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命经 - (TXT全文下载)

无彼此之分,所分之者,乃凡僧耳。如来自曰四仙者,正是使天下修道者不执门户,以总归于世尊慧命之道也。又问曰,《楞严经》谓十种仙报尽还坠,何也?答曰,十神仙还坠者,而起手修之时,原非慧命之道,乃傍门小法耳。所以成者亦小果耳,故有所坠也。若得慧命起手,则不名十种仙而名金仙矣。且金为西方,实即炁也。炁属阳,神属阴,阴得此阳,故成阳神,阳神者,众人有所见也,亦得取物。阴神者,众人无所见也,无能取物矣。

  世尊曰,初成正觉,乃人龙宫,人定七日。现菩萨树下,人定七日,至二七三七,于乳汁林,人定七七四十九日,不食。

  初出定时,养至一七再出,又至二七再出,至三七再出,至七七一出。乳汁者,西方之梵语也。此土谓之乳养,譬喻儿出母胎,虽具人形,不能远行言语,全得母恩朝夕乳养,而后自行言语,智通广大。而佛子出定之后亦然。朝夕之乳养,在泥垣,到此不饮不食,养培智广变化,一而化二,二而化三,化化无穷。故曰千百亿化身也。或问曰,五灯会源调入定为外道,今此所言入定,岂不是外道么?答云,会源言入定为外道者,是言未得慧命舍利之道空此摄心入定,乃阴神之计耳,非阳灵也,故曰外道。此世尊言入定者,是得意命成舍利之道胎,出胎后之入定也。《会源》不分其法,则混此一言,迷误后人。况且六祖慧命之道,实秘而末传。所传者,无非孤性而已,故不知世尊七七四十九日一定之道也。苟不明世尊慧命道胎,谓入定为外道,焉得世尊当初修外道乎!后世又敢称为至尊也!世尊又曰,八万劫中一定,岂又是外道乎?此文七七四十九日不食乃世尊自所取证也。苟三日不食则呜呼,何足道哉!学佛之士,速早求师指点慧命舍利道胎,而后有所望焉,不然十炼九空,甘自枯死,纵妙无非识性孤魂而已。

  世尊曰,护念法,今久住。

  此即言归于泥丸,乳养之功也,上文言乳汁,即护念之法矣。久住者,真念当住于泥丸,故曰大定者矣。

  《华严经》曰,虽证寂灭,勤修习,能超如空不动地,佛劝令从寂灭起,广修种种诸智业。

  上文言久住,得生灭灭已,而寂灭之,虽然寂灭,必加修而久远寂灭,如加虚空等,全然不动之地。佛嘱人曰,必要从此初得寂灭,勤加修习,智慧进进不已。空而又空,虚而又虚,故曰虚空界尽,我此修行,终无有尽。

  《华严经》又曰,恒住涅盘,如虚空。

  性如虚空,不着虚空相,故曰虚空。若着虚空相,即有个虚空在,而为虚空所碍,则不为虚空矣。而虚空者,乃自然而然,非有然而然者,故曰如虚空者,是也。

  又曰,心常正定,灭除觉现,而以一切智党现,从此不动,人无色定。

  此即复言还应空之性也。能到虚空境界,真心常定,一切智观灭除,浑然无极,或一定三载,或一定九年,一点金光真火收藏于内,日久月深,则凡躯亦化而为炁,神既妙而形亦妙矣。如世尊既灭度,母来悲啼,涌至虚空,又与母说法。如达摩在少林灭度,又只履西归,在路亲与宰相言语辞别,寄信与少林。宰相回寺开棺视之,并无形骸,一空棺而已。如寂无在太邑,凡身变化百千,隐则无踪,或与人金银,或与人美女,或显虎龙,或一时回转万里,禅师隐于庐山还虚,此常定之心,岂可少哉!故世尊云,八万劫一定,是也。

  《圆觉经》曰,如来圆觉。

  圆觉者,真性还虚,虚之极至矣。无凡无圣,无昼无夜,一性太虚,即邵子所谓,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天地劫坏,这个不坏。故《弥陀经》所谓成佛以来,至今十劫者也。

  《华严经》曰,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

  且性既如虚空则无所事也。而又曰,于中住者,实有一还道理。人多不悟,殊不如此乃炼虚之妙法,真性复归中宫之秘诀。且中官者,如来谓之毗庐性海,将此真性住于性海,如养龙珠,一切不染,依灭尽定而寂灭之,纵有光视,敛而藏之,定而又定,久而性光化为舍利,光从性海中冲出,化万万道毫光,贯于太空,与古佛如来相会。所以大觉禅师云,一颗舍利光华华,照尽亿万无穷劫,大千世界总归依。又,荷泽禅师云,本来面目是真如,舍利光中认得渠,万劫迷头今始悟,方知自性是文殊,是也。

