物之扰,扰则失其灵而健忘也。盖气与血,人之神也。经曰: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静乃水之体,躁乃火之用。故性静则心存乎中,情动则心忘于外,动不已则忘亦不已,忘不已则存乎中者几希,存乎中者几希则语后便忘,不俟终日已。所以世人多忘者,役役扰扰,纷纭交错,当事于一生,其气血之阴者将竭,必禀质在中人以上,清明有所守,不为事物所乱者,百难一人也。由是言之,药固有安心养血之功,不若平其心,易其气,养其在己而已。若夫痰之健忘,乃一时之病,然病忘之邪,非独痰也。凡其心有所寄,与诸火热伤乱其心者,皆得健忘,如《灵枢》谓:盛怒伤志,志伤善忘。《内经》谓: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夫如是,岂可不各从所由而为治耶?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证

  怔忡之病,心胸筑筑振动,惶惶惕惕,无时得宁者是也?然古无是名,在《内经》则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在越人、仲景则有动气在上下左右之辨,云诸动气皆不可汗下也。凡此者,即皆怔忡之类。此证惟阴虚劳损之人乃有之。盖阴虚于下,则宗气无根,而气不归源,所以在上则浮撼于胸臆,在下则振动于脐旁。虚微者动亦微,虚甚者动亦甚。凡患此者,速宜节欲节劳,切戒酒色。凡治此者,速宜养气养精,滋培根本。若或误认为痰火而妄施清利,则速其危矣。  惊有二证:有因病而惊者,有因惊而病者。如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及伤寒阳明证,闻木音则惕然而惊之类。此则或因岁火之盛,或因岁木之衰,或因风热之相搏,或因金木之相制,是当察客邪以兼治其标。若因惊而病者,如惊则气乱而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之类,此必于闻见夺气而得之,是宜安养心神,滋培肝胆,当以专抉元气为主。治此固有二者之辨,然总之主气强者不易惊,而易惊者必肝胆之不足者也。故虽有客邪,亦当知先本后标之义。  又如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惊恐虽若同类,而不知恐之伤人,尤甚于惊。何也?盖惊出于暂,而暂者即可复;恐积于渐,而渐者不可解。甚至心怯而神伤,精却则阴痿,日消月缩,不亡不已。此非大勇大断者,必不能拔去其病根,徒资药力,不易及也。予尝治暴惊者十愈其八九,治恐惧者十不得其一二。
     论治

  凡治怔忡惊恐者,虽有心脾肝肾之分,然阳统乎阴,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因乎精,此心肝脾肾之气,名虽有异,而治有不可离者,亦以精气互根之宜然,而君相相资之全力也。然或宜先气而后精,或宜先精而后气,或兼热者之宜清,或兼寒者之宜暖,此又当因其病情而酌用之。故用方者,宜圆不宜凿也。  心脾血气本虚,而或为怔忡,或为惊恐,或偶以大惊猝恐,而致神志昏乱者,俱宜七福饮,甚者大补元煎。若命门水亏,真阴不足,而怔忡不已者,左归饮。若命门火亏,真阳不足而怔忡者,右归饮。若三阴精血亏损,阴中之阳不足,而为怔忡惊恐者,大营煎或理阴煎。若水亏火盛,烦躁热渴而怔忡惊悸不宁者,二阴煎,或加减一阴煎。若思郁过度,耗伤心血,而为怔忡惊悸者,逍遥饮或益营汤。若寒痰停畜心下而怔忡者,姜朮汤。  心虚血少,神志不宁而惊悸者,养心汤或宁志丸或十四友丸。若因惊失志而心神不宁者,宁志膏或远志丸。心血不足,肝火不清,血热多惊者,朱砂安神丸,心神虚怯,微兼痰火而惊悸者,八物定志丸。心气郁滞,多痰而惊者,加味四七汤。痰迷心窍惊悸者,温胆汤或茯苓饮子;甚者朱砂消痰饮。风热生痰,上乘心膈而惊悸者,简要济众方。  若大恐大惧以致伤损心脾肾气,而神消精却,饮食日减者,必用七福饮、理阴煎或大营煎或大补元煎之类,酌宜治之。然必洗心涤虑,尽释病根,则庶可保全也。
    石室秘箓 【清 陈士铎】

