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法归心录 - (TXT全文下载)

。若是无心阴德。能与天心合一。所以化凶为吉。可能转祸成祥。
  儒云。佛法若正与儒理同者。因甚欧阳修曰。佛为中国大患。师曰。若是佛法非正。乃是中国大患者。因甚上古。至於今时。圣帝贤王。宰官大儒。长者居士。道婆奴女。奉佛者如水潮渤。归依者似星拱极。难道其中无有一人。识破是邪而灭除之。况佛远方亲身未至。不过言教而传此土。若是害人之法。岂容流传日久。奚不人厌。天可诛之。
  儒云。欧阳修曰。佛者。善施无验不实之事。师曰。佛施妄事。必有所图。若谓名利。佛本至贵。若谓饥寒。佛本至富。因甚舍富贵之王位。反施无验不实惑人。斯亦颠倒奇怪之甚。若佛但有纤毫诈妄之心。十方圣贤。岂肯相随弘化。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斯是欧阳昧心言耳。
  儒云。韩愈曰。佛者。西域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曾有也。自黄帝已下。文武已上。皆不下百岁。后世事佛渐谨。年代犹促。陋哉。师曰。大圣降世。不拘方所。不拘寿数。中国帝王。舜帝生於诸冯。卒於鸣条。东地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毕郢。西地人也。舜与文王皆是圣人。法於天下。后世尊之。亦皆随其地而得其寿耳。若谓上古寿长。后世事佛及促。何故外丙仲壬之年甚短。何故孔鲤颜渊之寿无多。信善因谓事佛促命。韩愈谤佛合当永寿。如斯掩耳窃铃之论。未免智者笑也。
  儒云。佛教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吾儒竟无如斯不实之语。师曰。佛教示人。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孟子曰。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又云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吾教悟佛之言。行佛之行。是佛而已矣。儒释何异。而言不实。
  儒云。既是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吾见僧家。还有许多不遵佛律。是何故也。师曰。法门广大。龙蛇混杂。当时佛在之日。尚有六群比丘。何况末法。去圣逾远。今时释子千百之中。求一彷佛古人足矣。譬犹披沙拣金。十斛之沙。得粒今而为世宝。又如裒石攻玉。一山之石。得寸玉亦作佳珍。古德云。众角虽多。一麟足矣。非但末法时节。佛教难得其人。孔子当时。已有君子儒。小人儒。祇如现今服儒服者。安能保具皆如孔孟。所以像法之教。不单僧有不律。儒教亦然。未能免也。
  儒云。既是三教一理。云何妄分等级。释教治骨髓。道教治血脉。吾儒治皮肤。如斯不公之言。未免令人生怒。师曰。儒门以穷理尽性为道。三纲五常为德。故求人为君子。所以治皮肤。道家以修真养性为道。弱志退己为德。可为清虚道人。故曰治血脉。佛教以明心见性为道。十度万行为德。成正觉三界师。真能治骨髓。非是三教道体有异。因为各门功行有殊。
  儒云。如何谓三教体一。师曰。若门体一。释教见性。道家养性。儒门尽性。入门虽殊。归源无二。
  儒云。释教与儒。还有不同。师曰。何处不同。儒云。吾教先读后讲。博览群书。以尽性情之理。佛门先教静坐参究话头。以悟心性之道。所以与儒大有不同。师曰。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当时孔子门下。唯有颜回得悟。余者多学多见。皆从外来助发。所以学与悟。如隔霄壤耳。如程明道受学於茂叔。茂叔每令寻究仲尼颜子乐处。此仲颜乐处。岂不是话头。又有豫章罗仲素。只教人静坐参究。四端未发作何气象。不唯进学有力。兼亦养心之要。斯二公儒门之高贤。何异禅家参究悟入。
  儒云。顿悟之理。吾信不及。师曰。不但今时初学儒者信不及。子贡子张。孔门诸贤更信不及。当时唯有颜子信得。所以孔子称其好学。
  儒云。吾教从事入。动中契理。佛家从理入。静坐悟理。所以动中契理者气力大。总然静坐悟理者气力弱。师曰。如君所言。其理甚是。无柰熟处太熟。生处太生。学人若在动中。熟处证理。不随事乖。万中无一。初机偏静。生处炼成。若到动中。自然得力。伊川见人静坐。欢喜斯人善学。朱熹云。明道教人静坐。李先生亦教人静坐。盖精神不定。则道无凑泊处。若静坐养得来。便条畅。如上诸儒。善爱静究。可笑今时。世俗之儒。妄心生灭。无暂停息。对境逢缘。无分主宰。如何从事入。动契一贯之道。