  此以上皆言舍利之过关,养道胎出定还虚之妙法,而慧命之道尽在斯欤!余不敢谓此集为自论之妙道,是皆荟萃先圣之真传,即后来万劫励志者,悟佛道修慧命之根本。使见之者即自了悟,契合佛祖之真旨,而成己又成人,则佛道之果证矣。

正道修炼直论第十

  华阳曰,修者,以破而补囵。

  盖人生也,原禀性命完全之体,及其年壮炁满而自漏。当未破时,若遇明师指点,不用补法,就此顿超直人于如来之地矣。已破之者,必当补之完全体。且补之者,必借动机,以发往外之炁收回,补不足之炁,补到炁足,生机不动,便成马阴之相,谓之不死阿罗汉矣。

  炼者,以火而化物。

  且物非他物,即我之元炁也。元炁虽藏炁穴,动时向外,变为漏尽之资,今既归源,则用火转化而为炁矣。

  火非风则不灼。

  上文既言火以化物,恐人不知用风,则物难化,故此必要呼吸吹嘘,火才得灼,而物才得化而为炁。

  物无所则无居。

  居即炁穴也。物之生时,原从炁穴而出,今乃归炁穴,而用火风,亦在此矣。

  是故至人参乎大道,修乎性命,风火物所,并而同用。

  以意入于炁穴,以呼吸逆吹之,岂不是同用者哉!

  上下万古,成乎其道者,莫不以此而为要也。

  盖干百世以上,千百世以下,此人此心,欲成乎其道者,无非性命,而性命合一者,无非风火,所谓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也。

  奈何知之者,稀焉,昧之者,众焉。

  且世之学佛者,日念经拜佛,日受戒方文最高者,日参禅打坐,说到性命二字,举世罕知矣。

  执性之命,不识动静,往往到头虚老。

  盖今之学佛者,谓佛修性而不修命,殊不知如来大藏之教,性命双修,有无原是并用,以执死禅,不识动机。初习者如佛无二,久则无所效验,自生退悔.一场空死,有何益哉。

  命动而外耗,耗尽呜呼,性何居哉!道何存哉!

  今之为佛门者,不得如来之真传,执性不知命宝,慧命发动,不得知其法收住,虽不变为漏尽,亦自耗散,耗尽焉有不死?既死又将何物为道哉?

  是以至人察乎动静之消息,合乎并修。

  且世之凡夫,才欲修炼,便已离别父母妻子,孤自深山穷谷,或高庵大寺,谓静可以修道,诚可笑也。苟求得真传,如此枯静,不识动机,如痴猫守空窟,有何益也。故紫磨光如来云,不识动静,学道无益。至人静其心以候肾之动机,移入动处,合并而炼,心肾相合,即是性命合一。所以古云,一合相者,即此矣。

  命根于肾,肾动则水也。

  命者,即元炁也,炁动即变为水矣。

  性根于心,心动则火也。

  性者,乃真意也,意动即变为火矣。

  以火入于水中。

  以心中之意人于肾中之炁。

  则慧命而不外耗。

  炁得意协住,则不外驰矣。

  以风吹火化,而成真种。

  盖风者,呼吸之息也。火者,意也。上文言炁得意协住,故不外驰,其中尚有漏尽之霞影未化,故此必要呼吸之息,逆吹炉中之火,化此霞影漏尽,变而为炁,不然此物作怪,搅乱君心,思想欲情,即孟子所谓炁亦能动志也。《楞严经》亦谓之阴魔,务要绵绵久久煅炼,将此阴魔化为阳光,则身心自然安乐,情欲自然不能搅动。即世尊所谓入三昧火中。而降火龙者,即此矣。此道释门之秘也。有志之士,得者如法煅炼,用之得力,欲不用除而自除,心不用静自静,所谓以道制心,而心自道,是道也。能用之久者,天机忽然发动,无中生有,即名真种也。

