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 - (TXT全文下载)

宠於人,则为下之道。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轩冕在身,非性命之理也。物之傥来,寄也,寄之来不可拒,故至人不以得为悦。其去不可圉,故至人不以失为忧。今寄去则不乐,受而喜之,是以得失累乎其心,能勿惊乎?柳下惠为士师,三黜而不去,正考父三命,循墙而走,则异於此。
  何谓贵大患若身?
  据利势,擅赏罚,作福威,天下畏之如神明,尊之如上帝,可谓贵矣。圣人则不以贵自累,故能长守贵而无息。譬如人身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通於大同,则无入而不自得也。世之人以物易性,故累物而不能忘势,以形累心,故丧心而不能忘形,其患大矣。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人之生也百骸九窍六脏,赅而存焉,吾谁能为亲,认而有之,皆惑也。体道者解乎此,故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曰:夭寿不贰。颜子曰:回坐忘矣。夫死生亦大矣,而无变於己,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此古之至人所以不以利累形,不以形累心,视万物与我,将择焉而不可得,则吾身非吾有也。上与造物者游,下与外死生齐终始者为友,吾有何患?且宠者世所荣也,而以为辱,贵者人所乐也,而以为患,盖外物之不可恃也,理固然矣。诚能有之以无有,则虽宠而不辱,虽贵而无患。伊尹之不以宠利居成功,尧之不以位为乐,几是已。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天下,大器也,非道莫运;天下神器也,非道莫守。圣人体道,故在宥天下,天下乐推而不厌。其次则知贵其身而不自贱以役於物者,若可寄而已;知爱其身而不自贱以困於物者,若可托而已。故曰道之真以治身,绪余以为国家,土直以治天下,世俗之君子,乃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夫?
  视之不见章第十四
  视之不见名曰夷,
  目主视,视以辫物,夷则平而无辫,非视所及,故名曰夷。太易未见,气是已。
  听之不闻名曰希,
  耳主听,听以察物,希则概而有间,非听所闻,故名曰希,大音希声是已o
  传之不得名曰微。
  微乎微乎,至於无形,孰得而搏之?大象无形是已。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太易未判,孰分高下?大音希声,孰辫清浊?大象无形,孰为巨细?目无所用其明,耳无所施其聪,形无所竭其力,道之全体於是乎在。穷之不可究,探之不可得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混而为一。虽然,既已为一矣,且得无言乎?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形而上者,阴阳不测,幽而难知,兹谓至神,故不皦。缴,言明也。形而下者,一阴一阳,辫而有数,兹谓至道,故不昧。昧,言幽也。《易》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於无物。
  道之体,若昼夜之有经,而莫测其幽明之故,岂貌像声色,可得而形容乎?
  故复归於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惚兮恍,其中有象。犹如太虚含蓄万象,而不睹其端倪。犹如一性灵智自若,而莫究其运用,谓之有而非有,谓之无而非无。若日月之去人远矣,以鉴燧求焉,而水火自至。水火果何在哉?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亦犹是也。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其始无首,其卒无尾,故迎之随之,有不得而见焉。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一阴一阳之谓道,师天而无地者,或蔽於道之动而凭其强阳。师阴而无阳者,或溺於道之静而止於枯槁。为我者废仁,为人者废义,岂古之道哉?古之道不可致诘而非有,是谓恍惚而非无。执之以御世,则变通以尽利,鼓舞以尽神,而无不可者,道之大常,无易於此,所谓自古以固存者欤?故曰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之善为士章第十五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古之士则与今之士异矣,善为士则与不善为士者异矣。故微则与道为一,妙则与神同体,玄有以配天,通有以兆圣,而藏用之深,至於不可测。《书》曰:道心惟微,则微者道也。《易》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则妙者神也。《易》曰:天玄而地黄,则玄者天之色。《传》曰:事无不通之谓圣,则通者圣之事。水之深者,可测也。穴之深者,可究也。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名实不入而机发於踵,其藏深矣,不可测究。列御寇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老子谓孔子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其谓是欤?