  儒云。禅曰至理一言。转凡成圣。如斯奇特。使儒难信。师曰。当时曾参。究理心切。忽闻孔子一以贯之。唯然领悟心性之理。又周茂叔。示众徒云。堂前草不除。有问其意者。答云。自家意思一般。张子厚观驴鸣领会。斯不是至理一言。转凡成圣之样乎。
  儒云。禅宗以机缘印证。吾儒定无如此事。师曰。昔程伊川。见邵康节。程指食桌。而问邵曰。此桌安在地上。不知天地安在何处。康节先生。极论其理。斯问。即是机缘印证。
  儒云。吾教诸子。咸论无极太极。不能明爽。后学一时难入。师明三教一理。何不出只手眼拨转未悟。信佛最上。师曰。道儒二教。大科理同。以无极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阴一阳。两仪互交。四象五行。而生万物。总然高推理至极。终不识是心所现。吾若示之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犹恐难入。权借儒教无极太极。二理差别。使汝易悟。再究佛乘。本性空寂即无极。真心灵照即太极。寂照不二。如镜照物。善恶能辨不生分别。心几才萌。善恶纷然。如太极动而生阴阳。阴阳互交而生万物。真心应物。不生分别。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若到禅门下。再参三十年。
  儒云。吾教学庸谓之圣经。如师不吝求一释乎。师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释曰。孔门大学之道。非是礼乐射书。不堕太过不及。常住中道之理。在明明德。分作二释。上明即悟。下明即心。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三纲五常。礼乐刑政。总出妙明一心德用。又因众生。无始以来。逐境随情。染污於久。故反德用。颠倒错乱。遮障本明。漂流生死。一朝悟明本心。方知贤愚无二。自悟已后。须要新民。使人人发明妙明真心。实践此止於至善之地。如上是顿悟。以下是修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释曰。自知止於至善之地。至善者是中道之理。若是止於中道。自然善恶无惑。可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者心不动。事物不能移。若到事物不能移。本心如光明镜子。清净应物而无染。谓之定而后能静。静者是本心静。非是止动之静。真静向前。处处无碍。若至处处无碍。自然动摇不乱。若摇不乱。谓之真安。故所以谓之静而后能安。安者安闲。内外一如。任运稳贴。处事真实。以上总是定。以下可谓慧。果若定静安久。真慧自然发现。故所以谓之安而后能虑。虑者是真慧。事事无碍矣。若到於事事无碍。可谓虑而后能得。得者。得无所得。是定慧等等耳。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释曰。明明德者。是谓之本。新民明理。谓之是末。知止至善。可谓之始。后复本心。谓之始终。本末始终。次序不差。自然近於大学之道。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释曰。古之人君。悟本治末。末治天下之人。先要治於一国。欲治一国。先齐其家。欲要齐一家人学理。必先修吾身之德用。若修吾身德。唯先正其心。心本无邪。因意发动。意念颠倒。涉於欺妄。所谓欲正其心。必先要诚其意。诚者真实。应物不偏。欲要应物无偏。须先致其良知。良知者。是心之灵明。如镜照物。不生分别。今因分别憎爱。是情识之妄能。故曰致知须在格物。物者是情识。非是外物也。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后儒不悟。物本情识。误认格物。谓穷事物。欲其极处。无不到者。可叹外求。反被物惑。物格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释曰。这一节文。复上本意。若能转识。良知自至。良知若现。如镜照物。善恶分明。不生憎爱。憎爱不生。意诚无偏。意诚无偏。心生无妄。心正身端。自然之理。任运所为。皆合至道。所以感化一家。都学我行。感化一国。都听我诲自然天下人民。都做良善之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释曰。上至天子。下至庶人。皆是一心为之根本。不但心是一身之本。可为出世治世之本。其本若乱。修身齐家。治国与平天下否矣。未之有也。
