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如来行迹颂 - (TXT全文下载)

是时夫人眠梦。见人乘象入怀。梦悟自知身重。天献饮食。自然而至。不复乐於人间之味。此乃周昭王即位二十三年癸丑七月十五日也。
  明年甲寅岁  四月初八日  从右胁诞生  端正好男子  生时灵瑞事  不可具言说  天雨华散地  龙喷水浴身  生已莲承足  四方各七步  两手指天地  即作师子吼  天上及天下  唯我为独尊  父母共异之  命名为悉达  召诸相者占  占已皆奏曰  年登十九岁  必作转轮王  若便出家者  当证一切智  又有香山仙  礼已自悲泣
  瑞应经云。菩萨住胎。十月满足。四月八日。夫人将诸采女。游蓝毗尼园。攀无忧树。欲牵摘华。菩萨从母右胁而生。于时树下七茎莲华自然而生。大如车轮。菩萨随莲华中。四方各行七步(涅盘经云十方)。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利益一切人天矣。释梵诸天雨妙香华。作诸伎乐。璎珞天衣不可称数。九龙吐水。一凉一温。灌太子身。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如斯瑞应有三十四(文烦不录)。同日八大国王皆生太子。诸释种姓生五百男。国中居士长者悉亦生男。及八万四千厩马生驹。其一揵陟也。宫中五百伏藏发现。又诸大商采宝俱还。群臣内外见此瑞相。叹未曾有。因名萨婆悉达多(华言顿吉)。皆由生时有诸吉祥顿现故也。王召国中诸善相波罗门相之。皆曰。年至十九。当作轮王。若出家者。成等正觉。又香山有五通仙人。名阿私陀。见太子而礼其足。忽然泣曰。若出家则必成一切智。我今年已百二十矣。不久命终。生无想天。不闻说法。故自悲耳。又诸经论传。佛生年月日等互说不同。或云夏末王时生。或云商王代中生。或云东周平王戊午岁生。或云桓王乙丑岁生。如此异说。不足为信。如辨正论引周书异记云。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四月八日。江河泉池泛溢。山川土地悉震。是夜五色光气入贯大微。遍於西方。作青红色。上问太史苏由。是何祥耶。对曰。有大圣人。生西方故也。一千年后。声教当被於此。於是镌石志之。埋於南郊天祠前。又汉明帝问摩滕法师曰。如来生灭可得说示乎。对曰。佛於癸丑七月十五日。托阴摩耶夫人。甲寅四月八日。从母右胁而生。阿含瑞应等经亦同斯说。是则岂可以一二处异说。疑多同说乎。是以释氏会要云。两方相接三藏所传。以周照王时佛生。理为长也。若准周正。则今之江表。以建巳月为佛生者谬矣。如萨婆多论说二月八日佛生者明矣。
  产后第七日  母没生忉利  姨母大爱道  乳育忘劬劳
  端应经云。摩耶产太子后。七日命终。以怀菩萨功德大故。生忉利天。有经云。太子自知福德威重。无有女人堪受礼者。故因将终。托之而生。又大权经云。菩萨在兜率。观后余寿十月。故托神也。大爱道梵云摩诃波阇波提。乳养太子。身心匪懈。太子成道后随出家。受记作佛。号一切众生喜见也。
  七岁智过人  众艺无不通  十岁力无敌  掷象又能射
  出曜经云。太子七岁。王以聪明婆罗门。名曰选友。为太子师。太子问曰。以何书典而相教耶。其师答曰。梵佉留书。太子曰。其异书者有六十四。今师何言止有二种耶。师问。何等名耶。答曰。梵书佉留书龙鬼书阿修伦书等也。分别本末。师不能达。深生惭愧。而白王言。太子乃天人之师。我安教耶。凡诸技艺算射天文地理。自然知之。因果经云。太子年至十岁。王勑太子。与难陀调达及五百童子。又复唱令国中万姓有勇力者。定日集於戏场捔射。至期。调达领众先出。有象当门。以手擗倒。难陀足跳路侧。太子掷於空中。以手还接。不令伤损。既至园已。标鼓射之。调达竖四十里鼓。不能得过。难陀竖六十里鼓。亦莫越尔。太子竖百里鼓。弓力乏折。乃取祖王镇库之弓。古今无能张者。太子既挽。声振于城。箭中鼓已。透入於地。泉水涌出〔西域记云其泉至今存焉。一切病人饮则便愈〕复逶铁围之山。大千剎土六反震动。大众悚然。怪未曾有。