  其法简易。

  难修难成者,尽是外道,如果有缘得此道者,至简至易,所谓八十遇正道即成道矣。

  悟之者,修真种而成舍利。

  悟者,非无诀无传,如今之禅门,空空教人悟想,则谬矣。此即实有真功真传,教人转手采取真种,煅成舍利矣。

  静时而候。

  机之未动仍以静而待之。

  动时而取。

  机之既动,以意取之。

  同炉而炼。

  意炁合会一处。

  故曰火化。

  世尊谓之火化。

  行乎如来之道路。

  路者,即任督之脉络也,亦谓之法轮路矣。

  宿乎世尊之树下。

  盖树下者,即丹田净土也。昔日世尊修炼在于菩提树下入定,即此处矣。

  斯谓之行住矣。

  道一禅师云,未有行而不住,未有位而不行,即此也。

  且火之行住,实随物之变化。

  且物之行,则意亦当行,物之住,则意亦当住矣。

  阴魔现时,即当以武火煅炼,免其奔驰漏尽之危险。

  盖阴魔者,即身中之阴气也。前气之变现,或梦寐所见阴人,或是身体发障,或是静坐偶见阴人,或梦寐见虎怪,俱是阴气所变化,走漏舍利之坏病,必当风火猛烹极炼,烧得里头鬼哭神嚎,将阴魔炼尽,而后则无危险之患矣。

  净静太平,常自柔和而温养,以为护持宝珠之坚固。

  身体无所怪见,以意照顾温养。

  且如转法轮之际,文武兼而并用,其中精微奥妙,又在师传而自悟也。

  盖行法轮之功,升降为武,沐浴为文,而升降之中,亦有文亦有武,总在师之传受,而精微之处,又在自悟矣。

  舍利成之时,止武带文之熏聚。

  且舍利成时,即用文火团聚,若不知止,再用武火,所成之舍利,又被武火逼散,此处当知危险,至要至要者也。

  斯谓之温养,实喻为保守也。

  舍利成时,止其呼吸之武火,用神光返照之文火,且真意又当时刻照顾,保之防危。

  当其时也。

  时者,舍利将生之时也。

  明珠现而为百怪灭。

  明珠者,舍利也。舍利已成,则显然而露象,百怪者,身中阴气夙病也。明珠一现,阴气夙病顿除,故曰灭矣。

  柔运漕溪之大路。

  漕溪者,背骨之髓路也,采舍利时,必由此路柔缓而行,若驰别路,是舍利即不能得矣。

  道胎立而千智生。

  且舍利归中宫,发白再黑,齿落复生,智慧广大,过去未来,无所而不知。切忌慧而不可用也。

  温养允证如未定慧。

  且到此地位,俱是文火熏蒸,再无所失。

  所谓一证永证,常自定觉于中央,慧照于性海矣。

  夫慧而不用,勤修禅那。

  盖禅者,静也。那者,性也。到此只修自己之定性,以调自己之息火,一切知觉,先后祸福,知而不可用也。

  愈加灵智之光辉。

  且慧而不用,道胎之性,愈加灵通矣。

  寂照常自觉悟,体随昏沉散乱之悔空。

  此言寂而常照也。觉者知也。言禅定之中,必要有正觉知见,而后复见性体。《华严经》所谓恒以净念,住无上觉,若随其昏沉,则胎无息,坠于无知,属于枯寂顽空之外道。若随其散乱,则胎无主,火冷气竭,无所成也。

