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花医镜 - (TXT全文下载)

  膀胱之虚。肾气不化也。脉左尺必细沉。其症为小便不禁。为劳淋。为老淋。

  小便不禁者。气虚不能统摄也。十补汤主之。劳淋者。劳力辛苦。气虚不化也。补中益气汤主之。老淋者。老人思色。精不出而内败。大小便牵痛如淋。宜萆厘清饮。去黄柏。加菟丝、远志以去其精。再服六味地黄丸。

  膀胱之实。脉左尺必洪大。其症为气淋。为血淋。为关格。为膀胱气。

  气淋者。气滞。水道阻塞。脐下胀痛也。假苏散主之。血淋者。蓄瘀茎中。割痛难忍也。生地四物汤加红花、桃仁、花蕊石主之。关格者。溺闭而吐逆也。假苏散主之。膀胱气者。一名胞痹。气结膀胱少腹。热涩于小便也。橘核丸主之。

  膀胱之寒。左尺必沉迟。其症为冷淋。

  冷淋者。寒气坚闭水道。肢冷喜热也。金匮肾气丸主之。

  膀胱之热。左尺必数。其症为小便不通。为膏淋。为石淋。为便脓血。为发狂。

  小便不通者。渴则热在上焦。四苓散加山栀、黄芩。不渴则热在下焦。滋肾丸主之。膏淋者。滴液如膏也。萆厘清饮主之。石淋者。下如沙石也。益元散加琥珀主之。便脓血者。心气移热于膀胱也。阿胶散主之。发狂者。伤寒热结膀胱。下焦蓄血。少腹硬满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卷二\脏腑证治]膀胱部

  补膀胱药。即补肾之药。肾气化则小便自行。

  〔泻膀胱猛将〕羌活、麻黄、防己、木通、葶苈、猪苓〔次将〕独活、防风、蒲黄、川楝子、前胡、本、泽泻、葱〔凉膀胱猛将〕甘遂、龙胆草〔次将〕车前子、茵陈、海金沙、川黄柏〔温膀胱猛将〕吴茱萸〔次将〕乌药、茴香

  [卷二\脏腑证治]膀胱部

  假苏散

  治气淋。

  荆芥陈皮香附炒麦芽瞿麦木通赤苓(各二钱)

  生地四物汤

  治血淋。

  生地(三钱)归身赤芍(各一钱五分)川芎(一钱)

  香苏散桂枝汤麻黄汤止嗽散益元散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调胃承气汤

  (以上诸方俱见卷一)

  十补丸萆厘清饮阿胶散

  (三方见心部)

  橘核丸

  (见肝部)

  四苓散

  (见脾部)

  滋肾丸

  (见肾部)

  [卷二\脏腑证治]胆部

  (足少阳属腑)胆者。清虚之府。居半表半里之交。与肝为表里。气血足则胆气壮。气血虚则胆气怯。胆受邪即阴阳交战。而寒热往来。故疟症之来不一。而总不离乎少阳也。然其担事之力。犹中正之官。不偏不倚。决断出焉。

  胆有表症。左关脉必浮而弦。其症为头汗。为寒热往来。

  头汗者。寒邪将化火也。小柴胡汤加丹皮主之。寒热往来者。阴阳相争也。小柴胡汤主之。

  胆之虚。左关脉必细软。其症为惊悸。为太息。

  惊悸者。心血不足以壮之也。安神定志丸主之。太息者。气虚也。四君子汤主之。

  胆之实。左关脉必洪。其症为胸满。为胁痛。为耳聋。

  胸满者。邪气结聚也。小柴胡汤加枳壳、桔梗主之。胁痛者。邪入胆经。布之胁下也。小柴胡汤加山栀、枳壳主之。耳聋者。气火上冲而闭也。逍遥散加蔓荆、石菖蒲、香附主之。或小柴胡汤。

  胆之寒。脉左关必迟。其症为精滑。为呕吐。为舌苔滑。

  精滑者。肢肿食少。心虚烦闷。坐卧不安。温胆汤主之。呕吐者。邪正相争也。小柴胡汤加藿香汤主之。

  舌苔滑者。邪未化火也。二陈汤主之。

  胆之热。脉左关必弦数。其症为口苦。为呕吐。为盗汗。为目眩。

  口苦者。热在胆。胆汁泄也。小柴胡汤主之。呕吐者。胆移热于胃也。小柴胡汤加姜炒竹茹主之。盗汗者。热开腠理也。小柴胡汤加丹皮主之。目眩者。胆附于肝。肝窍在目。热故眩也。小柴胡汤加山栀主之。

