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净土汇语 - (TXT全文下载)

如其不然。恪遵佛敕。

  出胎隔阴之迷

  古云。声闻尚昧出胎。菩萨犹昏隔阴。予初疑声闻已具六通。菩萨双修定慧。何繇昏昧。均未能免。及考之自己。稽之他人。昨宵之事。平旦忽尔落然。况隔阴乎。乍迁一房夜起。不知南北。况出胎乎。彼诸贤圣之昏昧。盖暂昏而即明。俄昧而渐觉者也。而我等凡夫。则终於昏昧而不自知也。舍身受身。利害有如此者。为今之计。直须坚凝正心。毋使剎那失照。而复恳苦虔诚。求生净土。生净土则昏昧不足虑矣。既放其心。复拨净土。危乎哉。

  愿力

  吕文正公。每晨兴礼佛。祝云。不信三宝者。愿弗生我家。愿子孙世世食禄护持佛法。后吕氏所出。若公着。若好问。若用中。皆贵显而奉佛。夫文正亦秪是人。世之善愿而竟酬所期。至累世不绝。况求生净土。为出世间之大愿乎。文正之愿。取必於子孙者。得否未可知。况求生净土。取必於自己有乎。故知净土不成。良以其精诚之未至耳。昔有贵室供养一僧。问僧云。师百年后。肯来某家否。僧一笑。遂为其子。近世总戎范君。亦其父所供僧也。二事正类。夫一时之笑诺。即朵质於豪门。岂得积久之精诚。不托胎於莲品。因果必然。无容拟议矣。

  九品往生

  土人有薄净土而不修者。曰。譬如吾辈。当以科名入仕。奈何作岁贡授官耶。一土人云。此喻大谬。莲台自分九品。公何不取其最上。而甘作下品乎。今莲士。科三百。亦可分上中下而九品之也。公何不取彼魁元。而甘作榜尾乎。上品上生。即莲科之榜首也。故颂之者曰。三心圆发。谛理深明。金台随往。即证无生。其在宗门。则大彻大悟。而所谓心空及第归者。此也。向土人怃然曰。吾疑於是冰泮。

  竹窗三笔
  昼夜弥陀十万声

  世传永明大师。昼夜念弥陀十万。予尝试之。自今初日分。至明初日分。足十二时百刻。正得十万。而所念止是四字名号。若六字。则不及满数矣。饮食抽解。皆无间断。少间则不及满数矣。睡眠语言。皆悉断绝。少纵。则不及满数矣。而忙急迫促。如赶路人。无暇细心切念。细念。则不及满数矣。故知十万云者。大槩极言须臾不离之意。而不必定限十万之数也。吾恐信心念佛者。或执之成病。因举吾所自试者以告。或曰。此大师禅定中之事也。则非吾所知矣。

  游名山不愿西方

  游五台者。曰文殊在。游峨嵋者。曰普贤在。游普陀者。曰观世音在。独不曰西方极乐世界。有弥陀在乎。又不曰三大士者徒仰嘉名。阿弥陀佛现在说法。亲炙休光之为愈乎。又不曰跋涉三山。累年月而后到。信心念佛。一弹指而往生乎。大可叹也。

  净土寿终

  或问第二愿云。国中天人寿终更无生三恶道者。则有生有死。特不堕落耳。何谓生彼国者。皆无量寿。曰后不云乎。国中天人寿皆无量。除其本愿。愿出度生者。十疑论亦曰。生彼国土。得无生忍已。还来此世。救苦众生。则悲愿行化。非此土死生比也。

  不愿西方(一)

