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二译 - (TXT全文下载)

二种资粮无量际
  于法思惟心决故  能了义类分别因
  已知义类但分别  得住似义唯识中
  故观行人证法界  能离二相及无二
  若离于心知无余  由此即见心非有
  智人见此二不有  得住无二真法界
  由无分别智慧人  恒平等行遍一切
  染衣稠密过聚性  遣灭如药能除毒
  佛说正法善成立  安心有根于法界
  已知忆念唯分别  功德海岸智人至
入因果胜相品第四
  如此已说入应知胜相。云何应知入因果胜相。由六波罗蜜。谓陀那尸罗羼提毗梨耶持诃那般罗若波罗蜜。云何由六波罗蜜得入唯识。复云何六波罗蜜成入唯识果。此正法内有诸菩萨。不着富乐心。于戒无犯过心。于苦无坏心。于善修无懒堕心。于此散乱因中不住着故。常行一心如理简择诸法得入唯识观。由依止六波罗蜜。菩萨已入唯识地。次得清净信乐意所摄六波罗蜜。是故于此中间设离六波罗蜜。加行功用。由信乐正说爱重随喜愿得思惟故。恒无休息行。故修习六波罗蜜究竟圆满。此中说偈。
  修习圆白法  能得利疾忍
  菩萨于自乘  甚深广大说
  觉唯分别故  得无著智故
  是乐信清净  名清净意地
  菩萨在法流  前后见诸佛
  已知菩提近  无难易得故
  何故波罗蜜唯有六数为安立。能对治六种惑障故。为一切佛法生起依处故。为随顺成熟一切众生依止故。为对治不发行心因故。立施戒二波罗蜜。不发行心因者。贪着财物及以室家。若已发修行心。为对治退弱心因故。立忍精进二波罗蜜。退弱心因者。谓生死众生违逆。若事长时助善法加行疲怠。若已起发行及不退弱心。为对治坏失心因故。立定慧二波罗蜜。坏失心因者。谓散乱邪智。是故为对治六种惑障。立波罗蜜有六数。为一切佛法生起依处故者。前四波罗蜜是不散乱因。次一波罗蜜是不散乱体。由依止此不散乱故。能如实觉了诸法真理。一切如来正法皆得生起。是故为一切佛法生起依处。立波罗蜜有六数。为随顺成熟一切众生依止故者。由施波罗蜜利益众生。由戒波罗蜜不损恼众生。由忍波罗蜜能安受彼毁辱不起报怨心。由精进波罗蜜生彼善根灭彼恶根。由此利益因一切众生皆得调伏。次彼心未得寂静为令寂静。已得寂静为令解脱。故立定慧二波罗蜜。由此六度菩萨善教众生。故得成熟。是故为随顺成熟一切众生依止。立波罗蜜有六数。由如此义。是故应知成立波罗蜜有六数。
  此六波罗蜜相云何可见。由六种最胜六波罗蜜。通相有六。一由依止无等。谓依止无上菩提心起。二由品类无等。谓一一波罗蜜略说皆有三品。菩萨皆具修行。三由行事无等。谓安乐利益一切众生事。菩萨所行诸度皆为成此二事故。四由方便无等。谓无分别智菩萨所行诸度。皆是无分别智所摄故。五由回向无等。谓回向无上菩提菩萨所行诸度。决定转趣一切智果故。六由清净无等。谓惑智二障永灭无余。菩萨所行诸度分分除二障。乃至皆尽故。施即是波罗蜜。波罗蜜即是施耶。有是施非波罗蜜。有是波罗蜜非施。有是施是波罗蜜。有非施非波罗蜜。如施中四句应知余度亦有四句。
  云何说六波罗蜜如此次第。前前波罗蜜随顺次生后后波罗蜜故。复次前前波罗蜜。由后后波罗蜜所清净故。
  依何义立六度名。此义云何可见。于一切世间声闻独觉施等善根中。最胜无等故。以能到彼岸故。是故通称波罗蜜。能破灭吝惜嫉妒及贫穷下贱苦故称陀。复得为大富主。及能引福德资粮故称那。能寂静邪戒及恶道故名尸。复能令得善道及三摩提故称罗。能灭除嗔恚及忿恨心故名羼。复能生自他平和事故称提。能灭除懒惰及诸恶法名毗梨。复行不放逸生长无量善法故称耶。能灭除散乱故名持诃。及能引心令住内境故称那。能灭一切见行。能除邪智故名般罗。能缘真相随其品类知一切法故称若。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修习。若略说应知修习有五种。一修加行方法。二修信乐。三修思惟。四修方便胜智。五修利益他事。此中前四修应知如前。利益他事修者。诸佛无功用心。不舍如来事修习诸波罗蜜。至圆满位中。更修诸波罗蜜。