  [卷二\脏腑证治]胆部

  〔补胆猛将〕乌梅〔次将〕枣仁〔泻胆猛将〕桔梗、青皮〔次将〕柴胡、香附、秦艽、川芎〔凉胆猛将〕龙胆草〔次将〕青蒿、槐实〔温胆猛将〕肉桂、细辛〔次将〕山茱萸

  [卷二\脏腑证治]胆部

  温胆汤

  治胆气虚寒。梦遗精滑等症。

  制半夏(一钱五分)枳实(八分)陈皮茯苓(各一钱五分)人参(一钱)熟地炒枣仁(各三钱)远志(一钱)五味子(一钱)甘草(炙五分)生姜(三片)枣(一枚)

  小柴胡汤四君子汤逍遥散

  (以上三方俱见卷一)

  安神定志丸

  (见心部)

  二陈汤

  (见肝部)

  [卷二\脏腑证治]大肠部

  (手阳明属腑)大肠者。肾阴之窍。传道之官。受事于脾胃。而与肺金相表里。故肺气虚则肠若坠。而气为之陷。肠液少则肺亦燥而鼻为之干。其呼吸甚密迩也。然肠口上接小肠。下通谷道。为诸脏泄气之门。启闭一失职。而诸脏困矣。大肠无表症。皆属于里。

  大肠虚者。气虚也。脉右尺必沉弱。其症为久痢。为脱肛。

  久痢者。气血不足也。归脾汤、十全大补汤、补中益气汤加乌梅均可。脱肛者。气虚下陷也。

  补中益气汤加荷叶主之。

  大肠实者。胃实移热也。脉右尺必洪实。其症为便闭。为脏毒。为燥渴谵语发狂。为肠痈。

  便闭者。实火闭也。小承气汤主之。脏毒者。肠胃不清。下如鱼肠。如豆汁也。芍药甘草汤主之。燥渴谵语发狂者。燥屎不出也。小承气汤主之。肠痈者。当脐而痛。溺数如淋。千金牡丹皮散主之。

  大肠寒者。积冷也。脉右尺必沉迟。其症为久痢。为便血。

  久痢者。腹绵绵痛。寒积在肠也。鸦胆子包粉团吞之。便血者。肢冷喜热。寒在肠也。附子理中汤加归、芍主之。

  大肠热者。肺经移热居多。脉右尺必数。其症为便血。为肠风。为脱肛。

  便血者。口燥唇焦。热在肠也。芍药甘草汤加黄芩、丹皮、生地。肠风者。脏腑有热。风邪乘之。

  故下血而腹不痛。清魂散主之。脱肛者。肠有火则脱出难收。肿而痛也。三黄解毒汤加知母、荷叶主之。

  [卷二\脏腑证治]大肠部

  〔补大肠猛将〕淫羊藿、罂粟壳〔次将〕诃子肉、百合〔泻大肠猛将〕大黄、桃仁、雷丸、麻仁、升麻、紫草〔次将〕秦艽、旋复花、郁李仁、杏仁、大腹皮、白芷、梨汁〔凉大肠猛将〕黄芩、黄柏〔次将〕地榆、槐实、知母、连翘〔温大肠猛将〕胡椒、破故纸、枸杞〔次将〕当归

  [卷二\脏腑证治]大肠部

  千金牡丹皮散

  治肠痈。

  丹皮苡仁(各五钱)栝蒌仁(一钱五分)桃仁(十二粒研)水煎服。如大便闭。加大黄钱半。当归三钱。

  鸦胆子方

  治久痢。寒积在肠。

  用鸦胆子一个蒸透。将米粉包作团子蒸熟。以开水囫囵吞下。空心服。

  清魂散

  治肠风下鲜血。而腹不痛者。

  荆芥(炒黑三钱)当归(五钱)

  十全大补汤

  补中益气汤附子理中汤小承气汤

  (以上诸方俱见卷一)

  归脾汤

  (见心部)

  芍药甘草汤

  (见肝部)

  三黄解毒汤

  (见胃部)

  [卷二\脏腑证治]小肠部

  (手太阳属腑)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其上口即胃下口。水谷由此而入。其下口即大肠上口。此处泌别清浊。俾水液注入膀胱。滓秽流入大肠。是腑中之有鉴别者。故与心相表里。脉附于膀胱而在左尺。小肠无表症。皆属于里。