  或问一僧。公愿生西方否。曰吾不愿也。乃所愿来生着缘袍。一妻一妾而处室也。此即吾之极乐国也。问者嘿然以告予。予谓各人有志。志在富贵。何西方之为。虽然。富贵虽非道人美事。而亦须修顽福以得之。倘不修福。未必得为缘袍郎。而或作缘衣人也。未必配淑女於名门。而或纳六礼於齐人也。犹未也。倘有业焉。且不得为缘衣人。而或为金衣公子之流。事未可知也。且不得纳礼於齐人。而或依栖於圉人校人庖人。事未可知也。犹未也。倘业重焉。金衣或变而为赤鍱焉。事未可知也。圉人校人庖人。或变而为阿旁焉。事未可知也。悲夫。

  不愿西方(二)

  又问一僧。公愿生西方否。曰吾不愿。亦不不愿。东方有佛。吾往东方。西方有佛。吾往西方。南北上下。亦复如是。吾何定於西方也。又问一僧。公愿生西方否。曰八金刚抬我过东方。吾不来。四天王抬吾过西方。吾不去。吾何知所谓东西也。合而观之。前之一人。汩没於五浊者也。此二人者。一则随生。一则无生。虽然曰随生。未必其真能作主。而不被业牵也。曰无生。未必其真得无生法忍而常住寂光也。如未能。则戏论而已。又未能。则大言不惭而已。难矣哉。

  念佛不见悟人

  或问参禅得悟者。相望於册。念佛得悟者。何寥寥其未闻也。噫盖有之矣。子未之见也。且参禅人。得理之后。终不哓哓以自鸣也。龙天推出。然后声振一时。而名垂后也。彼曹溪佩黄梅之心印。苟不失口於风旛。一猎人之守网夫而已。清素受慈明密记。苟非邂逅於荔枝。一丛林之闲老汉而已。子何自而知之。况实心念佛者。志出娑婆。精求净土。念念如救头然。即其悟本性之弥陀。了惟心之极乐。若终身隐而不出。子亦乌得而知之也。凡上上品生者。皆得悟人也。往生传不可不读。

  一蹉百蹉

  古云。今生若不修。一蹉是百蹉。一之至百。何蹉之多。直至於是。经言离恶道。得人身难。得人身。逢佛法难。然而逢念佛法门。信受为尤难也。如经所言。蚁子自七佛以来。未脱蚁身。安知何日得人身。又何日逢佛法。又何日逢念佛法门而信受也。何止百蹉。盖千蹉万蹉。而无穷也。伤哉。

