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略述 - (TXT全文下载)

相。身相极名见究竟。金刚后心离于业相更则不见。故离业识则无见相。所依既无能依无。故谓离业识即名诸佛。诸佛唯是真如法身无有彼此色相可见。故离业识无见相也。
  论。问曰至能现色相 述曰。上显用相。次下释疑。于中问答。此问也。若谓法身无色相者。云何能现报化色相。
  论。答曰至能现于色 述曰。下答有二。先释法身能现。后释所现之色。前中亦二。先总举。后别成。此初也。谓此法身即是报化色家之体。故能现色。若非色体。不名法身。色德名法。自体名身。是故法身名为色体。
  论。所谓从本至遍一切处 述曰。此别成也。从本已来色心不二者。总标所现色不异心。谓从因至据本而言色心不二。既因中色以心为体。故报化色不异真心。以色性即智等者。明色即心。显前不二。以彼报化色之本性即是本觉心智性故。而彼报化举体是智。色相都尽。但云智身。以智性即色等者。明心即色。显前不二。以心智性即是报化色体性故。说名法身。报化色法依心体故。遍于一切色相之处。
  论。所现云色至而不相防 述曰。下释法身所现之色。于中有二。初明所现无碍。后所现难思。此初也。先分齐者。此标无碍。以其法身无碍常遍故。所现色无断无限。随心已下显无碍相。谓随十方诸菩萨心能不无量胜妙报身无量庄严净妙土相。各随十地所见不同。皆无分齐而不相防者。显无碍义。虽其所见皆遍法界。各差别相互不相妨。
  论。此非心识至自在用义故 述曰。此名所现难思通外难也。谓外难云。凡言色者质碍为体分齐为相相妨为用。如何各别皆无分齐不相防耶。故此答云。非心识等。
  论。复次显示至色之与心 述曰。上显法义别释真如及生灭门显非一义竟。自下第二。二门相对。会于入空显不异义。于中有三。谓标释结。此初也。将显会相入空义故。故言显示从生灭门入真如门。云何显示推求五阴色之与心。色蕴名色。四蕴名心。推此五阴离真无体。故从生灭即入真也。
  论。六尘境界毕竟无念 述曰。下释有二。先观色法。次观心法。初也。谓彼六度有无对色。皆从心起。毕竟无体。离心之外无可念相。故言六尘毕竟无念。
  论。以心无形相至终不可得 述曰。下显观心。于中有三。谓法喻合。此初也。六尘色法多现有像尚不可得。况心无形像而可得耶。由无形故即无住处。无住处故即无所有。故言十方求之终不可得。
  论。如人迷故至方实不转 述曰。此举喻也。
  论。众生亦尔至心实不动 述曰。此法合也。推求动念已灭未生中无所住。无所住故则无有起。故知心性实不动也。
  论。若能观察至入真如门故 述曰。此后总结。即得随顺是显信位。若能观察得方便观入真如者。若至初地得正观也。
  论。对治耶执者至则无耶执 述曰。上来已明显示正义。次下第二对治邪执。于中有二。初就本总标。后显别明除障。此初也。谓依分别我见之上起于分别迷教邪执。既依我见起于邪执故。离我见邪执即亡。根断枝亡。理恒教故。
  论。是我见有二种至人我见 述曰。次下第二别明除障。于中有二。初对治离。后究竟离。初中有二。初标数别名。后别辨其相。此初也。计有总相宰主之者名人我见。计一切法各有实体名法我见。然此二见各有二种。任运起者名为俱生。邪思起者名为分别。今此所说分别起者。皆迷正教而生起故。
  论。人我见者至说有五种 述曰。次下辨相。于中有二。初明人我。后明法我见。初中亦二。初总标。后别释。此初也。然此人我唯佛法内学大乘人凡夫所起。是故下文皆举迷。于大乘教起故。依凡夫说五我见。
