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十八高贤传 - (TXT全文下载)

及师。远公持名望,从徒百余,高言华论,举止可观。师衲衣半胫,荷锡捉钵,松下飘然而至。无忌谓众曰:“永公清散之风,乃多于远师也。”师标诚植愿,动在安养。义熙十年在疾,忽敛衣求屣欲起。众惊问,师曰:“佛来也。”言终而化,异香七日方歇。葬于寺之西南。春秋八十三。唐玄宗朝,诏重建塔亭,追谥“觉寂大师实智之塔”。

慧持法师

  法师慧持,远公同母弟也。幼读书,一日所记,常敌十日。年十八,与兄同事安公,遍学众经,游刃三藏。及安公在襄阳,遣远公与师东下,遂止庐山。师形长八尺,衲衣垂膝。徒属三百,师为上首。豫章太守范宁,请师讲《法华经》、《阿毗昙论》,四方云聚。琅邪王珣,与范宁书,问远、持二公孰愈?宁曰:“诚谓贤兄贤弟。”珣复书曰:“但令如弟,诚未之有,况复贤耶。”罗什在关中,遥相钦敬,每致书通好。隆安三年,辞兄入蜀。远公留之曰:“人生爱聚,汝独乐离。”师曰:“滞情爱聚者,本不应出家。今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为期耳。”即怅然而别。至成都郫县,居龙渊寺,大弘佛法。升其堂者,号登龙门。义熙八年顺寂,春秋七十六。临终遗命,务严律仪,专心净业。以东间经籍付道泓,西间法典付昙兰。以泓行业清敏,兰神悟天发,并能系轨师踪焉。

道生法师

  法师道生,魏氏,钜鹿人。幼从竺法汰出家,披对经诰,一览能诵。年在志学,便登讲座,吐纳明辨,虽宿望莫敢酬抗。初依庐山。常以入道之要,慧解为本,乃与僧睿〖校注:应为慧睿,见《高僧传》〗、慧严、慧观等游学长安,从罗什受业。关中僧徒,咸仰神悟。尝喟然叹曰:“自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滞权文,鲜通圆义。若忘筌得鱼,始可与言道矣。”于是校阅真俗,精练空有,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报”及“顿悟成佛”义,又著《二谛论》、《佛性常有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并笼罩旧说,妙有渊旨。守文之徒,嫌嫉竞起。师又以法显三藏所翻《泥洹经》本先至(六卷成文),经云:“除一阐提,皆有佛性。”师云:“夫禀质二仪,皆有涅槃正因。阐提含生之类,何得独无佛性?盖是经来未尽耳。”乃唱“阐提之人,皆得成佛”。时大本未传,孤明先发。旧学僧党,以为背经,遂显大众,摈而遣之。师正容誓之曰:“若我所说背经,当见身疠疾。若与实相不背,愿舍寿之日,踞狮子座。”遂拂衣而行。及后《大经》至,《圣行品》云:“一阐提人,虽复断善,犹有佛性。”于是诸师皆为愧服。师被摈南还,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至阐提处,则说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说,契佛心否?”群石皆为点头。旬日学众云集。忽雷震青园佛殿,有龙升天,因改寺曰“龙光”。师于寺请罽宾律师译《弥沙塞律》,传于世。既而辞众,复投庐山,预莲社。久之还都,止青霞寺。宋文帝大会沙门,亲御地筵。食至良久,众疑过中。帝曰:“始可中耳。”生乃曰:“白日丽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举箸而食,一众从之,莫不叹其机辩。时王弘、范泰、颜延之,并挹敬风猷,相从问道。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于庐山升座说法,将毕,众见麈尾纷然坠地,隐几而化,宛若入定。诸师闻之,益信前誓有证。翌日葬于庐山之西阜。初关中僧肇,始注《维摩诘经》,世咸玩味。师乃更发深旨,人服其妙。所述《维摩诘》、《法华》、《泥洹》、《小品》诸经,皆有义疏。时以师能推“阐提得佛”之义,于是显其“顿悟不受报”等论。

昙顺法师

  法师昙顺,黄龙人。幼出家,承训罗什。讲释群经,妙尽“色空无著”之旨。什叹曰:“此子奇器也。”后来庐山,同修净业。宁蛮校尉刘遵孝,于江陵立寺,要师经始,盛弘念佛三昧之道。宋元嘉二年,别众坐逝,异香满室。春秋七十九。

