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二译 - (TXT全文下载)

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恶两道生死识。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如此等识因言说熏习种子生。自他差别识。因我见熏习种子生。善恶两道生死识。因有分熏习种子生。由如此等识一切界道烦恼所摄依他性为相。虚妄分别即得显现。如此等识虚妄分别所摄唯识为体。非有虚妄尘显现依止。是名依他性相。分别性相者。实无有尘唯有识体显现为尘。是名分别性相。真实性相者。是依他性。由此尘相永无所有。此实不无。是名真实性相。由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知摄眼等六内界。以应受识应知摄色等六外界。以正受识应知摄眼等六识界。由如此等识为本其余诸识。是此识差别。如此众识唯识。以无尘等故。譬如梦等于梦中。离诸外尘一向唯识。种种色声香味触舍林地山等诸尘如实显现此中无一尘是实有。由如此譬一切处应知唯有识。由此等言应知幻事鹿渴翳闇等譬。若觉人所见尘一切处唯有识。譬如梦尘。如人梦觉了别梦尘但唯有识。于觉时何故不尔。不无此义。若人已得真如智觉不无此觉。譬如人正在梦中未觉此觉不生。若人已觉方有此觉。如此若人未得真如智觉亦无此觉。若已得真如智觉必有此觉。若人未得真如智觉。于唯识中云何得起比智。由圣教及真理可得比度。圣教者如十地经中佛世尊言。佛子。三界者唯有识。又如解节经中说。是时弥勒菩萨摩诃萨问佛世尊。世尊。此色相是定心所缘境。为与心异。与心不异。佛世尊言。弥勒。与心不异。何以故。我说唯有识。此色相境界识所显现。弥勒菩萨言。世尊。若定境界色相与定心不异。云何此识取此识为境。佛世尊言。弥勒。无有法能取余法。虽不能取。此识如此变生显现如尘。譬如依面见面。谓我见影此影显现相似异面。定心亦尔显现似尘。谓异定心。由此阿含及所成道理。唯识义显现。云何如此。是时观行人心正在观中。若见青黄等遍入色相。即见自心不见余境青黄等色。由此道理一切识中。菩萨于唯识应作如此比知。于青黄等识非忆持识。以见境在现前故。于闻思两位忆持意识。此识缘过去境。似过去境起。是故得成唯识义。由此比知菩萨若未得真如智觉。于唯识义得生比知。是种种识前已说。譬如幻事梦等。于中眼识等识唯识义可成。眼色等识有色。唯识义云何可见。此等识由阿含及道理如前应知。若色是识云何显现似色。云何相续坚住前后相似。由颠倒等烦恼依止故。若不尔于非义义颠倒不得成。若无义颠倒惑障及智障二种烦恼则不得成。若无二障清净品亦不得成。是故诸识如此生起可信是实。此中说偈。
  乱因及乱体  色识无色识
  若前识不有  后识不得生
  云何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受识正受识。于一切生处更互密合生。具足受生所显故。云何世识等如前说有种种差别生。无始生死相续不断绝故。无量众生界所摄故。无量器世界所摄故。无量作事更互显示所摄故。无量摄及受用差别所摄故。无量受用爱憎业果报所摄故。无量生及死证得差别所摄故。云何正辨如此等识令成唯识义。若略说有三相。诸识则成唯识。唯有识量外尘无所有故唯有二。谓相及见。识所摄故。由种种生相所摄故。此义云何。此一切识无尘故。成唯识有相有见。眼等诸识以色等为相故。眼等诸识以诸识为见故。意识以一切眼识乃至法识为相故。意识以意识为见故。云何如此意识能分别故。似一切识尘分生故。此中说偈。
  入唯量唯二  种种观人说
  通达唯识时  及伏离识位
