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台故事 - (TXT全文下载)

监二人,丞二人,秘书郎二人,通掌省事。著作郎、佐郎各二人,专修日历。校书郎四人,正字二人,校对书籍。政和末,无复定员,官冗且滥。至宣和三年,论事者屡以为言,上亦厌之,乃诏三省定员数,且清其选。于是仿元丰之制,止增著作佐郎、校书郎、正字各二员,监、少之外,定为十八员,以仿有唐登瀛之数,其溢员皆外补。
祖宗时,馆职到馆一年理通判资序,三年理知州,已系通判者二年理知州,关升不用举主。及元丰肇新官制,改崇文院为秘书省,诏书虽称「凡厥恩数,悉如旧章」,然理资序法无复昔时。至元佑间复置馆职,因再举行,绍圣旋罢。至重和元年十二月,诏参酌旧法立为定制:应著作郎到任及一年,承务郎以上任校书郎;及二年,与通判资序,著作佐郎以上满三年,与理知州资序,即已系通判资序及二年、校书郎已系通判资序及三年者准此。行之逾年,御史以谓均为职事官,而秘书省官所理资序特异,非是,遂格不行。
崇宁中,以元丰法参立孔目官等品、从条:昭文馆孔目官、书库官、头名守当官、史馆孔目官、四库书直官、表奏官、上二名书库官,集贤院孔目官、书库官,为流外从九品。
政和四年,点检措置秘书省官以旧条参定吏领及迁补法:投名人旧以三百五十人为额,遇守阙系名有阙,即试补;至是,以不系迁与请给,遂不限人数。守阙系名五十人,遇正系名有阙,即补填,更不试。正系名五十人,遇守阙有阙,即试补。并试补、迁补,并依旧法;守阙旧以二十五人为额,三馆各五人,秘阁十人,省五人为二十人,试中守阙人分探归三馆、秘阁。
昭文馆守阙五人,遇本馆正名楷书或守当官有阙,即迁补。据所见阙,分两头项迁补出职:一项补正名楷书,以五人为额,至头名及四年出选人,自补正名楷书至头名共及二十年出官;一项守当官三人递迁书库官,书库官一名递迁孔目官,孔目官一名旧法四年半出选人,自补守当官递迁至孔目官出职共及二十二年半,至是人减半年,为四年出选人,自补守当官至孔目官年满出职共二十年。
史馆守阙五人,遇本馆正名楷书或守当官有阙,即迁阙。据所见阙,分两头项迁补出职:一项补正名楷书,以十三人为额,至头名及一年半出选人,自补正名楷书至头名出官共及十九年半;一项补守当官,递迁转补,守当官三人递迁书库官,书库官四人递迁表奏官,表奏官一名递迁四库书直官,四库书直官一人递迁孔目官,孔目官一名旧法二年满出选人,自补守当官迁迁至孔目官出职共二十二年,今减作一年一十个月出选人,自补守当官至孔目官年满出职共二十年零两个月。
集贤院守阙五人,遇本院正名楷书或守当官有阙,即迁补。据所见阙,分两项迁补出职:一项补正名楷书,以七人为额,至头名及二年十个月出选人,自补正名楷书至头名出官共及十九年零十个月;一项补守当官,递迁转补,守当官二人递迁书库官,书库官一名递迁孔目官,孔目官旧法五年半出选人,自补守当官递迁至孔目官出职共及二十二年,今减作五年出选人,自补守当官至孔目官年满出职共二十年。
秘阁守阙旧以十人为额,今减作五人为额,遇本阁正名楷书或典书有阙,即迁补。据所见阙,分两项迁补出职:一项补正名楷书,旧法以七人为额,至头名及三年,今减作二年九个月山选人,自补正名楷书至头名年满出职共十九年零三个月;一项补典书,旧法以三人为额,至头名及七年出选人,自补典书至头名出官共二十一年,今添作五人为额,内迁一名充孔目官,递迁出职,典书四人递迁孔目官,孔目官一名今三年十个月出选人,自补典书至孔目官年满出职共十九年零两个月。