  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天之高,不可俄而度也;地之厚,不可俄而测也。曰圆以覆,曰方以载者,拟诸其容而已。强为之容,岂能真索其至?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
  豫者,图息於未然。犹者,致疑於已事。古之体道者,以内游为务,不以通物为乐,恐惧修省,不得已而后应,若冬涉川,守而不失已。若畏四邻,《易》所谓以此斋戒者是也。
  俨若容。
  《语》曰:望之俨然,《记》曰:俨若思,《庄子》曰:物无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全德之人,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故其状义而不朋。
  涣若冰将释,
  水凝而为冰,冰释而为水,其实一体。蔽於执一者,如水之凝,通於大同者,如冰之释。《易》曰:涣,离也。遗物离人而无所系较,所以为涣。
  敦兮其若朴,
  敦者,厚之至。性本至厚,如木之朴,未散为器。
  旷兮其若谷,
  旷者,广之极,心原无际,如谷之虚,受而能应。
  浑兮其若浊。
  不剧雕以为兼,不矫激以为异,浑然而已,故若浊。与修身以明污者异矣。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有道之士,即动而静,时骋而要其宿;定而能应,至无而供其求。故静之徐清,而物莫能浊;动之徐生,而物莫能安。《易》曰:来徐徐,徐者,安行而自适之意。至人之用心,非以静止为善,而有意於静。非以生出为功,而有为於生也。因其固然,付之自尔,而无怵迫之情,遑遽之劳焉,故曰徐。静之徐清,万物无足以镜其心,故孰能浊?动之徐生,万物无足以系其虑,故孰能安。安有止之意,为物所系,则止矣,岂能应物而不伤?
  保此道者,不欲盈。
  有积也,故不足。无藏也,故有余。至人无积,亦虚而已。保此道而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者,亦已小矣,故不欲盈。经曰: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
  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有敝故有新,有成故有坏。新故相代,如彼四时,成坏相因,如彼万物。自道而降丽於形数者,盖莫不然。惟道无体,虚而不盈,故能敝能新,能成能坏,超然出乎形数之外,而未常敝,未常坏也。故曰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木始荣而终悴,火初明而末熄,以有新也,故敝随之。日中则反,月满则亏,以有成也,故坏继之。有道者异乎此。
  致虚极章第十六
  致虚极,守静笃。
  莫贵乎虚,莫善乎静,虚静者,万物之本也。虚故足以受群实,静故足以应群动。极者,众会而有所至。笃者,力行而有所至。政虚而要其极,守静而至於笃,则万态虽杂,而吾心常彻,万变虽殊,而吾心常寂。此之谓天乐,非体道者,不足以与此。
  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万物之变,在道之末,体道者,寓乎万物之上焉。物之生,有所乎萌也,终有所乎归。方其并作而趋於动出之涂,吾观其动者之必静,及出者之必复,而因以见天地之心,则交物而不与物俱化,此之谓观其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芸芸者,动出之象。万物出乎震,相见乎离,则芸芸并作,精华发外。说乎兑,劳乎坎,则去华就实,归其性宅。命者,性之本,而性其根也。精者,神之母,而神其子也。精全则神王,尽性则至於命。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留动而生物,物生成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问,谓之命。命亘古今而常存,性更万形而不易,全其形生之人去智与?故归於寂定,则知命之在我,如彼春夏复为秋冬。体性抱神,中以自考,此之谓复命。
  复命曰常,
  常者,对变之词,复命则万变不能迁,无间无歇,与道为一,以挈天地,以袭气母。
  知常曰明。
  知道之常,不为物迁,故六彻相因,足以鉴天地,足以照万物。
  不知常,妄作凶。
  圣人知道之常,故作则契理,每与吉会。不知常者,随物转徙,触涂自患,故妄见美恶,以与道违,妄生是非,以与道异,且不足以固其命,故凶。《易》曰:复则不妄,迷而不知复,此妄也已。
  知常容,
  知常,则不藏是非美恶,故无所不容。
  容乃公,
  无容心焉,则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何私之有?
