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玄机原病式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医藏 - 中医典籍
书籍内容:

  素问玄机原病式 金 刘完素

  序

  夫医教者,源自伏羲,流于神农,注于黄帝,行于万世,合于无穷,本乎大道,法乎自然之理。孔安国序《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盖五典者,三坟之末也,非无大道,但专明治世之道;三坟者,五典之本也,非无常道,但以大道为体,常道为用,天下之能事毕矣。然而玄机奥妙,圣意幽微,浩浩乎不可测,使之习者,虽贤智明哲之士,亦非轻易可得而悟矣。

  洎乎周代,老氏以精大道,专为道教;孔子以精常道,专为儒教。由是儒、道二门之教着矣。归其祖,则三坟之教一焉。儒、道二教之书,比之三坟之经,则言象义理,昭然可据,而各得其一意也。故诸子百家,多为着述,所宗之者,庶博知焉。

  呜呼!余之医教,自黄帝之后,二千五百有余年,汉末之魏,有南阳太守张机仲景,恤于生民多被伤寒之疾,损害横夭,因而辄考古经,以述《伤寒卒病方论》一十六卷,使后之学人,有可根据。然虽所论未备诸病,仍为要道,若能以意推之,则思过半矣,且所述者众,所习者多,故自仲景至今,甫仅千岁,凡着述医书,过往古者八、九倍矣。夫三坟之书者,大圣人之教也。法象天地,理合自然,本乎大道,仲景者,亚圣也。虽仲景之书,未备圣人之教,亦几于圣人,文亦玄奥,以致今之学者,尚为难焉。故今人所习,皆近代方论而已,但究其末,而不求其本。

  况仲景之书,复经晋王叔和撰次遗方,宋开宝中,节度使高继冲编集进上。虽二公操心用智,自出心意,广其法术,杂于旧说,亦有可取。其间或失仲景本意,未符古圣之经,愈令后人学之难也。况仲景之世四升,乃唐、宋之一升,四两为之一两;向者人能胜毒,及多 咀,汤剂有异今时之法。故今人未知其然,而妄谓时世之异,以为无用,而多不习焉。惟近世朱奉议多得其意,遂以本仲景之论,而兼诸书之说,编集作《活人书》二十卷。其门多,其方众,其言直,其类辨,使后学人,易为寻检施行,故今之用者多矣。然而其间亦有未合圣人之意者,往往但相肖而已。由未知阴阳变化之道,所谓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者也。故《经》曰:“亢则害,承乃制。”谓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俗未之知,认似作是,以阳为阴,失其意也。

  嗟夫!医之妙用,尚在三坟,观夫后所着述者,必欲利于后人,非但矜炫而已,皆仁人之心也,非不肖者所敢当。其间互有得失者,由乎言本求其象,象本求其意,意必合其道,故非圣人,而道未全者,或尽其善也鲜矣。岂欲自涉非道而乱圣经,以惑人志哉。

  自古如祖圣伏羲画卦,非圣人孰能明其意二万余言?至周文王方始立象演卦,而周公述爻,后五百余年,孔子以作《十翼》,而《易》书方完然。后易为推究,所习者众,而注说者多。其间或所见不同而互有得失者,未及于圣,窃窥道教故也。易教体乎五行八卦,儒教存乎三纲五常,医教要乎五运六气,其门三,其道一,故相须以用而无相失,盖本教一而已矣。若忘其根本,以求其华实之茂者,未之有也。