投名人并本省职掌楷书以上保引,保二人、引一人。非游手工作及犯刑、责、刺札三路及凶恶之人,三馆、秘阁官试验书读《孟子》,书三百字不误十字、读三百字不差十字为合格。长、贰、丞、郎试覆,注籍收系,即宣降抽差,充禁中诸殿阁位手分管干文字。掌笺奏之类者,须入仕及一年以上,无过犯,仍长、贰、丞、郎再试验读《毛诗》、《老子》各三百字,不差十字,及书札真楷,乃遣。即试不合格,许执奏,虽奉特旨,亦奏知不行。若不再试及试不如格辄发遣者,官吏及被差人并徒二年,许人告,每名赏钱二百贯。其投名不如令者,以违御笔论,不知情减二等,许人告,每名赏钱二百贯。
政和七年,始置提举秘书省道录院,以大学士至使相、三孤充职,置管勾文字官二员,视殿中丞。
宣和二年,以中贵人提点三馆秘阁,亦以节度使至使相为之,皆以恩幸选,非故事也。旧有监书库官内臣一员,至是又下吏部差使臣一员;监门使臣一员,则本省奏辟。

卷五
恩荣
太宗皇帝待遇三馆特厚。淳化二年,诏翰林学士苏易简以上三体书石本遗吏部侍郎兼秘书监李至、左谏议大夫杨徽之及三馆学士,凡二十五人,皆上表谢。明年,以新印《儒行篇》赐中书、枢密院、两制、三馆、御史中丞、尚书丞郎、给谏等,人各一轴。又尝内出御制「独飞大鹅」、「大海求明珠」二棊势示三馆学士,皆不晓,上召中使裴愈授以指要,修撰范杲等相率上表称谢。自是奎文宸翰必以宣示,新异之物必以燕赏,制作必令歌颂,常与宰执、侍从等,而其从容文藻则又过之。
淳化初,诏自今游宴宣召直馆,其集贤秘阁校理并令预会。先是,帝宴近臣于后苑,三馆学士悉预。李宗谔任集贤校理,合门吏第令直馆赴会,宗谔献诗述其事,故有是诏。议者以为直馆、修撰、校理之职,名数虽异,职务略同,合门拒校理不得预宴,盖吏失之也。又请令京官得乘马入禁门,并为故事。宗谔诗云:「戴了宫花赋了诗,不容重见赭黄衣。无聊独出金门去,恰似当年下第归。」

淳化元年八月一日,李至召右仆射李昉、吏部尚书宋琪、左散骑常侍徐铉及翰林学士、诸曹侍郎、给事、谏议、舍人等诣阁观御书图籍。帝知之,即召内品裴愈就赐御筵,出书籍令纵观,尽醉而罢。二日,又召权御史中丞王化基及三馆学士纵观,赐宴如前。帝作赞赐之,宰臣李昉等请刻石阁下。李至上表,引唐秘书省有薛稷画鹤、郎余令画凤、贺知章草书,当时目为三绝。又引颜真卿请肃宗题放生池碑额,及近时翰林学士丞旨苏易简乞御书飞白书「玉堂之署」为比,愿赐新额,以光秘府。诏中书、枢密院、近臣观新阁,又赐上尊酒,大官供膳,是日,遣中使赍御飞白书「秘阁」二字以赐李至、李昉等,相率诣便殿称谢,退就饮宴,三馆学士预焉。又赐御赞以美其事,李至上表谢,仍请以御制赞刻石秘阁。帝以重违其意,因赐诏曰:「近以延阁载新,万机多暇,聊书赞咏,以美成功。所纪徽猷,深虞漏略,出于乘兴,岂足多称?遽览封章,愿刊穹石,垂于不朽,良积厚颜,其赞并序,朕兼为亲书并篆额,以旌秘省。」
淳化四年四月辛巳,赐宰相、枢密、三司使、翰林学士、尚书、丞郎、给事、谏议、御史中丞、三馆学士建州新茶各一斤。
淳化四年,曲宴苑中,馆阁读书光禄寺丞杨亿以非馆职,不预,上特召赴宴,因除直集贤院。寻表乞归家迎母,赐钱十五万。
至道元年正月,水部郎中直秘阁朱昂等言:「御制《秘阁赞》碑已建立,臣等职居秘府,愿以爵里附于秘书监李至之下刊刻。」从之。
