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世传真 - (TXT全文下载)

其兆始见一点,初凝一念是也。始见一点,即所以成形,初交一念,即所以生神。

  神为气之子,如有气以成形,乃有神之知觉运动。指始有身而言也。

  神为气之帅,如神行即气行,神住即气住。指既有身而言也。

  神静则心和,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欲全其形,先在理神,恬和养神以安于内,清虚栖心不诱于外。

  《代疑编》云:身如屋,神如主人,主人亡,则屋无与守,旷而将倾矣。身如舟,神如舟子,舟子去,则舟不能行,空而随敝矣。世人忙忙碌碌,只奉养肉身,而关系至重之神反撇却罔顾,犹之舍舟子而操舟,弃主人而奉屋,岂不危哉。

  昔康仲俊年八十六,极强壮,自言少时读《千字文》即有所解悟,谓“心动神疲”四字也。平生遇事知谨节,不久劳心疲神,故老而不衰。

  修养宜宝精宝气宝神第三 总论精气神

  全神语

  弥格居士曰:神者,心之运用,宜急治心以全神。

  《觉世真言》曰:通天达地,出化入神,只是一个心。动中茫茫,不知此心久不在腔子里。故治心者要先知收心。

  又曰:心乃一身之主,主人要时时在家,一不在家,则家人无管束,必散乱矣,故心不内守则气自散,神自乱,精自耗。

  《觅玄语录》云:所谓思虑者,乱想耳。只是将已往未来之事,终日牵念。故知事未尝累人心,乃人心自累于事,不肯放耳。

  又曰:世人终日营扰,精神困惫,夜间一睡,一点灵明又为后天浊气所掩,安得复有澄定之时。

  龙舒居士曰:世人一生,父母妻子、屋宅田园、牛羊车马,以至微细等物,无非己之所有,举眼动步,莫罔顾恋。且如纸窗虽微,被人扯破,犹有怒心;一针虽小,被人将去,犹有吝意。一宿在外,已念其家;一仆未归,已忧其失。种种事物,无不挂怀。一旦大限到来,尽皆抛弃,虽我此身亦弃物也,况身外者乎。

  静言思之,恍然可悟,一场幻梦。

  《吕泾野语》曰:人生顺逆得失,即盈虚消息之理,乃造化所司,非人所得而主之者。然造化能苦我以境,不能苦我之心,是只厄其半也:若境苦而我心亦缘境俱苦,谓之全厄。明明厄可减半,我自愿受其全,岂非痴汉。

  《虚斋语录》曰:仰观宇宙之广大,俯察身世之微渺,内视七情贪恋之虚想,外睹六亲眷属之幻缘,如一浮萍泛于巨海,一沤泡消于大江,此何庸着意安排。

  倘昔自缠绵,徒以困惫终其身,此之谓人茧。

  又曰:世宙一大戏场。离合悲欢要看假些,功名富贵要看淡些,颠连困苦要看平常些,时势热闹要看冷落些。若认真,当顺境则心荡气扬,当逆境则情伤魄丧,到得锣鼓一歇,酒阑人散,漏尽钟鸣,众角色一齐下场,那时谁苦谁乐。

  《觅玄语录》云:学治心者,必须万虑俱忘,一心清静。问曰:如何得心清?曰:谁令尔浊。问曰:如何得心静?曰:谁令尔动。凡人起一切事,本由自心,止一切事,亦由自心。如耳不闻非礼之声,声自不扰汝耳;目不视非礼之色,色自不侵汝目。作如是想,自然清静矣。又问曰:决烈之士,于身心世事两境界,他能觑破,用慧剑斩群魔,自是入道大器,下士为名利缠缚,为嗜欲缠缚,安能一旦了达解脱?曰:不怕念起,惟怕觉迟,觉来则念止,此妙诀也。每于一念妄生,觉时急止之,自此以一觉止一念,久久纯熟,自然无念有觉。心譬如镜,镜常磨则尘垢不沾,光彩常现。只此觉止二字,是入清静境界的道路。

