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记 - (TXT全文下载)

道。如寿禅师。一日行百八件方便等也。
  第二斯陀含果。
  斯陀含是梵语。此云住薄地。亦名一往来。且言住薄地者。谓此二果圣人。已断欲界六品修惑。烦恼渐薄。故名住薄地。又名一往来。如本位说。
  进修二果二向  证得二分报身  两重身光出现  便与发光相对
  初三句例上可知。言发光者。即是菩萨十地中。第三地也。
  惟是自觉自知  切莫夸逞外人
  果位圣人。权现凡身。与其同事者。意在摄生。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等。乃自觉自知之谓也。
  已起梵众梵辅  便生色界二禅  此位诸漏未尽  凡夫习气未除  更须一往一来  或生欲界天上  梵语斯陀含果  此云更一往来
  初二句对前显胜。次二句对后彰劣。后四句正释本名。色界二禅。自有三天。一少光天。二无量光天。三徧净光。以此三天。为报身受用之土。不拣圣凡。皆有习气。虽证果圣人。亦所不免。但有厚薄之殊。故今特以凡夫二字拣之也。或者。不定之辞。不定生於欲界天中。或生人间故也。更一往来。证成上义。
  切要安身寂静  勿令俗事萦牵  精进波罗日用  早令金矿分离  已见无生无灭  又知无我无人  正好着力修行  报答四恩三有  堪消施主供养  已成无相福田  不独人间庆贺  更兼神鬼钦崇
  初四句立志。金矿举喻。佛性真金。烦恼矿秽。早使分离。佛性显时。烦恼灭也。次四句成功。无生灭证真常。无我人明佛性。四恩有二义。三有从略说。后四句销供。道业既成。堪可销受人间供养也。福田二字喻说。堪为人间种福之田。言无相者。不作有为因果之想。即达三轮体空之意也。人间庆贺者。可谓一人得道。万口称贤。
  第三阿那含果。
  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亦云不来。亦云出欲淤泥。出欲淤泥者。谓欲界烦恼。二性繁杂。如淤泥不殊。今此圣者。已永离故。名为出也。不还之义。如下文明。然此那含。三界通说。有其七种。别辨成三。欲界一种。色界五种。无色界一。於四果中。第三果人。行相最广者。以是有学位终故。
  进修三果三向  证得三分报身  三重身光出现  位同焰慧一般
  初三句例前第三果人位次。即与菩萨十地中第四焰慧地是同也。
  已出初禅二禅  又见三禅境界  此位诸漏已尽  生死永不沉沦  梵语阿那含果  此云更不往还  蝉蜕便归寂灭  跳出烦恼火坑  一者寿等太虚  二者极乐无忧  三者不负檀越  四者不枉出家
  初二句所依土。三禅三天。一少净。二无量净。三徧净。以此三天。为此位圣人报身受用之土。次十句对前显胜。初二句直明。次二句翻梵。次二句喻显。后四句成功。
  汝是教门祥瑞  令人稽首归依  未成无上菩提  早是人间希罕  愿君勇力修行  六通罗汉在近
  初二句称赞。次四句劝进。
  第四阿罗汉果。
  阿罗汉是梵语。或言无翻。名含三义故。一曰不生。亦曰无生。二曰杀贼。三曰应供。含此三义。故存梵名也。
  进修四果四向  证得四分报身  四重身光出现  正是漏尽声闻
  初三句例前。后一句证果。前位已云诸漏已尽。今云正是漏尽声闻。岂不重繁。前约胜进说。今是自分说。漏亦多种。今方俱尽。即诸漏已尽等也。
  梵语阿罗汉果  此云应受供养  便有三明六通  草略为君解说  一者声明不惑  二者色明眼辨  三者思明无疑  更有六通作证  天眼通而无碍  天耳通彻远闻  他心通彼意念  宿命通记前生  漏尽通达无我  变化通得自由
