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氏女科辑要 - (TXT全文下载)

平。余问二医作何证治之?答云:死胎。
  问何以知之?曰:两尺沉绝,以此知之。余曰:此说出何书?二医无答。余曰:此子悬也。若是死胎,却有辨处:面赤舌青,子死母活;面青舌赤吐沫,母死子活;唇舌俱青,子母俱死。今面不赤,舌不青,其子未死,是胎上逼心,宜以紫苏饮。连进至十服,而胎近下矣。
  李氏曰:子悬证,火盛极,一时心气闷绝而死,紫苏饮连进可救。若两尺脉绝者,有误服动胎药,子死腹中,则憎寒,手指唇爪俱青,全以舌为证验,芎归汤救之。
  王孟英按:戊申秋,荆人妊八月,而患咳嗽碍眠,鼻衄如射,面浮肢肿,诸药不应。谛思其故,素属阴虚,内火自盛,胎因火动,上凑心胸,肺受其冲,咳逆乃作,是不必治嗽,仍当以子悬治之。因以七宝散去参、芍、生姜,为其胸满而内热也;加生石膏以清阳明之火;熟地黄以摄根蒂之阴。投匕即安。今年冬仲,亦以八月之娠,而悲哀劳瘁之余,胎气冲逆,眩晕嗽痰,脘胀便溏,苔黄口渴。予蠲饮六神汤去胆星、茯苓,加枳实、苏叶、大腹皮以理气开郁;黄芩、栀子、竹茹以清热安胎。一剂知,二剂已。凡子悬因于痰滞者,余每用此法,无不应如桴鼓。
  
  卷上
  第十九节 妊娠肿胀
  沈尧封曰:妊妇腹过胀满,或一身及手足面目俱浮,病名子满,或名子肿,或名子气,或名胎水,或名琉璃胎。但两脚肿者,或名皱脚,或名脆脚。名色虽多,不外有形之水病,与无形之气病而已。何则?胎碍脏腑,机栝不灵。肾者胃之关也,或关门不利,因而聚水;或脾不能散精行肺;或肺不能水精四布;此有形之水病也。又腹中增一物,则大气升降之道窒塞,此无形之气病也。病在有形之水,其证必皮薄色白而亮;病在无形之气,其证必皮浓色不变。说见《内经 胀论》,细玩自明。更有痰滞一证,痰虽水类,然凝聚质浓,不能遍及皮肤,惟壅滞气道,使气不宣通,亦能作肿,其皮色不变,故用理气药不应,加化痰之品,自然获效。
  徐蔼辉曰:《灵枢 水胀论》曰:水始起,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愚按于肤胀言皮浓色不变,则水胀之皮薄色变可知矣。存参。
  
  《千金》鲤鱼汤
   治妊娠腹胀满,或浑身浮肿,小便赤涩。
  沈尧封曰:此治有形之水也,以腹胀满为主。身肿溺涩上加一“或”字,乃或有或无之词,不必悉具。
  陈良甫曰:胎孕至五六个月,腹大异常,此由胞中蓄水,名曰胎水。不早治,恐胎死。或生子手足软短,宜《千金》鲤鱼汤。盖鲤鱼归肾,又是活动之物,臣以苓、术、姜、橘,直达胞中去水;又恐水去胎虚,佐以归、芍,使胎得养。真神方也。
  当归 白芍(各一钱) 茯苓(一钱五分) 白术(二钱) 橘皮红(五分) 鲤鱼(一尾去鳞肠)作一服,白水煮熟,去鱼,用汁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一盏,空心服,胎水即下。如腹闷未尽除,再合一服。
  
