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损启微 - (TXT全文下载)

骨痛如折,肾主骨,真阴败竭也。寻常痛,骨衰而火乘之也。

  筋急酸痛,肝失所滋也。

  痰如清水,而口不渴,水泛为痰,脾不制水也。

  痰多白沫而口渴,水沸为痰,阴火煎熬也。宜壮水以制相火。

  心下跳动,气不归精也。经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欲纳气归原者,惟有补阴以配阳一法。

  小便黄涩淋沥,真阴亏,气不化水也。

  消瘦,精不生气也。又燥万物者,莫HT乎火,阴火盛也。若肉极者,阴火久灼难治,若劳倦伤脾而然,宜用十全大补汤。

  善惊,火起于心也,或心伤而神不安也。

  爪甲痛,木极筋亏,金气乘之也。用猪膏养筋。

  腰胁痛,肝肾虚也。

  不能久立,筋不束骨也。当滋肾生肝。

  不能独卧,肝肾虚也。

  皮毛枯,无津液以充泽皮毛也。

  足心痛,肝肾伤也。

  手指微胀,言语急遽,真阴亏也。当清金滋水。

  合目恍惚不宁,阴虚而三焦包络之火游行也。

  内热,五心热,水亏火炎也。

  虚损呃逆,水不制火,木挟火势,冲逆而上也。

  口疮,心火上炎也。宜天王补心丸。

  目昏,肾虚也。宜六味地黄,加柴胡、五味。

  虚而大便结,水亏液涸也,宜地六汤。

  胸膈隐痛,肾虚不能纳气归源,气滞于上,而不流畅也。补阴之中须纳气。

  虚损头运,上焦阳气虚也,或阴虚血损,气逆上冲也。

  怔忡不宁,血虚或有痰也。各脏有疾,皆能与包络之火合动而为怔忡,随其所犯而补泻之,更须从包络而调之平之。如各脏移热于心,以致包络火动,治亦如之。

  健忘,心血不足,而痰与火乱其神明也。又肾不足而志衰,不能上通于心也。

  膻中不乐,怒则气上,恐则气下,一怒一恐,拂于膻中也。宜用柴胡、苓、泽以升降之,亦有可用连以平其逆者。

  胸中痞塞,居暗避人,病名卑,血不足也。宜养营汤加减治之。

  自觉吾身之外,更有一我,病为离魂,心气虚也。单补其心,心足而魂自定。

  须发脱落,肾枯火炎,肺失治节,而内风妄动也。

  虚人头顶出汗,肾水不足,而肾火有余也。宜滋肾清肺,用桑叶、熟地、五味、麦冬蜜丸,服二月愈。若用止涩之药,则目昏耳聋矣。

  虚人每饭头汗,胃火胜也。宜用固本,加元参、五味、枣仁。

  两足不能步履,肝肾虚,精血不足也。或因气虚不能运动,宜用补中益气汤,及牛膝、钗斛、黄。

  舌根苦直,不能咽唾,脾不能行气于三阴也。

  手足烦痛,不欲行动,骨肉空虚也。

  饮食不甘,肌肉渐削,脾元失守,化机日败也。

  悬心,胃阴不足,胃火消烁心血,而悬悬不宁也。

  虚损善谷,阴虚火盛,则速于传化也。

  气短口干,气不足,无以化液也,又金受火制也。

  气逆左胁,上呕酸水,脉弦数而濡,此火郁肝血燥也。

  按之至骨,其热烙手,骨困不任肾热也。惟乌梅能引诸药入骨,而收其热。

  面黑羸瘦,肌肤甲错,不能饮食,此血积胃中,而中土失其灌溉,虚极也。

  汗出淋漓,一昼夜津液随热势外越也,速用人参。

  梦与鬼交,真阴败也,血海瘀积,经断蒸热,亦有是症。宜补血加参以行之。

  虚而脐腹疼痛不止,肾水亏极也,重用杞子。

  少腹拘急,小便牵痛,真阳内衰也。

  恶寒不乐,而五心烦热,重阴覆其阳,火不得伸也。宜用升柴以举之。

  下唇生疮,此血瘀营虚发热,蒸其所瘀之血,化而为虫,遂成此症,盖即传尸劳之谓足寒无论阴阳,凡下虚者,皆能致此,治须辨别。又肺气虚则逆而不行,无以及于四虚而气哽,火盛则津枯,津枯则气哽也。

