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疑论 - (TXT全文下载)

史并不见定言时民之不孝也)。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德者福慧仁慈之谓也(德者得也。谓得乎善美正大纯一之称。福者安享显荣百顺之义。慧者性通理解晓达之谓。仁者心之德爱之理。慈者柔善宽容于物)。
  又云。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有子所言善事父母之谓孝。善事兄长之谓弟。为仁者犹言行仁也欤)。
  仁者爱人利物之称。又仁者忍也。好生恶杀善恶含忍。谓之曰仁(中庸。仁者人也。孟子曰。仁者人心也。又好生恶杀之谓仁。好生者。好爱于其生物也。恶杀者。嫌恶也。见杀则不忍于其杀物也。含忍为仁者。盖仁心积久而广大。一切善恶则不能动其心。是谓含忍也。此深明为仁之理也)。
  如数罟不入于污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数音促罟音古。污污音乌。数密也罟网也。古者网罟必用四寸之目。鱼不满尺。市不得鬻。草木零落。然后斧斤方许入山林)。
  非其时伐一木非孝也。非其时杀一兽非孝也(礼记。曾子曰。树木似时伐。禽兽以持杀。夫子曰。断音短。断一木杀一兽。不以时非孝也。故君子广仁爱之心。于草木禽兽。尚不忍害。何况于人乎)。
  是以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孟子曰。齐宣王衅钟以羊易牛。二者。得其两全无害。以为仁之称也。声谓将死而哀鸣也。盖人于禽兽同生而异类。故用之以礼。而不忍之心不可施于见闻)。
  至于孔钓不纲(论语。纲网之大绳。属音独。纲绝流而鱼者是也。孔子少贫贱。为养生与祭。或不得已而钓也)。
  殷汤改祝(史记。商汤出野。见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注嘻叹辞尽之矣。去其三面。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其禽兽也)。
  虽皆形于含忍。而犹未及大慈普覆于生灵也(谓孔子钓而不网。殷汤改祝。孟子见生闻声。皆有含忍。尚犹未及吾佛之大慈普覆护一切生灵也)。
  而我竺干大圣人(干天也。西天有东西南北中五天竺。大圣人者佛也)。
  其仁慈含忍。特越常伦(特异也。越过也。佛之仁慈含忍。超越寻常伦类)。
  以四方六合之中(东西南北曰四方。兼之上下曰六合)。
  八纮九围之内(八纮。淮南子曰。九州之外有八夤。夤即缘连也。八夤之外有八纮。八纮者。四方四维也。文选注云。纮者。纲也纪也。为天下方位之纲纪。东方之纮曰桑野。东南之纮曰众安。南方之纮曰反声。西南方之纮曰火土。西方之纮曰夭野西北方之纮曰沙所。北方之纮曰委羽东北方之纮曰方土。九闱者。乃禹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
  飞空走陆(飞空者。飞鸟也。走陆者。走兽也)。
  具识含情(六道四生之中。皆有情识)。
  鳞甲羽毛(鳞甲。龙鱼及蛇类也。羽者禽鸟也。毛者走兽之类也)。
  血器之品(无论大小。有情识者皆属血气品类)。
  悉以等慈戒而不杀(结上文一切有情尽皆等慈戒而不杀)。
  故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佛观一切男女。即作父母之想)。
  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佛意生生世世皆从父母所生。故观一切男女如父母。是也)。
  故六道众生皆是父母(六道者。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傍生。凡六道中男女等。恐有先世之父母。皆作父母之想也)。
