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理求真 - (TXT全文下载)
故也,故以滑小为正。
临产之脉,又宜数滑。弦细短数,最属不利。产后沉小,微弱最宜。急实洪数,岐黄莫治。新产伤阴,血出不止。尺不上关,其命即丧。新产中风,热邪为殃。浮弱和缓,与病相当。小急弦涩,顷刻身亡。
临产脉乱滑数,是即胎动之应。若弦细短数,则于胎中有损,最为不利。产后胎儿已下,肚腹空虚,实数不与症应,故曰不治。新产出血不止,尺不上关,元气下脱,不死何待。至于中风脉见和缓,内气未动,故曰相当。如至小急弦涩,则内气已绝,无复生矣。
男子久病,当诊于气。脉强则生,脉弱则死。女子久病,当诊于血。脉弱则死,脉强则生。
久病则真气多损,故诊强弱以辨生死。但男子则当以气为诊,以男主于气也。女人则当以血为诊。以女主于血故也。右寸脉强,则气未损,故曰可生。左寸脉旺,则血未竭,故曰不死。
斑疹之脉,沉而且伏。火盛于表,阳脉浮数。热盛于里,阴脉实大。痘疹弦直,或沉细迟。汗后欲解,脉泼如蛇。伏坚尚可,伏弦堪嗟。
斑疹脉见沉伏,以毒本未伸泄故耳,仍须以脉数实辨其属表属里。痘疹最宜外出,不宜内伏,故弦直细迟犹可升托,即伏不弦,犹可内解。若至伏弦,则毒内入已深,不能外出,所以堪嗟。
痈疽未溃,脉宜洪大。及其已溃,洪大始戒。肺痈已成,寸数而实。肺痿之脉,数而无力。肺痈色白,脉宜短涩。浮大相逢,气损无失。肠痈实热,滑数可必。沉细无根,其死可测。
未溃属实,洪大宜矣。溃后则虚,而脉犹见洪大,岂其宜乎。肺痈已成,寸实无虑,以脓在肺未除故也。
肺痿则肺叶焦痿,脉数无力,亦所应见。惟肺痈几作,肺气虚损,其色应白,则脉亦当短涩,方与症应。若见浮大,知是气损血失,贼邪乘金,最非吉兆。肠痈本属实热,必得滑数,方云无事。若见沉细,是谓无根,丧期在即。
奇经八脉,不可不察。直上直下,尺寸俱牢。中央坚实,冲脉昭昭,胸中有寒,逆气里急。疝气攻心,支满溺失。
奇经者,不在十二正经之列,故以奇名。直上直下,弦长相似,尺寸俱牢,亦兼弦长,中央坚实,是明胸中有寒,故见逆气里急之症。如疝气攻心,正逆急也。支满,胀也。溺失者,冲脉之邪干于肾也。
直上直下,尺寸俱浮。中央浮起,督脉可求。腰背强痛,风痫为忧。
直上直下,则弦长矣;尺寸俱浮,中央亦浮,则六部皆浮,又兼弦长矣;故其见症皆属风象。大抵风伤卫,故于督表见之;寒伤营,故于冲里见之。
寸口丸丸,紧细实长。男疝女瘕,任脉可详。
寸口者,统寸关尺三部而言,非专指寸一部也。丸丸,动貌。紧细实长,因寒实于其内而见也。男疝女瘕,即所谓苦少腹绕脐,下引阴中切痛也。
寸左右弹,阳 可决。或痫或 ,病苦在阳。尺左右弹,阴 可别。或痫或螈,病苦在阴。关左右弹,带脉之讯。病主带下,腹胀腰冷。
左右弹,紧脉之象也。阳 主阳络,故应于寸而见浮紧而细。阴 主阴络,故应于尺而见沉紧。带脉状如束带,在人腰间,故应于关而见浮紧。紧主寒,故三脉皆见寒症。如阳 则或见为厥仆倒地身软作声而痫,或筋缓而伸为 ,盖痫动而属阳,阳脉主之。阴 则或见为语言颠倒举止错动而癫,或筋急而缩为螈,盖癫静而属阴,阴脉主之。带则病发腰腹,而有腹胀腰冷带下之症矣。
尺外斜上,至寸阴维。其病在里,故苦心痛。尺内斜上,至寸阳维。其病在表,故苦寒热。
从右尺手少阳三焦,斜至寸上手厥阴心包络之位,是阴维脉也。从左尺足少阴肾经,斜至寸上手太阳小肠之位,是阳维脉也。二脉皆载九道图中。斜上不由正位而上,斜向大指,名为尺外;斜向小指,名为尺内。
二脉一表一里,在阴维主里,则见心痛;阳维主表,则见寒热是也。
脉有反关,动在臂后。别由列缺,不干证候。
反关本于有生之初,非病脉也,故曰不干症候。其脉不行寸口,由列缺络入臂后手阳明大肠之经。以其不顺行于关,故曰反关。凡见关上无脉,须令病患复手以取方见。
经脉病脉,业已昭详。将绝之形,更当度量,心绝之脉,如操带钩。转豆躁疾,一日可忧。
经曰: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前曲者,谓轻取则坚强而不柔。后居者,谓重取则牢实而不动。
