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理论大全 - (TXT全文下载)
来后学跑,健步如飞能做到。慢到慢时慢不了,身轻如燕根如山,蓄劲纳百川,发劲似雷电,动中求静静犹动,刚柔不分人上乘。
如能修得太极功,练拳推手两相容。练拳不推手,不知有没有。懂劲由推手得,沾连黏随由推手悉,机遇由推手求,发力由推手验,功夫由推手证。推手为太极独门纲要,习者不可不视。推手要由单人双,多练散推,即自由推手,近似实战,战之方能自如。
打手要点:松亦打,紧亦打,不松不紧不能打,前劲已断,后劲未续,瞬间力发,化力、泄力顺敌势,借力、顺力机缘找,主观臆断全不要,因敌变化神奇妙。
四、拳之气说
太极拳惟讲心态平和自然,既是入门之道,又是出门之法。拳中本无气,亦不无气,气不气,不气而气。气乃人体能量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松静状态下内在的、实在的感知。表现为精力充沛,内劲盈足,气势旺盛。然气不可求,亦不可追,求之而不得,追之而无门。气由静而观,由松而来,由养而得,惟求松静平和。可练之法乃调息、调身、调心而已。心静身松气腾然,所谓炼“气功”是也。气无需,无需贯,亦无需运。意决不能跟气走,本末倒置。惟松静,气自沉丹田,气自贯丹田,小腹自沉实鼓荡。’松静气自通,一通百通,精白化气,气白化神,神自还虚。气骤气散任自由,聚为蓄,散为用。何需周天搬运、画蛇添足。心机动气遍身躯,发之则出,收之则合。陈鑫太极真诀只有一个“心”字,乃真言也。太极心法实乃道家虚无丹法,称之为无为大法、自然大法,上上心法,无尚心法。心法乃最高功法。
内力即内劲,由养气而得,所谓“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前人之论精辟至极,乃实践之体悟。今之印证亦然,有力者无劲,无力者劲足,在心不在气,气在心而不在身。内劲之感受:养气如水库之蓄水,地壳内溶岩之加压、加温;发力之机如岩浆遇壳之隙,水之决堤,不发而发,不发不可不发;劲发似岩浆之喷,水之倾泄,排山倒海,势不可当。蓄力纳百川吞山河,发力一瞬,惊雷电闪。内劲发力之形似气缸活塞点火,循环往复。
五、功夫层次、阶段论
太极拳功夫层次,目前尚无统一说法。拳论云:“招熟、懂劲、神明。”孙禄堂先生分为“水下、水中、水上”三层。吴图南先生把功夫定为“全身透空”,乃杨少侯先生之凌空劲是也。太极拳功夫一般分为三层,即下乘:招熟,拆招破势承转自如,刚柔可分,柔化刚打,或先柔或先刚。中乘:懂劲,知己亦知彼,能听出对方劲之断续、虚实,来龙去脉,摸出形之凹凸、重心之变化,一般为太极态,阴阳交融,亦松亦紧,刚柔相济,化即打,打即化,化打合一。上乘:神明,为无极态,全身透空、虚无,无刚柔,无化打,沾身便弹,出手便摧,无力可挡。
太极拳训练大体有五个阶段,即初级阶段:呼吸促不能随,躯硬肢僵力拙,平衡难控,协调不顺。重点是熟悉要领,熟招记势。
第二阶段:为人阴柔化期。呼吸平和自然,已人腹式呼吸,体松肢柔,协调平衡可控,动势仍不稳定,拳无力,是谓脱胎换骨。
第三阶段:为平衡阴阳期。呼吸顺拳,心态平和,有刚有柔,外柔内刚,劲由内发,出拳有力,劲力充足,平衡协调自控,身备“五弓”,上下相随,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劲强,是谓强筋健骨。
第四阶段:阴阳相济,呼吸畅达,无形无意,身自协调平衡,步随身换,动亦静,静亦动,化即打,打即化,内气强,是谓太极态。
第五阶段:炼神还虚,呼吸绵绵,全身透空,虚无己身,天人合一,形似随风而飘,无刚无柔,无化无打,劲力凌空,是谓无极态。
六、真言苦口正误
前人之论,多假借物像类比推理,更有个人之体悟,且文字晦涩,切不可凭字妄臆,关键是要知道前人所述者为何。今之人承之不可泥古,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更不可以讹传讹,要辨正误,承其髓,化繁为简,用现代知识科学解释方为圣明。更要有超越前人的气魄,才能光大太极,发扬武学。
如以“四两拔千斤”喻太极亦是一比,乃力学之旋转力(离心力、向心力、螺旋力)、杠杆力(支点力、静力、平衡力、动力)之运用,切莫当真,以此为耀,若当真莫过于以卵击石,终被巨力打败无疑。