  论。云何为五至犹如虚空 述曰。次下别释。别释五见。即分为五。一一文中皆有三义。初明起执之由。次正明执相。后显对治。此初我见云中起执之由也。此般若等经文为破执相好身为真佛者。故说法身寂寞无相如虚空也。
  论。以不知至是如来法 述曰。此正明执相也。谓诸凡愚不了教意。则谓虚空是佛法体。是则以喻而为法也。
  论。云何对治至体无不实 述曰。下明对治。于中有二。初明虚空非常遍有。后显法身非有遍常。前中亦三。初立。次释。后结。此初也。明虚空相是妄法者。此明情有。闻说空名随分别有虚空相故。体无不实者。此显理无。如彼空花据情虽有据理无故。
  论。以对色故有至虚空之相 述曰。此释也。以对碍色故。于无碍明闇之处说有虚空。然此无碍明闇之相是空界色眼可见相。牵起念念生灭心耳。以一切色法下。显理无也。本以对色而立虚空。色体尚无。宁有空寂相。
  论。所谓一切至境界灭 述曰。此体也。一切境界唯心妄有者。此明情有。若心已下后显理无。既一切法妄情则有。据理皆无。故知虚空非常遍有。
  论。唯一真心至虚空相故 述曰。此显法身非有遍常。唯一真心无所不遍等者。辨法同喻。以佛法身唯一真心无所不遍。无不遍者。是显如来智性广大究竟之义。如虚空义故喻虚空相者。简法异喻。非谓如彼情有理无妄虚空相。
  论。二者问修至离一切相 述曰。第二我见之中初明起执之由也。即大品等诸缘若经。为破取著生死涅槃妄生。分别而欣。厌者故。说诸法毕竟皆空。即从本来无自性故离一切相。名之空耳。
  论。以不知至唯是其空 述曰。此正明执相也。以不知为破著故。即如言执真如涅槃性功德相毕竟断无。
  论。云何对治至性功德故 述曰。此显对治也。真如法身自体不空者。正明不空对治空执。具足无量性功德者。此释不空所以义也。
  论。三者至功德之法 述曰。第三我见之中初明起执之由也。此文为破著空众生。说如来藏具体相用。
  论。以不解故至自相差别 述曰。此正明执相也。色谓相好。心谓相好。心谓力等。彼初心者执此为实。闻如来藏备功德法。不解约真性德而说无差别相。谓有如前自体差别色心功德。
  论。云何对治至说差别故 述曰。此显对治也。唯依真如义说故者。二之不二。所言体备功德法者。唯依真如性德义说。非谓有前色心之法。因生灭义等者。不二之二。何故乃说差别功德。谓对生灭差别染义示现说其差别功德。非谓性德有其差别。
  论。四者至不离真如 述曰。此第四我见之中初明起执之由也。此文为破执生死染法离真有体者故。说真如随缘之义。生死染法依藏有者。显如来藏作缘生义。一切诸法不离真者。显缘生法无别体义。
  论。以不解故至生死等法 述曰。此正明执相也。不解真如随缘义故。谓如来藏体若无染何能生染为染所依。故知体具世间染法。
  论。云何对治至相应故 述曰。下显对治。于中有二。初顺遣情疑。后返破愚执。此初也。以如来藏从本等者。此明净德妙有。过恒沙等烦恼等者。此明妄染理无。从无始世来等者。此显妄不入真。故如来藏不相应也。
  论。若如来藏至无是处故 述曰。此返破也。谓诸圣者证会此时既离妄染故。如来藏体无妄也。
  论。五者至故得涅槃 述曰。此第五我见之中初明起执之由也。如来藏性为诸法依。由此便有生死涅槃。
  论。以不解故至还作众生 述曰。此正明执相也。谓闻依藏有生死故。则谓真先而其妄后。故起众生有始之见。以见始下。复于涅槃起终见也。既如来藏本无惑处。而起诸染得有众生。纵离惑染。所得涅槃何不终尽作众生邪。由此劫成前始见也。
  论。云何对治至外道经说 述曰。下显对治。于中有二。初明无始。后显无终。此初也。以如来藏无前际等者。正明无始有如来藏即有无明。所依藏性既无前际。能依生死何有始耶。无明相者。即生死也。若说已下显始见。至如彼数论外道经说。从冥生觉。初作众生。劫归冥性。名得涅槃。从冥生觉。还有众生。
