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到创新:对经济史话语权的阐释(孙建国, 李桂鸽)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1],中国经济史学会、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河南大学经济史研究所承办、《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协办的2014年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暨“经济转型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4年10月11日至12日在河南开封举行。本次年会为历届规模最大,来自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地区及日本国逾200名专家、学者参会,收到学术论文166篇。本次年会采取按照论文选题分组的方法,更利于学术交流与探讨。

本次年会的主题报告中,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司长张东刚教授作关于如何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报告,中国经济史学会会长刘兰兮教授报告了近年经济史学科发展状况及两年来学会的工作情况。河南大学董保民教授对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成因进行分析,基于大量史料对河南大饥荒死亡人数进行估算,并对赈济的效率给予评价。上海社会科学院张忠民教授探讨了有关前近代中国社会合伙制研究的一些问题,包括研究的意义、考察的路径与方法等。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王玉茹教授对经济史研究的方法和创新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经济史的研究不能只是套模型,应当具有扎实的史料基础,多学科理论交叉使用是学术创新的方向。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马颖教授通过构建协整模型,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在财政分权和金融体制变迁、金融发展、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增长方面的不同差异进行探讨,并对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下面就与会者提交的论文及发言情况,作简要评述。

一、金融、财政与经济发展

金融史研究是年会讨论的热点之一,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关于白银货币化与货币白银化的讨论。王文成(云南社会科学院)论述了宋元时期货币流通体系的转变,并探讨了宋代白银货币化的原因。赵小平(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考察了明代“钱楮并用”和“银钱兼行”两大货币流通格局的出现及演变原因。何平(中国人民大学)从货币选择和货币结构的动因和过程方面,在铜钱纸币和白银的货币整体中的结构变化中,来探讨明清时期的白银供求问题。姜锡东(河北大学)认为宋代社会存在货币化趋势,已经是货币社会。

第二,对农村金融问题的探讨,主要对民间借贷、农村合作金融制度等问题进行研讨。龚关(南开大学)探讨南京国民政府的政策举措对合作金融制度演进的影响。朱荫贵(复旦大学)结合大量的史料,以农村合作金融事业为中心,对抗战时期的国统区农村金融进行研究。黎志刚(云南大学)探讨了宋代民间借贷关系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对小农经济的影响。林展(清华大学)利用1930年代伪满洲国的家计调查数据,分析了民间借贷的影响因素。赵学军(中国社会科学院)认为当前农户融资困境的根源之一是农村信用担保体系的缺失。除此之外,还有近代金融机构的发展变迁、铁路交通与金融业发展的互动关系、金融监管、金融立法等方面研究。

财政史方面的研究主要研讨了田赋、商税、杂税、徭役制度、财政制度改革等问题。李春园(厦门大学)围绕太宗丙申年的税粮则例和胡祗遹的《丁粮地粮详文》,探讨了元代华北的民户税粮政策。刘光临(香港科技大学)通过宋代商税和晚清厘金的比较研究,分析传统中国如何对流通商品征税。田晓忠(云南大学)从国家税收制度变革和赋税征纳的角度,探讨了宋代“富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郭艳艳(河南大学)利用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分析宋代赦书蠲减内容执行中,中央与地方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陈锋(武汉大学)探讨了清代前期的杂税类别和杂税的征收及相关问题。王燕(武汉大学)论述了晚清杂税的繁杂以及财政摊派与杂税产生的关系,以及财政摊派导致的财权下移以及杂税征收的普遍化。陈强(山东大学)基于晚期中华帝国的数据,通过构建模型对专制政治下的税收进行分析。柯伟明(中山大学)阐述了民国时期全国财政会议与营业税在中国的发展,对当时工业税比较重、农业税比较轻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于广(中山大学)对孙中山大元帅府时期的盐税改革进行研究。熊彤(南京大学)以税收改革为中心,对抗战时期浙江的税收政策进行梳理和探讨。

二、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研讨,主要体现在工业化、企业史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等几个方面:

1.工业发展。有学者从宏观的层面,对工业化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也有学者具体针对某一行业、某一地区,对工业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刘义程(井冈山大学)对近代中国江西工业发展滞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田岛俊雄(大阪产业大学)对东亚地区水泥工业的发展和衰退进行了研究。同以上研究有所不同,王翔(浙江财经大学)则基于大量的史料,运用历史学的方法,以丝绸业为中心,对中国传统产业长时段的发展进行考察。此外,还有从不同角度,对近代中国军事工业的研究。