  膝下冷,火不归源也。若上气喘,命门衰绝也。

  不时溏泄,脾肾虚弱也,或心火不生脾土也。

  发尖生穗,血虚火炎也。

  身冷,营卫虚寒也。宜用当归、干姜。

  [卷上] 论虚损劳瘵

  凡损伤元气者,本皆虚症,而古方以虚损劳瘵,各分门类,则病若有异,亦所宜辨。

  之虚,有在阳分,有在阴分,其病尚浅,或用益火,或用滋阴,见症施治,各有宜也。至若劳瘵,则或为骨蒸,或为干嗽,吐血吐痰,营卫俱败,羸日甚,其病深在阴中之阴分,多有不宜温补者。此虚与劳,似乎各有分别。然要而论之,则劳瘵之症,特不过阴虚之极深极重者耳!凡阴虚用药失当,或误用辛温,或妄投消伐,遂至日甚而成瘵矣,有不可不慎也。

  [卷上] 论虚损传变

  不论阴阳,虚损日久,皆能传变。有谓男子自肾传心肺肝脾,女子自心传肺肝脾肾者,此其说不可信也。《难经》云:损脉为病,一损损于皮毛,皮聚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不能营于五脏六腑;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床。反此者,至脉之病也。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毛落者死。观此上损下损之说,其义极精。盖凡思虑劳倦外感等症则伤阳,伤于阳者,病必自上而下也。色欲醉饱内伤等症则伤阴,伤于阴者,病必自下而上也。自上而下者,先伤乎气,故一损于肺,而病在声息肤腠;二损于心,而病在血脉颜色;三损于胃,而病在饮食不调;四损于肝,而病为疼痛;五损于肾,而病为骨痿。二便不禁,此先伤乎阳,后及乎阴,阳竭于下,则孤阴无以独存,而不可为也。自下而上者,先伤乎精,故一损于肾,而病为泉源干涸;二损于肝,而病为血动筋枯;三损于脾,而病为痰涎壅盛;四损于心,而病为神魂失守;五损于肺,而病为短气喘呼。此先伤乎阴,后及乎阳,阴竭于上,则孤阳无以独存,而不可为也。然二者之损,又皆以脾胃为生死之大关,盖脾胃者土也,万物之本也。若上过乎此,则传肝传肾,不可治矣。下过乎此,则传心传肺,不可治矣。

  故曰:心肺损而神衰,肝肾损而形敝,脾胃损而饮食不归血气。夫迨其传变已深,而希望回生,不已晚乎!所贵君子者,亦在乎防微杜渐而已。

  [卷上] 论五劳七伤六极

  五劳者:一曰肺劳,短气面浮,鼻不闻香臭;二曰肝劳,面目干黑,口苦精神不守,能独卧,目视不明;三曰心劳,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时鸭溏,口内生疮;四曰脾劳,舌本苦直,不得咽唾;五曰肾劳,背难俯仰,小便不利,色赤黄而有余沥,茎内痛,阴囊湿生疮,小腹满急。六极者:一曰气极,令人内虚,五脏不足,邪气多,正气少,不欲言;二曰血极,令人无颜色,眉发落,忽忽喜忘;三曰筋极,令人数转筋,十指爪甲皆痛苦,倦不能久立;四曰骨极,令人瘦削,齿苦痛,手足烦疼,不可以立,不欲行动;五曰肌极,令人羸瘦无润泽,饮食不生肌肉;六曰精极,令人少气,吸吸然内虚,五脏气不足,毛发落,悲伤喜忘。七伤者:一曰大饱伤脾,善噫欲卧,面黄;二曰大怒逆气伤肝,少气目暗;三曰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少精,腰背痛,厥逆下冷;四曰形寒寒饮伤肺,少气咳嗽,鼻塞,五曰忧愁思虑伤心,苦惊喜忘喜怒;六曰风雨寒暑伤形,发肤枯夭;七曰恐惧不节伤志,恍惚不乐。又有志劳、思劳、心劳、忧劳、瘦劳,亦名五劳。阴寒、阴痿、里急精寒精少、阴下湿、精清、小便苦数、临事不举,亦名七伤。种种区别,愈繁愈乱,按图索骥,贻误实多,皆非求本之论也。要之,五脏不可不分,轻重不可不辨,气血阴阳水火,不可不知,虚症之治,无余蕴矣。若其强作解人,硬派名目,几何而不至杀人于反掌间也哉?

