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略纂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论疏部
文件大小:1.07mb。
书籍内容:

瑜伽师地论略纂
  唐 窥基撰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一(论本第一第二)

    基撰
  敬礼天人大觉尊  福德智慧皆圆满
  无上文义真妙法  正智受学贤圣僧
  稽首无胜大慈氏  普为利益诸有情
  广采众经真要义  略说五分瑜伽者
  归命法流妙定力  发起无著功德名
  能于圣者无胜海  引出最极法甘露
  顶礼能见智灯灭  重然法炬照群萌
  等注无穷字花雨  荣润牟尼如意树
  归赞我本亲教尊  不吝躯命求法者
  餐受自满升知足  复遗饶益我等类
  此论殊胜若莲花  犹如宝藏如大海
  具显诸乘广大义  善释其文无有遗
  于此瑜伽大义中  我今随力释少分
  为令正法常无尽  利益安乐诸含识

  此论。文义繁广。不可解尽理源。其间难文义违宗绪。分段皆备解释。余皆略之。论初十七地。已前自有释论一卷。故即略而不广。妨难及不尽之处。今粗而叙出。
  将解论文以六门料简。一叙所为。二彰所因。三明宗绪。四显藏摄。五解题目。六释本文第一所为。释有十解。略集施言法。情开空有。性通不信迷。略显等三四二四境行果。余如枢要。故略不述。
  第二所因。释论解云。佛涅槃后魔事纷起者 即佛灭后。第一百年。因彼大天诤于五事。大天名高德大。果证年卑。王贵钦风。僧徒仰道。既而卓牢无侣。遂为时俗所嫉。谤之以造三逆。加之以增五事。大天颂言。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 大天解言。诸阿罗汉。烦恼漏失二事俱无。为魔所诱。或以不净涂污其衣。乍如漏失。诸师谤言。大天凡愚。境惑生染。夜生思想。不净染衣。推道魔娆。遂为乖角 大天解言。诸见谛者。烦恼理疑。虽皆断尽。疑杌为人。事疑犹在。诸师谤言。大天凡愚不解真教。说诸圣者尚有惑疑。遂为乖角 大天解言。无知有二。谓染不染。诸阿罗汉。染者皆尽。不染犹在。诸师谤言。大天凡愚不解真教。说阿罗汉有不染无知。遂为乖角 大天解言。舍利子等诸利根者。尚因善友令其入道。余因令入其事不惑。诸师谤言。大天凡愚不解经教。云舍利子等。诸利根者他令入道。尚不自知证阿罗汉。况汝等耶。遂为乖角 大天解言。诸宿习者。修已多生。临证果时。因佛言教说苦空等。闻便入道证获圣果。故佛言下多现证果。亦有厌苦。自说厌声。圣道便起。诸师谤言。大天造逆不断善根。恐当坠堕。夜数称苦。弟子谓其染疾。晨省问其安危。答曰无疾。他遂问言。何为称苦。彼乃答言。昔时年少入道随心。今年已迈道生难随。若不说苦声深厌。圣道无由得起。既生此谤。乖角纷纭。故言灭后魔事纷起。竞名誉利今古所同。虚中构架。是凡共有。说事涉疑迹。何得无此纷纭。故诸小乘因分部。黄金数段。白叠片分。佛悬记之。从斯始矣 然论虽有此之本因。无其末因。自正法东渐。年载极遥。虽闻十七地论之名。不知十七者何也。地持但是菩萨一地。决定藏论是决择分初。自余汉土皆未之有。大师以贞观二十二年。于北阙弘法院。方始翻之 其杂糅释文一卷。永徽元年。于大慈恩寺翻出。
  第三宗绪。释论下云。又十七地。具摄一切文义略尽。后之四分。皆为解释十七地中诸要文义。故亦不离瑜伽师地。由是此论。用十七地以为宗要。宗是所主所尊所崇所重义故。
  第四藏摄。释下云。虽复通明诸乘境等。然说论者。问答决择诸法性相。意为菩萨令于一切。皆得善巧。修成佛果。利益无尽。是故此论。属菩萨藏阿毗达磨。欲令菩萨得胜智故。由是此论。虽明菩萨声闻二藏。唯菩萨藏摄。虽亦具诠戒定慧等。然于三藏唯阿毗达磨藏摄。准此六藏说摄可知。
  第五解题有二。一释名。二问答。释名者。释论总出体云。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瑜伽。一切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 此中意说。三乘所有境行果法。并名瑜伽。其境与行果。其行与果法。并有方便善巧相应义故。方便善巧之体。若依十度。以后得智而为自体。显内显外二善巧故。唯以别境慧为其体。今此善巧依释下文。以作意慧二法为性。若于此作意。复于此证达。故境行果皆不相违。注心洞融并不乖故 然释论中。境行果三各各别释。境中有总有别。总中云。谓一切境。无颠倒性。不相违性。能随顺性。趣究竟性。