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麻科 - (TXT全文下载)

柏(二钱)、升麻(二钱)。血属阴本静,因相火所逼,故越出上窍,耳鼻衄出者加山栀(二钱)、防风(二钱)、荆芥(八分)。若九窍出血者不治。若吐蛔,泻蛔。

  蛔者,嘈食虫也。不食而出者,胃火实也。见食而出者,胃中虚寒也。气虚不食而吐蛔者死,泻蛔亦然。不食,虫无存养之所,故出。虫畏胃火,不安其身,亦出,宜重用石膏。

  误降(十九)

  疹虽出齐,天庭不明,手足尖不至,而时师误降者,或自回者,于降药中加发散开提之药,如大黄、钩丁、薄荷、蝉衣之类。或用青龙汤不可迟延,生甘草、知母、薄荷、黄芩、栝蒌仁、胆草、大青、红花、忍冬花、通草、谷精草、西瓜汁、升麻、砂仁、竹沥、僵蚕、槐花。

  咽喉(二十)

  咽者,胃脘水谷之道路,主纳而不出;喉者,肺经呼吸之往来,主出而不入。咽喉系一身之橐,使毒火上炎,不得发越,锁于咽喉,或燥或破,或呛或噎,或痛或肿,甚至水入则吐,食入则呕,音哑,言语不明,无论火毒重轻,即以甘桔汤加大力、荆芥、玄参、复花、前胡、芍药,消火毒,清咽喉为要。回后加豆根、麝干、麦冬、防风、石膏、苦参。《经》云:切要解炎并清喉痹。咽痛甚,毒火灼,只恐一朝封管,锁杀声,哑却徒劳。

  舌刺咽干(二十一)

  舌胎生刺,咽干如炙,伤寒难症见之,阳盛阴消之象,然扶阴益阳其危可解,痘疹若见,总以烈毒肆虐,非仅爆炙已也。甚则干焦日黑,总以咽喉壅毒,所以咽哑水呛无言。若,舌刺如煤者,不治欲解其危,非寒凉荡涤不可,即使攻解须在回时早图可也,用大黄、栝蒌仁、石膏、枳壳为主。音哑是肺热,有肺痿,有风毒入肺,哑有火郁,舌有痰迷。

  音哑(二十二)

  心者,声音之主;丹田者,声音之府;喉者,声音之门也。被热毒煎熬,热甚生痰,津液胶锢,痰毒填实,肺窍有碍气道,其毒不能尽行于肌表,故音哑。然热毒既已不行,以致肺窍填实,虽有根有主,声音亦不能发越也。且肺金以空而鸣,不空则不鸣,宜用力子(二钱)、桔梗(一钱)、花粉(二钱)、甘草(一钱)、菖蒲(八分)、黄芩(八钱)、麦冬(二钱)、知母(二钱)、钩丁(二钱)、川贝(一钱)、天麻(二钱)、前胡(二钱)、芍药(二钱),以清其火,顺其痰,则肺开而声音出矣。如久泻后音哑汗出者,元气脱也,不治痰,疹始中声哑者,以人事安静,饮食如常者佳。若起发之时,即音哑失声音,切牙者,寒战者,烦躁昏迷者,干呕水呛锁喉者,痰壅喘急者,泄泻不止者,腹胀闷乱者,皆凶。未出声变者,表郁病也。已出声变者,膈热病也。出后而声不出者,表膈兼病也。又咳嗽出声者,不在此例,此时亦用北沙参清肺,肺敛则声开,惟疹回一月外,方可用诃子、阿胶、糯米。

  弄舌咂唇(二十三)

  (唇未肿则肺热,燥则唇干,利湿热唇烂,肺热则唇生核,狐惑则唇浓上疮或则唇下疮,风则唇动,虚则唇白无色,寒则唇青或噤。)舌乃心之苗,心宁则舌安,心扰则舌乱。且肺之络又连舌本,心肺有热,其苗自不能宁,故搐弄不息,长出不收。脾乃仓廪之官,其华在唇,且胃脉环于唇口,咂唇者、硬肿者,乃是脾火也。若破荷叶浸软贴之,或辰砂和蜜敷之,倘若唇肉已伤,不治。疹回后倘有此症,重用黄连、石膏、莲心、栀、柏,以清心苗。

