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论述毛泽东一生的雄文(林克)

  编者按:本文作者林克,四十年代是燕京大学经济系的高材生、中共地下党员。五十年代起在新华通讯社工作。一九五四年担任毛泽东国际问题方面的秘书,兼教毛译东学英语,一直到一九六六年八月离开中南海。他在毛泽东身边整整工作和生活了十二个春秋。三十年后,这位学者型的秘书,客观、冷静、科学地回忆、分析他十二个寒暑的日日夜夜后,得出一个认识:毛泽东的一生,是一个恢弘的世界,是一个绚丽多彩的精神体系,是一座历史的丰碑;毛泽东独具勉力的人生风采,是一座不尽的宝藏。

  毛泽东作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人物,他的思想、气质、风度和性格都具有他自己的鲜明个性,这个性是绚丽多彩的、多层次的,又是复杂的,可以说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正如他自己所说,他身上兼有虎气和猴气,虎气为主。他的性格中,既有政治家的求实精神,又有诗人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他有农民的平易质朴,又有学者的高度机敏和智慧;他有惊人的耐心,又具有当机立断的魄力;他谦虚谨慎,却又非常自信、自尊;他诙谐幽默,却又严肃壮重;他外表洒脱不羁,工作却一丝不苟;他讲话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却有时令人莫测高深,含有深刻哲理;他重视情谊,却又不掩饰自己的好恶;他不讲排场,不摆架子,却又令人肃然起敬;他举止安详文雅,有时又嬉笑怒骂,令人难以招架;他有深邃的感情,有时又含而不露。

  巨人性格与挑战意识

  访问者: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他在几十年中曾影响和主宰过中国的命运。他的巨大威望和影响,是靠什么建立起来的?你对此有什么评论?

  林克:毛泽东是一位历史巨人,同时也是一个普通人,他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错误和缺点,他不是完人,不是超人,更不是先哲。他有过辉煌的胜利,也有过挫折,甚至严重的失误。尽管如此,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不仅是中国人民的政治领袖,而且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领袖。他的巨大威望和非凡的魅力,不是靠权力能够建立起来的。正如他晚年在批判林彪时说的,“天才并不是自封的”。在那个历史时代,广大中国人民对他的尊敬、钦佩、爱戴、信任以及响应他的号召,绝非单纯的权力控制所能赢得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毛泽东曾被视为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这同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基础、社会制度、民族心理和时代背景等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访问者:你与毛泽东相处多年,根据你的观察和体会,他的性格、气质和情趣方面有哪些突出的表现,你能否具体谈谈?

  林克:毛泽东多样化、绚丽多彩的性格和气质以及他性格的形成与变化,的确不是三言两语所能概括的。我只能就一些突出的方面谈谈我的印象。在毛泽东的性格中,我认为最突出的特点是他的巨人性格和挑战意识。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胆识的青年。他不仅好学深思,而且时刻关心着国家和民族之前途与命运,不懈地探索救国济民、改造社会、改造国家的真理与道路。

  1912年6月,19岁的毛泽东在长沙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写了一篇《商鞅徙木立信论》的作文。这是讲公元前359年,中国著名政治家商鞅实行变法、取信于民的一个故事。这是迄今为止毛泽东留有手稿的最早的文章。他的结论是,中华民族几遭沦亡惨境,根子在民智愚昧。因此,改革社会、救国图存最重要的是民心的改造。

  1915年,毛泽东22岁时,正值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准备次年元旦登基做皇帝。毛泽东在同年9月发出“征友启事”,署名二十八画生(“毛泽东”三字繁体共二十八画)。他自己回忆说:“邀请有志于爱国工作的青年与我联系。我指明要结交坚强刚毅、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应者五六人中有罗章龙和李立三。