  [卷上] 辨虚火

  虚火二字,混淆已久,贻误最多,不可以不辨也。夫火有阴盛格阳之火,有阴虚火动有纯属阴虚,似火非火之火。所谓阴盛格阳者,龙雷之火,得水愈燔,得热则散,内真寒而外假热,真正之虚火也,补阳即消矣,有曰虚火宜补温,能除大热者,此之谓也。所谓阴虚火动者,真水亏乏,邪火妄行,神魂躁动,内外枯热,是亦不得不谓之虚火,若补阳,则助其热矣,有曰阳旺阴愈消,热增水益涸者,此之谓也。所谓似火非火者,原无外火销烁,止以真阴亏竭,泉源断流,而致为干枯燥旱,是又不可不名为虚火,此则肾水大伤,非纯补真阴莫济矣,有曰补阴以配阳者,此之谓也。

  [卷上] 论脉

  虚损之脉,凡甚急、甚数、甚细、甚弱、甚涩、甚滑、甚短、甚长、甚浮、甚沉、甚紧、甚洪、甚实者,皆是其候。然阴阳之辨,则全以迟数二字,为损症之大关键,虽其迟数中,又有浮、沉、大、小、之不同,要以阴虚脉数,阳虚脉迟,不可易也。大凡数脉不及六至者,可治也。六至以上者,难治也。若数甚而再加弦紧细小,则百无一生矣。然脉数至极多,有兼滑,但见其滑愈甚者,其死愈近,以决短期,万无或爽也。

  迟不甚迟,而脉中有神者,治之甚易,可数剂取效也。迟败之极,而微弱无神者,死在顷刻,虽大进温补,无能为力也。

  阴虚脉数,阳虚脉迟,是固然矣,及病至危笃,亦有数之至而渐缓者,以阴脱尽而阳也。又有迟之甚而转数者,以阳败极而阴亦渐散也。此不得视为佳兆,正死期之日促耳!阴阳虽为对待,然世人劳损,毕竟阴虚脉数者居多,阳虚脉迟者恒少,所以但见脉数,便须认定阴虚,断不容混。惟知愈虚则愈数,愈数则愈虚,而弱症思过半矣。

  弦脉者,虚损最忌,又最多也。《脉经》谓之中虚,崔真人谓之土败。以余观之,亦迟数,盖凡迟缓而弦者,其为中虚土败,不待言耳!若数中兼弦,则以水枯木燥,愈燥愈弦,愈弦愈燥,并不关中土之病,即使木气燥极,亦致凌脾,究竟补水为主。而快脾等剂,断不可用,毫厘之失,何啻千里之差!世人右尺虚者极多,粗工不察,动云补火,不知火上浮则右尺必虚,不定属肾寒也。

  若不加详审,而遽投温热,鲜不致误矣。

  [卷上] 论爪

  指爪为精血之余,凡于诊候之际,若见干黄,觉有枯槁之色,则其发肤营气,具在吾目中,而损之微甚,亦可从此而识矣。此可于脉色之外,参观并用,而资其工巧者也。

  [卷上] 论嚏

  凡阳虚之人,因气虚也,阳气既虚,即不能嚏。仲景先生曰:“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故以阳虚之证,而忽见嚏者,最是回生之佳兆。”