  盖舌乃心苗,口为脾窍,火降则热自疏矣。

  发狂(二十四)

  发狂一症,虽不得见,然总因风寒外束,腠理闭密,大肠干燥,身热无汗,毒火郁结而不得发越故也。

  初起用麻黄散加大黄,回后用石膏(四两)、知母、黄连(各一钱)等味,治之可愈。

  烦躁不宁(又二十四)

  《经》云:烦躁者,毒瓦斯壅塞并表里不宁也。如抓搔者,疹痒也。不安者,内热也。呻吟者,疼也。

  又烦者,气血燥也。《经》云:内烦外躁,小便不通,小肠热积也。疹每有此症,或至昼夜不安。

  谵语不眠(二十五)

  谵语发狂,啼叫多时,治宜发汗兼通大小便,《经》云:心烦乱用凉膈散,快胸又疏表,透毒凉解清火以去其根。又云:肾燥故心躁,火屈于水而出也。《经》云:肾枯燥急食辛以润之。又肺主烦,肾主燥,有痰,有火,有毒,有虫,有痒,用黄芩、黄连、麦冬、知母、贝母、连翘、车前、羚羊、犀角、防风、胆草、干葛、冬花、茯苓、柴胡、山栀、槐花、石膏、栝蒌仁等味,又加玄参、生甘草、茯苓、山栀解清肺火,宜重或用大黄、六一散之类。

  咳嗽痰壅(二十六)

  咳嗽者痰涎壅盛,外感风寒,热毒壅遏而不得发越,以致肺窍不通,始用和解散,回后痰多加川贝、胆星,或麦冬、清肺饮。咳嗽者乃邪气上冲,痰滞不活之故,治嗽宜以治痰为先治,痰要以治气为本,用枳壳、橘红以利其气而痰气自除,痰饮自消。清肺金,解热毒,而邪火自退矣。夫人身之津液所以资生精血也,火毒煎熬,而津液不得流通,变为痰涎,胶固于中,致使正气被塞于胸膈,或喘或嗽或舌强不能言语,或喉中作声乳汁难下,入口即嗽而吐出者,此毒瓦斯停滞于肺胃也,宜升发解毒,当以前胡、桔梗、复花、枳壳、橘红,大力等药,以运动其痰。如先有痰在颈项者,不必妄治,即用生大力移之亦可。

  呃逆(二十七)

  呃逆者,气噎也。乃是胃枯槁而成,此下焦毒火郁于胃中,不得发越之故,非是阴火上升,根据胃而发也,治宜用石膏、茯苓、麦冬、橘红、鲜斛、山栀、竹茹、九头兰、茉莉花、树上干桃等药。

  腰胁痛(二十八)

  毒伏于肾,肾传于腰,腰乃一身之关节也。毒火煎熬,肾水枯槁,水火失济,故腰疼也。初起用败毒散(川羌、独活、前胡、柴胡、川芎、桔梗、升麻、干葛、甘草、青皮),若外感风寒必兼头痛,亦用此药。两胁疼痛尚有余毒在中,阴阳之气不能升降,故作胁疼治,宜柴胡、枳壳、桔梗、赤茯苓之类,使二便气流通而疼自止矣。

  腹痛恶心(二十九)

  疹出不透,脾胃有毒,邪正交攻,脏气相击,火毒郁结,凝滞而作腹痛。腹痛者毒郁于阴,脐以上属太阴,当脐属少阴,小腹属厥阴,治直升发解利。《经》云:痛以利减,毒以泻松,加枳壳、枳实、大黄、栝蒌仁之味,胃口有热有痰而作干呕者,是为恶心,大便秘结忽作腹痛者,燥粪欲出也,用外导法,如平日原有蛔痛之症,此为内热蛔不安而作痛也,宜用大黄、枳壳、栝蒌仁等味微微利之,泻出即安,切勿妄用使君子等酸药也。