  复次思惟修习者。爱重随喜愿得思惟六意摄所修六意者。一广大意。二长时意。三欢喜意。四有恩德意。五大志意。六善好意广大意者。若菩萨若干阿僧祇劫能得无上菩提。以如此时为一刹那刹那。菩萨于此时中刹那刹那常舍身命。及等恒伽沙数世界满中七宝奉施供养如来。从初发心乃至入住究竟清凉菩提。是菩萨施意犹不满足。如此多时刹那刹那满三千大千世界炽火。菩萨于中行住坐卧。为四威仪离一切生生之具。戒忍精进三摩提般若心菩萨恒现前修。乃至入住究竟清凉菩提。菩萨戒忍等意亦不满足。是无厌足心。是名菩萨广大意。若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成佛。不舍无厌足心。是名菩萨长时意。若菩萨由六波罗蜜所作利益他事。常生无等欢喜。众生得益其心欢喜所不能及。是名菩萨欢喜意。若菩萨行六波罗蜜利益众生已。见众生于我有大恩德。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有恩德意。若菩萨从六波罗蜜所生功德善根。施与一切众生以无著心回向。为令彼得可爱重果报。是名菩萨大志意。若菩萨所行六波罗蜜功德善根。令一切众生平等皆得为彼回向无上菩提。是名菩萨善好意。由此六意所摄爱重思惟菩萨修习。若菩萨随喜无量菩萨修加行六意所生功德善根。是名菩萨六意所摄随喜思惟。若菩萨愿一切众生修行六意所摄六波罗蜜。及愿自身修行六意所摄六波罗蜜。修习加行乃至成佛。是名菩萨六意所摄愿得思惟。若人得闻六意所摄菩萨思惟修习。生一念信心。是人则得无量无边福德之聚。诸恶业障坏灭无余。若人但闻尚得无量无边福德。何况菩萨尽能修行。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差别。由各有三品知其差别。施三品者。一法施。二财施。三无畏施。戒三品者。一守护戒。二摄善法戒。三摄利众生戒。忍三品者。一他毁辱忍。二安受苦忍。三观察法忍。精进三品者。一勤勇精进。二加行精进。三不下难坏无足精进。定三品者。一安乐住定。二引神通定。三随利他定。般若三品者。一无分别加行般若。二无分别般若。三无分别后得般若。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摄义。一切善法皆入六波罗蜜摄以为彼性故。彼是六波罗蜜所流果故。一切善法所随成故。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所对治。摄一切惑以为彼性故。为彼生因故。为彼所流果故。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功德。若菩萨轮转生死。大富位自在所摄。大生所摄。大眷属徒众所摄。大资生业事成就所摄。无疾恼少欲等所摄。一切工巧明处聪慧所摄。如意无失富乐利益众生为正事故。菩萨修行六度功德。乃至入住究竟清凉菩提。恒在不异故。
  云何应知诸波罗蜜更互相显。世尊或以施名说诸波罗蜜。或以戒名。或以忍名。或以精进名。或以定名。或以般若名说诸波罗蜜。如来以何意作如此说。于波罗蜜修行方便中。一切余波罗蜜皆聚集助成故。此即如来说意。此中说郁陀那偈。
  位数相次第  名修差别摄
  对治及功德  互显诸度义
摄大乘论卷下
入因果修差别胜相品第五
  如此已说入因果胜相。云何应知入因果修差别。由十种菩萨地。何者为十。一欢喜地。二无垢地。三明焰地。四烧然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云何应知以此义成立诸地为十。为对治地障十种无明故。于十相所显法界有十种无明犹在为障。何者能显法界十相。于初地由一切遍满义。应知法界。于二地由最胜义。于三地由胜流义。于四地由无摄义。于五地由相续不异义。于六地由无染净义。于七地由种种法无别义。于八地由不增减义。于九地由定自在依止义。由土自在依止义。由智自在依止义。于十地由业自在依止义。由陀罗尼门三摩提门自在依止义。应知法界。此中说偈。
