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园遗编 - (TXT全文下载)

心亲近守护。五者。自在快乐益。经云。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於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於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钦礼。一切众生悉应供养。六者。获果益。经云。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七者。离过益。经云。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八者。不失善根益。经云。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於一切时引导其前。九者。往生净土益。经云。一剎那中。得即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十者。生彼获记益。经云。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於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剎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於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五简异者。一者。发心异。小乘发心。专期脱苦。畏炎炎火宅。如鬼虎龙蛇。求寂灭涅盘。自在解脱。大乘发心。非谓脱苦。愍念三界受苦众生。誓入五浊恶世。三界六道。拔济群生。令其出离。众生未尽。不离三界。二者。境量异。小乘发心。断恶修善。不出三千大千世界。大千界外旷无一物。即是所证涅盘之处。所谓二乘出三界也。大乘发心。修菩萨行。尽十方法界。通如华严不可说不可说极微尘数剎佛剎微尘数世界。尽是菩萨所期境量也。三者。教主异。小乘之人。华叶内百亿释迦中。一世界一释迦也。一世界外更无佛土。一释迦外更无他佛。小教所谈限齐至此。大乘则以十方世界一切诸佛法报应身以为教主。若自.若他同一佛性。四.禀戒异。小乘则以五戒.八戒.十戒.具戒。俱名别解脱戒。发得禅定。名定共戒。发得无漏慧。名道共戒。破三界见思。证四果罗汉。大乘则以十重.四十八轻.八万威仪。戒善戒经.璎珞经所述不同。无非发菩提心。行菩萨行。名为大乘戒。五.趣向异。小乘之人。一向求出三界火宅。自安其身。大乘之人。一向趣入五浊恶世。三途八难。垂形五道。调熟众生。六.造行异。小乘之人。随所动用。无非利己。不能利他。大乘之人。动必利他。无非救摄三有众生。护持三宝。令法久住。七.趣果异。小乘之人。修因证果。初果.二果。乃至四果。证真空涅盘。趣寂灭乐。大乘菩萨。从初发心。直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断尽无明。三惑永尽。二死俱忘。证大涅盘.常乐我净四德之乐。虽证涅盘。不舍生死。十方剎土。随机应物。如水中月。随类说法。如谷答响。尽未来际无有穷尽。上来略辨大小二乘教门差别。余如经论。不可具书。已上五科。略举梗槩。余如华严及诸大乘经。广演分别。此乃诸佛出世之大事。群生获遇之妙缘。若不晓此。徒称传教。谩说参禅。予观向上宗师。虽云出世利人。祇是光荣一己。虽十方诸佛。三世如来。四辨八音。百千方便。更有多说。无出吾言。各请细详。如说而发。如说而行。展转流通。佛种不断。

  始终戒要

  夫三聚者。圆修之戒德也。律仪聚者。摄一切止也。善法聚者。摄一切作也。饶益聚者。摄一切慈也。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所无。必造作之所得也。悲夫。识藏不显。盖三妄之所覆也。故恶染翳乎清净。愚痴蔽乎智慧。爱憎阻乎慈悲。然兹三妄乃无始之故业也。於是大师怃然叹曰。一识体内绝虚妄之因缘。尘沙境中蕴无边之圣法。但众生迷倒。不念受持。莫之能护。由是立乎三誓。净乎三戒。翻乎三妄。成乎三行。趣乎三脱。证乎三佛。止誓者断一切恶。受摄律仪戒。翻恶染业。成清净行。趣无愿解脱门。证法身佛。作誓者修一切善。受善法戒。翻愚痴业。成智慧行。趣空解脱门。证报身佛。慈誓者度一切众生。受饶益戒。翻爱憎业。成慈悲行。趣无相解脱门。证应身佛。然兹三誓.三戒.三行.三脱.三佛。非各别也。非异时也。本受无作具诸德故。然此三聚修之必尔。迷兹三聚。转萦三妄。妄返藉于三誓。誓立发乎三戒。戒发起乎三行。行起成乎三脱。脱成证乎三佛。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行非次第。大纲如此。网目可寻。

