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行愿品疏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大小乘释经部 - 华严部疏
文件大小:0.73mb。
书籍内容:

续藏经 华严经行愿品疏
 唐 澄观述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一(并序)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述
  (总有十门。此卷有四。一第一教起因缘门。二第二教门权实门。三第三所诠义理门。四第四辩定所宗门)。
  大哉真界。万法资始。包空有而绝相。入言象而无迹。妙有得之而不有。真空得之而不空。生灭得之而真常。缘起得之而交映。我佛得之妙践真觉。廓净尘习。寂寥於万化之域。动用於一虚之中。融身剎以相含。流声光以遐烛 我皇得之灵鉴虚极。保合大和。圣文掩於百王。淳风吹於万国。敷玄化以觉梦。垂天真以性情。是知不有大虚。曷展无涯之照。不有真界。岂净等空之心。大方广佛华严经者。即穷斯旨趣。尽其原流。故得恢廓宏远。包纳冲邃。不可得而思议矣。指其原也。情尘有经。智海无外。妄惑非取。重玄不空。四句之火莫焚。万法之门皆入。冥二际而不一。动千变而非多。事理交彻而两亡。以性融相而无尽。若秦镜之互照。犹帝珠之相含。重重交光历历齐现。故得圆至功於顷克。见佛境於尘毛。诸佛心内众生。新新作佛。众生心中诸佛。念念证真。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一毫之善。空界尽而无穷。语其定也。冥一如之无心。即万动之恒寂。海湛真智。光含性空。星罗法身。影落心水。圆音非扣而长演。果海离念而心传。万行忘照而齐修。渐顿无得而双入。虽四心被广。八难顿超。而一极唱高。二乘绝听。当其器也。百城询友。一道栖神。明正为南。方尽南矣。益我为友。人皆友焉。遇三毒而三德圆。入一尘而一心净。千化不变其虑。万境顺通于道。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入普贤之玄门。曾无别体。失其旨也。徒修因於旷劫。得其门也。等诸佛於一朝。杳矣妙矣。广矣大矣。实乃声诸佛之灵府。拔玄根之幽致。升慧日以廓妄。扇慈风以长春。包性相之洪流。掩群经之光彩。岂唯明逾朝彻。静越坐忘而已耶。然玄籍百千。幽关半掩。 我皇御宇。德合乾坤。光宅万方。重译来贡。东风入律。西天轮越海之诚。南印御书。北阙献朝宗之敬。特回明诏再译真诠。光阐大献增辉新理。(澄观)顾多天幸。钦瞩盛明。奉 诏译场。承旨幽赞。抃跃兢惕。三复竭愚。露滴天池。喜合百川之味。尘陪华岳。无增万仞之高。大方广者所证法也。佛华严者能证人也。极虚空之可度。体无边涯。大也。竭沧溟之可饮。法门无尽。方也。碎尘剎而可数。用无能测。广也。离觉所觉。朗万法之幽邃佛也。芬敷万行。荣曜众德。华也。圆兹行德。饰彼十身。严也。贯摄玄妙。以成真光之彩。经也。总斯七字。为一部之宏纲。则无尽法门。思过半矣。
  稽首归依真法界  光明遍照诸如来  普贤文殊海会尊  愿得冥资赞玄妙
  将释经义。略启十门。第一教起因缘。第二教门权实第三所诠义理。第四辩定所宗。第五修证浅深。第六彰教体性。第七部类品会。第八流传感通。第九释经名题。第十随文解释。
  ○今初。夫法无言象。非离言象。无言象而倒惑。执言象而迷筌。故圣人利见。垂象设教。必有由矣。非为小事。必由大缘。非是一因。因缘无量。亲能发起目之为因。疎而助发名之为缘。先因后缘。各开十义。
  ●初因十义者一法尔常规。二酬昔行愿。三遂通物感。四明示真门。五开物性原。六宣说胜行。七令知地位。八显果德严。九示其终归。十广利今后。
  今初。第一法尔常规者。一切诸佛。法尔皆现无尽身云。於无尽剎。常转圆满无尽法轮。令诸众生达本还原。穷未来际。无有休息。更无异辙。犹皇王帝道千古同规。是故经云。无量劫中修行满。菩提树下成正觉。为度众生普现身。如云充满尽未来。十方菩萨偈云。汝观无上士。广大智圆满。不择时非时。演法恒无尽。既不择时说无间矣。又云法王大威力。常转妙法轮。明知此经法尔常说。犹日月之照不因川源。如万籁之声非关抚击。
  二酬昔行愿者。何以法尔如是转耶。宿因深故。宿因既深。起果亦大。因相云何。谓诸如来。创蹑玄踪。双运悲智。愿周法界。行满剎尘。誓将无尽法门。度尽无边生界。酬昔行愿。广辟法门。略有二种。一宿愿力。二宿行力。故开敷树华夜神言。善男子。世尊往昔为菩萨时。见一切众生着我我所住无明暗室。乃至云。既见是已起大悲心。为欲利益一切众生。起诸大愿。修诸行等。又十方菩萨偈云。佛於无量劫。勤苦为众生。云何诸世间。能报大师恩。明因深也。