僧睿法师

  法师僧睿,冀州人。游学诸方,尝行经蜀西界,为人所掠,使牧羊。有商客异之,疑是沙门,及问以经义,无不综达,即出金赎之。后游历天竺诸国,还至关中,从罗什咨禀经义。罗什翻《法华经》,以竺法护本云:“天见人,人见天。”什曰:“此言过质耳。”睿曰:“将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喜,遂用其文。久之来入庐山,依远公修净业。既而适京师,止乌衣寺。讲说众经,听者推服。宋彭城王义康,要入第受戒,师曰:“礼闻来学。”王乃入寺,祗奉戒法。王以貂裘奉师,常用敷坐。王密令以钱三万买之,师曰:“此虽非所宜服,然王之所施,不可弃也。”王闻益加敬。谢灵运笃好佛理,殊方俗音,多所通解。尝以经中字音,求证于师,因为著《十四音训》,梵、汉昭然。元嘉十六年,无疾,告众曰:“吾将行矣。”即面西合掌而亡。众见卧内一金莲华,倏尔而隐。春秋八十五。
  〖校注〗本传所载,除译《法华》及临终感应外,其余诸事及世寿等均为《高僧传》慧睿之事。又《高僧传》独记慧睿曾先入庐山,其后入关从什公咨禀,而无僧睿入庐山之记载;且《高僧传?竺道生传》中,同由庐山“游学长安,从罗什受业”者亦为慧睿。本文撰者乃将僧睿、慧睿误作一人。《净土圣贤录?僧睿传》言其:“入庐山,依远公修净业。后适京师,止乌衣寺。讲说众经,听者推服。”或即沿袭《佛祖统纪》中本传之讹。历考北宋熙宁五年(1072)陈舜俞所著《庐山记》,列名十八贤者为慧睿,而非僧睿;但称慧睿为晋时“四圣”之一,则已将二人混同。《卍续藏经》第135册《东林十八高贤传》后,载北宋元丰四年(1081)李冲元所作《莲社十八贤图记》,列名十八贤者为惠睿(即慧睿)。其后元代普度所撰《莲宗宝鉴》,卷四“庐山十八大贤名氏”中“睿法师”,亦注明为“慧睿”。因知列名庐山莲社十八贤者,仍以慧睿法师为确。但僧睿法师为罗什四大弟子之一,平生志愿求生西方,瑞迹尤为昭著。《高僧传?僧睿传》记其:“善摄威仪,弘赞经法,常回此诸业,愿生安养。每行住坐卧,不敢正背西方。”“后自知命尽,忽集众告别。”“于是入房洗浴,烧香礼拜,还床,向西方合掌而卒。是日,同寺咸见五色香烟,从睿房出。春秋六十七矣。”

昙恒法师

  法师昙恒,河东人。童孺依远公出家,年甫十三,便能讲说。内外典籍,无不通贯。德行清孤,物情推服。常有群鹿,驯绕座隅。自入庐山,专志净业。义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厉声念佛而化,春秋七十二。

道昞法师

  法师道昞,颖川人,陈氏。幼出家,为远公弟子。该通经律,兼明《庄》《老》。志节孤峻,言与行合。念佛三昧,究心无间。义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谒敬,请为山中主,用绍远公之席。众以道源法嗣,咸知宗仰。元嘉十二年,集众念佛,就座而化,春秋七十一。

昙诜法师

  法师昙诜,广陵人。幼从远公出家,勤修净业,兼善讲说。注《维摩经》,行于世。尝著《穷通论》,以明宿修。述《莲社录》,以记往生。又能别识鸟兽毛色俊钝之性,洞晓草木枝干甘苦之味,妙尽其理,人知其有密证云。元嘉十七年,集众谓曰:“自建寺以来,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在其后。”即跏趺念佛百声,闭息遂绝,春秋八十。

道敬法师

  法师道敬,琅邪王氏。祖凝之刺江州,遂从远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经论,日记万言。每叹戒律终日难全,愿净六根,但禀一戒,以为得度之要。远公知其坚正,许之。笃志念佛,蚤夜弗替。远公归寂,乃入若耶山。宋永初元年,谓众曰:“先师见命,吾其行矣。”即端坐唱佛而化。众见光明满室,弥时方灭。春秋五十二。