  初二句翻梵成唐。应受供养。应字平呼。有三义。一应永害烦恼贼。二应受人天广大供养。三应不受后有。今惟一义。人所熟闻故。第二位云。堪销施主供养。今云应受供养。优劣非无。前以功业堪销。今则正当职分。前但人间。今兼天矣。次十二句。具说三明六通。初二句总标。言三明者。一宿命明。二天眼明。三漏尽明。知三世故。说此三明。宿命知过去。天眼知未来。漏尽知现在。即六通中之三也。余三不得称明者。余三劣故。身通但是工巧。天耳但闻声。他心缘他别想。是故余三但得名通。此如婆沙中说。次三句三明。却与适说不同。第一声明。乃在五明之初。第二色明。义同天眼。第三思明。义当漏尽。然且强配。记主必别有据也。后七句说六通。於中初句总标。其次六句。句各一通。目连尊者。始得六通。即是此也。通之与明。经论皆异。并如智论第三广说。恐烦不引。
  真是渐教小乘  理合一身自度  譬如驱羊拽车  独自牵出火宅
  初二句诫劝。次二句喻明羊也。非是驾车之器。以表此位道力卑薄。未达大乘深妙。不堪为人法师。且可自度而已。
  报属十三梵天  称呼六通罗汉
  初句所依土。比前位之上。更增加四禅四天。为报身受用之土。言四天者。一福生。二福爱。三广果。四无想。次句依德立号。
  第五辟支佛果。
  辟支佛是略梵语。具云辟支迦罗。此翻缘觉。下文与此唐梵影略也。言缘觉者。观察十二因缘而悟道故。法华经云。为求缘觉者。说应十二因缘法。是此义也。或曰因缘起觉。故名缘觉。即是观缘悟道之意。亦翻独觉。出无佛世。无师自悟故。此有麟角部行之不同。避烦不录。
  进修五果五向  证得五分报身  五重身光出现  现前五地一般  渐教二乘了毕  到此缘觉最尊
  初三句例前。次云现前五地一般。在菩萨十地中。第六现前地。今趱为第五位。此中不配初地故。已如向说。后二句结属二乘之名。
  报属十八梵天  此是大乘停半  独觉独自觉知  未可为人师范  犹如将鹿拽车  独自牵出三界
  初句正明色界四禅。总有十八天。今云尔者。第四禅中。具有九天。前罗汉位云。报属十三梵天者。自四禅中。第一天起。至四天而住。正当四界四禅十八天中。第十天起。至第十三住也。今此本是第四禅中。第五天起。至第九天而住。正当四界四禅中。第十四天起。至第十八天住也。二处之文。并举末后一天为数。故云报属十八梵天。如此则此位自有五天。为报身受用之土。言五天者。一无烦天。二无热天。三善见天。四善现天。五色究竟天。通名五净居天也。此是大乘停半者。以此十地。作大小一分时。前五是小乘。后五是大乘。今当第五位。故云尔也。独觉独自觉知。释名。未可为人师范。诫劝。末后二句喻说。鹿非驾车之用。以表此位。权渐二乘。方得大乘中路。即不堪为人师范。且可自度而已。
  次作三乘教主  直须十地安身  暂宿门外草庵  莫住化城小果  昔日五千退席  尽是声闻缘觉  譬如贫穷乞人  得少便为丰足  恰是众里糟糠  见佛咸德走去  不堪受斯大法  正是憍慢比丘  犀猊生得狐兔  鸾凤产下鸦鹊
  初二句立理。次十句引证。并是法华经文。后二句喻明。
  奉劝后贤高德  莫学小器辟支
  上句劝。下句诫。
  第六远行地。
  后四位是菩萨乘。即第六七八九之四位也。菩萨是略梵语。具云菩提萨埵。菩提。佛道名也。萨埵秦言大心众生。有大心入佛道。名菩提萨埵。更有多名。既异翻不定。今用梵音也。远行。在十地中。当第七位。今云第六者。用彼名而不用其义也。在彼约其多劫修行。故云远行。今则不尔。下文自说。
  修行得到此位  证得六分报身
  六分报身。例前位说。从初发心。加功用行。今至有相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至此真如无相边际。最难得到故云修行得到此位也。