  论。又如来藏至无后际故 述曰。此显无终也。谓如来藏无后际故。诸如来智证之相应所得涅槃与藏相应而无后际。即真体故。
  论。法我见者至说人无我 述曰。下显法我见。于中亦三。此初明起执之由也。虽此法相亦空无我。二乘根钝且未堪闻。为引彼人令入圣道。是故但说人无我理。
  论。以说不究竟至妄取涅槃 述曰。此正明执相也。由其显蕴体亦空。说未了故。彼二乘者未亡法执。见有五阴生灭实法故。怖生死妄取涅槃。
  论。云何对治至本来涅槃故 述曰。此显对治也。以彼五阴本无自性。何有生灭 即无生灭。本自涅槃。何有实法。妄生欣厌。
  论。复次究竟至自相可说 述曰。次下第二显究竟离。于中有二。初约法明能作。后会相释伏疑。前中亦二。初约法总显。后举广类求。此初也。前明伏道。伏除邪执名为对治。今明断道。永离妄执名究竟离。总举执缘显无自性所执无故能执不生。心无所依自然解脱故言究竟离妄执等。
  论。是一切至不可说相 述曰。此举广类求也。是前染净相待假故。一切诸法本无自性。非由悟后方便生。然故言是故从本来等。二取无故非色非心。心无染净。非识进无起尽。非有非无。由是毕竟不可说相。
  论。而有言说至入实智故 述曰。此会释伏疑也。而有言说等者。此正会伏疑。圣既了法不可说相。应无所说。而有说者。假言引而令悟。其旨不在言也。其旨趣者等者。辨定圣意。意存归真。不欲寻名滞言说相也。以念一切法等者。返以释成。以若寻名便起于念。则心生灭不称平等者。等真实智故。
  论。分别发趣至趣向义故 述曰。上来已明对治邪执。次下第三发趣道相。于中有二。初标意显名。后别开分别。此初也。取证道者。即是真如。此是佛智所证道故。趣向义者。释其道名。此所证理是诸菩萨所趣向义故名为道。欲明菩萨发心修行趣向诸佛取证之道故。名分别发趣道相。
  论。略说发心至证发心 述曰。次下别开。于中有二。初标数列名。后别开分别。此初也。信成就发心者。谓于十信终满位中信心成就。能发三种决定信心住十住故。解行发心者。谓十行位。能解法空顺行六度解行纯熟发回心住十向故。证发心者。位在初地乃至十地。依前二种相似发心证得真如发真心故。
  论。信成就发心至堪能发心 述曰。次下辨相。辨上三名。即分为三。初中亦三。一明信心成就之行。二显分成发心之相。三彰发心取得利益。初中又二。初问后答。此初也。文中四句。总为三。问依何等人者问能修。何等行者问所修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者。问行成已堪为发何心。
  论。所谓依不定聚众生 述曰。下答有二。初正答前问。后举劣显胜。前中亦二。先别答。三问。后结成入位。前答三问。即分为三。此显修人。答初问也。分别三聚乃有四门。今者唯就约位分别。十住已上名正定聚。住圣种故。未入十信名邪定聚。背正因故。中间十信名不定聚。行进退故。今依此人明所修行。故言依不定聚众生也。
  论。有熏习至修行信心 述曰。此显修行。答第二问。有熏习善根力者。此辨行因。谓有本觉内熏因力。善友闻熏为外缘力。必依前世修善根力。信业果报等者。次显所行。由前熏习善根力故。能信果报起二善根。起十善者。世间善也。厌生死等者。出世善根也。得值诸佛等者。此明行胜。谓约缘修习十种信心行也。
  论。经一万劫至能自发心 述曰。此明信成。答第三问。经一万劫信心成就者。此约时满显行成也。即是信位上品满人。于十千劫修十信心。而其信心方成就故。诸佛菩萨教发心者。此约胜缘明所发心也。谓依胜缘发三心故。唯十住论有七发心者。前三是此决定发心。诸佛菩萨教发心者。教念真如发惠心也。以大悲故自发心者。愍众生苦发悲心也。以护法故自发心者。守护善法发深心也。