  又曰:治心者时时内观此心,即谓之觉,一切烦邪乱想,随觉即除。

  又曰:触事之心,未能不动,但须如谷应声,即应即止,如镜照物,物来则照,物去不留。

  《心传》曰:将躁而止之以宁,将邪而闲之以正,将求而抑之以舍。于此习久,则物冥于外,神安于内,不求静而心自静矣。

  又曰:人居尘世,难免营求,虽有营求之事,而无得失之心,故有得无得,心常安泰。

  《吕泾野语》曰:人心最苦处,是此心沾滞,纵自知得,不能割断。故古有诏人歌曰:夜结于梦,昼驰于想,起灭万端,尽属虚妄,一剑把持,群魔消丧。

  《虚斋语录》曰:人生只忙迫一场,苦恼至死,岂不可哀。《诗》云:今此不乐,逝者其耋。苦恼者,当自去寻乐一番。盖人固不可不知虚生之忧,亦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不可不行步步求生之事,尤不可不存时时可死之心。

  宋白公曰:烦恼乃伐命之斧斤,人当于难制处用功。古人有除烦恼歌云:百年偶寄,何苦烦恼,天地缺陷,人生皆有,生初坠地,哭声一吼,身落尘劫,烦恼居首。烦字从火,内焚外燎,脏腑焦燥,形貌枯槁,精因之摇,神因之扰,气因之丧,寿因之夭。人固明知,烦恼自讨,气性之偏,习而难矫,执迷者多,醒悟者少。古有歌词,名曰宝诰,当烦恼时,心镜内照,譬如此身,冥冥杳杳,坠地以前,归土以后,此身都无,烦恼尽扫。持诵斯言,永年可保。

  吾闻多忧者见理之不明也,否则安命之不固也,不然,何不学君子之荡荡,反同小人之戚戚。

  又闻多忧者其思结,气将沮也;其气沮,神将索也。多阴而少阳,将从阴而下沉,不能从阳而上升也。此近死之兆。

  有一乐境界,便有一苦境界相对待。有一得意事,便有一失意事相乘除。犹昼夜寒暑之循环,无偏倚也。故知履盛满者不必喜,知必有困厄之时,履困厄者不必忧,知必有亨通之日。宜远观百年之兴废,无近拘一日之荣枯。欲知其实,但当看人家高曾祖父与其子孙,通计较量,则有盛必有衰,有衰必有盛,循环对待之理,显然在目前矣。

  人生世间,自幼至壮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虽大富贵人,天下之所仰羡以为神仙,而其不如意事各自有之,与贫贱者无异,特所忧患之事异耳,从无有足心满意者。故谓之缺陷世界。能达此理而顺受之,则虽处患难中,无异于乐境矣。

  人谓贫贱不如富贵耶?积贮愈浓,计虑愈深,劳苦愈甚。第宅园田,为子计,又为孙计。致使饮膳失期,夜分莫寝,贫贱者无是苦也。孰谓贫贱不如富贵也。

  为卑官,则恨不享大位;及位高,而险祸叵测,回想卑官而受安稳之福,真仙境矣。布衣 食,举家安泰,惟恨不富;及至金多,而经营劳困,惊惶忧恐,回想贫穷无事时,一家安泰,真仙境矣。身体强健,则恨欲不称心;一朝疾病淹缠,卧床寝席,百般痛苦,回想四体康强时,真仙境矣。无奈人只见一层,不见二层也。

  修养宜宝精宝气宝神第三 总论精气神

  一字安心之要

  图 

  修养宜知要知忌知伤第四

  子舆氏曰:夫蚓上食稿壤,下饮黄泉。东坡曰:蜗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所谓知要也。又,《野语》曰:蝮蛇有一种小而甚智。巫流操其法术欲取之,必诵咒语于洞穴之口。蝮一闻之,即以尾塞其耳,拒其声而弗听。巫术穷,而蝮得安于蜇。所谓知忌也。又曰:夜飞之蛾,赴灯烛光而扑之,始以为快,卒以焚身。蚊睫朗于暗,避火而远 焉。所谓知伤也。夫人灵于物,终其身昧昧然,不知所谓有要有忌有伤者,或致枯于贪,或罹患于诱,或焚身于快。予为就日之所习,最要最忌最伤之事,胪列而琐陈之,使由是推类引伸,以保其生,庶几不智出微虫下也。

