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法华本迹十不二门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书籍内容:

续藏经 注法华本迹十不二门
 宋 宗翌述
  

  注法华本迹十不二门(并)序

    传教沙门 宗翌 述
  笃论其道三世诸佛提不起五千四十八卷载不及者诚哉信矣厥非方便假名相说泛论其道匪一者欤若夫天地之道覆载而不私妪育万物而不遗不有其功者泊乎尧舜法而行之乃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苟君王不仁以百姓为刍苟者盖禀无为之化焉迨乎周孔振发其迹以仁以转不仁者斯本仲尼之道者焉若夫老子以虚无为道道其天地之先乃曰道能生一一能生二二能生三三生万物以其上德不德不然盖法自然为道者焉若夫庄子以无为为道道其不言故如知北游章中知问无为曰何思何虑则知道何以安道何以得道无为不答南问乎狂屈(群勿反)狂屈欲言而已言者也中宫问乎黄帝黄帝答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无为谓妙体无知是真道(所以不答)狂屈反照遣言是似道(所以欲答而辞〔襄〕)知与黄帝二人运知以诠理故不近乎真道者焉乃曰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斯盖法不言之无为为道者焉若夫竺乾六宗九十六种之道空见神通四韦陀之道何胜言哉斯诸道者言至理近匪辨惑智三世生源之所不穷罔晓果因即生情理之所奚述讵出生死者哉若夫释氏之道直示众生心性而开乎权实离生死得道者即生死得道者离生死涅盘二道得道者斯皆即权之道者焉有即生死涅盘曰中道者斯谓即实之道者焉其有即心非心自己之宗亦奚踰权实之道同一心性心性者非有为非无为不亦有无为非自然非不自然不亦自然非自然非有情非无情不亦有情无情言不言者庶几乎哉乃签曰夫一念心三千性相不思议假一毛孔中百千诸佛国土一微尘中大千经卷瓶藏马照芥纳苏迷卢曷有为无为自然之所说乎奚思虑之所趣乎所谓本迹十不二者欤盖道有消长时有漏隆况斯教者尝锺荡得无纰缪其守株者桎梏古本其蒙求者孤疑别行俾余注释余虽愧不才幸参祖教多省阙疑获辞不免辄注而释之其犹爝焰燎天掬波投海胡测广深耶呈露群贤可垂刊定。
  时皇宗三圣日咸平元穓太岁在着雍阉茂玄英首序
  法华本迹十不二门
  此十不二门元连释签第六卷但云十不二门其后别行已经波荡莫知其谁古人私安本迹两字者义亦甚善何者记主释签第六玄义迹门将结撮文旨依乎十妙立兹十不二门以迹例本理智咸然故下文云若解迹妙本妙非遥泊乎十门之后结示大旨云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诸佛之法本迹非遥岂一佛化哉本迹者一实相理本事迹已下文六重本迹又云本迹虽殊不思议一十种不二其门一矣故知题云本迹者甚善也。
  天台沙门 湛然 述
  然此迹门。
  然此二字标指也迹门者此经二十八品前十四品为迹门后十四品为本门今谈迹门十妙将竟结示元意云尔。
  谈其因果。
  十妙中前五妙中为因果一境二智三行四位五三法前四为因后一为果。
  及以自他。
  后五妙中咸具自他六感应七神通八说法九眷属十利益。
  使一代教门融通入妙。
  元意泊从大通智胜佛所迨乎出世一化已来意在尽妙华严一粗一妙鹿苑但一粗无妙方等三粗一妙般若二粗一妙已上四味融粗入妙即融通之融融通带方便说妙圆融舍方便说妙矣。
  故凡诸义释。
  通举五重玄义故曰凡诸义释。
  皆约四教。
  凡一法起皆约四教辨其浅深五味通其顿渐秘密不定互摄其机元意属下云尔。
  及以五味。
  一乳二酪三生苏四熟苏五醍醐。
