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便门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医藏 -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医部全录
书籍内容: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六十四

大小便门

    黄帝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注 人之清阳,本乎天而出上窍;人之浊阴,本乎地而出下窍。味有质,故下流于便泻之窍;气无形,故上出于呼吸之门。】
     玉机真脏论

  冬脉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饥,(月少)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变。   【注 肾为生气之原,不及则心肾水火之气不能交济,故令人心悬如病饥。肾之生阳不足,故(月少)中冷。肾虚而不能施化,故小便变而少腹满也。】
     标本病传论

  脾病,身痛体重,一日而胀,二日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人定,夏晏食。   【注 病先发于脾,则身痛体重,一日而之胃则胀,二日而之肾则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而之膀胱则背(月吕)筋痛小便闭,十日不已死。冬之人定在亥,谓土败而水胜也。夏之晏食在寅,木旺而土绝也。】  肾病,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三日腹胀,三日两胁支痛,三日不已,死。冬大晨,夏晏晡。   【注 病先发于肾,则少腹腰脊痛。三日而之膂、膀胱,则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三日而之胃则腹胀;三日而之肝则两胁支痛。冬之大明在辰,土旺而水灭也。夏之晏晡在亥,水绝而不能生也。】  胃病,胀满,五日少腹腰脊痛、胻酸,三日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五日身体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后,夏日昳。   【注 病先发于胃,故胀满。五日而之肾,则少腹腰脊痛胫酸;三日而之(月吕)、膀胱,则背(月吕)筋痛,小便闭;五日而之脾,则身体重;再六日不已而死。冬夜半后者,土败而水胜也。夏日昳者,乃阳明所主之时,土绝而不能生也。】  膀胱病,小便闭,五日少腹胀、腰脊痛、胻酸,一日腹胀,一日身体痛,二日不已,死。冬鸡鸣,夏下晡。   【注 病先发于膀胱,则小便闭。五日而之肾,则少腹胀,腰脊痛;一日而之胃,则腹胀;一日而之脾,则身体痛。冬鸡鸣在丑,乃太阳少阳生气之时,气绝而不能生。夏下晡,乃阳明生气之时,阳明之气亦绝。】
     奇病论

  帝曰: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其病安在?名为何病?岐伯曰:病在太阴,其盛在胃,颇在肺,病名曰厥,死不治。此所谓得五有余,二不足也。帝曰:何谓五有余,二不足?岐伯曰:所谓五有余者,五病气之有余也。二不足者,亦病气之不足也。今外得五有余,内得二不足,此其身不表不里,亦正死明矣。  【注 阳明乃燥热之经,从中见太阴之湿化。太阴不足,则胃气热,而人迎躁盛。胃气上逆,颇关在肺,而为喘息气逆。胃气盛强,不能游溢精气,而太阴不足矣。太阴不足,则五脏六腑皆无所受气,而为厥逆之死证。五有余者,谓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而气逆,此五病气之有余。二不足者,病癃一日数十溲,太阴脉微细如发,亦病气之不尼。阳明主表,外得五有余,不能行气于表之三阳。太阴主里,内得二不足,不能行气于里之三阴。此其身之表里阴阳皆为断绝,其死明矣。】
     厥论

  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   【注 足太阴之脉,入腹属脾,故厥则腹满(月真)胀。食饮入胃,脾为转输,逆气在脾,故后便不利。】  少阴之厥,则口干溺赤。
   【注 足少阴经脉厥逆,则肺金不能通调于下,故溺赤。】  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   【注 足厥阴之脉,内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故厥则少腹肿痛而腹胀。其下循阴股,入毛中,环阴器,抵少腹,是以泾溲不利。】  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
   【注 腰者,肝之表也。虚满者,食气不能散精于肝也。前闭者,肝主疏泄也。】  三阴俱逆,不得前后,使人手足寒,三日死。   【注 三阴俱逆,自阴与阳别矣。不得前后者,阴关于下也。诸阳之气,皆生于阴,三阴俱逆,则生气绝灭,是以手足寒而三日死。】
     灵兰秘典论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注 三焦下俞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三焦主气,气化则水行,故为决渎之官也。】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注 膀胱为水腑,乃水液都会之处,故为州都之官。水谷入胃,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故为津液之所藏,气化则水液运行而下出矣。】
     五脏别论

  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注 魄门,肛门也。上合于肺,故名魄门。五脏之浊,从此而出,故亦为五脏之下窍。肠胃之腐秽,从此而泻出,故曰:水谷不得久藏。】
     气厥论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岐伯曰: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注 膀胱者,胞之室也。冲任起于胞中,为经血之海。胞移热于膀胱,是经血之邪移于膀胱,故溺血。热则水道燥涸,故癃闭也。】
     五常政大论