  逮其年十七  父王欲娉妃  普集诸释女  万选得一人  名曰耶输陀  端正最无匹  太子虽纳之  殊无世俗心
  耶输陀罗此云华色。端正第一。即宿世卖华女。名瞿夷也。以宿愿故。今亦作妃〔宿世之事。文烦不录〕太子虽纳而无俗意。久而不接。太子夜中但修禅观。诸妓女等咸疑。太子非男也。亦谓无根。又有经云。太子有三妃。第一名瞿夷。不孕。第二名耶输陀罗。生罗睺罗。第三名瞿波(云云)。
  一日启父王  游观四门外  行见四种相  谓生老病死
  瑞应经云。太子一日前白王言。欲出游观。王勑有司。整治衢道。皆令清净。并诸官属。道从太子。出城东门。见一女人在於道傍初产儿者。儿堕于地。在於脓血粪秽之中。苦痛啼哭。次出南门。见一老人头白背伛。形枯色衰。拄杖羸步。次出西门。见一病人。肉消骨露。喘息呻吟。不能自持。两人扶腋。在於路傍。次出北门。见一死人。眷属围绕。哀哭送之。太子见此四种相已。问诸从者。是何相等。从者一一答陈其故。太子又问。唯此四人乎。余亦尔耶。从者答言。世人皆尔。无一免者。太子叹曰。云何世人贪乐不畏。於是下马息树。有一沙门。持钵执锡。视地而行。过太子前。因问。答云。我是比丘。能破结贼。不染六尘。便现神通。腾空而去。上之四相。及此比丘。皆净居天子之所化作。警悟太子故也。
  见此既还宫  怀忧心不悦  父王大怪之  欲解其忧心  为作诸乐事  竟不革初心  但自思出家  欲离其四患
  太子游四门外。见诸不祥。还宫忧恼。父王惊怪。责诸从者。卿等云何不治衢道。以诸不祥令见之乎。群臣奏对。奉王严命。无不捡察。不知来处。忽现於前。非臣之罪。王知天变。不罪诸臣。於是欲令太子解忧。为作百千种乐。又加端正妓女。以娱乐之。终不回心。
  殷勤白其父  愿听我出家  王闻流泪言  应当息此怀  此患古难免  汝独何预忧  苦能有后嗣  吾当从汝愿  太子顺父语  指其妃腹言  劫后第六年  必当生男子
  太子欲求出家。王泣不许。殷勤不已。王言。汝若有子。则听出家。太子即指耶输腹言。却后六年。汝当生男。既而太子出家。后六年耶输果生一子。诸释咸嗔。欲治欲杀。妃临火坑誓曰。我若为非。子母俱灭。若其遗体。天当为证。因抱子投坑。变为莲池。莲华奉体。王及国人始复不疑。有经云。罗睺罗宿世作一国王。其兄舍世而为道士。预众修道。一夜误用他瓶之水。明向众忏。愿以法罚。道众议言。此非实垢。而不用听。复诣王所。切请治罪。其罪轻故。不囚囹圄。乍禁后园。因事忘之。六日不开。以是因缘。六年在胎。又耶输陀罗往劫与母偕行。路远身疲。妄称要缘。所持之物。寄母先行。故落后行。经六里许。由是之故。六年怀妊。
  父不信斯语  心知不敢留  常令四兵卫  妃亦不暂离
  相师奏曰。太子今不出家。过七日已。转轮王报自然来应。王闻欢喜。即勑群臣。日夜严备。四兵擎卫。城门开闭。声闻四十里。复勑耶输。倍加防察。
  壬申二月八  半夜人定时  太子命车匿  彼揵陟将来  四天捧马足  释梵执幡盖  卫持出北门  诸天忽不现  行至三由旬  憩息闲林中  冠璎付车匿  回上父王处  以剑刓须发  即发如是愿  所有诸众生  如我除烦恼
  太子年到十九。壬申二月八夜。诸天下来太子之前。头面礼足。白言。无量劫来。勤苦修行。今之成熟。出家是宜。太子答言。王勑内外官属。防卫严密。欲出无从。诸天白言。我等方便。使无知者。太子即命车匿。彼揵陟来。四天大王捧马四足。并接车匿。释梵执盖。北门自开。不令有声。出城既毕。诸天忽隐。诘旦太子与车匿行三由旬。届闲静林小歇。於是唱言。过去诸佛为求菩提。舍弃饰好。剃除须发。我今亦尔。便脱宝冠与璎珞等。分付车匿。回上父王。即以利剑。自刓须发。帝释接发。上天起塔。车匿大哭。马亦悲鸣。缘路而归。父王姨母及耶输等。不见太子。哀呼闷绝。举国悲慕。推求不得也。