  意在开教。
  意在开权显实。
  悉入醍醐。
  举喻如五味之中令四味之粗咸入醍醐一味纯妙四教约权五味论竖(云云)。
  观心乃是教行枢机。
  观心一科广明十乘观法教即是解观即是行解若无行解无所至行若无解行无所导解行相须转凡为圣乃喻枢机矣。
  仍且略点。
  玄义之中粗略点示不广解释。
  寄在诸说。
  散寄诸文所说具释如止观矣。
  或存。
  有处存其科节。
  或没。
  有处全不立观名。
  非部正意。
  玄文谈解行非正意。
  故纵有施设。
  设有观法。
  托事附法。
  谓托事相附法谈观法如王舍城作心王解释等。
  或辨十观。
  十乘观法。
  列名而已。
  列名不解释也。
  所明理境智行位法。
  十妙前之五妙。
  能化所化。
  后之五妙。
  意在能诠。
  意在圆融之教故曰能诠。
  诠中咸妙。
  意在能诠所诠咸成妙也。
  为辨诠内始末。
  因果也。
  自他。
  能所也。
  故具演十妙搜括一化。
  释迦一化。
  出世大意。
  为一佛乘是佛本怀。
  罄无不尽。
  妙之一字大意都足。
  故不可不了十妙大纲。
  诫劝来徒故不可不了十妙所以。
  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
  妙解大途成妙观之軏范。
  若解迹妙本妙非遥。
  本迹理一故言非遥。
  应知但是离合异耳。
  迹中十妙因开果合因开为四一境二智三行四位果合一为一者三法妙也本中十妙果开因合果开为四一本果妙二本国土妙三本涅盘妙四本寿命妙因合为一者本因妙也虽离合不同不出因果二字本迹后之五妙名义俱同。
  因果义一。
  本迹因果义理皆一。
  自他何殊。
  本迹自他更无差殊。
  故下文云本迹虽殊。
  本迹久近今昔虽殊。
  不思议一。
  本迹二妙俱成不思议一理者也。
  况体宗用。
  五重玄义本迹十妙即初释名一章牒释已之竟更比况余之四重玄义虽为别释不出释名一章总释三法之竟二辨体一章即是本迹十妙之实相体三明宗一章即是本迹十妙一乘因果之宗四论用一章虽分两用迹门断权疑生实信为用本门破近疑生远信为用两用祇是本迹十妙非权非实非近非远而权而实而近而远即妙二用耳。
  祇是自他因果法故。
  况释体宗用只是别释十妙之三法故。
  况复教相。
  五教相一章亦即本迹十妙之教相醍醐为今经教相了了不同前诸四味隔别矣。
  只是分别前之四章。
  名体宗用。
  使前四章与诸文永异。
  迹门与前四时有同有异本门与前四时永异(云云)。
  若晓斯旨则教有归。
  明晓宗旨教不徒绝归宗趣实如流趣海若鸟入山岂乖醎色。
  一期纵横。
  五时曰纵八教曰横。
  不出一念。
  不纵不横不并不别。
  即空假中。
  大白牛车不运而运任运空假中。
  理境乃至利益咸尔。
  十妙之中一一妙法皆即空假中。
  则止观十乘。
  一不思议境乃至第十离法爱支十乘也。
  成今自行因果。
  十乘观法成今十妙前之五妙故曰自行因果。
  起教一章成今化他能所。
  止观大科十章前六章属妙解第七一章十乘观法属妙行即自行因也第八一章即自行果也即前文云成今自行因果也第八起教一章成今十妙之中后之五妙故云成今化他能所第十一章摄属指归矣。
  则彼此昭着。
  彼谓止观此谓十妙彼此解行昭然显着。
  法华行成。
  十乘观法为法华之妙行。
  使功不唐捐。
  唐犹虚也捐犹弃也行才契理功不空弃亦曰功已本就故云使功不唐捐也。
  所诠可识。
  妙教曰能诠妙行妙理曰所诠行亲证理故曰可识亲见曰识。
  故更以十门收摄十妙。
  记主特立此十不二门摄於十妙也。
  何者为实施权则不二而二。
  理元不二为实施权方便立为二矣。