  涸流之纪,其病癃闭,邪伤肾也。
   【注 癃闭,邪伤肾而肾气不化也。】
     宣明五气论

  五气所病,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   【注 《灵枢经》曰:三焦下腧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遗溺则补之,闭癃则泻之。】
     六元正纪大论

  阳明司天之政,初之气,小便黄赤。  【注 阴凝于外,则阳郁于内,故民病便赤。】
     调经论

  形有余则腹胀,泾溲不利。
   【注 泾,大便;溲,小便也。】
     至真要大论

  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大便难。
   【注 肾开窍于二阴,故大便难。】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溺色变。   【注 溺色变,肺经之病,盖火淫而金气受伤也。】  厥阴之胜,小便黄赤。
   【注 小便黄赤,木淫而生火也。】  少阳之复,渴饮水浆,色变黄赤。
   【注 渴饮水浆,阳明胃金燥也。太阴湿土,主四之气,色变黄赤者,火土相合也。】  少阳在泉,客胜,甚则下白溺白。
   【注 甚则下白溺白者,病及于阳明太阴之主气也。盖金主气,气化则溺出。溺白者,气不化而溺不清也。下白者,土气伤而大便色白也。】  岁太阴在泉,少腹痛肿,不得小便。   【注 少腹肿不得小便,乃膀胱经病,盖土气淫胜,而水脏水腑皆为病也。】  岁少阳在泉,火淫所胜,民病注泻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则血便。少阴同候。  【注 热伤血分则注赤,热伤气分则注白。热在下焦,故少腹痛而溺赤,甚则血出于小便也。少阴之火出自水,少阳之火生于地,故与少阴同候。】  厥阴之胜,化而为热,小便黄赤。
   【注 木淫而生火也。】
  少阳之胜,耳聋溺赤。
   【注 热淫于下,则为溺赤。】
  少阴在泉,客胜,则溲便变。
   【注 溲便变者,水火相交,火淫于下也。】  太阴在泉,客胜,则便溲不时。
   【注 此在泉之湿气,客于太阴之经,下及于内也。】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注 反戾,了戾也。】

     刺热篇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
   【注 肝主疏泄,故小便黄赤。】
    灵枢经

     邪气脏腑病形篇

  肝脉微滑为遗溺。
  【注 肝主疏泄,肝气盛而热,故遗溺也。】  脾脉滑甚为(疒贵)癃。
   【注 脾为阴湿之土,湿热则为疝(疒贵),为小便闭癃。】  肾脉微急为不得前后,滑盛为癃(疒贵)。   【注 肾为生气之原,开窍于二阴,气虚不化,故不得前后。有热则为小便闭癃,为睪丸肿(疒贵)。】
     营卫生会篇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注 下焦之部署,在胃之下口,别走于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槽粕而俱下于大肠,就下焦之气,济泌别汁,循下焦之经,而渗入膀胱,气化则出矣。】
     经脉篇

  肺手太阴之脉,是主肺所生病者,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注 气之盛虚者,谓太阴之气也。溺色变者,气虚而不化也。】  胃足阳明之脉,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   【注 气盛于内也。】
  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注 肝气虚则飧泄遗溺,实则闭癃。】
     五癃津液别篇

  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注 天寒则腠理闭,三焦之气,因湿而不行,津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气化而出者为溺。藏于膀胱者,化生太阳之气也。】
     五味篇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酸入于胃,其气濇,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不出则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则下注膀胱,膀胱之脆薄,以懦得酸则缩,绻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癃。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而走筋。   【注 酸气收濇,故弗能出于上之两焦。不出则留于胃而溜于下焦,注于膀胱矣。膀胱为脬之室,脬居于中,故膀胱之体质脆薄,以懦得酸则易于缩绻,缩别约而不通,水道不行,故为癃闭。阴者,前阴。积筋者,宗筋也。宗筋者筋之主也。酸入于宗筋,故走筋也。】
     九针篇

  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注 膀胱不约,而为遗溺。下焦如渎,水道出焉。病则反溢,而为水病矣。】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大便难

  腹满篇曰: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五脏篇曰:趺阳脉浮而濇,浮则胃气强。濇则小便数。浮濇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消渴篇曰: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小便数

  消渴篇曰: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小便不利

  湿痹篇曰: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血痹篇曰: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八味肾气丸主之。  消渴篇曰: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艹舌)蒌瞿麦丸主之。  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水气篇曰: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汤主之。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当自愈。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为水,紧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喉咽塞噎,胁下急痛。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小便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圆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胁苦痛,象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咳喘逆,当先攻击卫气,令止乃治咳,咳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黄疸篇曰: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之故也。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脉诀 【晋 王叔和】