  腹胀(三十)

  毒瓦斯凝于胃,不能外越,而毒留于内,甚则气喘发厥,治宜升发解利散邪,使毒瓦斯分消,则胀自愈。

  《经》云:疼以利减,胀以自消。肺热生胀而大便秘结,仍用枳壳、大黄、栝蒌仁。胃热生胀,小便赤涩,可用木通、川连、黄芩、石膏。乳食停积,可用升发加消导,又加枳壳、杏仁、桑皮、陈皮之类,喘者加葶苈子。又方用田螺一个,将麝香、五味子、入于田螺内,覆脐中,布包,昼夜小水即利矣。

  喘息(三十一)

  毒火流于肺金,气为火毒所郁也,治宜清金解毒,退火消痰,顺气为主,如鼻塞咳嗽,乃风入皮毛,可加麻黄、杏仁。泄泻久而喘者,虚喘也。不泄泻而喘者实喘也。实喘非伤食即便闭,宜陈皮、枳壳、苏子、前胡。疹后发喘者,毒火绕肺也,宜用条芩、知母、大力子、石膏、桔梗、地骨、兜铃、杏仁、桑皮、葶苈、川贝。喘后腹胀者,利小便而喘自止矣。气喘痰盛者,当服三子养亲汤,苏子、芥子、莱菔子,微炒黄。注云气有余便是火,火升而痰亦升,气高而喘亦高,故用苏子降气以解之,芥子开气以理之,菔子利气以下之,气下则火清而痰喘自止矣。再加竹沥、枇杷叶、绿豆更妙。

  预料疹后(三十二)

  起发时先看头上,旋视手足透发如何。若手足尖出到,额上皆明,此毒瓦斯得泄,脾胃素强,不必虑也,勿药有喜。若遍身虽起,而手足尖不到者,此毒郁于脾胃。盖人之一身,脾胃为君主,然后灌溉于四肢。今脾胃津液不能行,其毒不泄,所以起发不到,此根本已拨,枝叶必萎之兆。天庭亦要紧之处,定要透发,若太阳太阴两颧并鼻左右不起,不比金木不分之症可挽救也。

  手足疼痛(三十三)

  疹出之后,被风寒邪气侵袭肩窝手臂,以致毒火凝滞不散,疼痛无时,不能摇动,回后必须发壅,降药之中加羚羊角、青皮、桔梗、独活、川芎,以治之可愈。

  口渴(三十四)

  渴者,胃中有热,津液为热所耗,故发渴而欲饮也。宜炒米、绿豆、芝麻煎茶与饮,切勿饮水,回后加石膏、知母、麦冬、冬花、花粉、干葛,以生津液而止渴。

  津液流通于三焦,以制火也。火气上炎,熏灼心脾,是以津液为之下陷,华池为之干涸,故发渴也,治宜清金。《经》云:烈火刑金,咽燥发渴,火清则华池自润矣。咽喉干燥则渴,虽有虚实,均属肺病,金生水而畏火不能输降下之,令华池干涸而渴,从之喜热恶冷,稍饮即止,宜生津液而渴自止。喜寒恶热,百杯未足,宜制烈火而渴自解,是金被火烁,火焰如炉,五脏皆竭,而肺更何言哉!《经》又云:降火则渴止。

  寒热(三十五)

  火动则热,火郁则寒。盖毒欲发泄而不得散耳,将出而有气血与火毒相攻也。出之而有者,毒盛则邪胜也,宜用柴胡、知母、石膏、地骨,便闭加大黄可也。

  热如炮烙者有之,头温足冷者有之,唇焦颊赤者有之,青惨黯滞者有之,周身发热参半者有之,阴阳殊绝者有之。其所以然,毒火有隐现之分,非真有寒热之界也。热者有微热,有半热,有极热之不同者,宜知之。