  开权显实则二而不二。
  摄用归体即体是用故曰不二。
  法既教部。
  所说曰法被下曰教即八教部谓顿渐五时部类也。
  咸开成妙。
  开粗即妙即纯妙无粗玄义之中有判粗妙即相待妙有开粗妙即绝待妙开粗之中有案位开即约理开有升进开即约行开今言教部咸开者即案位开中兼升进开意在绝待妙矣。
  故此十门不二为目。
  一理无二不二为名盖法乎妙也。
  一一门下以六即捡之。
  案位开中谓一理即兼升进开意故谈余之五即也。
  本文已广引诚证。
  大部玄文是明佛语及凭论文。
  此下但直申一理。
  记主申通开佛知见一理元意。
  使一部经旨皎在目前。
  出世大意皎然目击。
  一色心不二门二内外不二门三修性不二门四因果不二门五染净不二门六依正不二门七自他不二门八三业不二门九权实不二门十受润不二门是中第一从境妙立名。
  色心不二从圆境妙立名。
  第二第三从智行立名。
  内外不二修性不二俱兼智行二妙契理归宗曰智籍智起修曰行俱妙皆不二故此二门贯通二。
  第四从位法立名。
  因果不二门位妙居因三法妙在果一乘因果理元无二故此一门理通二妙。
  第五第六第七从感应神通立名。
  第五染净者染为感净为应神通是净用故此一门事通二妙第六依正者从理性名字观行三即之中已彰依正不二之相不思议感应神通性中元具至果有用故依正一门具此二妙通收因果第七自他者意在化他故须凭理自行果满有感即应化他之法须假神通骇动情故此一门理具二妙。
  第八第九从说法立名。
  第八三业者说法赴机须动三业所说之法不出权实故第九权实不二及三业两门同依说法一妙也。
  第十从眷属利益立名。
  第十受润一门通收眷属利益二妙者得益之徒不出三草二木及乎大地大地即实益七方便七方便即权益文云四微体同权实益等故此二妙束此一门。
  一色。
  色者天台立三种色可见可对色二可见不可色三不可见不可对色俱舍论明假实大种根境无表色形显色唯识百法於法处明五种色一极逈色二极略色三受所引色四定自在所生色五遍计所起色又枯树生华箭头芝草是业果色无作戒是无表色流光月光童子定身现池水妙音菩萨东来先现华台及肉山鱼米等总名定果色又发毛爪齿八识亲相分名报果色欲界中总名质碍色色界中色名定报色无色界色名如来藏色非二乘所知方便实报二土名变易色楞严经明地水火风山河色空并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名如来藏色如上所引色等总此之一字摄尽矣。
  心。
  密禅师示心名体凡有四种一讫利陀耶此云肉团心五藏中心藏指黄庭经中说二缘虑心指百法论八种识心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指第八识四乾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真实心止发心中论三种心一质多者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二汗栗陀此方草木之心三牟栗陀此方[廿/积]聚精要者为心楞严经中舜若多性为妄心烁迦罗心为真心起信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如上所引之心皆此心字所摄。
  不二门者。
  色心理本不二指此为门者止论云文者门也门非门非门非非门当体能通曰门即通是所通故曰不二门矣。
  且十如境乃至无谛一一皆有总别二意总在一念。
  一念者仁王经云第一念异乎木石永嘉集云豁然杞空乍同死人异乎木石此之一念复非觉知之境又非木石之心唯识百法等论明一念为似尘识起信论明一念中具九相解深密经明陀那识真为一念此等一念之中皆明纵横三千性相华严经明一念中具十世古今止论中云一念法界如上等文皆名总在一念今注曰介尔起心三千性相即非纵横并别之旨故曰总在一念矣问下文云以空以中三千相泯此之一念存亡耶答不泯而泯法尔空中何念之有乎泯而不泯法尔双照何念之无乎。