  遍满最胜义  胜流及无摄
  无异无染净  种种法无别
  不增减四种  自在依止义
  业自在依止  总持三摩提
  如此二偈依中边分别论。应当了知。复次此无明应知。于二乘非染污。于菩萨是染污。云何初地名欢喜。由始得自他利益功能故。云何二地名无垢。此地远离犯菩萨戒垢故。云何三地名明焰。由无退三摩提及三摩跋提依止故。大法光明依止故。云何四地名烧然。由助菩提法能焚灭一切障故。云何五地名难胜。真俗二智更互相违能合难合令相应故。云何六地名现前。由十二缘生智依止故。能令般若波罗蜜现前住故。云何七地名远行。由至有功用行最后边故。云何八地名不动。由一切相及作意功用不能动故。云何九地名善慧。由最胜无碍辩智依止故。云何十地名法云。由缘通境知一切法一切陀罗尼及三摩提门为藏故。譬云能覆如虚空粗障故。能圆满法身故。
  云何应知得诸地相。由四种相。一由已得信乐相。于一一地决定生信乐故。二由已得行相。得与地相应十种法正行故。三由已得通达相。先于初地通达真如法界时。皆能通达一切地故。四由已得成就相。此十地皆已至究竟修行故。云何应知修诸地相诸菩萨。先于地地中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各有五相修习得成。何者为五。一集总修。二无相修。三无功用修。四炽盛修。五不知足修。应知于诸地皆有此五修。此五修生五法为果。何者为五。一刹那刹那能坏一切粗重依法。二能得出离种种乱想法乐。三能见一切处无量无分别相善法光明。四如所分别法相转得清净分恒相续生。为圆满成就法身。五于上品中转增为最上上品因缘聚集。于十地中修十波罗蜜随次第成。于前六地有六波罗蜜如次第说。于后四地有四波罗蜜。一沤和拘舍罗波罗蜜。六波罗蜜所生长善根功德。施与一切众生悉令平等。为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二波尼他那波罗蜜。此度能引摄种种愿。于未来世感六度生缘故。三婆罗波罗蜜。由思择修习力伏诸波罗蜜对治故。能引六波罗蜜相续生无有间缺。四若那波罗蜜。此度是能成立前六度智。能令菩萨于大集中受法乐。及成熟众生。后四波罗蜜应知是无分别后智。摄一切波罗蜜。于一切地中不同时修习。从波罗蜜藏藏经。应知此法门广显诸义。于几时中修习十地。正行得圆满。有五种人。于三阿僧祇劫修行圆满。或七阿僧祇劫。或三十三阿僧祇劫。何者为五人。行愿行地人满一阿僧祇劫。行清净意行人。行有相行人。行无相行人。于六地乃至七地满第二阿僧祇劫。从此后无功用行人。乃至十地满第三阿僧祇劫。复次云何七阿僧祇劫。地前有三地。中有四地。前三者。一不定阿僧祇。二定阿僧祇。三授记阿僧祇。地中有四者。一依实谛阿僧祇。二依舍阿僧祇。三依寂静阿僧祇。四依智慧阿僧祇。复次云何三十三阿僧祇。方便地中有三阿僧祇。一信行阿僧祇。二精进行阿僧祇。三趣向行阿僧祇。于十地中地地各三阿僧祇。谓入住出。如此阿僧祇修行十地正行圆满。
  有善根愿力  心坚进增上
  三种阿僧祇  说正行成就
依戒学胜相品第六
  如此已说入因果修差别。云何应知依戒学差别。应知如于菩萨地正受菩萨戒品中说。若略说由四种差别。应知菩萨戒有差别。何者为四。一品类差别。二共不共学处差别。三广大差别。四甚深差别。品类差别者。有三种。一摄正护戒。二摄善法戒。三摄众生利益戒。此中摄正护戒应知是二戒依止。摄善法戒是得佛法生起依止。摄众生利益戒是成熟众生依止。共学处戒者。是菩萨远离性罪戒。不共学处戒者。是菩萨远离制罪所立戒。此戒中或声闻是处有罪。菩萨于中无罪。或菩萨是处有罪。声闻于中无罪。菩萨有治身口意三品为戒。声闻但有治身口为戒。是故菩萨有心地犯罪。声闻则无此事。若略说所有身口意业事。能生众生利益无有过失。此业菩萨皆应受学修行。