  修养宜知要知忌知伤第四

  十要

  面要常擦 如前擦面之功,能使容颜光泽,故要常擦。道家谓之修神庭。

  目要常揩 每静时能常闭目,用两大指背,两相磨擦,揩眼使去火,永无目疾,故要常揩。

  耳要常弹 即鸣天鼓。可免耳患,故要常弹。

  齿要常叩 齿喜动,故要常叩。

  背要常暖 肺系近背,暖则不受风寒,故要常暖。

  胸要常护 胸即心窝,故要常护。

  腹要常摩 歌云:食后徐行百步多,手摩脐腹食消磨。故要常摩。

  足要常搓 如前足功,搓脚底涌泉穴,能去风湿,健步履,故要常搓。

  津要常咽 如前舌功,常取津液满口, 声咽之,能宣通百脉,故要常咽。

  睡要常曲 仰面伸足睡,恐失精,故宜侧曲。又曰:睡则气滞于百节,养生家睡宜缩,觉宜伸。

  修养宜知要知忌知伤第四

  十忌

  忌早起科头早多风露之气,科头则寒邪入脑,故忌之。

  忌阴室贪凉 无阳照之室,阴气重,伤人,故忌之。

  忌湿地久坐 潮湿气主生疮毒,故忌之。

  忌冷着汗衣 汗衣湿后必冷,着之则侵背伤肺,故忌之。

  忌热着晒衣 久晒之衣,有热毒,未经退热即着在身,必受毒,故忌之。

  忌出汗扇风 汗出时毛窍俱开,扇则风邪侵入,故忌之。

  忌灯烛照睡 神不安,故忌之。

  忌子时房事 阳初生而顿灭,一度胜十度,故忌之。

  忌夏月凉水抹簟,冬月热火烘衣 冷水受湿,热火受毒,取快一时,久必生病,故忌之。

  忌久观场演剧 久视久听,则神与精俱伤,故忌之。

  修养宜知要知忌知伤第四

  十八伤

  久视伤精 目得血能视,精由血化,故伤精。

  久听伤神 神滋于肾,肾通窍于耳,故伤神。

  久卧伤气 卧时张口散气,合口壅气,故伤气。《混元经》曰:睡则气滞于百节(觉与阳合,寐与阴并,觉多则魂强,寐久则魄壮,魂强者生之人,魄壮者死之徒也)。

  久坐伤脉 脉宜运动,坐则不舒展,故伤脉。

  久立伤骨 立以骨干为用,故伤骨。

  久行伤筋 行以筋力为用,故伤筋。

  暴怒伤肝 肝属木,怒如暴风动摇,故伤肝。又,肝主血,肝伤则血不荣,必筋痿。

  思虑伤脾 思虑时,脾必运动,太过则脾倦,故伤脾。

  极忧伤心 心属火,于味主苦,忧则苦甚,故伤心。

  过悲伤肺 肺属金、主声音,悲苦久则声哑,故伤肺。

  过饱伤胃 饱食运化难消,故伤胃。

  多恐伤肾 肾属水,主北方黑色,人受惊恐则面黑,故伤肾。

  多笑伤腰 笑时必肾转牵腰动,故伤腰。

  多言伤液 言多则口焦舌苦,故伤液。

  多唾伤津 津生于华池,散为润泽,灌溉百脉,唾则损失,故伤津。又,《训典》曰:津不吐,有则含以咽之,使人精气留而自光。

  多汗伤阳 汗多亡阳,阳随汗出,故伤阳。

  多泪伤血 血藏于肝,哭泣多则肝损目枯,故伤血。

  多交伤髓 人之阳物,百脉贯通,及欲火动而行事,撮一身血髓至于命门,化精以泄。不知节欲,致骨髓枯竭,真阳无寄,如鱼之失水以死。

  修养宜四时调理第五

  延寿之法,惟自护其身而已。冬温夏凉,不失时序,即所以自护其身也。故前人云:知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调养筋骨有偃仰之方,节宣劳逸有予夺之要,温凉合度,居处无犯于八邪,则身自安矣。真西山先生四时调理春月歌云:尝闻避风如避箭,春风多厉须防患,况因阳发毛孔开,风才一入成瘫痪。夏月歌云:四时惟夏难调理,阳神在外阴在里,心旺肾衰何所防,特忌贪欢泄精气。秋月歌云:时到秋来多疟痢,浣漱沐浴宜暖水,瓜茄生菜不宜餐,卧冷枕凉皆勿喜。冬月歌云:伏阳在内三冬月,切忌汗多阳气泄,阴雾之中勿远行,冻雪严霜宜早歇。春夏秋冬历一年,稍知调护自无愆,安然无病称真福,莫恃身当壮盛年。细玩五歌,语虽浅而法实周,欲护其身者,故当书绅三复。