与正理教行果相应。故名瑜伽。如次四境。与理教行果。相配不违。诸心所缘名之为境。诸智所证名之为理。理深境浅。心所取境。无颠倒性。即所执无。有为无为有。与智所证理不相违。其我法有。有无为无。境颠倒性。情解谓然。非实如是。不顺正理故。境无颠倒性。与理相应。境不违教能随顺。行能趣究竟果。准亦可知。或四即是四重二谛。此四重二谛。此四境与理教行果。共相应故 别释境中。五教六文。总说颂曰。决择分二种。梵问及楞伽。大义及广义。五教成六境。此中初三。依他。所执。圆成实性。如次配之。此六境皆具无颠倒等四性。顺四种法故。行瑜伽中亦有总别。总亦有四。如文可知 别有十七。初十三种三乘通行。后之四种唯大瑜伽。总说颂曰。辨月大海慧。显闻修二处。德行戒大义。两慧二余处。果瑜伽中亦有总别。总文可知。别有六种。总说颂言。分别胜大义。辨说释三乘。赞佛及集义。七教说为果。此说境行果名为瑜伽 前于初标说等字者。释论复言。如是圣教亦名瑜伽。此文可解。理入境中故更不说。有义正取三乘观行。说名瑜伽。如文自会。然观上下。今古所解。合为四类。一唯取行。二取境行果。三三并取教。四此三。并如释论中所说。前来传解。一境。二理。三行。四果。五。得果既圆。利生救物。药病相应。前后合有四种。师有二义。地有四义。谓境界。所依。所行所摄。其境及行各唯一解。依摄二种各有二解论有一义。唯为法住。俱舍为有教诫学徒。并易可知 师有瑜伽。即有财释。瑜伽之师。依主释也。瑜伽师之地。亦依主释。瑜伽即地。二体无别。地是所诠。能诠即论。瑜伽师地之论。亦依主释。合为瑜伽师地论有三释。
  问答中。释有三解。初解者。初分名地。后四不名地。后二解者。五皆名地。以论存略。但说十七名地。后之四分非不名地。此第二解。第三解者。如文可知。若但言瑜伽地。不知是谁之地。故标师名。但言师地不言瑜伽。不知复是何师之地。由此总言瑜伽师地。但言瑜伽师不说地者。不欲唯明瑜伽。假师欲说彼师所依地法。令顺修学。成彼师故。证彼地故。
  第六释文。初释别题。后释论文。释别题者。然此论中总有五分。初五十卷名本地分。略广分别三乘根本十七地义。次三十卷名摄决择分。略摄十七地中深隐要义。而决择之。次二卷名摄释分。略摄解释十七地中诸经仪则。次二卷名摄异门分。略摄十七地经中。诸法名义略摄释之。后十六卷名摄事分。略摄十七地三藏中。众要事义略摄释之。此五分名如自解释。初明三乘本境行果十七之义类。名本地分。此分之中有十七地。五识身相应居首故名第一。释此别名至下当悉。
  释论文者。此论唯有正宗。无初后分。本地分中大文分二。初问答标列十七地名。后随别释十七地义。然以标列文少。寄五识地初明之。不以在此地标。便属五识身地。初文有五。一问。二答。三征。四显。五结。显中有二。谓颂长行。若依释论分为四文。初总问答。二更征举。三列名。四总结。问起三因。但答十七。释第三征。何等十七。及解颂文。释十七地别名。皆如论释。
  嗢拖南者。此云集施。拖南施也。嗢是集义。以少略言集合多法。施诸学者令易受持。故名集施。三摩地俱非者。释虽解之。然犹未尽。意显等引地等体通五蕴。单言三摩地不言俱者。唯一定数。不能显得体通五蕴。故说俱言。显与等引地宽狭同。故但以横通五蕴体同。不以竖通三界义同。何故不言三摩呬多非。而言三摩地俱非。如下释妨中解。彼所立者。所建立义。即所立成也。如是具者。释有二义。一近指前行。谓由如是闻等地行故。得具三乘及二灭果。二远总指。谓由如是上来所说境行诸地故。得成三乘及二灭果。故如是言通有无余。然此总以四门分别。一名。二体。三境行果。瑜伽配十七地。四释妨难。列名如论解名出体并如释文。
  释解五识。从根立名。有三义。一不共。二亲。三同时。对法唯识云。随根立名。具五义故身有三义。形碍依身。依体聚义决择分言。五识所依有形碍故。由此名身。若尔眼等何不名身。独身名身。前四依身。身为所依。故独名身。若尔心亦依身而转。何不名身。有色界中心依身转。无色不尔。眼等必依身根方有。故可名身。又依体聚义故并名身。如六思身六识身等。前二不共。此乃通名。相应有三义。一依义。二时等。依等。处等。事等。三摄属义。
  意地三义。一六根中意。二六识中意。三第七意摄。如次配之。然六识亦得名身。此第二释。犹如心受。唯名为意不与身名者。自体依聚识可名身。所依非色故名心受。初后二解。略故不说。身相应言。由此不说心识二地。
  有寻等地有三义。有评家。第二师云。中间静虑寻已离欲者。如欲界入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瑜伽师地论略纂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