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宗十类因革论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诸宗著述部 - 天台宗
文件大小:0.29mb。
书籍内容:

续藏经 台宗十类因革论
 宋 善月述
  台宗十类因革论目次

  卷第一 经体论第一  总论篇上  别例中法华开癈取体例 离合法相辨体例旁出涅盘五章例 诸经指体同异例  余论下 经王论第二  总篇上  别例中法华释王部教例 光明经王文旨例王体同异例  余论下 □□□□□  □□□  别例中随缘生法大体例兼出二论立识生法不同例示随缘文义所出论疏例约今别圆通示随缘例 因生法言无住本例义涉性类二种例  余论下卷第二 习气论第四  总篇上  别例中三惑正使名相例 约大小乘言习气不同例圆位断习进否有无例 文指结习通别同异例示正习断破文涉余义例  余论下 观法论第五  总篇上  别例中三千大旨例上 三千论文例中三千释疑例下 三种观法例十乘观相例 四种三昧行法例事理二观例 □□□□□□□□□观心观佛例 胜别三观兼余观相例□□□□□ 通相余论上 通相余论下境观不二兼附余义例  □□□□□□□□卷第三观法余论下 二空论第六  总篇上  别例中示性相生法观相通别例对教明观进否例 约观对谛破显不同例圆论性相兼涉三境例 总明二空余义例  余论下 被接论第七  总篇上  别例中通示接义有含中点示发习例言接不接并接会同异例对明玄及止观三接一接例因辨涅盘被接可否例 兼出被接余义例  余论下 教证论第八  总篇上  别例中教证大体例 四种教证例初心知中例 圆修横学例六种性习文涉教证例 散出诸文明教证余义例  余论下卷第四 寿量论第九  总篇上  别例中四佛身相机见体用同异例三身寿量身说不同例 诸身开合例六能四句释量无量例 应相胜劣例教主应相例 身土感应例  余论下 四土论第十  总篇上  别例中通示四土名相即离相摄例别论寂光体相例 土教相对横竖例四土各有净秽例 明方便土意生身例兼出土教余义例  余论下
  台宗十类因革论(终)

  

  台宗十类因革论卷第一

  句推捡而后入故。次之以二空。二空亦观法也。直药病之加者耳。故曰佛世当机。何劳设此。虽宜於灭后。而亦通佛世故。有通教四性无生之幻。夫四性无生者即空也。以即空故含中。含中为被接之本。故次之以被接。然被接者。教道之所有也。故曰今前六重。仍存教道。於法华前。逗彼权机。权机宜乎教道也。教道必至於证道。故次之以教证。教证者自权而趣实也。至实则教道可舍。唯一圆实。真因之始也。而因必有果。故次之以寿量。寿量盖果人之事。而必依於身。身必有土。故次之以四土。以三身必依四土故也。四土之极。本乎寂光。寂光理性。复宗经体。是则十类虽异。循环宛转。逆顺生起。相为始终。一道而已矣。一道者何道也。盖究竟出生死。一清净之道也。道果何在乎。即心是已。则又见诸法不离我心也。知诸法不离我心。而习斯文者。殆庶几焉。不然费日力於此。吾未见其有得也。旨哉叙论。其可不先知而审思乎。

  经体论第一(论各为三)
  总篇上

  论曰。夫一言尽诸法之本。一理极众妙之源者。其唯经体乎。故经体之说。良未易言。然则言之者。必其绝心路泯思议。以无言之言者为能耳。盖其为体。性一切法。非造作所得。诠之在经。匪名言可到。不得已强而目之。其唯中道。一实相印。以此一印。印定诸教。非魔外之所得同。尚不得而同。况得而异且坏乎。故经之有体。犹人有心。而民有主。文书有符印。治化有礼法。为百川之东海。实众星之北辰。宗之极之。一而已矣。故曰体者。一部之旨归。众义之都会。又曰。法界实相。乃至法身。并法性异名。通为诸经作体。所以经得是体。故名有实。而言有旨。教得是体。故解有诣。而行有归。凡圣以之同遵。诸法以之归趣。究竟还源。亦一而已矣。然言理犹通。体唯一性。性不徒性。性必有德。抑显有宗。证有用。诠则为名。判则为教。故一言於体。必关诸五章三法以明之。极此理者。虽在於佛。而不专於佛。则又约十界诸法以言之。於是有修性焉。有离合焉。有开废取体之义。有诸经异指之文。而莫能一之。故说者所以异也。异故宗极之道不着。此论所由述也。然则论之如何。必曰取天台荆溪四明。一家正传之说。合乎文理当然者。以格彼异端。俾卒归於至当。是亦今十类大体也。