  修养宜四时调理第五

  春三月

  《摄生消息论》曰:春阳初升,万物发萌,人有宿疾,春气攻动,又兼去冬以来,拥炉薰衣,积至春月,因而发泄,致体热头昏,四肢倦怠,腰脚无力,皆冬所蓄之疾,是务调理。

  调理法勿多食酸味,减酸以养脾气。(春,肝木正旺,酸味属木,脾属土,恐酸味助木克土,令脾受病)

  宜常食新韭,大益人。过春后勿食,多昏神。

  饮屠苏酒于元旦,免一年疾患。酒方:大黄(一钱) 川椒(一钱五分) 桂心(一钱八分)

  乌头(炮,六分) 白术(一钱八分) 茱萸(一钱一分) 桔梗(一钱五分) 防风(一两)。

  元旦寅时,酒煎饮之。宜先幼后长。

  乍寒乍暖,不可顿去绵衣,渐渐减之。稍寒莫强忍,即仍加服。

  春夜卧时,间或用热水,下盐一撮,洗膝下至足,方卧。能泄风邪香港脚。

  三月三日,上巳节,宜临水宴饮,修禊事以祓除不祥。

  修养宜四时调理第五

  夏三月

  《保生心鉴》曰:暑气酷烈,炼石流金于外,心火焚炽于内,古人于是时独宿、淡味,节嗜欲,定心息气,兢兢业业,保身养生。谚云:度过七月半,便是铁石汉。因一岁惟夏,乃生死关也。

  试看草枯木落,其汁液尽消竭于夏。危乎危乎,其此时乎。

  调理法勿多食苦味,减苦以养肺气。(夏,心火正旺,苦味属火,肺属金,恐苦味助火克金,令肺受病)

  虽大热,勿食冻水、冷粉、冷粥等物,虽取快一时,冷热相搏,多致腹疾。

  勿食煎炒炙 等物,以助热毒。多发痈疽。

  勿枕冷石。损目。

  勿睡熟扇风,或露卧取凉。多成风痹瘫痪之病。

  阴房破窗,防贼风中人最暴。

  勿用冷井水洗面,伏热在身。

  烈日晒热之衣,不可便穿。

  宜每日早起,以受清明之气。

  五月五日,用枸杞煎水沐浴,可却除灾疾。

  又,是日午时,可合平安散存用。(凡五月五日午时宜修合药饵者,因斗柄决。以月月常加戌,戌时天罡指午,亥时指未,自未轮转,五日午时正指艮宫,为塞鬼户也,故用此时合药最效)

  平安散方雄黄 火硝 明矾 朱砂(各二钱) 冰片 麝香(各三分) 荜茇(五厘) 真金三十张共研为末。

  防疫气流行,用贯仲一味,置厨房水缸内,合家食之,不染。

  调乌梅汤解暑。方用乌梅,不拘多少,捣烂,加蜜,调滚水,待温饮之。或用砂糖代蜜亦可。

  修养宜四时调理第五

  秋三月

  《养生论》曰:秋风虽爽,时主肃杀,万物于此凋伤。顺时调摄,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调理法勿多食辛味,减辛以养肝气。(秋,肺金正旺,辛味属金,肝属木,恐辛味助金克木,令肝受病)

  勿食生冷,以防痢疾。

  勿食新姜,大热,损目。

  勿贪取新凉。(凡人五脏俞穴,皆会于背。酷热之后,贪取风凉,此中风之源也。故背宜常暖护之)