  芝苑遗编卷之上
  芝苑遗编卷之中

    六世法孙 道询 集

  授大乘菩萨戒仪

  大觉世尊一代时教。大小两乘戒有五种。一者。五戒。二者。八戒。三者。十戒。四者。具戒。五者。菩萨戒。前二即被在家士女。次二即摄出家五众。上之四戒。随心广狭。通大小乘。皆为方便。五.菩萨戒。纯一大乘成佛之法。十方诸佛示生唱灭。种种方便。为令众生自省己灵。本来清净无诸垢染。本来平等无有高下。本来自在无诸挂碍。无始迷倒。枉受轮回。因佛开示。始悟众生与佛同等。既自悟已。立丈夫志。发菩提心。受菩萨戒。修菩萨行。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证大涅盘。安住秘藏。是谓诸佛出世大事因缘。然菩萨戒凡有两宗。一者。华严部。二者。法华部。梵网经云。若受菩萨戒者。国王.百官.比丘.比丘尼。乃至庶民.黄门.非人.畜生。但解法师语。尽得受戒。此即华严部。通渐顿受也。善戒经云。欲受菩萨戒。先受优婆塞五戒。次受沙弥十戒。次受比丘具戒。后受菩萨戒。譬如重楼四级。不由初级而至二级无有是处。不由二级而至三级无有是处。不由三级而至四级无有是处。此即法华部。唯从渐受也。今在家士女受者。则专依梵网。出家僧尼受者。则通禀二经。今且依梵网通摄道俗。世所盛行。广明受法。略有四种。一曰戒法。二曰戒体。三曰戒行。四曰戒相。初.戒法者。天台疏云。最初妙海王子从卢舍那佛受菩萨戒。即为法身大士。制十重四十八轻。乃是心地一品耳。据梵网大本。一百十二卷六十一品戒文下指八万威仪品等。即知制法量等尘沙。由制心地。动心违理。徧众生界。心无量故。制亦无量。众生无尽。戒亦无尽。除十重已外。一切皆结轻垢罪。即知轻垢不可限量。远古诸佛。同一楷模。佛佛相承。传至今日。非独寂场舍那始制。或云。佛立一切戒。戒我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须一切戒。故知但能对境。一切无心。何必受戒。答曰。若的无心。可容无戒。汝自审量。果无心不。且位阶等觉。尚有无明。亦未无心。逮至妙觉。妄念永尽。具身口意三种不护。故知唯佛无一切心。而众生界未尽。尚有大慈悲心。岂同木石。顽然无知。谓无心哉。是故诸佛果上起用。说法利生。悲智方便。善巧提诱。未始暂息。良由以无心。故无所不心。安有恣放作恶。不奉戒律。谓之无心哉。故戒经偈云。如过去诸佛。及以未来者。现在诸世尊。皆共尊敬戒。则知三世界人证此戒已。尚皆尊敬。而具缚下凡自言无心不须戒者。昧心逐语。不知分量。若此之甚。是可悯也。或曰。了心即佛。岂假他求。本净无瑕。何劳受戒。答。佛有三世。不可混同。远古诸佛。过去佛也。十方剎土。现在佛也。法界众生。当来佛也。故戒本偈舍那佛云。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又下云。常须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言佛是同。已成.未成则异。若谓凡夫即同果佛。顿废进修。便生上慢。未得谓得。是大妄语。自陷陷他。为过不浅。涅盘云。众生佛性。如杂血乳。岂比醍醐。又圆觉中众生觉性。如金在矿。岂比精金。祇由心本是佛。故可发意勤求。祇由心本清净。故须立誓受戒。当知菩萨戒者。直是识心达本。成佛菩提之要术。此谓戒法也。