  厥冷(三十六)

  厥者,手足逆冷人事不知也。阳气独上,火随痰涌气塞不行而厥也。热毒之气郁遏于内,元气不得流通,以致外表无阳而厥冷也。宜发散之中加麻、桂、葱头,阴虚火旺则内热生风,火气焚灼,故身热肢冷,痰随火涌,故不知人事。又有血厥者,汗出过多,血少则阳气独上,气塞不通之故耳。

  头温足冷(三十七)

  头乃诸阳之会,毒瓦斯上蒸故温,足之六经属水土木,水寒则冰,土寒则拆,木寒则枯,足冷者,阳气绝也。《经》云:足冷过膝者不治。但疹出郁于上而足冷者,宜清之于上,则火降而足温。四肢脾胃主之,是以四肢先见者不治,疹后四肢冰冷亦不治也。

  疹后头汗如淋,毒惨阳位者则不治。若治,宜前开录四十九日后之方治之,此因火性炎上,兼之渗泄无门,不容滂达,焰光上窜,汗之所以上涌若蒸也。四肢属脾宜和暖之故,不宜热,尤不宜冷,通身火热而手足独冷者,皆烈毒涌遏于脾阳,邪莫透,火郁则寒之象,冷之极,正热之极也。未出之时,则用麻桂以散之,而火自收矣。

  发痒(三十八)

  有血热发者,有毒盛发者,有感风发者,此三者宜消毒散加防风、连翘、玄参、蝉衣、地骨、生地、黄芩、荆芥等药。又曰痒者急疏风以开其牖,攻毒以达其滞则止矣。

  又云:热毒壅于皮肤,气为郁遏,血被煎熬,气非不足也,锢之则焰,血非自热也,灼之则迫,游行皮肉,痒之所以作也,重加石膏、生地凉解,以杀其热毒之势,庶气血不受邪虐,何患乎痒之有哉!若内症猖狂,大便秘结,用大黄、麻黄、枳壳,速宜荡涤,不可临渴而浚井也。又有俗法,升麻、苍术、桑皮、荆芥、防风、柳枝、槐枝,共水煎以布拭之,即止。

  便下脓血(三十九)

  疹后泄泻而便脓血,此邪热内陷,大忌止涩,最宜升发开提,虽云清气不复,脾胃虚弱,不得轻用生,但解其热,凉其血,而诸症自愈。治疹之法与他症大不相同,宜清热发散,凉肠为主。便下纯血者风伤肝也,宜散风凉血。如豆汁者湿伤脾也,宜清热渗湿为主,倘若鲜血者为肠风,随感而见也,瘀血者为脏毒积久而发也,粪前为近血,出于肠胃。粪后为远血,出于肺肝,用药切忌酸涩之味,如疹后见之者,此移热于大肠,药宜降之,随进槐角、川连、石膏、木通、六一散、山栀、黄芩、杏仁,久则地榆亦同功。《经》云:肾者胃之关也。肾主二便,久泻肾虚,不可专责脾胃也。疹毒传大肠,或泻痢脓浆,此是脏传腑,能知其因必得安康矣。

  症(四十)

  乃太过之症,比疹更重,夹毒上浮,从毛窍中出,形如蚊咬之状而色紫赤,宜用石膏、生地、丹参、荷鼻、大力、黄连、川芎、羌活、山栀、防风、荆芥、连翘、甘草、大黄等味,便有神功。

  痘疹相连(四十一)

  痘若现形之后,有碎密如芥子者,疹也。皮肉鲜红成块者,斑也。此火毒薰灼于中,急宜解毒,使斑疹消散,痘得成功。《经》云:痘疹连呈甚是奇,夹斑夹疹总为非,斑消疹散先解毒,芩母石膏玄参宜。