  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即杀我父母者。谓杀多劫已来所生我之父母。或有宿报而堕于此类若今杀而食之者。恐然也。亦杀我故身者或杀我前生曾堕此类。今若杀者亦如杀我故身也)。
  出家人。戒律有明文。不杀生草。而况于有情乎(律中云。昔有比丘。被贼劫夺。衣物悉尽。贼知佛子爱护生草守戒不杀。恐后逐。将比丘系于草上。其僧竟日不敢动移。后遇其人。释而去之生草尚尔。何况于有情者乎)。
  以是论之。则粗细之行显然(粗行者。孟子等言也。细行者。如来之行也)。
  而权实之道彰也(权实之意。注见在前)。
  夫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礼记内训。曾子曰养亲以养志为先。乐其心谓顺适其心。故乐而无忧也。志则心之发动。有所欲矣。故又当先以意诚。使无违逆也。怡声以问。所以乐其耳也。柔色以温。所以乐其目也)。
  安其寝处(礼记。昏定所以安其寝也。晨省所以安其处也)。
  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终身(礼记。谓孝子终身之终)。
  终身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礼记。谓自终其身也)。
  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礼记。父母所当爱之。犬马犹不敢轻贱之。况父母所爱之人乎)。
  公明仪(曾子弟子)。
  问于曾子曰。夫子(即称曾子)。
  可谓孝矣。曾子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曾子闻公明仪所言。夫子可以为孝乎。故曾子未敢承当为孝之道)。
  夫先意承志(先音线。先之意行在父母意前承谓承顺。父母之志也)。
  示父母于道。可谓孝矣(以圣人之道。指示父母行之则可谓孝矣)。
  参直养者也。焉得为孝乎(参曾子名。曾子自称其名。参直养事者。夫孝者尊亲严父配天也焉敢称于孝乎)。
  而我沙门。示父母以福善(垂示父母以福善。乃成德之所基)。
  使行之而不辍(不辍。谓行而不止者也)。
  渐除生死。永息轮回(渐除去生死之因。永息轮回之苦)。
  绝恩爱河。竭烦恼海(渐除攀缘恩爱之河。枯竭无明烦恼之海)。
  脱形躯于假聚。得果报之真实(脱离幻化身形体躯虚假血气之聚。得其无上善果真净实际之位)。
  岂小补哉(如上脱离假聚了达真实焉。岂称为小补哉)。
  且父母有非行。而子能争之。使不陷于不义。犹得为孝(孝经云。父母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正谓此也。而犹得称为孝焉)。
  奚况脱离于恶道。获证于善果而已矣(结上文意。使父母不陷于不义。犹称为孝也。又何况化父母为善脱离于恶道得证善果而已)。
  今我沙门。剃发剪须。绝名弃利(剃除须发者。谓舍世间之形而绝虚名绝薄利也)。
  远荣辱去浮华(有荣必有辱。故远于荣辱。去除世间虚伪之浮华也)。
  道慕无为。心游物外(修慕无作无为自然之道。心优游于万物之表也)。
  方焚身自害者。亦以远矣(方比也。若沙门剃除须发而为不孝。若比之介子推豫让荆轲泰伯夷齐等。焚身自害者远之远矣)。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论语。子张所谓七者。见危致命者。能于当死而必死)。
  言义死者(忘身取义者也)。
  不爱其身(既忘身取义者。故不爱恋其身)。
  是以君子之道。事不必果。唯义所在(唯独取义之所在也)苟拘小道而弃大德。则贤者之所不为也。昔商王受(尚书受纣王名。谥法残义损善曰纣)。
  无道凶残暴慢酷虐(大学曰。为人君止于仁。由不行乎仁政。曰无道也。暴恶伤害曰凶残。猛骤傲怠曰暴慢。苛法滥刑曰酷虐)。
  刳剔孕妇(刳音枯。剖比干妻以视其胎)。
