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二门文心解 - (TXT全文下载)

理为因。
  即观心因而起修因。
  理显无复果名岂可仍存因号因果既泯理性自亡。
  夫因果者取理之幻事故得理而亡事理性者取证之假名故得证而亡名大论曰佛坐道场时不得一法实空拳诳小儿诱度於一切。
  祇由亡智亲疎致使迷成厚薄。
  上言泯亡且寄理显须知亡智通乎始终祇由亲疎随功涉位如六即位后之五即由亡智故所以俱即由亲疎故所以分五他释唯以初住为亲相似为疎又以亲疎配属利钝此不应尔下文义开六即何止分真强分三惑宁关利钝但约一人五即迭论亲疎於义自允也。
  迷厚薄故强分三惑。
  圆人初缘实相造境即中不断而断本断无明以由二惑任运先除故说初信断见七信断思等其实见思体是无明故文句云性德之理而为通别二惑之所染着难可了知记曰二惑叵分故云难了今言强分盖由此耳。
  义开六即。
  记云约理则证法无名约事则不无诸位今言义开六即其意也。
  名智浅深。
  亲疎从行浅深约位。
  故知梦勤加功空名惑绝。
  勤加三智泯绝三惑他释引大论云空但有名而无真实惑即法性亦但有名故用空名以喻惑妄。
  幻因既满镜像果圆。
  因果位通故以圆满言之所举梦空幻像四喻者前三喻体不可得后一喻任运所现。
  空像虽即义同而空虚像实。
  体虚虽同然空无形而像可见以像望空虚复名实。
  像实故称理本有。
  喻理具三千果满即现。
  空虚故迷转成性。
  喻无明转故即变为明他本云性成者误。
  是则不二而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终体一若谓因异果因亦非因。
  因不具德此非圆因。
  晓果从因因方克果。
  果藉圆修方获妙果。
  所以三千在理同名无明。
  果德三千在理名三道法身为苦般若为惑解脱为业今略言惑也又无明是无住之本业苦是所立之法今云在理举本摄末故也。
  三千果成咸称常乐。
  因理三千至果称三德苦成法身惑成般若业成解脱皆具四德今略云二也又常乐属法身净属般若我属解脱今云果成举体摄用故。
  三千无改无明即明。
  释上句以三千法性随缘不变故曰无改。
  三千并常俱体俱用。
  释下句以三千全是法身之体二法之用故曰并常此又从略耳。
  此以修性不二门成。
  修性为因因成名果问前修性门摄智行二妙记以智行对住前三即今以修性为因亦合因属住前果在初住何故此门有因满果圆之说答记云今言行者多在住前故知所对且据一往又记云若至初住名随分果又云境智行三历六即位以至於果故知他人唯指初住为果者局之甚也。
  五染净不二门者若识无始即法性为无明故可了今即无明为法性。
  欲明染净缘起先示无始无住之本也记云法性即无明法性无住处无明即法性无明无住处无明法性虽皆无住而与一切诸法为本今既示其观体是故须了无明即法性以法性为本若识其本则所立一切染净之法在乎剎那。
  法性之与无明徧造诸法名之为染。
  法性随无明缘实造九界皆是三道流转故名为染而云与者地论云唯真不生单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有所为又圆人未破无明已还虽造佛界亦名为染以今明净法唯取果后应用也故文句记释事理权实中谓心意识等净不净业是染缘立一切法释体用权实中谓初住分果百界之用是净缘立一切法记自指云如染净不二门明。
  无明之与法性遍应众缘号之为净。
  无明感法性应权造十界并是果中胜用故名为净亦云与者辅行明圣人变化所造亦令众生变心所见又辅行云自行由观染因缘生化他则以净因缘生自他相对则以染净和合因缘而生此中既云遍应众缘正是染净和合也故知与字不可阙之他本无二与字者恐往人不善其义妄有除削耳。
  浊水清水波湿无殊清浊虽即由缘。
  清浊二水皆由风故起於二波染净二体并由妄故起於二用。
  而浊成本有。
  众生无始唯有烦恼业苦而已。
  浊虽本有而全体是清。
  三道全是理性三因。
  以二波理通举体是用故三千因果俱名缘起迷悟缘起不离剎那。
  合上浊水清水波湿无殊此摄事归理也无谓剎那非真是妄。
  剎那性常缘起理一。
