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方歌括 - (TXT全文下载)

黄丸

  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此方主之。

  防己 椒目 葶苈 大黄(各一两。)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歌曰 肠中有水口带干。(水既聚于下。则无复润于上后。即水饮之入。皆趋于下。不能滋为程氏曰。防己、椒目导饮于前。大黄、葶苈推饮于后。前后分消。则腹满减而水饮行。

  脾气

  卷四 痰饮咳嗽方

  小半夏加茯苓汤

  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主之。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四两。)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歌曰 呕吐悸眩痞又呈。四苓升夏八姜烹。膈间有水金针度。澹渗而辛得病情。

  男元犀按。水滞于心下则为痞。水凌于心则眩悸。水阻胸膈则阴阳升降之机不利为呕吐。

  方用半夏降逆。生姜利气。茯苓导水。合之为涤痰定呕之良方。

  卷四 痰饮咳嗽方

  五苓散

  (歌见长沙方歌括。) 治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颠眩。此水也。此方主之。

  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 桂枝。

  喻嘉言云。水饮下郁于阴中。挟其阴邪。鼓动于脐则为悸。上入于胃则吐涎沫。及其郁极乃发。直上头目。为颠为眩。五苓散利水以发汗。为分利表里阴阳之法。

  男元犀按。脐下动气。去术加桂。仲师理中丸法也。兹何以脐下悸而用白术乎。不知吐涎沫白术

  卷四 附方

  外台茯苓饮

  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茯苓 人参 白术(各三两。) 枳实(二两。) 橘皮(二两半。)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温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通作一服进之。

  歌曰 中虚不运聚成痰。枳二(两)参苓术各三。姜四橘皮二两半。补虚消满此中探。

  男元犀按。人参乃水饮症之大忌。此方反用之。盖因自吐出水后虚气作满。脾弱不运而设也术切

  卷四 附方

  十枣汤

  (见上。) 咳家其脉弦。为有水。此主之。 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男蔚按。凡人将咳之顷。喉间似哽非哽。似痒非痒。若有若无者。皆饮气干之也。饮气一干十枣百日败名喻云。咳嗽必因于痰饮。而五饮之中。独膈上支饮最为咳嗽根底。外邪入而合之固嗽。

  即无尤易支饮

  卷四 附方

  小青龙汤

  (见上。) 咳逆倚息不得卧。此方主之。

  元犀按。十枣汤专主内饮而不及外邪。此方散外邪。涤内饮。为内外合邪之的方也。以下五

  卷四 附方

  桂苓五味甘草汤

  治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此汤治其气冲。(按痹面如醉气冲时复冒。似少阴阴阳不交之症。学人可于临症时参辨之则可。)

  桂枝 茯苓(各四两。) 五味(半升。) 甘草(三两。炙。)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歌曰 青龙却碍肾元亏。(肾元亏而误服之。则动冲任之火。致变为以下诸证。)上逆下流又下。在阳无主。如电光之闪烁无定。)味用半升苓桂四。甘三扶土镇冲宜。

  男元犀按。仲师五味子必与干姜同用。独此方不用者。以误服青龙之后冲气大动。取其静以制动。故暂停不用也。尤云。苓、桂能抑冲气使之下行。然逆气非敛不降。故以五味之酸敛其气。土浓则阴火自伏。故以甘草之甘补其中也。

  卷四 附方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汤

  治(服前药)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此汤主之。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 冲气低时(得桂苓之力而低。)咳(寒饮渍肺则咳。)满(寒饮贮胸则满。)频。

  前方去桂得干姜细辛大辛大热。方能泄胸中之满而止咳也。)姜辛三两根据原法。原法通微便出新。

  卷四 附方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

  治(服前药)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茯苓(四两。) 甘草 细辛 干姜(各三两。) 半夏 五味(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 咳满平时(咳满之病。得姜辛而除。)渴又加。旋而不渴饮余邪。(渴者以辛姜之热动增男元犀按。前言气冲。是真阳上奔。必用桂、苓招纳之。此言气冲。是热药鼓之。只用半夏

  卷四 附方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

  治(服前药)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肺气不行也。)加杏仁主之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 半夏 杏仁(各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 咳轻呕止肿添加。面肿须知肺气凝。前剂杏加半升煮。可知一味亦规绳。

  男元犀按。形气肺也。肺主皮毛。为治节之官。形肿者。肺气不行。凝聚不通故也。加杏仁而重伤津液也。

  卷四 附方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

  治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以前方加大黄以利之。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 半夏 杏仁(各半升。) 大黄(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歌曰 面热如醉火邪殃。(胃热上冲熏其面。)前剂仍增三两黄。驱饮辛温药一派。别能攻热利。滞于外而(从咳逆倚徐忠可云。以上数方。俱不去姜、辛。即面热如醉亦不去。何也。盖以二味最能泄满止咳。