  焚炙忠良(不择贤士忠良。以火焚而炭炙)。
  行炮烙之刑(铜柱以膏涂之。下加炭火。使有皋者缘。而纣与妲姬以为大乐。是谓炮烙之刑)。
  斫朝涉之胫(斫音斫。冬月晨朝观涉过水者怯寒者。谓胫骨髓不满。斫折而看验也)。
  酒盈池肉盈林(以酒为也。悬肉为林。男女裸形相逐于其间)。
  内荒其色(宫中立九市宠妲姬。荒乱淫色。为长夜之饮。百姓怨望。诸侯有叛者也)。
  外废其政(废坏也。政正也。以正理立典常法则曰正也。由内荒色欲而外废瑰其国政也)。
  极人间之富贵(极尽人间富贵欲乐者也)。
  恣身外之骄奢(恣纵身外越分骄怠之奢侈)。
  微子佯狂而去之(微子纣庶兄也因纣无道数谏不从。则佯庄颠狂而去之)。
  箕子为之奴(箕子纣之伯父。殷帝乙之子。谏而不听。被发作狂而为奴)。
  臣叔比干竭忠而谏。遂剖腹而死(比干纣叔父也。以直言谏纣。纣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乃剖腹观心而死)。
  此亦不守全躯。何不孝之可责耶(若比干等被发剖腹。亦为不守全躯者。何不诮责不孝也耶)。
  而孔子称之以仁(夫子皆称之仁人也)。
  岂直以全一身之须发。然后称之为孝者乎(结上文意。岂直用全一身须发。而后称许为孝者乎)。
  是以圣人因事而立制。理无常守(自古圣人因其事而设立制度。其理虽设而固无常守者也)。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成德之士。不著于器量也)。
  言器者。各周其用(如车不可为船。舟不可为车也)。
  至于君子。无所不施(成德之士。体无不具。用无不周特非一材一艺而已。君子所以不器者。无不施为也)。
  语云。致远恐泥(论语。子夏谓泥者不通也。大道愈远而通小道致远而塞泥也)。
  此圣人之所病也(病患也。因此圣人忧患泥事不通也)。
  犹孟孙等四人问孝。词同而答异(论语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忧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此谓问孝之言词皆同。天子所答而有别异也)。
  盖以随其器而授其道也(论语。孟懿子即告众人者。语孟武伯者以其人多可忧之事。语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语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器之高下。于其所失而告之有不同。由是随其器而授之其道也)。
  又奚得以体而可局哉(三教圣人各立门风。其当行不同。由是之道随人根器而授之。又何得用一体而可局量也哉)。
  是以智士仁人。不封著于名句也(智慧达士。德行仁人。不定封执著于名相语句。以偏枯局量为例也)。
  若子之问。诚为近矣(若子之所问。诚实为浅近而矣)。

  拒毁第八(此篇因有所疑。以抵拒之。故曰拒毁)

  客曰。延福莫过于继嗣。不孝莫过于无后(莫无也。欲延长于福者。无能超过继续于后嗣。欲莫不称为不孝者无过不绝于后嗣也)。
  美玩莫过于珠玉。丽饰莫过于币帛(嘉美玩好者。莫过于珍珠金玉。美丽庄饰者。莫过于币段绢帛引喻之辞)。
  孔子曰。父母生之续莫大焉。父母生子传体相续。人伦之道莫大于此(人伦之道续后为大)。
  今见沙门。弃妻子捐货财(弃捐货殖家财)。
  何违福孝之行。远资身之道耶(因何违逆福祐孝顺之善行。远离资助其身之大道耶)。
  妙明曰。子言过矣。夫妻子者身之余(妻子为身外之余)。
  货财者道之余(货财为道外之余也)。
  是以爱念情欲。身之害也(妻子货财偏爱妄念。动情牵欲无益有损。故为一身之患害也)。
  澄鉴清净。道之妙也(澄鉴者明镜也言心若清净之明镜。实为至道之玄妙也)。
  且前有金玉。后有兕虎。人心舍而走。不敢取之何也。以其先命而后利也(兕音寺。似牛一角。身重千斤。以虎为食。乃伤人之恶兽也。且喻前面虽有金银珠玉。其后或有兕虎。故人必定弃拾而走。不敢取前面金玉者。何为然也。盖先爱性命。然后可以乐财利也)。