  弃下声闻缘觉  远求无上菩提  梵语阿毗跋致  此云不退道心  譬如下水之舟  湍流不须多力  习成定慧工夫  势力速如飞去  总是修行如此  何愁佛法无人  初从得意生身  今已超迁五位  若无魔难干怀  十地如观掌内
  初四句立理释名。此名有二释。初云远求无上菩提名远行地。次云不退道心。亦名不退地。经云。菩萨到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过一切二乘之上。故云弃下声闻缘觉。次曰远求无上菩提。释远行二字。与彼本地所释不同。彼约从前说。今约次后说也。阿[鞥-合+(白-日+田)]跋致是梵语。亦云阿惟越致。此云不退转。智论云。无生忍法。即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无生忍乃此位之胜进也。故特用此。以立位名。经云。譬如有人乘船入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难。故下文云。譬如下水之舟湍流不须多力。此二句约喻。习成定慧工夫等。是合法。后六句举前况后。总是修行。如此等是庆幸。次四句正述。初句指前第一。今当第六。故云超迁五位也。古人云。道高魔盛。地位到此。非人间可惑。只恐魔来。楞严五十种魔。为此发也。
  已出色界禅天  见住空无边处
  以无色界四天中空无边处天。为报身受用之地。
  凡所有相虚妄  如今验在目前  如梦幻泡影电  方知佛语无虚  水影镜像迷人  三界尽遭吞啖  选甚二皇五帝  谁怕晋宋齐梁  自古英雄征战  从头屈指高贤  早知无我无人  争甚浮名浮利
  初六句以教照心。总知不实。后六句以今验古。徒枉前功。
  第七不动地。
  成唯识论云。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名不动地。
  此位七分报身  已到识无边处  法身空有齐肩  报身均摊十地  应身变化无穷  乃是道人活计
  初句能依身。次句所依土。即四空天之第二天也。次三句别说三身。以此地中。具三身故。若在华严。则说十身相作矣。末句结属当人。
  此位名称不动  引举楞严颂云  妙湛总持不动  首楞严王希有  消我亿劫颠倒  不历僧祇法身  寒山有诗一首  吾心有似秋月  影现碧潭皎洁  世间无物比论  教我如何宣说  可谓秋江一点  依稀大海潮平  恍惚冰壶雪窦  表里莹彻无瑕  可怜心地洒然
  初句标名。次十句引证。后五句喻显。引证中。初五句引经。次五句引诗。既引诗而又引经者。义理相同故。世出世间之法。皆如此故。引经证中。初句举经。次句赞佛。次句赞法。次句断障。末句悟道。所以引此者。前说所证三身。今举妙湛总持为证。表不妄谈也。末句据文演义。欠一获字。非欠也。证悟至此。本具法身。不必言获。引诗证中。初句举名。次即四句诗也。既悟至此惟证。乃知理圆言偏。固难说也。喻显中。初四句举喻。第五句合法。喻上不动之义。佛体不动。无有作意。如月不降。百水不升。慈善根力。法尔如此。亦如镜像随形所现。镜且不动。可见心地洒然矣。
  堪嗟城市喧喧  愁见六尘衮衮  佛赐华海乾坤  争那迷人不见  木虫不知木外  井鱼不信井余  区区声色之中  杳杳[谷-禾+卵]形之内  牵羊来赴市中  捕鱼已安砧上
  初二句世缘妨道。次二句佛境难知。后六句喻显凡庸。故兴愍念。
  今蒙佛赠三乘  顿生极乐国土
  有能修此三乘教法。必能证此三乘圣果。出火宅樊笼。入莲花净域。原其所自。皆佛赠我也。
  第八善慧地。
  依真如理体。起无碍智用。成就微妙四无碍解。善说法故。名善慧地。
到此八分报身
  地地增高。故云八分。比后欠二。已前皆不及矣。
