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仪集注节义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书籍内容:

续藏经 四教仪集注节义
 清 灵耀节
四教集注节义并科序

  玉岗师之注四教仪文也虽广集成言而联络照映如一气呵成句解字训矩度自然绝不露援引痕迹毕肖蔡夷峰之铁板注尚书真胜国出尘大手笔也后人科段琐碎辩释云云祖意反晦重昏翳於太虚三光为之戢曜其斯之谓欤不用可也第玉师随文注释之外另出手眼所谓与诸家有同异处义似未显余从而科解之名之曰节何居乎盖惟解盘根错节不事细碎科条也且予从师二十稔禀受八度为众讲说今始七番或时启帏咨闻或於教部领会书公同志尚亦爝火增辉二曜而已耳后贤苟为未允亦不用可也。
  戊午中秋日淅江古清凉寺比丘灵耀序

集注节科

    耀僧定

  一卷

○序(二)
一序文(三)
  一标教门要道(天)二出着述所以(二)
  一诸家不当二正出今解(二)
  一明教(今)  二明观(若)
  三劝离言契证(诸)

  二纪时(时)

○华严时下注(二)
一释本经品题(二)
  一释立题(从)  二示品数(旧)

二破旧立名义(二)
  一名无本(臼立)二义有妨(二)
  一直斥(且)二示明(二)
  一明文通(问)  二明义通(若)
○现卢舍那注(二)
  一略示(尔)二委释(二)
一正释名义(二)
一释翻译名(二)
  一出正翻(虚)  二破近译(新)

二释现起义(三)
  一正明(然)二破显(二)
  一牒标谬计(而净)二破谬显正(二)
  一引破(故解)  二释疑(盖指)
  三结示(月)
  二重示现相(上)
○先照高山注(二)
一正释(二)
一约义引文(二)
  一引文示义  二随文释义

  二二义相成(若)

  二破旧(旧谓)

○般若带二说圆(二)
  一示主意在圆(带)二明共不共部(二)
一正明(二)
一不共部(二)
  一正明不共(若)  二兼用通意(意)

二共部(二)
  一共二乘(共)  二共菩萨(般)
  二图示

  二卷

○三秘密教注(三)
一总辩名相(二)
  一辨相(隐)  二得名(然)

  二别释仪文(如)三简辨教义(三)
一图示显密诸义(二)
  一通示秘密不定相(通)  二历示显密不定义(大)

二简明密为正意(二)
  一义难一准(问)  二正意在密(然)

  三重点密唯显教(且)
○扶律谈常教下(三)
  一总释教义(扶)二分释谈助(三)
  一标示(如)二释明(二)
  一复义扶律谈常  二单义以律助常(所)

三结证(二)
  一结明(既)  二证成(如)
  三简显教名(然)

○结五时五味下(三)
一分释通别(二)
  一别五时(签云)二通五时(二)
  一结前生后(此)  二正明互通(如)
  二总论通别(然只)  三结(然非)
  三卷

○小乘三藏(二)
一释三藏义(二)
  一略释(通)二广释(二)
一准经论释明(二)
一本论(二)
  一引论(大)  二结明(则)

二准经(二)
  一出旧毁誉(昔)二明正释(二)
  一释明别义(初)二简通存别(二)
  一简通(释)  二示别(然)
  二结斥(苑)
  二出三藏名(又)
  五卷

○因缘观注(三)
一正释(二)
一正释三缘治障(二)
  一所治愚痴(迷)  二能治观法(因)

  二重拣二世着我

二开合(二)
  一合成二三(若果)二开为四六(二)
一列名(二)
  一图列异名  二示名承用(辅)

二明义(二)
一详明生法(二)
  一四缘生法(乃)  二六因生法(报)

二会通十二(二)
  一总标(净)二会通(二)
  一会成六因(且)  二会成四缘(若四)

三料简(二)
  一简能观人(辅)  二简所观法(此)
○四善根下(三)
  一略释通名(渐)二分释四位(三)
  一释名义(暖)二示观行(二)
  一总示四位观法(此)二别释中忍减缘(三)
  一释明(中)  二图示(中)  三料简(空)
  三出利益(四)

三料简暖忍(二)
  一简中忍(问)  二简暖位(释)