  据罗章龙回忆:他同一师同学彭道良谈到同毛泽东到湖南省立图书馆会面事。彭道良说道:“我与毛泽东同班同学,颇知其人品学兼优,且具特立独行之性格。他(毛泽东)常语人:‘大丈夫要为天下奇,即读奇书、交奇友、著奇文、创奇迹,做个奇男子。’他(毛泽东)本人所写日记,亦有惊人语,如说‘力拔山兮气盖世,猛烈而已!不斩楼兰誓不还,不畏而已!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忍耐而已!’(后发表于1917年4月1日《新青年》三卷二号)合而观之,此君可谓奇特之士,因此同学中戏称为毛奇。”后来罗章龙又将彭道良说的话去询问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肄业的陈赞周。陈赞周说:“润之(即毛泽东)气质沉雄,确为我校一奇士,但择友甚严,居恒鹜高远而卑流俗,有九天俯视之概。”毛泽东在湖南一师读书时,亲身经历了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情景,这使他更加关心国事,评议政局。

  毛泽东提倡做人要有远大的志向。志向就是做人的理想。毛泽东在1913年的“讲堂录”(听课和读书笔记)中说:“立一理想,此后一言一动,皆期合此理想。”他对祖国的衰危感到失望和沮丧,常常以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来激励自己。他喜读《世界英杰传》。拿破仑、华盛顿、叶卡捷林娜女皇、彼得大帝、威灵顿、卢梭、孟德斯鸠、林肯等都是他称道的世界英杰。他深为感慨地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毛泽东出于改造社会与国家的宏大抱负,他的“讲堂录”中摘录了孟子说的话:“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青年的毛泽东激昂地呼唤:“当今之世,宜有大气量人,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他在《民众大联合》一文中大声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毛泽东的父亲指望他继承父业,决定送他到湘潭一家米店当学徒。由于毛泽东当时崇尚“新学”,求知若渴,拒绝了父亲的安排。1910年,他从闭塞的乡村韶山冲来到湘乡一所新式的学校读书时,特意写下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西乡隆盛的一首诗,留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突出地表现了毛泽东书生意气、胸怀天下的性格特色。强调理性的作用,夸大代表理性的圣贤作用,轻视群众和实践的作用,作为当时时代的潮流,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培育下的知识分子容易接受的观点。陈独秀“五四”前后的文章、李大钊1916年《民彝与政治》一文,也体现了英雄史观。青年的毛泽东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圣贤创世历史观的影响,也是很自然的。1915年9月6日,他给萧子升的信中,谈到探索历史发展规律时,指出:“历史者观往迹制今宜者也,公理公例之求为急。一朝代之久,欲振其纲而挈其目,莫如觅其巨夫伟人。巨夫伟人为一朝代之代表,将其前后当身之迹,一一求之至彻,于是而观一代,皆此代表人之附属品矣。”巨夫伟人是圣贤的同义词。这样,伟人不仅是人格的最高典范,而且成了历史进化的标志了。

  毛泽东在一师的老师杨昌济对毛泽东非常赞赏。据章士钊回忆,1920年杨昌济去世前曾给章士钊写信,称道毛泽东与蔡和森二人的学行:“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先重二子。”(见《杨昌济文集》附录)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后,彻底扬弃了圣贤、英雄创世的唯心史观,并反复批判这种唯心史观。他认定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是历史的主人,但人民群众必须接受先进的思想理论的教育和引导。因此,人民群众的先进代表共产党提出和实行什么样的思想、理论和路线,就显得十分重要。有鉴于此,毛泽东一生都特别重视思想路线、思想方法的正确与否。新中国建立后,他特别关注并多次领导和发动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目的就是要解决思想理论和方针路线问题。直至晚年,他仍在反复强调:路线是纲,纲举目张。访问者: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一位罕见的挑战者,他在惊涛骇浪中奋勇搏击了一生。他高度的自信和顽强的意志,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他有什么影响?

