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游意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佛藏 - 大藏经 - 论藏 - 经疏部
书籍内容:

华严游意
  隋 吉藏撰

 

  华严游意

    慧日道场沙门胡吉藏撰
  且话阎浮得有此经录虽不载相承云。龙树有佞弟子劝其师令与释迦并化。师智德如此。宜作新佛。岂为释迦弟子。然其所言克日月。别制新戒新衣使大同小异。坐水精房中思惟斯事。时有大龙菩萨伤而愍之便接还龙宫。示三世诸佛无量经。复示过去七佛经。于龙宫九旬读十倍阎浮。所余题目不可周遍。龙树从龙宫出。龙王以此一部经送龙树出。为此因缘故阎浮提得有此经也。
  江南讲此经者亦须知其原首。前三大法师不讲此经。晚建初彭城亦不讲。建初晚讲。就长干法师借义疏。彭城晚讲不听人问未讲之文。前三大法师。后二名德。多不讲此经。讲此经者起自摄山。时有胜法师为檀越教化。得三千余解未凡经七处。徒八过设会。始自慧庄严终归止观。一会则讲一会经文。尔时实为隆盛。后兴皇继其遗踪大弘斯典。讲因缘如此也。然此经义正开二佛两教门净土三十心十地等。今略明净土义。净土凡有四条。一化主。二化处。三教门。四徒众。此之四种束为两双。化主化处即如来依正两果。化主即是正果。化处即是依果。即依正一双。教门徒众即缘教一双教门即缘教。徒众即教缘故。是缘教一双。虽有四条束为两意也。然非但净土有此四条。三世十方诸佛土一一土中皆具此四条。三世十方土虽复无量不出十种土。十种土者。一净。二秽。三杂。四本净末不净。本是净土。后薄福众生本净反为秽。此名本净今秽也。五者本不净末净。变向可知。此是释迦土。有五应现。复有五种合成十种土。十种土皆具上四条。据此十种两双。摄一切土尽也。十种之中略明净土一种。四条之内且辨化主一条也。
  问此经为是释迦所说耶为是舍那所说耶。兴皇大师开发初即作此问然答此之问。便有南北二解。南方解云。佛教凡有三种。谓顿渐无方不定也。言顿教者。即教无不圆理。无不满。为大根者说。所以经云。譬如日出先照高山。故言顿教。言渐教者。始自鹿园终至鹄林所说。经教初浅后深。渐渐而说。故称渐教。就渐教中有五时不同也。言无方不定者。进不及顿。退非是渐。随缘不定。故言不定教。问。此是大乘。为是小乘耶。解云。是大乘教。金光明胜鬘等经也。用此三经者欲释此经是释迦所说。何者此之三教是佛教。是何佛教。解云。是释迦佛一期出世始终有此三教。若使如此故知华严是释迦佛说也。释迦虽说此三教复不同。何者若是渐教无方教此是现前说。若是顿教遥说彼土人华。类如无量寿经释迦遥说彼西方净人华。今此国三辈往生。今此经亦尔。是释迦遥说莲华藏国土净人华也。次北方论师解。彼有三佛。一法。二报。三化。华严是报佛说。涅槃般若等是化佛说。法佛则不说。彼判舍那是报佛。释迦是化佛。舍那为释迦之报。释迦为舍那之化。华严经是舍那佛说。此则是南北两师释如此也。