  至於猎师处  宝衣易布衣  遍诣众仙所  历问修道法  皆非解脱道  调彼而舍去  竟到尼连侧  独坐静其虑
  太子断发已。至猎师处。以七宝衣。贸得粗布僧伽梨衣着之。诣跋伽仙林。见诸仙人草树皮叶以为衣者。或食华果草木。或日止一食。或三日一食。或事水火日月。或倒荆棘之上。或卧水火之前。苦行如此。乃问其故。答欲生天。太子告言。诸天虽乐。福尽轮回。终为苦趣。云何修诸苦因。以求苦报。辞而别往阿罗逻迦兰仙人所。诘其所断生老病死之法。仙人答言。若欲断者。修习禅定。离欲不善法。得初禅。乃至离於种种相。入非非想处。是则名为究竟解脱。是诸学者之彼岸。太子思惟。其所知见。非究竟处。但尽粗结。犹细结在。非度彼岸。太子调伏是二仙已。求胜法故。遂复前进。至尼连河侧。安禅静坐。
  王闻益忧恼  择遣五人侍  一日食一麻  七日食一麦  三人不耐苦  弃舍便他去  二人侍左右  六年无改心
  父王闻之。倍加懊恼。即选国中豪贤多子孙者五人。各遣一子。其名曰憍陈如。摩诃男。拘利太子。十力迦叶。般剌蜜谛等。追侍太子。若或行时。踰山涉谷。行不择路。五人不耐其艰。言此狂人。奚可随之。设委而还。王灭吾家。不如止此。太子静坐苦行林中守戒。日食一麻一麦。七日食一麻米。设有乞者。亦以施之。五人相从既久。难堪其苦。三人舍去。
  太子作是念  我今行苦行  形瘦如枯木  命丝几欲绝  自饿非真道  无益於己他  我当受饮食  然后方成佛  近有牧牛女  乃为施乳麋  菩萨既受之  二人惊又去
  太子苦行六年。瘦若枯木。於是作念。我若以此羸身取道。彼诸外道当言。自饿是涅盘因。我当受食然后成道。作是念已。净居天子下来。劝彼林外牧牛女难陀婆罗。令取乱麋供养。既受食竟。身体光悦。二人见惊。谓为退本。又舍而去。
  癸未二月八  独诣菩提树  降魔成正觉  具无量功德
  太子独诣毕跋罗树。同过去佛。以草为座。帝释化人执献净软草。受已敷座。结加趺坐。观树思惟。感天动地。演大光明。覆弊魔宫。波旬恐怖。令其四女往太子所。万端妖媚。惑之不动。波旬复将八十亿众。故来恼坏。而作是言。若不起去。掷汝海中。菩萨答言。汝先动我净瓶。然后可能掷我。八十亿众尽力不能令瓶小动。波旬又勑阎罗大王。阿鼻苦具一切都举。向菩萨所。菩萨徐举白毫。地狱罪人心得清凉。称南无佛。寻脱苦所。波旬前近。欲与相难。菩萨以智慧力。申手按地。地为震动。魔及兵众颠倒而堕。菩萨降魔已竟。结解漏尽。生死已断。明星出时。霍然大悟。成等正觉。具十八法十种神力四无所畏。于时大地十八相动。天作伎药。散花烧香。天龙八部所设供养。充塞虚空。此乃周穆王即位第三年癸未二月八日夜。太子是年。年登三十矣。又上云十八法者。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相。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知过去世无碍。十七知未来世无碍。十八知现在世无碍也。十力者。一是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四根。五欲。六性。七至道处。八宿命。九天眼。十漏尽也。四无所畏者。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三说障道。四说苦尽道也。十八相者。谓震吼觉动起涌六种。一一各三。谓震遍震等遍震。余五亦然。故成十八焉。又菩提留支引经颂云。八年作婴孩。七年作童子。四年学五明。十年受五欲。一十九出家。六年行苦行。三十五成道。七十九入灭。又梵网经云。七岁出家。三十成道。如是三说不同者。以大小机见异故。
  尔时作是念  我所得妙法  当广应开演  利乐於一切