  八月一日,用绢展取百草头上露,拭两目,倍光明。柏树露尤妙。

  九月九日,佩茱萸,饮菊花酒,却疾益人。

  修养宜四时调理第五

  冬三月

  《律志》曰:北方,阴也,伏也。阳伏于下,于时为冬。当闭精养神,以浓敛藏。如植物培护于冬。至来春方得荣茂。此时若戕贼之,春升之际,下无根本,枯悴必矣。

  调理法勿多食咸味,减咸以养心气。(冬。肾水正旺,咸属水,心属火,恐咸味助水克火,令心受病)

  不宜多出汗,恐泄阳气。

  勿多食葱,亦恐发散阳气。

  不宜沐浴。阳气在内,热水逼而出汗。(汗出而毛孔开,最易感寒。冬伤于寒,春必病瘟)

  不宜早出犯霜,或略饮酒以冲寒气。

  不宜犯贼邪之风。(冬月,东南风为贼邪风,宜谨避之)

  冬至日,用赤小豆煮粥,合宅啜之,可免瘟疫时症。

  宜积贮雪水,烹茶饮之,能解一切热毒。

  修养宜饮食调理第六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即人之死生系焉。举世之人,皆知男女之事纵欲必致伤生,即饮食之中,亦惟知纵酒过度必至戕命,至于嗜味纵口,疾病丛蓄,甘陷溺于其中而不知警。盖病之生也,其机甚微,由积渐而毒始发,及病之成也,第归咎于外感六气、内伤七情,鲜有悔悟于平日口腹之贪饕者。考之《内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诸经并行。是为无病之人。此言水谷之益人也。今也饮食不节,恣食浓味,惟恐不及,血沸气腾,济以燥毒,清化为浊,脉道阻涩,不能自行,疾已潜滋矣,犹恬不知畏。虽晓之以物性,陈说利害,无如美食在前,馨气当鼻,馋涎莫遏,其可禁乎。或反托词肠胃坚浓,福气深壮,何妨奉养。纵口固快一时,积久必为灾害。前哲格言,爽口作疾,浓味厝毒,谓之何也。或者疑《内经》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又曰地食人以五味,则嗜味何伤。不知味有本于天者,有成于人者。谷粟菽麦,自然冲和之味,有益人补阴之功,此《内经》所为本天之味也。若人之所为者,皆烹饪偏浓之味,有致疾伤命之虞,安于冲和之味者,心之敛,火之降也;以偏浓之味为安者,欲之纵,火之胜也。且谷食与肥鲜同进,浓味得谷为助,其积之也久,宁不长阴火而致虐乎。彼安于浓味者,未之思耳。昔人《饮食垂戒箴》曰:山野贫贱,淡薄为常,动作不衰,体健而康,均此同体,我独苦病,悔悟一萌,尘开镜净。可知茹淡者安,啖浓者危。试观古今来寿登百岁以上者,多出于民间,而身都通显家享丰浓者,罕有其人,岂天命定数,独彼寿而此否乎。又或者曰:视养我者均为我贼,食物固可废欤?曰:浓不如薄,多不如少,虑患而谨节之,畏危而坚忍之,举匕箸如儆戈矛,不与肉食者同其陷溺,宁负我生之腹,不负生我之天,是亦卫生之一道也。

  嗜味纵口,必致伤生,已淳淳戒之矣。即日用菜蔬之属,各有性寒性热之不同,或益或损之宜辨,苟非平时留神审择,亦阴受其患而不知。兹复就家常需用之食物,搜考本草诸书而摘录之,惮知所去取而慎择焉。按本草诸书,坊间旧刻不下数十种,究无一可据,或性味彼此柄凿,或损益自相矛盾,甚或侈陈反忌,竟无一物敢入口者。姑举其一二言之。如食品诸物,载鸡肉同虾、鲤鱼食,成痈:芥菜同鲤鱼食,成心瘕。凡 馔中多以此合食,曾未见有为害者。且又谓鸭肉与鳖同食杀人,尤属妄诞,骇人耳目。至如一物也,言主治则云能化痰能益气,言反忌又云食之生痰动气。将信为化痰益气而食之乎,抑信为生痰动气而禁之乎,令人无所适从,何须费辞饶舌。惟延禧堂《集解》颇能辟之,谓诸家食忌不可尽信。然亦以“猪之临宰,惊气入心,绝气入肝,皆不可食”等语,信为有据,叙入篇中。独不思心之与肝,凡畜同具,屠宰之时,皆不惊不绝乎,何仅一猪为然。且既云心不可食矣,何又云心可入心补心;既云肝不可食矣,何又云肝能入肝明目。荒唐无稽之说,不可殚述。兹则删其繁芜,正其悖谬,就常食习见之物,分类而剖之,确而可信,简而易稽,俾饮之食之者,洞悉其物性,审择其损益,庶有助于养生者之趋避也。