2.企业史。关于企业史的研究以个案分析为主,研究特点主要表现在新史料的挖掘,新的研究视角、新方法的运用。金悦(辽宁大学)对美孚公司进行研究,运用了很多外文资料。李柏林(湖北师范学院)搜集整理了大量原始档案资料及相关汉冶萍公司资料,对战后汉冶萍公司资产的接收与清理问题进行梳理。赵津、李建英(南开大学)以永久黄团体为研究对象,从博弈论的视角,对近代中国碱业市场的发展和演变做出分析。王颖(华东政法大学)基于企业成长及周期理论,对近代荣氏企业的发展进行研究。陈争平(清华大学)对近代实业家张謇培育产业链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

3.经济增长。有些学者对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分析。刘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通过构建近代中国经济增长函数,对1914—1918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郭庆然(河南科技学院)对1978—2011年间中国制造业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关永强(南开大学)对于国民经济核算的数据问题进行了研究,他比较分析了巫宝三和刘大中对1933年中国国民所得的估算。此外,还有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变。

三、商业、价格与市场

1.粮食价格方面的研讨方面,相关成果对于清史料的发掘、对大量中央和地方档案资料的整理有助于此选题研究的深入。马国英(中国社会科学院)收集、整理了山西粮价奏报制度规范之前的粮食价格资料,以及散见于山西各地方志中的粮价资料,将这两部分的资料结合起来,对山西粮价奏报制度的形成过程及粮价变化特征进行研究。

2.商品贸易的研究方面,本次年会提交的论文以对外贸易史研究为主。研讨的亮点有几个方面:第一,新视角和资料的运用。张丽(中国航空航天大学)发掘整理了《红楼梦》中所体现的对外贸易资料。第二,新选题及对外贸易情况的梳理。刁莉(武汉大学)介绍了19世纪(1862—1919)年间的中俄茶叶贸易在汉口的发展,张馨元(东京大学)论述了1950年代至1980年代中国的粮食贸易概况。第三,新方法的运用,主要是基于计量方法的分析。武强(河南大学)基于出口地理集中度模型,对近代中国茧绸贸易进行研究。第四,探讨贸易折射出的复杂关系。林兰芳(暨南国际大学)对大仓财阀商业部门的经营进行了探讨,从外贸角度分析台湾和日本的殖民地经营关系。洪绍洋(台湾阳明大学)从物资往来、官员二重贸易等出发,分析了战后初期,即1945—1949年台湾与大陆的贸易关系。

四、经济制度演变与经济转型

本次年会重点研讨了现代经济制度演变与经济转型问题的研究。对现代政治人物及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经济思想的探讨方面,李占才(同济大学)深入探讨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观,郑有贵(中国社会科学院)探讨了邓小平的经济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的关系。对当前发展模式的探讨方面,我国知名经济史学家赵德馨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论述了1977—2013年间中国经济转型对市场作用认识的演进,并谈及三点体会。董志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探讨了中国发展道路的形成问题。杨帆(武汉大学)从对外开放的角度,论证开放、发展与改革的关系。王剑锋(对外经贸大学)对中国经济增长锦标赛模式进行了分析。王庭东(山东财经大学)比较分析了中国和日本的追赶型经济模式。刘绮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对日本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进行研究,以期为中国提供经验和教训。

五、其他问题

除了上述几个相对较为集中地议题外,年会还讨论“三农问题”,姜长青(中国社会科学院)对文革后期中国粮食产销、国际粮食市场的波动,以及中央实行的粮食政策进行了研究,对中国的粮食进出口作出了客观的评价。汤可可(无锡市历史学会)通过无锡洛社农户账本,对20世纪50年代江南农民的粮食消费进行分析。陈俭(河南信阳师范学院)对税费改革后中国农民隐性负担沉重的表现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对于城市史以及城镇化的研究也在本次年会中受到关注,丁海斌(辽宁大学)论述了中国古代陪都的经济意义。乔南(山西财经大学)分析了清代山西解州的商业,并剖析其对城市的影响。石莹(武汉大学)考察了明清汉口的市场地位,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张利民(天津社会科学院)对近代华北的城镇化进行了探讨。王祥伟、魏明孔(中国社会科学院)对“佛教经济”与“寺院经济”的概念进行了辨析。

六、会议特点

本次年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主题鲜明。本次年会以“经济转型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作为主题,贴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使得经济史研究不仅为“源”,而且融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活水”之中,使得经济史学话语权得以提升。(二)研究领域广泛。研究的内容从古至今,时间跨度大,包括金融、财政、市场、贸易、经济发展、经济史理论等多方面。(三)研究方法多元化。既有历史学的方法,也有经济学、社会学的方法,运用计量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也成为一个热点。(四)经济史学年轻学者崭露头角。本次年会涌现出一批青年才俊,参加会议的许多青年学者提交了较高质量的论文,积极参与讨论,为经济史的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



[作者简介]孙建国,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河南大学经济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开封:475004;李桂鸽,经济学博士,河南大学经济学院讲师,校聘副教授,开封:475004。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4年第4期。

 

[1]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从改革到创新:对经济史话语权的阐释(孙建国, 李桂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