二明戒体。有三。初.能受心。即得戒之本。二所缘境。即发戒之处。三所发业。即无作之体。初.能受心者。即大菩提心。慈悲誓愿。所谓断恶.修善.度生三誓。摄一切愿。无不具足。如普贤十大愿.胜鬘十大受.药师十二愿.弥陀四十八愿。皆即本时戒体矣。行愿经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故。观经云。佛心者。大慈悲是。若无誓愿。即不发戒。则无体也。二所缘境。即法界众生依正等法。戒依境制。体从境发。境既无量。体亦无边。行愿经云。因於众生。得成阿耨菩提。是故菩提属於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净行品云。若诸菩萨善用其心。即获一切胜妙功德。经中自问。云何用心。乃列一百四十一种当愿众生。即知一切众生是诸菩萨因行果德所出生处。若非生境。戒则不发。何有体邪。三所发业。由菩提心。缘众生境。起大誓愿。克志要期。揽法归心。心与法合。发生无作。成善功德。为佛种子。由种熏心。有大力用。能起后习。直至成佛。究竟果满。百福庄严。威神妙用。由兹为始。经云。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论云。三十二相无差别因。皆由持戒而得。即斯谓也。故南山云。以此要期之心。与彼妙法相应。於彼法上有缘起之义。领纳有心。名为戒体是也。或云。众生本有佛性。即菩萨戒体。今谓不然。本有之性。蠕动翾飞一切皆具。菩萨戒体。受者方有。不受则无。此则因缘构造。修起之法。性虽本有。非修不发。如摩尼珠具足众宝。不假缘求。终不出现。天台疏云。不起而已。起则性无作假色。南山云。熏本藏识。成善种子。此为戒体。天台性之一字。即能起因。无作假色。即所发体。南山藏识。即所依处。善种子。即能依体。能起.所依是本有之性。所发.能依即今受之体。若此出体。文据极明。能所历然。体性不滥。则受纳无疑。修持有托。此谓戒体也。三明戒行。既发此体。当起随行。专精保守。如护明珠。一切时中不令忘失。恒忆.恒持.恒防一心三用。念念圆修。远离诸恶。摄律仪戒也。修习诸善。摄善法戒也。将护众生。饶益有情戒也。始发三誓。次行三戒。终获三果。即法.报.应三佛身也。愿行相副。目足更资。如车二轮。如鸟两翅。此谓戒行也。四者戒相。此有二种。既奉圆戒。三业动止。莫非利物。自行化他。美德彰显。香闻十方。众生喜见。随所化导。如风偃艹。无不伏从。经云。行於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於云翳。此即约行为相也。梵网戒本十重四十八轻。名种条别。一一条中复有多相。皆须诵持。依师求学。体究持犯。方名清净。故戒本中嘱令善学。此即以法为相也。二皆可别。故总名相。此谓戒相也。凡欲受者。先须明晓。心境无昧。则奉持久固。若所受不明。此犹可恕。必能授暗托。受定不成。即戒本云。是自欺诳。亦欺诳他人。一一不解一切法。而为他人作师授戒者。犯轻垢罪。制法若此。凡为师授可不诫乎。今准天台所列六家仪式。并古今诸文参详去取。且列十科。以备时用。
  第一.求师授法  第二.请圣证明  第三.归佛求加  第四.策导劝信  第五.露过求悔  第六.请师乞戒  第七.立誓问遮  第八.加法纳体  第九.说於示诫  第十.叹德发愿