太极拳不是神拳、玄拳,亦非无敌。然,太极拳乃好拳,非无敌之拳可比。天下本没有无敌之拳,只有无敌之人。拳无优劣,招无好坏,人化皆精,出神都妙。世上更无绝招、绝技。招多虽好,然招不在多,招在熟,在巧,在变,在运化,纯熟巧妙自绝。一变十,十化百乃是胜招。别人之绝非你之绝,只有自己的才是真实的。
太极拳舍己从人非舍近求远,不舍己从人不能沾连黏随,必丢顶抗,败北难免。舍己从人是沾连黏随的必经之路,沾连黏随是得机之门,它是方法不是目的,目的是制敌、御敌,是为瞬之机发力创造条件,打基础、寻隙机,是致胜的前提,乃太极拳之奥。
太极拳之妙在于得机,舍己从人,粘连黏随便能引进落空,懂劲、功到方能合即出,化力、泄力、顺力、借力自合。太极之髓在于发力一瞬,适时适机,觉时已晚,小力胜大力于一念无念之间。阴阳相济,巨力打无点,犹如步深渊,开石无所畏,搬山又何惧只要你入门,什么都不怕,一松一紧自运化。太极非力胜,亦是力赢。此太极之法。
太极年不出门,乃未得其法,终未人道,而非其拳奥。拳打万遍,其理自现,摸也;拳打一遍其理自通,法也。所以,方法科学一年胜十载。
太极拳之柔与刚,松与紧,不是嘴能做到的。要根据自己练功的层次或阶段有所侧重,不能不求,不能硬追,层次有交叉,但无捷径可跳跃,扎实的脚步才能走出顺畅的路来,否则终将竹篮打水一场空。
神功、绝技君莫迫。“虚无大师”、“空静尚人”、“贾圣宗”、“甄思”、“魏之名”之流,孔方兄不拒,美元更喜。轨迹李紫剑,《少林与太极》之拳打恶人乃是真理;大成杨波,《精武》软硬兼施述真经。太极拳惟求心态平和自然,呼吸绵绵,神藏于内,敛入骨,射于外人敌之髓,非“心存歹意”可比。豪横不惧,力大不怕,弱小不欺。
愚虽不才,习太极余载,只为健身,于功无缘,经验没有,教训不少,愧对太极。惟明一理:武以德为尚。向不信神功绝技,隔空、隔墙打人不过游戏。笔者若错,君可论理。君若不弃,愿以身相让,莫说隔空,神君可否贴身打人放人乎笔者虽无功无力,即入太极,大气不敢出,身无根,只沾人连随若黏,放人只会轻弹,被打之人不过电击,可与绝技匹敌愿与神功绝技以身试艺;更愿与同好交,向明人请教,与同道磋艺;亦愿辅助后学求得真技。
笔者无意流泪,观人玩术,学子受欺,心亦滴血。今之所述,真言苦口,意为弘扬中华武术之魂,以太极为喻。拳本无门,实为习承而已。承武之精,运武之髓,扬武之威,展武之德,乃武之魂,武林共尊。
推手八法
赵堡太极拳在架式和推手中要取得我顺人背的效果,十分讲究运用十三法和各种劲。
赵堡太极拳十三法的名称与各家太极拳的名称一致,就是:绷、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这十三法的动作贯串赵堡太极拳的行功走架推手的过程中,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这十三法,才能不断地提高练拳和推手技击水平。现对这十三法中的前八法分述如下:
(一)绷法(劲):是以我的双臂承载对方的双手。赵堡太极拳的绷法多用于接手。双臂粘着别人双臂,以静待动,起到探测对方虚实了,即顺势应着。赵堡太极拳传的秘诀中对绷的说法是:“吾一双胳膊绷起他人双手也。如人双手按我右胳膊(或左或右),我必须用如封似闭之势,将人的刚劲引空,乘彼之势,宜按则按之,宜履则之,宜卸(我将身退下为之卸)则卸,使彼自己落空,方为上策。”这说明了绷法接手后的应付办法,当然这只是跟着的应付办法,拖绷法下要气沉丹田,上要顶劲,配合腰腿。赵堡太极拳在推手过程中意识上要有绷的意识,周身不失绷劲。
(二)履法(劲):我用双手粘住对方腕与肘以上臂顺其来势向一侧引,使对方来劲落空。履要不顶不抗,以四两拨千斤。赵堡流传的秘诀对履得这样说的:“敌人用两手按我右臂之时,彼用劲太大,手足齐进,我用如封似闭势将彼劲引空后,我乘势将右身下卸,即用我右手搭在彼上臂上,吾两手齐往右引之,使劲落空,彼势不便前进。必须身下卸。”这是在推手实践的着法。履必须做到松腰,转胯,不丢不顶,保持自己的重心不偏。