  小肠虚。左尺脉必细软。其症为溺赤短。为腰痛。

  溺赤短者。水不胜火也。生地黄汤主之。腰痛者。水不足也。六味地黄丸主之。

  小肠实。左尺脉必洪弦。其症为小肠气。为交肠。

  小肠气者。气滞下焦。脐下转痛。失气则快也。橘核丸主之。交肠者。阴阳拂逆。大小肠交也。五苓散主之。

  小肠寒。左尺脉必迟。其症为咳嗽失气。

  咳嗽失气者。小肠嗽也。止嗽散加芍药主之。

  小肠热。左尺脉必数。其症为溺涩溺短。

  溺涩溺短者。湿热壅滞也。导赤散主之。

  [卷二\脏腑证治]小肠部

  〔补小肠猛将〕生地〔泻小肠猛将〕木通〔次将〕瞿麦、海金沙、川楝子、苡仁、赤芍、赤茯苓、灯草

  [卷二\脏腑证治]小肠部

  生地黄汤六味地黄丸五苓散止嗽散

  (俱见卷一)

  导赤散

  (见心部)

  橘核丸

  (见肝部)

  [卷二\脏腑证治]三焦部

  (手少阳属腑)三焦者。人生三元之气。脏腑空处是也。上焦心肺居之。中焦脾胃居之。下焦肝肾膀胱大小肠居之。其气总领脏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三焦通则竟体调和。斯其职已。

  三焦之病。属于脏腑。并无另立病名。

  [卷二\脏腑证治]三焦部

  〔补三焦猛将〕淫羊藿、黄〔泻三焦猛将〕青皮、木香〔次将〕柴胡、香附〔温三焦次将〕乌药、白豆蔻、胡桃〔凉三焦次将〕山栀、麦冬、黄柏、地骨、青蒿、连翘

  [卷二\脏腑证治]心包络部

  (手厥阴属腑)心包络者。即膻中。与心相附。居膈上。代君行事。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其见证有手中热。心中大热。面黄目赤。心中动诸端。而要之包络之病。即心部之病也。言心不必更言包络矣。

  卷三

  [卷三\儿科证治]儿科论治

  小儿之病。百倍难于方脉。其疾痛痒不能自言。旁人又不能代言。全恃医家以意揣之。揣之不合。杀人易于反掌。即揣得其当。而小儿纯阳之体。易虚易实。药一过分。变幻百端。此非绝顶聪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者。未易胜任也。至于护惜之深。姑息之至。则饱暖失宜。果物恣食。畏苦废药。或求速杂投。则又非医家之咎矣。然揣之之法。不过辨其表里虚实寒热。其法与方脉无异。其症亦与方脉同。方脉中之病。小儿亦无不有也。故不能儿科者。或能治方脉。不能方脉者。必不能治儿科。

  [卷三\儿科证治]初生保治

  初生三朝。即用三黄汤解其胎毒。服三四日后。每日投金银花汤。至弥月而止。可保其痘稀。

  而少疮疹之患。若遇寒冬之月。或小儿体寒质薄。则专用金银花汤亦可。弥月间声直发搐。

  撮口脐风。是胎风也。俗名腹里惊。因其母肝气素郁。儿禀受之。再浴时断脐时。或有进风。得外风则内风动。此症发之太早。泣不出声。泣而无泪者。皆难治。治法。痰盛者先治痰。火盛者先清火。或用益黄散治之。视其牙龈有泡。急以绵裹指擦破之。用青黛、冰片。略涂口内为妙。

  至三岁以前。形质微弱。无脉可凭。但察其脉之强弱缓急而已。须更审其食指寅卯辰三关。

  男左女右。食指近手第一节为寅关。次节为卯关。上节为辰关。凡儿有病。必有脉纹外现。如现纹在寅关。不过卯关者易治。连卯关者难治。过辰关者更难治。若一条纹。从寅关直透卯透辰者必死。其纹青色为风。紫为泻利。青紫为肝木乘脾。红则为热。合之唇舌面色。亦可得其大概也。三岁后六七至为平脉。四五至为寒。九十至为困。脉弦急为气不和。沉缓为伤食。