  《金匮》葵子茯苓汤
   治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
  沈尧封曰:此滑利之剂,亦治有形之水。
  葵子(一斤) 茯苓(三钱)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天仙藤散
   治妊娠三月成胎之后,两足自脚面渐肿至腿膝,行步艰难,喘闷妨食,状似水气,甚至足指间出黄水者,谓之子气。此元丰中淮南名医陈景初制,本名香附散,李伯时更名天仙 散。
  沈尧封曰:此理气方也。脚面渐肿至腿膝,并足指间黄水出,是水与气同有之证,不得即谓之气病。必皮浓色不变,方是气病,用此方为对证。
  天仙藤(即青木香 ,洗,略焙) 香附(炒) 陈皮 甘草 乌药 木香等分锉末,每服五钱,加生姜三片、紫苏五叶,水煎,日三服。肿消止药。
  齐仲甫曰:妊娠八九月见脚肿,不必治,当易产:因胎中水必多,不致燥胎故也。若初妊即肿者,是水气过多,儿未成体,恐胎伤坏。
  脚肿主男胎。宋少主微行,徐文伯从。见一妊妇不能行,少主脉之曰:此女形也。文伯诊之曰:此男胎也,在左则胎色黑。少主怒,欲破之。文伯恻然曰:臣请针之。补合谷,泻三阴交,应手而下,男形而色黑。
  薛立斋案云:一妊妇腹胀,小便不利,吐逆,诸医杂进温胃宽气等药,服之反吐,转加胀满凑心。验之胎死已久,服下死胎药不能通,因得鲤鱼汤。其论曰:妊妇通身肿满,或心胸急胀,名曰胎水。遂看妊妇胸肚不分,急以鲤鱼汤三五服,大小便皆下恶水,肿消胀去,方得分娩死胎。此证盖因怀妊腹大,不以为怪,竞至伤胎,可不慎哉!
  卷上
  第二十节 妊娠经来
  王叔和曰:妇人月经下,但少,师脉之,反言有娠。其后审然,其脉何类?曰:寸口脉阴阳俱平,营卫调和,(沈注:寸口脉阴阳俱平,自然营卫调和也。)按之则滑,浮之则轻。(沈注:重按之以候阴分,则滑是有余之象;浮取之以候阳分,则轻是不足之象。窃谓此即阴搏阳别之义。)阳明少阴,各如经法。(沈注:冲隶阳明主血,任隶少阴主精。各如经法,精血无损,是有妊而不堕之象。)身反洒淅不欲食,头痛,心乱,呕吐,(沈注:诸证经所谓身有病而无邪脉,妊子也。)呼之则微,吸之不惊。阳多气溢,阴滑气盛,滑则多实,六经养成,所以月见。(沈注:呼出之气微数,吸入之气舒徐不惊,是阳气多溢于外。令阳气不足于内,阴脉滑则阴血内盛,所以月见经来。六经养成句无解,尚须查详。)阴见阳精,汁凝胞散,散者损胎。
  (沈注:若阴分虚而阳精乘之,胞中必散,方是胎堕。然胞中若散,脉必散而不滑,今脉滑无虞也。)设复阳盛,双妊二胎,今阳不足,是故令激经也。(沈注:设阴阳俱盛必双胎。今气不足而血有余,非双胎,乃激经也。)考异:“月经下”,周本作“经月下”。“但少”,周本作“但为微少”。“娠,作呕,何类?”周本下有“何以别之?”四字。“按之则滑”,周无“则”字。“不欲食”,周本下有“饮”字。“呕吐”,周本作“呕哕欲吐”。“呼之则微”,周作“呼则微数”。“吸之不惊”,周作“吸则不惊”。“散者损胎”,周作“散者损堕”。
  《产乳集》曰:妊妇月信不绝,而胎不损,问产科熊宗古。答云:此妇血盛气衰,其人必肥。既妊后,月信常来,而胎不动。若便以漏胎治之,则胎必堕;若不作漏胎治,则胎未必堕。宗古之言,诚为有见。然亦有未必因血盛者,荣经有风,则经血喜动,以风胜故也。则所下者,非养胎之血,若作漏胎治,投以滋补,是实实也,胎岂有不堕?若知是风,专以一味风药投之,经信可止,即不服药,胎亦无恙。亦有胎本不固,因房室不节,先漏而后堕胎者,须作漏胎治,又不可不审!沈尧封曰:妊娠经来,与漏胎不同。经来是按期而至,来亦必少,其人血盛气衰,体必肥壮。漏胎或因邪风所迫,或因房室不节,血来未必按期,体亦不必肥壮。且漏胎之因,不尽风邪、房室,更有血热肝火诸证,不可不察脉辨证。风入脉中,其脉乍大乍小,有时隆起。所云一味治风药,是举卿古拜散。(沈注:即华佗愈风散。
  荆芥略炒为末,每服三钱,黑豆淬酒调服。)血热证必五心烦热,治以黄芩、阿胶凉血之药。肝火内动,脉必弦数,并见气胀腹痛,治以加味逍遥散。房劳证脉必虚,宜人参;或虚而带数,宜六味汤。
  虞天民曰:或问妊妇有按月行经而胎自长者;有三五个月,其血大下而胎不堕者;或及期而娩;或逾月而生。其理何欤?曰:按月行经而胎自长者,名曰盛胎。其妇气血充盛,养胎之外,其血有余故也;有数月之胎而血大下,谓之漏胎:因事触胎,动其冲脉,故血下而不伤子宫也。然孕中失血,胎虽不堕,气血亦亏,多致逾月不产。曾见有十二三月、十七八月或二十四五个月生者,往往有之,俱是气血不足,胚胎难长故耳!凡十月之后未产者,当大补气血以培养之,庶无分娩之患。
  李氏曰:胎漏自人门下血,尿血自尿门下血。
  萧赓六云:胎漏下血,频出无时;尿血溺时方下,不溺则不下。
  沈尧封曰:尿血,小蓟饮子妙。
  王孟英按:怀孕屡漏之后,气血耗伤,有迟至三四十月而生者。或谓妊娠带下,多主生女,亦大不然也。吴酝香大令五令媳,素患带,婚后带益盛,继渐汛愆,医皆以为带所致,久投温涩无效。余诊之,脉甚滑数,以怀麟断,清其胎火而愈。及期果诞一子。
  