  儒云。大学已闻。请示中庸。师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释曰。孔门心法。中庸之理。不偏不倚。不邪不住。朱熹注解。性犹天命。令与人物。各赋其理。未知本性是何物件。犹天命令。来付人物。却将孔圣之理。注成心外有法。岂知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皆因最初不守自性。忽起动心。故受胎狱。本一精明。分成六用。随境逐情。流荡生死。众生不能返源。先圣指条径路。拈出天命。即是性体。天命。天心。天道。天理。名异体同。总是性理。古德云。在天谓命。在人谓性。故所以示云。天命之谓性。自人人本具一灵妙明真性。任运应酬。理本当然。体中用和。不落偏倚。日用中事理无碍。故曰率性之谓道。皆因受生以来。尘染遮障本理。颠倒乱想。不悟性体。圣贤设教。化人复性。悟理修证。返妄归真。以复本来天命之理。所以为修道之谓教。教者修乎道。道者本乎性。性体源乎天。圣人乐天知命。乃中庸之道也。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释曰。若悟性理。不可须臾有离。须臾不在。习气则复现矣。所以戒慎恐惧。如临水渊。保任本性。不落邪僻。慎独之道。须防隐微。几才似萌。微动未发。善恶似生未生。正好一搯放下。复还本理。其功甚大。若待善恶念生。憎爱取舍齐发。再去降伏。岂不太远。所以慎独功夫。最为紧要。故曰君子养道。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释曰。未发之中。即是真智。寂照无二。应物无心。又名良知。可谓道本。已发之和。即是妙慧。能分诸法。无住无染。谓之良能。名曰达道。良知良能。本乎性体。体包大虚。含育万有。故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云。再请明示。良知良能。师曰。良知与识知。其用大不同。良知无心而知。识知有念而知。良知知善知恶。不住善恶。识知知善知恶。而住善恶。良知如镜照物。黑白妍媸自分。无纤毫影子留於镜体中。识知在镜影上妄起分别。取舍障自本明。合尘背觉。良知识知。须当自辨。毫厘有差。千里远已。良能是慧。能分诸法。善治世道。不随事染。应用自在。事事无碍。
  问。孔子空空。颜回屡空。未审二空。其理是同是别。师曰。孔子空空。以空空空。以空空空。空空即如。斯如即真如。真如即本性。颜子学圣。未证真如。不免有念。虽有念动。觉之即无。为不远复。孔圣故称颜子。回也庶乎屡空。
  问。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未审如何是一。师曰。一者即性。性者即理。理者即道。道者即一。
  问。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师曰。克己情识。复还天理。礼者理之节文。仁者心之德用。人能克妄复真。天下归仁体一。
  问。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师曰。人心生灭不停。故危殆而不安。道心虚灵寂照。故微妙而难见。精为虚中灵。一为灵中虚。执是定辞。中是性体。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
  问。如何学颜子道。不迁怒不二过。师曰。怒者动也。非是恚怒。颜子心学念动即释。不续二念。故云不迁。心常在一。应事无偏。有过即改。名曰不二。
  问。圣人以易洗心。退藏於密。师曰。洗心者净妄。退藏者复真。真妄双泯。故谓之密。
  问。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师曰。真性如镜。照物无心。才有知识。便落意识。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禅云不知不识。佛道骨髓。
  问。夫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未审所乐何事。师曰。乐者真乐。非世欢乐。所乐者天理。所知者天命。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
  问。颜子箪瓢之乐。与孔圣乐同否。师曰。颜回得孔子道。无喜无忧之乐。其理本同。颜多保任。
  问。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师曰。空本无声。虚本无臭。虽无声臭。天道不掩。
  问。子路问死。夫子答曰。未知生。焉知死。斯答未审是何意也。师曰。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汝若先悟未生已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生从何来。死归何处。原始要终。其本一也。
