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决疑集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诸宗部
书籍内容:

禅宗决疑集
  元 智彻述

  禅宗决疑集

    西蜀野衲智彻述

  源湛流清门

  原夫法不孤起。有自来由。欲尽群疑须开微惑。昔年行履今日披陈。学者见闻从其简易。余出家时晚。进道心坚不顾危亡专心直向。纵使逢魔逢难此念不忘。假饶遇辱遇荣一心不变。故名担板汉。是为执固人。不下铁心肠。焉领如是事。早年虽处五欲之中。如游园观相似。尘劳衮衮世事纷纷。触境无为心常憺怕。得来不喜应用无方。失去何忧现前无所。余初居学地。历事多艰微细推穷。无深趣向。壮年[(厂@朔)/心]强作事不让庸人。勇猛功夫究竟难为。道伴实情相告剖析来因。道在人弘无论僧俗。

  离尘精进门

  缘智彻二十六岁。受戒持斋专心念佛。至三十一岁。离火宅为僧参禅请益。师云峰和尚令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遂与光兄结伴。迤[這-言+里]至于夔府何堂主庵。所居幽隐就便作住。自于圣像之前然香设誓。立行三年死限誓云。我若懒堕欲求坐卧取安身粘床橙。陷入无间地狱永无出期。自此昼夜徐行周而复始。除二时粥饭方坐。其余茶汤之类亦不驻足。道友施主相访。亦不陪侍。言语省减单只举个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只向这一字上切切用疑。有时得力如青天白日无一点云翳相似。但觉一字疑情于心中活泼泼地。如珠走盘纵横无碍。到此不知有身在地上行。亦不知有世间之事动静寒温。折旋俯仰大小便利。都无计较分别之心。只随此疑信步而行。吃粥吃饭信手拈匙放筋。又不知饭食中辛酸醎淡之味。到此方知是净念相继。制之一处的工夫也。余举此一事。或有未做工夫之人疑而不信者。谩说二小喻。譬如世有勇士。发一奋怒入百万军中夺其帅者。彼欲得胜收功不顾危亡。一忿直前更无退志。其意与学道人亦然也。又如吾辈欲求无上妙道用报四重深恩。借父母之遗体。或然一香一指一臂。发一念精进之心痛苦皆亡。何故盖无第二念。才知痛苦即落第二念也。说此二喻只要学人深信此事不得狐疑。工夫做到方有相应。以此主张做工夫得力底样子也。

  却步复升门

  此举有时不得力。这一字上疑情旋疑旋失。不落昏沉便归散乱。若用力疑转不得力。退之又退。此退之一字多者不知。故举小喻以明斯事。且如世有贫穷之人。闻万里之外有珍宝所。往而求之。或行一千二千。乃至五千而生退还不复前进。退之不已。蓦然自叹曰。我若退还枉费前工。永受饥寒贫穷困苦。翻思此宝去者人人有分。何故我自弃之。于此奋起坚志又复前进。不惮疲劳不避寒暑。直至宝所得大富饶安乐眷属。世事皆然。设此进退之喻。皆是主张做工夫不得力处。使其复还得力。诚恐后来学者中道而废。故以此事重加勉励。

  退堕策励门

  此举退与不得力事分两说。学人不得一例而举。此下重明这个退字。使学者知之。退者退菩提心。退长远心。退精进心。佛不欲礼。道不欲修。善知识不欲见。道友不欲亲。话头不欲举。只好散诞自在。若有这般退念起时。或是用心过度或是宿业障深善根微弱。数数向诸佛菩萨像前。五体投地然指然香。发露前愆求哀忏悔。勇猛举起话头。此念如汤消冰倏尔无余。纯一净念学者须知。余遇此退念起时。即便然香发露忏悔。求佛哀祐即举话头。此念应时随灭。此是已验之事。故录此以警后学者也。