  第一.求师授法

  准梵网经应请二师。一和尚。二阿阇梨。今但请阇梨授戒师耳。经云。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像前自誓受戒。而要见好相便得戒。准知。戒师不为多得。戒疏云。必是出家菩萨具足五德。一持戒清净。二满足十腊。三善解律藏。四深通禅思。五慧藏穷玄。地持云。必须戒德严明。善解三藏。堪发彼敬心。方可从受。不尔得罪。今依菩萨戒羯磨文请之。教者云。
  夫欲受菩萨戒。必先请师。策导开解。令於一切境上起慈悯心。若非此人。戒无从发。今为汝请此某人。作授菩萨戒师。故须专秉一心。恭陈三请。大德忆念。我某甲於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萨净戒。惟愿须臾不辞劳倦。哀悯听受(三请)戒师答云。可授汝菩萨戒。当摄心谛受。不得浮散。

  第二.请圣证明

  戒师先为请三宝诸天。同来作证。由佛出世建立戒法。当须志诚运想。随师召请云。
  弟子某甲。稽首归命。一心虔请尽虚空界极微尘剎常住三宝。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当来补处弥勒尊佛.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过去七佛.贤劫千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大小两乘毗尼戒法.十二分经甚深法藏。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十方三世诸大菩萨.最初得戒妙海王子.西天此土传法祖师.四依菩萨.缘觉.声闻三乘贤圣。惟愿慈悲闻我奉请。显现道场。证明受戒。
  弟子某甲。一心虔请护法诸天.大梵天王.帝释天王.护世四王.天龙八部.三界万灵.五星六曜.今年岁分赏善罚恶一切天神.大宋国内五岳四渎名山大川江河潭洞主执龙神.当州地分城隍社庙属内神祇.诸处寺院护伽蓝神守正法者。惟愿聪明闻我召请。同赐降临。悉来守护。
  弟子某甲。一心虔请十方法界六道四生一切含识.现前受戒合道场人无量劫来生身父母先亡后逝上代宗亲亡殁已后未解脱者。愿乘三宝威神力故。俱到道场。同沾戒善。

  第三.归佛求加

  凡欲受戒。先须归依。由无始来。背舍三宝随逐邪魔。没溺生死无所依归。故於今日。翻邪归正。立重誓愿。毕此一生。尽未来际。归投三宝。乞求加护。直至成佛。承事供养。不相舍离。十方法界已成正觉一切如来是为佛宝。十方法界诸佛所说十二部经是为法宝。十方法界三乘贤圣是为僧宝。仍了自心一体三宝。与彼境界无二无别。普贤行法经但云。今依大乘甚深妙义。归依佛等。今依天台戒疏引什师所传梵本。受三归法。应须合掌互跪。随师语云。
  我某甲从於今身直至佛身。於其中间归依常住佛.归依常住法.归依常住僧(三说)三结并同上。但云归依佛竟等(三结已。云)。哀悯覆护我。令法种增长。此世及后世。愿佛常摄受(此出胜鬘经。说已称三宝名释迦佛云云)。

  第四.策导劝信

  诸佛子。此菩萨戒是三世十方诸佛成佛菩提基本。诸大菩萨修行模范。若不受此戒。欲脱生死苦。无有是处。欲破业障。无有是处。欲入菩萨位。无有是处。欲成佛果。无有是处。华严云。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於禁戒。是则如来所赞叹。涅盘云。欲见佛性。证大乘涅盘。必须深心修持净戒。梵网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又云。若不受此戒。名为外道邪见人辈。畜生无异。木头无异。萨遮尼揵经云。如来功德之身。以受戒为本。以持戒为始。故知不受菩萨戒者。纵学佛法。勤苦修行。经千万劫。祇名众生。欲脱轮回。终无得理。是以西竺国王受位.百官上位。皆先受此戒。盖欲饶益境邑人民。宁可受已破。不可不受。若受已破。是佛弟子。若不受者。是名外道。经云。薝卜华虽萎。犹胜一切花。破戒诸比丘。犹胜诸外道。诸佛子。六道之中。无量众生。受三途苦。不闻佛法。纵得为人。生处边夷不遇佛法。或遭乱世不遇佛法。荒迷声色不遇佛法。愚痴邪见不遇佛法。今既生值明时。遭遇佛法。诸根明利。识知善恶。佛法僧宝处处兴隆。可谓万劫难逢千生一遇。若不自省自策。自立自修。诸佛威神。无为汝处。无常迅速。生死无期。一旦横骸。识神无主。欲受佛戒。何由可得。还沈恶道。长劫受苦。未有出期。如来说为可怜愍者。丈夫刚猛得不自思邪。如是种种。随机策劝。令发胜心。