  菩萨既成道已。於三七日中。思惟利生方便。如法华经云。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初七日思)。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请我转法轮(二七日思)。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不信受。破法堕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於涅盘(三七日思)。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云云)。思惟是已。即趣奈苑。二十年中。说四阿含经。八年说方等诸经。二十二年说诸部般若。八年说法华涅盘二经。度尽有缘之众。能事已毕。年到七十九。入般涅盘也。大纲如是。今引祖文。略示其要。如天台四教仪云。智者大师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罄无不尽。言五时者。一华严时。二鹿苑时。三方等时。四般若时。五法华涅盘时。是名五时。言八教者。顿渐秘密不定。此四名化仪。如世药方。藏通别圆。此四名化法。如办药味。是为八教〔第一华严时者。如来初成正觉。在寂灭道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及宿世根熟天龙八部一时围绕。如云笼月。尔时如来现舍那身。说圆满修多罗。故名顿教〕〔第二鹿苑时者。佛为三乘根性。於顿无益。故不动寂场而游鹿苑。脱舍那珍御之服。着丈六弊垢之衣。亦从兜率降下。托胎出胎。纳妃生子。出家苦行。六年已后。木菩提树下。以草为座。成劣应丈六身佛。为三乘根人。说生灭四谛十二因缘事六度等法。诸人闻已。依教修行。证偏真理〕〔第三方等时者。彼二乘人贪着小乘。谓是究竟。不能预大。故说维摩思益楞伽楞严三昧全光明胜鬘等诸大乘经。惮偏斥小。叹大褒圆。彼二乘众闻是法已。内怀惭愧。心渐淳淑。耻小慕大也〕〔第四般若时者。机根渐熟。次说摩诃般若金刚般若光赞般若大品般若等诸部般若。命空生身子。转教菩萨。令知诸法融通淘汰。已上三时对华严顿故。总名为渐〕〔第五法华涅盘时者。机缘已熟。可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次说法华。开前顿渐。会入非顿非渐。故言开权显实。会三归一。废权立实。彼诸声闻。般若时受勑转教。皆知法藏。故至法华会上。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授记作佛而已。次说涅盘者。有二义。一为未熟者。更说四教。具谈佛性。令具真常入大涅盘。故名捃拾教。二为末代钝根。於佛法中。起断灭见。夭伤慧命。亡失法身。设三种权。扶一圆实。故名扶律谈常教。若论时味。与法华同。论其部内。纯杂小异。何者。法华纯说圆教。涅盘杂说四教故也〕。
  问五时与顿渐之义如是。秘密不定藏通别圆其义云何。答秘密教者。前四时中。如来三轮不思议故。或为此人说顿。或为彼人说渐。彼此互不相知。能令得益。故名秘密教。不定教者。於四时中。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此则如来不思议力。能令众生於渐说中得顿益。於顿说中得渐益。如是得益不同。故名不定教 藏等四教。行人修行。断惑证道之法。不可具录。今当略示。言藏教者。小乘三藏也。一修多罗藏。即四阿含经。二阿毗昙藏。即俱舍婆沙论。三毗尼藏。即五部律等。声闻依生灭四谛修行。断三界见思惑尽。证偏真理。缘觉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此人断见思尽。