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弥学戒仪轨颂注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戒律宗
书籍内容:

续藏经 沙弥学戒仪轨颂注
 清 弘赞述并注
  

  沙弥学戒仪轨颂注

    粤东鼎湖沙门释 弘赞在犙 注
  沙弥学戒仪轨颂
  沙弥有二。一形同沙弥。谓剃除须发。未受十戒者。形相虽同。以无戒故。非真沙弥也。二法同沙弥。谓从师禀受十戒法者。此有三种。一从七岁至十三岁。名驱乌沙弥。以其年幼未堪别务。唯使驱遣乌鸟。免污食厨。乱僧禅定。令生片善。方消信施也。二从十四岁至十九岁。名应法沙弥。谓其於法相应。能执劳侍师。修习戒定慧也。三从二十岁至七十岁。名名字沙弥。谓其年满二十。应受具戒。而根性暗钝。或不能顿持诸戒。或出家年晚。由其年越沙弥。岁同比丘。位居十戒。故名名字沙弥。今拣形同。取法同也。学。是习学。谓初受沙弥戒。未能广阅十律全经。研究精要。须先学此颂。为律关犍也。戒。即十戒律。仪。即威仪。轨。即轨则师范。谓此律仪是出世之轨则师范。故经云。波罗提木叉。即汝师。是也。颂者。盖述沙弥戒经。并事师法等文句。结之为颂。以便初学而[言*奉]诵之。按经论中。或以三十二字为一颂。或二十八字为一颂。或二十字为一颂。或十六字为一颂。今此仪轨。正以二十字为一颂。共成一百一十七颂。并述经律之言。非自臆见。以律是佛亲制。尚非菩萨罗汉。小圣所堪。况容凡愚所敢僭议。
  释迦正觉子  厥号罗睺罗  密行最第一  应当勤效学
  此颂缘起。以明尊者之因行。欲令人仿同先迹故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姓也。号曰牟尼。华言寂默。姓略有五。谓瞿昙。日种。甘蔗。舍夷。释迦。按过去世大茅草王。舍国从瞿昙仙学道。因姓瞿昙。后因遇难。滴血入地。成卵。日炙而生二子。遂姓日种。养於甘蔗园中。复姓甘蔗。奕叶相承。至懿摩轮王。摈斥四子出国。至雪山侧。住舍夷大直林。封疆立国。故姓舍夷。其后父王闻子立国。乃三叹曰。我子能仁。因姓释迦。此去如来身一百世。姓虽有五。而实剎帝利王种。之一姓也。言正觉者。说法无差谓之正。出生死梦谓之觉。又觉具三义。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斯乃如来之德号。行满果圆大觉之称也。子者。释迦如来之贵裔也。厥者其也。亦语辞之美称也。梵语罗睺罗。华言覆障。亦云执日。昔如来为太子时。父王虑其出家。为娶三夫人。一名瞿夷。二名耶输陀罗。三名鹿野。然佛无夫妇之道。故无子息。后游四门。见老病死。睹世非常。启父出家。父曰。汝无子息。绝吾国嗣。若有子者。听汝出家。太子以手指耶输陀罗腹。即便有妊。太子遂夜半越城。苦行六年。耶输陀罗於王宫中。亦修苦行。由是胎便隐腹。六年始生。故云覆障。又阿修罗。以手障日月。名为罗睺罗。而尊者生时。正值修罗执日。因以为名。尊者颜貌端正。肤体金色。顶如伞盖。鼻高修直。臂垂过膝。肢节无缺。诸根完具。年既长大。佛索出家。父王不听。耶输将至楼上。目连飞空接至佛所。佛即付舍利弗度为弟子。授与十戒法。而诸沙弥中最初得戒者。罗睺罗为首。尊者若不出家。位当铁轮王。王赡部州一天下。出家成阿罗汉。证无生果。佛敕十六罗汉。不听涅盘。护持正法。为世福田。尊者乃其一也。故今犹现在世。若有施主设食供僧。彼即变身来应。令施者获殊胜报也。密行第一者。诸经中或云忍辱第一。或云持戒第一。各有因缘。此不繁录。法华经佛为授记云。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蹈七宝华如来。复说偈言。我为太子时。罗睺为长子。我今成佛道。受法为法子。於未来世中。见无量亿佛。皆为其长子。一心求佛道。罗睺罗密行。唯我能知之。现为我长子。以示诸众生。无量亿千万。功德不可数。安住於佛法。以求无上道。是则尊者本是菩萨。而迹现声闻。故其微密妙行。唯佛能知。今以迹覆本。而名密行。复名覆障。既为佛子。能荷家业。以表成佛。故以行居首也。应当勤效学者。谓当仿效学彼。忍辱持戒密行之第一也。