(三)挤法(劲):赵堡流传的秘诀中说:“接上式、敌半身下卸之时,我以前臂击之是也。”这话的意思是,我履对方不宜前进以半身下卸化解我的履劲,我乘对方下卸身之时以前臂挤去,这是赵堡太极拳的挤法,这种挤法与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不一样,挤劲要求松肩、垂肘、气沉丹田。
(四)按法(劲):以我的双手粘住对方一臂的腕和肘顺势向前用力。赵堡太极拳的按法有自己的特点。赵堡流传的秘诀是这样说的:“我以前臂击敌之时,彼将我臂引空,不能前进,势须半身下卸,值此之际,彼亦能乘势按我,吾亦能于机按彼。”赵堡太极拳的按法是处于一种特别的状态下出现的,发按劲要保持身体中正,顶劲,拨背,腰要弓,但要不贪不欠,不前俯。
(五)采法(劲):有两种意义,一是用手指抓住对方肘或腕突然向下发劲,发劲要速、脆。同时配合腰腿,不能单靠手指的力量。二是以双手固定别人的关节为采,不能用手抓紧。只能用掌压迫对方的关节,让对方丧失抵抗力。
(六)列法(劲)旋转对方关节为列。列有单手和双手两种,双手发列劲又有两种,双手采住对方两个关节部位转同一个方向的为一种;双手各自转一个方向的为一种。发列劲要求身体中正,力由脊发,周身要配合双手。
(七)肘法(劲):在推手中屈肘击人为肘法。肘法在近身时使用,是击人的胸、肋、面等部位。肘还可以缠绕、扩肋等。发肘劲要用丹田的爆发力,腰胯要密切配合。
(八)靠法(劲):以肩击人为靠。靠法是双方身体贴近时使用。靠劲凶,易伤人、慎用。发靠劲要含胸拨背,肩找自己的脚尖。
赵堡太极拳在推手中除了用上述八种手法和劲别伺机顺势发放以外,还有诸多劲别,其中包括:粘劲、截劲、寸劲、惊弹劲、崩炸劲、分劲、合劲、沉劲、借劲、走劲、化劲、钻劲、滚劲、横劲等等。适当地掌握和运用这些劲于推手中能提高技击的效果。
太极推手五字秘决刘瑞著述
一、听
“听”有三个方面的含义:耳听的功能、触觉功能和气场感应功能。这些功能的获得,主要通过盘架子,在长期的拳架练习过程中,耳听会越来越灵敏,动作会越来越匀称,“浑元一气”也会逐渐产生。耳听灵敏了,稍微响动,即会觉察;动作匀称了,才会感知对方的不匀;有了“浑元一气”便会进入“不知而知,不觉而觉”的境界,使耳听,触觉和气场感应等功能,上升为妙不可言的知觉反应。只有以听为先导,推手时才不致成为盲人瞎马,临深渊而不知。
二、灵
“灵”的含义也有三:形体灵,意念灵“灵光显现”通过拳架轻而正的练习,将会通身产生高度的协调,意念和形体保持高度虚灵,身体某部出现灵光(即辉光)。有了如此之灵,推手时才可能“随心所欲,任意发放对方”;也只有灵,才可能做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彼已动,己先至”。
三、沾
“沾”即依附或略有接触之意。推手时,在与对方接触上以后,就要通过接触点轻轻依附到他的身上,逆来顺受,随之而动,彼用多少力,我称多少力,处处注意不让其通过接触点将力传于我身,使之不能得知我的重心的变化,因而控制不了我的变化。这和推手的第一层意念“不受制于人”相吻合。“沾”的具体练法、用法,必须在明师的心传、口授、身教之下,才能真正掌握好。
四、粘
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物体上的性质谓之“粘”。推手中的“粘”是要像“伤湿止痛膏”一样贴住对方接触自己的点上,而且是分量极轻的贴附,不至使对方感觉到力的存在,但又可牢牢粘贴对方,使其不易脱离,从而通过粘着点,处处探寻对方的重心点,控制对方,使其处处不能得劲。此即“我顺人背谓之粘”也。这也合于推手的第二层意念“控制人”。
五、缠
缠,有缠绕,纠缠之意,如绳捆索绑。“缠”字诀其意深矣,非到上乘功夫难以领会。在推手时和对方一接触,立即使对方感到如陷天罗地网,有手不能用,有脚不能动,神呆气滞,茫茫然不知所之。当达此境界时,接触点控制对方,非接触点亦控制对方;接触点可以发放对方,非接触点亦可发放对方。在自己的神念,气质的作用之下,发放对方如打“稻草人”。这也吻合于推手的第三层意念,也可以说是“浑元一气之道”的体现。在此境界之上,功夫一日精于一日,如能锲而不舍,勇猛精进,自然得太极之真道矣。