佛驮耶舍尊者

  尊者佛驮耶舍(晋云“觉明”),罽宾国婆罗门种。有沙门至其家乞食,父本外道,怒殴之,遂手足挛躄。巫师谓曰:“坐犯贤圣。”即请此沙门悔过,旬日乃瘳。因令耶舍出家,时年十三。随师行旷野,与虎遇。耶舍曰:“虎已饱,必不伤人。”前行中道,果见余骸。年十五,诵经日至万言,以分卫废业为忧(梵语“分卫”,晋言“乞食”),一罗汉来代乞食。年十九,诵经满数百万言。性度简傲,不为诸人重,至三十犹为沙弥。复从舅氏学五明论、世间法术(内众、外道,皆有五明。内五明者:一声明、二医方明、三咒术明、四工巧明、五因明。外五明者:前四并同,后一是符印明)。至沙勒国,待遇隆厚。既而罗什至,乃从学《阿毗昙论》、《十诵律》。什随母反龟兹,师遂留止行化。符坚遣吕光伐龟兹,执罗什。师闻叹曰:“我与罗什未尽怀抱,今忽羁虏,相见何期?”后十年,师东至龟兹,盛弘法化。罗什在姑臧,遣信要之。师恐国人止其行,取清水,以药投之,咒数十言,与弟子洗足,即夜便发。比旦,行数百里,追之不及。问弟子:“何所觉耶?”答曰:“唯闻疾风流响,两目有泪。”师又咒水洗足,乃止。既达姑臧,什已入长安,闻姚主逼以妾媵,叹曰:“罗什如好绵纩,何可使入棘林!”罗什劝姚主遣使迎师,既至,别立省寺于逍遥园。四事供养,一无所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时罗什译出《十住经》,师更相征决,辞理方定。师髭赤,善解《毗婆沙论》,时人号“赤髭论主”。秦弘始中,译出《四分律》(四十四卷)、《长阿含经》(二十二卷)。义熙八年,来庐山入社。后辞还本国,自罽宾以《虚空藏经》一卷,寄商客至凉州。

佛驮跋陀罗尊者

  尊者佛驮跋陀罗(晋云“觉贤”),姓释迦,迦维罗卫国人,甘露饭王苗末也。幼亡父母,出家为沙弥。年十六,博学群经,深达禅、律。常与僧伽达多,共游罽宾。达多闭户禅坐,忽见师来云:“暂往兜率,致敬弥勒。”言讫便隐。后益见其神变,敬心祈问,方知得不还果。时姚秦沙门智严至罽宾,睹法众清净,慨然东顾曰:“我诸同辈,未遇真匠,将何发悟!”即咨询于众:“孰能遂我祈请,流化东土?”佥应之曰:“跋陀罗其人也。”严乃要师,裹粮而行。经历诸国,至交趾,附舶循海,达于青州东莱。闻鸠摩罗什在长安,即往从之。秦太子泓,请师于东宫,集众说法,与罗什论“色空”义。师曰:“汝只说得果中色空,不说得因中色空。”什问:“何谓?”师曰:“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往复数番,罗什罔测。秦主兴供僧三千,盛修人事,而师禅静自守。忽谓弟子曰:“吾见本国,五舶俱发。”众谓妄言,因共摈弃,乃与弟子慧严、慧观四十余人俱发,至庐山香谷,茇舍而居(茇,蒲曷切,草舍),时会莲社。远公谓师被摈,过由门人;悬记五舶,于律无犯。即遣弟子昙邕,致书秦主,为其解摈。乃请师东林译出禅数诸经,自是江东始耽禅悦。师志在游化,西适江陵。持钵分卫,果见天竺五舶至此。后还都,立道场寺。先是支法领于于阗得《华严》梵本三万六千偈,未经宣译。义熙十四年,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请师为主译,与沙门法业、慧义、惠严、慧观等为笔授,译成六十卷。有二青衣,旦从池出,洒扫研墨。师先后译出《观佛三昧经》、《般泥洹经》、《修行方便论》,及法显所得《大僧祇律》,凡十五部。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塔于庐山北岭。