  懈怠勉勤门

  此举不得力者。或是话头上无疑。或是话头举不起。或沈或浮。或随声色。或逐攀缘。或喜眠睡。皆是懒惰懈怠恣纵身心。于生死事上用心不切。随处乐著。故不得力。此二种病。余工夫未纯熟时数数而起。只向话头上决起疑情。亦不用分别排遣是非。疑情一起此念顿消。已上所说皆无他事。只要决择学人做工夫处。干干净净酒酒落落。无一点异念上心。将从前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记得佛说者。祖说者。诸子百家所说者。于此一笔勾下。直得水泄不通。圣凡情尽。到此参个话头。或参无字话。或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一肩领荷奋力趋前更莫回顾。直至归家稳坐。方是安乐底时节也。

  执碍决疑门

  此上两则语皆出赵州和尚。丛林多举。每见同道者。于无字上各出异见。或者执空执有执断执常。执空者为。赵州道无。万法本无。本性无故何疑之有。执有者谓。赵州道无。指有言无无中即有。又何疑哉。执断者谓。赵州道无。万有皆空无一可取何必疑耶。执常者谓。赵州道无。真性常存寂然不动。何用著疑。噫所见偏枯故有此失。若如此主张。不须用疑得无上菩提者。除是天生弥勒自然释迦始得。譬如世间工巧艺术之人。各有所务未有不疑而成事者也。此疑之一字便是思想用谋之心。体同而名异耳。如楞严会上二十五圆通。各有所疑方有所证。此事不必细注。众所共知。

  失正究竟门

  此举参无字者。学人见前尊宿说。把这无字贴在眼睛上。眼睛便是无字。无字便是眼睛。只恁么看去学人领下无字。向长连床上端身正坐。捏定拳头咬定牙关。瞠起两眼看这无字。细则细如微尘。大则大如天地。或显或隐认此为谛。当得力底工夫也○又闻学人谓师开发。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师即令他提这无字。学人信得及。便即从此行也无坐也无。著衣吃饭也无。一切时中皆无。或缓或急。又自云。缓则一切时中不念自念。念得这无字活辘辘地。又云。若急念时念教一口气尽方住。周而复始。亦如是念。以此为纯熟工夫也。余尝闻学人作如是说。诚恐有误后人故。设二小喻。识者详之。详这缓念者。恰如永凌上掷豆子相似。任其所往无可羁绊。详这急念者。浑似更鼓楼上发擂一般。一通声绝又一通何所益耶。如前看无字者。与念无字者。这两种工夫。四众用心者甚多。如此说来好似一场戏话。深可惜哉○或有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者。询其来源谛当起疑处。便即支离乱说。或谓何处上起疑者。或谓一归上起疑者。或两句都念者。或单念下句者。学人各自主张一路而不改者。弗可晓也。

  彻底穷渊门

  自愧在于学地。未得升堂入室。理趣门头户底窃而窥之。譬如王家掌事珠珍异宝。本非他有。一能辩别真伪贵贱轻重等分。王眷需索随意给之用无差互。佛祖无上妙宝。非余所得。工夫次第邪正浅深略而知之。愿与同道之流决此疑情。必不相赚。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其僧复问。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因甚狗子无佛性。州又云无。此僧当下若会。得这老汉开口处唾面痛骂一场。赵州只得杜口无言免使此语流布于世。这僧当时不能领受此语。通身堕在疑情。便将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毛窍。一禁禁定气息不通。一手挽住。赵州云。佛言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和尚因甚道狗子无佛性。实意云何道无。其僧到此疑情重也。行也疑因甚道无。坐也疑因甚道无。著衣吃饭也疑因甚道无。动静寒温也疑因甚道无。苦乐逆顺也疑因甚道无。昼夜十二时无顷刻暂息。单只不忿赵州道狗子无佛性。直要向这无字上捉败赵州。得人憎处方始休歇○此下正说学人用疑处。须要仔细著意。若用疑时先须发愤怒心。疑赵州因甚道无。此愤怒心(注明若不出声心中忿忿地。若出声闭口鼻音如伏虎声相似。如人受辱有疑不决。皆有此不忿意声)或出声不出声。学人自取方便。此一个疑字单只疑赵州因甚道无。不是看赵州无。不是念赵州无。今时学人多是看这无字。念这无字。真可怜也。学人到此惺惺著。须看其僧当时有疑。再问处云。蠢动含灵皆有佛性。狗子因甚无佛性。此一问疑彻骨髓。这僧求死不欲活。逼得老赵州。和心胆吐出个无字。欲收收不得。其僧求死死不得。从始至今疑而不决。所以前人疑的。即是今人疑的。今人疑的即是疑著赵州说的。蓦然疑团子上爆地一声。彻见那边消息去也。此说且止。言多去道远矣。