  剃发着缦衣  受持十戒律  号曰名沙弥  入道之初基  外国称沙弥  华言名息慈  息除身口恶  慈济诸群生
  初颂从禀法得名。次颂释名显义。又初颂相心形异俗。次颂明名从心得。剃发着缦衣者。圆顶方袍。相同如来也。缦衣。谓缦为一幅。无坛隔割截之相。今时有令沙弥披着比丘五条七条衣者。诚为非法。故唐三藏义净法师。目击西方。译百一羯磨云。求寂之徒。缦条是服。而有辄披五条。深为罪滥。神州之地。久扇斯风。此成非法。勿令披着也。受持十戒律者。受谓从师禀得十戒。领纳执持。而无违犯。十戒谓始从不杀。乃至不捉持金银宝物。然戒是防非止恶之干将。律是处断轻重开遮持犯之模法也。号曰名沙弥者。由受十戒。得沙弥名。以拣彼形同故也。入道之初基者。谓辞亲割爱。希求出离。入法门中。初授十戒。为道基址。次方受比丘菩萨大戒。如造重楼。先布基址。故大方便经云。如人入海。从浅至深。佛法大海。亦复如是。此之谓也。外国称沙弥者。外国。乃北方胡地。译师从天竺来。路经胡国。故传胡语以译华言。华言者。此方中华之语也。息慈者。谓息除身口七支之恶。广修众善。慈济含生也。然息属自利。慈是利他。自他兼济。名真佛子。不堕偏小之行也。
  天竺正梵音  具足而称言  室罗末尼罗  此翻为求寂  寂是圆寂义  即妙涅盘名  出家当求趣  至彼涅盘处  又翻勤策男  勤修策励故  断除诸烦恼  而趣涅盘岸
  此颂别释。以明华梵正义。俾宗趣有旨。名体无失。此沙弥十戒。本以解脱烦恼为宗。妙证涅盘为趣。故也。上三句。正明梵音。下九句。总释华言。天竺者。古云身毒。或云贤豆。新云印度。此翻为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故诸外国。多称彼为天方。其土分五。共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划野区分。七十余国。皆号天竺。其中天竺境。乃赡部州地之中央。故佛降诞其间。正梵音者。正非讹也。谓天竺之语。与梵天音无有异。良由世界初成。梵天之众。下为人祖。世居天竺。故其语是梵语。书是梵书。其后人随地转。音各成异。唯天竺存焉。具足而称言者。拣非略语。以梵音详称沙弥为室罗末尼罗也。此翻为求寂等者。此谓此方。翻谓易彼西天之言。而为中华之语也。求是希求。谓其本受十戒。为求出世涅盘之道。不希人天有漏小果。梵语涅盘。华言圆寂。四德备满名圆。三障永断名寂。不同二乘。但离见思烦恼。名为解脱。故云为妙。又翻者。是出其别义。义虽小别。而终归涅盘。以烦恼断尽。方证圆寂故也。名涅盘为岸者。岸即彼岸。谓生死为此岸。烦恼为中流。若烦恼断尽。即跻彼岸矣。
  沙弥十学处  今当次第说  闻已如说行  圣戒体自圆
  此颂标戒体相。前二句。总标戒相。第三句。明三慧。第四句。正出戒体。十学处者。谓此十戒。正是沙弥所应习学处也。次第说者。显非越次。及倒说也。闻已如说行者。闻是闻慧。行是修慧。举前后。以该思慧也。若闻而不行。犹闻人说食。不能自饱。故经云。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闻。勤修得益。圣戒体自圆者。谓无作戒体。能成三乘圣果。故持之体圆。而津彼岸。毁之漏囊。而没中流。言无作者。凭师受发。不发则已。发即全性。而性修交成。任运行善。任运止恶。不俟再作。故云无作。以下别释戒相。
  尽寿不行杀  人及非人类  不与他毒药  堕胎使命终  若复以种种  方便断他命  即获大重罪  而招破戒殃