  老子云。身与货孰多(欲厚其身。必薄其利)。
  得与失孰病(欲去其病。先忘其得)。
  是故甚爱必大废(爱之愈甚。废之愈大)。
  多藏必厚亡(既藏所多。必有厚亡之患)。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殆危也。可行可止。则不危其身。故曰知足不辱。汉疏广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故曰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达此数句之义。可以保身命之长久)。
  又曰。罪莫大于可欲(可许可也。欲贪欲也。欲心既萌何时而足唯得为务若也。许欲者其罪更无大于此)。
  祸莫大于不知足(贪不义之财。而无厌足者。祸患无过于此)。
  咎莫大于欲得(咎殃咎也。子曰。戒之在得。得贪欲也。贪欲不止。殃咎必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又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金玉满堂。非贪爱而能得。古德云。贪财莫若不贪财只为贪财天降灾。贪得财来人不在。何如人在不贪财)。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骄矜肆也。咎殃也。凡居富贵之位不守其分而驰骋。富贵骄傲者。乃自遗弃其位而反招殃咎也)。
  子独不闻乎。且性命之于人。重于泰山(天地之间。万物之类。最贵重者。人之性命也。故以泰山喻之也)。
  妻财之于人。轻于秋毫(毫毛也。唯秋毫极微极细。妻财非不贵也。有我则当用。我既已亡。其妻财非我所有故喻秋毫之轻也)。
  其澄鉴清净。爱念情欲亦以类矣(结上文意。以其澄鉴清净。则爱念情欲亦以同一类矣)。
  是以圣人急其所大。而缓其所小。先其所重。而后其所轻(急其所大者。澄鉴清净也。缓其所小者。爱念情欲也。先其所重者性命也。故重其性命若泰山。后其所轻者妻财也。故轻其妻财若秋毫是也)。
  谁有智者。能损其所厚之生。而趣其所薄之利乎(趣向也。言谁既为有智之士。岂能损其所厚之生命。而反趣向于其所薄之微利者乎)。
  孟子所谓好货财私妻子者不孝也。而我沙门。弃妻捐财。于是道也。可谓符合矣。奚反以不孝而见责也。夫学佛者。了世道之浮脆。明时事之臧否(臧善也。否恶也。虚伪不实谓之脆谓学佛者。先了世道不实不坚之事。然后而明察乎当时事务善恶之理也)。
  崇德履道(诚信崇德履践圣道)。
  去慝立身(去上声。除也。慝恶也。若去除恶。而后可立身也)。
  止暴慢以慈柔(禁止凶暴傲慢。用行慈善柔和)。
  制凶强以忍顺(制服凶恶刚强。而行柔忍和顺)。
  莫不使人御善庆以达无为(莫无也。御进也。结上文数句。若依此而行之。则无非使人进善梦。而通达无为自然之道也)。
  凭福孝以超有漏(凭依托也。超越也。漏渗漏也。重举上文意所行。则依之以福德托之以孝道。必能超越至无渗漏之果位也)。
  近光祖祢(近则光显于祖宗先祢)。
  远历菩提(历近造也。造犹到也。远则造近于菩提)。
  其福孝之大。无逾此也(逾越也。凡为福孝之大端。无能逾越光显祖祢造历菩提之为极致者也)。
  夫何惑哉(如上所言。夫何惑也哉)。
  在昔夷齐不嗣。巢许无后(夷齐饿死于首阳。巢许隐迹于箕岫。皆无后嗣也)。
  而仲尼称其贤(论语。子贡曰。伯夷叔齐何人也子曰。古之贤人也)。
  未闻讥其非孝也。今之沙门。抛尘俗之缠缚。尚物外之清虚(今之僧人。抛弃尘世冤债之缠缚。高尚于万物之外务清虚无为之道)。
  趣不往不来之方(趣平声。入也。趣入不去不来真净之大方)。
  求无灭无生之理(以求无死无生之妙理)。
  方之夷齐巢许之道。亦以远矣(总结上文意。若沙门所行之道。比方于夷齐许由之道。亦无高远矣)。
  夫如是岂违福孝之行也哉(夫如此所行之道。岂违背于福孝也哉)。