至道元年四月,敕御史台于三馆不得与京百司同例。六月戊戌,上召史馆编修舒雅、杜镐、吴淑、吕文仲于便殿。人读古碑一篇,读毕,又令文仲再读,因赐章服,命为翰林侍读。翼日,再召文仲读《文选》,赐鞍勒马。又翼日,再召读《江海赋》,赐钱三十万,命于御书院与侍书王着夜直,以备顾问。十月,翰林学士、秘书监、知制诸及三馆学士以上以新增琴、阮弦,各献歌、赋、颂,以美其事。上谓宰相曰:「近日朝廷文物甚盛,前代所不及矣。羣臣所献歌颂,朕一一览之,校其工拙,惟李宗谔、赵安仁、杨亿词理精当,有老成之风,可召至中书奖谕。」又曰:「吴淑、安德裕、胡旦或词彩古雅,或学问优博,又其次也。」明日,以秘书丞李宗谔为太常博士,依前直昭文馆;著作佐郎赵安仁为太常丞、依前直集贤院;光禄寺丞直集贤院杨亿赐绯鱼袋,赏之也。
咸平元年三月壬申,赐及第进士孙仅等宴于琼林苑,学士、两制、尚书、侍郎、馆阁直官、校理皆预,后常以为故事。
咸平五年七月,幸秘阁阅羣书,赐直馆、校理器帛有差,又赐书吏缗钱,因召从官射于后苑。
大中祥符七年六月庚辰,上作《周易诗》三章,命羣臣属和。
故事,三馆直馆、校理每遇差遣,许赴便殿告谢。天禧二年,秘书监知礼仪院判秘阁杨亿请依此例,从之。
故事,进士唱名日,馆职皆侍立殿上,所以备顾问也。政和以后,合门寖紊旧制,遂令秘书省官立殿下,失祖宗之本意也。殿试官不以官高卑,皆得侍立殿上,事讫赐茶,馆阁官许称学士,载于天圣令文。
仁宗每着歌诗,间命辅臣、宗室、两制、馆阁官属继和。天圣四年四月乙卯,内出《后苑双头牡丹芍药花图》以示辅臣,仍令馆阁官为诗赋以献。
唐张说为集贤院大学士,尝宴集贤院。故事,官尊者先饮,说曰:「吾闻儒以道相高,不以官阀为先后。先帝时修史十九人,长孙无忌以元舅,每宴不肯先举爵。长安中预修《珠英》,当时学士亦不以品秩为限。」于是引觞同饮,时服其有体。至今馆职序坐,犹以年齿为差,亦燕公流风之所及欤!
故刑部胡尚书尝云:「祖宗时,馆职暑月许开角门,于大庆殿廊纳凉,因石曼卿被酒扣殿求对,寻有约束,自后不复开矣。」
政和中,车驾幸秘书省,在省官皆进秩一等,人吏转资、卒徒支赐有差。宣和四年三月二日,幸秘书省,迁转支赐如故事,秘书少监、提举所管勾文字官仍赐章服。是日,遂幸太学,时新省固已迁出端门之外。先是,有司下尚书礼部取幸秘书省、太学仪注,而幸秘书省独无有,盖自祖宗朝崇文院在禁中,寔天子图书之府,从容临幸,跬步可及,不与他司比,仪卫侍从取具临时可也,故前此不具仪注。俱以为今秘书省既在端门之外,备千乘万骑具官而后出,不可以无述。时备员南宫,于是退纪是日仪注,以备他日有司之采择云。车驾将幸秘书省,命提举秘书省官择日以闻。前一日,宰相至省阅视,提举秘书省、提举三馆秘阁官,皆诣省阅视,供张文籍、书画、古器等排比储偫,在省职事官皆省宿。质明,皇帝御祥曦殿,宰执、侍从以下起居导驾如常仪,应在省官吏皆迎驾于驰道之东,本省西便门之外。是日,特宣前宰臣亦于此迎驾,车驾入御道山堂御幄。须臾,右文殿班齐,驾坐右文殿,宰执、侍从皆侍立。有司奏宣到某官姓名,起居讫,升殿立。秘书少监以下在省官起居,提举三馆秘阁中贵人以手诏授秘书少监,受讫,与在省官皆再拜。驾兴,诣秘阁,宣羣臣观累朝御书御制、书画、古器等,皆列置秘阁下。正字以上皆侍立阁下,退,立班右文殿下。上御右文殿,皆赐坐、赐茶,从官以上坐殿上,秘书少监以下坐两庑,用中墩,太学用席;中墩,异恩也。赐茶讫,坐者皆起,在省官再拜庭下。提举、三馆、秘阁及知合门中贵人喝赐转官等恩例,驾兴,改章服者皆受赐殿门外。上再御提举厅事,须臾,宣召宰执、从官及特宣召等官观御府书画。传呼置笏,皆置笏,趋至庭下。诏毋拜,喝不要拜,班首奏圣躬万福,以次升。上离御榻,就大书案出祖宗御书及古书画,皆聚观。余官不敢前者,诏别设书案于前,命提举官或保和殿学士持以示之,皆得纵观。宰执赐御书画各二轴,十体书一册,三公、宰臣、使相有别被赐者不在此数,从官以下人赐御书二纸、御画一纸,出墨箧分赐。灵台郎奏辰正,将进膳,宰臣等逡巡请退,皆拜赐而出。上进膳毕,幸太学。