  持守定力,在乎空性一念之诚也。

  盖胎中定力在乎一念之诚,十月之胎,必要念念在胎,念住息定而后股圆。《华严经》所谓安住寂静,诸禅定智,入不死道者,是也。

  法性定时,雪花乱飞。

  静室之中,偶见雪花飞放,此乃胎国之时也。

  斯谓之出定矣。

  见出定之景至,即当出矣。不出则滞于胎,无神通智慧之变化,虽成胎圆,又是一愚夫矣。

  盖大道静极之中,而又生动机,所谓璇现复建于子,真物再动于挣极。

  盖物者,至阳之物也。此物静极复自动矣。所谓阳无剥尽之理,若夫至人造乎日月,推情合性,转而相与。

  所谓重造乎妙道,再立乎戒定慧。

  且此一段功夫,古人隐而不露,或是怕泄漏天机,或是未得者有之。凡修炼之土,既得此物来收聚于内,将所出定之法身,亦归于内,合而为一,长入乎大定矣。

  定定不已,至于无极而至极者也。

正道工夫直论第十一

  华阳曰,下功之时,处于静室。

  静室者,不近闲人之所。恐来搅我之静也。

  身如槁木,

  坐则忘形。

  心似寒灰,

  静则忘心。

  以灵光为用,

  回光返照。

  并性命而同宫,

  以性入于命宫。

  是谓道之首也。

  此言修性,而命即在其中,故曰首也。

  且静极而动者,

  且人能到真静之时,内有一机顿发,即非凡心也,亦非意也,乃丹田之炁动也。五祖曰情来,六祖曰淫心,即道心。学佛之士,若不知此动机,乃无下手之处,虽修无益也。

  大道之根苗,

  佛祖知此机来,用法收回丹田,炼成舍利牟尼,超凡入圣,由此而起,故曰修大道之根苗也。

  造物之主宰。

  且凡夫不知修炼,因此机动无法制之,则心亦动焉。即孟子所谓炁亦能动志者也。

  如此男女交合则生人道矣。而万物亦因此机动,雌雄自合,亦生万物。世人因自好色,谓之修道者,亦是好色,实不知其法也。佛祖专候此机之才动,不等心之转念以火炼之,以风吹之,外肾自缩,心如凉水,何好色之有乎!且焦螟、虱子,岂有色心乎!此乃道之化育,天地之真机,自然而然,非有心也。圣之变化,总在此顺逆之间耳。

  炁旋窍开。

  且炁者,古人曰物,曰水,曰闺阁事,其名甚众。窍即丹田,炁穴也。开即命门,医书谓两肾中间为命门,误也。此门即在脐下,女人谓之子宫门,正此也。男女泄精,正在此处也。

  慧命之情,喜向乎其外,

  盖慧命乃世尊巧喻之别名,中华所谓元炁者也。人自受胎禀造物主宰之炁,而在其内,佛性亦在焉。所谓天命之谓性也,通八脉与母呼吸相连,口鼻绝无气也。及其□(口里一力字)地之时,口鼻一通,八脉不通,元炁内藏。及其年壮,元炁拱关而出。《楞严经》谓之漏尽通矣。窍既开矣,自后其机一发,无路可行,顺此熟路而出。余有俗堂弟,字道宽,法名原明,久住金山,以得金山之法,后住杯邑勇水庵,为方丈,禅教原不问此事,似过涵灌,只悟自性,不必究他。余曰,既有走漏,则与凡夫淫媾似也。《楞严经》云,淫身淫心淫根不断,如蒸砂石欲成其饭,经百千劫只名熟砂,必入魔道,轮转三途,终不能出,禅教何得不问也。世尊慧命之道,佛佛相应,祖祖相传,若能自用,则三种淫事,一炼自断,其中有深旨。

  摄乎其内,

  摄乎以吸吸摄之,呼吸非意则无主矣,内者,丹田也。

  绵绵若存,念兹在兹,和合熔化,而为真种之胎源,实为正道之真传矣。

  上文所言摄归之法,此则表时刻温养之功。且命既归源,又当时时呼吸嘘之,刻刻意守之,似炉中之火种,意炁双镕,变为真种,实为性命双修,久则无中生有,除此之外,尽属傍门,终无所成也。

  古之曰火化,

  火者,真意也。

  曰和合,

  性命合一。

  曰对斗,

  对者,返观也。斗者,丹田也。

  曰跏跌,

  跏跌者,以真意坐于吾身北方水面入灭,为初关下手之法也。昔商那和修尊者,见阿难坐于中流水面,跏跌入灭,三至参求,后阿难付以正法眼藏,而为三祖者,是也。

  是阐明此道之用也。

  千万般之巧喻,无非性命二物而已矣。

  功到时至。

  且非一朝一夕,日集月累,而后方可望也。又在乎老少勤怠之分耳!时者,非天时之时,即吾身物产之时也。

  无物之中,而物产焉。

  物产心有所知,若兀坐顽空,则当面错过矣。

  斯时不令其顺而逆之。

  物产原是下流顺当,故用意息采之。

  达摩谓之采取。

  顺出谓之漏尽通,逆回谓之采取也。

  物既归乎其源。

  源即丹田也。

  则有法轮之妙运。

  后升前降,谓之法轮。

  起盖辟之消息,

  盖辟者,内外呼吸也。外面之呼吸阵,则里面之呼吸升之,外面之呼吸升,则里面之呼吸降之。

  徘徊上下,

  徘徊者,活动之意,上即顶也,下即腹也。六祖云,吾有一物,上柱天,下柱地者,即此矣。

  立乎天心,

  天心名曰中黄,居于天之正中,一名天罡,一名斗柄,在天为天心,在人为真意。中宫若失真意,犹如臣失君主矣。凡转法轮之时,必以真意坐于中宫,而为车轴之心,使爪之运转矣。