  汤可无比

  卷四 附方

  小半夏加茯苓汤

  (见上。)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此汤主之。

  犀在直趋庭闻训曰。此一节与上文似不相属。而不知先生治咳。着眼在水饮二字。故于完篇阴小青有寒而化导能以楮地黄丸

  卷四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肾气丸

  (见妇人杂病。) 治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此丸主之。

  尤在泾云。水液属阴。非气不至。气虽属阳。中实含水。水与气。非一亦非二也。方中若无桂、附。何以振作肾中颓落之阳。游溢精气。上输脾肺邪。

  卷四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五苓散

  (见痰饮。) 治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 又治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尤在泾云。热渴饮水。水入不能已其热。热亦不能消其水。水与热结。热浮水外。故小便不已消

  卷四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文蛤散

  (歌见长沙方歌括。)治渴欲饮水不止者。此散主之。

  文蛤男元犀按。与伤寒论文蛤散症不同。伤寒论云。肉上粟起。反不渴者。水寒浸肺。涌于外。

  本止便

  卷四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栝蒌瞿麦丸

  治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若渴者宜之。

  薯蓣 茯苓(各三两。) 栝蒌根(二两。) 附子(一枚。炮。) 瞿麦(一两。)

  上五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饮服二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歌曰 小便不利渴斯成。水气留中液不生。(下焦火衰。中焦土弱。水气存于中。阻其上下男元犀按。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存焉。气化则能出矣。余于气化能出之义。

  而借也。

  义也。锅下虽要加薪。而其上亦要频换凉水。取凉水之气。助其清肃以下行。则源源不竭。

  方中栝蒌根清上焦之热。即其义也。至于出酒之窍道。虽云末所当后。亦须去其积垢而通达。

  方中瞿麦一味专通水道。清其源而并治其流也。方后自注腹。中温三字。大有深义。

  卷四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蒲灰散

  小便不利者。此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蒲灰(半分。) 滑石(三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 小便不利用蒲灰。平淡无奇理备该。半分蒲灰三分滑。能除湿热莫疑猜。

  卷四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滑石白鱼散

  滑石 乱发(烧。) 白鱼(各二分。)

  上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 滑石余灰(乱发用火烧。名血余灰。)与白鱼。专司血分莫踌躇。药皆平等擂调饮。水

  卷四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茯苓戎盐汤

  茯苓(半斤。) 白术(二两。) 戎盐(弹丸大一枚。)

  上三味。先将茯苓、白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歌曰 一枚弹大取戎盐。茯用半斤火自潜。更有白术二两佐。源流不滞自濡沾。

  尤在泾云。蒲香蒲也。宁原云。香蒲去湿热。利小便。合滑石为清利小便之正法也。别录云。白鱼开胃下气。去水气。血余疗转胞小便不通。合滑石为滋阴益气。以利其小便者也。

  纲详滑石

  卷四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白虎加人参汤

  (即白虎人参汤。见 病。) 治渴欲饮水。口干燥者主之。

  男元犀按。小便不利者水病也。天水一气。金为水母。金气不行则水道不通。曰渴欲饮水口气降

  卷四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方

  猪苓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 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宜之。

  猪苓 茯苓 阿胶 滑石 泽泻男元犀按。此与五苓散症迥别。五苓散主脾不转输而水停。故发汗利水。为两解表里法。

  此

  卷四 水气病方

  越婢加术汤

  (即越婢汤加白术四两。方见下。) 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

  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此汤主之。

  歌曰 里水脉沉面目黄。水风相搏湿为殃。专需越婢平风水。四两术司去湿良。

  男元犀按。水被热蓄。气为湿滞。致外不得通阳而作汗。内不能运气而利水。故令病水。

  云湿气。利其小便。此分消表里法也。或云。越婢散肌表之水。加白术止渴生津也。按。岂有小便自利亡津液而作渴者仍用此汤。罔顾虑其重伤津液乎。

  卷四 水气病方

  防己黄汤

  (见湿病。) 治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此汤主之。

  男元犀按。恶风者风伤肌腠也。身重者湿伤经络也。脉浮者病在表也。何以不用桂枝、麻黄故用黄而不守

  卷四 水气病方

  越婢汤

  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此汤主之。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歌曰 一身悉肿属风多。水为风翻涌巨波。二草三姜十二枣。石膏八两六麻和。

  男元犀按。恶风者。风也。一身悉肿者。水也。脉浮者。风发也。风为阳邪。风动则水火战已酝属猛之水。一物而两握其要也。又以枣、草安中养正。不虑其过散伤液。所以图万全也。

