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异典释教部纪事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佛藏 - 续藏经 - 中国撰述 - 史传部 - 感应神异传
书籍内容:

续藏经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释教部纪事

  (图书集成)神异典释教部纪事卷上

  佛法金汤编。牟子融之后。苍梧儒生。献帝兴平二年。因世乱无仕官意。锐志佛道。乃制理惑论三十七篇。其文有问曰。何以正言佛。佛为何谓乎。牟子曰。佛者觉也。犹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绪。佛之言觉者。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不殃。不行而到。无作而光。故号为佛。问曰。夫至实不华。至词不饰。珠玉少而贵。瓦砾多而贱。圣人制七经之本。不过三万言。众事备焉。今佛经卷以万计。言以亿数。非一人力所能堪也。仆以为烦而不要。牟子曰。江海所以异於行潦者。以其深广也。五岳所以别於丘陵者。以其高大也。若高不绝山阜。跛羊凌其巅。深不绝涓流。孺子浴其渊。麒麟不处苑囿之中。吞舟之鱼。不游数仞之溪。何者。小不能容大也。佛经前说亿载之事。却道万世之要。太素未起。太始未生。其微不可握。其纤不可入。佛悉弥纶其广大之外。剖析其杳渺之内。靡不纪之。故其经卷以万计。言以亿数。多多益具。众众益富。何不要之有。问曰。佛道至尊至大。尧舜周孔。曷不修之乎。七经之中。不见其辞。子既耽诗书悦礼乐。奚为复好佛道。窃为吾子不取。牟子曰。书不必孔子之言。药不必扁鹊之方。合议者从。愈病者良。君子博取众善。以辅其身。子贡云。夫子何常师之有尧事尹寿。舜事务成。旦学吕望。丘学老聃。亦不具见於七经也。况佛身相好变化。神力无方焉。能舍而不学乎。五经事义。或有所缺。佛不见记。何足怪哉。问曰。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何其异於人之甚也。殆富耳之语。非实之云。牟子曰。少所见多所怪。睹馲驼言马肿背。尧眉八采。舜目重瞳。皋陶鸟喙。文王四乳。禹耳三漏。周公背偻。伏羲龙鼻。仲尼反宇。老子日角目元。鼻有双柱。手把十文。足踏二五。此非异於人乎。佛之相好奚疑哉。问曰。子以经传之辞。华丽之说。褒赞佛行。称誉其德。高者凌青云。广者踰地圻。得无踰其本过其实乎。牟子曰。吁吾之所褒。犹以尘埃附嵩岱。收朝露投沧海。子之所谤。犹握瓢觚欲减江海。操耕耒欲损昆仑。侧一拳以翳日光。举土块以塞河冲。吾所褒不能使佛高。子之毁不能令其下也  曹植精通书艺。邯郸淳称为天人。每读佛经。辄留连嗟玩。以为至道之极宗。尝游渔山。闻空中梵天之响。清扬哀婉。因仿其声。写为梵呗。今法事有渔山梵。即其余奏也。尝着辨道论。言仙道虚妄。
  三国志刘繇传。繇泝江南保豫章驻彭泽。笮融先至。杀太守朱皓。入居郡中。繇进讨融。为融所破。更复招合属县攻破融。融败走入山。为民所杀。繇寻病卒。时年四十二。笮融者。丹阳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遂放纵擅杀。坐断三郡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祠。以铜为人。黄金涂身。衣以锦采。垂铜盘九重。下为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复其他役以招致之。由此前后远近至者。五千余人。户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民人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曹公攻陶谦。徐土搔动。融将男女万口马三千匹走广陵。广陵太守赵昱。待以宾礼。先是彭城相薛礼。为陶谦所逼。屯秣陵。融利广陵之众。因阻诛杀昱。放兵大略。因载而去过杀礼。然后杀皓。