  [卷上] 虚损危候

  虚损既成,百脉空虚,精血枯涸,使非大投补剂,何以望生?若有不能服诸补之药者,此为虚不受补也,不治。

  劳损吐血失血后,嗽痰不止,而极多极浊者,此其精血饮食,皆化为痰。经曰:白血出者死,即其类也,不治。

  嗽而下泄上喘者死,或嗽而肛门生者,亦不治。

  左右为阴阳之道路,其有不得左右眠,而认边难转者,此其阴阳之气,有所偏竭也,嗽而左不得眠肝胀,右不得眠肺胀,皆为死症。

  虚损原无外邪,所以病虽至困,终不愦乱,其有别无邪热而忽谵妄失伦者,此神去之兆,心脏败也,必死。

  劳嗽喑哑,声不能出,或喘急气促者,肺脏败也,必死。

  嗽而声哑,喉痛不能药食者,不治。

  劳损肌肉脱尽者,脾脏败也,必死。

  虚损多有筋骨疼痛,若痛至极,不可忍者,此血竭不能荣筋,肝脏败也,必死。

  劳损既久,再及大便,泄泻不能禁止者,肾脏败也,必死。

  [卷上] 辨似损非损

  虚损之症,必有所因。而似损非损之症,其来则骤,盖以外感风寒,不为解散,而误,或用温补,或用清凉,或用消导,以致外邪郁伏,久留不散,而为寒热往来,及为潮热咳嗽,其症全似劳损。若用治损之法以治,则滋阴等剂,愈以留邪热蒸,久久非损成损矣。欲辨此者,但当审其并无积渐之因。或身有疼痛,而微汗则热退,无汗则复热。或见大声咳嗽,脉虽弦紧而不甚数。或兼和缓等症,则虽病至一两月,而邪有不解,病终不退者。本非劳损,毋误治也。

  寒热往来不止者,宜一二三四五柴胡等饮,酌宜用之,或正柴胡饮亦可。兼咳嗽者,柴陈煎。若脾肾气虚而兼咳嗽者,金水六君煎,或邪有未解而兼寒热者,仍加柴胡。

  有一种血分郁滞,气行而血不行,徒为蒸热,俟蒸气散,微汗而热退者,此宜活血为主。

  [卷下] 六味地黄丸

  治肾水亏损,小便淋闭,头目眩运,腰腿酸软,阴虚发热,自汗盗汗,憔悴瘦弱,精神疲困,失血失音,水泛为痰,病为肿胀,壮水制火之剂也。

  熟地黄(八两,蒸捣)山萸肉(四两)山药(四两,炒)泽泻(三两)白茯苓(三两)丹皮(三两)上为细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白滚汤、或淡盐汤任下。此方用水煎汤,即名六味地黄汤,下八味丸亦同。

  [卷下] 八味丸(崔氏)

  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大便不实,或下元冷惫疼痛等症,王太仆先生云: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即此谓也。即前六味地黄丸,加肉桂、制附子各一两。

  [卷下] 大补元煎(新方)

  治男妇气血大坏,精神失守,危剧等症。此回天赞化,救本培元,第一要方人参(补气补阳,以此为主,少则用一二钱,多则用一二两)熟地(补精补阴,以此为少则用二三钱,多则用二三两)山药(二钱,炒)杜仲(二钱)当归(二三钱,泄泻者去之)枸杞(二三钱)萸肉(一钱,畏酸者去之)炙甘草(一二钱)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温服。如元阳不足多寒者,于本方加附子、肉桂、炮姜之类,随宜用之。如气分偏虚者,加黄、白术。如胃口多滞者,不必用。如血滞者,加川芎,去山萸。

  如滑泄者,加五味、故纸之属。

  [卷下] 左归饮(新方)

  此壮水之剂也。凡命门之阴衰阳胜者,宜此方加减主之。

  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山药(二钱)枸杞(二钱)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服。如肺热而烦者,加麦冬二钱。血滞者,加丹皮二钱。心热,加元参二钱。脾热易饥者,加芍药二钱。肾热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二钱。血热妄动者,加生地二三钱。阴虚不宁者,加女贞子二钱。上实下虚者,加牛膝二钱以导之。血虚而燥滞者,加当归二钱。

  [卷下] 右归饮(新方)

  此益火之剂也。凡命门之阳衰阴胜者,宜此方加减主之。此方与大补元煎出入互用,如治阴盛格阳,真寒假热等证,宜加泽泻二钱,煎成用凉水浸冷,服之尤妙。

  熟地(用如前)山药(二钱,炒)山萸(一钱)枸杞(二钱)甘草(一二钱,炙)杜仲(二钱,盐制)肉桂(一二钱)附子(一二三钱)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温服。如气虚血脱,或厥或昏,或汗或运,或虚狂,或短气者参、白术,随宜用之。如火衰不能生土,为呕哕吞酸者,加炮姜二三钱。如阳衰中寒,泄泻腹痛,加人参,肉豆蔻,随宜用之。如小腹多痛者,加吴茱萸五七分。如淋带不止,加破故纸一钱。如血少血滞,腰膝软痛者,加当归二三钱。