  合上二波理通举体是用此指理融事也但合初后中间自明。
  一理之内而分净秽。
  即就缘起理一之内而分缘起净秽之相。
  别则六秽四净。
  此言十界当分也。
  通则十通净秽。
  此言十界互具也如章安问十界互相有为因为果答俱相有因果隔难显因通易知如慈童女以地狱界发佛心等他释十界相望地狱唯秽佛界唯净中八展转望下为净望上为秽既互有净秽故名为通其实八通总举言十故知通义方是今文染净意也则唯佛界名净九俱通染今谓若如是者祇合云别则九秽一净通则十通净秽以谓染净与净秽同故反显别义方是今意也应知染净从迷悟体用而言净秽约凡圣界如而辨在迷以无明为体造九为用则净秽界如皆悉染也在悟以法性为体造十为用则净秽界如皆悉净也。
  故知剎那染体悉净。
  既了十通净秽故知剎那无明染体悉同圣人法性净体以法性任运具十界故言剎那者举至促之念也如止观云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三千未显验体仍迷。
  见思未破偏得迷名尔雅云仍因也。
  故相似位成六根徧照。
  七信已上肉眼具五眼故即能遍照十界乃至意根亦尔问身根如何遍照答十界色像皆身中现又以普现三昧而化十界即其相也当知六根徧照即因果具十之义彰矣章安谓因通果隔者盖约前三即为言耳。
  照分十界各具灼然。
  照既似真十必成百界兼假实任运三千请观各具灼然以验十通净秽。
  岂六根净人谓十定十。
  以法师功德品文未委示十界互具之相恐人定谓故此释之。
  分真垂迹十界亦然。
  相似徧照犹属缘修初住已上真修体显证法身之本垂十界之迹名不思议应也。
  乃至果成等彼百界。
  妙觉果成无别所显只是与彼理体百界究竟齐等他本作乃由果成者误释者云由分证佛果故能於百世界八相成道今谓百界纵尔等彼如何岂不以前文云三千未显验体仍迷故约相似已来明乎体显故知等彼须指前文况似位中云照分十界各具灼然斯亦照前百界之相耳又下文云三法只是证彼理三百界成道谅非此意。
  故须初心而遮而照。
  所显百界虽推上位能显三观要在初心。
  照故三千恒具遮故法尔空中。
  三千是权空中是实即法华诸法实相也实相必诸法故云恒具诸法必实相故云法尔盖显三观同时也问一家圆教二谛多以空假为俗中道为真何故权实复以假法为权空中为实答真俗约中边而辨权实约事理而分当知空者若望中道中既绝待空犹对假故属俗谛若望权法权是建立法空须泯亡故属实相然则不思议空体即中道以其名义涉於修成是故同俗也。
  终日双亡终日双照。
  此复亡前遮照照前遮照亦显同时故云终日如文句云非空假中照空假中又如止观云非三而三三而不三复疎成妙其例非一。
  不动此念徧应无方。
  此念之体廓周十界彻三际果上徧应何莫由斯易曰神无方而易无体[泳-永+韩]康伯曰不可以一方一体明也。
  随感而施净秽斯泯。
  施应由照泯相由遮。
  亡净秽故以空以中仍由空中转染为净。
  空中二观不独亡於所造之法抑亦转於能造之体何者无明非空中不转法性非空中不显非但无明法性体性不二空中二观即无明是自非即惑成智何由转染为净问圆破无明只应中道何用於空答空是中观之用中是空观之体空无中道未异偏真中道不空安能荡相是故诸文所说中观观无明显生法二空者良由此也问假观何不转染为净答假破尘沙尘沙障事事属化他非自行迷理之惑其实三观修在一心今就别论是故唯二。
  由了染净空中自亡。
  断德为了智德为亡前明亡相则云净秽后明转义乃言染净若谓同者那反其文。
  此以因果不二门成。
  因观染体果获净用但前属自行此摄化他也。
  六依正不二门者已证遮那一体不二。
  法身所住名常寂光法身非阴入之形寂光无庄严之相净名疏云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说身土离身无土离土无身名身土者一法二义今举遮那身必兼土故曰一体不二况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当知一切诸法无非佛法金錍云一佛成道法界无非此佛之依正一体不二又此义焉。
  良由无始一念三千。
  等彼百界。
  以三千中生阴二千为正国土一千属依。