  佛法金汤编。阚泽会稽山阴人。好学居贫。为人佣书自给。所写既毕。则能诵记。由是博览群籍。虞翻见而称之曰。阚生矫杰仲舒子云流也。孙权辟之。补西曹掾。复拜太子太傅。为尚书令。封都乡候。尝舍宅为德润寺。权尝问曰。孔子制述典训。教化来叶。老庄修身自玩。放浪山水。归心澹泊。何事佛为。泽曰。孔老二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佛之设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优劣可见也。
  齐春秋。晋安王子懋字云昌。武帝子也。年七岁时。母阮叔媛常病危笃。请僧行道。有献莲花供佛者。众僧以铜罂盛水花更鲜。子懋流涕礼佛誓曰。若使阿姨护佑。愿华竟斋如故。七日斋毕。毕更鲜红。看视罂中。稍有根须。阮病寻差。世称其孝感。
  晋书周浚传。浚子嵩拜御史中丞。王敦密使妖人李脱。诬嵩及周筵。潜相署置。遂害之。嵩精于事佛。临刑犹于市诵经云。
  蔡谟传。彭城王统上言。乐贤堂有先帝手画佛像。经历宼难。而此堂犹存。宜勅作颂。帝下其议。谟曰。佛者夷狄之俗。非经典之制。先帝量同天地。多才多艺。聊因临时而画此像。至于雅好佛道。所未承闻也。盗贼奔突。王都隳败。而此堂块然独存。斯诚神灵保祚之征。然未是大晋盛德之形容歌颂之所先也。人臣睹物兴义。私作赋颂可也。今欲发王命勅史官。上称先帝好佛之志。下为夷狄作一象之颂。于义有疑焉。于是遂寝。
  王珣传。珣弟珉。名出珣右。时有外国沙门。名提婆。妙解法理。为珣兄弟。讲毗昙经。珉时尚幼。讲未半便云。已解。即於别室。与法门法纲等数人自讲。法纲叹曰。大义皆是。但小未精耳。
  顾众传。穆帝即位。何充执政。复征众为领军。不起。服阕乃就。是时充与武陵王不平。众会通其间。遂得和释。充崇信佛教。众议其糜费。每以为言。尝与充同载经佛寺。充要众入门。众不下车。充以众州里宿望。每优遇之。
  何充传。充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也。亲友至于贫乏。无所施遗。以此获讥于世。阮裕尝戏之曰。卿志大宇宙。勇迈终古。充问其故。裕曰。我图数千户郡。尚未能得。卿图作佛。不亦大乎。于时。郄愔及弟昙。奉天师道。而充与弟准崇信释氏。谢万讥之云。二郗谄於道。二何佞於佛。
  何准传。准字幼道。穆章皇后父也。高尚寡欲。弱冠知名。州府交辟并不就。兄充为骠骑将军。劝其令仕。准曰。第五之名。何减骠骑。准兄弟中第五。故有此言。充居宰辅之重。权倾一时。而准散带衡门。不及人事。唯诵佛经。修营塔庙而已。
  佛法金汤编。郄超为桓温府掾。超问谢安曰。支遁所谈。何如嵇中散。安曰。嵇尽力道。才得半耳。超着五戒文。更修岁月斋戒。凡斋不得尝鱼肉。不御妻妾。迎中而食。既食之后。美味甘香。一不得尝。洗心念道。归依三实。
  晋书王湛传。湛孙述。述子坦之。与沙门竺法甚厚。每共论幽明报应。便要先死者。当报其事。后经年。师忽来云。贫道已死。罪福皆不虚。惟当勤修道德。以升济神明耳。言讫不见。坦之寻亦卒。