如此应知共不共戒差别。广大差别者。应知有四种。由四种广大故。一种种无量学处广大。二能摄无量福德广大。三摄一切众生利益安乐意广大。四无上菩提依止广大。甚深差别者。若菩萨由如此方便胜智行。杀生等十事无染浊过失。生无量福德速得无上菩提胜果。复次有变化所作身口业。应知是菩萨甚深戒。由此戒有时菩萨正居大王位。或现种种逼恼众生。为安立众生于戒律中。或现种种本生。由逼恼他及逼恼怨对。令他相爱利益安心。生他信心为先。后于三乘圣道中令彼善根成熟。是名菩萨甚深戒差别。由此四种差别。应知是略说菩萨受持戒差别。复次由此四种差别。更有差别不可数量菩萨戒差别。如毗那耶瞿沙毗佛略经中说。
依心学胜相品第七
  如此已说依戒学差别。云何应知依心学差别。略说由六种差别应知。何者为六。一境差别二众类差别。三对治差别。四随用差别。五随引差别。六由事差别。境差别者。由缘大乘法为境起故。众类差别者。大乘光三摩提。集福德王三摩提。贤护三摩提。首楞伽摩三摩提等。摄种种三摩提品类故。对治差别者。由缘一切法为通境智慧。如以楔出楔方便故。于本识中拔出一切粗重障故。随用差别者。于现世久安住三摩提乐中。如意能于胜处受生。随引差别者。能引无碍神通于一切世界。由事差别者。令动放光遍满显示转变往还。促远为近转粗为细变细为粗。令一切色皆入身中。似彼同类入大集中。或显或隐。具八自在伏障他神力。或施他辩才及忆念喜乐。或放光明能引具相大神通。能引一切难行正行。以能摄十种难修正行故。何者为十。一自受难修。自受菩提善愿故。二不可回难修。由生死众苦不令退转故。三不背难修。由众生作恶一向对彼故。四现前难修。于有怨众生现前为行一切利益事故。五无染难修。菩萨生于世间不为世法之所染故。六信乐难修。行于无底大乘。能信乐广大甚深义故。七通达难修。能通达人法二无我故。八随觉难修。诸佛如来甚深不了义经能如理判故。九不离不染难修。不舍生死不为生死染污故。十加行难修。诸佛如来于一切障解脱中住不作功用。能行一切众生利益事。乃至穷生死后际乐修如此加行故。于随觉难修诸佛如来说不了义经。其义云何。菩萨应随理觉察。如经言。云何菩萨不损一物不施一人。若菩萨善能行施无量无数。于十方世界修布施行相续生起。云何菩萨乐行布施。若菩萨不乐行一切施。云何菩萨行信施心。若菩萨不行诸佛如来信心。云何菩萨发行布施。若菩萨于布施中不策自身。云何菩萨恒游戏布施。若菩萨无布施时。云何菩萨能大行施。若菩萨于施离娑罗想。云何菩萨于施清净。若菩萨郁波提贪吝。云何菩萨能住于施。若菩萨不住究竟后际。云何菩萨于施自在。若菩萨于施不得自在。云何菩萨于施无尽。若菩萨不住无尽中如施经。于戒乃至般若如理应知。复有经言。云何菩萨行杀生。若菩萨有命众生断其相续。云何菩萨夺非他所与。若菩萨自夺非他所与众生。云何菩萨行邪淫。若菩萨于欲尘起邪意等。云何菩萨能说妄语。若菩萨是妄能说为妄。云何菩萨行两舌。若菩萨恒住最极空寂处。云何菩萨能住波留师。若菩萨住所知彼岸。云何菩萨能说不相应语。若菩萨能分破诸法随类解释。云何菩萨行阿毗持诃娄。若菩萨数数令自身得无上诸定。云何菩萨起憎害心。若菩萨于自他心地能害诸惑。云何菩萨起邪见。若菩萨一切处遍行邪性如理观察。复有经言。佛法甚深。何者甚深。此论中自广分别。一切佛法常住为性。由法身常住故。一切佛法皆断为性。由一切障皆断尽故。一切佛法生起为性。由化身恒生起故。一切佛法能得为性。能得共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烦恼行故。一切佛法有欲为性。有欲众生爱摄令成自体故。一切佛法有嗔为性。一切佛法有痴为性。
  一切佛法凡夫法为性。一切佛法无染着为性。成就真如一切障不能染故。一切佛法不可染着。诸佛出现于世。非世法所能染故。是故说佛法甚深。为修行波罗蜜。为成熟众生为清净佛土。为引摄一切佛法故。菩萨三摩提业差别应知。
依慧学胜相品第八