  已至二十七天  呼为无所有处
  无所有处。乃第二十七天。有本云八。字悟也。
  喻如大牛之车  灌顶法王子位  名为受职菩萨
  始入大乘下位也。生在佛家。名之为儿。受灌顶法王子之职位。故下句云。名为受职菩萨。
  理合说法度人  见有六根功德  普徧三千大千  眼有八百功德  十方普现眼前  耳有千二功德  听声远彻遐迹  鼻有八百功德  能齅百亿界香  舌有千二功德  说法力在舌根  身有八百功德  造化隐现身中  意有千二功德  六根智慧主宰  得是六根清净  绍佛说法传灯
  初句按定。次下通妨。问有何因缘。说法度人。答见有六根功德等。初二句总标。次十二句正明六根功德。末二句结显本位。六皆名根者。皆有生长义故。又皆是窍穴门户。四大为其体质。由此谓之根门。
  法华第十九品  留与法师看详
  法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正说六根功德故。
  法华第二十品  不轻菩萨化人  正法像法灭后  增上慢者横行  不依菩萨正路  计着邪法乱人  是时不轻礼拜  拜告邪慢比丘  请行十地正道  勿将非法陷人  邪慢有大势力  恶口骂詈不轻  不用虚妄授记  汝是无智比丘  当是四部恶人  不信三乘十地  二百亿劫地狱  邪慢岂可不闻  不轻尚遭打掷  况复老身孤寒  甘伏被邪毁辱
  初二句总标。次十五句举经证据。圣化尚然。末后四句邪法盛行。凡身宁免。
  第九法云地。
  慈阴妙云。覆涅盘海。名法云地。
到此九分报身
  随位增微故。
  上至三界之顶  已出二十八天
  即非非想天。为此报身受用之土。出即到也。以是三界之顶。上无邻居。故名出也。非是逈然出离也。
  名为等觉大乘  乃是法师正位  露地车驾白牛
  等觉有二义。一即齐等。等於妙觉故。二即等级。比於妙觉。犹较一等。故云约等。妙觉亦名如来。虽等而修。亦名菩萨。今当后义。在华严中。此名当第十地。或合等觉。於此地中。今从此说。既以后位名妙觉佛乘。故以此位寄等觉也。乃是法师正位。拣异前文之辞。前云。理合说法度人。约胜进说也。露地车驾白牛。亦是拣异前文之辞。前位云大牛之车。乃临门三车中。所许之者。有名无实。今云露地牛车。乃四衢所授者。方是实果。与前牛车。黑白有异。
  西天二十八代  佛种似此传灯  个个称呼菩萨  神通比佛一般  真是释迦心印  果位照据分明  临灭上升虚空  出现一十八变  三昧心火自焚  空中舍利如雨
  初五句以人验法。后五句以果验人。言二十八代者。自佛嘱迦叶。展转于今。以心传心。历代不绝。乃至菩提达磨。自西来东。传於此土。譬如一灯传百千灯。灯灯不绝。故云。佛种似此传灯。言佛种者。绍隆佛种之谓也。心印即是正法眼藏涅盘妙心之异名也。心心相授。如印印物。故云心印。后五句中。初句总标。后四句证验。若非释迦心印亲传。安得如此。
  迦叶结集经藏  统属大乘小乘  先了辟支一半  次言十地满心  惟有妙觉同宗  果位看他高下  圣说凡听无疑  叫唤醉醒修行  凡说凡听乖讹  转使众生瞌睡
  初二句总标。次四句别释。后四句拣异。如来在世。根熟易调。一禀尊言。无不悬契。世尊灭后。末世无闻。须用结集大小乘藏。以应大小乘机。故律中有言。过去六佛中。四佛结集经教。故佛法久住於世。二佛不结集经教。故佛法速灭。故知佛所说法。须用结集也。
  惟有十地正修  其余那堪屈指  三乘久炼成功  争那时流性急  人爱易学易成  恰似画饼不饱  哀哉古道茆生  不免编排十地
  初四句正显此宗之要。次二句喻明妄冀之非。后二句因示述作之意。
  第十妙觉地。
