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经集义(元刘惟永) - (TXT全文下载)

书籍类目:道藏 - 正统道藏洞神部 - 玉诀类
文件大小:0.72mb。
书籍内容:

道德真经集义
  经名:道德真经集义。元刘惟永编集。十七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
  道德真经集义卷之一
  凝远大师常德路玄妙观
  提点观事刘惟永编集
  前朝奉大夫太府寺簿兼
  枢密院编修丁易东校正
  道德经
  考异:河上公本分《道德》为二篇,今从王辅嗣本。
  道君曰: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心之所同得。道者亘万世而无弊,德者充一性而常存。老子当周之末,道降而德衰,故着书九九篇以明道德之常,而谓之经,其辞简,其旨远,学者当识而深造之。
  黄茂材曰:道也者,莫不由之以生也;德也者,莫不得之以养也。天地以此生养万物,故不穷;至人以此生养一身,故不死。道与德虽有二名,实相为用,不可离也。今世学者乃分上经为道,下经为德,甚非作书之旨,当总谓之《道德经》可也。
  石潭曰:《老子》之解多矣,以学儒者解之,多以儒之所谓道者言之,若程泰之、林竹汉之类是也。以学释者解之,多以释之所谓性者言之,如苏颖滨、本来子之类是也。皆不得其本意,盖儒者之所谓道,乃日用常行事物中之道,而老氏则以虚无自然者为道。岂可强以合之於儒?释氏之所谓性者,乃露裸裸、赤洒洒之性,老氏之所谓道者,乃形神俱妙之道,岂可强而合之於释?虽曰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两心,然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其所指地头则不可不明辨之也。盖老子专指虚无为道,而儒者则谓形而上者之道、不离乎形而下者之器;释氏专指真空为性,而不杂乎形气,而老子则欲形神俱妙而与道合真。此其所以不同也。若各据本教而言之,不惟失老子之宗指,亦自失其宗指矣。至於道家之解如白玉蟾之类,固是本色,然但一向好高而务简径,其辞多不可晓,反成郭象之注《庄子》焉。故今之为解,一以老子本教言之,庶不失老子之本意,又不敢如玉蟾辈好高而辞意不明焉。学者详之。
  道可道章
  考异:河上公作《体道章》,赵实庵作《显理会真义章》,今从明皇本。
  唐明皇疏此章:明妙本之由起、万化之宗源,首标虚极之强名,将明众妙之归趣。故可道可名者,明体用也;无名有名者,明本边也;无欲有欲者,明两观也;同出异名者,明朴散而为器也;同谓之玄者,明成器而复朴也;玄之又玄者,辩兼忘一也;众妙之门者,示人行了出也。所谓进修之阶,渐体悟之大方也。
  杜光庭《广圣义》释明皇注疏:明者,皎净之义,显出之谓也。妙本者,道也。居经之首,明道之由。由,从也;起,兴也。万者,数之大也。化者,应变之谓也,言万有变化从道而兴也。宗,主也;源,本也。万化既从道而兴,则知道为万化之宗本也。起自此章,出生诸法,如水之源流,注无竭也。虚极,妙本也,强名道也。此章先标可道为体,可名为用,末篇归众妙之门,摄迹归本趣向也,复归向於大道之本也。就此门中分为七别,第一可道可名者,明体用也。体用者,相资之义也。体无常体,用无常用,无用则体不彰,无体则用不立。或无或有,或实或权,或色或空,或名或象,互为体用,转以相明,是知体用是相明之义也。第二无名有名者,明本迹也。本迹者,相生之义也。有本则迹生,因迹以见本,无本则迹不可显,无迹则本不可求,迹随事而立以为本迹。本者,根也。迹者,末也。迹者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迹出於履,以迹为履而复使人履之,愈失道矣。明迹为末也。第三明有欲无欲、两观不同也。观者,所行之行也。以自所见为观,以神所鉴为观。息见於外,凝神於内,内照一心,外忘万象,所谓观也。为习道之阶,修真之渐,先资观行,万入妙门。夫道不可以名得,不可以形求,故以观行为修习之径,谓有欲归於死,无欲契於生也。是观其生死,归趣不同也。第四同出而异名者,明朴散而为器也。大朴者,道也。道散为神明,流为日月,分为五行,生为万物。器者,有形用也。《易》曰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器也。第五同谓之玄者,明成器而复朴也。神明、日月、五行、万物,有形有器,皆合於道,故云复朴也。第六玄之又玄者,辨兼忘也。为器之时,必在其朴,复朴之后,此朴亦忘,乃契於道尔。故谓玄之又玄也。兼忘者,器朴俱忘也。第七众妙之门者,示人行了出也。器朴两忘,了然契道,复归生化之始,众妙之门也。人与万物同禀於道,有为有欲则失道伤生,除欲守和则归根复本,是谓之道要之门户也。了出者,出世也。