  此二颂。诫能杀。所杀。结罪之相。初句诫能杀之人。二句四句明所杀之境。三句明杀具。五六句明杀法。下二句结罪。尽寿不行杀者。谓终身不作杀害也。杀有三种。一用内色。谓以身手头足打他令死。二用外色。谓以瓦木刀槊弓箭铜铁铅锡。遥掷彼人令死。三用内外色。谓手捉瓦木刀槊弓箭铜铁等打他使死。若不用内色外色内外色杀者。毒药是也。复有作坑。阱弶拨。咒术。及推堕水火中令死。皆杀之属也。人及非人类者。人谓男女黄门等。非人谓鬼神畜生。蜎飞蠕动等。凡有命者。皆所杀境也。不与他毒药堕胎使命终者。谓在胎中初受身命二根。於中起方便杀。与彼女人毒药。或按女腹。或令重作。或使担重物。或使急走。或针血脉。若为杀彼母。而故堕胎。母死犯不可悔罪。胎死犯可悔罪。若为杀胎。而胎死。犯不可悔罪。母死犯可悔罪。若复以种种方便断他命者。谓作种种方法。令其断命。或作机拨坑阱。或遣往恶兽劫贼路中。或赞叹呵骂。令自断命也。命即寿命。谓六根六识相续而生。名曰寿命。此相续断。名之为死。故曰断命。即获大重罪者。人死犯重罪不可悔。害而不死。犯中可悔。非人死。犯下可悔。若菩萨杀非人。即犯不可悔也。而招破戒殃者。违犯如来禁戒。生不得与清众同居。死入阿鼻地狱。故地持经云。杀生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短命。二者多病。世世还他宿命。故曰。破戒殃也。
  亦无以瞋心  打掷诸有情  四大本一同  岂可兴害意
  此颂悟本离杀。上二句。及第四句离杀。第三句悟本。以悟同体。故离杀害也。亦无以瞋心打掷诸有情者。由瞋心故而行杀害。瞋属杀因。打掷是杀缘。诸有情者。三界六道一切众生。皆具心识。非同木石之无情也。四大本一同者。一切众生。皆以地水火风和合成身。自他无异。故沙弥尼戒经云。哀诸众生。如己骨髓。如父如母。如子如身。等无差特。普等一心。常志大乘。是也。岂可兴害意者。四大既同。杀彼还是杀己。瞋他还是自瞋。若会万物为己者。即无是事也。涅盘经云。若众生习近瞋恚。是报熟故。堕於地狱。从地狱出。受畜生身。虎狼师子。熊罴猫狸。鹰鹞之属。若得人身。具十二恶律仪。若得出家。犯於杀戒。可不慎之。
  不教他人作  见作勿生喜  但当起慈心  施恩令安乐
  此颂正明口意二业。教他属口。生喜属意。虽不自作教他。然见他作时。心莫生喜。以身口意业所作得罪无轻重故。但当起慈心施恩令安乐者。以悲能拔苦。慈能与乐。出家释子。非独不行杀害。犹当行慈施乐。愍彼行杀者罪堕三途。受杀者悲苦无地也。恩者恩惠。即财法二施救济於彼。以慈心故。三轮空寂。则终日施而无施想。亦无望报之念。其当所得福德。犹如虚空。不可得而思议也。
  一切诸含识  皆是未来佛  恒应兴敬仰  念使早解脱
  此颂契理生敬。上二句是所敬。下二句是能敬。一切诸含识者。谓一切六道四生。本具如来智识。而为诸无明烦恼之所覆盖。名为含识。故经云。一切众生。具足清净如来德相。皆因妄想。而不证得。是也。皆是未来佛者。既具如来清净德相。是知众生本来成佛。更不再成。而言未来者。以彼犹存幻妄。据迹而言耳。若悟理者。则不然也。恒应兴敬仰者。本具德相。故须常生敬仰之心。而反加兴害意。即是杀未来诸佛矣。念使早解脱者。谓诸众生。虽具德相。以为诸尘劳妄想。而不证得。故兴慈念。愿彼速脱尘劳。而登正觉也。
  誓自得佛时  国无有杀者  咸修一乘道  俱登常寂果
  此颂发愿回向。以前五颂。属功能。此颂属戒果。而感依正殊胜之报。然发愿即兼回向。以愿回自所修善根。向於三处。谓实相。菩提。及众生也。初句是自回向实相菩提。下三句是回与众生向实相菩提。实相即真如。菩提即佛道。誓自得佛时者。显非求声闻缘觉之道。时谓行满果圆成等正觉时也。国无有杀者。谓当来成佛世界。众生皆悉行慈。无瞋害意。咸修一乘道者。谓彼国众生。唯修佛乘。不习声闻缘觉之道。俱登常寂果者。不变谓之常。即法身也。法身本离生灭故谓之寂。乃妙觉极果所证。由自持戒诸恶不作。故成法身。而感国中众生。俱证常寂之果。问曰。求寂十戒。何用回向佛道为。答曰。沙弥十戒。体通大小。非声闻独任。若心大则戒广。功成正觉。心劣则戒小。自感四果。如无出世之心。纵持多戒。福报人天而已。按沙弥尼戒经。大集经等。悉求大乘。回向佛道。又菩萨受斋日。受持十戒。前之五戒。即沙弥后之五戒。故知回向大乘。非人臆议。乃诸经之正旨。况戒如平地。万善从生。若种殊因。必获大果也。释初戒竟。
