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门崇行录 - (TXT全文下载)

其师之训以正也则易。甚而下乔入幽如陈相。罢释事道如灵素者有之矣。又甚而太阳平侍者之流。未必其无人矣。嗟乎悲哉。

  △孝亲之行第四
  兰盆胜会

  佛世大目犍连。事母至孝。母死出家。精进行道。得六神通。见亡母生饿鬼中。持饭往饷。饭化猛火。目连痛哭。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必假十方众僧威神之力。当於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为母设盂兰盆斋。供佛及僧。始克济拔。目连如教设斋。其母即以是日脱饿鬼苦。转更资荐。遂生天上。由此兰盆胜会流通万世焉。
  赞曰。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连以之。

  母必亲供

  (北)齐道纪。习成实。造金藏论七卷。於邺城东郊讲演。往则荷担其母及经像等。语人曰。母必亲供者。以福与登地菩萨等也。衣着食饮大小便利。躬自经理不烦他人。有助之者辄拒之曰。吾母也。非尔母也。形骸之累。并吾身也。有身必苦。何以劳人。道俗闻者多感化焉。

  居丧不食

  梁法云。阳羡人。七岁出家。为庄严寺宝亮弟子。隽朗英秀。於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学者海凑。性诚孝。劳於色养。居母忧。毁瘠过礼。累日不食。旻法师谓曰。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肖者跂及。且毁不灭性。尚出儒宗。况佛有至言。欲报生恩。近则时奉颜仪。远则启发菩提。以导神识。宜速思远理。使有成津。何可恣情同於细近。云乃割哀。微进饘粥。
  赞曰。曾子之母死。水浆不入於口者七日。即云公之居丧。虽曾子何加焉。语曰释氏弃其亲。岂理也哉。

  泣血哀毁

  隋智聚。住苏州虎丘东山寺。至德三年丁母忧。泣血悲哀。几於毁灭。止东山精舍。善说不休。法轮常转。

  荷担听学

  隋敬脱。汲郡人。少出家。以孝行清直闻。其听学也。常施荷担母置一头。经籍楮笔置一头。若当食时。坐母树下。入村乞食。

  凿井报父

  唐慧斌。兖州人。父朗在朝。年迫期颐。爱敬无由。乃於汶水之阴九逵之会。建义井一区。以报父恩。立碑铭之。有殷忧暮景。见子无期。百年几日。对此长悲之句。

  礼塔救母

  唐子邻。范氏子。母王氏。不信三宝。邻逃东都。依广受寺庆修律师出家。忽思亲归宁。父失明。母已故三载矣。因诣岳庙敷坐具。诵法华。誓见岳帝求母生处。其夜岳帝召谓曰。汝母禁狱见受诸苦。邻悲泣请免。帝曰。可往鄮山礼育王塔。庶可救也。邻即诣塔哀泣礼拜。至於四万。俄闻有呼邻声。望空中。见母谢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倐然不见。
  赞曰。目连感佛教以供僧。子邻感神教以礼塔。至孝通神明。讵不信夫。

  悟道报父

  唐师备。姓谢氏。父以渔为业。堕水死。备因出家。欲报其父。芒鞋布衲食才接气。与雪峰存禅师为友。峰以其苦行呼为头陀。尝携囊出岭。拟欲遍参。忽伤足流血。豁然而悟。遂不出岭。依峰咨决心要。峰尝称曰。备头陀再来人也。后忽梦父来谢云。荷子出家。了明心地。已得生天。故来报耳。