     大小便病脉

  肺脉歌曰:肺脉浮兼实,咽门燥又伤。大便难且濇,鼻内乏馨香。  浮脉歌曰:尺部见之风入肺,大肠干濇故难通。  杂病歌曰:内实腹胀痛满盈,心下牢强干呕频;手足烦热脉沉细,大小便濇死多真。  实脉歌曰:尺部如绳应指来,腹胀小便应不禁。  洪脉歌曰:洪向尺中还若是,小便赤濇脚酸疼。  沉脉歌曰:沉在尺中腰脚重,小便稠数色如泔。  察色观病生死候歌曰:体重溺出时不止,肉绝六日便高(扌弃)。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闭塞

  人有因时疾瘥后,得闭塞不通,遂致夭命,大不可轻之,所以备述。虽非死病,若不明药饵者,拱手待毙。深可痛哉!单服诸方,以虞仓卒耳。凡大便不通,皆用滑腻之物及冷水,并通也。凡面黄者,即知大便难。
    活人书 【宋 朱肱】

     大便

  问:手足逆冷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脉沉而滑。曰:此名阳证似阴也。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暑之变也。假令手足逆伶而大便秘,小便赤,或大便黑色,其脉沉而滑者,皆阳证也。轻者白虎汤,甚者承气汤。伤寒失下,血气不通,令四肢逆冷,此是伏热深,故厥亦深,速用大承气加分剂下之,汗出立瘥。  热厥与阴厥自不同。热厥者,微厥即发热。若阴厥即不发热,四肢逆冷,恶寒,脉沉而细,大小便滑泄。  问:有数日不大便,有大便难,有大便硬,有燥屎,有大便溏。曰:伤寒数日不大便,大便硬及有燥屎,皆知有热,用大柴胡、大承气、小承气攻之。然仲景论大便不通,亦有数种不可攻者。  仲景又有阳结阴结之论,不可不别也。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此为实,名曰阳结,宜用小柴胡汤。所谓和其荣卫以通津液,纵不了了,得屎而解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宜用金液丹。所谓阳盛则促,阴盛则结,促结同也。  又问:大便溏者,何也?古人云:岁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鹜溏。大率病人肠中有寒,即大便鸭溏。盖溏者,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华佗云:寒即溏,热即垢。仲景说初硬后溏有二证,小便不利,小便少,皆水谷不分耳。
     小便

  问:小便不利,小便难。曰:伤寒发汗后,小便多亡津液,胃中极干,故小便不利。医见小便不利,往往利之,误矣。《类纂》云:胃中干则无小便,慎不可利。故仲景云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耳。若伤寒引饮,下焦有热,小便不通,脉浮者,五苓散;脉沉者,猪苓汤也。表不解,心下有水,发热而咳,小腹满,小便不利者,小青龙汤去麻黄加茯苓也。伤寒无汗,翕翕发热,头项强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朮也。呕而发热,胸胁满,心下怔忪,小便不利者,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茯苓。少阴病小便不利者,四逆汤加茯苓也。大抵中湿与发黄,以利小便为先。阳明汗多,以利小便为戒。  又问:小便难,何也?曰:阴虚故也。阴虚者,阳必凑之,为阳所凑也。故小便黄者,中有热也。宜瞿麦、滑石之类泻之。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阳明中风,脉弦浮大,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鼻干不得汗,嗜卧身黄,小便难,潮热而哕者,小柴胡加茯苓主之。  问:小便自利,小便数。曰:太阳证,下焦有热,小腹必满,应小便不利,而小便反利者,下血证也,抵当汤主之。阳明证自汗出,应小便少,而小便自利者,津液内竭也,屎虽硬不可攻也,当用蜜煎导之。少阴证四逆而小便自利者,虚寒证也,四逆汤、真武汤去茯苓。  又问:小便数者何也?曰:肾与膀胱俱虚,而有客热乘之。二经既虚,致受于客热,虚则不能制水,故令数。小便热则水行濇,濇则小便不快,故令数起。诊其趺阳脉数,胃中热即消谷引饮,大便必硬,小便即数。太阳病自汗,四肢拘急,难以屈伸,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小便数者,慎不可行桂枝,宜与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大抵溲数则大便难。仲景云:趺阳脉浮而濇,浮则胃气强,濇则小便数,浮濇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太阳病若汗、若吐、若下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小承气汤和之愈。  又云:伤寒脉浮,自汗,小便数,若胃中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  问: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曰:此名中湿也。风雨袭虚,山泽蒸气,人多中湿,湿流关节,须身体烦痛,其脉沉缓为中湿,主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自利者,朮附汤。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当利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汤、五苓散主之。
     遗尿

  问: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中不仁,面垢,谵语遗尿。曰:此三阳合病也,白虎汤主之。不可发汗,汗之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者,白虎加人参。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大小便秘涩