  诸师说。此意识随种种依止生起得种种名。譬如作意业得身口等业名。此识于一切依止生种种相貌。似二种法显现。一似尘显现。二似分别显现。一切处似触显现。若在有色界意识依身故生。譬如有色诸根依止身生。此中说偈。
  远行及独行  无身住空窟
  调伏难调伏  则解脱魔缚
  如经言。此眼等五根所缘境界。一一境界意识能取。分别意识为彼生因。复有别说分别说。十二入中是六识聚说名意入。是处安立本识为义识此中一切识说名相识。意识及依止识应知名见识。何以故。此相识由是见生因显现似尘故。作见生依止事。如此诸识成立唯识。云何诸尘现前显现知其非有。如佛世尊说。若菩萨与四法相应。能寻能入一切识无尘。何者为四。一知相违识相。譬如饿鬼畜生人天于同境界。由见识有异。二由见无境界识。譬如于过去未来梦影尘中。三由知离功用无颠倒应成。譬如实有尘中缘尘起识。不成颠倒不由功用。如实知故。四由知义随顺三慧。云何如此一切圣人入观得心自在。由愿乐自在故。如愿乐尘种种显现故。若观行人已得奢摩他修法观加行。随唯思惟义显现故。若人得无分别智未出无分别观。一切尘不显现故。由境界等义随顺三慧。由前引证成就唯识义故。知唯识无尘。此中有六偈重显前义。此偈后依智学中。当广分别说。谓饿鬼畜生人。如是等。
摄大乘论卷中
应知胜相品第二之二
  若唯识似尘显现依止。说名依他性。云何成依他。何因缘说名依他。从自熏习种子生故。系属因缘不得自在。若生无有功能过一刹那得自住故。说名依他。若分别性依他实无所有似尘显现。云何成分别。何因缘说名分别。无量相貌意识分别。颠倒生因故成分别。无有自相唯见分别故。说名分别。若真实性分别性永无所有为相。云何成真实。何因缘说名真实。由如无不如故成真实。由成就清净境界由一切善法中最胜。于胜义成就故说名真实。复次若有分别及所分别。分别性成。此中何法名分别。何法所分别。何法名分别性。意识是分别。具三种分别故。何以故。此识自言熏习为种子。及一切识言熏习为种子。是故此生。由无边分别。一切处分别但名分别。说名分别。此依他但是所分别。是因能成依他性为所分别。此中名分别性。云何分别能计度。此依他性。但如万物相。缘何境界。执何相貌。云何观见。云何缘起。云何言说。云何增益。由名等境界于依他性中。由执着相。由决判起见。由觉观言说缘起。由见等四种言说实无有尘计实有为增益。由此因故能分别。此三种性云何。与他为异为不异。非异非不异。应如此说。有别义依他性名依他。有别义此成分别。有别义此成真实。何者别义说此名依他。从熏习种子系属他故。复有何义此成分别。此依他性为分别因。是所分别故成分别。复有何义此成真实。此依他性或成真实。如所分别实不如是有故。复有何义由此一识成一切种种识相貌。本识识所余生起识种种相貌故。复因此相貌生故。依他性有几种。若略说有二种。一系属熏习种子。二系属净品不净品性不成就。是故由此二种系属说名依他。分别性亦有二种。一由分别自性。二由分别差别真实性。亦有二种一自性成就。二清净成就。复有分别更成四种。一分别自性。二分别差别。三有觉。四无觉。有觉者。能了别名言众生分别。无觉者。不能了别名言众生分别。复次分别有五种。一依名分别义自性。譬如此名目此义。二依义分别名自性。譬如此义属此名。三依名分别名自性。譬如分别未识义名。四依义分别义自性。譬如分别未识名义。五依二分别二自性。譬如此名此义。何义何名若摄一切分别。复有十种。一根本分别。谓本识。二相分别。谓色等识。三依显示分别。谓有依止眼等识识。四相变异分别。谓老等变异。苦乐等受。欲等惑及枉。时节等变异。地狱等欲界等变异。五依显示变异分别。谓如前所说变异起变异分别。六他引分别。谓闻非正法类闻正法类分别。七不如理分别。谓正法外人非正法类分别。八如理分别。谓正法内人闻正法类分别。九决判执分别。谓不如理思惟种类身见为根本。与六十二见相应分别。十散动分别。谓菩萨十种分别。无有相散动。有相散动。增益散动。损减散动。一执散动。异执散动。通散动。别散动。如名起义散动。如义起名散动。为对治此十种散动分别故。