     论治法

  心惊非心病也,乃肝血虚而不能养心也。方用白芍、当归、麦冬、熟地各五钱,生枣仁一两,茯神三钱,北五味、远志各一钱,人参二钱,水煎服。此方之妙,全不去治心,治肝正所以治心,治肺正所以益心也。  肾,水脏也;心,火脏也。是心肾二经为雠敌,似乎不宜牵连而一治之。不知心肾虽相克,其实相须。无心之火则成死灰,无肾之水则成冰炭。心必得肾水以滋养,肾必得心火而温暖。如人惊惕不安,岂非心肾不交乎?人以为惊惕不安,心之病,我以为肾之病,非颠倒之也,实至当不易之理。方用白朮、芡实、橘红、熟地各五两,人参、枣仁、炒山药、柏子仁去油、茯神、山茱萸、麦冬各三两,北五味、远志、菖蒲各一两,砂仁三钱,各为末,蜜为丸,白滚水送下五钱。此丸之妙,乃治肾之药,少于治心,盖心君宁静,肾气自安,肾气既安,何至心动?此治心正所以治肾,而治肾正所以治心也。  心经之病,怔忡不寐等证,乃心血少也。方用人参、麦冬、茯神、当归各三钱,丹参二钱,生枣仁、熟枣仁各五钱,菖蒲、甘草、五味子各一钱,水煎服。此方之妙,妙在生熟枣仁各五钱,而以诸补心之药为佐使。盖枣仁乃安心治不寐之圣药,生用使其日间不卧,熟用使其夜间不醒也。日夜既安,则怔忡自定,又何必用虎睛、琥珀、丹砂之多事哉?  怔忡之证,扰扰不宁,心神恍惚,惊悸不已,此肝肾之虚而心气之弱也。若作痰治,往往杀人。盖肾虚以致心气不交,心虚以致肝气益耗,不治虚而反攻痰,安得不速死乎?一方名宁静汤,生枣仁、麦冬、白朮各五钱,人参、白芍、熟地、元参各一两,白芥子三钱,水煎服。此方一派补心肝肾之药,三经同治,则阴阳之气自交,上下相资,怔忡自定,而惊悸恍惚之证亦尽除矣。怔忡治之不得法,多致危亡。此证乃因泄精之时,又得气恼,更不慎色而成者也。似乎宜治肾为主,不知愈补肾而心气愈加怔忡者,何故?因肝得气恼,肝气大旺,补肾则肝气更旺,反去增心之火,故愈加怔忡也。然则心不可补乎?心不补则火不能息,补心而又加去火之药则得生矣。方用化忡丹,人参、生枣仁各二钱,麦冬、白芍、元参、茯神各五钱,黄连、白芥子各一钱,甘草五分,水煎服。此方妙在不去定心,反去泻火;尤妙在不去泻肝,反去补肝;尤妙在不去补肾,反去补肺。盖泻心火,即所以定心气也,补肝气则肝平,肝平则心亦平,补肺气则肺旺,能制肝经之旺矣。制服相宜,自然心气得养,而怔忡有不全愈者乎?  健忘,上病也。方用人参、芡实、麦冬、生枣仁、当归、山茱萸各三两,五味子、远志、菖蒲、柏子仁去油各一两,熟地五两,莲须二两,山药四两,各为末,蜜为丸,每日早晚,各用白滚水送下各五钱,半料而痊。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三百二十

