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南野先生文集摘 - (TXT全文下载)

精切,不然,未免搀和兼搭,只到门外,不到门内也。......学者往往识取未真......。

  答洪峻之

  致知之说,近来讲论益详,然见解不可以为真知,揣料不可以为实际。一切俗情斩截不净,良知未到圆融莹彻、未能自快自足,而徒于一事之间、一隙之明,以为物格知至,其为自欺,大矣。

  二

  夫临深履薄,真是生死所关,一步蹉跌,便丧身失命,故不待强其心以戒惧而自有不容已者,志切故也。今学者视其心之得丧,果能如其身之生死者乎?则其从事于戒惧,亦未免或作或辍,乍断乍续。......志不切故也。

  卷之二 书(嘉靖戊戍至乙已)

  答张绍中

  夫学莫大于真切恳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真切恳到故也;朝闻道夕死可矣,真切恳到故也。悠悠虚度,言行不相顾,表里不如一,则不能真切恳到之为病耳。......只真切恳到致其良知,则自然弘毅,足以胜重任而远到矣。

  卷之三

  答张维时

  一真一切真。此虽佛氏语,然圣学亦不能外也。志向真伪,毫厘之际。精一不二,则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无不在我。种种外慕,只是不真。一真则万伪消除矣。

  答陈盘溪

  良知二字,朋友讲说日精,求其真实扩充、尽释尘累、真得赤子未有学问思索见解知识以前纯一无伪之心,亦未见有承当得起者。

  答友人问

  无自欺三字,是心学真诀。吾辈正坐自欺耳。

  答朱芝山

  良知即是独知,显浅易知,简易易从。盖虽童稚愚蒙,独知未尝 不明。虽放僻邪侈,独知未尝不良;虽昏迷蔽昧,独知未尝可以自欺。......慎其独知,日精日明,五常百行,皆由此出。苟自欺自迷,则旦昼所为,牿之反复,虽其事亲从兄,亦义袭而已矣。故学问之道,唯此知最真最近,不假强为,不待远取,上智下愚,皆可持循。吾兄犹谓无下手得力处,何耶?

  答李古原

  夫道,由之而后知,知之而后言。臆而知之,臆而言之,则于己于人皆不足以达道。

  答孙蒙泉

  说到此,须造到此,始是修辞立诚。不然总是虚见虚谈,无益于学。

  答王鲤塘

  夫不从躯壳起念,虽富贵功名,何者非道;从躯壳起念,虽道德仁义,何者非私!

  答友人问

  良知之学,相传浸久。习其说,不既其实。知字或未有的确,若之何致之?盖孟子良知,征诸孩提,言赤子之心也。吾人为赤子时,意虑不作,欲习未染,爱敬中出,是非内明,不由学问,匪涉思为。......博学学此,力行行此。问此辨此,思此得此。

  寄黄久庵

  道有本,德有基。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基本不立,种种修为,尽是胜心浮气、私智小慧。

  答王蒙泉太守

  良知之灵,于义利公私诚伪,分毫不可欺蔽。某尝谓,无功利之心,则通体是义,出义则入利矣;一体万物,则通体是公,出公则入私矣;不失赤子之心,则通体是诚,稍有起作,即入于伪矣。

  答戚补之

  象山先生分别学者之病有二种,一是情欲,一是意见。吾侪以情欲未了之心,而又文之以意见,则二病兼受之矣。然意见作障,亦只是情欲未了。 三 凡私意甚微处却甚真,却是圣凡大界限。然须从根本究竟始得。昔人谓齐得丧、一生死者,言得丧死生皆循其良知耳。良知本体,生亦自爱,死亦自恶;得亦自喜,失亦自恶。皆其虚灵之因应变化,如太空浮云,起灭无碍,即是死生得丧处之一也。今俗人以死生得丧为心,固有所著,然以齐死生得丧为心者,亦是从死生得丧上发心,亦有所著。有著即是作好作恶,即是凡情。惟循其良知,无所倚著,即是真好真恶,即是王道,即是天则。

  寄萧文奎

  夫学以性命为宗,然性也有命,君子不谓性;命也有性,君子不谓命。何则?天人一体,性命无二。谓性者,以强力必致为功,故不足以知天而尽性;谓命者,以纵任无作为贤,故不足以知人而至命。凡此各有所倚,未免二之。意见为蔽,迷本丧真矣。昔子思语尽性而察鸢鱼、推鬼神,阐隐微之旨,盖言命也。孟子语知命而远岩墙、避桎梏,立顺受之教,盖言性也。道不可以智求,理不可无心得。故君子无所不尽其心,而未尝有所容心,所以顺性命之理,通神明之德,岂容分毫倚著?遂将千里谬迷矣。