  大论立三种世间谓众生住处五阴也众生世间即於五阴实法之中假立名字妄生宰主十界凡圣无不依此三种世间造十如是法。
  依正既居一心一心岂分能所虽无能所依正宛然。
  遮那身土如镜如器三千依正如像如饭镜器常一故无能所像饭常异故云宛然。
  是则理性名字观行已有不二依正之相。
  举此三位者即同前文三千未显验体仍迷所言相者即佛法界如是相也。
  故使自他因果相摄。
  自心因果及生佛因果常无间然。
  但众生在理果虽未辨一切莫非遮那妙境。
  问此与前文理性等已有不二依正之相何别答前一向明理具今徧指事造即是妙境如金錍云众生自於佛依正中而生殊见。
  然应复了诸佛法体非遍而遍众生理性非局而局。
  法体非遍约证云遍理性非局随情曰局问局义可尔法何不遍耶答理绝百非何遍之有盖从迷悟事说强分两端不二之性奚尝暂异。
  始终不改大小无妨。
  此约生佛各辨诸佛化他始终法体不改众生自行始终理性不改而皆大小依正无所妨碍。
  因果理同依正何别。
  此约生佛合论恐疑者云诸佛大小无妨固其然矣众生既局安得无妨故此释之。
  故净秽之土胜劣之身。
  同居方便实报皆有净秽之相尊特为胜生身为劣又通佛为胜藏佛为劣又丈六为胜随类为劣他释净谓寂光秽谓尘国胜谓法身劣谓尘身同居虽有净土比寂光还秽应身虽有胜应比法身还劣今观他意既寂光外唯言同居必法身外但论生身耳是则佛佛之化用岂有三千依正耶又若通取方便实报为秽尊特为劣者诸无此例况此中身土正谈自在之相安可以寂光为净法身为胜乎。
  尘身与法身量同尘国与寂光无异。
  身之与国皆言尘者显无数量也如文句记云寂光既徧遮那亦等诸身既与法身量同诸国亦与寂光不异以彼例此诸尘义同非谓举劣况胜。
  是则一一尘剎一切剎一一尘身一切身。
  身剎化事事既即理理无碍故事亦无碍良由诸佛已得即事之理所以身剎重重互现众生但有即理之事是故依正各各不融问众生虽自不融何不见佛互现答是盲者过非日月咎故无明未破纵生方便犹有障碍若至实报非但见佛亦复自融仍须知此互具现之相由无明未尽见如是事无明若尽法身究显则无彼此色相迭相见矣故文句记曰若云尘剎重重相入重重相有重重事等重重说等为未了者以事显理。
  广狭胜劣难思议。
  国之广狭既即寂光身之胜劣既即法身故难思议也此结前二句。
  净秽方所无穷尽。
  净秽方所亦必兼正报既一即一切故无穷尽也此结后二句。
  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兹自在用。
  应如染净门云故须初心而遮而照等今但略示非专理具而已由观三千空中而证法身寂光由观三千即假而现尘身尘剎。
  如是方知生佛等彼此事理互相收。
  前云故使自他因果相摄言其理也今云如是方知等者谓其证也不思议理理则胜事故互相收。
  此以染净不二门成。
  转染为净净用之相故有依正。
  七自他不二门者随机利他事乃凭本本谓一性具足自他方至果位自即益他。
  由性本不二故事用相即。
  如理性三德三谛三千。
  三千真俗中皆名为理俱以不改为性此指果人已显之性故以三德三谛言之记云德若无谛德无所依谛若无德谛不得显故以修成之德显於理性之谛今若不作此解如何消释下文。
  自行唯在空中利他三千赴物。
  常在寂光遍赴三土。
  物机无量不出三千能应虽多不出十界。
  机应之相不出十界十界之法不出三土若晓此已方会下文不出寂光之意何者且十如是中报最居末六凡界报止在同居两教二乘报在方便菩萨界报兼於二土三藏同凡通如二乘别教空假亦齐方便唯佛果报则属实报谓别圆修中地住所感也问寂光何得无报耶答有二种若自受用则属寂光即自行空中也若他受用则属实报即利他赴物也今论机应必须约他但以实造为机权造为应义斯见矣。
  界界转现不出一念土土互生不出寂光。
  转现即十界机应正报之相也互生即三土机应依报之相也斯皆指事即理正明自他不二问转现互生合是能应无记化化之用那通物机耶答众生身土亦是唯识变现随缘发生不定系於一界一土故言转言互耳他释四土互生皆是果上之用意谓身既现十土须生四而不思佛身有相寂土无形又若以寂土为生亦合以法身为用也。
  众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诸佛由三千理满故能应。