  不得盗他财  金银草木等  乃至禽兽物  无得私窃取  若欺若诈夺  偷税盗关津  自作或教他  皆犯沙弥禁
  此颂明能盗所盗。三业结罪之相。初句总标能所。能盗属人。所盗属物。第二三句。别出所盗。第四五六句。是盗方法。第七句明身口作业。亦兼意业。以发心盗时。即属意业。第八句结罪。不得盗他财者。物属於他。他所守护。不与而取。名之为盗。财乃物之总名也。金银草木等者。谓物之重无过金银七宝等。物之轻无过一草一木一针一线等。乃至禽兽物者。谓禽兽所食所护之物。乃至。是举前后而包括其中。以前虽云金银等。而未分所属。今意欲明上则三宝常住师僧父母物。中则官物民物。下至鬼神禽兽物也。无得私窃取者。私盗曰窃。谓如上之物。非但不得偷盗。而亦不得私窃取也。唯识并决论云。暗取他经论读。乃至一句。皆犯盗窃文句罪。正法念经云。若偷他秘方者。犯重罪。若欺若诈夺者。欺谩也。陵也。诈诡谲也。伪称他名也。夺强取也。谓非独不听盗窃。而亦不得欺诈夺取也。偷税盗关津者。税谓应输税之物。不得藏匿及私越关津而去。谓非但不听欺诈夺取。而亦不得偷税越津。若是三宝父母物。说法劝谕。官不取税者。不犯。此中论物轻重准钱结罪。自作或教他者。自作属身。教他属口。二罪皆等也。皆犯沙弥禁者。指上财物。无论盗窃欺诈越关。自作教他。皆得盗罪。是中犯相若以盗心取他五钱。或直五钱物。随物在处。举着余处。犯不可悔罪。若心生悔。还置本处。亦犯不可悔。若举物动时。未离本处。犯可悔罪。若发心欲盗而未取。犯下可悔。取而不满五钱。犯中可悔。若自物想。若同意亲友想。若暂用想。若谓无主想。若心狂乱。不自觉知我是沙弥。皆不犯。经云。偷盗之罪。能令众生堕三恶道。若生人中。得二种果报。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自在。常为奴婢畜生。偿他宿债。
  出家当义让  心存六和敬  不取於非财  常念行惠施
  此颂明修和行檀。出家当义让者。先人后己。故谓之让。又谦而不敢当也。在家之人。尚轻财重义。况释子本弃名利出家为道。视金帛如大毒蛇。岂当不义让者乎。心存六和敬者。和有二义。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故。二事和有六。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故云非真心无以具六法。非六法无以和群众。如众不和。非敬顺之道。若心无义让。六和斯失矣。不取於非财常念行惠施者。心怀义让。故不取非财。随施而得。知足受用。念众生苦。而转与之。故曰常念行惠施。
  愿成正觉道  国中无窃者  纯行於檀度  福智二庄严
  此颂发愿回向。以期依正殊胜之报。夫修诸善行。不发愿回向无上菩提。终成人天有漏小果。心不离盗。奚由成佛国中众生无有窃者。不行慧施。正觉无因。何感成佛国中众生悉行檀波罗蜜。由於布施持戒修习正观。故得成佛国中众生。具福智二种资粮。以严其身。释第二戒竟。
  淫欲鄙恶事  沙弥不得作  男女及畜生  犯即获重罪
  此颂呵欲。能犯。所犯。结罪也。初句呵欲不净。次句惩能犯人。三句明所犯境。四句结罪。淫欲。谓二身交会。鄙恶是猥媟不善法也。沙弥不得作者。事既鄙恶非出家净行者所为。况生死根本。淫为第一。沙弥离俗。本为期超三界。出欲淤泥。岂可重结漏因。永堕沉沦者哉。男女及畜生者。男谓人男。非人男。女谓人女。非人女。非人即天。龙。鬼神。乃至黄门。二根等。畜生谓一切禽兽。堪为淫境者。犯即获重罪者。谓於上男女畜生处。作不净行。得不可悔罪。此中犯相。若於女人大便。小便。及口。三处行淫。犯不可悔。若於男子大便。及口。二处行淫。犯不可悔。若二身和合。止而不淫。犯中可悔。若发心欲作而未和合。犯小可悔。除三处。於余身分行淫。犯中可悔。若沙弥被他所犯。自心受乐。犯不可悔。心不受乐。犯可悔罪。受乐者。如饥得食。如渴得饮。不受乐者。如热铁入身。如刀刺体。亦不得故心以手弄出不净。如世尊说。吾有二身。一生身。二戒身。若人为我生身起七宝塔。高至梵天。有人亏坏。其罪尚有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报如伊罗龙王。涅盘经云。若众生习近贪欲。是报熟故。堕地狱中。从地狱出。受畜生身。鸽雀。鸳鸯。鱼鳖。猕猴。獐鹿。之属。若得为人。受黄门。妇女。二根。无根。淫女身。若得出家。犯於淫戒。