于一切般若波罗蜜教中佛世尊说。无分别智能对治此十种散动。应知具足般若波罗蜜经义。如般若波罗蜜经言。云何菩萨行于般若波罗蜜。舍利弗。是菩萨实有菩萨。不见有菩萨。不见菩萨名。不见般若波罗蜜。不见行。不见不行。不见色。不见受想行识。何以故。色由自性空。不由空空见色空。非色无色异空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以故。舍利弗。此但有名。所谓色是自性。无生无灭无染无净。对假立名分别诸法。由假立客名随说诸法如如。随说如是如是生起执着。如此一切名菩萨不见。若不见不生执着。如观色乃至识亦应作如此观。由此般若波罗蜜经文句。应随顺思惟十种分别义。若由此别意依他性成有三性。是三性云何。性有三异。不成相杂无相杂义。由此道理此性成依他。不由此成分别及真实。由此道理此性成分别。不由此成依他及真实由此道理此性成真实。不由此成依他及分别。云何得知此依他性。由分别性显现似法。不与分别性同体。未得名前于义不应生智故。法体与名一则此义相违。由名多故。若名与义一。名既多义应成多。此义体相违。由名不定体相杂此义相违。此中说偈。
  于名前无智  多名及不定
  义成由同体  多杂体相违
  法无显似有  无染而有净
  是故譬幻事  亦以譬虚空
  云何如此显现而实非有。依他性一切种非不有。若无依他性真实性亦无。一切无不成。若无依他性及真实性。则有无染污及清净品过失。此二品可知非无是故非一切皆无。此中说偈。
  若无依他性  真实性亦无
  则恒无二品  谓染污清净
  诸佛世尊于大乘中说鞞佛略经。此经中说。云何应知分别性。由说无有品类此性应知。云何应知依他性。由说幻事鹿渴梦相影光谷向水月变化如此等譬应知其性。云何应知真实性。由说四种清净法应知。此性四种清净法者。一此法本来自性清净。谓如如空实际无相真实法界。二无垢清净。谓此法出离一切客尘障垢。三至得道清净。谓一切助道法及诸波罗蜜等。四道生境界清净。谓正说大乘法。何以故。此说是清净因故非分别。清净法界流故非依他。由此四种清净法。摄一切清净法皆尽。此中说偈。
  幻等显依他  说无显分别
  若说四清净  此说属真实
  清净由本性  无垢道缘缘
  一切清净法  四皆摄品类
  何因何缘是依他性。如经所说。幻事等譬所显。于依他性中为除他虚妄疑惑。云何他于依他性中生虚妄疑惑。诸说。于依他性中有如此虚妄疑心。若实无有物。云何成境界。为决此疑故说幻事譬。若无境界。心及心法云何得生。为决此疑故说鹿渴譬。若实无尘。爱非爱受用云何得成。为决此疑故说梦相譬。若实无法。善恶二业爱非爱果报云何得生。为决此疑故说影譬。若实无法。云何种种智生。为决此疑故说光影譬。若实无法。云何种种言说起。为决此疑故说谷响譬。若实无法。云何成缘真实法定心境界。为决此疑故说水月譬。若实无法。云何诸菩萨故作心无颠倒心。为他作利益事于六道受生。为决此疑故说变化譬。婆罗门问经中言。世尊。依何义说如此言。如来不见生死不见涅槃。于依他性中依分别性及依真实性。生死为涅槃依无差别义。何以故。此依他性由分别一分成生死。由真实一分成涅槃。阿毗达磨修多罗中佛世尊说法有三种。一染污分。二清净分。三染污清净分。依何义说此三分。于依他性中分别性为染污分。真实性为清净分。依他性为染污清净分。依如此义故说三分。于此义中以何为譬。以金藏土为譬。譬如于金藏土中。见有三法。一地界二金三土。于地界中土非有。而显现金实有不显现此土。若以火烧炼土则不现金相自现。此地界土显现时由虚妄相显现。金显现时由真实相显现。是故地界有二分。如此本识未为无分别智火所烧炼时。此识由虚妄分别性显现。不由真实性显现。若为无分别智火所烧炼时。此识由成就真实性显现。不由虚妄分别性显现。是故虚妄分别性识即依他性有二分。譬如金藏土中所有地界。复次有处世尊说一切法常住。有处说一切法无常。有处说非常非无常。依何义说常。此依他性由真实性分常住。由分别性分无常。由二性分非常非无常。如依此义说常无常无二。如此说苦乐无二。善恶无二。空不空无二。有我无我无二。静不静无二。有性无性无二。有生无生无二。有灭无灭无二。本来寂静不寂静无二。本来涅槃非涅槃无二。生死涅槃无二。由如此等差别。诸佛如来依义密语。由此三性应随决了。常无常等正说如前解释。此中说偈。