  折疑论卷第二

  折疑论卷第三

    金台大慈恩寺西域师子比丘述注

  评议第九(此篇评论礼仪之节。故曰评仪)

  客曰。黄帝垂衣而缙绅之服备(留于世间而化利天下也。故衣冠始治于黄帝)。
  素王制礼而曲躬之貌形焉(素空也。言孔子有君师之德。无君师之位。左传序云。夫子作春秋为素王。左丘明传春秋为素臣。故礼乐始兴于孔子)。
  服为三德之初(孝经云。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三德惟服最先。故曰初)。
  貌列五事之首(尚书云。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注云。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又。明作哲。聪作谋。睿作圣。五事惟貌最先。故曰首)。
  子路遇难不忘结缨(缨系冠之带也。子路遇卫太子难。结缨正冠而死虽困而不废其冠冕)。
  原宪虽贫不离华冕(原宪鲁人。贫居破屋常戴其冠。子贡过之曰。病甚宪曰。吾闻无财为贫。道不行为病吾贫也。非病也)。
  今之沙门。剃须发衣缁袍(衣音义穿也。缁黑色。袍大衣也)。
  外无跪起之仪。内绝温恭之礼。先王之制。得不违乎(外于君王处。无跪拜之礼仪。内于父母处。无温和恭敬之礼貌。将其古先哲王制作之法不行。焉得不违背乎)。
  妙明曰。甚矣子之不达也(其过也。此责客问。甚不通达于理也)。
  古者蛇身虎鼻之君。牛首龙鳞之圣(伏羲蛇身龙麟。禹王虎鼻。神农牛首。皆圣君也)。
  啖膻饮臭(啖食也。膻腥也。臭肉之坏也。燧人氏以前无火。人以生肉新血而为食。今祭祀用牲然)。
  衣羽衣皮(衣俱去声。黄帝已上未有衣服。皆用禽兽毛羽皮为衣)。
  夏则居橧巢(橧音曾。鸟巢也。上古圣人无屋。夏则居鸟巢)。
  冬则居营窟(营造作也。冬则居造作窟穴而住)。
  道崇质朴(论道也则崇敬)。
  德尚清虚(论德也。则尊尚于清虚无为也)。
  未知温恭跪起之仪。不识章甫缙绅之美(章甫礼冠)。
  故宓羲被发而足不蹑履(被发跣足)。
  神农露顶而首不加冠(头无冠冕)。
  当是时。岂有簪缨冕服之饰也哉(结上文。皆是圣德之君。无为之道。化利天下。焉有簪缨冕衮服而为庄饰也哉)。
  而六经诸子称其至德。未闻以冠冕之阙。责其非理也。昔鲁哀公问于孔子曰舜冠何冠(冠上去声。下平声。问舜帝戴何冠也)。
  孔子不对。公曰。寡人有问。吾子不对。其意何耶(寡少也。此国君谦辞。言少德也)。
  孔子曰。以公之问不及于大。方思其所对而对之(子曰。因见公问其语不大。方才思其所对之辞)。
  公曰奚为非大(公言。何为不大)。
  孔子曰。舜之为君也。其德好生而恶杀(恶音误嫌也。舜为君。以德化民。好爱生成嫌恶杀戮)。
  其政任贤而去不肖(去上声。不肖不贤也。行政则选任贤德。去其不贤)。
  明并日月(德明比并如日月也)。
  化行若神(风化大行。感应如神)。
  龟凤呈祥。麟龙叶瑞(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王者之嘉瑞。国有圣王则现)。
  公独以冠冕而问。故非大也(若冠冕之问。不是国政之大事也)。
  夫如是则道德礼乐。在乎人之所为也(盖道德礼乐。皆在当时人君之所作为也)。
  非章甫冠冕之所致也。老子云。失道而后德(道自然也。德犹得也。道衰以德化之。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仁者有爱利之心。故德衰以行仁。故曰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义者有断制之心。仁心衰而以行义。故曰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礼者有强民之意。由义衰而用礼故曰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言礼者。非合无为之道也。故老子所谓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言不务其内而修饰其外。故礼则出乎人伪也)。