太极拳论张三丰著述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力,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毋使有凸凹处,毋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外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棚、捋、挤、按、采、捩、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右顾,左盼,中定,此五行也,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捩、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太极拳论王宗岳著述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著(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称准,活丝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黏既是走,走既是黏,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进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是为论。
太极拳论解陈清萍著述摘自候尔良《和式太极拳精义》
溟溟军沌,窥窟莫测,虚而无象,焉知其极,故曰无极。即日由无极而生,须明无极之义。自无而有,一气动荡,虚无开合,化生于一。浑圆廓象,阴阳感如,喻而名之,是为太极。故曰:若论先天一事无,后天方要着功夫。太极者,为万物初始也。太极为浑圆之一气,怀阴阳之合聚,此气动而阴阳分,此气静而阴阳合。动静有机,阴阳有变。太极阴阳之理贯串于拳势之中,有刚柔之义,顺背之谓,曲伸之分,过与不及之谬也。习者与人相搏,须随其势曲而旋化蓄劲,引其过与不及而击之,击伸发劲以直达疾速,此圆化为方之义。彼刚攻而以柔虚实,此谓走化。彼欲抽身的粘缠,缓随急应,彼莫测而胆寒;虚实互换,彼崩溃而心惊。理用俱明,方悟劲之区别,熟而生巧,渐能随心所欲。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句,实拳法之内功也。师传曰:寅时面南,松身神凝;吐纳自然,撮抵桥通;阴阳和合,攒簇五行;子午卯酉,朔望漾应;慎而密之,久行功成。人身中者不偏,二脉隐于身内,气畅无须倚,气行现心意。浑圆一漾而贯全身,虚感之物而寓灵动。击左左空,击右右空,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似簧机受压,反弹随势。压之重而弹愈强,力之沉而空愈深。
武技之道门派各异,惟内家者势别劲异,浑身一气如轮之圆活,虚实转换旋化随势。不明此者,久难运化。堂室难窥。
理用相合,太极真谛,习者不可不详思揣摩焉。若理能守规,久恒自成也。
太极拳论臆解洪均生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解]极是顶点、极限。加一"太"字,犹如我们习惯说的原始。我国古代所谓"太极",含有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开始之意。无极是无的终点。说太极是由无极发生的,完全符合世界上事物发展的规律。
俗语常说:"无中生有。"一切的"有"都是从"无"中发生的。宇宙中的"有"是不可限量的。不过人的知识受到生理和环境等等条件的局限,不可能一一预先看出来。必须从不知之"无"而有所发现然后才能有所发明,进一步而有所创造,达到有所前进。发现、发明、创造、前进,又都是依 科学知识而获得的。但这是外因,它的内因离不开阴阳二气。阴阳之气是互相矛盾,互相推动,而又互相制约的,能推动变化,所以说为"动静之机"、"阴阳之母"。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解]这几句是说明动静的方向为开、合。开、合的限度要适当而无过、不及。尤其重要的是,它指出了动静的基本规律为"随曲就伸",正是表达出螺旋形的运动形式。