  理具三千以佛感佛三千理满以生应生方诸挹水阳燧引火类同则相亲气同则相合。
  应徧机徧欣赴不差。
  机发为欣应益为赴。
  不然岂能如镜现像。
  普门玄义云若依地人明阐提断善尽为阿梨耶识所熏更能起善梨耶即无记无明善恶依持为一切种子阐提不断无明无记故还生善佛断无记无明尽无所可熏故恶不复生若欲以恶化物但作神通变现度众生耳此则作意方能起恶如人画诸色像非是任运如明镜不动色像自形可是不思议理能应恶若作意者与外道何异。
  镜有现像之理。
  诸佛三千有起应之理异乎作意神通也。
  形有生像之性。
  众生三千有致感之性异乎梨耶所熏也。
  若一形对不能现像则镜理有穷形事不通。
  若一众生机发感动诸佛不应则理有所穷感而不通也问上句既云形有生像之性此中合云形性不通何谓形事耶答上据理性今即取事行如玄义明冥显二机并由过现善修三业方能感应岂可唯藉理具端拱待应乎他本云形事未通释者仍节此句属於下文非但喻义不全亦乃文势不便。
  若形与镜隔则容有是理。
  若机未交感则容有不应之理问如佛为阐提说法将非无机亦能致应耶答玄义明阐提阿鼻不断性善亦可为机但今正约显机为论故非冥非显机不取也。
  无有形对而不像者若镜未现像由尘所遮。
  理具三千未能显应由三惑所覆故见思无明障自行空中尘沙障利他三千。
  去尘由人磨现像非关磨者。
  去惑虽由三观现应实唯心性故粗垢先落则似像已彰无明后除则真应斯显。
  以喻观法大旨可知。
  观字音观察之观。
  应知理虽自他具足必藉缘了为利他功。
  果上利他之用不出智断二德此但由因中修了因故方获智德修缘因故乃成断德今推果从因意在观行也。
  复由缘了与性一合。
  缘了二因不但能成利他之功亦复自行由兹显理了因智慧正破三惑缘因福德助显三谛二修泯性故云一合。
  方能称性施设万端则不起自性化无方所此由依正不二门成。
  三千依正若望自行空中已属於他若望所赴物机仍属於自。
  八三业不二门者於化他门事分三密随顺物理得名不同。
  净名记云密者一一界中各具十故不可以一界测不可以多界测即名为密又文句记曰凡云三密必约应化自受用报平等法身何所论密。
  心轮鉴机二轮设化。
  玄义明三轮示现之相身轮示药珠二身药喻可畏破恶之形珠喻可爱生善之状口轮示毒天二毫毒喻说破恶法天喻说生善法心轮示随自他意随自如珠如天随他如药如毒然而身轮本属前门此门正在口密文举三者相带而明也。
  现身说法未曾毫差。
  身说无差必由心鉴。
  在身分於真应。
  真即法身应兼胜劣所以但言二身盖约相无相分不论报化之别故自受用报同名真身他受用报乃随类化身皆属应摄若据现身说法实唯应身今对真身辨者为欲从应显真相即非相以成三业不二故也。
  在法分於权实。
  说前三教七方便法皆名为权说圆教唯一佛乘法称为实。
  二身若异何故乃云即是法身。
  涅盘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法华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亦此义也当知圆应皆即真身前三教佛俱无是理。
  二说若乖何故乃云皆成佛道。
  法华明布施持戒等皆已成佛道乃至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并即权显实也。
  若唯法身应无垂世。
  通论之十界色像皆名垂世别语之且是王宫丈六身也。
  若唯佛道谁施三乘。
  两教二乘三教菩萨正属施权以人天乘非出世教故且略之。
  身尚无身说必非说身口平等等彼意轮。
  上明应即是法身已融矣权皆成实但是所说已融未显能说无异故今以身例说以二例意三皆平等方名不二。
  心色一如不谋而化。
  三业即法故一如即法而化故不谋。
  常冥至极称物施为。
  法化俱时欣赴无失。
  岂非百界一心界界无非三业界尚一念三业岂殊。
  显前果上三业不二本由因中百界尚一心以界无别法唯是依正三业但在正报而已界尚融一业岂定三。
  果用无亏因必称果若信因果方知三密本有。
  若信因心而具果用方知三密事乃凭本有本若信下无因果二字义虽无损语似不全。
  百界三业俱空假中故使称宜徧赴为果。