刘程之

  刘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汉楚元王之后。妙善《老》《庄》,旁通百氏。少孤,事母以孝闻。自负其才,不预时俗。初解褐为府参军。谢安、刘裕嘉其贤,相推荐,皆力辞。性好佛理,乃之庐山,倾心自托。远公曰:“官禄巍巍,欲何不为?”答曰:“君臣相疑,吾何为之!”刘裕以其不屈,乃旌其号曰“遗民”。及雷次宗、周续之、宗炳、张诠、毕颖之等同来庐山,远公谓曰:“诸君之来,岂宜忘净土之游乎!”程之乃镵石为誓文,以志其事(文见《庐山集》)。遂于西林涧北,别立禅坊,养志安贫。精研玄理,兼持禁戒。宗、张等咸叹仰之。尝贻书关中,与什、肇扬搉经义。著《念佛三昧诗》,以见专念坐禅之意。始涉半载,即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于正念佛中,见阿弥陀佛,玉豪光照,垂手慰接。程之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覆我以衣。”俄而佛为摩顶,引袈裟以披之。他日念佛,又见入七宝池,莲青白,其水湛湛。有人项有圆光,胸出卍字(“卍”字音“万”,是佛具万德之相),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程之饮水甘美。及寤,犹觉异香发于毛孔。乃自慰曰:“吾净土之缘至矣。”复请僧转《法华经》近数百遍。后时庐阜诸僧毕集。程之对像焚香,再拜而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先当供养释迦牟尼如来,次供阿弥陀佛;复次供养《妙法华经》,所以得生净土,由此经功德。愿令一切有情,俱生净土。”即与众别,卧床上,面西合手气绝。敕子雍,积土为坟,勿用棺椁。时义熙六年也,春秋五十九。(《庐山集》载感应事迹甚详。)

张 野

  张野,字莱民,居浔阳柴桑,与渊明有婚姻契。野学兼华、梵,尤善属文。性孝友,田宅悉推与弟,一味之甘,与九族共。州举秀才、南中郎、府功曹、州治中,征拜散骑常侍,俱不就。入庐山依远公,与刘、雷同尚净业。及远公卒,谢灵运为铭,野为序,首称“门人”,世服其义。义熙十四年,与家人别,入室端坐而逝,春秋六十九。

周续之

  周续之,字道祖,雁门人。父殁过江,因居豫章。八岁丧母,哀戚过于成人。十二诣范宁受业,通《五经》、《五纬》,时号“十经童子”。养志闲居,穷研《老》、《易》。公卿交辟,无所就。入庐山事远公,预莲社。以为身不可遗,余累宜绝,遂终身不娶,布衣蔬食。刘毅镇姑熟,命为抚军,复辟太学博士,俱不就。以嵇康《高士传》得出处之正,为之注释。宋武帝北伐,太子居守,迎馆安乐寺,入讲礼月余,复还山。江州太守刘柳,荐于武帝,辟太尉掾,不就。武帝践祚,召至都,开馆东郭外。乘舆行幸,问《礼经》“傲不可长”、“与我九龄”、“射于矍圃”三义,辨析精异,上甚悦。或问:“身为处士,时践王廷何也?”答曰:“心驰魏阙者,以江湖为桎梏。情致两忘者,市朝亦岩穴耳。”时号“通隐先生”。续之素患风痹,不复堪讲,乃移病钟山。景平元年卒,春秋六十七。

张 诠

  张诠,字秀硕,野之族子也。尚情高逸,酷嗜坟典。虽耕锄,犹带经不释。朝廷征为散骑常侍,不起。庾悦以其贫,起为浔阳令。笑曰:“古人以容膝为安,若屈志就禄,何足为荣?”乃入庐山,依远公,研穷释典,深有悟入。宋景平元年,无疾,西向念佛,安卧而卒,春秋六十五。

宗 炳

  宗炳,字少文,南阳人。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诸子,皆有成。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并以主簿辟,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辟为主簿,答曰:“栖丘饮谷,三十年矣。”乃入庐山筑室,依远公莲社。久之,兄臧为南平守,逼与俱还江陵,闲居绝俗。刘裕辟太尉掾,不就。二兄卒,累甚众,颇营稼穑。武帝敕南郡长,时致饩赉。衡阳王义季在荆州,亲至其室。炳角巾布衣,引见不拜。王曰:“处先生以重禄可乎?”对曰:“禄如秋草,时过即腐。”宋受禅,征为太子舍人;元嘉初,征为通直郎;太子建,征为中庶子,并不应。妻罗氏,亦有高志。罗氏殁,炳哀之过甚。既而悲情顿释,谓沙门慧坚曰:“死生之分,未易可达。三复至教,方能遣哀。”雅好山水,往必忘归。西陟荆巫,南登衡岳。因结宇山中,怀尚平之志。以疾还江陵,叹曰:“老病俱至,名山不可再登,唯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悉图之于室,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宋元嘉二十四年卒,春秋六十九。