  六卷

○二果注(三)
  一标示(此)二解释(二)
一依章解释(三)
一欲惑润生(二)
  一释义  二列图

二超次根性(二)
  一图列(次)二简释(二)
  一略释四位(任)  二别简小超(问)
  三正释家家

二重简超次(二)
一断惑不同(二)
一简次断(二)
一断惑多少(二)
  一示根性(俱)  二简断惑(辅行)

  二三缘具足(三)

二简超断(二)
  一三缘具足(若)  二断惑多少(问)
  二超次名异(止)
  三结意(然)

○三果注(二)
  一略释(此)二广明(二)
一正释(二)
  一略简同异(止)二广释诸名(二)
  一列(但)二释(二)
一俱舍七种(三)
  一论颂(颂)  二列图三简释(二)
  一示图对简(大)  二依论释明(俱)
  二诸文多少

二料简(三)
  一二界中有(色)  二重指五差(圆中)  三根乐议论(又)

○四果下注(二)
一正释仪文(三)
一阿罗汉果(二)
一无学异名(三)
  一正释果名(此)  二判局四果(又)  三所修三昧(此)

二罗汉别号(二)
  一列名(此果)二解释(二)
一果名差别(二)
一明二三(二)
一二种(二)
  一列图(先)二判释(二)
  一略释二种(初)  二简判慧俱(旧)
二三种(二)
  一列图(次)  二释义(慧)
二明六九(三)
  一重列(后)二图示(二)
一六种(二)
  一正列六名  二附明第七(附)

  二九种

  三料简(六)
  二果性退否○

  二子果缚断  三孤调解脱

二通简异名(二)
一立果多少(二)
  一料简  二结(今)

  二身证真似(妙)
○二果性退否(二)
一正明无学退否(二)
一论明退否(二)
  一论颂(果)  二图示(约)

二释退所以(二)
一通释退义(二)
  一正明退意(且)  二明退非久(又)

二重简不动(二)
  一简(或)  二图(今)

  二通辨四果退否(六)

○缘觉独觉(二)
一正释二觉名义(二)
一各释(二)
一正释(二)
  一翻名  二释义

  二结(已)

二互通(二)
一正释(二)
  一缘觉通独觉(若)二独觉通缘觉(二)
  一通缘觉(独)  二通见佛(又)
  二结(通)
二重对声闻简辨(二)
  一标列(若)二辨明(二)
  一六义同(同)二十义别(二)
  一正出十异(别)二复疎余义(二)
  一疎三义二疎顿证(二)
  一顿无分果(支)  二许有向位(若)

  七卷

○菩萨注(二)
  一略释名义二广辨伏断(二)
一辨见思(二)
  一标起二辨释(二)
一辨留惑(二)
一约斥立以明有无(二)
一立权故有(二)
一教明留惑意(二)
  一将护二乘(四)  二令生事善(又妙)

二机有留惑意(二)
  一意为度生(又四)  二教无应本(由)
  二斥权故无(若)

二会经论以顺立权(二)
一顺立权明有(三)
  一正示(若)  二引证(如法)  三判定(妙)

二斥执权之谬(二)
  一斥能执人  二斥所执法

  二辨伏惑(止)
  二辨尘沙(然)
○别位借证教证二道义(二)
  一略示(璎)二释明(二)
一明二部义同(二)
  一义同玄文权实(良)  二义同别门教证(若)

二示借用意别(二)
一正示(二)
  一示明(於)二结释(二)
  一结(应)  二释(何)
二斥旧(三)
  一标(旧)二斥(二)
  一直难(且)  二会斥(况)

  三结(既)

  九卷

○常境无相下注(二)
  一示止观成文二出辅行解释(二)
一释常境无相二句(二)
  一直示常境常智(辅)二释明无相无缘(二)
  一释相缘二字(何)  二释三无字
  二释无缘而缘四句(无)

  十卷

○不思议境(二)
  一正释仪文(此)二重示妙境(二)
  一标起(然)二委明(二)
  一略示(一)二释明(二)
一就略示总明三境(二)
  一正明三境(盟)二结示所重(二)
  一结境在一心  二示观重修德(用)
二即仪文别点三相(三)
  一性德(今文)  二修德(即)  三化他(今)

  节科(终)

  