  林克:毛泽东性格中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他的强烈挑战意识和造反心理。他渴望迎接挑战,参与斗争,进行变革。他的性格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他自幼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严父慈母两种相悖性格的影响,形成了他反抗压迫和同情弱者的性格,两者结合形成了他的平等、博爱观念和鄙视高贵者、帮助贫穷者的救民意识。父亲严厉的管束、暴躁的脾气和家长制的作风,使他感到压抑,并与父亲发生冲突和对抗。他得出的结论是: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父亲就软下来;可是如果我温顺驯服,他反而骂我更厉害。我在他身边工作时,他多次讲过这样的话。反抗的胜利使毛泽东获得了自信。他还回忆了长沙饥民抢米风潮遭到地方当局残酷镇压,韶山哥老会与地主的暴力冲突和当地农民因粮荒而发动的“吃大户”运动等等。毛泽东明确表示:这些事情接连发生,在我早有反抗意识的年轻心灵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在这个时期,我也开始有了一定的政治觉悟。他表达了他的反抗意识与农民的遭遇和压抑直接相联。

  对旧的传统秩序和规范的反抗、挑战和造反贯穿了毛泽东的一生。他认为反抗和挑战需要有两个前提。一是反抗和挑战的对象必须是阻碍社会进步、压抑个性的规范和秩序。二是挑战者本身必须具有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思想和理念。他早年就认为:“吾人应充分发达自己身体及精神之能力,……凡有压抑个人、违背个性,罪莫大焉。”毛泽东青年时期深受谭嗣同《仁学》的影响。《仁学》宣告,罪网重重,与虚空而无极。初当冲决利禄之罗网,次冲决君主之罗网,次冲决词章之罗网,次冲决伦常之罗网,次冲决天地之罗网。这与毛泽东的性格是相通的。

  他的主导思想就是冲破一切罗网,反抗一切束缚个性的规范。青年时期,他常说自己“性不好束缚”。他在学校造学校校规的反,造湖南省长和封建制度的反。1919年11月14日,长沙市有个叫赵五贞的女学生,因反抗父母的包办婚姻,在出嫁的当天在花轿中刎颈自杀。这件事震动了社会。毛泽东就此事在报纸上连续发表了十篇文章,矛头直指旧社会婚姻制度的腐败、社会制度的黑暗。毛泽东以战斗的豪情号召世人:“‘反抗强权’一点,吾人应求之于奋斗!”

  成年以后,毛泽东向整个旧世界开战。在他的前进道路上,一个挑战接连着一个挑战,1927年大革命失败,1935年苏维埃区域丢失殆尽,但是作为彻底反抗者和挑战者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并没有气馁,而是以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坚持斗争,号召和鼓舞人们满怀信心地向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挑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在建设时代,毛泽东号召人们向自然开战,向地球开战,向科学进军。

  毛泽东极富于创造性和理想,从不满足现状,总是不断地提出新的奋斗目标,要求变革现状。当他发现现实社会与他的目标和理想有很大距离时,为了达到理想与现实社会完美的结合,有时,他不惜打破现实的规范与秩序,打破现实的平衡与社会体制,而建立更为理想的规范和秩序,建立新的平衡和新的社会体制。

  毛泽东喜欢动,不喜欢静;喜欢进取,不喜欢守成;喜欢旗帜鲜明,不喜欢中庸之道;喜欢刚毅,不喜欢柔弱;喜欢惊涛骇浪,不喜欢安逸平淡。他认为逆境、挫折、困难、危险,能够激发人的斗争意志,催人奋进,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毛泽东集政治家与思想家于一身,在他大部分的革命生涯中,他的挑战意识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因此,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的身份是默契的。思想家的思想可以自由驰骋,面向无限与永恒。而政治家是不自由的,他必须面向现实,承担重大的历史责任。但是,当思想家的思想超越了政治家的历史责任时,两者便发生了撞击和矛盾。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一篇论述毛泽东一生的雄文(林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