  指本还真门

  此举僧问赵州。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州云。我在青州做领布衫重七斤。此僧却不似那僧疑也。空使赵州舌头拖地。道个七斤衫干没一星事。其意云何。盖谓秤尾不鲜故无买者。今昔丛林中。多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此一法余杜田说破。然后会归一处。使学人易解易晓。故法华经云。惟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此一法乃众生之本源诸佛之妙道。亦是万法之母众圣之尊。迷之者则轮回不息。悟之者则了死超生。再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用疑时只疑这一法(于此注明学人易入)一即是心(此心是灵知之心。非肉团心分别心)心即是一(一者众圣之王。故号为心王也)余何故如此分析切。恐学人初入道时。请益师不曾开说得疑情上明白。学人又不会次第请问。又不遇良朋善友究竟。虽闻有善知识。又不能亲近决择身心。执己之见埋没平生。是可怜也。故余只要学人向这一字上起疑。初举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或举三五次随意放收。然后万法归一。少举只在一字上起疑。疑者疑此一归何处。归何处三字。是考究这一向何处安身立命。此三字无疑疑在一上。恐一上疑情不起。再举毕竟一归何处。举话头时或出声不出声皆可。但不得太急。又不得太缓。如击钟磬一般。匀调击之声则和顺。只贵话头上疑情。得力不得力处取用切。不可信人说不要开口举话头。若信此语闭口禁声后必有患也。

  顺息免患门

  此与学人请益处不明白。后得伤心损体之患。余亲见兄弟家默默无言者。后来多得吐红之疾。询问其由。他谓善知识不说开口举话头。余痛与他说。此患正是气伤于心。心为血之主。心不能主气血妄行。须要谓理气息。血脉舒畅四大安和道则隆矣。谩说小喻。如世有人失去贵重之宝。朝讨暮寻。或默默思惟。或开口询问。或自伤自叹。或逢人指视。或顾盻而得。如是推穷事理。开口闭口语默动静何疑疑哉○再与学人究此病之根源。或饱食重檐。或登山趣步。大略举。此四处。起病之初此四处。喘息上壅。若不开口出声举话头时。此气郁结胸中。伤心损体自作障碍。妄言坐禅之病。岂不屈哉。

  上根利器门

  此举三种善知识。入门各异见道不同。或从经教中有悟者。或宿有般若力故不参禅而悟者。或有参禅勇猛工夫未久而悟者。此三种善知识。必不能开发初机之人微细做工夫处。若提向上宗乘。接上上根器则可。中下之机难以栖泊。故古德云。学道之人不具法眼。须具参方眼。又仲尼云。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是以吾辈行脚。须具参方正眼耳。

  禅林静虑门

  此举丛林纲纪坐禅寂静一节。古来佛法兴隆丛林茂盛。天龙协祐施主归崇。受用现成常住丰厚。处处安禅著众。人人慕道精修。或三五百之多僧。或一二千之众士。东西两序执事营为。内外一如铺心若地。个个如因识果。人人见道明心。三德六味总无亏。四事七珍皆具足。所以僧堂中学般若菩萨。十指不点水。百事不干怀。粥饭之余专心在道。上根利器者。不离单位坐究一乘。昼夜惺惺端持正观。后来各人有大发明成大法器收因结果。向丛林中为大宗匠。开大炉鞴煆炼学人。做工夫处。先举上床一种。威仪事在精诚。须要跏趺端坐。眼端鼻鼻端脐。牙关紧咬拳头紧捏。待喘息已定。举个话头。僧问赵州。狗子还有佛性也无。州云无。不用动口动舌。默默参究以悟为期。此是丛林中坐禅仪式样子。众所共知。