  是以圣德之君。用无为之道。化利天下(上古有道。圣德之君用无作无为之道。化美于天下。由道亡德失而后尚仁至于仁亡而义失。又则尚其礼也。故老子所言礼者。身外庄饰之虚伪也)。
  奚拘于礼节乎(何拘执于礼貌小节之庄饰者乎)。
  礼者敬而已矣(礼者恭敬之仪已矣)。
  敬在乎心(故敬之礼出乎本心)。
  而非在乎冠冕也(不是冠冕能生敬礼也)。
  夫圣人之道。岂直局于仪饰而已矣(夫上古圣君。用敦德贤朴行道以化民。岂直以局在冠冕仪饰而已矣)。
  故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若遗其本而专其末。岂礼乐之谓哉)。
  礼主敬。非但崇于玉帛。所贵乎安上治民也(礼所以辩上下定民治。故安上治民莫加于礼)。
  乐主和。非独在于钟鼓。所贵乎移风易俗也(乐所以在治而和民声故移风易俗莫加于乐)。
  故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君子者成德之称。不以微小之知。可许受之以大也)。
  然圣人所制历代服饰。以中国之民。行中国之礼者。虽不可废也(黄帝制衣服。周公制礼乐。以此庄饰。化利中国之民。行中国之礼。然虽不可以废之)。
  而为离尘之士。蹈象外之高行者。又奚能仿之哉(蹈高蹈也。仿者诗角弓章云尔之教矣。民胥效矣注曰。王位在德。元风俗之枢机也。教则民效其甚速。若离尘寰之高士。万象之外而行高远之行。又何直用仿效此曲躬冠冕之礼以局哉)。
  且郦生长揖于帝高(汉高祖尝诏秦之隐士郦生名食其至赐晏。罢已见侍女为帝洗足。以帝不重贤。遂不拜长揖而曰。谢筵中之正座食音异其音基)。
  许由拒命于帝尧(庄子让王篇。尧让天下与许由。由拒命不至)。
  河上坐见汉文(列仙传。汉文帝好道德尝使使问义于河上公。公曰。道高德贵。不可遥闻。后帝亲幸其庵。河上坐见于帝)。
  诸葛卧傲先主(史记。诸葛孔明隐居南阳草庐。徐庶荐于先主。先主往见。孔明睡而不起)。
  斯皆道光四海。德被诸方。自古称之。以为高尚(尚犹上也)。
  亦未见以跪起之阙。责其非仪也(阙少也。此标前之所问。谓已上数人亦未见跪起之阙少责其非仪也)。
  今之沙门。道崇敦信。志慕无为(今之僧人。习佛祖之风。道崇高远而敦厚信实。决志深慕无为之道)。
  内不礼家君(家君父也)。
  外不拜人主(人主者国王也)。
  方河上之辈。亦以类矣(有德高僧比河上之等辈。亦皆同类矣)。
  以此观之。自古贤德犹有高居井里啸傲云山(孟子。九百亩为井田五邻为里。历观古之贤人德士慕其道也。或高隐于井里。或啸傲避世而隐云山之间)。
  天子莫得而臣。王侯莫得而友(礼记。儒行篇曰。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庄子。天道篇曰。曾子居卫。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反。故养志者忘形。养形者忘利。致道忘心矣)。
  礼义制度不可得而拘也(结上文天子莫得臣诸侯不得友者之意。岂可拘于礼仪制度也哉)。
  而况象外之教乎(何况沙门。乃出尘象外之圣教者乎)。
  是以君子随其所宜。无适不可(是故君子惟义是从。但有所宜者无适而不可也)。
  岂区区冠冕礼仪而能御哉(区区小貌)。

  举问第十(此篇举喻异事而问。故曰举问也)

  客曰。季路问事鬼神(季路子路也)。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注曰。昼夜者死生之道也。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人之道。则尽事鬼之道。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或言。夫子不告。子路不知。此所以深告之也)。