  论。如是信心至正因相应 述曰。上答前问。此能成入位也。是十千劫信成就故得发三心。至初住位名入正定聚。大涅槃离生死耶名正种姓菩萨。取一趣之必尔名定。众多摄为一类名聚。当所成觉名白如来。习性当治名住种中正因相应释当治义内熏佛性名曰正因。修行契假故曰相应。由与得佛正因相应。是故得住如来种也。
  论。若有众生至若进若退 述曰。次下第二举劣显胜。于中有二。初内熏力微。后外缘力劣。此初也。内熏力微。即是信位初心入也。善根微劣等者。总明障重。创修善行名为微少。久惑未制名为深厚。虽值于佛等者。别显住轻。于中别显三种劣心。然起人天种子者。倒种苦因。或起二乘种子者。异求小果。设求大乘根本定者。犹豫大乘即下中上三品人也。此虽遇胜缘发心。善少障深但得浅利。
  论。或有供养至堕二乘地 述曰。此明外缘力显其信位中心人也。供养诸佛未经万劫者。行时未满。于中遇缘亦有等者。遇缘不胜。见佛色相。不见体故。供养众僧。取仪形故。二乘教发劣劝发故。学他发心。无自性故。如是等发心等者。能成退失。此四皆非悲智之心。不见本性。体不定故。虽皆发心。或便退堕。即十住论后四心也。
  论。复次至略说有二种 述曰。上明信心成就之行。下显行成发之相。于中有二。初正明发心。后问答释疑。前中有二。初问起标数。后依标显相。此初也。
  论。云何为三至众生苦故 述曰。此依标显相也。言直心者。无分别义。正念真如无邪念故。即是二利行之本也。言深心者。是意乐义。意乐修行诸善行故。即是自利行之本也。言大悲心者。是普济义。普欲济拔众生苦故。即是利他行之本也。此三即是三菩提心由此。是其发心相耳。
  论。问曰至诸善之行 述曰。次下释疑。于中问答。此初也。唯许直心疑其后二故发问耳。
  论。答白至终无得净 述曰。下答有二。初答前问。后重显方便。前中亦二。先喻。后合。此初也。
  论。如是众生至亦无得净 述曰。下合有三。初正合前文。次显行所以。后善行顺真。此初也。
  论。以垢无量至以为对治 述曰。此显众生行之所以也。真如之理既遍一切。无明真有垢染义。即验垢遍一切法也。故修众善以为对治。
  论。若人修行至真如法故 述曰。此显善行顺真也。真如既遍一切法中。亦非一善而能顺。善从真如流。染从无明起。若修善行外违妄染内顺真如。故修善法自归真也。
  论。略说方便有四种 述曰。次下第二重显方便。于中有二。初标数。后别释。此初也。于中初一显不住道。后三即显三聚净戒。遍包一切顺真方便故。言略说有四种也。
  论。云何为四至性无住故 述曰。次下别释。别释四种。即分为四。此初显不住道也。行根本方便者。列其名也。谓依真如修不住行。与后三行作根本故。此行顺真名为方便。观一切等者。次显其相。自性无生者。所观境空离妄见者。能观心空。心境既空。何所乐著。故能生智。不住生死。业果不失。众生不悟。深可生悲。为救济故不住涅槃。以随顺等者。显修行意释方便也。以此法性无性无住故。修此行而为随顺之方便也。
  论。二者能止至离诸过故 述曰。此即显其摄律仪戒离一切恶。能止方便者。列其名也。谓由惭愧能止恶法随顺真如。是故能止即方便也。惭愧等者。次显其相。于中则显二种。止一切恶法者。未生恶法令不生。不令增长者。已生恶法令除断。以随顺等者。释其修意显方便名也。以顺法性离过义故。故说能止为方便也。
  论。三者发起至离痴慢故 述曰。此显摄善法戒修一切善。发起等者。初列名也。谓由勤故发起善根。复由勤故善根增长。即是顺真如之方便也。谓勤供养礼拜等者。未生善法令发生。由信增长生诸善故。又为佛僧力等者。已生善法令增长。消障不退由善增故。随顺等者。释方便名。发起善根生福智故。故顺离痴。善根增长灭业障故。故顺离障。故起善根以为顺真之方便也。