惊悸怔忡健忘门

    方

  防风丸 【《千金方》,下同】  补虚调中。治脉虚惊跳不定,乍来乍去,小肠腑寒。  防风 桂心 通草 茯神 远志 麦门冬 甘草 人参 白石英各三两  右九味为末,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远志汤 补心。治心气虚,惊悸,喜忘,不进食。  大枣十二枚 远志 干姜 白朮 桂心 黄芪 紫石各三两 防风 当归 人参 茯苓 甘草 芎藭 茯神 羌活各二两 麦门冬 半夏各四两 五味子二合  右十八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补心汤 治心气不足。其病苦惊悸,汗出,心中烦闷,短气,喜怒悲忧,悉不自知,常苦咽喉痛,口唇黑,呕吐血,舌本强,不通水浆。  紫石英 茯苓 人参 远志 当归 茯神 甘草 紫菀各二两 麦冬一升 赤小豆三合 大枣三十枚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按深师无茯神,有桂。
  大补心汤 治虚损不足,心气弱悸,或时妄语,四肢损变气力,颜色不荣。  黄芩 附子各一两 甘草 干地黄 麦门冬 茯苓 桂心 阿胶各三两 生姜六两 半夏 远志 石膏各四两 饴糖一斤 大枣二十枚  右十四味,取十三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汤成下糖,分四服。  又方 治心气不足,心痛惊恐。
  远志 蒲黄一本作菖蒲 人参 茯苓各四两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小定心汤 治虚羸,心气惊弱,多魇。  茯苓四两 桂心三两 甘草 芍药 干姜 远志 人参各二两 大枣十五枚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大定心汤 治心气虚悸,恍惚多忘,或梦寐惊魇,志少不足。  人参 茯苓 茯神 远志 石脂 龙骨 干姜 当归 甘草 白朮 芍药 桂心 紫菀 防风各二两 大枣二十枚  右十五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荆沥汤 治心虚,惊悸不定,羸瘦病。  荆沥二升 茯神 白藓皮各三两 人参二两 白银十两,以水一斗,煮取二升  右五味,三味(口父)咀,以荆沥内银汁中,煮取一升四合,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进一服。
  大镇心散 治心虚惊悸,梦寐恐畏。  紫石英 茯苓 防风 人参 甘草 泽泻各八分 黄芪 秦艽 白朮 薯蓣 白蔹各六分 麦冬 当归各五分 大豆卷 桔梗 柏子仁 桂 远志 大黄 石膏各四分 蜀椒 芍药 干姜 细辛各三分  右二十四味治下筛,酒服二方寸匕,日三。一方,无紫石、茯苓、泽泻、干姜,有大枣四分,蜜丸如梧子,酒下十五丸。
  小镇心散 治心气不足,虚悸恐畏,悲思恍惚,心神不定,惕惕然惊者。  人参 远志 白朮 附子 干地黄 桂心 黄芪 细辛 干姜 赤小豆 龙齿 防风 菖蒲各二两 茯苓四两  右十四味,治下筛,酒服二方寸匕,日三。
  镇心丸 治男子妇人,虚损梦寐惊悸,或失精神,妇人赤白注泻,或月水不利,风邪鬼疰,寒热、往来,腹中积聚,忧恚结气诸病。  紫石英 茯苓 菖蒲 苁蓉 麦门冬 远志 干地黄十二分 大黄 当归 细辛 大豆卷 卷柏 干姜各五分防风 人参 泽泻 秦艽 丹参各六分 石膏 芍药 柏子仁各三分 乌头 桂心 桔梗 甘草 薯蓣各十分 白蔹 铁精 银屑 前胡 牛黄各二分 白朮 半夏各四两 (上庶下虫)虫十一枚 大枣五十枚  右三十五味为末,蜜枣和捣五千杵,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一本无大豆卷、大枣。
  大镇心丸 所治与前方大同,凡是心病,悉皆主之。  干地黄八分 牛黄五分 羌活 桂心 秦艽 芎藭 人参 远志 麦门冬 丹砂 紫石英 阿胶 甘草 大黄 银屑 白蔹 当归 干姜 防风各八分 桑螵蛸十一枚 杏仁 蜀椒各三分 柏子仁 泽泻 大豆卷 茯苓 薯蓣 茯神 前胡 黄芪 铁精各五分 大枣四十枚  右三十二味为末,白蜜枣和丸,酒服七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小镇心丸 治心气少弱,惊虚振悸,胸中逆气,魇梦参错,谬忘恍惚。  紫石英 朱砂 茯神 银屑 雄黄 菖蒲 人参 桔梗 干姜 远志 甘草 当归 桂心各二分 防风 细辛 铁精 防己各一两  右十七味为末,蜜丸如大豆状,饮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一方用茯苓二分,为十八味。