  别分色心。
  玄义文句止观一家三处明十法界皆约烦恼业苦三道粗细明十如矣。
  何者初十如中相唯在色。
  相者表也四恶趣相表堕落人天相表清升二乘相表涅盘三教菩萨如文佛界相表一切众生即菩提相皆名色法表质为义义矣。
  性唯在心。
  性谓习性四恶趣习恶黑性人天习善白性二乘习无漏非黑非白性三教菩萨如玄文佛界以智不共为性记主云既以一切众生即菩提为相岂得以智愿为性应知以烦恼为性岂是记主许师之过欤盖文意之未尽耳问百界千如本是妙宗如何释义以习为性若习得成性即是无常本无今有无有是处非今妙宗耶答祇为本妙本常无性对像成习故有百种界别千如相殊依正两分则有三千良由本妙即非无常对像能迷故非本无故经云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佛种尚从缘九界岂非缘耶故论云天真独朗书云从蓝而青实由本具习方得成虽云习成总在一念不纵不横不并不别故曰妙法矣。
  体。
  四恶趣揽摧折色心为体人天揽安乐色心为体二乘五分法身为体三教云云佛界以正因佛性为体。
  力。
  四恶趣以恶力用四趣不同人天堪任善器为力二乘堪任道器三教云云佛界发菩提心为力。
  作。
  四恶趣习恶三业为作人天止行二善为作二乘精进为作三教菩萨如玄文佛界四弘誓为作。
  缘。
  四趣以恶我所为缘人天以善我所为缘二乘行行为缘三教菩萨如文佛界福德庄严为缘。
  义兼色心。
  体力作缘四如义兼色心可知。
  因。
  四趣习恶业为习因人天习白业为习因二乘习无漏业为习因三教云云佛界以了因为如是因。
  果。
  四趣恶习果为如是果如是果如多欲人受地狱身见苦具谓为欲境人天善习果为习果准恶可见二乘四果为习果三教云云佛界以一念相应菩提为习果。
  唯心。
  如是因如是果名习因习果别分唯是心法矣。
  报唯约色。
  四趣受苦为报果人天自然受乐为报果二乘后有不生故无如是报三教不同云云佛界大涅盘为报果报通依正身界二应属未来报起唯约色法问九界报竖通诸土唯约色质相现故言报唯约色岂全无心法耶答别分之语大约而言报唯约色岂色法内无心法耶应知无现行觉知分别之心耳如第八识托胎后顿变根身种子器世间未起七识情执山河大地同一报法同一体性唯是无情之总报色耳问佛界文云报即大涅盘果果断德禅定一切具足具报果如何亦言报唯约色耶答大涅盘是大圆寂断德果果常寂光土即非别分之义如经云唯佛一人居净土即自用土法性之色非下地所见岂论色心耶佛法界中通途为语地地已去万行为因无明为缘习果报果分得十法虽是实报酬因相起故云报故云报唯约色矣广如玄文。
  十二因缘苦业两兼惑唯在心四谛则三兼色心灭唯在心二谛三谛皆俗具色心真中唯心。
  二谛言真三谛言中皆可见也。
  一实及无准此可见。
  四教之中各有一实谛及於无谛各有所以故云可见。
  既知别已。
  如上别分色心鉴之千差意中已得故曰既知。
  摄别入总。
  一念圆持诸法曰总。
  一切诸法无非心性。
  即当万法唯心既其唯心亦其唯色。
  一性无性。
  一性者色即是心也一性亦无者即当非色非心。
  三千宛然。
  后文云而色而心也。
  当知。
  当知者上云既知览别已竟此中印定诸法一心故曰当知。
  心。
  实相真心。
  之。
  语助。
  色心。
  诸法色心。
  即心。
  然师云其体不二曰即。
  名变。