如持革带之钩,全失冲和之气。但钩无胃,故曰心死。转豆者,即经所谓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状其短实坚强,真脏脉也。又曰:心绝,一日死。
肝绝之脉,循刀责责。新张弓弦,死在八日。
经曰: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又曰: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又曰:肝绝,八日死。
脾绝萑啄,又同屋漏。一似流水,还如杯复。
旧诀曰:雀啄连来四五啄,屋漏少刻一点落。若流水,若杯复,皆脾绝也。经曰:脾绝,四日死。
肺绝维何,如风吹毛。毛羽中肤,三日而号。
经曰:如风吹毛,曰肺死。又曰:真肺脉至,如以毛羽中人肤。皆状其但毛而无胃气也。又曰:肺绝,三日死。
肾绝如何,发如夺索。辟辟弹石,四日而作。
经曰,脉来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又曰:肾绝,四日死。旧诀云:弹石硬来寻即散,搭指散乱如解索。正谓此也。
命脉将绝,鱼翔虾游。至如涌泉,莫可挽留。
旧诀云:鱼翔似有又似无,虾游静中忽一跃。经云:浑浑革至如泉涌,绵绵其去如弦绝。皆死脉也。
卷三
汪昂订十二经脉歌
绣按:十二经络,皆为人身通气活血之具。其脉周流岐别,不可不为辨论,以究病情之起端,邪气之胜复,气血之盈亏,则临症索病,自有其枢,而不为其所惑矣,此经络歌义之不容忽也。玩书有言,直行为经,旁行为络。一似经络之义,业已尽是。讵知人身经络,其理推究靡穷,有可分论而见其端者,有可合论而得其意者。其分论而见,盖以经起中焦,常随营气下行而上。络起下焦,恒附营气上行而下。经起中焦,则经气之上升,实有过于其络。络起下焦,则络气之下降,实有越于其经。
故经多以气主,而络多以血主也。经主于气,故凡外邪之入,多于经受,而络常处于后;络主于血,故凡经邪之满,转溢于络,而络始得以受。是以经常处实,络常处虚。络得由经而实,而络亦不得以虚名也。经因受邪最早,故症多以寒见,而脉亦寸浮而紧;络因受邪稍缓,故症多因热成,而脉常见尺数而涩。经则随行上下,邪本易受,而开发最易;络则邪伏隐僻,邪即难入,而升散维艰。即经有言络处经外,邪入先自络始;然既由络入经,而经流连不散,则邪又溢于络,而见缠绵不已,故经与络又各自病。是其各别之势,有不相混如此。以经络通同而论,则经与络,虽各本于脏气之受,然究不越人身大气以为鼓运,故能流行不悖。设非大气磅因礴,则彼盛此衰,生气有阻,其何以为长养元气之自乎。此其会通之妙,又有不容或忽如此。是以初病多责于经,久病多责于络。久病而再流连不解,则又多责于经之奇。以故仲景着为伤寒论法,多以经传立解。孙思邈着为千金等书,多以络病久病立说。即今姑苏叶天士,祖孙思邈,作为临症指南集,亦以久病活络为要,皆与经络不悖。第其经穴众多,其中错综分行,自非纂诵,难以记忆。因阅汪昂本草备要所订古本歌诀,颇有便世,用是附载以为采择,非惟初学得此,可以诵习;即老医得此,亦可以为临症之一助也。
手太阴肺经 手太阴肺(脉)中焦起,下络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胃口行(胃之上脘即贲门)。上膈属肺从肺系(即喉管),横从腋下 内萦(膊下对腋处名 ,音柔)。前于心与心包脉(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循臂骨上廉( 尽处为肘,肘以下为臂),遂入寸口上鱼际(关前动脉为寸口,大指后肉隆起处名为鱼,鱼际,其间穴名),大指内侧爪甲根(少商穴止),支络还从腕后出(臂骨尽处为腕),接次指交阳明经(大肠)。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则为喘满咳(肺主气)。膨膨肺胀缺盆痛(肩下横骨陷中名缺盆,阳明胃经穴),两手交瞀(音茂)