  集注节义

    天台比丘 灵耀 节

  一卷

  序
  此属阁笔序与记传等体是同先序文后记时即记言记事尚书春秋法也欲序正文先出因缘此盖以不备大烦为缘起元天岸弘济师有纪要三卷神智从义师有集解三卷苕水玄粹师有备释二卷而但存初后然不可以特指某广某略但当略反详是烦而应详反略是不备盖以文略则义不备词博则义太烦均非折中之解故今宜集诸文注於其下事实便於披阅者也不但集言注文抑亦自多手眼故云与诸家有同异者如华严之於义有妨涅盘之引签判释等是也夫教观既足则解行相须后之学者苟能即此究心则自尔忘言得意如筏喻者何必此集注为哉虽然过关之人色香中道诸法实相则无适非真亦岂离此文门别有实相乎哉盖文字显总持文门即解脱文字即实相故云亦岂离此集注别有实相哉记时即记事也与经前五义是同凡世间所叙言事有先后互出不同如庆历四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及永泰首元兴唐八叶之四载等今先序文次纪时如永泰首元例也顺帝二年甲戌名元统夏五二字是春秋笔法南天竺非五印度之南昔真观大师为天台旁出世家当开皇十五年於灵隐风篁岭龙井立精舍而居创名南天竺今玉师因之白莲华即白莲庵玉师集注之处玉岗乃桐州思坦之孙南屏支下人。
  (二号)文各有意。
  玄签意以顿渐不定三法对显秘密辅行意显教门纲格皆不为此立题而设也。
  (三号)末释签文云判释准乎部教部教之义唯在法华。
  释签无此文但法法皆有此意且准境妙中四谛品后文意若不约教不知教妙若不约部不知部妙等意撮略於此耳。
  (六号)华严时中於义有妨。
  统纪三名述内藏师立四种之名统纪师破之固当然盘师因观天上月失却手中挠自己注华严三处入法界为时长於义有妨矣次即释出有妨所以统纪师名志盘广智支下人统纪第三卷中明时长通后述曰时长通三处者谓般若华严海空法华佛慧涅盘心地法门莲华藏海是也又引法性论钝根三处入法界云此即通后之文岂非以义通为文通之时长耶盘师元无以时为寂之句然既以义通为时长势必以时长为寂场矣此乃玉师足成其失也且其间於义有妨其间指统纪三名述后时长通后之文且者言古人名谬尤可汝之义失大妨矣下即释出文通义通时寂之相。
  (十一号)初辩五味等。
  玄文凡释一法必先明藏通别圆然后明五时法华开显诸教大纲今观师则不然先总辨五时开显大纲然后细释化法四教以此为抄录之法也。
  (十四号)法报不分二三莫辨。
  卢舍那是胜应若实师翻为毗卢遮那则是法身矣此二身莫辨从来有法报应三身若以报为法则少一报身三又莫辨也盖华严有二处明毗卢遮那一第一会第六品品名毗卢遮那二世主妙严品内叹菩萨德之文妙乐双指玉师但指第六品也。
  现起舍那而净觉谓本是实报应下(云云)。
  四明释观经第九真法身观云从一相好入则八万四千相皆现是真法身净觉反宗以破四明云药师净名观经之相皆是应身不可指为法身唯华严藏尘相好为尊崇奇特以其相多故也凡八万四千三十二相皆从此实报尊特之身应下二土应八万四千似方便应三十二似同居故今四明破云汝执相多为奇特请问华严菩提树下三十二相之身有此奇特相无此奇特相若谓是有何言应下若言是无如何升须弥品云不离一切上升须弥成奇特身耶此境本定身被别圆人故见即是报何必指实报华台受职身哉下即断定之曰盖指千百亿身中一身所说何得别指以为奇特然若以相好尊特言之华严尚是下品尊特二现言之尚兼别机当须现起方见不能即劣显法如法华之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矣则净觉应下之言有三违一违不离道树上升诸天二违今家境木现身三违今释迦现卢舍那身之文。
  (十七号)旧谓今家合四为三。
  统纪三卷五号云玄文合大山宝山为幽谷又初列图中云妙玄合四为三故今破之及引深山幽谷无不普照竟又注云玄文合大山宝山为幽谷其文出此此又指经文合四为三矣故并破之。
  四照引作三照图。
  旧译华严性起品云譬如日出先照诸大山王次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大地日不作念我当先照高山但山有高下照有先后如来亦尔成就法界智光先照菩萨次照缘觉后声闻次决定善根众生然后普照一切众生准经应以缘觉在前今依三车次第故先列声闻大地中开出决定众生者此是事六度菩萨四弘誓愿为决定六度为善根然未断惑且让二乘高出一类但名众生而其心行已大故不与一切悠悠同列虽未断惑然同是鹿苑三乘故又牵入幽谷一照之内一切众生通指十界之机未起愿行之人也。
  (二十二号)小乘见乘白象贯日之精者。
  普曜经明白象乃二十八宿中沸宿即鬼星形如白象乃是东土南方第二座此星若出即天晓日出星光与日光相连释迦乘此下生故见者如白象贯日之精也。
  (三十一号)人见尊特功由业识。
  如起信中明事识体是见思相从外来业识体是无明知同体现二乘已断见思复有好大之心不竟堕於无明之地则无明略有动意故业识用而尊特见也。
  (三十二号)盖一代教主意在圆。
  若辅行云以下作二段初明不共部问既云主意在圆辅行何得云傍用通正用别圆耶答若辅行所说即释签明不共般若故云正用别圆又答所以傍用通者因有新得旧得至此须通是故兼用此皆部中用教意也不可将此以难主意在圆之说。
  二共部先标定此中有共二乘共菩萨先出二乘共意般若於菩萨则成共说乃共菩萨於方等中已转成衍中人矣岂有至般若仍为事度留惑不与共说哉故云则自然与之共说也三根解源据七二谛中一俗随三真转也检妙玄七二谛文自明。