  [卷下] 左归丸(新方)

  治真阴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营卫,渐至衰弱,或虚热往来,自汗盗汗,或神,血不归原,或虚损伤阴,或遗淋不禁,或气虚昏运,或眼花耳聋,或口燥舌干,或腰酸腿软。凡精髓内亏,津液枯涸等症,俱速宜壮水之主,以培左肾之元阴,而精血自充矣,宜此方主之。

  大怀熟(八两)山药(四两,炒)枸杞子(四两,制)山茱萸(四两)川牛膝(酒洗蒸熟,上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百余丸。如真阴虚火炎上者,宜用纯阴至静之剂,于本方去枸杞、鹿胶,加女贞子三两,麦冬三两。如火烁肺金,干枯多嗽者,加百合三两。如夜热骨蒸,加地骨皮三两。如小水不利不清,加茯苓三两。如大便燥结,去菟丝,加肉苁蓉三两。如气虚者,加人参三四两。如血虚微滞,加当归四两。如腰膝酸痛,加盐水炒杜仲三两。如脏平无火而肾气不充者,加破故纸三两,去心莲肉、胡桃肉各四两,龟胶不必用。五液皆主于肾,凡属阴分之药,皆能走肾,有谓必须导引者,皆见之不明耳。

  [卷下] 右归丸(新方)

  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衰,或劳伤过度,以致命门火衰,不能生土,而为脾,饮食少进。或呕恶膨胀,或翻胃噎膈,或怯寒畏冷,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或小水自遗,虚淋寒疝,或寒侵溪谷,而肢节痹痛,或寒在下焦,而水邪浮肿。总之,真阳不足者,必神疲气怯,或心跳不宁,或四体不收,或眼见邪祟,或阳衰无子等症,俱速宜益火之源,以培右肾之元阳,而神气自强矣,此方主之。

  大怀熟(八两)山药(四两,炒)山萸肉(四两,微炒)鹿角胶(四两,炒珠)枸杞(四两渐可加至四两)制附子(自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上丸法如前,或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其效尤速。

  如阳衰气虚,必加人参以为之主,或二三两,或五六两,随人虚实,以为增减。盖人,随阳药则入阳分,随阴药则入阴分,欲补命门之阳,非人参不能捷效。如阳虚精滑,或带浊便溏,加补骨脂酒炒三两。如飧泄肾泄不止,加北五味三两,肉豆蔻三两,面炒去油用。

  如饮食减少,或不易化,或呕恶吞酸,皆脾胃虚寒之症,加干姜三四两,炒黄用。如腹痛不止,加吴茱萸二两,汤炮半日炒用。如腰膝酸痛,加胡桃肉连皮四两。如阴虚阳痿,加巴戟肉四两,肉苁蓉三两,或加黄狗外肾一二副,以酒煮烂捣入之。

  [卷下] 八珍汤(《局方》)

  治气血两虚,调和阴阳。

  人参(二钱)白术(二钱)茯苓(二钱)甘草(一钱,炙)熟地(三钱)当归(二钱)川芎(一钱)芍药(二钱,炒)水煎温服。

  [卷下] 十全大补汤

  治气血俱虚,恶寒发热,自汗盗汗,肢体困倦,眩晕惊悸,晡热作渴,遗精白浊,二便见血,小便短少,便泄闭结,喘咳下坠等症。

  即前八珍汤加黄、肉桂各一钱。

  [卷下] 人参养荣汤(《局方》)

  治脾肺俱虚,恶寒发热,肢体瘦倦,食少作泻,口干心悸自汗等。

  人参黄当归白术甘草桂心陈皮(各一钱)熟地五味茯苓(各七分)白芍(钱半)远志(五分)加姜枣水煎服。

  [卷下] 五福饮(新方)

  凡五脏气血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

  人参(随宜,心)熟地(随宜,肾)当归(二三钱,肝)白术(炒,一钱,肺)炙甘草(一钱,脾)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温服。或加生姜三五片。凡治气血俱虚等症,以此为主,或宜温者,加姜附。宜散者,加升麻柴葛。左右逢源,无不可也。