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上。菩萨依四谛境。发四弘愿。修六度行。满三阿僧祇劫。入世第一位。发真无漏。顿断见思习气。木菩提树下。成劣应丈六身佛。为钝根三乘人。说生灭四谛。现老比丘相。入无余涅盘〔言通教者。通前藏教。通后别圆。又此教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故名通教。声闻但断三界见思惑尽。不能侵习。如烧木成炭。辟支佛更侵习气。如烧炭成灰。菩萨正使断尽。与二乘同。扶习润生。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机缘若熟。顿断残习。七宝菩提树下。天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成佛。为三乘人。说无生四谛。此藏通二教。三人所证虽同。大小巧拙永异。何者。藏则小拙。谓不通於大故小。析色入空故拙。虽当教内三人上中下异。望通三人。则一概钝根。通则大巧。谓大乘初门故大。体色入空故巧。虽当教内三人上中下异。若望藏教。则一概为利。般若方等部内共般若等。即此教也。言共般若者。共二乘法说也〕〔言别教者。别前二教。别后圆教故也。诸大乘经广明菩萨历劫修行。行位次第互不相摄。并此教之相也。此教菩萨行位次第。有五十二。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也。十信伏三界见思烦恼。初住断见。七住断思。与藏通二佛齐。十住断界内尘沙惑。伏界外尘沙。十行断界外尘沙。十向伏无明。习中观。登初地。破一分无明。证一分三德。谓法身般若解脱也。现身百界。八相成佛。化度群生。然不知上地菩萨举足动步。次入二地。千界作佛。如是地地功德十倍。从此至妙觉。破十二品无明。坐莲华藏世界大宝花王座。现圆满报身成佛。为钝根菩萨众。说无量四谛〕〔言圆教者。诸大乘经说佛境界不共三乘位次。捴属此教。如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法华云。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维摩云。入此室者。唯闻诸佛功德之香。有经云。如人浴大海已用诸河水。如是等类。并属此教。此教位次。如别教五十二位。然别则位位互不相摄。圆则位位相摄。如帝网珠珠珠相映。於此五十二位。更加五品弟子位。谓一随喜品。二读诵品。三说法品。四兼行六度品。五正行六度品。此位圆伏五住烦恼。即外凡位。与别十信同。次追六根净位。即十信也。初信断见。现真理。七信断思。十信断界外尘沙。与别住行向齐。次入初住。断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现身百界。八相化物。与别初地齐。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者。即此位成佛。是乃此教真因。谓成妙觉。谬之甚矣。从此至第二行。各断一品无明。增一分中道。与别妙觉齐。三行已去。别教之人。尚不知名。何况伏断。故以我家之真因。为汝家之极果。从三行去。至於妙觉。破三十品惑。究竟登涅盘山顶。诸法不生。般若不生。不生不生名大涅盘。以虚空为座。成清净法身佛。居常寂光土。说无作四谛。是为五时八教之大纲。具如天台妙玄中说〕。
  初在寂灭场  十方贤圣会  文殊普贤等  法身诸大士  及与众龙天  拱之为影响  佛现舍那身  顿说华严经  是法不思议  法界以为体  一尘含十方  剎那摄三际  一多即无二  三法无差别  清净妙法身  湛然应一切  初发道心时  即便成正觉  又令诸大士  各谈五位法  亦有善财童  历参诸善友  各随其所问  答示种种法  如是圆满教  大山机所担  小虽在其座  犹如聋痖等  譬如丧家子  一日到其舍  见父势尊严  畏惧便他走