  蔑视西方

  居士鲍始者。日诵法华楞严。久之知解通利。遂作西方论。答客问共三篇。初一篇犹谈正理。而稍稍带言西方不足生。次二篇则甚言愿生西方者之非。或劝予辟之。予忆空谷禅师。谓谬人之言。比於樵歌牧唱。不必与辩。今鲍所论。皆援禅门正理。易以入人。则因而疑悞众生。退失往生之愿。为害非细。不得终嘿矣。其初一篇。分三等西方。一为文殊。普贤。马鸣。龙树。诸菩萨。所生之西方。二为远公永明等诸知识。苏子瞻杨次公等诸贤者。所生之西方。三为凡庸。恶人。畜生等。所生之西方。其说近似有理。但九品往生。经有明文。昭如日月之在中天。何须待尔别为三等。一王创制。万国钦崇。山野匹夫。另立科约。可乎。其谬一也。佛明九品者。西方原无二土。而人机不同。故往生者。自成其九。鲍之说。是西方原说三等之土。以待三等之人。与经不恊。其谬二也。又言永远诸知识。诸贤者往生。实非自利。纯是利他。夫求生彼国。正为亲近如来。冀求胜益。诸大菩萨。且置弗论。只如苏杨诸贤。岂皆菩萨地尽。特往极乐度生。更不自利者耶。行愿品颂云。亲睹如来无量光。见前授我菩提记。求授记。非自利而何。其谬三也。又曰。圣凡同体。迷悟而优劣暂分。返照回光。反掌而圣凡逈别。既其返照。如何翻成逈别。又曰同体可乎。自语相违。其谬四也。又曰。毋执我相。欲生彼土。而佛顾叮咛告诫。劝发求生。是佛教人执我相耶。其谬五也。至於第二第三篇。弥加诋毁。其谬更甚。曰今主法者。惟以净土为事。惟以此事为真。则净土是假耶。佛说净土是诳语耶。不信有金色世界。楞严所呵也。鲍日诵楞严。而作此断见。其谬六也。又云。一心不乱。非执持名号。念念专注之谓也。若说执持者有如云布。亲见数人。昼夜念佛。又经几位老善知识印过。后皆入魔罥。不可救拔。夫执持名号。佛说也。是佛悞此数人入魔罥耶。现见不念佛而参禅。亦有着魔者。何也。经言念佛往生者。得不退转。则必入圣流。佛许入圣流。鲍以为入魔罥。其谬七也。又云所谓一心者。乃当人本有之心。本自灵妙。本是具足。除是之外。更无别法。夫经文明说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何得革去上文四字而说一心。若无经文。空口高谈。如是说心亦无不可。此则金口所出真语实语。是佛差说。鲍为改正耶。法华云。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又如何解。其谬八也。又曰。依此法修。必入邪道。前曰入魔罥。今曰入邪道。念佛之为害如此乎。佛何不禁人念佛。而待鲍禁也。其谬九也。又云。上古人先劝人得本。后劝往生。夫念佛往生。原是下学而上达边事。先上达。后下学。於理通乎。宁有先状元及第。位登宰辅。方乃习读六经论孟学做举业文字者乎。其谬十也。又云。若佛法止此。只消一卷弥陀经足矣。只靠此经。谁不可作人天师。谁不可称善知识。夫法华。楞严华严般若等。诸大乘经。无日不诵。无日不讲。有谁偏执弥陀一经。而扫灭诸经耶。虽然。秪恐不曾真实专靠一经耳。专靠一经得念佛三昧。称善知识。亦何忝乎。十一谬也。又云。佛剎无尽。若专教人求生一剎。其余佛剎。岂不冷静哉。宁知尽微尘众生皆生一剎。不见增多。尽微尘众生无一生彼剎者。亦不灭少。何冷何暖。何静何喧。而作儿童之见。邪僻之说。十二谬也。千经万论。赞叹西方。千圣万贤。求生彼国。独鲍一人重加毁訾。何其不惧口业也。居士初时信心虔笃。吾甚爱之。今若此。吾甚忧之。

  出世间大孝

  世间之孝三。出世间之孝一。世间之孝。一者承欢侍彩。而甘旨以养其亲。二者登科入仕。而爵禄以荣其亲。三者修德励行。而成圣成贤以显其亲。是三则世间之所谓孝也。出世间之孝。则劝其亲齐戒奉道。一心念佛。求愿往生。永别四生。长辞六趣。莲胎托质。亲觐弥陀。得不退转。人子报亲。於是为大。予昔甫知入道。而二亲云亡。作自伤不孝文以伸悲恨。今见在家出家。而众中有具庆者。於是倍增感慨。而涕泗交零。稽首顿首以劝。

  三难净土

  一人问。释迦如来以足指按地。即成金色世界。佛具如是神力。何不即变此娑婆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之处。便成七宝庄严之极乐国。乃必令众生。驰驱於十万亿佛土之迢迢也。噫佛不能度无缘。子知之乎。净缘感净土。众生心不净。虽有净土。何繇得生。喻如十善生天。即变地狱为天堂。而彼十恶众生。如来垂金色臂牵之。彼终不能一登其阈也。是故剎那金色世界。佛摄神力。而依然娑婆矣。又一人问。经言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斯言论事乎。论理乎。噫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云礼佛一拜。从其足跟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今正不必论其事之与理。但於至心二字上着倒。惟患心之不至。勿患罪之不灭。事如是。理亦如是。理如是。事亦如是。何足疑也。又一人问。有人一生精勤念佛。临终一念退悔。遂不得生。有人一生积恶。临终发心念佛。遂得往生。则善者何为反受亏。而恶者何为反得利也。噫积恶而临终正念者。千万人中之一人耳。苟非宿世善根。临终痛苦逼迫。昏迷瞀乱。何繇而能发起正念乎。善人临终退悔。亦千万人中之一人耳。即有之。必其一生念佛悠悠之徒。非所谓精勤者。精则心无杂乱。勤则心无间歇。何繇而生退悔乎。是则为恶者。急宜修省。毋妄想临终有此侥幸。真心求净土者。但益自精勤。勿忧临终之退悔也。