  卷上
  第二十一节 子淋、转胞
  徐蔼辉曰:此“淋”字,与俗所云“赤淋”淋字不同。彼指赤带言,系女精;此系指小水言也。
  妊妇淋曰子淋。小便不出曰转胞。子淋小便频数,点滴而痛;转胞频数,而溲少不痛。淋属肝经阴亏火炽;转胞因膀胱被胎压住。膀胱止有一口,未溺时其口向上,口端横一管,上半管即名下焦,下半管即是溺孔。未溺时,膀胱之底下垂如瓶状,其口在上,与下焦直对,溺从下焦渗入,故曰“下焦者,别回肠,而渗入膀胱焉。”欲溺时,大气举膀胱之底,如倾瓶状,其口向下,从溺孔注出,故曰“气化则能出矣”。转胞一证,因胎大压住膀胱,或因气虚不能举膀胱之底。气虚者补气,胎压者托胎。若浪投通利,无益于病,反伤正气。
  徐蔼辉曰:汪 庵又谓胞系转戾,脐下急痛为转胞,溲或数或闭。二说小异。
  
  子淋方
  生地 阿胶 黄芩 黑山栀 木通 甘草 水煎服。
  丹溪治一妊妇小便不通,令一妇用香油涂手,自产门入,托起其胎,溺出如注。即用人参、黄 、升麻大剂煎服。又治一妇转胞,用参、归煎服,探吐得愈。
  沈尧封曰: 庵载其方名参术饮。用当归、熟地黄、芎 、芍药、人参、白术、留白陈皮、半夏、炙甘草,加姜煎,空心服。丹溪论曰:窘胞之病,妇之禀受弱者、忧闷多者、性躁急者、食味浓者,多有之。古方用滑药鲜效,因思胞不自转,为胎被压,若举起胎,胞必自疏,水道自通矣。近吴宅宠人患此,脉似涩,重则弦。予曰:此得之忧患。涩为血少气多;弦为有饮。血少则胎弱不能举;气多有饮,中焦不清而溢,则胎避而就下。乃以上药与饮,随以指探喉中,吐出药汁,候气定,又与之而安。此恐偶中,后治数人皆效。
  仲景云:妇人本肥盛,今反羸瘦,胞系了戾,但利小便则愈,宜服肾气丸:以中有茯苓故也;地黄为君,功在补胞。又法:将孕妇倒竖,胞转而小便自通矣。
  沈尧封曰:汪昂采《本事》安荣散,治子淋心烦闷乱。云子淋,膀胱小肠虚热也,虚则不能制水,热则不能通利,故淋。心与小肠相表里,故烦闷。方用人参、甘草之甘以补虚;木通、灯草之渗,滑石之滑,以通淋 。肺燥则天气不降,而麦冬能清之;肾燥则地气不升,而细辛能润之;血燥则沟渎不濡,而当归能滋之也。亦有因房劳内伤胞门,冲任虚者,宜八珍汤或肾气丸。
  