  今次难此两师解。委悉述大师之言。前难南土解。释迦与舍那不异。今还用前四种责故不得一。一者化主异。涅槃般若是释迦佛说。七处八会是舍那佛说。舍那是本佛释迦是迹佛故。菩萨戒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示现千释迦。故舍那是本释迦是迹。若使如此本迹不同那得为一。二者化处异。释迦在娑婆世界。舍那在莲华藏国。娑婆是杂恶国土。莲华藏界是纯净土。二处不同岂得为一。又娑婆国动则六种动。莲华藏动则十八种动。又台叶二处不同。舍那在台释迦在叶。二处如此之殊。何得为一耶。三者教门异。释迦则杂说三一。杂说半满。杂说但不但。舍那纯说一大。纯满纯不但。释迦赴杂缘说杂教。赴三一缘说三一教。乃至赴但不但缘说但不但教。舍那唯赴一大缘说一大教。乃至赴满不但缘说满不但教。若尔故不得为一也。四者徒众异。释迦具有三一杂缘但不但缘。如千二百声闻弥勒等菩萨则是杂缘也。舍那唯一大缘满缘。普贤菩萨等则是大缘。教既其异缘亦不同。缘既不同故。二佛不得为一。将此四条异弹南人解二佛不得是一也。次更前难何者彼云。释迦遥说莲华藏国。如释迦在此说无量寿国。然此解不知是谁解。山中师及兴皇师并述此释实不成释。好体不烦须难。何者汝既云舍那即释迦。何得言释迦遥说耶。但别有难。今更述之。何者释迦说无量寿凡有二种经。一者无量寿观经。二者无量寿经。无量寿观经为世王母韦提希夫人说。夫人在狱。令其观佛三昧。若是无量寿经为比丘十六正士说彼国土净人华。令此间五痛五烧三辈往生。若尔说无量寿国既有所为缘。释迦遥说莲华藏国。为何物缘。不见有解故不应言是遥说。好体不须难。大师既有斯言略而述了。此即是借北人异弹南人一竟。
  次借南人一弹北人异亦有两难。彼云。如此二佛有此四殊岂得为一。所以北讲华严。胜于南土。今次难之还用前四条。难一者。化主不得异。凡举三处文。难一者此经名号品是第二会。文殊菩萨说文云。或名卢舍那。或名释迦文。或名悉达多。既称或名何得言异。若使或名舍那或名释迦。而言异。或名眼或名目。亦应异。反诘云。第二像法决疑经云。或有见我为舍那。或有见释迦。此是缘见不同佛为何异。如有见佛身三尺。或有见佛身无边。如瞿师罗长者见佛短。大梵天王不见佛顶。只是一佛缘见异耳。若缘见舍那释迦则言二佛异者。缘见长短亦应为异。反诘云。若尔故不应言异也。次第三此经第六会在他化自在宫说十地法门。释迦放眉间白毫相光加金刚藏说。既是释迦劝金刚藏说十地。何得言是舍那说。若是舍那说应舍那放光劝。而今是释迦放劝。故不应言二佛调然迥异也。二者处所不得为异。说此经在摩竭提国寂灭道场。摩竭提还是摩伽陀。此乃是梵音之切缓。何关两所有异。若尔还是娑婆国说此经也。何以得知。涅槃经云。并及摩竭提阿阇世大王不久须臾至。阿阇世王即是摩伽陀国主。以此而言故知二处不异也。三者教门不得异。何者释迦说杂教。释迦说纯净教。释迦说半满教。释迦说纯满教。若为是释迦说纯净教耶。解云。释迦劝金刚藏说十地法门。是此经之中。故知释迦说纯净大教也。四者徒众亦不异。第八会具列大小乘众。列五百声闻身子须菩提等。若尔二佛徒众亦不异。若使言舍那唯为一大缘则应唯列一大乘众。何则具列大小众。为则具大小缘。又列既杂列。缘即是杂缘。教是杂教。又释迦大缘文殊弥勒等。更无别文殊弥勒。何异舍那。小缘身子须菩提等。无别身子须菩提等。若使如此故知。二佛徒众亦复不异。四种既其不异。何得释两佛调然有殊。
  第二别难者。彼云。舍那是报佛。释迦是化佛。舍那是释迦之报。释迦为舍那之化。师难云。此则回互二佛。翻覆世界。混乱教门。言回互二佛者。谓舍那自有报应。舍那自有本迹。释迦亦自有报应。自为本迹。何得指彼佛为此报。此佛为彼化。彼佛为此本。此佛为彼迹。若指彼佛为此报。此佛为彼化。即有二佛回互之失。言翻覆世界者。释迦自出华叶上。舍那自在华台上。二世界各自不同。何得指彼佛为此报。此佛为彼化耶。言混乱教门者。释迦赴大小缘说大小教。舍那为大缘说大教不同。何得以舍那为释迦本。释迦为舍那迹耶。前开借异以破一。此开就异以弹异。大而为言。前借北异弹南一。今借南一破北异。此则互借两家。弹彼二解竟。