  依乎任督,

  凡转法轮之时,意命必须依乎任督而运行,或意行而命不行,或命行而意不行,则不成舍利矣。

  归根复命。

  还于本地也。

  故谓之四候六候者也。

  采封升降沐浴也。

  数足物灵,则有采取过关之诀在焉。

  夫既明前所用功之法,久久行持,窍内满足,一静则天机发动,周身融和快乐,阳物全然不举,故曰数足物灵也。且物既灵,即当采运过后三关,归于中宫,其诀最有秘密之妙,不敢言者,而放言之矣。

  失或采而不生者,

  不当采而采者,其物嫩之矣。

  或生而不取者,

  生而不知,则当面错过矣。

  是不得诀之其故也。

  此皆未得师传之过矣。

  且欲得诀之真者,又当虚心求师,久久护特,

  盖世之学佛,不得其全诀者,皆因已有所知所能,轻师谩法,故不得其全诀矣。若能虚心恳切,执弟子之礼,行弟子之事,久久真心护师成道,岂不有不得全道者乎!

  培德舍力,

  盖德者,道之体性之用,欲觅师道,而不修德,焉得遇之,德和道者,如鸟之羽翰焉,缺一无所用也。力者,财也.古云,法财两施,彼此同成正觉,苟曰称修道,分文不舍,沽名钓誉,假佛遮身,就有佛道高人泛而不视矣。

  然后大道有所得也。

  世之学佛者,谓坐而有所得,岂不谬也。如刘志略乃坐怀而得,因结交有力,与六祖同借其力也。

  盖出炉之消息,

  炉即丹田也。

  又赖意之静观,物则生焉。

  盖意观者,如来云,若不知心目所在,则不能降伏尘劳,物之出炉于不出炉,总在乎意之力也。且物又是元炁之喻名耳。

  如来谓之炉中火发,

  此即紫摩光如来之言也。火者,暖也,发者,动也,此是舍利产之景也。

  斯时牟尼露象。

  上文言暖者,乃内景也,象者,外景也。

  不惧不惊,

  或者乍见此景,未得真传,认为外物,而不禁惊讶,则心动神驰。舍利亦散,欲望成道,不亦远乎。

  动而并行,

  命行则意行,命住则意住,故为并行者矣。

  切防蹊路危险之患。

  蹊路者,前注于集说矣。

  渡过恒河之渡口,

  恒河者,背骨之髓路也,上下有不通之处,必要真意度过此处,故曰渡口矣。

  由漕溪而上鹫岭,

  漕溪者,即上文髓路也,鹫岭,在头之后也。

  达须弥而下重楼,

  须弥,头之顶也。重楼,气喉也。气喉有十二节,故曰重楼也。

  往南华花世界,

  且往者,慧命之来也,昔日法华会上,龙女献珠,往南方女转男身,成证佛位,即此喻也。盖南者,心窍也。心之喜动而不喜静,喜新而不喜旧,时刻迁移,进出无时,莫知其乡,自无始而至今,四生六道,无有休息,所谓人死不知心。今幸得慧命来相制伏,变种性为真性,炼识神为元神,犹如铅之制水银一般,则水银死,而无驰弄之性矣。若不得此慧命来入心窍,而亦不能自定,纵有所修,无非后天之识性,非先天之性也。先天之性,□(口中一力字)地之时,落于命中,故曰天命之谓性。学佛者,自当醒悟先后之性,若不自惺,终无所成矣。

  坐登佛光宝殿。

  宝殿者,心下之一窍也,乃养道胎长定之处也。

  忽然溶溶如谷云,霏霏似春雨,盘旋敛聚于中宫,斯谓之结道胎。

  盖舍利登中宫之时,周身如云之腾,似雨之施,百脉冲和,畅于四肢,急将心目左旋右转四九而定,右旋左转四六而定,性命盘聚于中宫,结成道胎矣。

  安乐太平之禅定,

  到此无损无失,一得永证。何得不安乐,自然禅定寂静矣。

  勿助勿忘而养,勿寂勿照而温。

  且初结道胎时,后天之息,本似于有,而不着于有,故曰勿忘。道胎既结,则意在乎其中,寂然不动,又不可随其昏味,必须常觉常悟,故曰勿照。

  静定之中,忽觉一轮浩月悬于当空,

  且此月从丹田升于目前。

  留而待之,

  以真意留之。

  一轮红日升于月中,

  日月合并,

  收而藏之。

  用法收于中藏。

  定静之中,习乎寂灭。

  一念不生。

  有无之场,还乎浑然。

  真性虚无。

  故曰无为者矣。

  空虚至极矣。

  且大道无穷焉,静极而生乎动。一物上合于道胎。

  盖万物极则还原,而大道亦然矣。静极生乎动机,有一点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慧命经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