雷次宗

  雷次宗,字仲伦,豫章南昌人。博学明《诗》《礼》,入庐山预莲社,立馆东林之东。元嘉十五年,召至京师,立学馆鸡笼山,置生徒百员。除给事中,不拜。久之还南昌,公卿徂道以送。与子侄书曰:“吾童稚之年,已怀远略。弱冠托庐山,事释和尚,游道餐风,二十余载。渊匠既倾,复与汝曹归耕先垄,山居谷饮,忽复十年。及今未老,尚可励志,成西归之津梁。自今以往,家务大小,一勿见关。”二十五年,召拜散骑常侍,不就。复征诣京师,筑室钟山,谓之“招隐馆”。每自华林园,入延贤堂,为太子、诸王讲《礼经》。是年无疾而卒,春秋六十三。子肃之,颇传素业,官至豫章郡丞。

  《十八贤传》,始不著作者名,疑自昔出于庐山耳。熙宁间,嘉禾贤良陈令举舜俞,粗加刊正。大观初,沙门怀悟,以事迹疏略,复为详补。今历考《庐山集》、《高僧传》,及晋、宋史,依悟本再为补治,一事不遗,自兹可为定本矣。

百二十三人传
(录其可见者三十七人)

  昙翼法师(以下五人有传)、昙邕法师、僧济法师、惠恭法师、法安法师;法净法师(以下五人见“远公传”)、法领法师、慧宝法师、慧要法师、僧澈法师;慧然法师(以下二人见《庐山集》)、昙威法师;道泓法师(以下二人见“持师传”)、昙兰法师;法业法师(以下四人见“跋陀罗传”)、慧义法师、惠严法师、慧观法师;昙果法师(见“邕师传”)、元弼法师(见“济师传”);僧光法师(以下三人见“恭师传”)、慧堪法师、慧兰法师;阙公则(有传)、毕颖之(见“刘传”);孟怀玉(江州刺史,以下十一人见《庐山集》)、王乔之(临贺太守)、殷隐(晋安太守)、毛修之(黄门侍郎)、殷蔚(主簿)、王穆夜(参军)、何孝之(参军)、范悦之(孝廉)、张文逸(处士)、孟常侍(以下二人失名)、孟司马;陆修静(简寂先生,有传)。

  昙翼,余杭人。初入庐山,依远公。后往关中见罗什。东还会稽,入秦望山,诵《法华经》十二年,感普贤大士化女子身,披彩服,携筠笼、一白豕、大蒜两根,至师前曰:“妾入山采薇,日已斜,豺狼纵横,归无生理,敢托一宿。”师却之力。女复哀鸣不已,遂令居草床上。夜半号呼腹疼,告师按摩。师辞以持戒,不应手触。女号呼愈甚,师乃以布裹锡杖,遥为按之。翌日,女以彩服化祥云,豕变白象,蒜化双莲,凌空而上,谓师曰:“我普贤菩萨,特来相试。”郡太守孟顗,闻于朝,敕建法华寺(今天衣寺)。初余杭山沙门法志,常诵《法华》。有雉巢于庵侧,翔集座隅,若听受状,如是七年。一日忽憔悴,志曰:“汝能听经,必生人道。”明旦雉殒,即为瘗之。夜梦童子拜曰:“因听经得脱羽类,今生山前王氏。”后其家设斋,志方踵门,儿曰:“我和尚来也。”志抚之曰:“汝我雉儿也。”解衣视掖下,有雉毳三茎。七岁令入山出家,十六落发。以掖有毳,因名以“翼”。

  昙邕,杨氏,关中人,形长八尺,雄武过人。南来庐山,依师远公。内外典籍,无不综习。立茅屋于山西,以自居止。有弟子昙果,澄思禅门,一夕梦山神求受戒法。果曰:“家师在此,可往求之。”邕忽见一人着袷衣,风神端雅,从者三十人,乞授戒。师以果先梦,知是山神,乃为说法、授五戒毕,神以外国二锄为嚫,礼谢而去。师后往荆州行化,卒于竹林寺。