  闭俗作秘,大便涩滞也。热耗其液,则粪坚结,而大肠燥涩紧敛故也。谓之风热结者,谓火甚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旺故也。故大便溏而闭者,燥热在于肠胃之外,而湿热在内故也。义同泄痢后重之义。  大肠小肠移热,名虙瘕。津液耗散不能滑利,菀结而大肠闭涩。槟榔圆主之。  小腹痛,不得大小便,邪气入客,约而不行,故谷气不得通也。枳壳丸主之。  小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太阳直行,从巅入循于脑气,下灌于鼻,时出清涕不止。肾着汤主之。  食已如饥,胃热能消谷。阳明脉络,心火上行,心憎烦面黄,小便赤涩也。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结燥论

  金匮真言论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又云:肾主大便。大便难者,取足少阴。夫肾主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厚之物,而助火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结燥。然结燥之病不一,有热燥、有风燥,有阳结、有阴结;又有年老气虚,津液不足而结燥者。治法云: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结者,散之。如少阴不得大便,以辛润之。太阴不得大便,以苦泄之。阳结者散之,阴结者温之。仲景云:小便利而大便硬,不可攻下。以脾约丸润之。食伤太阴,腹满而食不化,腹响然不能大便者,以苦药泄之。如血燥而不能大便者,以桃仁、酒制大黄通之。风结燥而大便不行者,以麻子仁加大黄利之。如气濇而大便不通者,以(木郁)李仁、枳实、皂角仁润之。大抵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用巴豆、牵牛之类下之,损其津液,燥结愈甚,复下复结,极则以至导引于下而不通,遂成不救。噫!可不慎哉!
     关则不得小便

  阳极自天而降,是行阴道,乃西方之气,膏粱之物,下泄是也。极则阴道不行,反闭于下,故不得小便,是天之气不得下通也。逆而上行,反行阳道,故血脉凝滞而不通,则人迎之脉大,四倍于气口,此浊气反行清道也,故曰关。
     酒毒小便赤涩宜五苓散

  若热在中焦,未入太阳之本,小便自利而清,是津液已行,若与五苓散利之,是重涸肾水也。不惟重涸肾水,酒毒之热亦不能去,故上下不通而溺濇,则为发黄也。若入血室,则为蓄血也。
    溯洄集 【元 王履】

     小便原委论

  或问余曰:《灵枢经》云,水谷者,常并居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王冰曰:水液自回肠泌别汁渗入膀胱之中,胞气化之而为溺以泄出也。杨介云:水谷自小肠盛受于阑门以分别也。其水则渗灌入于膀胱上口,而为溲便。详已上三说,则小便即泌别之水液,渗入膀胱以出者也。《素问》则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则小便又似水饮精微之气,上升脾肺,运化而后成者也。彼此不同,将何所凭乎?余曰:凭夫理耳。且夫溲溺者,果何物耶?水而已矣。水之下流,其性则然也。故饮入于胃,其精气虽上升,其饮之本,固不能上升体也。既不能上升,则岂可谓小便独为气化所成者哉?惟其不能上升,必有待于能上升者,为之先导,故又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且水者气之子,气者水之母,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滞。或者,又谓小便纯由泌别,不由运化,盖不明此理也。虽然,膀胱固曰津液之腑,至于受盛津液,则又有胞而居膀胱之中焉。故又曰:胞移热于膀胱。《灵枢》曰:膀胱之胞,薄以懦。《类纂》曰:膀胱者胞之室。且夫胞之居于膀胱也,有上口而无下口。津液既盛于胞,无由自出,必因乎气化,而后能渐浸润于胞外,积于胞下之空处,遂为溺以出于前阴。《素问》所谓膀胱津液藏焉者,盖举膀胱以该胞也。若曰胞下无空处,则人溺急时至厕,安能即出乎?夫惟积满胞下空处而不可再容,故急急则至厕即出矣。或言胞有下口而无上口,或言胞上下皆有口,或言胞有小窍而为注泄之路,不亦妄欤!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燥结

  燥结血少,不能润泽,理宜养阴。
  凡人五味之秀者,养脏腑;诸阳之浊者,归大肠。大肠所以司出而不纳也。今停蓄蕴结,独不疏导,何哉?抑有由矣。邪入里则胃有燥粪,三焦伏热则津液中干,此大肠挟热然也。虚人脏冷而血脉枯,老人脏寒而气道濇,此大肠之挟冷然也。亦有肠胃受风,涸燥秘濇,此证以风气畜而得之。若夫气不下降而谷道难,噫逆泛满,必有其证矣。
     脾约丸论

 

分页阅读: 1 2 3 4 5 6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大小便门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