  念荳佛

  僧有募化施主黄荳。每念佛一声。过荳一粒。一人作之。余人效之。号为荳儿佛师父。夫世尊教人念佛。制为数珠。何乃不遵佛制省力事不作。而作此吃力事也。且百八之珠。周则复始。乃至百千万亿而无尽。今一合之荳。周则复始。亦复无尽。而何为念过之荳置不再用。更换新者。其言曰。念之至斗至石。送诸庵寺。作腐供众。亦迂矣。或曰。古之人有行之者。如往生集所载是也。曰彼非数荳。傍人计其念佛。多不可计。约之当盈两载。今粮舶大者载米千石。两载则极言其多耳。非数荳如今人也。即实数荳。其心亦不如今人也。

  念佛人惟一心不乱

  或问。妙喜云。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念佛果愚人所为乎。噫。予昔曾辩之矣。妙喜但言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不言愚人终日一心不乱求净业也。又问古德偈云。成佛人希念佛多。念来岁久却成魔。君今欲得易成佛。无念之心不较多。无念念佛。奈何以有念念佛。曰。此为散心念佛。而不观心者劝发语也。不曰岁久而一心不乱者成魔也。未曾念佛。先忧有念。是犹饥人欲饮。先忧饱胀而不食者矣。又问。六祖云。东方人造恶。念佛求生西方。意旨何如。曰六祖言恶人念佛求生。不曰善人念佛。一心不乱者求生也。且恶人必不念佛。其有念佛者。伪也。非真念也。喻如恶人修十善求天堂。恶人必不修十善。其有修十善者。伪也。非真修也。曾未有善人一心念佛而不生西方者也。又问。古德云。舍秽取净。是生死业。奈何舍娑婆求极乐。曰彼言舍秽取净者为生死业。不言一心不乱取净土者为生死业也。子未舍秽。先忧取净。与前之忧有念同矣。又问禅宗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又云佛来也杀。魔来也杀。则何为念佛。噫彼言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不言一心不乱四字。吾不喜闻也。彼言佛来也杀。魔来也杀。不言一心不乱来亦杀也。夫归元无二。方便多闻。是故归家是一。舟车各行。以舟笑车。以车笑舟。俱成戏论。此理自明。无烦赘语矣。又问。近有人言吾不念佛。良繇内有能念之心。外有所念之佛。能所未忘。焉得名道。噫。彼盖以独守空静为道乎。内有能静之心。外有所静之境。不亦能所宛然乎。曷不曰一心不乱则谁能谁所。何内何外也。吾与尔既修净土。止愁不到一心不乱田地。若一心不乱。任他千种讥万种谤。当巍巍不动如泰山耳。更何疑哉。

  简藏炼磨

  一儒者谓予曰。吾辈负笈从学。必具束修於师。而助馆谷之资於主人。今简藏僧。览常住经典。无所助於常住。而安坐受供。又每季得嚫金五钱。此何说也。予笑曰。公犹未知炼磨期中事乎。一冬之期。先致米一石於常住。而昼夜鞭逼念佛。无斯须停息。仍每日必负薪。或远在十余里之外。打七然后暂免。何不移简藏之供。而供此苦功办道之行人乎。时僧颠倒。以至於是。处处皆然。吾亦不知其何说也。