  蠲除贪欲念  关闭六情根  观身为苦本  志存清净道
  此颂教净身心。而修观慧。蠲除贪欲念关闭六情根者。谓非但身不犯淫。而心亦不起念。欲得不起。念。须闭六情根。六根既摄。观慧斯成。言情者。贪爱之义。谓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贪爱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故沙弥尼戒经云。目不淫视。耳不淫听。鼻不淫香。口不淫言。心不存欲。观身四大。本无所有。计地水火风。无人无我。无寿无命。何所淫妷。何所着乎。观身为苦本者。颂谓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大小诸横苦。一大不调。四百四病从生。又内为瞋恚忧愁疑悔淫欲等所苦。外为寒热风雨饥渴等所苦。如是诸苦。皆由最初一念颠倒。以淫心故。投入母胎。而成此身。是则此身为万累之本。众苦之源。若无初念颠倒之心。何由有此众苦之身。故知此身皆因淫欲而有。欲息众苦。须蠲欲念。而修观慧。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三昧现前。便证无生。而众苦俱息万累皆捐矣。志存清净道者。清净道。即离欲道。离欲便得涅盘。故云爱尽涅盘。沙弥出家。志求涅盘。若非爱尽。焉称求寂之名。
  愿吾成佛国  无有毁禁者  悉修净梵行  三德体圆明
  此颂发愿回向。以期殊胜依正二报也。得佛是正报殊胜。国无毁禁乃至圆明。是依报殊胜也。禁即禁制。谓如来所制戒。不听毁犯也。梵行即净行。欲令文义显了。故华梵双举云净梵行。以自戒清净。故感梵行众生来生其国。由除欲念。故得其国众生三德圆明。三德者。法身。般若。解脱。名三。常乐我净名德。如世[、/(、*、)]字。不纵不别。不并不缺。朗周法界。体徧十方。故曰圆明。以持戒故法身清净。欲念蠲除故般若之智朗然。梵行已立故生死烦恼解脱。释第三戒竟。
  妄语虚诳言  勤策不应为  未得谓言得  谬证深妙法  绮饰靡言词  两舌离间彼  恶口而骂詈  彼此说是非
  此颂明口业四支罪也。妄语虚诳言者。见言不见。不见言见。闻言不闻。不闻言闻。口与心违。谓之妄语。言不真实。欺他无识。诳惑於人。谓之虚诳。勤策不应为者。谓言不真实。非出家之所为也。未得谓言得谬证深妙法者。谬谓虚谬。证谓证悟。深妙法。亦名上人法。佛告诸比丘。吾以种种呵责妄语。赞不妄语。乃至戏笑。尚不妄语。何况故妄语。自言我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得禅得定。得三昧正受。天来龙来。鬼神来到我所。问义。供养於我。即犯不可悔罪。此中犯相。若向人言。我得道。犯不可悔。若发心欲妄语。而未言者。犯下可悔。乃至发言。前人未解。犯中可悔。言而不尽意者。亦犯中可悔。若言我不堕三途。犯中可悔。言我持戒清净。淫欲不起。不实者。犯中可悔。若为名闻利养故。坐起行立言语安详。现得道相。欲令人知。犯中可悔。乃至不诵经言诵经。非论师言论师。非律师言律师。非坐禅言坐禅。无所习诵言有所习诵。悉犯中

分页阅读: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沙弥学戒仪轨颂注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