  僧济,入庐山问道,精悟深要。远公叹曰:“绍隆大法,其在汝乎。”及在疾,远公以烛遗之曰:“汝可凭此,建心安养。”师执烛停想,延僧诵净土经。至五更,以烛授弟子元弼,随僧行道。顷之,觉自秉一烛,浮空而行,见阿弥陀佛接至于掌,遍事诸佛。须臾而觉,喜曰:“吾以一夕观念,便蒙接引。”明日,复于空中,见佛菩萨。谓弼曰:“佛来也。”即举首西顾,一息而终。时方炎歊,体三日不变,异香郁然。

  慧恭,豫章丰城人,与僧光、慧堪、慧兰,同志为学。光等学力不逮恭,而于净土系想则过之。兰谓恭曰:“君虽力学博闻,岂不知经云:‘如聋奏音乐,悦彼不自闻。’”恭曰:“学不可已,孰能未死,昧昧如痴哉!”后七年,兰等先逝,去时并有奇应。又五年,恭病且笃,曰:“大道沿洄,何时可止。死生去来,吾何归哉!”于是叩头雨泣,誓心安养,念不少间。忽见无量寿佛,以金台前迎。恭乘其上,见兰等于台上光明中而告之曰:“长老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胜尉喜,但恨五浊淹延,相依之晚耳。”恭于是日告众,欣然奋迅而灭,时义熙十一年也。(《庐山集》有恭道人临终感应事。)

  法安,初依远公为弟子。妙善讲说,兼习禅业。律身持戒,为行尤精。义熙中,新阳邑社有暴虎,居神庙树下,前后害民以百数。安游其村,居民皆早闭门,乃之树下禅坐。须臾,虎负人至,见安惊喜跳伏。安乃为说法授戒,有顷而去。明旦,居民见安,谓是神人,相率礼敬。因改神庙,立寺宇,请安居之。左右田园,并舍为寺业。尝欲画像,须铜青,虑不可致。忽梦一人跪床前云:“此下有铜钟。”寤即掘之,果得二钟。取青成像,而以铜助远公铸佛。后不知所终。

  阙公则,入庐山白莲社。既逝,有同社人至洛阳白马寺,夜中为公则修忌祭。忽一时林木殿宇,皆作金色。空中有声曰:“我是阙公则,祈生极乐国,今已得生矣。”言讫无所见。
  〖校注〗据《法苑珠林》卷四十二,阙公则于晋武帝(265-290)时,往生西方安乐世界,为东土见于文献最早发愿生西者。东晋名僧支道林,曾为绘像制赞。据印光法师考证,远公结社为太元十五年(390),乃在此百年之后。飞锡《念佛宝王三昧论》误引为东林社中人,《佛祖统纪》中本传亦沿袭其误。彭际清《居士传?阙公则传》指出“他书误引公则为东林社中人”,而予改正。

  陆修静,吴兴人。蚤为道士,置馆庐山。时远法师居东林,其处流泉匝寺,下入于溪。每送客过此,辄有虎号鸣,因名“虎溪”。后送客,未尝过。独陶渊明与修静至,语道契合,不觉过溪,因相与大笑,世传为《三笑图》。宋泰始三年,羽化于京师,赐谥“简寂”,以故居为观。(《云笈七籤》本传,云元徽五年化。)

不入社诸贤传

  陶潜,字渊明(一字元亮),晋大司马侃之曾孙。少怀高尚,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以为实录。初为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为三径之资。”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耶!”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及宋受禅,自以晋世宰辅之后,耻复屈身异代,居浔阳柴桑,与周续之、刘遗民并不应辟命,世号“浔阳三隐”。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尝往来庐山,使一门生、二儿,舁篮舆以行。时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焉,忽攒眉而去。宋元嘉四年卒,世号“靖节先生”。

  谢灵运,祖玄有功晋室,灵运为康乐公主孙,袭封康乐公,文章为江左第一(应为“江右”,指金陵也)。尝着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寻山陟岭,必造幽峻。至庐山,一见远公,肃然心伏。乃即寺筑台,翻《涅槃经》,凿池植白莲。时远公、诸贤,同修净土之业,因号白莲社。灵运尝求入社,远公以其心杂而止之。

  范宁,字武子,笃学多所通览。时浮虚相扇,儒雅日替。宁以其源始于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于桀、纣,乃著论非之。累迁中书侍郎,朝廷疑议,辄咨访之。出补豫章太守,大设庠序,起学台,功用弥广。刺史王凝之上言,抵罪免官归家。远公招之入社,而宁竟不能往。

录自《佛祖统纪》卷二十六,以续藏《东林十八高贤传》参校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东林十八高贤传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