  云栖法汇(四十八问答录出)

  问。放生鱼鸟等。念佛持咒。愿彼往生。可往生否。答。罪轻缘热。承法力亦得往生。罪重缘疏。止灭罪改形善趣。放生咒愿之人。福不唐丧。目连度蜂。作盟证。

  寿光禅师偈云

  放生赎命事虽庸  无限阴功在此中  一岁积成千种福  十年培养万重功  已赴网罗遭困阨  将投汤火近惊忡  临形遇赦恩无极  彼寿隆兮尔寿隆
  净业弟子  (虞执西 严培西)仝敬录

  云栖净土汇语(终)

  答虞德园

  前与彼辨者。姑置勿论。更辨之。前辨是折伏狂愚。今辨是与贤智者。平气商确。乞勿作一例视之。极知居士爱我。必欲此刻为全书耳。我今此辨。亦如居士爱我。惟谅照是幸。

  共命鸟

  非也已。改作恐非矣。然不可不辨。共命不专极乐。雪山五天竺皆有之。法华诸经屡取为喻。注释者止言两头。及翻译名义俱然。曾无人身之说。即鸡头摩所传图绘。然亦无存。亦未闻何经传载。此五通菩萨。言是人身也。岂得以工匠所作为准凭耶。故前辨云。有经论出载则可。且极乐地平如掌。无有诸山。今装塑西方境。作山形。安可信也。时人于古圣贤注疏。恒求其错。工匠人所作。反蹈常袭。故不敢作一语辨正。独何欤。又云。蛇身亦得称帝。夫蛇身者。尚称为帝。而不称为蛇。今人身者。反不称人。而称鸟耶。故前辨云。既是人身。不得称鸟。愚意。蛇身者肤鳞鳞。如蛇皮耳。非真蛇也。若真蛇者。将横身而称帝欤。则俨然一蛇。何以御臣民。将正身而称帝欤。则无手无足。袅袅如竹竿。何由而立。何由而坐。何由指挥动作。而行政事。乃至神农牛首。亦状貌似牛。如沛公龙颜班超虎头之类耳。若真双角指天。两耳披风。针其毛。长其喙。世所谓牛头马面者。阎罗王之部卒也。人将走而避之。之不暇矣。故昔人谓。外纪不可尽信。而共工头触不周。王充辨云。既不周号为天柱。共工力能触之使折。何以战而不胜。此论不徇旧说。痛快千古。今之共命。恐亦类是。

  白鹤

  按政和图经云。鹤有玄黄苍白。白为最良。穆天子传云。天子至巨搜二氏。二氏献白鹤之血。以饮天子。如寻常白鹤。畜者颇众。何必以献至尊。若其献者。必珍贵异常。世所希有故也。稍有黑毛。非真白鹤。若真白鹤。毛羽纯白。不肖儿童时。闻一博古老人所说。高瑞南亦闻之。可证。又引鹅鹭亦白。然此等原不以白为贵。不可以例。如鹤白鹦鹉白龟白鹿白兔白象白。皆以白为贵。世所希有。鹤之纯白。正是此类。请更详之。

  耳所未闻目所未见

  经云。尚无恶道之名。即耳不闻此名也。不过极言其决无恶道耳。若云。亦必谈及恶道。当有闻者。则彼土目中。且实见鹤雀。宁止耳闻。据此应改文云。尚有恶道之实。何况有名耶。前以彼怪行文倒说。不知其意若此。
  居士奇卓之才。淹博之学。震旦国中等埒无几。今在禅门。正儒释二家。望以为赤帜。而随之转移者也。不宜反为拘名滞相者所惑。宜以大方之论。折其小见。圆通之旨。破其偏枯。使正法大明于世。以报佛恩。乃分内事。奈何塞毗耶不二之门。较东西于曲径。撤灯王师子之座。争尺寸于绳床。非所望于后身之金粟也。如不肖者。不希法师之位。不慕善知识之名。不贪求四众归仰。即谤满天下。甚而覆瓿代薪。亦任之而已矣。