  张冲应曰:道者,自然之道,天至高而不知所覆,天道之自然。地至厚而不知所载,地道之自然。人参天地而立,有目能视,犹天之日月;有口能声,犹天之雷霆。吹之有风,呵之有雾,唾咳若雨露,聪觉犹神明,天道之自然,我有之矣。至於四体备具,犹四岳之盘固。灵骨冠顶,犹中岳之镇耸。血流脉运,犹江河之周流。地道之自然,我亦有之矣。诚能体天地自然之道,而进修之,则浊者清,凡者仙,而贤者圣矣。是以体道为《道经》之首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考异:明皇本无故字,今从河上公本。
  河上公曰:道可道,谓经术政教之道也。非常道,非自然长生之道也。常道常以无为养神,无事安民,含光藏晖,灭迹匿端,不可称道。名可名,谓富贵尊荣,万世之名也。非常名,非自然常在之名也。常名如婴儿之未言,鸡子之未分,明珠在蚌中,美玉处石间,内虽昭昭,外如愚顽。无名,天地之始。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於虚无,为天地本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位阴阳,有刚柔,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要也。人常能无欲,则可以观道之要。要,谓一也。一出布名道赞,叙明是非也。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归也。常有欲之人,可以观世俗之所归趣也。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两者谓有欲无欲也,同出者,同出人心也。而异名者,所名各异也。名无欲者长存,名有欲者亡身也。同谓之玄。玄,天也。言有欲之人与无欲之人同受气於天。玄之又玄。天中复有天也,禀气有厚薄,得中和滋液则生贤圣,得错乱污辱则生贪淫也。众妙之门。能知天中复有天,禀气有厚薄,除情去欲,守中和,是谓知道要之门户也。
  王辅嗣曰:道可道至非常名。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无名至万物之母。凡有皆始於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於微而后成,始於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其怀,可以观其始物之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此两者至众妙之门。两者始於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谓之玄,取於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谓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唐明皇曰:道可道至非常名。道者,虚极之妙用;名者,物得之所称,用可於物,故云可道。名生於用,故云可名。应用且无方,则非常於一道;物殊而名异,则非常於一名。是则强名曰道。而道常无名。疏:道者,虚极妙本之强名也。训,通训径首一字,标宗也。可道者,此妙本通生万物,是万物之由径,可称为道,故云可道。非常道者,妙本生化,用无定方,强为之名,不可偏举,故或大或逝,或远或返,是不常於一道也。故云非常道。名者,称谓即物得道用之名也。首一字亦标宗也。可名者,言名生於用,可与立名也。非常名者,在天则曰清,在地则曰宁,在神则曰灵,在谷则曰盈,得一虽不殊,约用则名异,是不常於一名也。故云非常名。无名至万物之母。无名者,妙本也。妙本见气,权舆天地,天地资始,故云无名。有名者,应用也。应用匠成,茂养万物,物得其养,故有名矣。疏:无名者,万化未作,无强名也。妙本之始,无有无名,从本降气,开辟天地。天地相资以为本始,故云无名,天地之始。则《易》之太极生两仪也。注云权舆者,按《尔雅》云:权舆,始也。有名者,应用匠成,有强名也。万化既作,品物生成,妙本旁通,以资人用,由其茂养,故谓之母也。母以茂养为义,然则无名有名者,圣人约用以明本迹之同异,而道不系於有名无名也。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人生而静,天之性;感物而动,性之欲。若常守清净,解心释神,返照正性,则观乎妙本矣。若不性其情,逐欲而动,性失於欲,迷乎道源,欲观妙本,则见边徼矣。欲者性之动,谓逐境而生心也。言人 ............

以上为书籍内容预览,如需阅读全文内容请下载TXT文件,祝您阅读愉快。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道德真经集义(元刘惟永)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