  问。如何谓赤子心。师曰。赤子之心。纯一无妄。赤子非是大道。只取无分别心。如大人通达。知一切法。不失赤子心。方可谓道。
  问。颜渊如愚。濂溪守拙。明道端坐。仲素爱静。如斯行履。是何故耳。师曰。斯是悟理修道。超凡入圣之径。后儒不贵悟门。唯务多学多闻。皆从外来凑补助发。不能心地用功。发明真实智慧。汝问诸子可谓真学。
  问。吾虽多学。不能顿悟。未知看何文书。可谓入理之门。师曰。真参实悟。不在文字。总有多学。博极群书。理路太多。解路太过。反障本心。与识作伴。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直须放下一切外学。单参四端。未发已前。是何面目。动静之中。刻刻追究。是何道理。唯守一念。更无二心。不用博量。不用知解。不用待悟。不用会理。不用堕在寂灭处。不用掉在无事里。唯要深究。未发已前。日久月深。纯一无二。心思不及。意识不行。时节若至。其理自彰。见色闻声。触破鼻孔。[囗@力]的一声。冷灰豆爆。心地开通。发明本性。然后诲学导民。至於齐家治国。无不是汝心性妙用。
  问。上根顿悟。直下了然。中下习重。如何保养。师曰。悟理之后。随缘保任。兢畏齐栗。如临君父。至诚真敬。本性不失。如是保养。日久自然。
  问。设或失念。如之柰何。师曰。颜子之学。而不远复。一顿之间。自还本理。

  释道辨伪

  道云。吾教与释大不相同。师曰。何处不同。道云。释教修性不修命。吾教能性命双修。师曰。如何是性。如何是命。道云。修性者离宫习定。修命者水府求玄。师曰。如何是离宫习定。如何是水府求玄。道云。离宫习定。凝心不动以保神。水府求玄。炼精化气以固形。形神俱妙。与道合真。师曰。释教偏修。不炼精气。固形保命。汝却不知离宫习定。心息相依是二乘之法。炼水府精。化气逆行。通关固形。是延年之术。佛教上乘。顿悟心性。山河大地。万物身心。咸是性中虚幻之影。无故依幻修影。岂不错之太甚。古德云。仙者着於形神。而不能舍去。且形神者。乃是真性中所现之妄想。非为真实。可笑道教。古今高真。不悟正觉。错会至理。妄以心息相依。谓之修性。炼精化气固形。谓之修命。总得形神俱妙。与本性远哉。
  道云。阴鬼之徒。不能双修。反生妄谤。吾道二乘。尔可辩明。我心方伏。师曰。学仙道者。起於众生。虽知生死最苦。不悟最上一乘。迷执色身之内。妄以肉心之中。有一神性。号曰真汞。异名姹女。凝神不动。为之离宫习定。肾中精气。号曰真铅。异名婴儿。炼精化气。为之水府求玄。意为真土。又名黄婆。自如习定之法。须要偏於静坐。用意调息。摄身不动。为之伏虎。凝神合气。心定不动。为之降龙。身心意合。为归土釜。寂然不动。为之修性。张紫阳云。真土擒真铅。真铅制真永。铅汞归土釜。身心寂不动。道家认斯心息相依。妄谓释教偏修。岂不错会最上至理。殊不知人人本具广大心性。包裹太虚非有非无。不内不外。本自不动。不用习定。无端却将身内幻识。以幻凝幻谓之修性。真是认贼为子。以谓本具真性。总得修成。不离欲界。定力若尽。还堕下界。
  道云。离宫习定。如是之说。水府求玄。尔须辩之。师曰。水府求玄。护惜精气。二六时中。返照脐内。一寸三分。名曰气海。守而不着。照而不住。身心定久。坎离并交。心火下降。肾水上升。精满气圆。内肾如火。亥末子初。尾闾气动。用意吸提。中冲夹脊。直过玉枕。上至天谷。复化金液。香甜之味。咽下重楼。落於黄庭。名曰乾坤交垢罢。一点落黄庭。从斯和畅。四肢通怏。一气周流。滋润脏腑。面返童颜。延年益寿。古仙偈云。法水能潮有秘关。逍遥日夜遣轮环。于中壅滞生诸病。才决通流便驻颜。吴仙又云。气归元海寿无穷。此术为金液炼形。习定为王符保神。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一朝功满。随福浅深。行广者上升天宫。功微者暂居蓬岛。或住洞天。三五百载。二三千年。再来人间。积功累行。培养福慧。一曰行深。上帝来召。随班列位。仙官不等。若依斯修。与佛之道同者。大似郑州望曹门。远之远矣。道云。心息相依。是二乘法。因甚达摩西来。留传胎息经文。师曰。祖师西来。传佛心印。岂将心息相依。是佛最上一乘。达摩未来东土。此方咸习止观。何劳远涉。又传胎习。却是头上安头。可谓嘴上添嘴。因此震旦。初机学道。不悟心性。唯习止观。四禅八定。不证佛心。故我初祖。航海而来。直指一心。见性成佛。不知何人。伪造胎息。假名达摩。教外别传。迷惑后昆。金鍮不辨。