  促结为虚惊。浮为风。沉细为寒。脉乱者不治。

  [卷三\儿科证治]外热内热辨

  外热与内热不同。外热者。身终日发热。或拘束肢冷。外有清涕咳嗽。头痛鼻塞之象。内则脉浮而不渴。此外解之症也。不可用凉药。宜荆防散表之。得汗自愈。内热者。如夜热潮热。昼轻夜重。病最缠绵。或口渴。或腹胀。或盗汗。其症有因伤食停痞。伏燥伏火。阴虚阳虚等异。宜分别而治。此内解之症也。不可用表药。伤食者。保和丸加地骨皮消之。停痞者。和中丸加鳖甲、牡蛎消之。伏燥者。贝母栝蒌散润之。伏火者。黄芩芍药汤加山栀、丹皮等清之。阴虚者。蒿皮四物汤退之。阳虚者。四君子汤养之。此等热久必伤阴。日渐削瘦。成为疳痨。慎勿忽视。

  [卷三\儿科证治]非惊论

  方脉中有中寒中暑诸症。时医混以为中风。东垣、景岳以非风别之。善矣。儿科有急惊风慢惊风二症。不惟惊字全无干涉。即风字亦未可混称。乃自有惊风之名。而滥以丸子相投。从此小儿之遭其劫者。不知万万矣。试思惊字何解。凡受吓者谓之惊。吓则神魂失守。心神恍惚。惕惕悸动。唯心虚者易犯此。在方脉中亦有之。儿科中大惊猝恐一症。即此候也。是真惊也。故用药以人参、五味、枣仁、丹参等安神定魂为主。断无有攻痰散风而能治惊症者。且风字亦有二义。在外感则为风邪。宜用表散。在内病则为肝风。宜用镇息。今混言之曰风。究竟外风乎。内风乎。治外风之药不可以治肝。治肝风之药不可以解表。甚矣哉其混也。盖时俗所谓急惊风者。痰火闭也。小儿受暑热则生火。乳积则生痰。痰火相搏。则血虚而肝失所养。

  肝主筋。筋脉干热则抽搐。故外作拘挛。面现青色。是肝燥而风内动。非外风也。是痰火闭其窍。而目窜牙紧发厥。非吓惊也。但利其窍。清其火。降其痰。则神醒矣。此症即不医亦能自醒。

  而漫以惊风名之可乎。世俗所谓慢惊风者。脾虚生风也。小儿或吐或泻。久则脾虚。肝木乘之。手足微搐。是内风侮土。非外风也。阳衰神怠。气息短促。是中气脱乏。非吓惊也。宜补其脾。

  回其阳。则土振而木静矣。此症不补必死。而谬以惊风名之可乎。且急惊为实火症。慢惊为虚寒症。如水火然。治急惊药不可以治慢。治慢惊药不可以治急。而世俗竟有以一粒丹丸。

  名之曰治急慢惊风。欺人乎。欺天乎。兹特并揭之曰非惊。而分为痰火闭症。木侮土症。则为实为虚。当各求其病源而治之。而小儿庶不至于枉死。

  [卷三\儿科证治]痰火闭症

  痰火之症。即俗所谓急惊风也。小儿或感风寒。或积乳食。皆能生痰。痰积则化火。或受暑热亦生火。失于清解。则火升而痰亦升。痰火上壅。闭其肺窍。则诸窍皆闭。其症目直气喘。昏闷不醒。且火甚则肝燥筋急。为搐搦掣颤反引窜视。而八候生焉。总因痰火郁结。肝风内动而成。当其拘挛弓仰之时。但以手扶。勿可用力抱紧。伤其筋络。致成废疾。初起以通关散开其嚏。得嚏则醒。轻者利火降痰汤。重者清膈煎加石菖蒲、竹茹。或抱龙丸。醒后清热养血汤。

  [卷三\儿科证治]木侮土症

  木侮土症。即俗所谓慢惊风也。小儿受暑受寒。或伤乳食。皆能作吐作泻。或吐泻交作。久则脾土虚弱。肝木乘之。其泻渐见青色。面部痿白带青。手足微搐无力。神气恹恹不振。而慢脾成矣。初起即宜异功散。吐则加藿香、煨姜。若病已数日。粪见青色。即加木香或肉桂。若手足皆冷。脉息微细。唇舌痿白。此将脱之症。宜急用附子理中汤。以温中回阳。尚有可救。诸脏之症皆缓。独脾病之变甚速。尽有吐泻一昼夜而即脱者。慎勿缓视也。