  卷上
  第二十二节 妊娠滞下及下利
  《本草纲目》:妊娠下利,用鸡卵一个,乌骨者尤妙。开孔去白留黄。入漂铅丹五钱搅匀,泥裹煨透,研末。每服二钱,米饮下。一服效是男,两服效是女。
  沈尧封曰:曾试过,有效有不效。然利即不止,而腹痛必缓。
  薛立斋云:一妊妇久利,用消导理气之剂,腹内重坠,胎气不安。又用阿胶、艾叶之类不应,用补中益气汤而安。继用六君子全愈。
  又云:妊身利下黄水,是脾土亏损,其气下陷也,宜补中汤。
  王孟英按:此下利乃泄泻自利之证,若滞下赤白之痢证,仍当别治。
  
  卷上
  第二十三节 妊娠腹痛
  《金匮》曰:妇人怀妊腹中 痛者,当归芍药散主之。
  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茯苓(四两) 白术(四两) 泽泻(半斤) 芎 (三两)右六味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金匮》曰: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芎 阿胶 甘草(各二两) 艾叶 当归(各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六两)右七味,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渣,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次。
  徐蔼辉曰:严氏用治胎动胎漏、经漏腰痛、腹满抢心。短气加黄 。 庵亦谓妊娠下血腹痛为胞阻,主此汤。又曰:又方阿胶一斤,蛤粉炒,艾叶数茎,亦名胶艾汤。治胎动不安,腰腹疼痛,或胎上抢心,去血腹痛。
  《金匮》曰:怀妊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小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茯苓(三两)《大全》云:妊娠四五月后,每当胸腹间气刺满痛,或肠鸣,以致呕逆减食。此由忿怒忧思过度、饮食失节所致。蔡元度宠人有子,夫人怒欲逐之,遂成此病。医官王师复处以木香散;莪术、木香、甘草、丁香。盐汤下,三服而愈。
  沈尧封曰:夏墓荡一妇,丰前桥章氏女也。己卯夏,章氏来请,云怀孕七个月,患三疟痢疾。及诊,病者止云小便不通,腹痛欲死,小腹时有物垄起;至若痢疾,日夜数十起,所下无多,仍是粪水;疟亦寒热甚微。予思俱是肝病。盖肝脉环阴器,抵少腹,肝气作胀,故小腹痛、溺不利,胀甚则数欲大便;肝病似疟,故寒热。予议泄肝法,许其先止腹痛,后利小便。彼云:但得如此即活,不必顾胎。予用川楝子、橘核、白通草、白芍、茯苓、甘草煎服。一剂腹痛止、小便利;四剂疟利尽除,胎亦不堕。以后竟不服药,弥月而产。
  王孟英按:徐悔堂云:秣陵冯学园之内,久患痞痛。每发自脐间策策动,未几遍行腹中,疼不可忍。频年医治,不一其人,而持论各异。外贴膏药,内服汤丸,攻补温凉,备尝不效,病已濒危,谢绝医药。迨半月后,病势稍减。两月后,饮食如常。而向之策策动者,日觉其长,驯至满腹。又疑其鼓也,复为医治,亦不能愈,如是者又三年。忽一日腹痛几死,旋产一男,母子无恙,而腹痞消。计自初病至产,盖已九年余矣。此等奇证,虽不恒见,然为医者,不可不知也。
  
  卷上
  第二十四节 妊娠腰痛
  《大全》云:妇人肾以系胞,腰痛甚则胎堕,故最为紧要。若闪挫气不行者,通气散;肾虚者,青娥不老丸。总以固胎为主。
  通气散方(《良方》)破故纸瓦上炒香为末,先嚼胡桃一个,烂后,以温酒调服故纸末三钱,空心服。治妊妇腰痛不可忍,此药最神。
  王孟英按:故纸性热妨胎,惟闪挫可以暂用,或但服胡桃较妥。
  薛立斋云:腰痛因肝火动者,小柴胡汤加白术、枳壳、山栀。
  沈尧封曰:腰之近脊处属肾;两旁近季胁者属肝。
  