  第五.露过求悔

  凡欲受戒。思念无始已来。三业六根。所造诸恶。无量无边。说不可尽。若不发露。障戒不发。障净土门。障菩提路。追过自责。仰对三宝。求哀忏悔。护国戒经云。佛言。若诸佛子。欲得成就阿耨菩提。若欲善能知自心者。若有欲以大慈悲手。於生死泥拔众生者。应先发起大慈悲心。普为众生归依三宝。受菩萨戒。发菩提心。至诚忏悔。当随师教。作如是言。
  惟愿十方一切诸佛及与地住得金刚智诸大菩萨。当证知我。当忆念我。我某甲等。发菩提心。未住妙道。今将身命。归依十方一切三宝。惟愿诸佛诸大菩萨。起慈悲心。哀愍摄受。我某甲等。自从无始流转已来。处在三界生死轮中。沈溺恶趣。入苦笼槛。颠坠诸恶。无明罗剎。有大力势。诸烦恼冤。长夜逼迫。无主无救。无归无依。无有所趣。无有教导。住於邪见.险恶道中。趣向生死。背舍涅盘。入三恶道。不能自出。堕於险恶广大深坑。追逐恶友。随顺恶教。远离一切诸善知识。都不觉知何者为损。何者为益。何者是善。何者是恶。为不善法。系着不舍。弃背一切三乘圣人。长夜常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种种业惑之所罗网。忧迫恐怖。恒失本心自性寂静。远离种种三摩地门.陀罗尼门.诸地诸忍波罗蜜多甚深住处。亦复远离慈悲喜舍诸菩萨戒.四无碍智.六通.十力.四无所畏.无忘失法.无住涅盘。一切随眠我身具足。一切功德我身空无。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百千万种。悉皆远离。无数苦恼。障碍留难。恒所恼害。惟愿诸佛诸大菩萨起大慈悲。哀愍护念为我.为主.为救.为归.为依.为趣。愿令我等。速得圆满大菩提道。及为无量菩萨眷属。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十八不共.四摄.三昧.解脱.总持.六通.诸度.福德.智慧。如是一切诸功德海。愿令我等皆得具足(次当说罪求悔)。
  至心忏悔弟子某甲。自念此身。无量劫来。於诸众生无慈悲心。故相杀害。互相食啖。不念众生皆惜身命。不念众生具有佛性。不知众生是我先世父母六亲。纵恣口腹。贪嗜滋味。与诸众生。作大冤结。以是因缘。堕落生死。流转三界。不生净土。不得成佛。从今受戒。誓断杀害。常行慈悯。不食众生身分血肉。以此净业。普与众生。庄严净土。誓求作佛。
  弟子某甲。自念此身。无始时来。於诸众生无饶益心。故相侵夺。不念众生护惜财物。与己无异。斗秤欺诳。亏刻於人。侵损常住.现前僧物。贪他吝己。不知厌足。以是因缘。堕落生死。流转三界。不生净土。不得成佛。从今受戒。誓断偷盗。常行饶益。救济贫苦。不生悭吝。以此净业。普与众生。庄严净土。誓求作佛。
  弟子某甲。自念此身。无始至今。於诸男女耽染淫色。不择亲疎。不思触净。趣向前境。作非梵行。毁犯佛戒。不畏恶道。无有惭耻。以是因缘。世世生处。堕在胞胎。受秽污身。不生净土。不得成佛。从今受戒。誓断淫欲。修清净行。以此净业。普与众生。庄严净土。誓求作佛。弟子某甲。自念此身。於诸众生多行谄诳。欺罔於人。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破灭佛法。毁骂僧尼。讥刺善人。党护不义。见言不见.不见言见。覆障己非。推求他过。以是因缘。千生万劫。受虚妄报。远离真实。不生净土。不得成佛。从今受戒。誓断妄语。说如实语。说如法语。以此净业。普与众生。庄严净土。誓求作佛。
  弟子某甲。自念此身。从无始来。贪饮药酒。昏迷神性。乱动诸根。不辨尊卑。不知善恶。增长愚痴。覆没智慧。以是因缘。堕落生死。受愚痴报。不生净土。不得成佛。从今受戒。誓断饮酒。收摄诸根。常修正念。以此净业。普与众生。庄严净土。誓求作佛。
  如是五种极重恶业。当知即是生死根本。众苦之源。障净土门。碍菩提路。如是恶业。未受已前。充塞虚空。徧周法界。若不忏悔。若不誓断。死生无路。出离无门。从今受戒。誓断五种极重恶业。翻成五种清净戒根。若后再犯。即是欺诳三宝诸天。见生之中诸恶集身。招不如意。死入地狱。受无量苦。无解脱期。若实不虚。仰愿三宝.护法诸天。常加护念。令我罪根皆得消灭。令我行愿悉得满足(同声念佛。或忏违逆父母.师长。其文如后)。