  [卷三\儿科证治]大惊猝恐

  大惊猝恐。真惊也。小儿气血未充。心神怯弱。一遇惊吓。则神魂震怖。举动失常。夜则跳醒。昼则惊惕。治宜安神魂。敛心气。七福饮、秘旨安神丸、安神定志汤皆可。心有蕴热而惊悸者。七味安神丸。神定后。气虚者。四君子汤以补其阳。血虚者。六味地黄丸以补其阴。若妄投以朱砂镇惊丸子。耗其心血。则愈发愈盛。肝风乘虚而亢。其势不可复制矣。慎之。

  [卷三\儿科证治]夜啼

  夜啼之症有二。一曰脾寒。一曰心热。若仅胃停乳食。则不能安寐而已。不啼也。脾寒者。温其脾而啼止。藿香和中汤主之。心热者。清其心而啼亦止。导赤散加川连主之。或花火膏亦可。

  切勿乱投消痰破气之药。致损真元。

  [卷三\儿科证治]吐泻

  小儿吐泻之症最多。或专吐。或专泻。或吐泻交作。其因伤食而吐泻者。腹必硬。所吐所泻。必有酸臭气。保和丸消之。因伏暑而吐泻者。小水必不利。必兼烦渴。吐则香薷饮。泻则四苓散加益元散。或导赤散加川连清之。因受寒而吐泻者。唇舌面色必痿白。口不渴。四肢或冷。此症易成慢脾。始则平胃散、二陈汤加煨姜。以温其中。继则六君子汤。以补其脾。若虚寒甚。则附子理中汤。不可稍缓。其因伏火而吐泻者。身必热。唇舌必赤。清中饮导之。火退后。仍宜四君子汤。以养其脾。盖火吐则乳饮不得入。一入即出。寒吐则乳饮受而后出。此其辨也。然吐泻久则脾胃必虚。肝木必侮。无论因何而起。凡大吐大泻之后。即有火亦清。有食亦出。速宜培补脾阳。勿使气脱。

  [卷三\儿科证治]伤暑

  小儿性秉纯阳。不受火迫。一染邪暑。热焰沸张。其症肌热烦躁。口渴唇红。溺涩。急宜香薷饮调服益元散以解之。且暑中有湿。湿易伤脾。故每作泻利。甚者兼吐。治法详吐泻门。若受暑风而清涕头痛者。用香薷饮加秦艽、荆芥主之。若热动肝风而发搐厥。宜用清热汤利其暑热。而风自息。昏闷者。通关散启其嚏。切勿轻用治惊化痰之品。戕其正气。变生他症。

  [卷三\儿科证治]食积痞积虫积痰积水积

  诸积皆属于脾。脾土果旺。则何物不化。至于成积。脾力之弱可知已。然积既已成。势不能不用药以消。夫欲消困脾之积。必更伤受困之脾。愿治积者。必时时顾念脾土而后可。食积者。

  肚腹必硬。膨胀拒按。吞酸嗳腐。不思饮食。保和丸、大和中饮等消之。脾虚者。六君子汤参用。

  痞积者。或疟后痰结。或血裹肝气。伏于胁下。时痛时止。和中丸消之。外贴消痞膏。气虚者。六君子汤参用。虫积者。湿热所化也。虫有九而血鳖最狠。蝤虫最驯。寸白虫上能蚀肺。柳叶虫下能蚀肝。凡患虫症。则唇内起白点。若虫长一尺。贯胃则危。冲心则死。其人日渐消瘦。虫则吸血自肥。当以化虫丸下之。腹痛则服花椒汤。虫闻椒则伏也。下后。仍以异功散养脾。痰积者。饮食所积。脾不能化。则酿而为痰。其症初起时。两脉皆弦。腹渐胀大而软。急宜六君子汤加浓朴、麦芽、莱菔子等以消之。若迁延日久。则痰积愈多。一旦上涌。发为厥逆。则吐之不能。

  下之不得。无药可治也。水积者。即水肿之症。治法具详卷一。

  [卷三\儿科证治]疳症

  疳者干也。久热伤阴。津液干涸之症。俗名童子痨。其症总因饮食不节。积滞化火。渐或生痞生虫。致成骨蒸。内热销灼其阴。其症腹大青筋。发直毛焦。肌肤枯燥。唇舌绛红。而疳症成矣。