  温胆汤 【《三因方》】  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遂致心惊胆摄,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  半夏汤洗 枳实 竹茹各一两 甘草炙四钱 橘皮一钱半 茯苓七钱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食前热服。一本有生姜四钱,无茯苓。一本有远志。
  十四友丸 补诸虚不足,益血,收敛心气。治怔忡不宁,精神昏愦,睡卧不安。  龙齿二两 柏子仁研 远志酒蒸晒 当归 枣仁炒 紫石英 熟地黄 白茯苓 茯神 人参 黄芪蜜炙 阿胶蛤粉炒 肉桂各一两 辰砂另研,二钱五分  右为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后,枣汤送下。
  平补镇心丹 【《局方》】  治心血不足,时或怔忡,夜多异梦,如堕崖谷。常服,安心肾,益荣卫。  酸枣仁炒,二钱半 车前子 白茯苓 麦门冬 五味子 茯神 桂心不见火,各一两二钱半 龙齿 熟地黄酒蒸 天门冬 远志甘草水煮 山药姜汁制,各一两半 人参 朱砂飞,各半两  右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以前朱砂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米汤温酒任下。
  平补镇心丸 治前证。
  熟地黄 生地黄 山药 天门冬 麦门冬 柏子仁 茯神各四两,一本七两 辰砂另研为衣 桔梗各三两 远志甘草制,七两 当归四两 石菖蒲节密者,十六两 龙骨一两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饮吞下,温酒亦得。渐加至五十丸。宜常服。
  远志丸 治因事有所大惊,梦寐不祥,登高涉险,神魂不安,心志恐怯。  远志姜汁制 石菖蒲各五钱 茯苓 茯神 人参 龙齿各一两  右为末,炼蜜和丸如桐子大,辰砂为衣,每服七十丸,食后临卧热水下。
  琥珀养心丹 治心血虚,惊悸,夜卧不宁,或怔忡心跳者。  琥珀另研,二钱 龙齿煅另研,一两 石菖蒲 远志 黑豆 甘草同煮去骨 茯神 酸枣仁炒 人参各五钱 当归 生地黄各七钱 朱砂飞 黄连各三钱 柏子仁五钱 牛黄另研,一钱  右为细末,将牛黄、朱砂、琥珀、龙齿研极细,以猪心血丸如黍米大,金箔为衣,每服五十丸,灯心汤送下。
  定志丸 治心气不足,惊悸恐怯。
  菖蒲炒 远志各二两 茯神 人参各三两  右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米汤下。一方去茯神,名开心散,服二钱匕,无时。
  宁志丸 治心虚,血少多惊。
  人参 茯神 白茯苓 柏子仁 远志酒浸焙 枣仁酒浸微炒 当归 琥珀各半两 石菖蒲 朱砂另研 乳香各二钱半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九,食后,枣汤送下。
  人参远志丸 治心气不安,惊悸恍惚。  人参 远志 酸枣仁炒 黄芪各半两 桔梗 官桂 丹砂各二钱半 天门冬 白茯苓 石菖蒲各七钱半  右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远,米汤下。
  养心汤 【《得效方》,下同】  治心虚血少,惊惕不宁。  甘草炙,五分 黄芪炙 茯神 茯苓 半夏曲 当归 川芎各七分半 远志姜汁焙 柏子仁 枣仁隔纸炒香 辣桂 五味子 人参各一钱  水二锺,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一锺,食后温服。加槟榔、赤茯苓,治停水怔悸。一本,有生地黄。
  铁精丸 治惊风恍惚,寝寐不安。
  铁精另研 龙齿研 犀角屑 麦门冬 人参 茯神 防风各一两 石菖蒲 远志各七钱半 生地黄一两半  右为细末,炼蜜和捣二三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粥饮送下。
  菖蒲丸 治前证。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惊悸怔忡健忘门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