  答吴苏山 世情遮迷,犹易警发,意识衬贴,卒难破除。因思吾侪虽与后来诸友精粗浅深稍有不同,然不免落此二病。其为不彻悟良知则一而已。良知不得彻悟,纵有格致功夫,终是影响。

  答周良卿

  良知在人,无有提而不悟、呼而不醒者。然须真有为圣人之志,直截将有识以来种种习气彻底勘破,全体放下,则赤子之心,本自光明莹彻,本自充拓变化,如日中天,如水行地,真不假知识凑泊、意气帮助者。

  答陈明水

  学无巧法,惟是此心当体即真,纤尘不染,不由解悟,不待思为,真如赤子之初,然后种种色色莫非真觉,莫非实用。

  答彭云根

  人心虚灵,虽小人闲居为不善者,与圣人同然。涵养扩充,不以欲蔽,使虚灵之用火燃泉达,足以保四海,则君子之所以克念作圣者也。......愿静观默识,姑置古人种种议论,如生在未有文字以前,直从自心虚灵独知处涵养扩充,以得其炯然不可欺、勃然不可已者,则凡荀程欧子之言,其精纯者,皆发吾心所自有,而其疵驳者,亦足以知其受病之所自,以为内省之助,此固古人多识畜德之道。

  寄李汝贞

  儒佛之辨,不必急急于此,而彼之言说近吾儒者,亦不必故加排斥以求异,要在念念不欺良知,自强不息,到得精义入神,则千古是非,只在目前,毫厘仿佛,如见黑白矣。不然,流入意见想象,终无自得也。

  寄贡玄略

  致知之学,本自简易明切,但吾党未能毋自欺、未能恒自慊耳。事事慊于知之谓格,是谓知本;念念不欺其知之谓诚,即是无念。人己本末、主宰流行,本非二事。

  答郭平川 性有七情,欲居一焉。欲也者,性之情、天之理也。循天之理,是谓道心惟微;动于意必,至于不节而纵,是谓人心惟危。危微之几,如水涌为波,波平为水,间不容发。窒欲者,警省戒惧,窒其意必之萌,以不至于纵而无节,致知之学也。

  卷四 书(嘉靖丙午至辛亥)

  答王耦斋二

  体用一原,晃微无间。非时寂时感而有未感以前别为未发之时。盖虽诸念悉泯而兢业中存,即惧意也,即发也;虽忧患不作,而恬静自如,即乐意也,即发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盖即喜怒哀乐之发而指其有未发者,犹之曰视听之未发谓之聪明,聪明岂与视听为对而各一其时乎?

  寄聂双江三

  夫良知者,常寂常感,常应常廓,然未能寂然,则其感必不通;未能廓然大公,则其应必不顺。故致知之功,致其常寂之感,非离感以求寂也;致其大公之应,非无所应以为寂然也。盖即喜怒哀乐而求其未发之中,念念必有事焉,而莫非行其所无事,时时见在,刻刻完满,非有未发以前未临事底一段境界、一种功夫,免得临事揣磨,入于义袭者也。夫念念有事,毋自欺而恒自慊,即是集义,即是致和,即是致中。故曰中也者和也,中节也,一也,二之则所谓未发者或近于二氏之虚静,其发而临事,或未免以揣磨义袭为感通顺应而不自觉,亦势有必至者矣。......

  来教云......虚灵是体,知觉是用,......此是周程正法眼藏,可容以所知所觉混能知能觉也耶?夫知觉一而已,常虚常灵,不动于欲。欲动而知觉始失其虚灵者。虚灵有时失,而知觉未尝 无,似不可混而一。然未有无知觉之虚灵,......此皆后儒有此两字而为之分疏云耳。若求其实而质以古圣之说,则知之一字足矣,不必言虚与灵,而虚灵在其中。......盖心惟一知,知惟一念,一念之知彻首彻尾,常动常静,本无内外,本无彼此,焉有虚而后灵与夫能知所知种种分别也。凡种种分别者,盖未免因数字之义,依文生解,展转附会,非从一念之知彻底直透......周子立无欲之旨,动静皆无欲也。程子所谓无事,盖情顺万事而无情,内外两忘而澄然无事者也。有动静内外之分,则用功未免有取有舍,有先后,虽未必是内非外,然要之未能两忘则一而已。

  来教又谓,以能知觉为良,则格物是功效;以所知觉为良,是宜以格物为功夫。此执事自谓推见先师之意而不尽同其说者。然恐未然也。夫知以事为体,事以知为则。事不能皆循其知,则知不能皆极其至,故致知在格物,格物以致知,然后为全功。后世以格物为功者,既入于揣磨义袭而不知有致知之物;以致知为功者,又近于圆觉真空而不知有格物之知,及其宛转凑补,斐然成章,愈习愈熟,去道愈远矣。故格物致知之学,既不失于揣磨,而亦不失于空虚,此先师所以发千圣之秘旨者也。

  答闾启明三

   君子随其所居之位,事事物物循其是非之知,毋自欺而求自慊,所是必为,所非必不为,果断缜密,无所不尽,故物格而知至。此知是心之明德,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知常不欺,即是天理流行,于事事物物以达之天下,即是明德明于天下。......先明诸心,然后力行,伊川先生此语意亦未莹。明道先生谓,明得尽,滓渣便浑化,却与天地同体。然则,不力行者,岂得谓明诸心乎?