  又云:疹先痘后小儿哭,退疹方能痘自来,莫道寒凉忧冰伏,时师一见便痴呆。

  又云:治疹不治痘,惟要开其腠,腠开毒自出,毒出为宁候。

  又云:先退其麻疹,痘疮自然发越,宜服生甘草、防风、黄芩、荆芥、黄柏、玄参、大力、石膏,再加升麻。

  表里实热(四十二)

  红紫干滞、黑色焦枯者,表热而实也。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身热鼻干而燥,气热唇焦烦渴者,里热而实也。表热宜清凉发散分利之,里热宜重解毒兼清凉发散为主。

  疹后症(四十三)

  后现点或疔多者,热毒抑遏皮肤也。《经》云:急宜清毒始为美,连翘饮下莫磋砣。

  又有疹后牙根出血,咽喉肿痛者,《经》云:甘桔汤中用荆芥、防风、玄参、大力,可扶伤牙根舌上。

  若生疮,连翘解毒桔玄当。

  发搐(即悸症四十四)

  发热惊悸,心肝受病,心主火,肝主风木,风火相搏激而发搐,升解主之。又有咳嗽喘怯,肺肝受病。

  肺主气,肝主血,是为金木相并,气血两搏,亦要发搐,宜清肺饮主之。《经》云:治惊之法要平肝,利水之时势自安。诸风掉眩皆属肝木,心火热盛,肺金受克,不能制水,肝木热则生风,风火相搏,神气不宁,故发惊搐,治法平肝木、利小便为要。筋抽脉惕动者状似惊也,筋属肝,毒在于肝不得寻窍而出,筋脉受冲激,以致抽动如惊,而实非惊也,或用苏解散即清解散去芩、连,加羌、苏。

  掏口(四十五)

  口为脾之外窍,脾热盛故掏之。又火邪客于心肺,心火炽盛,金受火克亦掏口,宜双解散主之,回后重用生石膏。

  烦哭(四十六)

  肝主怒,肺主声,毒结于肺肝之中,故烦哭而不绝声,泻火即愈。

  干呕(四十七)

  肝肺有毒,而毒冲于胃,肺胃受毒在内,故发干呕也。

  冲任之火,上犯清道,干呕无物者,此脏腑内伤。若饮食而呕,此热呕也,宜用陈皮、黄芩、石膏、竹茹。饮食而硬塞呕者,此咽中作痛闭塞而呕也,加味大力子汤。甘草、射干、豆根、荆芥、防风、陈皮、连翘、苦参、大力、桔梗。

  切牙(四十八)

  心肝火旺,相戈而鸣,又有胃热则切牙,肝热则寒战。肺热而切牙者治宜清解散。切牙者,乃足阳明胃经主之,阳明主肌肉,其经走于上下齿龈,邪并阳明,故切牙且胃热,非石膏不为功,黄芩次之。《经》云:毒火深藏肾与肝,升沉二脏扰何安,齿牙相戈声何惨,透解潜藏自贴然。此痘疹兼论。

  火毒在肝,肝则藏血而养筋。毒在肾,肾则主骨而生肝还以养血。犹唇齿之邦,两受其虐而失其和,齿其妄剧而自斗矣,但虚者则声松,实者声紧,痘疹皆同。

  谵语(四十九)

  心经之症,邪毒蕴结于心,心主声言,心神安则声言自清。邪热在内,心神不安,故谵语,宜升解散少加小草、石蒲、木通治之。狂言宜退火,痫声宜安神。

  自汗(五十)

  自汗者腠理流通,蕴毒发越,《经》云:液汗通。皮润。又云:毒从汗泄,不必止之。若汗出如淋者,火炽极也。火扰于内,而汗涌于外,是汗为火逼可知。宜用桂枝合清火主之。

  回后有此汗者,是余毒无所容,以汗而解也。验其人因汗而适快者是也,不宜再服收敛等药。

  论汗者,血之液也。肾液从毛窍出者为汗,是汗亦血也。原其本,在肺之通调四布而得润乎一身,以滋养四体,犹曰白露下降,草木敷荣可知。藏则存而为液,疏则泄而为汗,涸则皮毛枯涩,郁则肢体浮肿,寒则凝,热则沸,血一枯则汗亦因而枯也,必矣。