  佛图澄传。石季龙僭位。倾心事澄。百姓因澄故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竞出家。真伪混淆。多生愆过。季龙下书料简。其着作郎王度奏曰。佛方国之神。非诸华所应祠奉。汉代初传其道。惟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汉人皆不出家。魏承汉制。亦循前轨。今可断赵人悉不听诣寺烧香礼拜。以遵典礼。其百辟卿士逮众隶例皆禁之。其有犯者。与淫祠同罪。其赵人为沙门者。还服百姓。朝士多同度所奏。季龙以澄故下书曰。朕出自边戎。忝君诸夏。至于飨祀。应从本俗。佛是戎神。所应兼奉其夷。赵百姓有乐事佛者。特听之。
  王恭传。恭将奔桓元。至长塘湖。遇商人钱强。强以告湖浦尉。尉收之。以送京师。即于建康之倪塘斩之。恭信佛道。调役百姓。修营佛寺。务在壮丽。士庶怨嗟。临刑犹诵佛经。谓监刑者曰。我暗于信人。所以致此。
  苻坚载记。坚游于东苑。命沙门道安同辇。权翼谏曰。臣闻。天子法驾。侍中陪乘。清道而行。进止有度。三代末主。或亏大伦。适一时之情。书恶来世。故班姬辞辇。垂美无穷。道安毁形贱士。不宜参秽神舆。坚作色曰。安公道冥至境。德为时尊。朕举天下之重。未足以易之。非公与辇之荣。此乃朕之显也。命翼扶安升辇。
  姚兴载记。兴托意于佛道。公卿已下。莫不钦附。沙门自远而至者。五千余人。起浮图于永贵里。立波若台于中宫。沙门坐禅者。恒有千数。州郡化之事佛者。十室而九矣。
  搜神后记。晋淮南胡茂回能见鬼。虽不喜见。而不可止。后行至扬州。还历阳城。东有神祠。中正值民。将巫祝祀之。至须臾顷。有群鬼相叱曰。上官来。各迸走出祠去。回顾见二沙门来入祠中。诸鬼两两三三相抱持。在祠边草中伺望。望见沙门。皆有怖惧。须臾二沙门去。后诸鬼皆还祠中。茂回於是信佛。遂精诚奉事。
  佛法金汤编。顾凯之字长康。小字虎头。工画。桓温引为大司马参军。时沙门慧力。建瓦官寺。朝贤施者。不过十万。长康素贫。诺钱百万。人皆笑之。一日於殿壁。画维摩像。将点眸子曰。第一日见者责施十万。第二日见者五万。第三日任例责施。及开户。光明照寺。施者填塞。果得钱百万  何无忌。崇信佛法。造枳园寺。以安帝西还。皇运凯泰。劝帝兴起释门。修营功德。
  弘明集。宋武帝。始登位。梦一道人提钵就乞。因而言曰。君子前世。施维卫佛一钵之饭。今居斯位。帝遣问严公。征其虚实。严公即送七佛经呈闻。
  宋书张敷传。元嘉初。敷为员外散骑侍郎秘书丞。江夏王义恭。镇江陵。以为抚军功曹。转记室参军。时义恭就太祖求一学义沙门。比沙门求见发遣。会敷赴假还江陵。太祖谓沙门曰。张敷应西。当令相载。及敷辞。上谓曰。抚军须一意怀道人。卿可以后艑载之。道中可得言晤。敷不奉旨曰。臣性不耐杂。上甚不悦。
  范泰传。泰暮年。事佛甚精。于宅西。立祇洹精舍。
  北山录。宋文帝谓求那跋摩曰。弟子常欲斋戒不杀。以身徇物。不获从志。跋摩曰。刑不夭命。役无劳力。则使风雨顺时。寒暖应节。百谷滋繁。桑麻郁茂。如此持斋。斋亦大矣。如此不杀。德亦众矣。宁在缺半日之餐。全一禽之命。然后方为弘济耶。
  太平广记。宋王淮之字元会。琅琊人也。世尚儒业。不信佛法。常谓身神俱灭。宁有三世耶。元嘉中。为丹阳令。十年得病。气绝少时。还复暂苏。时建康令贺道力。省疾。适会下床。淮之语道力曰。始知释教不虚。人死神存。信有征矣。道力曰。明府生平置论不尔。今何见而乃异之耶。淮之敛眉答云。神实不尽。佛教不得不信。语讫而终  宋尚书谢晦。为荆州刺史。谓塔寺不宜在人间。当移之郭外。乃自率部下。至新寺门。遣队士八十。持刀斧毁坏浮图。尊像纵横。瓦木倾坠。俄而云雾暗天。风尘勃起。晦即怖走。队人惊散。莫知所以。晦等夜梦。