  故《经》曰:“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仙经》曰:“大道不可以筹算,道不在数故也。可以筹算者,天地之数也。若得天地之数,则大道在其中矣。”经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而终于九。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又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又云:“至数之机,迫迮而微,其来可见,其往可追,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天殃。”又云:“治不法天之纪,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又云:“不知年之所加,气之兴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矣。”由是观之,则不知运气而求医无失者,鲜矣!今详《内经素问》,虽已校正改误音释,往往尚有失古圣之意者,于俗闻之,未必不曰,尔何人也,敢言古昔圣贤之非?嗟夫!圣人之所为,自然合于规矩,无不中其理者也!虽有贤哲,而不得自然之理,亦岂能尽善而无失乎?况经秦火之残文,世本稀少。故自仲景之后,有缺“第七”一卷,天下至今无复得其本。然虽存者,布行于世,后之传写镂板,重重差误,不可胜举。以其玄奥而俗莫能明,故虽舛讹,而孰知之!故近代敕勒孙奇,高保衡、林亿等校正,孙兆改误,其序有言曰:“正谬误者,六千余字,增注义者,二千余条。”若专执旧本,以为往古圣贤之书,而不可改易者,信则信矣,终未免泥于一隅。

  及夫唐王冰次注序云:“世本纰缪,篇目重迭,前后不伦,文义悬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

  岁月既淹,习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合,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未已,而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缺。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咳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而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如此之流,不可胜数。”又曰:“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详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缺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义理乖戾者,考较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迭者,详其旨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然则岂但仆之言哉!设若后人或怒王冰、林亿之辈,言旧有讹谬者,弗去其注,而惟攻其经,则未必易知而过其意也。

  然而王冰之注,善则善矣,以其仁人之心,而未备圣贤之意。故其注或有失者也。由是校正改误者,往往证当王冰之所失,其间不见其失,而不以改证者,不为少矣。虽称校正改误,而或自失者,亦多矣。呜呼!不惟注未尽善,而王冰迁移加减之经,亦有臆说,而不合古圣之意者也。虽言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既传于世,即世文,皆为墨字也。凡所改易之间,或不中其理者,使智哲以理推之,终莫得其真意,岂知未达真理,而不识其伪所致也。近世所传之书,若此说者多矣。

  然而非其正理,而欲求其真意者,未之有也,但略相肖而已。虽今之经与注,皆有舛讹,比之旧者,则易为学矣。若非全元起本,及王冰次注,则林亿之辈,未必知若是焉,后之知者多因之也。今非先贤之说者,仆且无能知之,盖因诸旧说,而方入其门,耽玩既久,而粗见得失。然诸旧失,而今有得者,非谓仆之明也;因诸旧说之所得者,以意类推,而得其真理,自见其伪,亦皆古先圣贤之道也。仆岂生而知之者哉!夫别医之得失者,但以类推运气造化之理,而明可知矣。观夫世传运气之书多矣,盖举大纲,乃学之门户。皆歌颂钤图而已,终未备其体用,及互有得失,而惑人志者也。况非其人,百未得于经之一二,而妄撰运气之书,传于世者,是以矜己惑人,而莫能彰验,致使学人不知其美,俾圣经妙典,日远日疏,而习之者鲜矣。悲夫!世俗或以谓运气无征,而为惑人之妄说者。或但言运气为大道玄机,若非生而知之则莫能学之者。由是,学人寡而知者鲜。设有攻其本经,而复有注说雕写之误也,况乎造化玄奥之理,未有比物立象以详说者也。

  仆虽不敏,以其志慕兹道,而究之以久,略得其意,惜乎天下尚有未若仆之知者。据乎所见,而辄伸短识,本乎三坟之圣经,兼以众贤之妙论,编集运气要妙之说。十万余言,九篇三部,勒成一部,命曰《内经运气要旨论》,备见圣贤之妙用。然妙则妙矣,以其妙道,乃为对病临时处方之法,犹恐后学未精贯者,或难施用。复宗仲景之书,率参圣贤之说。推夫运气造化自然之理,以集伤寒杂病脉证方论之文,一部三卷,十万余言,目曰《医方精要宣明论》。凡有世说之误者,详以此证明之,庶令学人,真伪自分,而易为得用。