按说动静的分合,只是自然现象,"无过"、"不及"、"随曲就伸"则是科学方法。我们联系陈式太极拳的顺逆缠丝,可以体会"随曲就伸"中必然包括着自转与公转。人的动静开合,连初生的娃娃都会,同时也自然会自转和公转。这是人类的本能,也就是内因。至于开合、屈伸的无过、不及,却必须通过学与练,才能做得十分恰当。
但是,本文只讲出"无过不及",却没有说明以何处作为标准,未免使人迷惑。陈式十六代后裔陈鑫先生(字品三)在所著的《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提出:"两手各管保护半个身体,以鼻为界。"这就比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讲得清楚些。不过手部运动线路,并不经过鼻前,因此我教学生是以手心斜对心口为界。陈鑫先生又提出运动中自转的缠法有顺、逆之分。我根据陈发科师示范动作的变化,在自转的顺、逆变化之中,同时有前后、左右、上下公转,而找出公转正旋、反旋的规律,并从实践中体会出"过则劲丢,不及则劲顶"的规律。
按照以上情况来看,又可以体会到,在身法、步法、手法的上下配合,处处都要严格掌握无过不及的规律,而且是差之毫厘,必然谬以千里。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解]这两句话是说推手、散手的规律。对方用刚劲来进攻,我方必须以柔来走化。乍看起来,似乎不难理解,但在初学者以柔应刚,虽然不顶了,但又易出丢劲。
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如何用刚和用柔,怎样是柔,怎样是刚,以及刚柔如何配合变化。没学过陈式拳法,或学陈式拳不懂缠法,他所用的刚和柔都不免直线进退。或者懂得走公转的弧线,而不会用自转配合公转。所以在本身的感觉用刚则顶,用柔则丢。陈式的动作不论大小都在旋转,转半个圈便是度的弧线和点组成的(实则应是由点成线)。与对方接触之处,遇线则感到是柔的,遇点则感到是刚的。但我方的点碰到对方的线则必然滑过去而又成柔的。只有以点对点,才能显示出刚来。如果双方都是正面的点,又会形成顶劲。谁的劲大,谁的动作快则胜;而劲小的,动作慢的就被顶出去。陈式拳虽然需要用自己的点碰对方的点,却用的是旋转中辐射的点,所以劲发而不觉顶。
但又怎样使人背我顺呢我认为这是和身、步、手法的公转配合有关的。概括地讲,便是自转要因敌变顺逆,公转要因敌变三角形。不论是手与手、步与步,或手与步的配合,都应当是三角形的。
动急则急应,运缓则缓随。
[解]这两句讲到时间也因敌而变,当然同样要求"无过不及"。太极拳交手的规律是"彼不动,己不动"。这个方法是有理有利的,无过不及则是有节的。因为太极拳虽然也可以说是比较高深的一种武术,它的战略却以自卫为主,正符合"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这就是有理的。不先动手,对方无法看出我方的动向,岂不是有利无过不及,不发着则已,发着则所攻的目标必然准确。同时又可保证自己重心的平衡,更较安全。
由于动作的时间因敌应快则快、当慢则慢,所以练拳也应快慢相间地运动。但陈式要求快慢相间的练法,是指的全套慢全慢、快则全快,并非一势的动作忽慢忽快。如某所讲的"转弯宜慢",更不可误认为太极拳是能够以慢胜快的。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解]太极拳的理只有一个。按旧的说法是阴阳对立学说,按新的说法就是矛盾对立统一法则。实际说来,有理必有合理的说法。它的基本规律,只是螺旋运动的顺、逆自转和正、反公转。由于交手时需要因敌变化,除了眼法必须注视对方,不许随着身、手乱转而外,身的左右旋转、步的进退、手的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和角度的大小,莫不由于对方的变化而适当地加的加、减的减。而且加减的尺寸与时间,要做到毫厘不差,分秒必争。真是千变万化,却还是一贯用缠法进行。所以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