咸见沙门飞腾空中光明显赫。又见二人形悉丈余。容姿甚伟。厉声嗔曰。所行反道。寻当自知。其后队人。满身着癞疾。经时而死。余人并犯法就终。谢晦连年患瘠病。后因谋叛。合家被诛。皆非命而卒  宋刘龄。不知何许人。居晋陵东路城村。颇奉佛法。於宅中立精舍。时设斋。元嘉九年三月二十七日。父暴亡时。巫祝并云。家当更有三人丧亡。邻家有事道祭酒魏巨。常为章符。诳诱村里。语龄曰。君家丧祸未已。由不奉明神也。若改事大道。必蒙福佑。不改意者。将灭其门。龄遂敬延祭酒。罢不奉法。巨云。宜焚经像。灾乃当除耳。遂爇精舍。炎炽移日。唯屋而已。经像幡座。俨然如故。像於中夜。大放赤光。其时诸祭酒。有二十许人。有惧灵验。密委去者。巨等师徒。意犹不止。披发禹步。执持刀索云。斥佛还故国。不得留中夏为民害也。龄於其处。如有人殴打。顿仆於地。家人扶起。方余气息。遂痿躄不能行。魏巨体内发疽。日出血三升。不一月苦死。自外同伴。并患癞疾。邻人东安太守水立和。传於东阳。时多见者  宋魏世子。梁郡人。奉佛精进。儿女尊修。唯妇执迷不信。女年十四病死。七日而苏。云可安施高座并无量寿经。世子即为具设经座。女虽持斋戒。未常看经。今即升座。诵声清利。下启父言。儿死便往无量国。见父兄及己三人。池中已有芙蓉大花。后当化生其中。唯母独无。不胜此苦。故归启报。语竟复绝。母於是敬信法教。
  宋书袁粲传。粲初名愍孙。为太子右卫率侍中。孝建元年。世祖率群臣。并於中兴寺八关斋。中食竟。愍孙别与黄门郎张淹。更进鱼肉食。尚书令何尚之。奉法素谨。密以白世祖。世祖使御史中丞王谦之纠奏。并免官。
  张畅传。畅子淹黄门郎。封广晋县。子太子右卫率。东阳太守。逼郡吏。烧臂照佛。百姓有罪。使礼佛赎刑。动至数千。并免官禁锢。
  宣验记。车母者。遭宋庐陵王青泥之难。为虏所得。在贼营中。其母先来奉佛。即燃七灯於佛前。夜精心念观世音。愿子得脱。如是经年。其子忽叛还。七日七夜。独行自南走。常值天阴。不知东西。遥见有七段火光。望火而走。似村欲投。终不可至。如是七夕。不觉到家。见其母犹在佛前伏地。又见七灯。因乃发悟。母子共谈。知是佛力。自后恳祷。专行慈悲。
  南齐书周颙传。宋明帝颇好言理。以颙有辞义。引入殿内。亲近宿直。帝所为惨毒之事。颙不敢显谏。辄诵经中因缘罪福事。帝亦为之小止。颙音辞辩丽。出言不穷。宫商朱紫。发口成句。泛涉百家。长於佛理。着三宗论。立空假名。立不空假名。设不空假名。难空假名。设空假名。难不空假名。假名空。难二宗。又立假名空。西凉州智林道人。遗颙书曰。此义旨趣。似非始开。妙声中绝。六七十载。贫道年二十时。便得此义。窃每欢喜。无与共之。年少见长安耆老。多云。关中高胜。乃旧有此义。常法集盛时。能深得斯趣者。本无多人。过江东略是无一。贫道捉麈尾来。四十余年。东西讲说。谬重一时。余义颇见宗录。唯有此涂。白黑无一人得者。为之发病。非意此音猥来入耳。始是真实行道第一功德。其论见重如此。时何引亦精信佛法。无妻妾。太子又问颙。卿精进何如何引。颙曰。三涂八难。共所未免。然各有其累。太子曰。所累伊何。对曰。周妻何肉。其言辞应变。皆如此也。何引言断食生。犹欲食肉。白鱼[鱼*旦]脯糖蟹。以为非见生物。疑食蚶蛎。使学生议之。学生锺岏曰。[鱼*旦]之就脯。骤於屈伸。蟹之将糖。躁扰弥甚。仁人用意。深怀如怛。至於车螯蚶蛎。眉目内阙。惭浑沌之奇。矿壳外缄。非金人之慎。不悴不荣。曾草木之不若。无馨无臭。与瓦砾其何算。故宜长充庖厨。永为口实。竟陵王子良。见岏议大怒。引兄点亦遁节清信。颙与书劝令菜食曰。丈人之所以未极遐蹈。或在不近全菜邪。脱洒离析之讨。鼎爼网罟之兴。载策其来实远。谁敢干议。观圣人之设膳修。仍复为之品节。盖以茹毛饮血。与生民共始。纵而勿裁。