  且运气者得于道同,盖明大道之一也。观夫医者,唯以别阴阳虚实,最为枢要,识病之法,以其病气归于五运六气之化,明可见矣。谨率《经》之所言,二百余字,兼以语辞,二百七十七言,绪归五运六气而已。大凡明病阴阳虚实,无越此法。虽已并载前之二帙,复虑世俗多出妄说,有违古圣之意。今特举二百七十七字,独为一本,名曰《素问玄机原病式》。遂以比物立象,详论天地运气造化自然之理二万余言,仍以改证世俗谬说。虽不备举其误,其意足可明矣;虽未备论诸疾,以此推之,则识病六气阴阳虚实,几于备矣。盖求运气言象之意,而得其自然神妙之情理。《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老子》曰:“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盖由规矩而取方员也。夫运气之道者,犹诸此也。嗟夫!仆勉述其文者,非但欲以美于己而非于人,矜于名而苟于利也,但贵学人易为晓悟,而行无枉错耳。如通举《内经运气要旨论》及《医方精要宣明论》者,欲令习者求其备也。其间或未臻其理者,幸冀将来君子以改正焉。但欲同以宣扬古圣之妙道,而普救后人之生命尔。

  一、五运主病 (一)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总纲)

  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一、五运主病 (一)诸风掉眩,皆属肝木

  (分述)

  掉,摇也。眩,昏乱旋运也。风主动故也。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故火本动也,焰得风则自然旋转。如春分至小满,为二之气,乃君火之位;自大寒至春分七十三日,为初之气,乃风木之位,故春分之后,风火相搏,则多起飘风,俗谓之旋风是也,四时多有之。由五运六气千变万化,冲荡击搏,推之无穷,安得失时而便谓之无也。但有微甚而已。人或乘车跃马、登舟环舞而眩运者,其动不正,而左右纡曲,故《经》曰:曲直动摇,风之用也。眩运而呕吐者,风热甚故也。

  一、五运主病 (二)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

  (总纲)

  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

  一、五运主病 (二)诸痛痒疮疡,皆属心火

  (分述)

  人近火气者,微热则痒,热甚则痛,附近则灼而为疮,皆火之用也。或痒痛如针轻刺者,犹飞迸火星灼之然也。痒者,美疾也。故火旺于夏,而万物蕃鲜荣美也。炙之以火,渍之以汤,而痒转甚者,微热之所使也;因而痒去者,热令皮肤纵缓,腠理开通,阳气得泄,热散而去故也。或夏热皮肤痒,而以冷水沃之不去者,寒能收敛,腠理闭密,阳气郁结,不能散越,怫热内作故也。痒得爬而解者,爬为火化,微则亦能令痒;甚则痒去者,爬令皮肤辛辣,而属金化,辛能散,故金化见则火力分而解矣。或云痛为实,痒为虚者,非谓虚为寒也,正谓热之微甚也。或疑疮疡皆属火热。而反腐烂出脓水者,何也?犹骨肉果菜,至于热极,则腐烂而溃为污水也。溃而腐烂者,水之化也。所谓五行之理,过极则胜己者反来制之,故火热过极,则反兼于水化。又如盐能固物,令不腐烂者,咸寒水化,制其火热,使不过极,故得久固也。万物皆然。

  一、五运主病 (三)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总纲)

  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一、五运主病 (三)诸湿肿满,皆属脾土

  (分述)

  地之体也,土。热极盛则痞塞肿满,物湿亦然,故长夏属土,则庶物隆盛也。

  一、五运主病 (四)诸气郁病痿,皆属肺金

  (总纲)

  诸气 郁病痿,皆属肺金。

  一、五运主病 (四)诸气郁病痿,皆属肺金

  (分述)

  ,谓 满也。郁,谓奔迫也。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动也。大抵肺主气,气为阳,阳主轻清而升,故肺居上部,病则其气 满奔迫,不能上升,至于手足痿弱,不能收持,由肺金本燥,燥之为病,血液衰少,不能营养百骸故也。《经》曰:“手指得血而能摄,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故秋金旺则雾气蒙郁,而草木萎落,病之象也。萎,犹痿也。

  一、五运主病 (五)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总纲)

  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一、五运主病 (五)诸寒收引,皆属肾水

  (分述)