  卷上
  第二十五节 妊娠腹内钟鸣
  《大全》用鼠窟前后土为细末,研麝香,酒调下,立愈。
  
  卷上
  第二十六节 腹内儿哭
  《产宝》云:腹中脐带上疙瘩,儿含口中,因妊妇登高举臂,脱出儿口,以此作声。令妊妇曲腰就地,如拾物状,仍入儿口,即止。又云:用空房中鼠穴土,同川黄连煎汁饮,亦效。
  沈尧封曰:相传腹内钟鸣,即是儿哭。今人治此,撒豆一把在地,令妊妇细细拾完,即愈。此是妙法。
  王孟英按:此 言也。王清任曰:初结胎无口时,又以何物吮血养生?既不明白,何不归而谋诸妇。
  访问的确再下笔,庶不贻笑后人。此说甚精。余尝谓身中之事,而身外揣测,虽圣人亦不免有未必尽然之处。故拙案论证,但以气血寒热言之,固属 陋,实不敢以己所未信者欺人也。今春与杨素园大令言及,从来脏腑之论,殊多可疑。杨侯叹曰:君可谓读书得间,不受古人之欺者矣。因出玉田王清任《医林改错》见赠。披阅之下,竟将轩岐以来四千余年之案,一日全反,毋乃骇闻?然此公征诸目击,非托空言,且杨侯遍验诸兽,无不吻合。然则昔之凿凿言脏腑之形者,岂不皆成笑柄哉?然泰西《人身HT 说》一书,流入中国已二百余年,所载脏腑与王说略同。而俞理初未见改错,过信古书,于癸巳类稿内沿袭旧伪。谓中外脏腑迥殊,且云外洋人睾丸有四枚,尤属杜撰欺人。
  
  卷上
  第二十七节 养胎
  徐蔼辉曰:《金匮》云:怀身七月,太阴当养。以此见十月养胎之说,其来久矣。
  徐之才曰:妊娠一月名胎胚,足厥阴肝脉养之;二月名始膏,足少阳胆脉养之;三月名始胞,手少阴心主胞络脉养之;四月始受水精以成血脉,手少阳三焦脉养之;五月始受火精以成气,足太阴脾脉养之;六月始受金精之气以成筋,足阳明胃脉养之;七月始受木精之气以成骨,手太阴肺脉养之;八月始受土精之气以成肤革,手阳明大肠脉养之;九月始受石精之气以成毛发,足少阴肾脉养之;十月五脏六腑皆具,俟时而生。
  徐蔼辉曰:《人镜经》惟手太阳小肠与手少阴心二经不养者,以其上为乳汁,下主月水也。
  王孟英按:此亦道其常耳!有每妊不足月而产者;有必逾期而产者;有先后不等者:亦不为病也。惟产不足月,而形有未备,或产虽足月,而儿极萎小者,皆母气不足为病。再有身时,须预为调补,自然充备。余邻家畜一母鸡,连下数卵,壳皆软。邻以为不祥,欲杀之。余谓此下卵过多,母气虚也。令以糯米、蛇床子饲之,数日后下卵如常。推之于人,理无二致。
  巢元方曰:妊娠受胎,七日一变。堕胎在三、五、七月者多;在二、四、六月者少。三月属心,五月属脾,七月属肺,皆属脏,脏为阴,阴常不足,故多堕耳!如在三月堕者,后孕至三月仍堕,以心脉受伤也,先须调心。五月、七月堕者亦然。唯一月堕者,人不知也。一月属肝,怒则多堕;洗下体,窍开亦堕。一次即堕,肝脉受伤,下次仍堕。今之无子者,大半是一月堕者,非尽不受胎也。故凡初交后,最宜将息,勿复交接以扰子宫,勿令劳怒、勿举重、勿洗浴,又多服养肝平气药,则胎固矣。
  丹溪曰:阳施阴化,胎孕以成。血气虚损,不足荣养其胎,则自堕。譬如枝枯则果落,藤萎则花堕。或劳怒伤情,内火便动,亦能动胎。正如风撼其树,人折其枝也。火能消物,造化自然,《病源》乃谓风冷伤子脏而堕,未得病情者也。有孕妇至三四月必堕,其脉左手大而无力,重取则涩,知血少也。止补中气,使血自荣。以白术浓煎,下黄芩末,数十剂而安。因思胎堕于内,热而虚者为多。曰热、曰虚,当分轻重。盖孕至三月,上属相火,所以易堕。不然,黄芩、熟艾、阿胶,何谓安胎妙药耶?方约之曰:妇人有娠则碍脾,运化迟而生湿、湿生热。丹溪用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盖白术健脾燥湿,黄芩清热故也。但妊娠赖血养胎,方内四物去川芎,佐之为尤备耳!张飞畴曰:古人用条芩安胎,惟形瘦血热,营行过疾,胎常上逼者相宜。若形盛气衰,胎常下坠者,非人参举之不安;形实气盛,胎常不运者,非香、砂耗之不安;血虚火旺,腹常急痛者,非归、芍养之不安;体肥痰盛,呕逆眩晕者,非二陈豁之不安。此皆治母气之偏胜也。若有外邪,仍宜表散;伏邪时气,尤宜急下,惟忌芒硝,切不可犯。
  王孟英按:条芩但宜于血热之体。若血虚有火者,余以竹茹、桑叶、丝瓜络为君,随证辅以他药,极有效。盖三物皆养血清热而熄内风。物之坚,莫如竹皮。《礼》云:如竹箭之有筠是也。皮肉紧贴,亦莫如竹,故竹虽苁而皮肉不相离,实为诸血证之要药。观塞舟不漏可知矣。桑叶,蚕食之以成丝;丝瓜络筋膜联系,质韧子坚,具包罗维系之形。且皆色青入肝,肝虚而胎系不牢者,胜于四物、阿胶多矣。惜未有发明之者!王海藏曰:安胎之法有二:如母病以致动胎者,但疗母则胎自安;若胎有触动以致母病者,安胎则母自愈。
  丹溪云:有妇经住,或成形未具,其胎必堕。察其性急多怒,色黑气实,此相火太盛,不能生气化胎,反食气伤精故也。
  丹溪又曰:有妇经住三月后,尺脉或涩或微弱,其妇却无病,知是子宫真气不全,故阳不施,阴不化,精血虽凝,终不成形,或产血块,或产血泡也。惟脉洪盛者不堕。
  