  公乃王,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天下乐推而不厌。
  王乃天,天乃道,
  通天地人而位乎天地之中者,王也。一而大在上而无不覆者,天也。天地人莫不由之者,道也。尽人则同乎天,体天则同乎道。
  道乃久,没身不殆。
  道者万世无弊,庶物得之者昌,关百圣而不穷,蔽天地而不息,故没身不殆。殆近凶,几近吉,不殆则无妄作之凶,非知常者无与。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在宥天下,与一世而得淡泊焉。无欣欣之乐,而亲誉不及。无悴悴之苦,而畏侮不至。莫之为而常自然,故下知有之而已。
  其次,亲之誉之。
  泽加於民,法传於世,天下爱之若父母,故亲之。贵名起之如日月,故誉之。此帝王之治,亲誉之进彰,而大同之道亏矣。《庄子》曰:舜有膻行,百姓悦之。诗於灵台,所以言文王之民始附也。
  其次,畏之侮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故畏之。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劝,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沮。诸侯有问鼎大小轻重如楚子者,陪臣有窃宝玉大弓如阳虎者,此衰世之俗,故侮之。
  故信不足焉,有不信。
  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缠索,此至信也。商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会而民始疑,信不足故也。太上下知有之,则当而不知以为信,其次畏之侮之,则知诈颌滑机变之巧生,而有不信者矣。
  犹兮其贵言。
  以道观言,而天下之君正,则言岂可易哉?戒慎而弗敢轻也。故言而世为天下道行,言自为而天下化。
  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而余事足以成帝王之功。然谓我自然而已,曰帝力何有於我哉?此之谓太上之治。
  大道废章第十八
  大道废,有仁义。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仁以立人,义以立我,而去道也远矣。韩愈不原圣人道德之意,乃以谓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老子之小仁义,其所见者小也,庄子所谓蔽蒙之民。
  智慧出,有大伪。
  民知力竭,则以伪继之。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名生於不足故也。庄子曰: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馅其君,臣子之盛也。
  绝圣弃智章第十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道与之性,一而不杂,离道为德,是名圣智。圣智立,而天下始有乔诘卓挚之行,惊愚而明污,誉尧而非,桀,则圣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绝而弃之,与道同体,则各安其性命之情,其利博矣。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孝慈,天性也。整趸为仁,踶跂为义,而以仁义易其性矣。绝仁弃义则民将反其性而复其初,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其於孝慈也何有?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有欲利之心者,不顾其义,是皆穿寄之类也。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先王以人道治天下,至周而弥文,及其弊也,以文灭质,文有余而质不足,天下举失其素朴之真,而日沦於私欲之习。老氏当周之末世,方将松其弊而使之反本,故攘弃仁义,绝灭礼学,虽圣智亦在所摈。彼其心岂真以仁义圣智为不足以治天下哉?先王之道若循环,救文者莫若质,故令有所属,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也。
  见素,
  《语》曰:绘事后素,素未受色,见素则纯粹而不杂。
  抱朴,
  经曰:朴散则为器,朴未尝断,抱朴则静一而不变。庄子曰: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少私寡欲。
  自营为私,而养心莫善於寡欲。少私寡欲,则定乎内外之分,辨乎真伪之归,德全而性复,圣智之名泯矣。
  绝学无忧章第二十
  绝学无忧。
  学以穷理,方其务学以穷理,思虑善否,参稽治乱,能勿忧乎?学以政道,见道而绝学,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为而无不为,则任其性命之情,无适而不乐,故无忧。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唯阿同声,善恶一性,小智自私,离而为二,达人大观,本实非异,圣人之经世,在宗庙朝廷,与大夫言,不齐如此,遏恶扬善,惟恐不至,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故也。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者,道也。吉凶与民同患者,事也。体道者无忧,涉事者有畏。人之所畏,而不知为之戒,能无息者鲜矣。故君子以恐惧修省。《诗》曰:畏天之威。
  荒兮其未央哉。
  世故之万变纷纠而不可治,难终难穷,未始有极,所谓善恶特未定也,惟达者知通为一。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凡物以阳熙,以阴凝,熙熙者,敷荣外见之象。众人失性之静,外游是务,如悦厚味以养口体,如睹高华以娱心志,耽乐之徒,去道弥远。
  我独怕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经曰:复归於婴儿,庄子曰:不至乎孩而始谁?婴儿欲虑未萌,疏戚一视,怕兮静止,和顺积中,而英华不兆於外,故若婴儿之未孩。
  乘乘兮若无所归。
  《易》曰:时乘六龙以御天。乘乘者,因时任理而不倚于一偏,故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
  或问众人曰:富贵责生而慕利者,奢泰之心胜,而损约之志微,故皆有余。其在道曰余食赘行。
  我独若遗。
  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
  我愚人之心也哉,纯纯兮。
  孔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纯纯兮,天机不张而默与道契,兹谓大智。
  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同乎流俗,则昭昭以为明,而其明也小。察察以为智,而其智也凿。遗物离人而傲倪於一世之习,则昏然若亡而存,闷然若钝而利,世俗岂得而窥之?