  华严以法界为体。圆融无碍。一多不二。该括始终。无出无没。不可思议。剎那此云一念。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也。谓一念之中。谐尽三世之际。三法者。佛法心法众生法。经中有如来林菩萨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又有金刚幢法慧等诸大士众。承佛神力。各说五位法门。谓住行向地等妙觉也。又善财童子。觉城东畔。初遇文殊。顿证法界。自此历参五十三知识。因问各答所知一法。大山机者。经云。譬如日出。先照须弥等诸大山王。佛日亦尔。先照菩萨诸大山王(云云)。是以二乘虽在一席。如聋若痖。故四教仪云。所说法门虽广大圆满。摄机不尽故。未畅如来出世本怀也。丧家穷子事如下注。
  佛即作是念  若但赞佛乘  众生不信受  破法堕恶道  我宁不说法  疾入於涅盘  寻念过去佛  所行方便力  我今所得道  亦应说三乘  是时十方佛  皆现赞善哉  如诸佛所行  且设方便事  脱舍那珍服  着丈六垢衣  不动寂灭场  而游鹿野苑  先为前五人  转四谛法轮  闻已即成果  世有三宝名  从兹十二年  说四阿含经  诸有三乘人  依修皆证道  是名半字教  黄叶止啼耳  如父设方便  引子令除粪  止得一日价  便自以为足
  法华偈云。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我闻诸佛音。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云云)。又珍服垢衣以譬为言。如法华经说。今示其略。有一长者。失子既久。其子游行。遂至父舍。见父尊严。畏惧而走。父遥见之。审知是子。遣使捉来。穷子惊唤。迷闷躄地。长者方便。脱其珍服。即着垢衣。乃接其子。以喻如来现舍那身。顿说华严。二乘如聋。竟无所益。如设方便。现丈六身。说生灭法。乃令入道。然不离寂场而游化鹿苑。不舍本身而示现迹形。言鹿野者。昔群鹿所居。以之名也。事如大论中说。佛趣鹿苑。作是思惟。我欲开於甘露法门。谁应先闻。因念憍陈如等五人。悉皆聪明。又夙有愿。先应度之。时五人等投佛出家。世尊唤言善来比丘。须发自落。袈裟着身。即成沙门。佛问。汝知色受想行识为是常无常。为是苦非苦。为是空非空。为有我非有我。五人闻已。漏尽意解。成阿罗汉。即便答言。是五阴法。实是无常苦空无我。诸天唱言。如来今日转大法轮。世有三宝。谓如来是佛宝。四谛是法宝。五罗汉是僧宝。为诸天人第一福田。又三宝亦云三尊。此三尊称宝者何。宝性论云。三宝有六义。一者希有义。如世珍宝。贫穷之人所不能得。三宝亦尔。薄福众生万劫难值。二者离垢义。如世珍宝。体无瘕谪。三宝亦尔。随离诸垢。三势力义。如世珍宝。除贫去毒。有大势力。三宝亦尔。具不思议大神通力。四庄严义。如世珍宝。能严身首。令身殊好。三宝亦尔。能严行者。令身清净。五最胜义。如世珍宝。诸物中胜。三宝亦尔。一切世中最为殊胜。六不改义。如世真金。烧打磨炼。不能改变。三宝亦尔。不为世间诸法改故。四阿含者。增一阿含。长阿含。中阿含。杂阿含也。此中分别三界之法。极至二乘之果。但是九部经耳。九部名目文烦不录。半字黄叶二譬。出涅盘经。如有长者教诸痴子。先教半字。后授满字。则能易解。佛亦如是。为钝根人先教小法。渐令入大。又如婴儿啼哭不已。母将黄叶弄而与之。儿谓是金。悦而不啼。二乘亦尔。证二涅盘。谓是究竟。自以为足。
  华严与阿含  一时无前后  小见丈六佛  但说阿含经  大睹舍那佛  恒说华严经  一佛一音说  机见乃不同  譬如但一水  四见各殊异  又如五天王  见一珠各色