  三观功成百界用显。
  一一应色一一言音无不百界三业具足。
  但举应色言音而不云心者以身口是赴物之相故又上云称宜徧赴即心轮鉴机之义也。
  化复作化斯之谓欤。
  地持处明九种大禅菩萨成道转法轮等并在其中第六一切行禅中有无记化化禅即化复作化也玄义云不须作意故名无记。
  故一念凡心已有理性三密相海。
  前云因必称果盖明诸佛之本也今云一念凡心正示众生之德也摄为观体诸门并然学者临文无忘郑重理性三密者如来藏云一切众生贪恚痴中有如来身结跏趺坐此语甚熟而解者无几灵味小亮云生死之中本有真神佛体万德咸具而为烦恼所覆若能断惑佛体自现章安引古破云若言众生身中已有佛果此则因中有果食中有粪童女有儿等此见讲者不了一家谈具之义往往有过灵味之说指性善则谓二严己着点性恶则谓三毒长存计未出於自生道何殊於常见传习滋蔓伤如之何应知三密相海乃是不思议解脱妙用果上普现四性推觅尚不可得况因中所具相貌奚陈良以无明之心体即是明已有解脱妙用之性有非实有无非断无虽捡之未形而修之可发请寻止观不思议境三喻之文当解其理。
  一尘报色同在本理毗卢遮那。
  三密是遮那之用遮那是三密之体心色互举二必相兼一尘报色者此举身业之至微也身必兼口则三业俱妙肇师曰圣远乎哉体之即神。
  方乃名为三无差别此以自他不二门成。
  以自化他必用三业。
  九权实不二门者平等大慧常鉴法界。
  语出璎珞平等者权实二智同时而照也法界者二智所照权实之境也若准余文实照空中权照於假则以三法为界若据下文九权一实即於权假之中自分权实空中乃属非权非实是则但取十法为界以今正对所化之机故也。
  亦由理性九权一实实复九界权亦复然。
  九界十如皆变真常故名为权佛界十如皆合中道故名为实十界互具故曰实复九界等。
  权实相冥百界一念不可分别。
  即下文一理非权非实。
  任运常然。
  而权而实。
  至果乃由契本一理非权非实而权而实。
  此门从说法立名权实之相须约对机设教而辩准玄义所明对六道说人天教对四法界说四教若四教本云三藏教明世间布施持戒禅定即人天教又辅行云人天亦三藏摄是则约机即九权一实约教即三权一实也。
  此即如前心轮自在致令身口赴权实机三业一念无乖权实不动而施岂应隔异。
  能说既一所说何殊。
  对说即以权实立称在身即以真应为名。
  说权在应说实名真真非离应应即真故。
  三业理同权实冥合。
  上云不动而施以明权实相即今言理同冥合意显二法双非苟曰不然辞则烦重。
  此以三业不二门成。
  虽通三业正由口论成兹法妙。
  十受润不二门者物理本来性具权实。
  权实亦约十界言之何者此门摄眷属利益玄义明四种眷属获七番利益四种岂非十界之机七番亦是十界之益此机此益物性具焉问四趣云何利益耶答因益破恶果益离苦具如玄文。
  无始熏习或权或实权实由熏理恒平等。
  熏习之义备乎起信彼云如世间衣服实无於香气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於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前云性具权实即是真如无明也以此二法但有二名而无二体虽具权实之性实无权实之相今云无始熏习等者即是真如以无明熏故则生九权无明以真如熏故则是起一实然其二义皆是内熏必假外熏方得成就论明熏习染法即以妄境界六尘为缘熏习净法即以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为缘如是内外二熏众生无始孰不由此成权实机机虽有殊理本无二。
  遇时成习行愿所资。
  此明熏习增长既云行愿所资乃是别示外熏之义也。
  若无本因熏亦徒设遇熏自异非由性殊。