  第六.请师乞戒

  大小乘戒。皆从师授。受声闻戒。坛上十僧为师。受菩萨戒。诸佛菩萨为师。或请弥陀为和尚。观音为羯磨。势至为教授。近时道俗。皆修净业。弥陀缘熟。故多请之。况法身体一。三世道同。随机之教。义无不可。人多惑耳。不免从众。依行法经。次请五师。或请六师。则加普贤为忏悔主。今以悔罪在前。不复请也。
  我某甲。一心奉请释迦牟尼佛为戒和尚。我依我佛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三请。或一请。观时延促。下同)。
  我某甲。一心奉请文殊菩萨为羯磨阿阇梨。我依菩萨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
  我某甲。一心奉请弥勒菩萨为教授阿阇梨。我依菩萨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
  我某甲。一心奉请十方诸佛为尊证阿阇梨。我依诸佛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
  我某甲。一心奉请十方诸大菩萨为同学法侣。我依诸菩萨故。得受菩萨戒。慈愍故。
  惟愿释迦本师.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他心道眼。无碍见闻。鉴我虔诚。受我奉请。不违本誓。怜念众生。慈悲摄受。方便拔济。尽未来时。为作依怙(既请师已。即须从师乞戒。乞云)。仰白十方尽虚空徧法界一切诸佛.大地菩萨僧。此大宋国某州某处佛菩萨像前。诸佛子等。今从诸佛菩萨乞受一切菩萨净戒。是诸佛子已是真实能生深信。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惟愿诸佛菩萨布施诸佛子等三聚净戒(三乞)。
  诸佛子。三聚戒者。聚以包摄为义。一切戒法三种摄尽。一者。摄律仪聚。律仪禁恶。无恶不断。所谓杀.盗.淫.妄等。乃至烦恼无明永尽。成法身佛。名为断德。二者。摄善法聚。无善不修。所谓发起智慧。修习世出世间一切善法。六度万行。不取不舍。习行方便。自利利他。成报身佛。名为智德。三者。摄众生聚。无生不度。所谓六道四生。含灵抱识。方便导引。同归佛道。成应身佛。名为恩德。诸佛子。当知三聚戒体。即是三佛因种。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此之谓也。

  第七.立誓问遮

  立誓要期。是得戒本。带遮輙受。障戒不生。当须审问。随问而答。先立十誓。果能行者。当须答能。诸佛子。汝从今身已去。能常念佛。亲近善知识否(答。能)。汝从今身已去。能舍离一切恶知识否(答。能)。汝从今身已去。若见一切众生苦恼。能随力救护否(答。能)。汝从今身已去。能尽形寿随力供养三宝否(答。能)。汝从今身已去。能舍诸懈怠。发起精进。勤求佛道否(答。能)。汝从今身已去。能孝养父母敬事师长否(答。能)。汝从今身已去。於五尘境烦恼生时。能制伏心否(答。能)。汝从今身已去。能於无上菩提生信心否(答。能)。已立十誓。次问七遮。
  诸佛子。受佛净戒。必须身器清净。梵网经云。若具七遮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芝园遗编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