  刲股出家

  唐鉴宗。湖州长城人。姓钱氏。父晟有疾。宗割股肉馈之。绐曰他畜之肉。父病因愈。乃求出家。后谒盐官悟空禅师。随众参请。顿彻心源。咸通中止天目东峰径山。号径山第二祖。

  织蒲供母

  唐睦州陈尊宿。讳道明。初游方契旨於黄蘗。住观音院。常余百众。后舍众入开元寺房。作蒲屦施道路。货屦养母。人号陈蒲鞋云。

  诚感父骨

  (五代)后周道丕。长安贵胄里人。唐宗室也。七岁出家。十九值驾幸洛京。长安焚荡。乃负母入华山安止岩穴。时谷涌贵。丕自辟谷。惟乞食供母。母问食未。恐伤母意。必曰已斋。母曰。汝父霍山战没。骨暴霜露。能收取归葬乎。遂往霍山拾聚白骨。昼夜诵经咒之曰。昔人精诚所感滴血认骨。愿群骨之中有动转者。即吾父遗骸也。一心注想。目不轻舍。数日间有髑髅从骨聚跃出。摇曳良久。丕躄踊抱持赍归见母。是夜母梦夫归。明晨骨至。人以为孝感所致。后应制论道多居元席。朝野归重。
  赞曰。绝粒而饷母饥。诵经而获父骨。可谓大孝兼乎存殁。而至行超於古今者矣。鸣呼异哉。

  念佛度母

  (赵)宋宗赜。襄阳人。父早丧。母陈氏携养於舅氏。少习儒业。年二十九礼长芦秀禅师出家。参通玄理。迎母於方丈东室。劝母剪发。甘旨之外勉进念佛。后无疾而终。制劝孝文行於世。号慈觉禅师。
  赞曰。赜公笃信净土。不惟自利而兼利其母。使果得往生。贤於度母生天者多矣。沙门欲报其亲。不可不知此。

  ○总论

  世人病释氏无父。而释氏之孝其亲反过於世人。传记所载盖历有明征矣。今犹有嫉僧如蛇蝎者。则僧之罪也。即可痛恨其罪有三。安享十方之供而不念其亲者。一也。高坐舟车而俾其亲牵挽如工仆者。二也。割爱出家而别礼他男女以为父母者。三也。愿诸世人。毋以此三不才僧而病一切。

  △忠君之行第五
  开陈报应

  吴僧会。吴主皓召而问曰。佛言善恶报应。可得闻乎。对曰。明主以孝慈治天下。则赤乌翔寿星见。以仁慈育万民。则醴泉冽嘉禾茁。善既有应。恶亦如之。故为恶於隐。鬼得而诛之。为恶於显。人得而诛之。易称积善余庆。诗美求福不回。虽周孔之格言。即佛教之明训。皓曰。周孔既明。何用佛教。对曰。周孔不欲深言。故略示其槩。佛教不止浅言。故备陈其详。圣人惟恐善之不多。陛下以为嫌。何也。皓深然之。

  劝善弭灾

  晋法旷。简文皇帝诏问起居并谘以妖星。请旷为力。旷答诏曰。景公修德。妖星移次。愿陛下勤修德政。以塞天谴。贫道必当尽诚。乃与弟子斋忏。俄而星灭。

  规谏杀戮

  晋佛图澄。以石勒好杀。乃诣勒。勒问佛道有何灵验。澄知勒不达深理。宜先动以道术。乃取钵盛水烧香咒之。须臾生青莲花。勒信服。澄因谏曰。夫王者德化洽於宇内。则四灵表瑞。政敝道消。则彗孛见於上。恒象着见。休咎随行。斯古今之常征。天人之明诫也。勒甚悦焉。应被诛戮蒙救济者甚众。
  赞曰。尝怪南北朝多高僧。贤圣出兴。不於平世而於乱世者。何也。良以运厄时艰。民穷物苦。大悲救济正在斯时耳。所谓药因救病出金瓶者非耶。

  巧论斋戒

  (刘)宋求那跋摩。罽宾国王族也。元嘉八年达建业。帝问曰。寡人欲持斋不杀。而身主国政不获从志。奈何。对曰。帝王所修与匹夫异。匹夫身贱名劣。应须克己苦躬。帝王以四海为家。万民为子。出一嘉言则士庶咸悦。布一善政则人神以和。刑不夭命。役不劳力。则风雨时。寒暑调。百谷茂。如此持斋。斋亦大矣。如此不杀。戒亦至矣。宁在撤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后为弘济耶。帝抚几叹曰。俗人迷於远理。沙门泥於近教。如法师所言。真可谓开悟明达。通天人之际矣。勑有司供给。举国宗奉。
  赞曰。帝王之不信佛法。非独不信者之过。亦论佛法者未尽其妙也。如求那者。义正而语圆。辞善巧而不叛於道。真佛法世法融通不碍者矣。虽古良谏。议何以加。此彼世僧。局偏见而自谓持正。不知使人主不欲亲近缁流者。正为此等辈也。神龙变化非蚯蚓所知。其是之谓欤。