  既斥南北一异两家皆非。彼即反问。汝既弹一异皆非。汝作若为别释耶。建初法师曾以此问兴皇一大学士云。舍那释迦为一为异耶。答云。舍那释迦释迦舍那。建初即云。我已解。若为解。既云舍那释迦释迦舍那。岂是一岂是异。作此一答彼即便解也。然何但非一异四句皆非。何者释迦是舍那。释迦岂得是异。乃至非异亦尔。又释迦舍那岂得是一。释迦舍那岂得是异。释迦舍那岂得是亦一亦异非一非异耶。虽非一异四句欲言一异四句亦不失因缘四句。何者释迦舍那岂一。不一而不失一。释迦舍那岂是异。不异而不失异。余两句亦尔。故非四句而不失四句。因缘无碍也。非一异四句而一异四句。并有其文义。何者文云。或名释迦。或名舍那。故不得其异。而台叶本迹不同故。不得为一。或为缘见是释迦。或有缘见是舍那。故得是亦一亦异。或有缘见非是释迦非是舍那。故得是非一非异。所以因缘无碍。无往不得也。然要须弹他四句乃得明今因缘四句。何者他语是亦须弹语非故。宜须弹语既是何须弹语耶。解云。语虽是而不得因缘无碍意。既其失意不成语故。若是若非皆悉须弹。以弹彼净。然后始得明今因缘无碍也。用此语者为对他家了非是。今时明因缘义但为对彼定义。南方定云一。北方定异。为破彼定一定异明今因缘一异。此语既答前之一异问也。
  次更别明一异四句。或成前意。此四句为异从来四句。言四句者。一则二佛说一教。二则一佛说二教。三则一佛说一教。四则二佛说二教。二佛说一教者。舍那释迦二佛。舍那是本。释迦是迹。本迹台叶不同故。是二佛一教者。涅槃华严一教。涅槃即华严。华严即是涅槃。故是一教也。一佛二教者。一佛即舍那释迦一佛。舍那即释迦。释迦即舍那。本即是迹。迹即本故。言本迹虽殊不思议一故。是一佛言二教者。涅槃华严二故云二教也。二佛二教者。舍那释迦二佛。涅槃华严二故。一佛一教者。释迦即舍那。涅槃即华严也。此是何物四句。解云。合离四句。二佛一教此则离人合教。离舍那释迦为二。合涅槃华严为一。一佛二教者。即合人离教。合释迦舍那为一佛。离涅槃华严为二教。二佛二教离人离教。一佛一教合人合教。斯四句作如此用也。所以用四句者欲答前问。前问云。二佛为一为异。今望此四句答。自有二佛说一教。自有一佛说二教。二佛说一教。舍那说华严即是说涅槃。释迦说涅槃即是说华严。一佛二教者。释迦说涅槃即是舍那佛说。舍那佛说华严即是释迦佛说。余二句可知。为是故不同他释也。前作舍那释迦释迦舍那语。此为对他家故作此说。然此语复别有义。何者为欲读经。经云。舍那在台上。释迦在叶上。此台是叶台。此叶是台叶。台叶岂是一岂是异。不得是一不得是异。詺作何物耶。詺作台叶。叶台也。台叶既尔。舍那释迦亦尔。问。台叶叶台成华。舍那释迦成一佛不。解云。得。难。得称是何物佛。台叶成一华华名莲华。舍那释迦成一佛佛名何物。解云。台叶成一莲华。舍那释迦为一应佛。台叶成莲华。莲华共一根。舍那释迦成一应。应佛同一本。本即是法身佛故。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界故。二佛同一本。台叶共一根也。为是两义故。云舍那释迦释迦舍那也。
  次明二佛相开不相开义。言相开不相开者。二佛异。二土异。二教门。二徒众。言二佛异者。舍那释迦各开本迹。舍那开本迹者。舍那以法身为本。只舍那为迹。释迦开本迹亦尔。以法身为本。只释迦为迹。释迦法身为本。释迦为迹。然此迹中更开本迹。释迦是迹中本。此身更起他佛。即迹中迹。如大经受纯陀及大众供。受纯陀供迹中本身。受大众供即迹中迹。此一条既尔。类余亦然。释迦既有两重本迹。舍那亦有此两重本迹。法身为本。舍那为迹。然此迹中更开本迹。不起寂灭道场即迹中本。现身六天宫殿即迹中迹。故二佛有两重本迹。斯则二佛相开不相开义。恒须因缘语不得单道也。