  卷四 水气病方

  防己茯苓汤

  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此汤主之。

  防己 黄 桂枝(各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歌曰 四肢聂聂动无休。皮水情形以此求。己桂 三草二两。茯苓六两砥中流。

  徐忠可云。药亦同防己黄 汤。但去术加桂苓者。风水之湿在经络。近内。皮水之湿在皮肤。近之营卫。

  卷四 水气病方

  越婢加术汤

  (见上。) 里水病。此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男元犀按。风水皮水之外。有正水而兼色黄。名里水。里水虽无发汗之法。而邪盛正不衰者如

  卷四 水气病方

  甘草麻黄汤

  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

  上二味。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覆汗出。不汗再服歌曰 里水原来自内生。一身面目肿黄呈。甘须二两麻黄四。气到(二药上宣肺气。中助土蔚按。麻黄发汗最捷。徐灵胎谓其无气无味。不专一经。而实无经不到。盖以出入于空虚之

  卷四 水气病方

  麻黄附子汤

  (即麻黄附子甘草汤。歌见长沙方歌括。)

  麻黄 附子 甘草杏子汤(阙。徐、尤云。疑是麻杏甘石汤。)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客问曰。金匮水气篇。杏子汤方阙。诸家注说。疑为麻杏甘石汤。不知是否。犀答曰。

  非也。麻杏甘石汤。伤寒论治发汗后汗出而喘。主阳盛于内也。本节云。水之为病发其汗即已。未云热之为病自汗出也。盖麻杏甘石汤治内蕴化热自汗出之症。此水之为病发其汗为宜。

  则病胃然则此篇师言脉沉小属少阴。用附子温经散寒。主石水之病。即可知脉浮属太阳。用杏子启太阴之气。主正水之病。为变其脉症言之也。恐石膏之凝寒。大有关于脾肾。故不可用焉。

  高明如徐忠可及二张二程。俱疑为麻杏甘石汤。甚矣。读书之难也。而余以为其即麻黄、杏仁、甘草三味。不知是否。以俟后之学人。客悦而去。

  卷四 水气病方

  蒲灰散

  (见消渴。) 治厥而为皮水者。此主之。

  按。皮水久而致溃。为逆而不顺之证。以此散外敷之。此厥字言证之逆。非四肢厥逆之谓也

  卷四 水气病方

  黄芍药桂枝苦酒汤

  治黄汗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之。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此汤主之。

  黄 (五两。) 芍药 桂枝(各三两。)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合。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

  若心歌曰 黄汗脉沉出汗黄。水伤心火郁成殃。(师云。汗出入水中浴。水气从汗孔入而伤其心太男元犀按。桂枝行阳。芍药益阴。黄 气味轻清。外皮最浓。故其达于皮肤最捷。今煮以苦烦又按。凡看书宜活看。此证亦有从酒后汗出当风所致者。虽无外水。而所出之汗。是亦水也

  卷四 水气病方

  桂枝加黄汤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久必身 。 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汗出。下无汗。腰 弛痛。如有物在皮中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此汤主之。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 黄 (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歌曰 黄汗都由郁热来。历详变态费心裁。桂枝原剂 加二。啜粥重温令郁(久郁变证。

  从男元犀按。黄本于郁热。得汗不能透彻。则郁热不能外达。桂枝汤虽调和营卫。啜粥可令作此方证法

  卷四 水气病方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

  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此汤主之。

  桂枝 生姜(各三两。) 细辛 甘草 麻黄(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歌曰 心下如盘边若杯。(如旋杯。)辛甘麻二附全枚。姜桂三两枣十二。气分须从气转回。

  (参) 此证是心肾交病。上不能降。下不能升。日积月累。如铁石难破。方中用麻黄、桂枝、生姜以攻其上。附子、细辛以攻其下。甘草、大枣补中焦以运其气。庶上下之气交通而病可愈。所谓大气一转。其结乃散也。

  卷四 水气病方

  枳术汤

  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此汤主之。

  枳实(七枚。) 白术(二两。)

  上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腹中软。即当散也。

  歌曰 心下如盘大又坚。邪之结(聚)散验其边。术宜二两枳枚七。苦泄转疗水饮愆。

  蔚按。言水饮。所以别于气分也。气无形。以辛甘散之。水有形。以苦泄之。方中取白术之

  卷四 附方

  外台防己黄汤

  (见湿病。) 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

  为和。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卷五 黄瘅病方

  茵陈蒿汤

  (歌见长沙方歌括。) 治谷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此汤主之。

  茵陈蒿 栀子 大黄男元犀按。太阴湿土也。阳明燥土也。经云。谷入于胃。游溢精气。其上输下转。藉脾气之为之阻而不利。故有寒热不食之病。经云。食入于阴。长气于阳。食即头眩心胸不安者。谷入于胃挟浊气以上干也。主以茵陈蒿汤者。茵陈禀冬令寒水之气。寒能胜热。佐以栀子味苦泻火。色黄入胃。挟大黄以涤胃肠之郁热。使之屈曲下行。则谷瘅之邪。悉从二便而解矣。