  较论供养

  (萧)齐法愿。颍川人。高帝事以师礼。武帝嗣兴亦尽礼敬。文惠太子尝往寺问讯。谓愿曰。葆吹清铙以为供养。其福何如。愿对曰。昔菩萨八万妓乐供佛。尚不如至心。今吹竹管子打死牛皮。何足道哉。
  赞曰。好佛事而昧佛理。糜费虽多。不越人天有漏之因耳。愿公此言。岂独觉世俗之迷。抑万代沙门释子之良药也。

  说法悟主

  (北)齐僧稠。昌黎人。年二十八。投巨鹿实公出家。齐文宣征之不就。躬造焉。扶接入内。稠为论三界本空国土亦尔。世相不常。及广说四念处法。帝闻惊悟流汗。因受菩萨戒。断酒肉。放鹰鹞。去渔畋。禁天下屠杀月。六年三勑民斋戒。

  感悟东宫

  唐玄琬。弘农华阴人。贞观初。帝以琬戒德朝野具瞻。勑为皇太子诸王授菩萨戒。琬致书皇太子曰。今略经中要务四条。惟愿留意。一曰行慈。谓依涅盘梵行之文含养兼济。二曰减杀。谓东宫常膳多所烹宰。殿下以一身之料。遍拟群寮及至断命。所由莫不皆推殿下。请少杀生以永寿命。三曰顺气。谓不杀曰仁。仁主肝木。木属春生。殿下位处少阳。请春季禁杀断肉。以顺阳和。四曰奉斋。谓年三斋。月六斋。何者。今享大福。咸资往因。复能进德。弥增美矣。皇太子答曰。辱师妙法四科。谨当缄之心府奉以周旋。永藉胜因。用资冥佑。

  劝断屠杀

  唐沙门明赡。素博学。怀抱经济。太宗闻其名。诏入内殿问之。赡广陈政要。因叙释门以慈救为宗。太宗大悦。下勑年三善月月六斋日普断屠杀。行陈之所皆置寺焉。

  劝修忏法

  (刘)宋昙宗。[禾*未]陵人。出家灵味寺。尝为武帝行菩萨五悔法。帝笑谓宗曰。朕有何罪而为忏悔。宗对曰。昔虞舜至圣犹云予违汝弼。汤武亦云万姓有过在予一人。圣王引咎。盖以軏世。陛下齐圣往古。履道思冲。宁得独异。武帝善之。

  受罚不欺

  (赵)宋道楷。沂水人。得法后大扬洞上之风。崇宁中诏住东京净因。大观中徙天宁。上遣使赐紫衣。号定照禅师。表辞不受。上复令开封府尹李孝寿躬谕朝廷褒善之意。而楷确然不回。上怒。收付有司。有司知楷忠诚。问曰。长老枯瘁有疾乎。对曰无疾。有司曰。言有疾。即法免罚。楷曰。岂敢诈疾而求免罪谴乎。吏太息。遂受罚。编管淄州。见者流涕。楷神色自若。至州僦屋而居。学者益亲。明年勑放自便。乃庵於芙蓉湖中。
  赞曰。荣及而辞。人所难也。辞而致罚。受罚而不欺。不曰难中之难乎。忠良传中何得少此。录之以风世僧。

  咏花讽谏

  后晋江南李后主召法眼禅师入内庭。时牡丹盛开。主索诗。师乃颂云。拥毳对芳丛。由来逈不同。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艳异随朝露。馨香逐晚风。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主叹悟讽意。
  赞曰。味诗意。忠爱油然溢於言表。惜后主知而不用。终不免梦里贪欢之悔耳。彼号为诗僧者。品题风月敝精推敲而无裨於世。以此较之。不亦黄金与土之相去耶。

  ○总论

  士君子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僧无官守也。僧无言责也。而尽忠如是。孰谓山林之下无明良喜起之义欤。人伦莫重於君父。吾故前列僧之孝。后列僧之忠。以杜释氏无父无君之谤。