  切牙惊搐热渴(五十一)

  疹属阳明胃经,又移于各脏,移于心者则惊悸发热,移于肝者则切牙发搐,治宜小柴胡汤、导赤散,加麦冬服之。

  手揉眉目鼻面(五十二)

  (鼻毛生鼻中,昼夜伸长一二寸,渐系如绳,痛不可忍,速用砂乳香为散敷之,如神。)疹出于脾,脾传于肺,肺中火炽,以致眉目鼻面状如虫行而不能禁者,故手揉之,治宜甘桔汤、清肺饮,重用石膏、条芩、柴胡,此太阳阳明之脉形于面,非石膏、条芩不能成功。否则咳嗽喘急,气促至危,鼻为肺窍,贵乎滋润,鼻干黑燥,如煤之状,肺火炽也,即火克金也。面者,阳明经之所聚也。贵乎鲜明透发,若面色焦黑,精华散矣。皮者,肺之合也。欲其色淡红,苟如涂朱,并紫色,火之象也。火之所郁结也,或如橘色者,火极土燥也。

  咳嗽气促喘急(五十三)

  疹属脾胃,脾乃肺之母邪,传于肺,主气而气喘促急,咳嗽,皆主于肺,以清肺饮主之。

  抠咬指甲(五十四)

  疹发于肝,指甲乃肝经外窍,肝经有毒,外窍形焉。此木克土,故小儿抠咬指甲,治宜小柴胡汤主之,或伐肝或扶肝俱可。

  瘾症(五十五)

  疹出未收,复感风寒邪气,风邪外袭皮毛而入肺,肺中毒瓦斯合而伏于两胁背脑腰腿之间,形如鬼崇疙瘩,名为疯瘾,痒不可忍,宜荆芥防风败毒散洗之可也。

  作吐(五十六)

  疹子既出,毒瓦斯不透,兼热痰积于胸膈之间,痰在膈上,喘促气逆,水乳饮下为酷为所膈,略嗽即吐,治宜利气消痰,加竹茹、竹沥、黄荆沥,更好再加枇杷叶,若被胃火所冲,重加生石膏,火毒上冲,水火相激,两不相下,任其吐逆往上,而我之药进一步则吐,退一步频频与之,自然消受矣。

  疔(五十七)

  疹出余毒未尽,兼食辛辣毒物,致令藏于脾胃,脾胃主肌肉,其毒发于肌肉之间,变生疹疔矣。其症壮热不除,烦渴欲饮,躁乱不宁,盖热毒使然也,治宜柴胡合化毒汤。

  疹后痢(五十八)

  出之后,食物不谨,风寒不避,致伤脾胃,遂传于肺,肺与大肠为表里,故成痢疾矣。又有余毒未尽,余火未清,则毒移热于大肠,而成痢矣,必须清金凉肠主之。行血则使脓愈,调气则后重除。膀胱之气不通则癃秘,大肠之气凝滞则后重,其理一也。须加杏仁、升麻,兼消积治之。

  触肺扬涕(五十九)

  诸香闻鼻触了肺,难免头疼鼻涕扬,急服苓、杏、薄荷、荆芥、桔梗,若无霜打茄同进,苦楚难当就灾殃。

  发热腹痛(六十)

  发热腹中急痛时,毒扰于里不须疑,大便不通宜攻下,莫待临时懊悔迟。《经》云:毒留于腹中,腹痛肠如触,徐徐入大肠,下血污秽浊,急服生军、枳壳可愈。

  舌肿无声(六十一)

  君火炎上热若蒸,咽喉疼痛亦非轻,舌根肿胀难言语,甘桔玄参连倍增,再加犀栀并连心,立时煎服岂无声。《经》云:肿消声响可无惊,随进二冬知玄参,薄荷连翘荆芥穗,条芩射干与豆根。

  狂躁(六十二)