  华严阿含一时者。佛身是一。法门无二。而机见各异。何者。三藏机。见佛在木菩提树下。生草为座。现劣应身。说生灭四谛。通教机。见佛在七宝菩提树下。天衣为座。现带劣胜应身。说无生四谛。别教机。见佛在莲华藏世界大宝华王座。现尊特报身。说无量四谛。圆教机。见佛在常寂光土。以虚空为座。现清净法身。说无作四谛。是则如将一水。天见琉璃。人见水。鱼见屋。鬼见火。又如佛以随色摩尼珠。示五方天王云。此珠何色。东曰青。南曰赤。西曰白。北曰黑。中曰黄。互说异色。而珠圆明。无定色也。佛身亦尔。清净无碍。但随机缘。示现四身。非止四身。随类摄化。则普现六道四生无量种身也。若局论。则华严摄在阿含时中。若通论。则华严时长。通至五时。何者。彼经云。常说恒说无时不说故也。
  佛悯钝根人  贪着小三藏  谓是究竟法  不生乐大心  欲令入大乘  八载说方等  弹偏以褒圆  斥小而叹大  毁訾二乘人  如焦芽败种  是断佛种者  诸佛所难化  二乘闻此语  泣动大千界  回心耻小法  而生慕大志  如子不畏父  虽出入其门  犹谓客贱人  止宿草庵中
  第三方等时。对半说满。四教俱说。弹斥偏小。褒扬圆大。二乘闻已。耻小慕大。得通教益。诃啧二乘事。如净名等经说。如彼穷子。到其父舍。为除粪秽。经二十年。长者告言。汝如吾子。由是之故。於其门内。入出无难。犹处门外。止宿草庵。二乘亦尔。虽闻方等大乘之法。而谓是菩萨事。非己智分。不肯回小向大。犹居罗汉。
  次经廿二年  说诸部般若  诸法皆清净  色空无挂碍  佛说法度生  而无闻说者  菩萨行六度  亦无能所相  求佛以色声  是人甚邪倒  观法离人我  乃名真佛子  佛说如是义  加空生身子  转教诸菩萨  令知法宝藏  菩萨闻是法  日夜勤精进  得受诸佛记  当成无上道  而彼二人等  虽能为他说  以为非己分  永无希取想  如子受父勑  领知诸宝藏  犹未舍劣心  无怀取一喰
  第四般若时。但说空理。破诸有相。言诸法者。谓一切世间阴界入等。及与三乘谛缘度法。乃至诸佛十力菩提。如是诸法。悉皆清净。无二无别。是以大般若云。五蕴清净故。一切智智清净。乃至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清净。又金刚经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又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又云。菩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我应灭度无量众生。而无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般若论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净名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空生则须菩提也。以其生时家中库藏皆空故以名焉。身子则舍利弗也。舍利母之姓。弗者翻云子也。以其母身好故。竺人皆称身子。空生解空第一。身子智慧第一。而此二人易解般若之义。故佛以般若。加此二人。转教菩萨令知法藏。心渐通泰。如彼穷子受其父勑。领知众物。而无希取一喰之意。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佛知机已熟  如痈将欲溃  久默之本怀  正当可畅时  次至灵鹫山  三周说法华  开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释迦如来行迹颂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