  此地乃顿教大乘也。已前三乘皆渐。今称顿教者。即是佛乘十地中。本无妙学地。佛意慈悲。下接三乘。同居十地。劝三乘人学佛故也。三乘及佛。所以异者。谨按藏经。修行格式。其塑像及画像等。四果罗汉。及五果辟支。皆是二乘小仙。其塑画形像。只依常僧相貌。以表小乘人也。其菩萨大仙者。披璎珞。持环钏。顶花冠。以表受职法师大仙也。今此妙觉一佛乘人。顶上旋螺发。项背焰光。胸题卍字。身黄金色。以表功行圆满。故此特立顿教之名也。言妙觉者。功行既足。朗然大悟。离觉所觉。故云妙觉。惟识论云。金刚喻定现在前时。断佛地障。即入妙觉也。是故妙觉名无上士。无上士者。无所断故。
  到此十分报身  是名超出三界
  上句圆满报身。下句二十八天。罗笼不住。
  初以三乘诱引  实以佛乘度脱  独此名为顿教  向下总是渐修  欢喜离垢发光  焰慧难胜现前  远行不动善慧  法云妙觉已终  十住十行十向  十地十一功圆
  此即顿渐分宗。佛说一大藏经。不出渐顿二字。於中则有约机约法约喻不同。舍父逃逝。照镜迷头。此约机以明渐顿。渐设五时。顿无二谛。约法以明渐顿。登九层之台。斩一綟之丝。约喻以明渐顿。虽然机教相须。以喻显法。其实一道也。宗途既异。故今分之。初二句引经证成。次二句已如向说。次四句具列地名。后二句出此教意。问今文不用初欢喜地。何故亦总列耶。答非不用也。但以欢喜为入道之方便。当外凡位。未预圣流。故不数也。若无方便。安入正乘。故复列耳。后二句别出顿教佛乘之意。故举三贤十圣。会入华严大乘。同性经云。所有声闻法。辟支佛法。菩萨法。诸佛法。如是一切诸法。皆悉流入毗卢遮那智藏大海。斯良证也。
  般若文殊智满  涅盘普贤行成  继绍释迦种智  到此弥勒下生
  文殊智普贤行。各自表法。释迦则总具上二。入大寂定。则弥勒当下生矣。
  善财童子规矩  五十知识徧参  今归善住楼阁  卢舍那身在兹
  如华严说。此是善财。於我何预。若有敬慕心。亦当如是学。
  华海藏里安身  极乐国中永寿  大宝华王座上  自在师子哮吼  佛为一大因缘  今日悟佛知见  已入无余涅盘  降伏群魔外道  三身四智已辨  八解六通久成  无为无相解脱  觉海无来无去  法身法界齐平  心包尘尘剎剎  化出六道四生  六合乾坤内外  天地是佛子孙
  初二句所依土。次二句能应身。次二句化事毕。次二句道力备。次六句德相具足。后三句功用圆成。三身四智。八解六通。诸佛分上所具之德相业用也。法报化三身。如前七地说。言四智者。转识所成。即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大圆镜智。八解六通。乃华严二句经文。文云。获六神通。得八解脱。谓之八无学果。本来成佛。故曰久成。生佛体同。故云化出。六道或云五道。四生即卵胎湿化也。今此三界。皆是我有。其中众生。悉是吾子。即知天地是佛子孙矣。
  略举法华作证  尔时诸梵天王  并及诸天帝释  护世四大天王  及大自在天主  眷属百千万数  合掌稽首礼我  请我转正法轮  若但赞佛大乘  众生没在於苦  不能信是正法  破法不肯信故
  并是法华经文。第十句云。众生没在於苦。有本云。没有一人在苦。传写之讹也。
  再举法华作证  今此三界我有  其中悉是吾子  但系有形有名  不可与佛比肩  三界独称最尊  隐头圣凡慈父
  初三句引证。后四句随机。
  三乘十地说已  是为佛法正宗  普愿法界众生  同入萨婆若海
  此是结劝流通。正法圣师设教。贵在流通。普被将来。遐益群品。

  初学记(终)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初学记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