  澹兮其若海,
  渊静而性定,道之全体。
  飂兮似无所止。
  变动而不居,道之利用。
  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鄙。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众人皆有以,是谓有用之用。我独顽且鄙,是谓无用之用。传曰:心不则德义之经为顽。古者谓都为美,谓野为鄙。顽则不饰智,鄱则不见美,神人以此不材。
  我独异於人,而贵求食于母。
  婴儿慕驹犊从,惟道之求而已。夫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万物资焉,有母之意。惟道之求此,所以异於人之失性於俗。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卷之一竟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卷之二
  道经下
  孔德之容章第二十一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一阴一阳之谓道,物得以生谓之德。道常无名,岂可形容?所以神其德。德有方体,同焉皆得,所以显道,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故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体至无而用乃妙,有所以为物,然物无非道。恍者,有象之可况。惚者,有数之可推。而所谓有者,疑於无也。故曰道之为物。
  惚兮恍兮,中有象焉。恍兮惚兮,中有物兮。
  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物,惚恍之中,象物斯具,犹如大空变为雷风,犹如大块化为水火,以成变化,以行鬼神,是谓道妙。
  窈兮冥兮,中有精兮。
  窈者,幽之极。冥者,明之藏。窈冥之中,至阴之原,而天一所兆,精实生焉。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
  精者,天德之至,正而不妄,故曰甚真。一而不变,故云有信。且然无间,故其名不去。
  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
  众甫之变,日逝而不停。甚精之真,常存而不去。圣人贵精,故能阅众甫之变,而知其所以然。无思也而寂然,无为也而不动,然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则思为之端起,而功业之逃着,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曲则全章第二十二
  曲则全,
  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故全其形生而不亏。《庄子》曰:外曲者与人为徒。
  枉则直。
  遗佚而不怨,阮穷而不悯,故内直而不失其正。《易》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洼则盈,
  无藏也,故有余。
  弊则新。
  冬闭之不固,则春生之不茂。
  少则得,多则惑。
  道要不烦,闻见之多,不如其约也。以支为旨,则终身不解,兹谓大惑。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惟天下之至精,能为天下之至神。圣人抱一以守,不摇其精,故言而为天下道,动而为天下则。
  不自见故明,
  不蔽于一己之见,则无所不烛,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私于一己之是,而惟是之从,则功大名显,而天下服,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书》曰: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不自矜故长。
  《书》曰: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人皆取先,己独处后,曰受天下之垢。若是者常处於不争之地,孰能与之争乎?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圣人其动若水以交物,而不亏其全,其应若绳以顺理,而不失其直,知洼之为盈,无亢满之累,知弊之为新,无夸耀之迹,若性之自为而不知为之者。致曲而已,故全而归之,可以保身,可以尽年,而不知其尽也。是谓全德之人,岂虚言哉?
  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
  希者,独立於万物之上而不与物对,列子所谓疑独者是也。去智与故,循天之理,而不从事於外,故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瓦於人乎?
  天地之造万物,风以散之,委众形之自化,而雨以润之,任万物之自滋,故不益生,不劝成,而万物自遂於天地之间,所以长且久也。飘骤则阴阳有缪戾之患,必或使之,而物被其害,故不能久。
  故从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得之。同於德者,德亦得之。同於失者,失亦得之。
  希则无所从事,无声之表,独以性觉,与道为一而不与物共,岂德之可名,失之可累哉?惟不知独化之自然,而以道为难知,为难行,疑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乃始苦心劳形而从事於道,或倚於一偏,或蔽於一曲,道术为天下裂。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而不自得其得,则其得之也,适所以为失欤?
  信不足,有不信。
  信则不妄,妄见真伪,以道为真,以物为伪,则於信为不足,故有不信。惠施、韩非之徒,皆原於道而失之也远,信不足故也。
  跛者不立章第二十四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
  跂而欲立,跨而欲行,违性之常,而冀形之适,难矣。以德为循,则有足者皆至。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自见则智不足以周物,故不明。自是则仁不足以同众,故不彰。有其善,丧厥善,故无功。矜其能,丧厥功,故不长。道之所在,以深为根,以约为纪,泰色淫志,岂道也哉?故於食为余,於行为赘。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侈於性则盈,天之所亏,地之所变,人之所恶也,故有道者不处。
  有物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日浑沦,合於浑 沦则其成不亏,《易》所谓太极者是也。天地亦待是而后生,故云先天地生。然有生也而非不生之妙,故谓之物。
  寂兮寥兮,
  寂兮寥兮,则不涉於动,不交於物,湛然而已。
  独立而不改,
  大定持之,不与物化,言道之体。
  周行而不殆,
  利用出入,往来不穷,言道之用。
  可以为天下母。
  万物恃之以生。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名生於实,实有数焉,字者滋而已。道常无名,故字之大者对小之称,故可名焉。道之妙,则小而幽,道之中,则大而显。
  大曰逝,
  运而不留故曰逝。
  逝曰远,
  应而不穷故曰远。
  远曰反。
  归根曰静,静而复命,故曰反。道之中体,方名其大,则遍覆包含而无所殊易,所谓以言乎远则不御也。动者静,作者息,则反复其道,不离於性,《易》所谓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道覆载天地者也,天无不覆,地无不载,王者位天地之中,而与天地参,故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
  自道而降,则有方体,故云域中。静而圣,动而王,能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