  卷五 黄瘅病方

  硝石矾石散

  治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下热。因作黑瘅。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病也。腹满者难治。

  此散主之。

  硝石(熬黄。) 矾石(烧。等分。)

  上二味为散。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歌曰 身黄额黑(渐及一身之黄俱黑。)足如烘。腹胀(如水状。)便溏(便溏而色黑。)

  晡热丛徐忠可云。硝能散虚郁之热。为体轻脱而寒不伤脾。矾能却水。而所到之处邪不复侵。

  如纸气血阴阳汗下补泻等法毫不相涉。所以为佳。

  卷五 黄瘅病方

  栀子大黄汤

  治酒瘅。心中懊 或热痛者。此汤主之。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歌曰 酒瘅懊 郁热蒸。大黄二两豉一升。栀子十四枳枚五。上下分消要顺承。

  元犀按。栀子、豆豉。彻热于上。枳实、大黄。除实去满于下。此所谓上下分消。顺承热气徐忠可云。因酒徒阴分大伤。故不用燥药以耗其津。亦不用渗药以竭其液。谓热散则湿不能

  卷五 黄瘅病方

  桂枝加黄汤

  (见水气病。) 治黄瘅病。但当利其小便。假令脉浮者。当以汗解之。宜此汤男元犀按。黄瘅症多由湿热内郁而成。为病在内也。郁在内者宜内解。故曰。但当利其小便。小便通则所郁皆去矣。假令脉浮者。病在肌表也。当外解。故曰。当以汗解之。桂枝汤解肌发表。加黄 助之。以黄 有发汗退黄之专长也。

  卷五 黄瘅病方

  猪膏发煎

  治诸黄瘅病。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千金云。太医校尉史脱家婢黄病歌曰 诸黄腹鼓大便坚。古有猪膏八两传。乱发三枚鸡子大。发消药熟始停煎。

  男元犀按。猪膏主润燥。发灰主通小便。故神农本草经有自还神化句最妙。谓发为血余。

  乃沈当惑物未车

  卷五 黄瘅病方

  茵陈五苓散

  治黄瘅病。

  茵陈(十分。) 五苓散(五分。)

  上二味和。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歌曰 瘅病传来两解方。(表里两解。)茵陈末入五苓尝。五苓五分专行水。十分茵陈却退黄男元犀按。五苓散功专发汗利水。助脾转输。茵陈蒿功专治湿退黄。合五苓散为解郁利湿之散转

  卷五 黄瘅病方

  大黄硝石汤

  治黄瘅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此汤。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更煮。取一升。顿服。

  歌曰 自汗(表无邪也。)屎难(大便难。)腹满时。表和里实贵随宜。硝黄四两柏同数。

  十五男元犀按。黄瘅病湿热交郁。不得外通。今自汗出者。外已通也。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者。

  湿热栀

  卷五 黄瘅病方

  小半夏汤

  (见痰饮。) 治黄瘅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此汤主之。

  元犀按。伤寒论云。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此云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者。可知内无瘀热矣。

  盖喘满属中气虚弱。故曰不可除热。师恐后人误投寒剂伤中。故立小半夏汤以救误治也。用半又按。若中虚发黄者。余每用理中汤、真武汤等加茵陈蒿。多效。

  卷五 黄瘅病方

  小柴胡汤

  (见呕吐。) 治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此汤主之。

  男元犀按。呕者。胃气不和也。腹痛者。木邪犯胃也。小柴胡汤达木郁。和胃气。使中枢运

  卷五 黄瘅病方

  小建中汤

  (见血痹虚劳。) 治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男蔚按。此言土虚而现出黄色也。虚极者。宜补土之母。四逆辈可与间服。然单言男子。

  谓妇人血瘀发黄。尚有桃仁承气汤法也。苟属虚黄。亦宜以此汤加当归、益母叶之类也。

  卷五 附方

  瓜蒂散

  (见宿食。校者按。宋本作瓜蒂汤。见 病。) 治诸黄。

  男元犀按。瓜蒂散。伤寒论三见。俱主胸中之病。金匮取之附治诸黄。何也。盖黄乃湿热相曰治

  卷五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金匮方歌括 - (TXT全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