  修养宜饮食调理第六

  谷类

  粳米 性和平,得天地中和之气。

  又称粘米。(南产米胜于麦,北产麦胜于米,亦地气使然也)

  〔宜〕 陈米性平,扶助脾土,益精强志,滋培胃气。

  〔忌〕 新米性稍热,凝痰。

  早米 (性温,得土气,最能健脾)

  晚米 (性凉,得金气,尤能解热)

  红米 (性温,力浓)

  白米 (性凉,气清)

  糯米 性温,米之绵软者。

  〔宜〕 补脾肺虚冷,坚大便,实肠。

  〔忌〕 多食粘滞难化。(糯米酿酒,和以极克伐之药曲,糟秕仍难融化,即此可知)

  粟米 性微寒。

  小米曰粟米。糯者名秫,酿与糯米同。

  〔宜〕 养肾益气,解胃热,利二便。

  〔忌〕 湿热下痢者少食。

  大麦 性温。

  〔宜〕 助胃补脾,下气除胀。

  〔忌〕 久食生熟,亦令脚软,因其下气也。

  麦芽 (性微热,味甘。化一切面食积滞)

  小麦 性微寒。

  北产与陈久者良。

  〔宜〕 养心补气,助五脏,浓肠胃。

  面(性热)

  (麦之凉在皮,面去皮即性热。加碱水者多口燥发渴)

  麸 (性凉。熨腰脚寒湿,散血止痛)

  荞麦 性寒。

  〔宜〕 降气宽肠,解酒积。

  〔忌〕 脾胃虚者勿多食。致头眩。

  高粱 即稷。

  〔宜〕 作酒。治腹疾良。

  芝麻 性平。

  即胡麻。又名巨胜子。陶弘景曰:八谷中惟此最良。

  〔宜〕 补脾,益肝肾,润五脏,填精髓,坚筋骨,明耳目,凉血,解毒。黑者入肾;白者入肺;粟色者久蒸久晒,可以耐饥。

  薏苡仁 性微寒。

  〔宜〕 健脾补肺,除香港脚湿热,去筋疼拘挛,亦治疝气热淋。祛邪辅正,有益无损,最宜常作粥食。

  绿豆 性凉。去皮性平。

  〔宜〕 清热解毒,利小便,消肿痛。

  〔忌〕 多食动腹中冷气。

  豆粉 (性凉)

  (荡粉皮、索粉条,皆能醒酒解毒)

  豆芽 (同粉)

  黄豆 性平。炒则热,煮则寒,作豉则冷,蒸晒则温。

  〔宜〕 清热,下大肠浊气。

  〔忌〕 发疮助脓。

  豆腐 (性寒。和脾胃,消胀)

  豆腐浆 (清火带补)

  豆腐皮 (性寒。解热、除斑)

  豆腐干 (性同豆腐)

  豆腐乳 (性同)

  黑豆 性寒。坚小者名马料豆。

  〔宜〕 镇心活血,明目补肾,利水下气,散热,驱风,解毒。

  豆豉 (性冷。发汗解肌,调中下气)

  蚕豆 性温。即胡豆。

  〔宜〕 快胃利脏。

  〔忌〕 多食发胀。

  豌豆 性平。

  〔宜〕 益胃,止泄。

  〔忌〕 多食发胀。

  赤小豆 性平。

  〔宜〕 补心。

  〔忌〕 多食助热。

  修养宜饮食调理第六

  兽类

  猪肉 性微寒。

  雄猪曰 ,骟割者曰 ,母猪曰彘。

  〔宜〕 肉补肉,丰肌体,泽皮肤。亦润肠胃,生精液。

  〔忌〕 多食助热、生痰、动风。(故肉虽多不使胜食气也。风寒病初起及愈后宜暂禁之。因油腻沾滞,风寒不能解散。又,病后肠胃虚弱,难受肥浓也)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寿世传真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