  此症阴血既槁。势已难回。况又有热未清。积未去乎。善治者。必乘其阴血未槁之时。清其火。

  消其积。育其阴。调其脾胃。尚克有济。初治宜清热导滞汤。有虫者。唇内起白点。以化虫丸间服。若阴分既虚。则用理阴和中煎。胃口不开。则并用异功散调其胃。俾得阳生阴长。庶几有救。大约此症腹软者。虽虚可治。为其能受补也。腹硬者难治。为其不可消也。

  [卷三\儿科证治]盗汗自汗

  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然亦有秉质如此。终岁习以为常。此不必治也。若平日并无此症。

  又非夏秋暑月。而无端盗汗者。宜四物汤加龙骨、牡蛎、浮小麦、北五味之属。以养其阴。无端自汗者。宜四君子汤加北五味、牡蛎。以养其阳。或加玉屏风散亦可。

  [卷三\儿科证治]咳嗽

  小儿咳嗽。半由于风寒。初起以杏苏煎散之。痰薄者。加半夏、生姜。痰浓者。加川贝、花粉、栝蒌仁之属。肺有火邪。则泻白散。此一定之治法也。若秋冬燥令。肺受火刑。则咳而无痰。甚者咳血。宜以贝母栝蒌散润其肺。清肃之气下行。则咳自止。

  [卷三\儿科证治]解颅龟胸龟背

  解颅者。脑盖未满。头颅不合。中陷而四角起。如古钱之形。此先天不足所致。暑月服六味地黄丸。冬春之月补天大造丸。俟气虚渐充。则自合矣。龟胸者。肺热作胀。胸骨高起。须白虎汤加泻白散。以凉肺气。若喘急者。难治也。龟背者。背骨高突如龟。此先天不足。督脉为病。补天大造丸加金毛狗脊治之。

  此外诸症治法。与方脉同。故不赘叙。

  [卷三\儿科证治]解颅龟胸龟背

  三黄汤

  黄芩黄柏川黄连大黄(各一钱)浓煎。将丝绵作乳头状。蘸药时时令吮。每日五六回。不必尽剂。

  益黄散

  陈皮(一钱)青皮诃子肉炙草(各五分)丁香(三分)

  荆防散

  荆芥(一钱)防风苏梗川芎陈皮(各八分)杏仁(二钱)甘草姜皮(各三分)

  保和丸

  山楂炭茯苓莱菔子(各一钱五分)神曲半夏陈皮连翘(各一钱)

  和中丸

  白术(二两)扁豆茯苓砂仁半夏(各一两)枳实神曲炒麦芽楂炭香附丹参(各一两五钱)陈皮五谷虫(各二两)共为末。每服三钱。

  贝母栝蒌散

  川贝(二钱)栝蒌仁(一钱五分)山栀黄芩橘红(各一钱)甘草(五分)热甚加川连八分痰多加胆星五分

  黄芩芍药汤

  黄芩白芍(各二钱)生甘草(一钱)

  蒿皮四物汤

  生地(三钱)北沙参炙鳖甲(各二钱)归身白芍青蒿(各一钱)地骨皮(一钱五分)丹皮(八分)甘草(五分)

  四君子汤

  人参茯苓(各一钱)白术(一钱五分)炙甘草(五分)大枣(三枚)

  通关散

  细辛皂角(各三钱)生半夏(二钱)共研末。吹入鼻孔取嚏。

  利火降痰汤

  黄连(八分)连翘(一钱五分)山栀滑石(各二钱)木通黄芩枳实栝蒌霜车前(各一钱)钩藤(四钱)柴胡(六分)甘草(三分)

  清膈煎

  制胆星木通(各一钱)白芥子川贝(各二钱)海石(三钱)陈皮(一钱五分)

  抱龙丸

  胆星(二钱)天竺黄(一钱五分)雄黄辰砂(各一钱)麝香(三分)共为末糊丸。灯心汤下。

  清热养血汤

  细生地(三钱)丹参(一钱五分)黑山栀青蒿丹皮(各一钱)赤芍(八分)生甘草(五分)

  异功散

  即前四君子汤加陈皮一钱。

  附子理中汤

  人参白术(各二钱)附子干姜炙草(各一钱)

  七福饮

  人参熟地(各三钱)归身枣仁(各二钱)白术(一钱五分)炙草(一钱)远志(五分)

  秘旨安神丸

  人参枣仁茯神半夏(各二钱)归身白芍橘红(各一钱五分)北五味炙草(各五分)生姜(三片)

  安神定志丸

  茯苓茯神人参龙齿(各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笔花医镜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