  收敛引急,寒之用也。故冬寒则拘缩矣。

  二、六气为病 (一)风类

  (总纲)

  诸暴强直,支痛软戾,里急筋缩,皆属于风。(厥阴风木乃肝胆之气也)

  二、六气为病 (一)风类

  (分述)

  暴,卒也,虐害也。强,劲有力而不柔和也。直,筋劲强也。支痛,支持也,坚固支持,筋挛不柔而痛也。软戾:软,缩也。戾,乖戾也。谓筋缩里急乖戾失常而病也。然燥金主于紧敛短缩劲切。风木为病,反见燥金之化,由亢则害,承乃制也。况风能胜湿而为燥也,亦十月风病势甚而成筋缓者,燥之甚也。故诸风甚者,皆兼于燥。

  二、六气为病 (二)热类

  (总纲)

  诸病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痈,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 ,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蔑血汗,皆属于热。(手少阴君火之热,乃真心、小肠之气也)

  二、六气为病 (二)热类

  (分述)

  (喘)

  喘:火气甚为夏热,衰为冬寒。故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甚而息粗,又寒水为阴,主乎迟缓;热火为阳,主乎急数。故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

  (呕)

  呕:胃膈热甚则为呕,火气上炎之象也。

  (吐酸)

  吐酸: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或言吐酸为寒者,误也。又如酒之味苦而性热,能养心火,故饮之则令人色赤气粗,脉洪大而数,语涩谵妄,歌唱悲笑,喜怒如狂,冒昧健忘,烦渴,呕吐,皆热证也。

  其吐必酸,为热明矣。况热则五味皆浓。《经》曰:“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皆属土也。然土旺胜水,不能制火,则火化自甚,故五味热食,则味皆浓也。是以肝热则口酸,心热则口苦,脾热则口甘,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或口淡者,胃热也。胃属土,土为万物之母,故胃为一身之本,淡为五味之本。

  然则吐酸,岂为寒者欤?所以妄言为寒者,但谓多伤生硬粘滑,或伤冷物,而喜噫醋吞酸,故俗医主于温和脾胃,岂知《经》言:“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盖寒伤皮毛,则腠理闭密,阳气怫郁,不能通畅,则为热也。故伤寒身表热者,热在表也。宜以麻黄汤类甘辛热药发散;以使腠理开通,汗泄热退而愈也。凡内伤冷物者,或即阴胜阳,而为病寒者。或寒热相击,而致肠胃阳气怫郁而为热者;亦有内伤冷物而反病热,得大汗热泄身凉而愈也,或微而不为他病,止为中酸,俗谓之“醋心”是也。法宜温药散之,亦犹解表之义,以使肠胃结滞开通,怫热散而和也。若久喜酸而不已,则不宜温之,宜以寒药下之,后以凉药调之,结散热去则气和也。所以中酸不宜食粘滑油腻者,是谓能令阳气壅塞,郁结不通畅也。如饮食在器,覆盖,热而自酸也。宜餐 食菜蔬,能令气之通利也。

  (暴注)

  暴注:卒暴注泄也。肠胃热甚而传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

  (下迫)

  下迫:后重里急,窘迫急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

  (转筋)

  转筋:《经》云转反戾也,热气燥烁于筋,则挛 而痛,火主燔灼,燥动故也。或以为寒客于筋者,误也。盖寒虽主于收引,然止为厥逆禁固,屈伸不便,安得为转筋也!所谓转者,动也,阳动阴静,热证明矣。夫转筋者,多因热甚,霍乱吐泻所致。以脾胃土衰,则肝木自甚,而热燥于筋,故转筋也。大法渴则为热。凡霍乱转筋而不渴者,未之有也。或不因吐泻,但外冒于寒,而腠理闭密,阳气郁结,怫热内作,热燥于筋,则转筋也。故诸转筋以汤渍之,而使腠理开泄,阳气散则愈也。因汤渍而愈,故俗反疑为寒也。

  (小便混浊)

  小便混浊:天气热则水混浊,寒则清洁,水体清而火体浊故也。又如清水为汤,则自然浊也。

  (腹胀)