  如此已说依定学差别。云何应知依慧学差别。由无分别智自性依止缘起境界相貌立救难摄持伴类。果报等流出离。究竟行善加行无分别智后得智功德。无差别加行。无分别后得智。譬威德无功用作事甚深义故。应知依慧学差别。由依慧学差别。应知无分别智差别。无分别智自性。应知离五种相。五相者。一离非思惟故。二离非觉观地故。三离灭想受定寂静故。四离色自性故。五于真实义离异分别故。是五相所离智。此中应知是无分别智。于此中如所说。无分别智性中故说偈言。
  诸菩萨自性  五种相所离
  无分别智性  于真无分别
  诸菩萨依止  非心非非心
  是无分别智  非思疾类故
  诸菩萨因缘  有言闻熏习
  是无分别智  如理正思惟
  诸菩萨境界  不可言法性
  是无分别智  二无我真如
  诸菩萨相貌  于真如境中
  是无分别智  无相无差别
  相应自性义  所分别非他
  字字相续故  由相应义成
  离言说智慧  于所知不起
  于言不同故  一切不可言
  诸菩萨摄持  是无分别智
  此后得行持  为生长究竟
  诸菩萨伴类  说是二种道
  是无分别智  五度之品类
  诸菩萨果报  于佛二圆聚
  是无分别智  由加行至得
  菩萨等流果  于后后生中
  是无分别智  由展转增胜
  诸菩萨出离  得成相应故
  是无分别智  应知于十地
  诸菩萨究竟  由得净三身
  是无分别智  至胜自在故
  不染如虚空  此无分别智
  种种重恶业  由唯信乐故
  清净如虚空  此无分别智
  解脱一切障  由得及成就
  如虚空无染  是无分别智
  若出现于世  非世法所染
  如哑求受尘  如哑正受尘
  如非哑受尘  三智譬如此
  如愚求受尘  如愚正受尘
  如非愚受尘  三智譬如此
  如五求受尘  如五正受尘
  如非五受尘  三智譬如此
  如未识求解  如读正受法
  如解受法义  次第譬三智
  如人正闭目  无分别亦尔
  如人正开目  后得智亦尔
  如空无分别  无染碍异边
  如空中色现  后得智亦尔
  譬摩尼天鼓  无思成自事
  如此不分别  种种佛事成
  非此非非此  非智非非智
  与境无差别  智名无分别
  佛说一切法  自性无分别
  所分别无故  彼无无分别
  此中无分别有三种。一加行无分别。二无分别智。三无分别后智。加行无分别有三种谓因缘引通数习力生起差别故。无分别智亦有三种。谓知足无颠倒无戏论。无分别差别故。无分别后智有五种。谓通达忆持成立相杂如意。显示差别故。为成立无分别智。复说别偈。
  饿鬼畜生人  诸天等如应
  一境心异故  许彼境界成
  于过去未来  于梦二影中
  智缘非有境  此无转为境
  若尘成为境  无无分别智
  若此无佛果  应得无是处
  得自在菩萨  由愿乐力故
  如意地等成  得定人亦尔
  成就简择人  有智得定人
  于内思诸法  如义显现故
  无分别修时  诸义不显故
  应知无有尘  由此故无识
  此无分别智即是般若波罗蜜。名异义同。如经言。若菩萨住般若波罗蜜。由非处修行能圆满修习所余波罗蜜。何者非处修行能圆满修习所余波罗蜜。谓离五种处。一离外道我执处。二离未见真实菩萨分别处。三离生死涅槃二边处。四离唯灭惑障知足行处。五离不观利益众生事住无余涅槃处。声闻智慧与菩萨智慧差别云何。应知由无分别差别不分别阴等诸法门故。由非一分差别通达二空真如。入一切所知相故。依止一切众生利益事故。由无住差别住无住处涅槃故。由恒差别于无余涅槃不堕断尽边际故。由无上差别实无异乘胜此故。此中说偈。
  由智五胜异  依大悲修福
  世出世富乐  说此不为远
  若菩萨于世间实有亦复可知。若菩萨如此依戒定慧学功德聚相。应至十种自在。于一切利他事得无等胜能。云何于世间中见有众生遭重苦难。由菩萨见彼众生有业能感苦报障胜乐果故。由菩萨见如此若施彼乐具则障其生善。由菩萨见彼无乐具能现前厌恶生死。由菩萨见若施彼乐具则是生长一切恶法因缘。由菩萨见若施彼乐具则是逼害余无量众生因缘。是故菩萨不无如此能。世间亦有如此众生显现。此中说偈。