后序

  自西有国名极乐。一名安养。一名清泰。余意即西域。而馆甥长孺谓。是界外不思议之境。其主预十六王子。嗣五十三佛。感应玄对。忆念灵通。比磁石凑金。澄流见月。古圣存而不论。阐提疑而不生耳。为三藏者曰。香光空说庄严。龙门点额。孺曰。唯唯。菩萨往焉。如稻麻竹苇焉。观音证入佛慧。与势至同摄众生耶。否耶。学一先生者曰。举足诞登道岸。无取遐方。孺曰。唯唯。名流颂焉。如绮采琳珪焉。孔称西方圣人。即释赞无量寿佛耶。否耶。(梁简文帝。徐陵。宗炳。谢灵运。刘孝仪。梁肃。苏颋。李白。柳宗元。权德兴。于邵。穆员。王维。刘禹锡。任华。白居易。韦皋。姚合。张蠙。刘长卿。杨亿。宋白。苏易简。文彦博。王旦。苏轼。赵孟俯。先后赞颂西方之词。并载文苑诸书。伏羲。女娲。及侍郎庾诜。县尉马子云录事唐于昶辈。往生净土事。载正史并须弥像图诸书。余见往生集)沦七趣者曰。蓬来大有佳境。何必乐邦。孺曰。唯唯。羽士悟焉。如披砂值宝焉。金丹西是本乡。喻金仙身依此土耶。否耶。(紫阳悟真篇云。释氏教人修极乐。祇缘极乐是金方。大都色相惟兹实。余二非真。谩度量。序中则云。黄老悲其贪着。乃以长生之术。顺其所欲。渐次导之。若根性猛利之士。见闻此篇。则知伯端得达摩最上一乘之妙旨。如其习气尚余。则归中小之见。所谓中小者。金丹是也。古有受观经而焚仙经者。今反取其所焚之经。而徧诵之曰。吾师神鸾。将无中小之见乎)既而疑者日益进。因指[乳-孚+古]鬼。托之乎青莲。全真托之乎金莲。妖贼托之乎白莲。盖莲宗云。孺曰。唯唯。周子无赖。乃亦托之乎爱莲。汝犹不知红莲舌相近在云栖。吾为若强问之。而若强听之矣。於是云栖以无答答。强名曰答。一夕众疑与余同释也。曰良哉开士。无论[纟*牟]钵之王何宗门之游夏。殆珍域之三圣哉。请为三圣。流通此答。孺曰。唯唯。熙不胜大愿。
  佛成道日。樗放居士李阳春书。

净土疑辨序

    豫章微休居士 陈 所蕴 撰
  莲池禅师作净土疑辨。摧慢幢。破痴网。如暗得灯。如贫得宝。真渡苦海之慈航哉。即天台永明之论。未有若此之精切而着明者也。修净土者。最宜服膺。或疑末后戒彼恣意妄谈。贻苦报於无尽。其言得无己甚乎。余曰。非己甚也。尝考唐房翥暴卒。至冥间见王。王曰。据案簿。君曾劝一老人念佛。已生净土。君承此福。亦合生净土。遂放还吕。师证云。阐提之辈。不信有西方。不能自修。又障他人修。入地狱如箭射。夫一口业也。劝人念佛。亦令生净土。障人念佛。入地狱如箭射。恣口业者。其真可惧也哉。故曰莲池禅师之言。非己甚也。

净土疑辨后跋

  微休居士。鸣道学於靖江。有武城弦歌之风。既致政励精华严。镂梵本为方册。以便读学。而复弘赞净土。刻予所着疑辨。广为流通。夫尚志十玄之门。栖神九莲之域。可谓深契普贤愿王。妙入毗卢性海者矣。惜早逝不令曹鲁川见之。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云栖净土汇语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