  如法实不有  如彼种种现
  由此法非法  故说无二义
  依一分说言  或有或非有
  依二分说言  非有非非有
  如显现不有  是故说永无
  如显现实有  是故说非无
  由自体非有  自体不住故
  如取不有故  三性成无性
  由无性故成  前为后依止
  无生灭本静  及自性涅槃
  复次有四意四依。一切佛世尊教应随决了。一平等意。譬如有说。昔是时中我名毗婆尸久已成佛。二别时意。譬如有说。若人诵持多宝佛名。决定于无上菩提不更退堕。复有说言。由唯发愿于安乐佛土得往彼受生。三别义意。譬如有说。事如是等恒伽所有沙数诸佛。于大乘法义得生觉了。四众生乐欲意譬如如来先为一人赞叹布施后还毁呰。如施戒及余修亦尔。是名四种意。四依者。一令入依。譬如于大小乘中佛世尊说人法二种通别二相所摄俗谛。二相依。譬如随所说法相中必有三性。三对治依。此中八万四千众生烦恼行对治显现。四翻依。此中由说别义言词以显别义譬。如偈言。
  阿娑离娑罗摩多耶  毗跋耶斯者修絺多
  离施那者僧柯履多  罗槃底菩提物多摩
  若人欲广解释大乘法。略说由三相。应当如此解释。一广解缘生体相。二广解依因缘已生诸法实相。三广解成立所说诸义。广解缘生体相者。如偈说言。熏习所生诸法。此从彼如此果报识及生起识。由更互因生。广解释依因缘已生诸法实相者。诸法者。谓生起识为相。有相及见识为自性。复次诸法依止为相。分别为相。法尔为相由此言说于三性中诸法体相则得显现。如偈言。
  从有相有见  应知法三相
  云何得解说此法相。分别性。于依他性实无所有。真实性于中实有。由此二不有有故。非得及得未见已见。真如一时自然成。于依他性中分别性无故。真实性有故。若见彼不见此。若不见彼即见此。如偈言。
  依他中分别  无但真实有
  故不得及得  于中二平等
  广解成立所说诸义者。譬如初所说文句。由所余诸句显示分别。或由功德依止。或因事义依止。功德依止者。广说佛世尊功德。最清净慧无二行。无相法为胜依。意行住于佛住。至得诸佛平等行无碍行。不可破无对转法。不可变异境不可思惟。所成立法。至三世平等。于一切世界现身。于一切法智慧无碍。一切行与智慧相应。于法智无疑。不可分别身。一切菩萨所受智慧。至无二佛住波罗蜜。至无差别如来解脱。智究竟已得无边佛地。平等法界为胜虚空界。为后边最清净慧。如此初句由所余句。次第应知分别解释。若如此正说法义得成最清净慧者。诸佛如来智慧。于一切法清净无不了别。如此本义应知由二十一佛功德所摄。于所知一切无障行起功德。于有无无二相真如最清净令入功德。不由功用不舍如来事佛住功德。于法身依止及意事无差别功德。修习一切障对治功德。降伏一切外道功德。生于世间非世间法所染污功德。安立正法功德。四种善巧答他问功德。于一切世界中显现应化身功德。能决他疑功德。由种种行能令他入功德。于未来世法生智功德。随众生乐显现功德。能行无量依止众生正教化事功德。平等法身波罗蜜成就功德。随众生意显现纯净佛土功德。是三种佛身无离无别处功德。穷生死际能生一切众生利益安乐功德。由无尽功德。因事义依止者。如经言。若菩萨与三十二法相应说名菩萨。于一切众生与利益安乐意相应。令入一切智智意。我今于何处中当相应如此智。舍高慢心坚固善意。非假作怜愍。意不贪报恩。于亲非亲所平等意永作善友意。乃至无余涅槃称量谈说欢笑先言于诸众生慈悲无异于所作事无退弱心无厌倦心闻义无足。于自作罪能显其过。于他作罪不怪诃责。于一切威仪中恒持菩提心。