为臂厥。肺所生病咳上气,喘渴(金不生水)烦心(心脉上肺)胸满结(脉布胸中)。 臂之内前廉痛,为厥或为掌中热(脉行少阴心主之前,掌心劳宫穴,属心包)。肩背痛是气(盛)有余(络脉交于手,上肩背),小便数(而)欠(便频而短)或汗出(肺主皮毛)。气虚亦痛(肩背寒痛)溺色变(母病及子),少气不足以报息(肺虚)。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经大肠脉,次指内侧起商阳(本经穴名)。循指上廉出合谷(俗名虎口穴),两骨(两指岐骨间)两筋中间行(手背外侧,两筋陷中,阳溪穴)。循臂入肘(外廉)行 外(廉),肩 (音隅,肩端两骨)前廉柱骨旁(上出膀胱经之天柱骨,会于督脉之大椎)。会此(六阳经皆会于大椎。故经文云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内(肩下横骨陷中),络肺下膈属大肠(相为表里)。支从缺盆上入颈,斜贯两颊下齿当。挟口人中(鼻下沟洫)交左右,上挟鼻孔尽迎香(本经穴终,交足阳明)。此经血盛气亦盛,是动齿痛颈亦肿。是主津液病所生(大肠主津),目黄(大肠内热)口干(无津)鼽衄动(鼽,音求,鼻水。衄,鼻血),喉痹(金燥)痛在肩前 ,大指次指痛不用(不随人用,皆经脉所过)。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脉)鼻 起(山根),下循鼻外入上齿。环唇挟口交承浆(下唇陷中),颐后大迎颊车里(腮下为颔,颔下为颐,耳下为颊车。大迎,颔下穴名)。耳前发际至额颅,支循喉咙缺盆入。下膈属胃络脾宫(相为表里),直者下乳挟脐中。支(者)起胃口循腹里,下行直合气街逢(即气冲)。遂由髀关(抵伏兔)
下膝膑(挟膝两筋为膑,一曰膝盖)循胫(外廉下)足跗(足面)中指通。支从中指入大指,厉兑之厉经尽矣(交足太阴)。此经多气复多血,振寒呻欠(呻吟呵欠)而颜黑。病至恶见火与人(血气盛而热甚),忌闻木声心惕惕(阳明土恶木也)。闭户塞牖欲独处,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奔)响腹胀(脉循腹里,水火相激而作声)为 厥(足胫为 ),狂疟温淫及汗出(阳明法多汗),鼽衄口并唇胗(音轸,唇疡。脉挟口环唇),颈肿喉痹(循颐循喉)腹水肿(土不制水)。膺乳(膺窗、乳中、乳根,皆本经乳间穴)膝膑股伏兔(膝上六寸肉起处), 外足跗上皆痛。气盛热在身以前(阳明行身之前),有余消谷(善饥)溺黄甚。不足身以前皆寒,胃中寒而腹胀壅。
足太阴脾经 太阴脾(脉)起足大指,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孤拐骨。张景岳曰:非也,即大指后圆骨)内踝前(胫旁曰踝),上 (音善,足肚也。一作 ,音短,足跟也。然经中二字通用)循胫膝股里。股内兼廉入腹中,属脾络胃(相为表里)上膈通。挟咽连舌(本,舌根也)散舌下,支者从胃(上膈)注心宫。此经血少而气旺,是动即病舌本强(上声)。食则呕出胃脘痛,心中善噫(即嗳)而腹胀。得后与气(大便嗳气)快然衰(病衰),脾病身重(脾主肌肉)不能(动)摇。瘕泄(瘕积泄泻)水闭及黄胆(脾湿),烦心心痛(即胃脘痛)食难消(食不下)。强立股膝内多肿(脾主四肢),不能卧因胃不和。
手少阴心经 手少阴心(脉)起心经,下膈直络小肠承(相为表里)。支者挟咽系目系,直者(从)
心系上肺腾。下腋循 后廉出,太阴(脉)心主(心包)之后行。(行二脉之后)。下肘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掌后尖骨)小指停(少冲穴,交手太阳)。此经少血而多气,是动咽干(少阴火,脉挟咽)心痛应。目黄胁痛(系目出胁)渴欲饮,臂 内(后廉)痛掌热蒸。
手太阳小肠经 手太阳经小肠脉,小指之端起少泽(本经穴)。循手(外侧)上腕(臂骨尽处为腕)
出踝中(掌侧腕下锐骨为踝),上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筋之间 (外)后廉,出肩解(脊旁为膂,膂上两角为肩解)而绕肩胛(肩下成片骨)。交肩之上入缺盆(肩下横骨陷中),直络心中循嗌咽。