  二卷

  秘密不定二教总论。
  夫秘密不定二教横遍四时及当体所依二体且置请问教依观起今此二教为依何等观起耶答正以无定在难思之二观起今无定在难思之二教盖由行人修空忽中修中忽假机既不定观复难思如来对此等二机不得不另说此二教也。
  (八号)以藏等四教为当体体以真中二理为所依体。
  四教即教下之义真中即教下意玄签一上明秘密不定二教不出前七而月堂谓以三密四门之七为秘密不定当体体石坡云当以化仪之三化法之四唯除秘密不定一教余七为二教当体体今师但言以藏等为当体体以真中为所依体直截快当此亦与注家有同异处也。
  次说大涅盘。
  通论五时设化有具缺有无之别灯明迦叶大通皆说法华已即入灭今佛又说涅盘为二种人若弥勒当来只龙华三会尚不说小而多宝佛既施权已不说法华而即泥曰如云惟有庖休不会权也若大论中明须扇多佛更留化佛住世半劫说法度生则法何广长缘何无尽而将来楼至佛与日面佛皆朝出暮灭与物少缘犹有古然灯佛放光一十二劫竟无识者总不说法诸佛出世岂必定五时哉而注中云佛出净土不说涅盘亦非尽理之谈也四明涅盘玄记云若约扶律为涅盘者则唯秽土若约谈常为涅盘者则净秽皆说也。
  重将般若淘汰入大涅盘。
  智论九十三卷十三号空生闻法华一称佛名皆成佛道而般若不退品中又有退不退之说故问菩萨於法华得受记莂为复毕定不毕定以此证法华之后更说般若淘汰也而结集经家结归前分般若部内故在第四时耳。
  (二十三号)扶律谈常以律助常。
  此段作三科分先双标单复二十四号四行细注以律助常意也六字是错书於此应移於第十行常住也下文义俱足盖此处是标复门何得即注此六字耶若说如来毕竟入於涅盘据四相品云我之阎浮提示涅盘亦不毕竟入於涅盘梵行品云定不毕竟入於涅盘又云终不又云实不约义只应添一不字即足矣此复中既注清为扶律谈常则下单中理应注清以律助常意也六字彼处多六字有碍此处少六字义缺故也既扶律下乃是结证初结二名次义例云乃是双证以涅盘为寿证谈常非助不前是证助常文极清楚。
  (三十号)一生法界二生实相。
  大经末结益文中如来说三乘同观因缘而四智不同得菩提异四智者下中上上上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上上智观故得佛菩提此是通教共观因缘而通前通后故四种不同也说是语时十千菩萨得一生实相五千菩萨得二生法界章安云一生二生只是断无明一品二品以通教一真含二中佛果为别圆接出意也然亦不可毕定其属别属圆但据断惑多少以分利钝故且属两教是则以别圆二教判大经之文且尔分章须知法界实相二理只一也。
  (三十二号)若论方等亦通於前亦是其例者。
  既鹿苑只一三岁小教尚云密说弹斥四教俱具何况华严有别圆二教者耶二乘在座如聋若哑具四可知故云何须更论亦是其例者可以例般若涅盘皆具四明弹也即总结出意云既其一切俱通岂可方等不通前后哉。