  卷上
  第二十八节 胎动不安
  血虚火盛,其妇必形瘦色黑。其胎常上逼者,宜条芩、阿胶。
  徐蔼辉曰:前张飞畴说,谓形瘦血热宜条芩,血虚火旺宜归、芍,此似将上二条并为一治,想须在胎上逼与腹急痛上分别,未知是否!存参。
  气虚妇体肥白,胎常下坠,宜人参。
  徐蔼辉曰:体肥白是气虚证据,宜与张说参看。又思体肥白者,未必皆气虚,必肥白而胎下坠,方是形盛气衰也。须辨。存参。
  王孟英按:审属气虚欲堕者,补中益气法甚妙。
  形气盛,胎常不运者,宜香、砂。
  痰气阻滞,体肥,呕逆眩晕者,宜二陈。
  怒气伤肝,加味逍遥散。
  毒药动胎,白扁豆二两,生去皮末,新汲水下。
  沈尧封曰:已见“厥逆门”,须合参以辨其证。
  交接动胎,其证多呕。《产宝百问方》饮竹沥一升有验。人参尤妙。
  筑磕着胎,恶露已下,疼痛不止,口噤欲绝,用神妙佛手散探之。若不损则痛止,子母俱安;若损胎立便逐下。即芎归汤治伤胎,多神效。
  胎动下血不绝欲死,《本草纲目》用蜜蜂蜡,如鸡子大,煎三五沸,投美酒半升服,立瘥。冯云:神效。蜡淡而性涩,入阳明故也。
  王孟英按:怀妊临月,并无伤动,骤然血下不止,腹无痛苦者,名海底漏。亟投大剂参、 ,十不能救其一二。此由元气大虚,冲脉不摄,而营脱于下也。
  王叔和曰:胎病不动,欲知生死,令人摸之:如覆盆者则男;如肘颈参差起者女也。冷者为死;温者为生。
  
  卷上
  第二十九节 胎死腹中及胞衣不下
  《圣济总录》云:胞衣不下,急于胎之未生;子死腹中,危于胎之未下。盖胎儿未下,子与母气,通其呼吸。若子死腹中,胞脏气寒,胎血凝冱,气升不降。古方多用行血、顺气药,及硝石、水银、 砂之类。然胎已死,躯形已冷,血凝气聚,复以至寒之药下之,不惟无益,而害母命也多矣。古人用药,深于用意。子死之理有二端,用药寒温、各从其宜。如娠妇胎漏,血尽子死者;有坠堕颠扑,内伤子死者;有久病胎萎子死者:以附子汤进三服,使胞脏温暖,凝血流动。盖以附子能破寒气堕胎故也。若因伤寒热证、温疟之类,胎受热毒而死,留于胞中不下者。古人虑其胎受热毒,势必胀大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沈氏女科辑要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