  腹胀大,鼓之如鼓:气为阳,阳为热,气甚则如是也。

  (痈)、(疽)、(疡)、(疹)、(瘤气)、(结核)

  痈:浅而大也。经曰:热胜血,则为痈脓也。

  疽:深而恶也。

  疡:有头小疮也。

  疹:浮小瘾疹也。

  瘤气、赤瘤、丹 :热胜气也,火之色也。

  结核:火气热甚则郁结,坚硬如果中核,不必溃发,但令热气散则自消矣。

  (吐下霍乱)

  吐下霍乱:三焦为水谷传化之道路,热气甚则传化失常,而吐泻霍乱,火性燥动故也。

  或云热无吐泻,止是停寒者,误也。大法吐泻烦渴为热,不渴为寒;或热吐泻,始得之,亦有不渴者;若不止则亡液,而后必渴。或寒本不渴,若亡津液过多,则亦燥而渴也。但寒者脉当沉细而迟,热者脉当实大而数。或损气亡液过极,则脉亦不能实数,而反弱缓,虽尔,亦为热矣。

  又曰:泻白为寒,青、黄、红、赤、黑,皆为热也。盖泻白者,肺之色也。由寒水甚而制火,不能平金,则肺金自甚,故色白也。如浊水凝冰,则自然清莹而明白。利色青者,肝木之色也,由火甚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色青也。或言利色青为寒者,误也。仲景法曰:少阴病下利清水,色纯青者,热在里也,大承气汤下之。及夫小儿热甚急惊,利色多青,为热明矣。利色黄者,由火甚则水必衰,而脾土自旺,故色黄也。利色红为热者,心火之色也;或赤者,热深甚也。至若利色黑,亦言为热者,由火热过极,则反兼水化制之,故色黑也,如伤寒阳明病,热极则日晡潮热,甚则不识人,循衣摸床,独语如见鬼状,法当大承气汤下之。大便不黑者易治,黑者难治,诸痢同法。

  然辨痢色以明寒热者,更当审其饮食药物之色。如小儿病热,吐利霍乱,其乳未及消化,而痢尚白者,不可便言为寒,当以脉证别之。大法泻痢小便清白不涩为寒,赤涩为热。又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吐利腥秽,澄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者,寒证也;谷虽不化,而色变非白,烦渴小便赤黄,而或涩者,热证也。凡谷消化者,无问色及他证,便为热也。寒泻而谷消化者,未之有也。由寒则不能消化谷也。或火主疾速而热甚,则传化失常,谷不能化而飧泄者,亦有之矣。仲景曰,邪热不杀谷。然热得于湿,则飧泄也。

  或言下痢白为寒,误也。若果为寒,则不能消谷,何由反化为脓也?所谓下痢谷反为脓血,如世之谷肉果菜,湿热甚,则自然腐烂溃发,化为污水。故食于腹中,感人湿热邪气,则自然溃发,化为脓血也,其热为赤,热属心火故也。其湿为黄,湿属脾土故也。燥郁为白,属肺金也。《经》曰:“诸气 郁,皆属于肺。”谓燥金之化也。王冰曰:“郁,谓奔迫,气之为用,金气同之。”然诸泻痢皆兼于湿,今反言气燥者,谓湿热甚于肠胃之内,而肠胃怫热郁结,而又湿主乎痞,以致气液不得宣通,因以成肠胃之燥,使烦渴不止也。假如下痢赤白,俗言寒热相兼,其说犹误。岂知水火阴阳寒热者,犹权衡也,一高则必一下,一盛则必一衰,岂能寒热俱甚于肠胃,而同为痢乎?如热生疮疡,而出白脓者,岂可以白为寒欤?由其在皮肤之分,属肺金,故色白也;次在血脉之分,属心火,故为血疖也;在肌肉,属脾土,故作黄脓;在筋部,属肝木,故其脓色带苍;深至骨,属肾水,故紫

分页阅读: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素问玄机原病式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