  △慈物之行第六
  忍苦护鹅

  佛世有比丘。乞食珠师之门。时珠师方为王穿珠。置珠取食。而珠偶堕地。鹅吞之。珠师与比丘食。视珠不见。疑比丘窃之也。比丘欲护鹅。故任其捶击至於流血。鹅来舐血。珠师移怒并击鹅杀。之比丘不觉悲泪。珠师怪焉。乃语之。故感悟。珠师忏悔作礼。

  护鸭绝饮

  晋僧群。清贫守节。庵於罗江县之霍山。山在海中。有石盂径数丈。清泉冽然。庵与石隔小涧。独木为桥。由之汲水。后一鸭折翅在桥。群欲举锡拨之。恐伤鸭。还不汲水。绝饮而终。
  赞曰。为物命而忘己身。大慈弘济於是。为至矣。或曰。全鹅而忍苦可也。群之灭其生得无过乎。噫。至人之视革囊。梦幻泡影耳。苟有利於众生。则弃如涕唾。喂虎饲鹰皆以是心也。岂凡夫执吝四大者所测知耶。

  赎养生命

  陈法朗。徐州沛县人。就大明寺宝志禅师学禅。精律论。誉动京畿。听侣云集。所得檀嚫用造经像塔寺济给穷厄。见诸生命即买归畜之。鹅鸭鸡犬充牣房内。见朗寝息皆寂无声。游观之时群起鸣吠喧於鼓吹。亦怀感之致欤。

  悲敬行施

  隋灵裕。定州巨鹿人。十五投赵郡应觉寺出家。博通经论。名藉海内。其行施也悲敬兼之。惠袈裟数过千领。疾苦求疗者医药无算。但得厚味必先奉僧。虽御畜类未尝呵唾。乃至责问童稚诫约门人。自称己名号彼仁者。苦言恳切闻者流泪焉。

  买放生池

  隋智者大师。居临海日。见民以渔为业。罾网相连四百余里。江[竺-二+(一/尸/邑)]溪梁六十余所。心悯之。乃以所得嚫施买海曲为放生池。【标】表闻陈主。陈主下勑禁采捕。因为
  立碑。诏国子祭酒徐孝克为文。辞甚凄楚。览者悲悟。多感化焉。

  割耳救雉

  隋智舜。赵州人。北游亭山庵。其中有猎者逐雉。雉入舜房。舜苦劝免。不听。因割耳与之。猎人惊悟。投弓放鹰。数村舍其猎业。每见贫馁流泪盈面。解衣减食无所不至。
  赞曰。轲氏云。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於舜老验之。

  济贫诣官

  隋普安。京兆泾阳人。周氏灭法。隐於终南山之楩梓谷。苦行忘身。或露形草莽以施蚊虻。或委卧乱尸以施虎豹。时有重募。擒送一僧赏帛十段。或来执安。安欣然慰喻曰。观卿贫煎正欲相给。为设食已。与共入京。帝曰。我国法急不许道人民间。汝更助急不许道人山中。则遣渠何。往遂放入山。

  躬处疠坊

  唐智岩。丹阳曲阿人。智勇过人。为虎贲中郎将。漉囊挂於弓首。率以为常。后入浣公山依宝月禅师出家。昔同军戎刺史严撰张绰等闻其出家。寻访之。见深山孤寂。谓曰。郎将癫耶。何为在此。岩曰。我癫欲醒。君癫正发。往石头城疠人坊为其说法。吮脓洗秽无不曲尽。永徽中终於疠所。颜色不变异香经旬。

  口吮腹痈

  唐志宽。蒲州河东人。常诵维摩经及戒本。感天神绕房。性慈惠。好赡病人。不计道俗及路远近。无人治者即舆来房中躬自经理。有患腹痈脓不能出。口吮之。遂获痊可。后枭感作逆事。逮宽配流西蜀。祖饯财帛悉不受。惟以一驴负经。路逢僧宝暹者。足破卧道傍。舍驴与乘。自担经籍。时逢岁俭。煮糜粥以饲饥。又解衣衣之。或割或减。衔哀劝化。导彼念佛。