  答陆主政子翼

  知也者,自知之明,视听言动之非礼、喜怒哀乐之不中节,一切善与不善,诚密察而不自欺,则莫不知之,所谓物之则也。

  答王新甫

  夫自觉则不待强,不能强,则觉未真切也。......夫官不可以求暇也。民未遂其生,与未复其本心,何啻水火之焚溺!治民者,将以救焚拯溺也,乌得厌烦?厌烦求静,得非救焚拯溺之心有所未切乎?......夫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孔孟之道,忠恕而已矣。今语人以尧舜孔子,或不敢当。若语人以爱亲敬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又何不敢当之有?

  答周以介

  夫性一而已,恶得有二?然危者为人心,微者为道心。危微之几,如水涌为波,波平为水,间不容发,则亦不可以其本一而不精察其所以二者而致之一也。

  答孙宗禹

  凡毁誉之来,皆益以感动其心,曰,是告我以过而导我于善者,益省其所未至而不敢足乎其所已能。君子无入而不自得之学,正己而不求诸人者如此。

  答毛伯祥沈惟顺

  人之身心,自朝至暮,视听言动之感应、喜怒好恶之酬酢,或作或止,无非事物。然念有善不善,故事物有格不格,而独知昭然,不可欺也。

  答陈履旋 周子云,无欲故静。今有意求静,欲也,厌烦又欲也,勉强顺俗又欲也,心恶得而静哉?

  答冯州守

  良知不由闻见而有,而见闻莫非良知之用。......良知闻见本不可得而二也。......几微之间,一毫不以自欺,则洒扫应对,便可到圣人事,而况读书作文?苟自欺其独知,不尽其本然之善,则虽一匡天下,民受其赐,犹不得谓之仁义,不得谓之学,而况今之读书作文,以功利为心者乎?......身心功夫,一真俱真,一得俱得。若不于功夫上求实际,而于文义上求分晓,则将有无穷可疑,而辨之虽明,亦无分毫于己者矣。......人惟一心,心惟一念。一念之中,明觉精察之谓知,真切恳到之谓行。知不能真切恳到,是知而不行。知而不行即是病,即不得谓之知。行不能明觉精察,是行而不知。行而不知即是病,即不得谓之行。故心之知行本一,而人之不能一者,失其本心者也。......非若后世以读书考古为知,以应事接物为行,判然二事而欲合之一也。惟慎其独知,念念毋自欺而恒自谦,则知行无不合一者矣。......良知即是独知。独知非闲居独处之谓也。静亦此知,动亦此知,虽稠人广众中视听言动、喜怒哀乐,纷交错应,而此知之明,是是非非毫发不能自欺,即此是独,即此是良知本体。从慎独不自欺处发用,即是良知发用,即是天理物则。虽至于勉强困衡,亦不为造作安排。

  答翁东崖

  所论庄生齐物,要亦近吾儒见大心泰之旨。惟其纵恣脱略,不知致知格物之实,故未免于有蔽。

  答贡玄略

  学问功夫,唯当于知上理会。此一点灵明,即性命之理,万化之原。此处不欺,即种种皆真;此处一欺,即种种皆假。

  卷五 书(嘉靖辛亥至甲寅)

  答殷时训

  夫万物皆备于我,而天生蒸民,有物有则。则者非他也,良知是是非非,其则不远。

  答梅纯甫

  夫守法信度,节用爱人,必不心翼翼而后能与斯民和平安静,非自致其喜怒哀乐之中和,不足以及此。此正格物致知之实学。

  答沈思畏侍御

  古之欲明明德者,其志意诚切,真如恶恶臭好好色,故虽用力困勉,人一己百、人十己千,皆心之所自慊,未尝费力。故凡费力撑支,只是此志未能诚切之故。费力撑支其病小,所以费力由未能诚切,其病大,最宜精察。

  二

  天理即是良知,良知即是独知。独知不欺心、常惺惺之谓敬。独知惺惺、私欲不杂之谓一。凡读书作文,专心致志,独知惺惺,更无私欲之杂,是为格物致知。稍惺惺,私意萌动,乃是逐物,乃是有所著而蔽其知。非专心致志便为逐物也。