  次明不相开相开者。法身为本。舍那为迹。好体只应有一重本迹。何者十方三世佛出世。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世。如法华为大事故出。谓开佛知见等。又如大品云。般若为大事故起。不可思议事故起。为无等等事故起。今舍那出世唯为一大事故出。唯为大根性者说一大因缘。故唯应有此本迹。十方三世诸佛正意只应如此。而今于迹中更开本迹者。但秽土中众生。罪重钝根不堪舍那大化。所以方便于迹中更开本迹。本则为净土大根性者说大因大果。迹即为秽土钝根者初说三乘教门。次说般若等。然后始得说法华涅槃等大乘之义。如火宅穷子等譬。初大乘化不得。方便说三乘。然后得说大乘。二佛亦尔。秽众生不堪舍那大化。更起迹佛方便初说三乘。后说大乘。为此义故。所以舍那迹中更开本迹。舍那为本释迦为迹。斯即是二佛不相开相开义。然十方三世诸佛本迹虽复无量。以相开不相开。不相开相开二句摄。则无所不尽。为是故明此二种也。
  次开四句成前义。四句者。一唯本而不迹。二唯迹而不本。三亦迹亦本。四非本非迹。用此四句安何处。用此四句安不相开相开义。不得漫用用须得处也。问。若为是唯本不迹乃至非本非迹耶。释云。但本不迹者即是法身故。经云。佛真法身犹如虚空也。言唯迹不本者即是释迦但是应身。亦迹亦本者是舍那。舍那望法身即是迹。望释迦即是本故。舍那亦本亦迹也。非本非迹者此则卷前三句。何者前。虽有三句只是本迹二句。法身是本。舍那释迦并是迹。此本是迹本。此迹是本迹。此本是迹本。非本无以垂迹。此迹是本迹。非迹无以显本。非本无以垂迹。由本故迹。非迹无以显本。由迹故本。由本故迹。迹是本迹。由迹故本。本是迹本。迹本则非本。本迹则非迹。斯即非本非迹清净。即本迹虽殊不思议一。舒则遍盈法界。卷即泯无踪迹也。前略明化主竟。
  今次辨化处。化处者亦有二处。一者舍那莲华藏处。二者释迦娑婆国处。亦得将前二佛类今二处。将正以类依。何者前。云舍那释迦释迦舍那。不得言一不得称异。不得言一亦得因缘一。不得称异亦得因缘异。故非一非异亦得因缘一异。今处亦尔。莲华藏娑婆娑婆莲华藏。不得言一不得称异。不得言一亦得因缘一。不得称异亦得因缘异。故二处非一非异亦得因缘一异。此则将正类依。在此依是正。依正既然类依亦尔。何者此正是依正。依正既然。正依岂当不尔。故二佛类二处亦非一异。而不失因缘一异也。次更将前两本迹类今化处亦有两条。一者二土各有本迹土。二者二处共论本迹土。二处各论本迹土者。前云舍那有舍那法身为本舍那为迹。舍那迹中更开本迹。今土亦尔。舍那法身即有舍那法身土。舍那迹则有舍那迹土。舍那迹中开本迹即迹中开本迹土。舍那既然释迦亦尔。问若为作耶。解云。舍那有舍那法身土也。问法身何须土。解云。法身土始是好土。何者以正法为法身即以正法为土。此之身土更无有异。正法为身即名法身。正法所迁托即名为土故。法身始有清净净土也。所以仁王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则唯法身佛居清净第一义土也。言舍那为迹有舍那迹土者。故此经初会普贤菩萨说云。佛子。莲华藏是舍那过去誓愿力之所感故。此土是舍那迹土也。舍那迹土者。前云不起寂灭道场为本。现身六天宫殿为迹。余事无量寄此一条明耳。今还约此判本迹土。