将无厓畔善为士者。岂不以恕己为怀。是以各静封疆。罔相陵轶。况乃变之大者。莫过死生。生之所重。无踰性命。性命之於彼极切。滋味之在我可赊。而终身朝脯。资之以味。彼就冤残。莫能自列。我业久长。吁哉可畏。且区区微卵。脆薄易矜。歂彼弱麑。顾步宜愍。观其饮喙飞行。人应怜悼。况可心心扑褫。加复恣忍吞嚼。至乃野牧盛群。闭豢重圈。量肉揣毛。以挨枝剥。如土委地。佥谓常理。百为怆息。事岂一涂。若云三世理诬则幸矣。更快如使此道。果然而形未息。则一往一来。一生一死。轮回是常事。杂报如家。人天如客。遇客日鲜。在家日多。吾侪信业。未足长免。则伤心之惨行亦息。念丈人於血气之类。虽无身践。至於晨凫夜鲤。不能不取。备屠门财贝之经盗手。犹为廉士所弃。生性之一启鸾刀。宁复慈心所忍。驺虞虽饥。非自死之草不食。闻其风者。岂不使人多愧。众生之禀此形质。以畜肌膋。皆由其积壅痴迷。沈流莫反。报受秽浊。历苦酸长。此甘与肥。皆无明之报聚也。何至复引此滋腴。自汗肠胃。丈人得此有素。聊复寸言发起耳。
  竟陵王子良传。子良招致名僧。讲语佛法。造经呗新声。道俗之盛。江左未有也。又与文惠太子。同好释氏。甚相友悌。子良敬信尤笃。数於邸园营斋戒。大集朝臣众僧。至於赋食行水。或躬亲其事。世颇以为失宰相体。
  顾欢传。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并好释法。吴兴孟景翼为道士。太子召入元圃园。众僧大会。子良使景翼礼佛。景翼不肯。子良送十地经与之。景翼造正一论。大略曰。宝积云。佛以一音广说法。老子云。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一之为妙。空元绝于有景。神化赡于无穷。为万物而无为。处一数而无数。莫之能名。强号为一。在佛曰实相。在道曰元牝。道之大象。即佛之法身。以不守之守守法身。以不执之执执大象。但物有八万四千行。说有八万四千法。法乃至于无数。行亦达于无央。等级随缘。须导归一。归一曰回向。向正即无邪。邪观既遣。亿善日新。三五四六。随用而施。独立不改。绝学无忧。旷劫诸圣。共遵斯一。老释未始于当分。迷者分之而未合。亿善遍修。修遍成圣。虽十号千称。终不能尽。终不能尽。岂可思议。
  王奂传。奂迁散骑常侍领军将军。欲请车驾幸府。上晚信佛法。御膳不宰牲。使王晏谓奂曰。吾去年为断杀事。不复幸诣。大臣已判。无容歘尔也。奂出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雍梁南北秦四州郢州之竟陵司州之随郡军事。镇北将军雍州刺史。上谓王晏曰。奂於释氏。实自专至。其在镇。或以此妨务。卿相见言次及之。忽道吾意也。
  豫章文献王嶷传。嶷字宣俨。太祖第二子。临终召二子子廉子恪曰。后堂楼可安佛。供养外国二僧。余皆如旧。与汝游戏后堂船。乘吾所乘牛马。送二宫及司徒。服饰衣裘。悉为功德。
  刘虬传。虬精信释氏。衣粗布衣。礼佛长斋。注法华经。自讲佛义。以江陵西沙洲去人远。乃徙居之。建武二年。诏征国子博士。不就。其冬虬病。正昼有白云。徘徊檐户之内。又有香气及磬声。其日卒。年五十八。
  隋书突厥传。齐有沙门惠琳。被掠入突厥中。因谓佗钵曰。齐国富强者。为有佛法耳。遂说以因缘果报之事。佗钵闻而信之。建一伽蓝。遣使聘于齐氏。求净名涅盘华严等经。并十诵律。佗钵亦躬自斋戒。绕塔行道。恨不生内地。