  论。四者大愿至究竟寂灭故 述曰。此显摄众生戒。大愿等者。列其名也弘誓普周故名大愿。愿心无异故名平等。愿行顺真故名方便。所谓已下次显其相。于中即显三种愿相。发愿等者。长时愿也。化度等者。广大愿也。皆会等者。第一愿也。下释所以显方便名。随顺等者。长时所以。法性等者。广大所由。不念等者。第一所谓。或是第四不颠倒愿。
  论。菩萨发是至见于法身 述曰。上显行成发心之相。次下第三障其发心所得利益。于中有四。一显胜德。二明微过。三通权教。四叹实行。初中又二。初明自利功德。后显利他功德。此初也。发是心者。即发如前三种心也。由其直心正念真如深心悲心助显真故。真性似显故。名少分见法身也。
  论。以见法身至入于涅槃 述曰。此显利他德也。随本发心利众生愿。能现八相权作佛身。八相成道作众生事。
  论。然是菩萨至未能决断 述曰。次明微过于中有二。先异地上。后异凡愚。此初也。然是菩萨以未亲证真法身故未名法身。以其等者释异所以。以未能得无漏智故。无始及即依于二障所起漏业未能除也。
  论。随其所生至自在力故 述曰。此异凡愚也。虽由未断诸过漏故。失念起恶能招苦果。暂随所生微苦相应。而亦非被恶业所系。以有悲智所起大愿自在之力所住持故。
  论。修多罗中至勇猛故 述曰。此会通权教也。如本业经说七住前名退。退者非其实退。为彼十信初学之人未入十住正定位中而懈怠者。如来怖之令发勇猛故。说六住退入凡夫。而实入住即不退也。
  论。又是菩萨至自涅槃故 述曰。此难其实行也。一发心后离怯等者。于下不堕了人法空。何有怯弱。进成实行不堕二乘。若闻等者。于上不怯。得涅槃者。即成佛也。信知已下总释所以。既知诸法本来涅槃。岂同二乘厌苦欣灭。
  论。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述曰。次下第二解行发心。于中有二。初显解业所得发心。后显发心所行解行。初中有二。初总标欲胜。后显其胜相。此初也。解谓十解。行谓十行。苦心谓即入十向住前。但依信而起于行。令此依解而起于行。即转信心为胜解性故名转胜。
  论。以是菩萨至所修离相 述曰。此显胜相也。以是菩萨等者。此明时胜。谓彼初劫有三时分。十住行向居初中。后令此发心在后时中。故言初劫将欲满也。于真如法深解等者。此明解胜超前正念真如之位。异信位故之深。异证德故云解。得此深故云现前。所修离相者。此显行胜。由于真如得深解。故凡所修行皆离相也。
  论。以知法性至般若波罗蜜 述曰。此明发心所信解行也。文中别显无相六度。一一文中显解行别。以知法性无贪等者。此显解也。圣证法性无贪著故。故知法性无贪等也。以悭贪等垢障乖真而施戒等契会真理。是故行檀等行也。此六皆能至胜彼岸。故皆名为波罗蜜也。
  论。证发心者至究竟地 述曰。次下第三明证发心。于中有三。初明发心体。次显发心相。后显成满德。初中又三。初标证位。次辨证体。后明证用。此初也。所言证者。体会为义。心本无明起念。始从初地至第十地。渐断无明体。会心源发真智。故名证发心。
  论。证何境界至名为法身 述曰。此辨证体也。证何境界谓真如者。此举所证之法也。以依转识为境界等者。此释外疑难也。既说体会名证。真如于中则无能所差别。而乃说真为境界者。以依证智同时转相能取境界故。说真为境。欲显菩萨虽证真如非能净故假说转识。而实证者。体会真如理智无别。何有境界。唯真如智名法身者。结明非境。谓证菩萨名为法身。法身唯是如净智。既彼理智无有别体。是故真如境界也。