  三遂通物感者。谓证解脱乐。寂然不动。机宜叩圣。感而遂通。其犹明月无心水清影现。亦有二种。一通。二别。通谓凡厥生灵。皆含佛智无不被矣。别谓虽皆普被。机有优降。益有浅深。其犹一水方圆任器。略分五种。一者正为。谓一乘圆器故。经云。此经不入余众生手。唯除乘不思议乘菩萨。又云。非余境界之所知。普贤行人方得入。又云。若有以清净。精勤集福智。具足大功德。闻教能随入。皆正为也。二者兼为。谓今虽未解。而能信向以成坚种。如食金刚终竟不销。设因余过。堕於三涂。闻经信力速能证悟。故地狱天子。因光生天。三重顿圆十地功德。明有信心海水劫火不能为障。三者引为。谓权教菩萨。未堪直闻圆融之法。故十地中借其次第行布之法。而诱引之。后令入实。其犹置药乳中乳能愈病。以圆投相。相自亡权。四者权为。谓二乘之人既不闻见。故诸菩萨权示声闻。或示在座如聋如盲。彰其绝分。警余欣乐。或示在道。开悟自他。知可回心。自非究竟。五者远为。谓谓凡夫外道阐提。虽闻生谤堕於地狱。一熏耳识功不唐捐。终令获益。乃至成佛。如狂骂药服必病除。如毒涂鼓闻者皆死。是故经云。譬如生盲不见日。日光亦为作饶益。令知时节受饮食。永离众患身安隐。无信众生不见佛。而佛亦为兴义利。闻名及以触光明。因此乃至证菩提。以斯五类。收无不尽。若约正为。则后四类皆其所拣即余众生。若约远为。邪见尚收。况於三乘而不遍被。故慈云广布。若天无私。不拣荣枯。遐霏法雨。
  四明示真门者。顿缘遍转欲示真乘。不识宝玉不得其用。或连城刖足。夜光案剑。或执石为宝。掬泡谓珠。今欲还源。要须明解。是故经云。众生无始来。生死久流转。不了真实义。故诸佛兴世。然触事皆真。要唯有二。一事。二理。亦即二谛。此经双明。此复有二。一性相昭着。谓不唯说事令物沦相。不唯明理使物滞空。凡是一义。必性相双明。使夫学者不滞偏执。二事理交彻性相浑融。此复有二。一事理无[得-彳]二事事无[得-彳]。次下当说。
  五开物性源者。谓上理事众生性有。其犹要是真璞琢成宝器。良以众生。性含智海。识洞真空。衣蔽玄珠。室埋秘藏。而妄随境变。体逐相迁。鼓击真源浩荡无际。今令知心合体忘照性情。莹摸内之金容。剖尘中之经卷。故谈斯教。以示真原。是以经云。凡夫迷佛智。没溺生死流。菩萨无着心。普救咸令出。
  六宣说胜行者。既知性有。须起胜行。若不修行。终不返源。如数他宝自无其其分。说食与人终不能饱。匪知之艰。行之艰矣。经云。不如说行。於佛菩提则为永离。然有二种。一者遍成诸行。二者顿成诸行。言遍成者。谓次第浅深各各差别。於中又二。一者行本。二者行相。言行本者谓菩提心。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相。魔所摄持故。二千行法冠之最初。善财求友。先陈已发有菩提心。是法器故。然菩提心略有三种。一者心体。二者心相。三者心德。言心体者。广有无量。海云比丘说有十心。要略唯三。一者直心。一向正念真如法故。即是大智无所执着。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谓发大愿。即四弘等。三者大悲心。救护一切苦众生故。则前二所作亦为众生。下慈氏云。菩提心灯。大悲为油。大愿为炷。光照法界。光即大智。言心相者。谓要无齐限。若约悲愿。尽度众生。尽修诸行。故伊舍那优婆夷云。菩萨不为调伏一众生故发菩提心。乃至不为调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诸众生故发菩提心。次正释云。为度一切众生尽无余故。发菩提心。如是略列二十种法。结为百万阿僧祇方便行故。发菩提心。其一一行。皆无齐限。若约正念真如无齐限者。则下无众生而可度者。上无菩提而为所求。中无万行而可修断。亦无真如而为所念。故净名云。当令此诸天子舍於分别菩提之见。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即斯意也。若融上三心。则度而无度。修而无修。故经云。若於一切智。发生回向心。见心无所生。当获大名称。然大愿为主。愿有无量。而多说四弘者。对於无作四谛理故。一众生无边誓愿度者。度於苦源。二烦恼无边誓愿断者。断於结集。三法门无尽誓愿学者。学於道谛。四佛道无上誓愿成者。证於灭理。言无作者。不同小乘有生有灭。谓造境即中。无不真实。阴入皆如。无苦可舍。烦恼即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盘。无灭可证。无苦无集。即无世间。无灭无道。即无出世。不取不舍。直趣真实。若更深入。应知一苦一切苦。则一度一切度。事事无[得-彳]故。一惑一切惑。则一断一切断。见惑原故。一道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华严经行愿品疏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