  辅行云以内具故他竟能熏故观所熏唯见理具若观理具则识真如常熏内具诸论教道不见此实虽内外熏以立种子不了新熏本有之意是故种子但同冥初问辅行之意将非指斥起信之说乎答是何言毁岂不闻摄大乘云法性不为惑所染不为真所净故法性非依持言依持者阿梨耶是也无没无明盛持一切种子又唯识宗说真如无知无觉凝然不变但说八识种子生灭又小乘经部亦有假立种子之义记主所斥盖是此耳起信谈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岂与摄论等同耶两误哉然复须知诸论所说或云真如生法或云梨耶生法皆是随顺悉檀赴物之意傥专四性安论二空故止观云天亲龙树内鉴冷然外适时宜各权所据今有传山门教者确执具义弹射华严起信宗师谓无圆满之解者一何伤乎况彼宗法性圆融具德真如随缘即义潺然但未如天台委示理具善恶之性抑同别教殊昧通方如止观明地论师以法性持真妄真妄依法性即心具一切法也贤首清凉等所说不亦如是耶荆溪云弘法利他之功不补非法毁人之失后昆慎之。
  性虽无殊必藉幻发。
  大论云幻化象马及种种物虽知无实然色可见下文四幻所喻咸同。
  幻机幻感幻应幻赴。
  可发为机通圣曰感现身名应说法云赴。
  能应所化并非权实。
  夫能应说权实之法所化得权实之益并依染净二缘之所建立染净如幻权实亦然故玄义云若取悟理理则非权非实不见一法。
  然由性具非权非实成权实机佛亦果具非权非实为权实应。
  珠非水火水火从缘理非权实权实随物。
  物机应契。
  物既内熏而机发应即外熏而契之此如自他门云欣赴不差也有本作契应者误。
  身土无偏同常寂光无非法界。
  十界之身无非法界三土之体咸同寂光机应皆然故曰无偏也。
  故知三千同在心地与佛心地三千不殊。
  请以上文非权非实之理解此心地三千则依俙识具矣观心论疏云若定谓一念之心具含万法是如来藏者即同迦毗罗外道因中先有果计若定谓心无万法修之方有者即同沤楼僧迦外道因中无果之计乃至云闻心具万法是如来藏即谓如囊沙闻心无万法即谓如兔角斯并永执邪见之人何可论道。
  四微体同权实益等。
  夫一地四微生诸卉木卉木虽异四微元同喻一理三千起诸权实权实虽别三千不殊既以受润为名故兹取譬问玄义以四微喻四德今何故喻三千耶答此则前文三德三谛三千其理是一也。
  此以权实不二门成。
  以说法故乃受润也。
  是故十门门门通入色心乃至受润咸然。
  十门枢要咸备观心观为能通心即所通方是记主立门之意岂上高谈不二虚论三千而令色心等自然流入耶前叙云一一门下以六即捡之当知通入非专上位。
  故使十妙始终理一。
  玄义所谈妙则妙矣然复未以一念三千而为指南故今约彼止观不思议境三千三谛之文述此十门今十门所通无非一理门既摄妙故使始终一以贯之。
  如境本来具三依理生解故名为智智解导行行解契理。
  境既具三生解导行必须具六六发境三故云行解契理。
  三法相符不异而异而假立浅深设位简滥。
  境智行妙虽始终相符而智行有浅深故位妙有高下约事暂异据理常同故云假立玄义曰平等法界尚不论悟与不悟孰辨浅深既得论悟与不悟何妨论於浅深。
  三法祇是证彼理三。
  三法妙显祇是境妙三轨开发正属究竟傍通分真。
  下之五章三法起用。
  感应等五妙前三正是起用后二乃是用之所被又三法之中法身般若用之体也解脱体之用也又般若有权实二智实智真理为体权智鉴物为用。
  三法既是一念三千即空假中成故有用。
  牒前十妙始终三法悉是因观心性成故有用成谓从因至果因以自化他。
  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诸佛之法本迹非遥故重述十门令观行可识。
  观行者即十境十乘也十境虽异皆以一念为所观十乘虽殊皆以三法为所显应知非玄义无以成智妙非止观无以成行妙兼而示之者在兹十门也又未捡玄义则不知十门所摄未寻止观亦不了十门之所通今之重述为令彼此捡寻者窥数纸之文睹二部之奥也梁肃云求珠问影之类稍见罔象功信不谨矣。
  首题既尔揽别为总符文可知。
  首题是总经文为别既而揽彼别文谈斯总义故可将此总义符其别文以至文句但粗分章段者盖有玄义总冠於别也故文句记云所以释题不可率尔题下别释理非容易前叙以迹例本又以名例四义已备矣是故结云首题既尔。

  十不二门文心解(终)

  自天圣六年冬十月寓钱唐石室兰若随讲私解至皇佑四年秋八月於吴兴西溪草堂因门人请勤版次方再治定见此注者可别新故。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十不二门文心解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