  惠养群鼠

  唐慧意。钵中之余饲房内鼠。有窜百余。皆驯狎。争来就食。其病者以手摩捋之。

  毡被畜狗

  唐智凯。丹阳人。常讲三论。贞观元年住余姚县小龙泉寺。越俗狗生子多捐弃道上。凯怜之。收聚养育。乃至三十五十。毡被与卧。不嫌污秽。

  秽疾不嫌

  唐道积。蜀人。住益州福感寺。性慈仁。有疠疾者洞烂。秽气郁勃。闻者掩鼻。积为之供给。身心不二。或同器食。时与补浣。人问之。答曰。清净臭秽。心憎爱也。吾岂二其神虑耶。寄此陶炼耳。

  看疾遇圣

  唐智晖。住重云。创温室浴僧施水给药。有比丘白癞。众恶之。晖与摩洗如常。俄有神光异香。方讶之。忽失所在。
  赞曰。佛言吾灭度后。好供养病人。以中多贤圣故也。今重云所遇与悟达因缘正相似。古今类此甚多。姑出一二以为嫌弃病人者劝焉。

  行先执帚

  唐慧斌。兖州人。博穷经论。后专静虑。以慈救为务。每夏行步。恐伤微虫执帚先扫。随得利养。密行檀惠种种善事。仍戒勿泄。

  赡济乞人

  唐昙选。高阳人。居兴国寺。性好慈济。财物不积。置巨镬。并乞人所得食总为饘粥。列坐群乞手自斟酌。见其蓝缕形容消瘦。怜悯堕泪悲不自胜。己亦同群受粥而食。遂及多载。

  施戒放生

  五代永明寿禅师。居永明十五年。度弟子千七百人。入天台度戒万余人。常与七众授菩萨戒。夜施鬼神食。放诸生类。六时行道。余力诵法华经一万三千部。开宝八年十二月二十六日焚香告众趺坐而逝。

  看病如己

  宋高庵。住云居。闻衲子病移延寿堂。咨嗟叹息如病在己。旦夕问候躬自煎煮。不尝不与食。或天稍寒。抚其背曰。衣不单乎。或暑。察其色曰。莫太热乎。乃至命终者。不问彼有无常住。以礼津送。
  赞曰。经称八种福田。看病第一。岂不以衲子无家。孤单湖海伶仃疾苦。真可悲怜。作僧坊主。而病不於我调。死不於我殡。岂慈悲之道乎。凡住持者。宜以高庵为法。

  ○总论

  仁义礼智。人之四端也。而仁为首。慈悲喜舍。佛之四心也。而慈为先。苟无慈心。虽有博学多闻神通三昧。悉魔业耳。或谓慈威并运。佛道也。何专尚乎慈。不知生之杀之皆仁也。摄之折之皆慈也。其迹则威。其实则慈也。威而不失为慈。是之谓大慈也。子毋以呴呴之恩沾沾之惠言慈也。

  △高尚之行第七
  避宠入山

  晋道恒。秦主姚兴逼以易服辅赞。屡辞不允。殆而获免。乃叹曰。昔人有言。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於是窜影岩壑。草食味禅终身焉。

  众服清散

  晋慧永与远公居庐山。镇南将军何无忌守浔阳。因集虎溪请永及远。远从者百余。端肃有序。永衲衣草履执锡持钵。松下飘然而至。神气自若。无忌谓众曰。永公清散之风乃多於远师也。
  赞曰。远师从者百余。皆莲社英贤耳。而何公尚抑扬如是。今僧畜奴仆。张盖荷箧。趋跄於豪贵之门而求与为伍。何公见之又当何如耶。

  不享王供

  姚秦佛陀耶舍在姑臧。秦主兴遣使聘之。厚赠不受。既至。兴自出迎。别立新省馆於逍遥园中。四事供养亦不受。时至分卫。一食而已。衣钵卧具盈屋三间。不以介意。兴为货之。造寺城南云。