  别例中

  右经体类文。总三十有五。(注释文下者合为一。下去例尔)言法华开废取体兼出余义者十二。言今昔离合辨体者十。傍出涅盘五章者五。言诸经取体者八。凡四例。

  法华开废取体例(一。二。三。六。七。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

  论曰。实相之体。徧於诸法。离一切相。无在不在。未始开废之异。尚何取舍之有。然则开废之说。本乎法华经旨。有权实之义。此取舍所以异也。今论之为三。其一曰。借义释训。然经体之言一。而文或以礼释体。或以体训礼。先达释之。以谓今昔部旨。融别不同。二释甄分。无宜一混也。四明则曰。彼此互释。不必求异。但於昔则取礼别尊卑意崇君父之义。或者谓有同异。释训虽同。用义则异。今谓互释之说然也。异释之义不然也。纵论同异。亦不一向礼同体别。如礼有君臣撙节之分。岂非礼亦异乎体。有所依实体之旨。岂非体亦同乎所依。体同则与同遵礼一。礼别尊卑则与贵贱体等。其旨本同。孰云有异。然而部旨言之。不妨取两同义以释今。约两异义以申昔。则释义部旨。兼得之矣。同异之说为近。其二曰。开废取体。旧或据一切不出法性之文。与今取佛所见。为实相正体。以谓开废。相违者。且曰。义不两立。文何为而并取乎。文苟双存。复何为而偏指乎。曰各当其义。本不相违。所以并取则部旨当然。偏指则文相所自。何者。良以十界权实之法一也。而有克从法体言者。如谓权实虽异。而十界理同。故皆得为体。虽不当开废。实亦能开之妙有。以此体对佛极智言者。则有通有局。如四明所谓。法性之体虽通一切。如来所游义。局果证是也。而其说犹通。虽昔部。亦得言之。有正约眼智。权实明者。如以四眼二智。如异等境。即九界法。属於偏权。非今经体者。废权义也。若即彼如异当处。无非佛之知见。指权即实。皆得为体者。开权义也。然不约开权。无以见妙体。徧通一切。不约废权。无以显此理。妙极诸法。故兼明之。方彰法华。体绝余经。是不唯部旨义明。抑知文旨不异。如向二文。虽非开废正意。一往言之。亦不相违。所以一切。不出法性。岂非体徧一切乎。今取佛所见。岂非妙极诸法乎。夫惟妙极诸法。则局极之谓也。体徧一切。则通盛之谓也。通盛则反局。局极而皆通。虽彰二义。共显一意耳。但自昔离而为二。所以开废俱非。其三曰。被接可否。然今经之体。固非被接中道。但须混一代。以申部旨故。亦得约之。以论拣取。而有进否焉。如文取圆接中道。得为今体。而但中非者。此偏圆义。以理从教也。或不分圆。但皆得为体。取中道理同故。以教从理义也。或二皆非体。由并带方便故。以教从部义也。亦可以部从教。如上偏圆之义。故使拣取进否不同。抑圆接通别。则能入是也。所入非也。但拣所入。而能入尽妙。别接通。则能所俱非。故俱拣也。所以签文则曰。今经体者。但是中即空假。取圆接通。(别约)能入言也。尚拣假空即中。拣别接通。则能所俱非也。或谓。此文与下离合。取体义反。盖不得今文旨故也。后当更明。然则历妙拣体之文。取五中道等。虽似通取。而其意则非。以彼诸境法相相关故。从宽向狭。次第度入。至诸一谛中。取中道一谛。拣方尽耳。故签释曰。今取权实相对。的示体相。则知约废权拣明矣。虽有诸异。义不出此。

  离合法相辨体例(四。五。八。十六。十七。廿九。卅一。卅二。卅三。卅五)

  论曰。一性之极。罔涉枝岐。诸法所宗。统该众义。夫惟罔涉枝歧。虽不当离合可也。或者据此。不论离合。彼特见其一意耳。殊不知统该众义。一性既融。无适不可。虽於经体明离合可也。今论之亦三。其一曰。文旨源流。如光明观经二疏。始约三法释体。至於宗用。乃各一释。似一法而已。或者於是疑焉。今会彼诸文。不出上下相成。彼此互显。义归一揆。离合方成。所以二疏释体。约三法者。直离义耳。以显宗用即离之合。还将宗用各一。以显体三即合之离。今故谓之上下相成也。然此特偏显。未见互通之旨。故涅盘玄文。复立宗本等名。而没体礼之称。意则圆显俱离并合。今故谓之彼此互显也。抑彼玄文。兼有余意故也。(云云)至於法华玄义。据名直释。似各一法。而约义亦各开三。签释引论。证体蕴离合之义。又约三喻释体。记文复各开三。皆其旨也。故玄文曰。正显体者。直辨真性等云云。然则莫不为成离合义也。其二曰。法相大体。夫体者性也。性必有修。性者体也。体必有用。是则性与体一也。修用各二也。举一法则二法从之。离合之义。蕴乎是矣。然则今明经体。是为约离乎。约合乎。於其法相。若何而拣取邪。曰。离合义不可偏拣取。理无异辙。如是而已矣。何谓也。如向示离合之文。有曰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台宗十类因革论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