  [卷下] 七福饮(新方)

  治气血俱虚,而心脾为甚者,即前方加枣仁二钱,远志三五分,制用。

  [卷下] 独参汤(葛氏)

  治大吐大衄后,血脱气随,速宜益气。

  人参(二两)加大枣煎服,服后宜熟睡。

  [卷下] 养心汤(《医统》)

  治体质素弱,或病后思虑过多,心痛,惊悸不寐。

  归身生地熟地茯神(各一钱)人参(钱半)麦冬(钱半)枣仁柏子仁(各八分)炙甘草(四分)五味(十五粒)加灯心、莲子,水煎八分服。

  [卷下] 天王补心丹

  宁心保神,固精益血,壮力强志,令人不忘,去烦热,除惊悸,清三焦,解干渴,育。此方之传,未考所自,《道藏》偈云:昔志公和尚日夜讲经,邓天王悯其劳,锡之此方,生地黄(四两,洗净)人参元参(各五钱,炒)丹参远志肉桔梗白茯苓(各五钱)五味(炒)当归(酒洗)麦冬(炒)天冬(炒)柏子仁(炒)酸枣仁(各一两,炒)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分作十丸,金箔为衣,每服一丸,灯心枣汤化下,食远临卧服,或作小丸亦可。

  [卷下] 柏子养心丸(《集验》)

  治心劳太过,神不守舍,合眼则梦,遗泄不常。

  柏子仁(鲜白不油者,以纸包,槌去油)白茯神酸枣仁生地黄当归身(各二两)五味子辰砂犀角(镑)甘草(各半两)上为末,炼蜜丸如芡实大,金箔为衣,午后、临卧,各津嚼一丸。

  [卷下] 人参固本丸(《千金》)

  治脾虚烦热,金水不足,及肺气燥热,作渴作嗽,或小便赤色,短少涩滞如淋,大便燥结,此阴虚有火之圣药也。

  人参(二两)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四两)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淡盐汤下,中寒之人不可服。如欲作膏,俟煎成,外加白蜜四两。

  [卷下] 一阴煎(新方)

  此治水亏火胜之剂,故曰一阴。凡肾水真阴虚损,而脉症多阳,虚火发热,及阴虚动血等症,皆宜用此加减主之。

  生地(二钱)熟地(三五钱)芍药(二钱)麦冬(二钱)甘草(一钱)牛膝(一钱半)丹参(二钱)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服。如火盛躁烦,入真龟胶二三钱化服。如气虚者,间用人参一二钱。如心虚不眠多汗者,加枣仁、当归各一二钱。如汗多烦躁者,加五味子十粒,或加山药、山茱萸。如见微火者,加女贞子一二钱。如虚火上浮,或吐血或衄血不止者,加泽泻一二钱,茜根二钱,或加川续断一二钱,以涩之亦妙。

  [卷下] 加减一阴煎(新方)

  治症如前,而火之甚者,宜用此方。

  生地(二钱)熟地(三五钱)芍药(二钱)麦冬(二钱)炙甘草(五七分)知母地骨皮(各一钱)水二盅,煎服。如躁烦热甚便结者,加石膏二三钱。小水热涩者,加栀子一二钱。

  如火浮于上者,加泽泻一二钱,或黄芩一钱。如血燥血少者,加当归一二钱。

  [卷下] 二阴煎(新方)

  此治心经有热,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阴。凡惊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疡疹烦热失血等症,宜此主之。

  生地(二三钱)麦冬(二三钱)枣仁(二钱)甘草(一钱,生)元参(一钱半)黄连(或一二钱)茯苓(钱半)木通(一钱半)水二盅,加灯草二十根,或竹叶亦可,煎七分,食远服。如痰胜热甚者,加九制胆星一钱,或天花粉一钱五分。

  [卷下] 三阴煎(新方)

  此治肝脾虚损,精血不足,及营虚失血等症,故曰三阴。微有火者,宜一阴煎,无火者宜此主之。

  当归(二三钱)熟地(三五钱)甘草(一钱,炙)枣仁(二钱)芍药(三钱,酒炒)人参(随宜)水二盅,煎七分,食远服。如呕恶者,加生姜三五片。汗多烦躁者,加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虚损启微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