不求果报而行布施。不着一切怖畏及道生受持禁戒。于一切众生忍辱无碍。为引摄一切善法行于精进。修三摩提灭离无色定。与方便相应智。四摄相应方便于持戒破戒中。善友无二。事善知识恭敬心。听法恭敬心乐住阿兰若处。于世间希有不生安乐心。于下品乘不生喜乐心。于大乘教观实功德。远离恶友敬事善友。恒治四种梵住。治无量心清净。恒游戏五神通。恒依智慧行。于住正行不住正行众生。无舍离心引摄大众。一向决定言说恭敬实事先恭敬行。菩萨心与如此等法相应说名菩萨。由如此文句前说初句应知。解说初句者。谓于一切众生利益安乐意。此利益安乐意文句别有十六文句所显业应知。解说十六业者。一傅傅行业。二无倒业。三不由他事自行业。四不可坏业。五无求欲业。有三句解释应知。不贪报恩。有恩无恩众生不生爱憎心。随顺行乃至余生随处相应言说业。有二句解释应知。有苦有乐无二众生平等业。无下劣业。不可令退转业。摄方便业。厌恶所对治业。有二句解释应知。无间思量业。行进胜位业。有七句解释应知。正修加行六波罗蜜。恭敬行四摄成就方便业。有六句解释应知。事善知识听闻正法。住阿兰若处。远离邪觉观。正思惟功德。有二句。显事善友功德。有二句。显成就业。有三句解释应知。治无量心清净得威德。证得功德安立他业。有四句解释应知。引摄大众无有疑心。立正教学处。法财二摄无染污心。如此等句。应知解释初说文句。此中说偈。
  取如前说句  随德句差别
  取如前说句  由义别句别
应知入胜相品第三
  如此已说应知胜相。云何应知应知入胜相。多闻所熏习依止。非阿黎耶识所摄。如阿黎耶识成种子。正思惟所摄。似法及义显相所生。似所取种类有见意言分别。何人能入应知相。大乘多闻熏习相续已得承事。无量出世诸佛。已入决定信乐正位。由善成熟修习增长善根。是故善得福德智慧二种资粮。诸菩萨于何处入唯识观。有见似法义显相意言分别。大乘法相所生。于愿乐行地入。谓随闻信乐故。见道谓如理通达故。修道谓能对治一切障故。究竟道中。谓出离障垢最清净故。一切法实唯有识。如说随闻信乐故。如理通达故。能对治一切障故。出离障垢最清净故。云何得入。由善根力持故。由有三相练磨心故。由灭除四处障故。缘法义为境。无间修。恭敬修。奢摩他毗钵舍那。无放逸故。十方世界无数量故。不可数量在人道众生。刹那刹那证得无上菩提。是名第一练磨心。由此正意施等诸波罗蜜必得生长。是我信乐已得坚住。由此正意我修习施等波罗蜜。进得圆满则为不难。是名第二练磨心。若人与众善法相应。后舍命时于一切受生中。可爱富乐自然而成。是人得有碍善此义尚应成。云何我得圆满善及无碍善。一切如意可爱富乐而当不成。是名第三练磨心。此中说偈。
  人道中众生  念念证菩提
  处所过数量  故无下劣心
  善心人信乐  能生施等度
  胜人得此意  故能修施等
  若善人死时  即得胜富乐
  灭位圆净善  此义云何无
  由灭除四处障故。由舍离声闻独觉思惟故。邪思惟灭于大乘中生信心及决了心故。灭一切邪意及疑。是所闻思诸法中。舍离我及我所邪执故。是故灭除法执。安立现前住一切相思惟悉不分别。是故能灭除分别。此中说偈。
  现住及安立  一切相思惟
  智人不分别  故得无上觉
  缘法及义为境。何因何方便得入。由闻熏习种类正思惟所摄。显现似法及义。有见意言分别故。由四种寻思。谓名义自性差别假立寻思。