  梁书范缜传。缜在齐世。尝侍竟陵王子良。子良精信释教。而缜盛称无佛。子良问曰。君不信因果。世间何得有富贵。何得有贫贱。缜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带。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於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於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粪溷者。下官是也。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子良不能屈。
  干陀利国传。干陀利国在南海洲上。其俗与林邑扶南略同。出班布吉贝槟榔。槟榔特精好。为诸国之极。宋孝武世。王释婆罗那怜陀。遣长史竺留陀。献金银宝器。天监元年。其王瞿昙修跋陀罗。以四月八日。梦见一僧。谓之曰。中国今有圣主。十年之后。佛法大兴。汝若遣使。贡奉敬礼。则土地丰乐。商旅百倍。若不信我。则境土不得自安。修跋陀罗初未能信。既而又梦。此僧曰。汝若不信。我当与汝往观之。乃於梦中。来至中国。拜觐天子。既觉心异之。陀罗本工画。乃写梦中所见。高祖容质。饰以丹青。仍遣使并画工。奉表献玉盘等物。使人既至。模写高祖形。以还其国。比本画。则符同焉。因盛以宝函。日加礼敬。
  任孝恭传。孝恭少从萧寺云法师读经。论明佛理。至是蔬食持戒。信受甚笃。而性颇自伐。以才能尚人。於时辈中。多有忽略。世以此少之。
  建平王大球传。高祖素归心释教。每发誓愿。恒云。若有众生。应受诸苦。悉衍身代。当时大球。年甫七岁。闻而惊谓母曰。官家尚尔。儿安敢辞。乃六时礼佛。亦云。凡有众生。应获苦报。悉大球代受。其早慧如此。
  到溉传。溉家门雍睦。兄弟特相友爱。初与弟洽。常共居一斋洽。卒后。便舍为寺。因断腥膻。终身蔬食。别营小室。朝夕从僧徒礼诵。高祖每月三致净馔。恩礼甚笃。蒋山有延贤寺者。溉家世创立。故生平公俸。咸以供焉。略无所取。
  刘杳传。杳治身清俭。无所嗜好。为性不自伐不论人短长。及睹释氏经教。常行慈忍。天监十七年。自居母忧。便长断腥膻。持斋蔬食。及临终遗命。敛以法服载以露车。还葬旧墓。随得一地。容棺而已。不得设灵筵祭醊。其子遵行之。
  滕昙恭传。昙恭豫章南昌人也。年五岁母。杨氏患热。思食寒瓜。土俗所不产。昙恭历访。不能得。衔悲哀切。俄值一桑门。问其故。昙恭具以。告桑门曰。我有两瓜。分一相遗。昙恭拜谢。因捧瓜还。以荐其母。举室惊异。寻访桑门。莫知所在。及父母卒。昙恭水浆不入口者旬日感恸呕血。绝而复苏。隆冬不着玺絮。蔬食终身。每至忌日。思慕不自堪。昼夜哀恸。其门外有冬生树二株。时忽有神光。自树而起。俄见佛像及夹侍之仪容光显着。自门而入。昙恭家人大小。咸共礼拜久之乃灭。远近道俗咸传之。
  昭明太子传。高祖大弘佛教。亲自讲说。太子亦崇信三宝。遍览众经。乃於宫内。别立慧义殿。专为法集之所。招引名僧。谈论不绝。太子自立三谛法身义。并有新意。普通元年四月。甘露降于慧义殿。咸以为至德所感焉。
  南平元襄王伟传。伟晚年崇信佛理。尤精元学。着二旨义。别为新通。又制性情几神等论其义。僧宠及周舍殷钧陆。倕并名精解。而不能屈。
  鄱阳忠烈王恢传。恢有孝性。初镇蜀。所生费太妃犹停都。后於都下不豫。恢未之知。一夜忽梦还侍疾。既觉忧皇。便废寝食。俄而都信至。太妃已瘳。后又目有疾。久废视瞻。有北渡道人慧龙。得治眼术。恢请之。既至空中忽见圣僧。及慧龙下针。豁然开朗。咸谓精诚所致。