  毒瓦斯壅盛于内为风邪所闭,不能骤发而惊搐狂躁,治宜苏芥散加大黄、枳壳,大小便闭者最宜清利之。

  身热不收点(六十三)

  发热蒸蒸,自虚收,如不收者,毒瓦斯未尽解也,退其热,邪疹自消,宜用清表散毒汤去当归、泽泻、猪苓,宜加骨皮、黄芩、麦冬、花粉、大力、天冬、甘草、柴胡、车前、木通。

  夹斑丹(六十四)

  夹丹者,此皆毒火浮游散漫于皮肤之间也。宜投甘桔荆防黑玄参,牛蒡知柏与黄芩,木通苦参连翘入,连进数剂斑丹青。

  《经》曰:皮肉鲜红如云片者,丹也;点粒如蚊咬者,斑也。皆由毒火熏灼于中,故斑丹与疹齐出于外也,宜用荆芥散毒汤或消斑汤主之。

  口舌生疮(六十五)

  口为脾窍,舌乃心苗,引火下降,则热自除,宜用清上饮。

  薄荷、桔梗、甘草、黄芩、防风、大力、干葛、连翘、玄参、麦冬、花粉、川连、石膏。

  口舌生疮用有功,敷药方中薄荷柏,黄连青黛月石同,冰片少许研为末。

  眼赤肿痛(六十六)

  眼者,五脏血气之精华也。毒瓦斯郁滞于肌肤者为痈为疖,而其留滞于精华者则发为眼患矣。其毒火发露在表,又在至高之地,宜用麦冬清肺饮或蝉化散治之。蝉衣、荆芥、防风、甘菊、川芎、黄芩、柴胡、车前、桔梗、山栀、升麻、木通、胆草,再加蒺藜、蕤仁、蒙花。

  两目红肿(六十七)

  两目红肿,羚羊、荆芥为先,次以菊花、连翘。《经》曰:毒内流于肺,精珠不得看,搜去肝风毒,眼目自安然。凡目病在表宜疏风兼清热,或向外下泪难开名羞明,宜清热兼疏风,加升麻、黄芩。论疹毒为害,咽喉先,眼次之,但观两眼红脉虬缠,或闭或肿,多生眵泪,或上星障,急泻肝火,以免伤目之患,蝉化散主之。

  月事(六十八)

  发热之时,忽经水适来如期,此积污随出,毒从此解,勿药而愈。倘若不止,热邪乘血海之虚,逼血妄行,回时宜服小柴胡汤合生地黄汤以清其热。又有非其期而忽行,此毒火内蕴,扰乱血海妄行,亦宜凉血为主;或发热之时,经水适断,宜柴胡四物汤治之,以防毒邪乘虚而入。使已憎寒壮热,神气不清,言语错乱,此为热入血海。血海者,冲任是也。肝主之肝藏血,肝为血海,天癸至后,血已空虚,热乘而入,四物合导赤散加麦冬,与安神散间而服之,加丹参、凌霄花可也。

  五脏受毒辨(六十九)

  毒归于心者为斑疹、惊悸、痒痛、壮热、咽喉干渴、盗汗、丹瘤,皆其候也。毒归于肝者,则为闷乱、水泡、腰痛、目疾、卵肿、干呕、手足拘挛、吐蛔、寒战、切牙者,皆其候也。毒归于肺者,为咳嗽喘急、衄血、皮肤燥竭、肩臂痛,皆其候也。毒归于脾者,则为吐泻、腹痛、肿胀、唇烈口燥、手足病、不欲食,此之谓也。毒归于肾者,为失音、手足逆冷、咽中干痛、耳、饥不欲食而多。毒归于大肠、胃者,为泻痢脓血、肠鸣失音、大便不通。毒归于膀胱者,为小腹满、溺血、遗尿、头额肿痛而目视。此论五脏六腑受毒之症也。

  寒热往来(七十)

  疹所最忌者寒战也,如发热之时,憎寒壮热,身体振振战动,其毒欲出不出,留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经验麻科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