  变谓变异即不思议变起信论云觉心初起心元初相大经云十住菩萨不见其始觉地颂云性起元生不动智不离觉体本圆成傅大士点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五运钩命决云天地未分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气象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端谓之太始云云谓非[目*只]之元曰变也有人云变为烦恼道其义远矣。
  变名为造。
  造谓造作作谓作用文家意云变之与造其理不二故云变名为造然造者是则烦恼业苦身口七支运动名之为造与其变义粗细相别十界分途十如各具有人云造字对业道其义踈矣。
  造谓体用。
  造谓界如三千性相即体起用故下文云以二波理通举体是用又云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三千并常俱体俱用造谓体用其义明矣不存疑焉古本作体同字悞矣有人云正当造体恒同者其理权矣又云怕起业故云体同者令三千之妙用何业之怕哉。
  是则非色非心。
  上文云一性无性。
  而色而心。
  上云三千宛然。
  唯色唯心。
  上云一切诸法无非心性谓万法唯心亦当唯色耳。
  良由於此。
  明不二之旨善有所以净光大师点读云非色非心真谛也而色而心俗谛也唯色唯心中谛也予之书曰非色非心中谛也而色而心俗谛也唯色唯心真谛也一家妙旨三谛读经愚今注曰是相如(色即真谛)如是相(色即俗谛)相如是(色即中谛)一如三谛故下文云此内界如三法具足况百界千如重重无尽者乎即因陀罗网义矣此即三法明门初地菩萨百法门乃至阿閦婆偈明门约位示相三谛之文一家宗要伊字三点魔酰三目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如斯消释奇哉快哉乐哉畅哉何法华三昧之远乎旋陀罗尼之异乎有人云出何典据者是盲者过非日月咎。
  故知但识一念遍见己他生佛。
  一念明入於多劫。
  他生他佛。
  九法界中十界是他生他佛。
  尚与心同。
  如心佛亦尔。
  况己心生佛。
  佛法界中十界为己心生佛。
  宁乖一念。
  总在一念。
  故彼彼境法差。
  牒上七科妙境差别之二相。
  差而不差。
  结示不二一际平等色心咸然。
  二内外不二门者。
  内外即是相待妙不二者即是绝待妙前后九门例尔。
  凡所观境不出内外。
  九法界中即外境也佛法界即内境内外合明一念方具三千之妙境矣他云外境是色心门中三千性相为外境智性为内境者即是不达文旨矣。
  外谓诧彼依正色心。
  诧彼者指九法界为彼也九界未融故当粗义前之三教用观隔别心境两分真俗更泯乃分三乘殊趣未称佛旨良谓心境相倾故曰外也。
  即空假中。
  托外九法界境起佛法界圆三观即粗是妙故云即空假中古本无假字者多恐脱落也。
  即空假中妙故色心体绝。
  不二而二色心殊途二而不二色心同归故言空假中妙故色心体绝矣。
  唯一实性无空假中。
  对病设药故云托彼色心即空假中病除药亡故云唯一实性无空假中。
  色心宛然。
  不泯而泯色心体绝泯而不泯色心宛然。
  豁同真净。
  始觉合本觉故云豁同真净。
  无复众生七方便异。
  外境九界正报之中约人为七方便玄义中两解一云人天藏教三乘通教菩萨别教菩萨即三草二木也一云两教二乘三教菩萨即七人也四恶趣是所化七方便是能化能所差殊故名为异问人天两乘是有漏人如何说为能化答仲尼尚设五常之教梵皇有施十善之言佛制五戒其能化同矣前云外境为九法界其义明矣既同佛界真净妙境故曰无异矣。
  不见国土净秽差品。
  依报曰国土相宗名器世间天台立四土不同一净秽同居土者娑婆秽土安养净土同一所居故曰同居土净土通五乘人居秽土如净名疏明也二方便有余土七类人居三实报土一乘因果人居四常寂光土唯佛一人居净土心未融土乃优劣色心一如国无差品故云不见矣。
  而帝网依正终自炳然。