下膈抵胃属小肠(小肠与心为表里)。支从缺盆上颈颊,至目锐 入耳中(至本经听宫穴)。支者别颊复上(音拙,目下),抵鼻至于目内 (内角),络颧交足太阳接。嗌痛颔肿(循咽循颈)头难回(不可以顾),肩似拔兮 似折(出肩循 ),耳聋目黄肿颊间(入耳至 上颊)。是所生病为主液(小肠主液),颈领肩肘臂(外廉)痛。此经少气而多血。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经膀胱脉,目内 上额交巅。支者从巅入耳(上)角,直者从巅络脑间。还出下项循肩膊(肩后之下为膊),挟脊(去脊各一寸五分,行十二俞等穴)抵腰循膂旋(脊旁为膂)。络胃正属膀胱腑(相为表里),一支贯臀入 传(从腰中下挟脊,行上中次下 等穴,入 委中穴,膝后曲处为 )。
一支从膊别贯胛(膂肉为胛),挟脊(去脊各三寸行附分魄户膏肓等穴)循髀(髀枢,股外为髀)合 行(与前入者合)。贯 (足肚)出踝(胫旁曰踝)循京骨(本经穴,足外侧赤白肉际),小指外侧至阴(穴)全(交足少阴)。此经少气而多血,头痛脊痛腰如折。目似脱兮项似拔, 如结兮 如裂。痔(脉入肛)疟(太阳疟)
狂癫疾并生(癫狂篇亦有刺太阳经者),鼽衄(太阳经气不能循经下行,上冲于脑而为鼽衄)目黄而泪出。囟项背腰尻 (尻,苦高切)病若动时皆痛彻。(以上病皆经脉所过。)
足少阴肾经 足肾经脉属少阴,斜从小指趋足心(涌泉穴)。出于然骨(一作谷,足内踝骨陷中)循内踝,入跟(足后跟)上 内(廉)寻。上股(内)后廉直贯脊(会于督脉长强穴),属肾下络膀胱深(相为表里)。直者从肾贯肝膈,入肺挟舌(本)循喉咙。支者从肺络心上,注于胸(膻中)交手厥阴(心包经)。
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病饥不欲食(腹内饥而不嗜食),咳唾有血(脉入肺故咳。肾主唾,肾损故见血)喝喝喘(肾气上奔),目KT (瞳子属肾)心悬(脉络心,水不制火)坐起辄(坐而欲起,阴虚不宁),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肾志恐),咽肿舌干兼口热(少阴火),上气(肾水溢而为肿)心痛或心烦(脉络心),黄胆(肾水乘脾,或为女劳疸)肠 (肾移热于脾胃大肠,或痢或便血)及痿(骨痿)厥(下不足则上厥),脊股后廉之内痛,嗜卧(少阴病,但欲寐)足下热痛切。
手厥阴心包经 手厥阴经心主标,心包下膈络三焦(心包与三焦为表里)。起自胸中(膻中)支(者)
出胁,下腋三寸循 (内)迢。太阴(肺)少阴(心)中间走,入肘下臂两筋超(掌后两筋横纹陷中),行掌心(劳宫穴)从中指出(中冲穴),支从小指次指交(小指内之次指,交三焦经)。是经少气原多血,是动则病手心热(肘臂挛急,腋下肿,甚则支满在胸胁;心中 时大动,面赤目黄笑不歇)、是主脉所生病者(心主脉),掌热心烦心痛掣(皆经脉所过)。
手少阳三焦经 手少阳经三焦脉,起手小指次指间(无名指关冲穴)。循腕(表手背)出臂(外)之两骨(天井穴),贯肘循 外上肩。交出足少阳(胆)之后,入缺盆布膻中传(两乳中间)。散络心包而下膈,循属三焦表里联(三焦与心包为表里),支从膻中缺盆出,上项出耳上角巅。以屈下颊而至 ,支从耳后入耳(中)缘。出走耳前(过胆经客主人穴)交两颊,至目锐 (外角)胆经连(交足少阳)。
是经少血还多气,耳聋嗌肿及喉痹(少阳相火)。气所生病(气分三焦心包皆主相火)汗出多(火蒸为汗),颊肿痛及目锐 ,耳后肩 肘臂外,皆痛废及小次指(小指次指不用)。
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脉胆之经,起于两目锐 边。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前(三焦)。至肩却出少阳后,入缺盆中支者分。耳后入耳(中)耳前走,支别锐 下大迎(胃经穴,在颔前一寸三分动脉陷中)。