  论。是菩萨至不依文字 述曰。下显证用。于中显有四种德用。一摄法上首德。二随根延促德。三实行不殊德。四应机殊用德。此初也。是菩萨等者。此明请法。一念作意能至十方故。法唯为开导等者。显其请意。唯为开导无闻众生故。不依文字者。显为他意。法出自心非依言解故。
  论。或示超地至不可思议 述曰。此随根延促德。文中三义。谓促延结。文易可知。
  论。而实菩萨至阿僧祇劫故 述曰。此实行不殊德也。而实菩萨种姓根等义。一种姓等。皆入菩萨种姓位故。二诸根等。上中下根皆上根故。三发心等。发真心等皆无别故。四所证等。皆证真如根本理故。以一切菩萨等者。后约时释成。从初正信至于初地。初僧祇劫。初地乃至七地满心。二僧祇。满八地乃至十地终心。三僧祇。劫既皆三祇。故无超也。
  论。但随众生至亦有差别 述曰。此应机殊用德也。种姓发心根证虽等。而其所行示现差别。众生不同怯懈贪等。世界不同诸佛出事。根有上中下。乐欲速中钝。种有劣中胜。于所见闻皆有异。故菩萨是行不可同也。
  论。又是菩萨至微细之相 述曰。次下第二显发心相。于中有二。初显细标数。后列名释相。此初也。显此发心胜于前住。难测知故言微细相。
  论。云何为三至起灭故 述曰。此列名释相也。谓根本智名为真如。体会真心体会真如无分别故。谓后得智本名方便。心妙修遍善巧化生故。阿黎耶识名业识心。二智起时必依此故。此实非是发心之相。欲显菩萨虽得二智犹有微细生灭之累不同佛地纯净之德。是故摄在发心相耳。
  论。又是菩萨至最高大身 述曰。第三显成满德。于中有二。初正叹胜德。后问答释疑。初中有二。初显位满。后明德满。此初也。又是菩萨等者。因位穷也。福德智慧皆圆满故。是故名为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者。果位成也。将欲成大法主。是故不现最高大身。此即成就他受用。佛在色究竟而成佛也。
  论。谓以一念至利益众生 述曰。此显德满也。文中二义。初显自利德。谓以一念相应惠者。是无间道。以一刹那无明尽故。名一切种智。是解脱道。解脱道中种智圆故。自然已下显利他德。既成果德显种智体。由此便能不待功用思议而起利益事故。
  论。问曰至名一切种智 述曰。次下释疑。有二问答。初显智体断无明成。后显智用而能普益。初中有二。初问。后答。此初也。虚空无边等者。举境难知以申难本。若无明断者。显无能了启所疑。谓无明者心相依处。心想乃是智慧依处。若无明断则无心想。心想无故智慧亦无。云何遍知无边之境。言无明断成种智耶。
  论。答曰至离于想念 述曰。下答有三。初依心立理。次举非显失。后举是彰德。此初也。一切境界虽复无边。据本如来皆自心变无别境界。是所想念由诸境界不生心故。心若离念。契证心源。即心之境何不能了。
  论。以众生至故不能了 述曰。此举非显失也。以众生妄见等者。此明妄见有限之境。以妄起想念等者。此显不见所由。即明由有妄所见故有所不见。
  论。诸佛如来至名一切种智 述曰。此举是彰德也。文中二义。初显智体能照诸法。由无妄见无所见故无所不见。故言诸佛离于见相无不遍也。佛心离妄归一心源。始觉同本名心真实。然此本觉为妄法体。故云即是诸法性也。既此本觉为诸法体。妄是本觉佛之相。相现于体。体照其相。有何难了而不能知。故言自体显照妄法。有大智用等者。后显智用能广利益。以同体智大力用故。起缘方便摄化众生。既灭无明显种智体起种智用。由是义故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大乘起信论略述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