  终自炳然者自然天报也帝网者天帝释忉利天中得胜堂天业所感自然宫殿因陀网一网孔一一明珠光光交照自然炳着非作所成故曰终自炳然故可喻重重法界事事圆通性自天然非造所成虽复不见国土差品而一念心三千性相十界宛然本来真净如天帝网终自炳然恐人见上文豁同真净无复众生七方便异不见国土净秽差品便作断灭意解故举帝网终自炳然以喻常住法界色心宛然也古本作终日字者可以鉴矣。
  所言内者先了外色心一念无念。
  外谓达於九界色心总在一念一念亦无故曰无念方名内境然内体之中本具三千即不疑也何故外境只云了外色心一念无念不言三千耶答元意有念无念皆具三千内外亦然只为不分而分外境是粗三千是妙故下文云三千未显验体仍迷应知三千妙境举体成用用不离体故三千当知外境未明三千焕然可见也。
  唯内体三千。
  问论中云一念心起即具三千此中何故云一念唯内体三千耶答论中示於妙境故曰一念三千此念即体是念此中拣粗显妙故曰唯内体三千意云唯内妙体方具三千也。
  即空假中。
  据下文云以空以中三千相泯此中内体即合亦泯三千良谓妙境即是妙观故云唯内体三千空假中意拣外境未具三千下文云文意初心己情对病设药故云耳。
  是则外法全为心性。
  结示心源。
  心性无外摄无不周。
  唯心之性无外可对故云摄无不周。
  十方诸佛。
  上极佛界。
  法界有情。
  下尽生源。
  性体无殊。
  生佛无二。
  一切咸遍。
  心地法门不思议解脱性古人云众生心里佛寂寂涅盘佛里众生心扰扰生死实谓一切咸遍。
  谁云内外色心己他。
  人法俱亡曰谁泯然不二内外色心己他俱寂故曰谁云内外色心也。
  此即用向色心不二门成。
  妙观从妙境立故名曰成。
  三修性不二门者。
  以智造境曰修三障曰性止观云常境无相常智无缘智虽无缘恒为境发境虽无相恒为智缘以无相境相无缘智相由发也发谓无性也以无缘智缘无相境缘即是造造谓无相也境智不二即修性门矣。
  性德只是界如一念。
  牒上色心门中百界千如总在一念止论性德名为理境。
  此内界如三法具足。
  此内谓一念界谓百界如谓千如三法具足略即三法中即十种三法谓道识性等广即无量三法傅大士云水中咸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实谓门门具足法法圆成矣。
  籍智起修。
  籍谓假籍智开权实如智妙中四教二十智前三教十六智为权圆教四智为实经云我若赞佛乘众生没在苦实智无由得开寻念过去佛皆以方便力教化於众生作是思惟十方佛赞为实施权先施三藏生灭七智后后对带权实相须经停四十余年方开实智示本界如三法具足故云籍智起修如上所引经文同声相应义理焕然不须疑也问四教二十智是佛之所说曰教如何是籍智起修耶答只为教是上圣被下之言众生禀教之权实至实教中开佛知见称实起修故云性虽本尔籍智起修耳古本作籍智修者悞也有人作灵知释知者昧矣。
  由修照性。
  实假权开书云昆竹未剪凤音不彰性未炼神明不发故云由修照性。
  由性发修。
  权假实融性指三障修从性成故云由性发修。
  在性则全修成性。
  下文云三千在理同名无明。
  在修则全性成修。
  下文云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也。
  性无所移。
  下云三千无改。
  修常宛尔。
  下文云无明即明。
  修又二种。
  修开权实。
  顺修逆修。
  不了义教曰逆修了义大乘曰顺修。
  顺谓了性为行。
  非真流之心无以契真何真修之行不从真起。
  逆谓背性成迷。
  灭心求道三教之行俱迷即惑为真圆人独称了性长者云若了一念缘起无生超过三乘权学等见岂非顺谓了性为行耶故知权学是逆修可约味约部逆顺可知有人将六道为逆修四教为顺修者不达逆顺矣六道本是三障何修之有下文云应知性指三障可知矣。
  迷了二心心虽不二。