禄廪
《政和禄格》:行秘书监职钱四十二贯,守三十八贯,试三十五贯,米、麦各十石。行少监职钱三十五贯,守三十二贯,试三十贯,米、麦各七石五斗。行丞、著作郎职钱二十五贯,守二十二贯,试二十贯。行秘书郎、著作佐郎职钱二十二贯,守二十贯,试十八贯。行校书郎职钱十八贯,守十六贯,试十四贯。行正字职钱十六贯,守十五贯,试十四贯。宣和七年,讲议司措置以合破太仓食纽价支钱,监、少为第二等,厨食钱月十五贯。著作郎、干办三馆秘阁为第三等,厨食钱月十二贯。丞、郎、著作佐郎、校书郎、正字为第四等,厨食钱月九贯。时服:监少罗公服,天宁节、十月朔夹公服,小绫汗衫,小绫勒帛、大绫夹袴。丞以下至正字罗公服,天宁节、十月朔夹公服,绢汗衫,幕职州县官不赐。
政和四年,点检措置秘书省官建请增吏禄。
秘书省都孔目官旧请食料钱、大官局折食钱,除假故不定,约十四贯五百。春、冬衣绢各五疋,冬棉十五两,增为料钱八贯五百,添给钱八贯五百,米、麦各一石五斗,春、冬衣绢各十疋,棉二十两。史馆、昭文、集贤院孔目官旧请约十二贯五百至十贯,春衣绢一疋,葛布一疋,冬绢二疋,棉十两,增为料钱、添给钱各七贯五百,米、麦各一石,春、冬衣绢各五疋,棉十五两。
史馆四库书直官旧请钱七贯五百,粮一石,折细色六斗,绢、葛、棉如三馆孔目官,增为料钱,添给钱各五贯,米、麦各一石,春、冬衣绢各二疋,棉十两。书直官旧请钱七贯,余如史馆四库书直官,增为料钱、添给钱各四贯五百,余如史馆四库书直官。表奏官旧请钱七贯,绢、葛、棉如书直官,增为料钱、添给钱各四贯五百,米一石,春、冬衣绢各二疋,棉十两。书库官旧请钱六贯五百,增为料钱、添给钱各四贯,米、绢、棉如表奏官。守当官旧请钱五贯七百,增为料钱、添给钱各四贯,米一石,春、冬衣绢各一疋,棉十两。守阙旧请钱三贯五百,初补正名楷书每月食料钱各二贯,共四贯,补正名楷书及三年增支钱一贯,米二石,寻轮差应副祠祭祗应并抄写本省文字增钱三贯。
昭文馆、集贤院书库官旧请钱六贯五百,绢、葛、棉同史馆四库书直官,增为料钱、添给钱各四贯,米一石,春、冬衣绢各二疋,棉十两。守当官旧请钱五贯七百,增为料钱、添给钱各四贯,米一石,春、冬衣绢各一疋,棉十两。正名楷书并守阙同史馆正名楷书并守阙。
秘阁典书旧请钱七贯五百,米二石,端午紫罗窄衫、绢襕,十月朔光色紫大绫棉旋襕,增为料钱、添给钱各五贯,米二石,春、冬衣绢各二疋,棉十两。正名楷书并守阙食料钱三贯五百,正名楷书请给自补充日支月钱五贯,米二石,端午紫平絁衫,十月朔紫小绫棉旋襕,寻以轮差祠祭祗应并抄写本省文字每月添钱三贯。
秘阁添置孔目官一名,请给比附三馆孔目官量增,仍支时服,月给料钱、添给钱各七贯五百,米二石,小麦一石,春、冬衣绢各五疋,棉十五两,端午紫罗窄衫、绢襕,十月朔光色紫大绫棉旋襕。