  由四种如实智。谓名义自性差别。如实智四种不可得故。若菩萨已入已解如此等义。则修加行为入唯识观。于此观中意言分别似字言及义显现。此中是字言相。但意言分别得如此通达。此义依名言唯意言分别。亦如此通达此名义自性差别。唯假说为量。亦如此通达。次于此位中但证得唯意言分别。是观行人不见名及义。不见自性差别假说。由实相不得有自性差别义。已由四种寻思及四种如实智。于意言分别显现似名及义。得入唯识观。于唯识观中入何法。如何法得入。但入唯量相见二法。种种相貌名义。自性差别假说自性差别义。六种相无义故。由此能取所取非有为义故。一时显现似种种相貌及生故。譬如闇中藤显现似蛇。犹如于藤中蛇即是虚实不有故。若人已了别此藤义。先时蛇乱智不缘境起。即便谢灭唯藤智在。此藤智由微细分析虚空无实境。何以故。但是色香味触相故。若心缘此境。藤智亦应可灭。若如此见已伏灭。六相显现。似名及义。意言分别尘智不生。譬如蛇智。于伏灭六相义中。是唯识智亦应可伏灭。譬如藤智。由依真如智故。如此菩萨由入似义显现意言分别相故。得入分别性由入唯识义故。得入依他性。及云何得入真实性。若舍唯识想已。是时意言分别。先所闻法熏习种类。菩萨已了别伏灭尘想。似一切义显现。无复生缘故不得生。是故似唯识意言分别亦不得生。由此义故。菩萨唯住无分别。一切义名中由无分别智。得证得住真如法界。是时菩萨平等平等能缘所缘无分别智生。由此义故菩萨得入真实性。此中说偈。
  法人及法义  性略及广名
  不净净究竟  十名差别境
  如此菩萨由入唯识观故。得入应知胜相。由入此相得入初欢喜地。善通达法界。得生十方诸佛如来家。得一切众生心平等。得一切菩萨心平等。得一切诸佛如来心平等。此观名菩萨见道。
  复次何故菩萨入唯识观。由缘极通法为境出世奢摩他毗钵舍那智故。由无分别智后所得种种相识为相智故。为灭除共本阿黎耶识中一切有因诸法种子。为生长能触法身诸法种子。为转依。为得一切如来正法。为得一切智智故。入唯识观。无分别智后所得智者。于本识及所生一切识识及相识相中由观似幻化等譬自性无颠倒。由此义故。菩萨如幻师于一切幻事自了无倒。于一切相因缘及果中。若正说时常无偏倒。
  是时正入唯识观位中。有四种三摩提。是四种通达分善根依止菩萨云何应见。由四种寻思。于下品无尘观忍光得三摩提。是暖行通达分善根。依止于最上品无尘观忍光增三摩提。是顶行通达分善根。依止于四种如实智。菩萨已入唯识观了别无尘故。正入真义一分通行三摩提。是随非安立谛忍。依止此三摩提最后刹那。了伏唯识想。转名无间三摩提。应知是世第一法依止四种三摩提。是菩萨入非安立谛观前方便。若菩萨如此入初地已得见道。得通达入唯识。云何菩萨修习观行入于修道。如佛广说。所安立法相。于菩萨十地。由摄一切如来所说大乘十二部经故得现前。由治所说通别二境。由生起缘极通境出世无分别智。及无分别智后所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智。由无量无数百千俱胝大劫中依数数修习。由昔及今所得转依。为得三种佛身更修加行。是声闻见道。是菩萨见道。此二见道差别云何。声闻菩萨见道应知有十一种差别。何者为十一。一由境界差别。谓缘大乘法为境。二由依止差别。谓依大福德智慧资粮为依止。三由通达差别。谓通达人法二无我。四由涅槃差别。谓摄无住处涅槃以为住处。五由地差别。谓依十地为出离。六七由清净差别。谓灭烦恼习气。及治净土为清净。八由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差别。谓为成熟众生不舍加行功德善根。九由受生差别。谓生如来家为生故。十由显现差别。谓于佛子大集论中常能显现为摄受正法。十一由果差别。谓十力无畏不共如来法。及无量功德生为果故。此中说两偈。
  名义互为客  菩萨应寻思
  应观二唯量  及彼二假说
  从此生实智  离尘分别三
  若见其非有  得入三无性
  又正教两偈。如分别观论说。
  菩萨在静位  观心唯是影
  舍离外尘相  唯定观自想
  菩萨住于内  入所取非有
  次观能取空  后触二无得
  复有大乘庄严经论所说五偈。为显此道。
  菩萨生长福及慧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摄大乘论二译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