  此圣人所绝也(此孔圣人绝不言之事也)。
  今佛教辄说生死往来之事。鬼神报应之征(今释教专说生死往来虚诞之事)。
  吾恐此非圣哲之语也(孟子曰。大而化之谓之圣。书云。知之曰明。哲谓知道者也。故客曰。我恐此佛之道。不是圣哲真诚之语也)。
  夫履道者。当含和蕴素(夫行履此道者。当要包含冲和蕴积纯素)。
  笃信务实(笃者纯厚也。信者诚实也。务者专力于事也。诚者诚信无妄之谓。唯纯厚诚而务实也)。
  何必说生死以乱其心。言鬼神而惑其志也(若含和蕴素笃信务实者。又何用谈说生死。而乱其心。言论鬼神而迷惑其志也)。
  妙明曰。子之所言。可谓见外而未见其内(责客曰。子能见他外教中说生死鬼神之事。不见自己教中亦有所言之事。中庸。子曰。鬼神之为德也。太极图曰。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注曰。始处是生。言生之初。终处是已。言已定说死)。
  求近而不求其远也(只求浅近之事而不求深远之理也)。
  以子路性气刚烈。暴虎凭河不善摄生。故曰。未知生焉知死(凭音平。以子路躁性勇气刚强猛烈。暴虎者空拳而搏也。凭河者非舟而度也。不善权权辅生故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此盖责子路之辞也)。
  胸臆崛起(崛鱼勿切。特起之意。谓子路胸臆高起纵肆之貌)。
  言无卑让(人事尚然不能。如何能知鬼神之事)。
  是孔子抑而遏之。岂尽实之言乎(孔子抑按止绝而遮遏之意。岂是实无鬼神之说乎)。
  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论语。孔子谓非其鬼者。谓不当祭之鬼如祭之者。谄也。求媚也)。
  人神曰鬼(伸而生之为神。曲而死之为鬼)。
  鬼之言归也(至而伸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
  人之魂魄。所归往也(春秋左传曰。人生始化为魂。既生魄阳曰魂。淮南子曰。天气为魂地气为魄。礼记曰。魂气归于天。体魄复于地。盖魂者神也阳也气也。魄者精也阴也形也。结上文人之魂魄所归而往反者也)。
  言其非祖考鬼神而祭者谄求也(祖及父亡之皆称为考。言不是自己祖考之魂神祭之者谄求也)。
  又曰。为之宗庙以鬼享之(三年丧毕。神主以立于家庙。以鬼神之礼。于春秋之时而享之)。
  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之雨露既濡。秋之霜露既降。皆举祭祀之礼。由寒暑变移展其孝思也)。
  又曰。生时爱敬(父母在生。则事之以爱敬)。
  死事哀戚(父母既死。则事之以哀戚)。
  又曰。丧则致其哀(父母死丧则致其哀戚)。
  祭则致其严(岁时祭祀。则尽其严肃)。
  又曰。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后稷周公始祖。昔者周公摄政。因行郊天之祭。以始祖后稷则配天享之)。
  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文王周公父也。明堂天子布政之宫。周公因祭上帝于明堂。乃尊父以配享之。此宗庙文王严父。以配上帝也)。
  又曰。生则亲安之(自天子至于庶人。皆得欢心。则父母生而安其荣养)。
  祭则鬼享之(父母死而为鬼。则享其祭祀也)。
  又曰。天地明察神明彰矣(事天明即父乃合天道也。事地察即母。乃合地道也既有是孝。则天地神明之理甚彰著矣)。
  又曰。宗庙致敬鬼神著矣(能致敬于宗庙。则宗庙鬼神之理甚彰著矣)。
  孝悌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折疑论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