  驾不迎送

  齐僧稠。文宣帝常率羽卫至寺。稠宴坐小房。了不迎送。弟子谏之。稠曰。昔宾头卢迎王七步。致七年失国。吾诚德之不逮。未敢自欺形相。冀获福於帝耳。天下号为稠禅师。

  不结贵游

  梁智欣。丹阳人。以经义名海内。永明末太子时幸东园。数进寺。欣因谢病锺山。晏然自得。不与富贵游往。孤逈绝人。凡嚫施不畜为构改住寺云。

  不引贼路

  隋道悦。荆州人。常持般若。住玉泉。值朱粲反。入寺求粮又欲加害。悦殊无所惧。放令引路。悦行数步坐於地曰。吾沙门也。非引路之人。浮幻形骸任从白刃。粲奇其高尚。因送还寺。

  屡征不就

  唐慈藏。新罗国人。冥行显被。物望所归。屡征不就。王大怒。勑往山所将加手刃。藏曰。吾宁持戒一日而死。不愿一生破戒而生。使不忍杀。具以上闻。王叹服焉。

  宁死不起

  唐四祖道信大师。住黄梅三十余载。贞观中太宗三诏令赴京师。并以疾辞。帝勑使者。若更不起当取其首。师引颈受刃。使以闻。太宗嗟叹。赐珍帛以遂其志。
  赞曰。子陵之拒光皇。种老之辞仁祖。亦逸士之常耳。未闻胁之以白刃而不回者也。丹凤翀霄。可望而不可追也。四祖其人欤。慈藏其人欤。

  三诏不赴

  唐汾州无业禅师。陕西雍州人。穆宗遣左街僧录灵准赍诏起之。师笑曰。贫道何德。累烦人主。尔先行。吾即往矣。遂沐浴敷座告门人曰。汝等见闻觉知之性与大虚空同寿。一切境界本自空寂。迷者不了即为境惑流转不穷。常了一切空。无一法当情。是诸佛用心处。言讫端坐。中夜而逝。准回奏。帝大钦叹。赐谥大达国师。师处宪穆两朝。凡三诏不赴。

  诏至不起

  唐懒融。隐金陵牛首山。上闻其名。遣中使召见。使至。融方坐地燃牛粪火。拾煨芋而食。寒涕交颐。使云。天子有诏。尊者且起。融熟视不顾。使笑云。涕及颐矣。融曰我岂有工夫为俗人拭涕耶。上闻而叹异。仍厚赐旌之。

  冒死纳僧

  唐法冲。陇西成纪人。贞观初勑私度者处以极刑。时峄阳山多逃僧避难。资给告匮。冲诣州宰告曰。如有死事。冲身当之。但施道粮。终获福佑。宰嘉其志。冒网周济焉。

  不赴俗筵

  唐韬光禅师。结茆於灵隐西峰。刺史白居易具饭以诗邀之。光答偈不往。有城市不堪飞锡到。恐惊莺啭画楼前之句。其高致如此。
  赞曰。有古德辞朝贵招宴偈云。昨日曾将今日期。出门倚杖又思惟。为僧只合居山谷。国士筵中甚不宜。与韬光高致先后如出一辙。噫。斯二偈者。衲子当朝暮吟咏一过始得。

  不受衣号

  (后)唐全付。吴郡昆山人。见南塔涌禅师顿明心地。后住清化禅院。钱忠宪王遣使赐紫袈裟。付上章力辞。使再往。又辞曰。吾非饰让也。恐后人效吾而逞欲也。寻赐号纯一禅师。复固辞不受。

  力辞赐紫

  五代恒超。范阳人。止开元寺。讲经论二十余年。前后州牧使臣投刺求见者。令童子收刺。罕所接对。时郡守李公欲奏赐紫衣。超辞以诗。有誓传经论死。不染利名生之句。李公复令人劝勉。超确然不拔。且曰。而复来。吾在卢龙塞外矣。相国瀛王冯公闻其名。修书通好。超曰。贫道早舍父母克志修行。本期弥勒知名。不谓浪传宰辅。岂以虚向浮利留心乎。冯公益重之。表闻於朝。强赐紫焉。卒之日。天乐盈空。盖生兜率之明验也。
  赞曰。纡金紫之服。交宰辅之门。人所深愿而惟恐其不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缁门崇行录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