  ......来书云,良知心之本体,处事之就度规矩,达之天下,更古今而不易者也。宠于日用间亦只凭此作主,然其所为之事,有昨以为是,今则觉其为非;己以为是,因人讲论则又以为非者。若谓或为毁誉得失之念所蔽,则如迎送宾客、发落事务细行小事,其得丧毁誉亦无上念,然亦有见得前后不同者,何也?又如一事自见未尝,必须考证讲求,然后停妥,则良知犹有不足,乃待于外面帮补耶?且伯夷伊尹柳下惠已造圣人之域,良知岂不能全?却各见一偏者,何也?(答)良知无方无体,变动不居,故有昨以为是而今觉其非,有己以为是而因人觉其为非,亦有自见未当,必考证讲求而后停妥,皆良知自然如此,故致知亦当如此,然一念良知彻头彻尾,本无今昨愉外之分也。......(诸圣)虽未纯乎天道,然不害其为圣,然不得为纯乎天道之圣。假之以年,功深力到,则亦纯乎天道也。

  来书云,克己功夫,必拔欲根,方为实学。是矣,然自有此身,则有此根。故佛老之学因其根之难拔,将一切人事俱从断灭。今圣贤之学,正要人事上用功,则饮食男女俱不可去者。既为此事,欲拔此根,则实不能也。如何则可?(答)要去此欲之根,便将此事断灭,......恐未必如此。欲亦是七情之一。循良知,则为性之欲;不循良知,则为私欲。如饥欲食,渴欲饮,良知之本然也。甘食甘饮,则动于气而不循其良知矣。故拔去欲根,在致良知,而不动于气,其要只在慎独。

  来书云,......事物纷扰,不免挠乱。纵使用心省察,亦不能虚明平妥。且如临深蹈险,或意外变故,心即不免惊动,必是强制。虽则强制,亦难安稳。况强制又非致知之道耶?若曰死生得丧俱有定命,何必如此,则又自为解说,自生枝节,非良知本体。不知何如而后可?(答)良知有不思不虑时,亦自有千思万虑时。但千思万虑,而此心是是非非文理密察。察则纷扰亦是精明灵爽,亦是虚明平妥。......

  来书云,......不知好善恶恶如何能如好好色恶恶臭之不费力也。(答)用力与费力,恳切与迫切,相去只毫厘之间。......此等处,良知一一明白,则自了然矣。

  来书云,......孔子假我数年,卒以学易,可以无大过。......圣人心与造化为一,其无过固不待学易而后能。然学者欲寡其过,不在此心天理人欲上用功,如何学易便能寡得?......

  答项瓯东

  ......程门论格物,有谓物物致察,宛转归己。如察天行以自强,察地势以厚德。来教正亦想似。然物在彼而格在我,犹有彼此之分也。夫意用仰观,则仰观为一物,意用于俯察,则俯察为一物。同一观察也,而用心不。有卤莽灭裂者,有沉溺倚着者,有以尽职业者,有以谋功利者,有以为暴者,有以御暴者,有如来教反身以修德者。盖敬怠善恶异。而格与不格由分。其心之独知,有昭然不可掩者。即观察之事而格之,主敬胜怠,改恶从善,正其不正,以尽其当然之则,然后知至而意诚,是观天察地亦莫非日用身心性情之学。

  ......意用于播谷种树、芟草斩木,则播谷种树、芟草斩木为一物,即播种芟斩之物而格之,则草木之荣瘁开落、始终本末,一一用心讲究,以尽吾播种芟斩当然之则,然后吾之知始自慊而意无不诚。如此则讲究草木,亦是诚意正心之功,非不求于内而求于外、不求诸心而求诸物者。盖所主不同,作用自别。推而至于士之读书作文、商之通功易事、仕之事君治民、童之洒扫应对,莫不皆然。

  来教云,若指物字为视听言动,便属身字,若指为喜怒哀乐,便属意字,指为身之所以接乎天下国家者,便属知字矣。(答)身心意知物,虽各有所指,其实一好恶而已矣。......名言虽殊,实体无二。若泥名执言,则无由得其实矣。

  来教谓,......盖学问宗旨在先德行而后文艺,学问工夫必先讲学而后自修。(答)......夫圣人之学,精一于人心道心而已矣。故必一念之中发强刚毅足以有执,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乃为知行合一之功。夫执事与人必有讲论,必有文艺。讲论文艺亦必与人。盖莫非吾心视听言动之用,而岂有知行之分哉?惟 讲论文艺时,吾之用心或纯乎道,或杂以人,必于二者之间致其发强刚毅、文理密察知行合一之功,然后讲论之物格,讲论文艺之知致,然后念念精而不杂,一而不二,意诚心正而身修。如此,则文艺亦即是德行,讲论亦即是自修。不然,则未免于二之,非精一之学矣。

  来教谓,......中庸、、如何却举好学而归之智,举力行而归之仁也?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欧阳南野先生文集摘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