  三卷

  苑师以小乘为能别之言等。
  谓不得亲近贪着小乘之三藏学者乃显尚有大乘之三藏学者当亲近矣明知三藏不唯属小而天台特名小乘有四失一滥涉大乘失二特违至教失三大无三藏失四不定失其如华严玄谈第二教藏所摄中乃云此师立义理致圆备(云云)此文直至第十二行成真佛故皆玄谈成文唯有据二字是玉师添入则以小乘为三藏不违至教不滥大乘可知矣。
  (八号)二乘理在正习外。
  乃言偏真有教无理火宅内说三车初元非有及至出宅亦何实证哉正灭尚非真三谛焉是方当灭有处即断正习还无处名外外但露地而坐而已此正三藏有教而无理也。
  (二十号)佛说四念处则说五念处等。
  此有两说论中明魔亦现作佛身为四众说五念三十八品等而修罗不知是魔及闻佛说四念处即谓佛前为诸天说五念今为我等说四谓佛心有偏曲也二修罗好胜增加妄说也。
  (二十二号)赡部翻秽树西洲翻牛货。
  赡部翻秽据秋深叶落下污池水为名须知其果甘美即当翻为无热树矣西洲依长阿含第十八卷世纪经阎浮提洲品云西瞿耶尼有大树名斤提广七十由旬高百由旬树上有石牛幢高一由旬又以牛羊而为货易则知注云树下宝牛为货易故含二义也。
  (二十七号)三禅三灾经劫多少等。
  凡感外灾必由内惑而劫有长短皆依三禅寿命不同如火烧至初禅由梵王劫半命故也光音八大劫寿故下七火后第八水淹遍净六十四劫故风刮三禅须第六十四劫方刮也如辅行二十卷中明又复小三灾只坏正报有情不坏依报无情大三灾只坏器界不坏众生须待各生上定或徙他方七日方出若有一蚁子有情在世七日不出又复三灾坏器界由正报中寿命亦据极长者而言不论梵民少净等寿也祗如一家之中有福德为主主者既没则栋挠屋坏长者出后火宅延烧一理也。
  (二十七号)诸天初生。
  诸天皆从父母膝上生或於父母卧处生若於女天膝卧处生只一父一母若於男天膝上卧处生则一父而诸天女皆是其母天初生时饮食即分上中下异或作白青赤等是也又诸天初生时亦知从何处来生此后受乐极遂都忘之如地狱三念受苦即忘一般。

  四卷

  正报之色是清净色。
  止观还约欲界身例如欲界净色在诸根上有见闻之用者是也楞严云根元目为清净四天(云云)。
  (二号)四禅支林。
  具禅波罗蜜止观略明四禅发八触十功德五支相状乍得初禅如初开宝藏是觉是喜等又四禅皆以一心为定体而一心别相转明华严钞三十五之二云初禅离欲界生欢喜身心倚息倚美也乃轻安之相又三禅之乐如纯土山在一大池内内亦池外亦池乐徧身受。
  (五号)灭三种色。
  即大品过一切色相离可对相无种种相之三色而华严疏钞三十五卷之二第三地菩萨修四空定云超一切法想灭可对想不念种种想五十五起疏钞引论备释云亦即俱舍明五蕴中辨粗细门等(云云)今文云一可见可对色等乃大论二十一卷之文。
  无色界色各计不同。
  大经梵行品念戒云虽无形色而可护持疏云或者以为无作之戒然而小藏三宗各计不同一僧祇部谓无作戒无色但有心乃心聚二萨婆多谓无作是色即数人所用有无教假色乃色聚舍利弗阿毗昙亦云无色有色三昙无德部成论所用云无作是非色非心即非色非心聚是不相应行所摄虽复三家各计不同正义要以无色有色为正如涅盘中世尊灭后无色界天泪下如雨况无色成就细烦恼尚有八苦则虽无粗色而有细色明矣故下即引楞严经文以证成无色有色。
  (七号)人师尚不许引色无想天况总引四禅。
  辅行二十五卷云立世云非如四色及以三空故名非想非无想天及无心定名非非想人师尚不许引色无想天况立世总引四禅(云云)。
  (八号)如疮如痈如病等。
  此是内弟子用慧观以观三界皆无常苦空不净为四圣种复观四空如疮如痈等为

分页阅读: 1 2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四教仪集注节义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