亦得但此义小局。今明舍那迹中本迹土者。莲华藏界即迹中本土。舍那既王十佛世界海即是迹中迹土也。释迦亦有此两重者。释迦有法身佛即有法身土。如舍那法身土无异。何者十方如来同共法身。法身既同。法身土亦无异。正法为法身。正法迁托为土也。释迦迹土即此娑婆世界是也。释迦迹中迹土者。约前迹中本迹亦得。何者受纯陀食为迹中本佛即为迹中本土。受大众供为迹中迹佛即为迹中迹土。但此事非一。如法华释迦佛及分身诸佛。释迦佛土为迹中本土。分身诸佛土为迹中迹土故。二佛土皆有此两重也。
  次明二佛共论本迹土。如法身为本舍那为迹。唯有一本一迹佛。亦以法身土舍那土唯是一本一迹土。十方三世佛唯为一大事故出现于世亦唯舍那正直之心成清净之土。但为薄福罪重钝根众生故。迹土中开本迹土。故为娑婆秽土。舍那莲华藏为迹中本土。释迦娑婆。为迹中迹土。故菩萨戒经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示现千释迦。一华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如是百亿国有千百亿释迦。华有千叶一叶一释迦故有千释迦。一华有百亿国一国一释迦故有千百亿释迦也。
  次将本迹四句类本迹土亦有四句。一者唯本非迹土即是法身土。二者唯迹非本土即是释迦土。三者亦本亦迹土即是舍那土。望法身土为迹。望释迦土为本也。四者非本非迹土。还卷前三句。前虽有三句不出本迹二句。法身本舍那释迦二佛为迹。此是本迹迹本。本迹非本无以明迹。迹本非迹无以明本。非本无以明迹即由本故迹。非迹无以明本即由迹故本。由本故迹。迹是本迹。由迹故本本是迹本。本迹非迹。迹本非本。非本非迹清净。二佛既然两土类此可知。斯则卷三句成无句无。句成无句毕竟清净。虽复无句无句而句。则有依正句本迹句者。则三句为二句。二句为无句。今无句而句。一句而无量句。为量句而一句。无量句即一句。无量中解一。一句即无量句。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此是无量一。一中解无量。此是一无量。无量一即非一。一无量即非无量。非一非无量而不失一无量。此言玄妙不易可闻也。
  次明二土相开不相开义。然土凡有五种。一净二秽三不净净四净不净五杂土。此之五土是僧睿法师所辨。斯之五土横摄一切土尽。何者只一净土中有无量净土故。华严经云。有百亿阿僧祇品净土。西方阿弥陀下品净土。圣服撞世界上品净土。净土既其如此。故知余四土亦复无量。所以云。此五种土横摄一切土尽。横既然竖即不定也。五种土中且明净秽二土。此有无量四句。且辨一种四句。四句者谓。一质一处。异质异处。异质一处。一质异处。此四句极自难解。今当影生师净土义。及关中法师所辨者而明之。然一质一处异质异处。此二句易解。余二句难明。且问。何者为质若为称处。解云。质即是净秽等。处即是方处之处。如净质在西方处。秽质在东方处也。所言一质一处者。一净质一秽质。一净质在西方安养处。一秽质在东方娑婆处。故言一质一处。言异质异处者。净秽互望。净质异秽质。秽质异净质故。言异质。净质处异秽质处。秽质处异净质处。故言异处也。言异质一处者。此句难解。异质一义亦名异质同义。异同在一处也。且明

分页阅读: 1 2 3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华严游意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