  何点。传点字子[折/目]。庐江灊人也。少时尝患渴痢。积岁不愈。后在吴中石佛寺建讲。于讲所昼寝。梦一道人。形貌非常。授丸一掬。梦中服之。自此而差。时人以为淳德所感  引字子季。点之弟也。尝至吴居虎丘西寺讲经论。学徒复随之。东境守宰经途者。莫不毕至。引常禁杀。有虞人逐鹿。鹿径来趋。引伏而不动。又有异鸟。如鹤红色。集讲堂。驯狎如家禽焉。初开善寺藏法师。与引遇于秦望。后还都卒于锺山。其死日引在般若寺。见一僧授引香奁并函书云。呈何居士。言讫失所在。引开函乃是大庄严论。世中未有。又于寺内立明珠柱。乃七日。七夜放光。太守何远以状启。昭明太子钦其德。遣舍人何思澄。致手令以褒美之。中大通三年卒。年八十六。
  刘慧斐传。慧斐字文宣。彭城人也。尝游于匡山。过处士张孝秀。相得甚欢。遂有终焉之志。因不仕居于东林寺。慧斐尤明释典。工篆隶。在山手写佛经。二千余卷。常所诵者。百余卷。昼夜行道。孜孜不怠。远近钦慕之。论者云。自远法师没后。将二百年。始有张刘之盛矣。
  刘吁传。吁字彦度。平原人也。吁善元言。尤精释典。曾与族兄刘。歊听讲于锺山诸寺。因共卜筑宋熙寺东涧。有终焉之志。
  刘歊传。歊字士光。吁族兄也。幼时尝独坐空室。有一老公。至门谓歊曰。心力勇猛。能精死生。但不得久滞一方耳。因弹指而去。歊既长。精心学佛。有道人释宝志者。时人莫测也。遇歊于兴皇寺惊起曰。隐居学道。清净登佛。如此三说。
  庾诜传。诜字彦宝新。野人也。晚年以后。尤遵释教。宅内立道场。环绕礼忏。六时不辍。诵法华经。每日一遍。后夜中。忽见一道人。自称愿公。容止甚异。呼诜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中大通四年。因昼寝忽惊觉曰。愿公复来。不可久住。颜色不变。言终而卒。时年七十八。举室咸闻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弥陀净域矣。
  张孝秀传。孝秀字文逸。南阳宛人也。博涉群书。专精释典。普通三年卒。时年四十二。室中皆闻有非常香气。
  孔休源传。休源长子云章。笃信佛理。遍持经戒。官至岳阳王府谘议东扬州别驾。
  谢举传。举少博涉多通。尤长元理。及释氏义。为晋陵郡时。常与义僧。递讲经论。征士何引。自虎丘山赴之。其盛如此。
  斐子野传。子野末年。深信释氏。持其教戒。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高祖勅撰众僧传二十卷。
  陶弘景传。弘景曾梦佛授其菩提记。名为胜力菩萨。乃诣鄮县阿育王塔。自誓受五大戒。后太宋临南徐州。钦其风素。召至后堂。与谈论数日而去。太宗甚敬异之。
  独异志。梁武帝酷好佛法。然性多含恕。勅天下贡献绫罗锦绮。不令织鸟兽之形。恐裁翦之时。有伤生物之意也。
  佛法金汤编。梁简文帝。委心妙法。徧览元章。撰法集记二百卷。法宝联璧四百余篇。造资敬报恩二寺  元帝为湘东王时。舍宫造天宫寺。请法聪居之。修崇佛事。即位于江陵。改元承圣。尝着书曰金楼子。
  佛祖统纪。陈针智者之兄。为梁晋安王中兵参军。年四十。仙人张果相之曰。死在期月。师令行方等忏。针见天堂门牌曰。陈针之堂。后十五年。当生於此。果后见针。惊问曰。君服何药。答曰但修忏耳。果曰。若非道力。安能超死。竟延十五年而终。智者尝为其撰小止观。咨受修习。夙夜不怠。
  陈书江总传。总尝自叙其略曰。历升清显。备位朝列不。邀世利。不涉权幸。尝抚躬仰天太息曰。庄青翟位至丞相。无迹可纪。赵元叔为上计吏。光乎列传。官陈以来。未尝逢迎一物。于预一事。悠悠风尘。流俗之士。颇致怨憎。荣枯宠辱。不以介意。太建之世。权移群小。谄嫉作威。

分页阅读: 1 2 3 4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神异典释教部纪事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