  道云。胎息法伪。非佛上乘。如是之论。有何凭据。师曰。胎息之法。如在母胎。杳杳冥冥。身心寂然。久久定成。神与气结。炼成幻形。识神外游。瞬息万里。逍遥自在。与佛一乘。了无交涉。楞严经云。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因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殊不知幻身之中。本无性命。吾真性命。不在内外。包裹太虚。本自现成。不加修证。后学性受。悟斯性命。能现无量妙身。能度无量众生。能成无量庄严。能作无量佛事。无端妄将胎息之法。误认教外别传之旨。可叹自眼不明迷惑初学难辨。以小为大其过非细。
  道云。身心之内。本无性命。现今心中之神。往来呼吸之气。斯不是吾真性真命。将此神气。共相凝合。归於气穴。结成大丹。自然身轻神妙。便能游行八极。天上人间。得大自在。斯谓性命双修。神仙至真大道。师曰。心中之神是妄。呼吸之气是幻。若以幻妄是真性命。总然修成。神形轻妙。游行虚空。瞬息万里。寿活几千万岁。深居洞天福地以为成圣。然而不悟正觉。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道云。佛教修性。偏阴无阳。总得修成见性。却是清灵之鬼。师曰。阴阳鬼神。是空劫后之事。妙明真性。是空劫前之理。若将空劫前之理。认为空劫后之事。斯人不但不明阴阳。而且迷昧颠倒甚矣。
  道云。佛教偏修为阴。吾教双修为阳。丹经子书咸论。非我自生杜撰。师曰。道家双修。悞认真实。心中识神。为阳中之阴。身内精气。为阴中之阳。聚气合神。神凝气住。谓之取坎填离。点化阳中之阴。成乾健体。炼成金丹。十月结胎。九年保养。上出顶门谓之阳神。散则成风。聚则成形。游行天下。逍遥自在。有功上升天宫。功微隐居蓬岛。若依斯是。而不修三昧。仙报已尽。还堕下鬼。古德偈云。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佛教上乘。见性无为。湛若太虚。体同法界。非阴非阳。不出不入。牵之无前。引之无后。举之无上。抑之无下。亘古常明。至今不昧。虽无形相。能起报化。岂但能现一身。能化千百亿身。度脱恒沙众生。成就万德庄严。浅机抱疑。何能信受。
  道云。吾教有云。修性不修命。万劫阴灵难入圣。师曰。命学之理。大有差别。若不深究。恐悞后学。山僧不惜唇吻。与尔微细辩之。修命二字。有理有气。理命有二义。气命有两种。吾先明气命。后再论理命。一气命者。固本开关。常偏静坐。返照气海。真意不散。湛然不着。日久月深。精满气圆。内肾如火。急急撞动。调匀鼻息。急提谷道。用意引之。谓之采药。仙云。癸生须急采。望远不堪尝。半晌之间。精气上腾。自从尾闾。历历有声。中过夹脊。直透玉枕。努力运上。冲至顶门。其气欲降。用鼻引之。自化甘露。香甜之味。咽下重楼。落於黄房。此名肘后飞金晶。又曰闭任开督脉。从斯丹田气暖。神气冲和。润泽肌肤。畅於四肢。面返童颜。长年益寿。以此观之。延命之术。总活千岁。终成败坏。不悟心性。还堕诸趣。若谓此术。可能成圣。迷惑后昆。真大诳语。二气命者。凝气归根。人在母腹随母呼吸。及至降诞。剪断脐蒂。一点凡气。栖於丹田。如龟一座。吐纳元气。一昼一夜。呼吸往来。一万三千五百之息。皆从口鼻。漏泄於外。不能返本。归於气穴。故寿不长。色身不坚。须在行住坐卧。返照常纳气海。气住形生。神凝气住。神气结成。谓之阳神。日久出形。游行天下。随功浅深。列位不等。报尽还来。世间为人。复作恶业。沉堕三涂妄言斯道。了脱轮回。不修斯道。难入圣位。未免智者见笑。道云。气命二学。分别甚明。理命二义。再乞示之。师曰。理命二义。在缠出缠。在缠以情为命。出缠以虚为命。在缠动为丧命。泯情为修命。出缠合虚为至命。又谓之复命。儒曰天命。释曰法界。此乃大乘之学。可谓中道之理。依斯修证谓之理命。若依气命。不悟理命。到底成空。终非大道。
  道云。仙师有言。见性者不知其命。末后何归。未审知命。是理是气。师曰。见性之人。自知天命。末后一着。与虚合体。儒曰。穷理尽性以至於命。释云。在缠名如来藏。出缠为法界性。若炼气命。而神倚气结。为我归处。未免报尽。还堕诸趣。须知天命。方谓本理。
  道云。一阴一阳。谓之正道。孤阳寡阴。万物不生。因甚却言无阴无阳。如无阴阳。与顽空何异。师曰。动而为阳。静而为阴。两仪四象。五行八卦。是太极分后之事。性是无极前之理。太极之中。阴阳尚且未分。何况无极之前。岂有阴阳。顽空名无灵。有灵者非顽。后学不悟。妄生断见。释云。如如不动。了了常知。儒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道言身心不动以后。复有无极真机。三教示徒。其理无二。若悟真空。则虚灵不昧。
  道云。吾教双修。一世飞升。释教偏修。未免形衰。如果道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万法归心录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