人从:监,厅子一名,衣粮亲事官六人,承送六人。少监,厅子一名,衣粮亲事官四人,承送四人。丞,厅子一名,衣粮亲事官二人,承送二人。秘书郎、著作郎、著作佐郎,并厅子一名,衣粮亲事官二人,承送二人。校书郎、正字,并厅子一名,承送二人。厅子食钱二贯,衣粮亲事官食料钱一贯五百,粮一石五斗,准细色九斗,内粳米五斗四升,小麦三斗六升,春衣绢一疋,布一疋,冬衣绢二疋,布一疋,棉十两。承送人各每月食料钱二贯八百文。
秘书省看管巡宿、把门洒扫兵士二十人,内节级二人,后增十人为三十人。帐设司及著作局各二人,工匠、院子等共十七人,并翰林司二人,每节人支钱三百五十。省大门差皇城司亲事官五人,节级一人,后增亲事官三人,节级一人,内二人识字。分两番把门搜检、抄转出入文历、投下文字,照管洒火烛、掌管头刃。日支食钱,内识字亲事官日添食钱五十。什物银器库子二人,依三馆库子见请则例,月粮二石,料钱三百,装着钱一贯,折食钱每日五十,素日二十五,仓法钱三贯五百,春衣绢一疋,布半疋,丝五两,冬衣绢二疋,布半疋,棉十五两,端午紫平絁衫一领,十月朔紫小绫棉旋襕一领,并大礼紫小绫棉旋襕一领,明堂紫絁衫一领,钱三贯。

麟台故事后序
右《麟台故事》五卷。绍兴元年二月丙戌,丞相臣宗尹、参知政事臣守、参知政事臣某言:「祖宗以来,馆阁之职所以养人才,备任使,一时名公卿皆由此涂出。崇宁以后,选授寖轻,自军兴时巡,务省冗官,秘省随罢。今多难未弭,人才为急,四方俊杰,号召日至,而职事官员阙太少,殆无以处。事固有若缓而急者,此类是也。谓宜量复馆职,以待天下之士。」制曰:「其复秘书省,置监若少监一人,丞、著作郎,佐郎各一人,校书郎、正字各二人。其省事所应行,除官到条具上尚书省。」三月甲辰,诏以朝请郎直秘阁臣程俱试秘书少监。臣愚无似,初以编修国朝会要检阅官节寓馆下,又再佐著作;今兹修废官以举令典,又以人乏首被久虚之选,踧踖惧不称。受职之始,按求简牍皆无有。窃念惟昔三入秘书省,皆以薄技隶太史氏,颇记祖宗三馆故事与耳日所见闻;老吏奔散死亡之余,亦尚有存者。或取故牍煨烬泥涂中,参考裁定,条上尚书,请置孔目官一人,楷书吏十有二人,专知吏一人,其谁何缮治守藏、防合庖涤之徒卒不过八人,其案典文书法式、期会廪稍人从皆如旧格,参以近制从事。尚书以闻,制曰可,于是士庶始有以家藏国史、实录、宝训、会要等书来献者,国有大礼大事,于兹有考焉。而校书郎、正字又杂以祖宗之制,召试学士院而后命之。臣俱谨按:《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太史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颁告朔于邦国,与夫所谓左史书言、右史书动者,今秘书省实兼有之。汉、魏以降,名称不一,要为史官,故唐龙朔中,以秘书监为太史,少监为兰台侍郎。今有司文书散缺尚众,例从《省记》,按以从事,蠢敝或生;而典籍之府,宪章所由,顾可漫无记述,以备一司之守乎?昔孙伯黡司晋之典籍,及辛有之二子董之,故伯黡之后在晋为籍氏,辛有之后在晋为董氏,则谈、狐是也。臣衰绪寒远,虽非世官,然身出入麟台者十四年于此矣,则其纂故事、裨阙文者,亦臣之职也。因采摭三馆旧闻,简册所识,比次缵缉,事以类从,法令略存,因革咸载,为书十有二篇,列为五卷,录上尚书,副在省阁,以备有司之讨论。臣俱昧死谨上。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麟台故事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