  幽居正派门

  此明来脉正宗。黄梅散席之后。百丈未建丛林已前。或三人五人。山间林下刀耕火种。无剪爪之工。孜孜在道念念不忘。于中人人成大法器。后来各天一方说法利生。参学者众。百丈大智禅师始建丛林。此举前辈祖师居山修行勤劳中做工夫的样子。众所共知。

  祇园圣众门

  此谓是法平等发源之初。吾佛世尊在祇园。与千二百比丘。故行乞食欲化施主。破悭贪故免堕三途。钵中得食分作三分。一分施饿鬼鸟兽及鱼鳖等。一分施贫穷乞丐。一分支身行道求无上佛果菩提。持钵出园。各披三衣而存正观。前观六肘。目不顾视。举足下足安祥系念直视而行。故世尊随处经冬过夏。大众皆入此慈心三昧。众所共知。此三种法门无出一心。佛祖随时随机方便行道。学人不可执在一隅钉桩摇橹。余于此三种法门上一一批判。使四众后学不泥斯惑矣。

  觉悟玄宗门

  若论此事。不在端坐无言处。不在刀耕火种处。不在持衣托钵处。且道毕竟在甚么处(良久云)是甚么屲又是个甚么。学人于此理会不下。各将本参话头依前所举所疑。不必重述。只要话头上会活弄。不可滞在一处。至于行住坐卧著衣吃饭搬柴运水大小便利语默动静折旋俯仰迎宾待客苦乐逆顺道在其中。须要自有方便始得。会做工夫底人。譬如惯蹴毬子者一般。著头头起。著肩肩起。著肘肘起。著手手起。著膝膝起。著足足起。蹩转一脚踢过毬门辊上三十三天十八梵天四空天周而复始。无一处可收。无一处可著。何故盖皆因他活辘辘地。所以三界收他不得。无心拘他不得。有如是妙用如是自在如是安乐。又何况三界拘收他不得。尽十方虚空微尘国土亦拘收他不得任。性往来得无挂碍。学人且道。那个是毬子。那个是蹴毬底人。会么会么。且住且住。若逢阿逸多亲蒙得授记。设此一喻学人悟得及否。夫信与不信皆出汝心不信而信如镜照镜。心镜俱亡何劳念静。弃有著空执法成病。百法十玄千经万论。诱引学人皆归十信。诚信实信成佛有分。行解相应潭澄月映。信性自心信心自性。性本自心本心自性。心性如如自信自敬。

  归源实际门

  已上所说非余本意。推穷圣典类聚群文。举古验今见闻深实。所以多见四众学者。用心差互识见偏枯。邪正不分是非罔辩。噫生逢季运去圣时遥。不了目前万缘差别。所以但凡做工夫底人。虽参话头多众不同。而于起疑处无二用心。一切话头必要起疑。古德云。无疑不悟。前不云乎。未有不疑而成事者也。须具正知正见。莫堕野狐窟里埋没一生。何止一生。百千万生菩提种子不复生芽。余咸居学地不忍见闻。两岐之间决疑辩惑。前所将佛祖经教语录中机缘譬喻警众之言。并余做工夫得力处一一录呈后学四众。至于一言之下心地开通。一句之中性天朗耀。到此方不负平生参学之志愿也。其或心地不开性天不朗。各各紧把绳头依样画猫儿蓦直去也。忽若再逢亲友指示前因。一念相当万金消得。正恁么时三涂苦趣同证菩提。四重深恩一时酬毕。智彻忝居同学幸垂回顾提携。誓在他生处处同为法侣。
  来源孝敬理事圆融  体用双修阴翊王化
  双林遗诫众等遵依  忏悔法门菩提行愿
  忆昔出尘承兄警诫  复惩懈惰止境息迷
  来源孝敬理事圆融

  已上所举话头工夫动静节次。与初机入道四众安顿手脚处一

分页阅读: 1 2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禅宗决疑集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