  见业障碍善  厌现及恶增
  害他彼众生  不感菩萨施
学果寂灭胜相品第九
  如此已说依慧学差别。云何应知寂灭差别。诸菩萨惑灭即是无住处涅槃此相云何。舍离惑与不舍离生死。二所依止转依为相。此中生死是依他性。不净品一分为体。涅槃是依他性。净品一分为体本依者是具净不净品二分依他性。转依者对治起时此依他性。由不净品分永改本性。由净品分永成本性。此转依若略说有六种转。一益力损能转。由随信乐位住闻熏习力故。由烦恼有羞行惭弱行。或永不行故。二通达转。谓已登地诸菩萨。由真实虚妄显现为能故。此转从初地至六地。三修习转。由未离障人是一切相不显现真实显现依故。此转从七地至十地。四果圆满转。由已离障人一切相不显现清净真如显现至得一切相自在依故。五下劣转。由声闻通达人无我故。由一向背生死为永舍离生死故。六广大转。由菩萨通达法无我故。于中观寂静功德故。为舍不舍故。若菩萨在下劣转位有何过失。不观众生利益事故。远离菩萨法。与下乘人同得解脱此为过失。诸菩萨若在广大转位有何功德。于生死法中由自转依为依故。得诸自在于一切道中能现一切身。于世间富乐及于三乘。由种种教化方便胜能能安立彼于正教。是广大转功德。此中说偈。
  于凡夫覆真  于彼显虚妄
  于菩萨一向  舍虚显真实
  不显现显现  虚妄及真实
  是菩萨转依  解脱如意故
  于生死涅槃  若智起等等
  生死即涅槃  二无此彼故
  是故于生死  非舍非非舍
  于涅槃亦尔  无得无不得
智差别胜相品第十
  如此已说寂灭差别。云何应知智差别。由佛三身。应知智差别。一自性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此中自性身者。是诸如来法身。于一切法自在依止故。受用身者。诸佛种种土。及大人集轮依止所显现。此以法身为依止。诸佛土清净。大乘法受乐受用因故。变化身者。以法身为依止。从住兜率陀天及退。受生受学受欲尘。出家往外道所修苦行。得无上菩提转法轮。大般涅槃等事所显现故。诸佛如来所有法身其相云何。若略说其相应知有五种。此中说郁陀那偈。
  相证得自在  依止及摄持
  差别德甚深  念业明佛身
  五相者。一法身转依为相。一切障及不净品分。依他性灭已解脱一切障。于一切法得自在。为能清净性分依他性转依为相故。二白净法为相。由六度圆满。于法身至得十种自在胜能为相故。何者为十。一命自在。二心自在。三财物自在。此三由施度圆满得成。四业自在。五生自在。此二由戒度圆满得成。六欲乐自在。由忍度圆满得成。七愿自在。由精进度圆满得成。八通慧自在。此五通所摄。由定度圆满得成。九智自在。十法自在。此二由般若波罗蜜圆满得成。三无二为相。由无有无二相故。一切法无所有空相不无为相故。复次有为无为无二为相。非惑业集所生故。由得自在能显有为相故。复次一异无二为相。诸佛如来依止不异故。由无量依止能证此故。此中说偈。
  我执不有故  于中无依别
  如前多依证  假名说不一
  性行异非虚  圆满无初故
  不一无异故  不多依真如
  四常住为相。真如清净相故。昔愿引通最为极故。应作正事未究竟故。五不可思议为相。是真如清净自证智所知故。无譬喻故。非觉观行处故。
  复次此法身证得云何。是触从初所得。由缘相杂大乘法为境。无分别智无分别后所得智五相修成熟修习。于一切地善集资粮。能破微细难破障故。金刚譬三摩提。即此三摩提后灭离一切障故。是时由依止转成证得。应知此法身有几自在于中得自在。若略说有五自在于中得自在。一净土显示自身相好无边音不可见顶自在。由转色阴依故。二无失无量大安乐住自在。由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摄大乘论二译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