  迷了二心性若虚空本来不二。
  逆顺二性性事恒殊。
  性谓执性执遂成事故同性事楞严经云由性明心性圆明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因明发性者发谓对境能觉曰发妄心不了故成性执之事事相天乖故曰恒殊官谓性执之性与上心性理同事别故分逆顺性事恒殊生死涅盘俱是性事十界因果纷然不同可见矣。
  可由事不移心则令迷修成了。
  日本科云遮妄计意云可因生死之事不移真心便执计迷修成了耶理须迷之与了相绝天真故下文云俱泯矣净光大师科云结归理趣意云凡圣情量俱言朕迹逆顺性事理绝真源故云理趣理趣者法尔也。
  故须一期迷了照性成修见性修心二心俱泯。
  故须者牒起之词也一期者一代时教也迷了者不了义教曰迷了义大乘曰了於迷了二教之中有照性成修有见性修心议曰照性成修多恐是缘修缘真而修故曰照性成修见性修心真是真修意云缘修真修照性见性未是绝待对待未亡心虑何绝欲彰妙宗故曰二心俱泯亦可见性是见闻之见是信行人照性是观照之照是法行人成修及修心俱是思修之修理中都绝故云俱泯矣故下文云达无修性唯一妙乘无所分别法界洞朗真俗不二矣一期之字更莫疑焉更疑之者未如之何也古本作一其者莫彰妙义矣有人云一却迷了者不晓矣古本作二修俱泯者义亦无在缘修真修二修俱泯者无所分别也有人云六道是逆修四教为顺修泯却二修方曰见性者圆教之人不见性名圆者善哉。
  又了顺修对性有离有合。
  前文通举一代教旨故曰一期此乃独标圆教修性离合之相故云又了。
  离谓修性各三。
  修三者文句云法身智断法身即修中法身德智即修中般若德断即修中解脱德性三者文句云实相功德实相即性中法身德功德两字即性中般若解脱之二德明矣修中若更离开如下文也。
  合谓修二性一。
  修二者谓般若解脱之二德修德而成也性一者谓法身一德是性中本有也。
  修二各三。
  般若解脱是修中之二德各三者般若中三者实相般若是般若之中法身也观照是般若之中般若也文字般若是般若之中解脱也解脱中三者性净解脱是解脱之中法身也圆净解脱是解脱之中般若也方便净解脱是解脱之中解脱也是为各三对於前文是更开修德也。
  共发性三。
  性三者苦道法身也烦恼道般若也业道解脱也。
  是则修虽具九。
  修性相对离为九种相待为宗九俱名修。
  九只是三。
  性三为本摄修归性合用体体用不纵不横只一三德矣。
  为对性明修故合修为二。
  合修中三种般若为一般若德合修中三种解脱为一解脱德故曰合修为二也修虽二德还从性成故非别异性虽一德三德宛然亦非并别也。
  二与一性。
  提法中修性合明三德。
  如水为波。
  水喻性中一法身德波喻修中二德般若解脱也。
  二亦无二。
  於修德中二亦无二般若解脱元是一义以修对性亦曰二亦无二水波无二修性一如故曰二亦无二。
  亦如波为水。
  修性两亡故曰亦如波为水不思议一谁云修性。
  应知性指三障。
  苦障烦恼障业障楞伽经云本住法不可说也。
  是故具三。
  十种三法性三居初谓三道也法尔本有。
  修从性成。
  由性发修也。
  成三法尔。
  登圆初住名三法妙不离凡初三道也三法分明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故曰成三法尔。
  达无修性。
  亦无波水。
  唯一妙乘。
  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
  无所分别。
  见

分页阅读: 1 2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注法华本迹十不二门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