合手少阳抵于 (目下),下加颊车下颈连。复合缺盆下胸(贯)膈,络肝属胆表里萦(相为表里)。循胁里向气街出(挟脐四寸动脉),绕毛际入髀厌横(横入髀厌,即髀枢),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季胁过章门(胁骨下为季胁,即肝经章门穴)。下合髀厌(即髀枢)髀阳外(循髀外行太阳阳明之间),出膝外廉外辅(骨,即膝下两旁高骨)缘。下抵绝骨出外踝(外踝以上为绝骨,少阳行身侧,故每言外),循跗(足面)入小次指间。支者别跗入大指,循指岐骨出其端(足大指本节后为岐骨交肝经)。此经多气而少血,是动口苦(胆汁上溢)善太息(木气不舒)。心胁疼痛转侧难,足热(足外反热)面尘体无泽(木郁不能生荣)。头痛颔痛锐 痛,缺盆肿痛亦肿胁。马刀侠瘿颈腋生(少阳疮疡坚而不溃),汗出(少阳相火)振寒多疟疾(少阳居半表半里,故疟发寒热,多属少阳)。胸胁髀膝(外)胫绝骨,外踝皆痛及诸节(皆经脉所过)。
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脉所终,大指之端毛际丛(起大敦穴)。循足跗上(廉)上内踝(中封穴),出太阴后(脾脉之后)入 中(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绕阴器,上抵小腹挟胃通。属肝络胆(相为表里)上贯膈,布于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咽颡,本篇后又云络舌本)连目系,出额会督顶巅逢(与督脉会于巅百会穴)。支者复从目系出,下行颊里交环唇。支者从肝别贯膈,上注于肺乃交宫(交于肺经)。是经血多而气少,腰痛俯仰难为工(不可俯仰)。妇少腹痛男 疝(脉抵小腹环阴器),嗌干(脉络喉咙)脱色面尘蒙(木郁)。胸满呕逆及飧泄(木克土),狐疝遗尿(肝虚)或闭癃(肝火)。
卷三
汪昂奇经脉歌
绣按:奇经八脉,前人论之详矣。考诸时珍有言,八脉阳维起于诸阳之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阳 起于跟中,由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 捷也。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 主一身左右之阳,阴 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又考张洁古有云: 者,捷疾也。二脉起于足,使人 捷也。阳 在肌肉之上,阳脉所行,通贯六腑,主持诸表,故名为阳 之络。阴在肌肉之下,阴脉所行,贯通五脏,主持诸里,故名为阴 之络。观诸所论八脉,虽在十二经络之外,因别其名为奇,然亦可为正经正络之辅。盖正经犹于地道之沟渠,奇经犹于沟渠外之湖泽。正经之沟渠不涸,则奇经之湖泽不致甚竭;正经之沟水既满,则奇经之湖泽必溉。所以昔人有云:脏气安和,经脉调畅,八脉之形无从而见,即经络受邪不致满溢,与奇经无预。若经络之邪热既满,势必溢于奇经。如天雨降下,沟渠满溢,滂霈妄行,流于湖泽之意,正自相符。且诸经皆为脏腑所配,此则自为起止,不与正经之例相同,故奇经又为十二经之约束。
是以伤寒之邪,有从阳维而始传次三阳,有从阴维而始传次三阴。并脏气内结,邪气外溢,竟从奇经先受。然此由邪入内,而不于奇是留,非若十二经热满之必见有溢奇之日也。时珍云:医而知乎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仙而知乎八脉;则龙虎升降玄牝幽微之窍妙得。又曰:医不知此,罔探病机;仙不知此,难安炉鼎。旨哉斯言,录此以为医之一助。
任脉起于中极底(脐下四寸,穴名中极。任脉起于其下二阴之交会阴之穴。任由会阴而行腹,督由会阴而行背),以上毛际循腹里(行中极穴),上于关元(脐下三寸穴名)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是(络于承泣)。
冲(脉)起气街并少阴(肾脉),挟脐上行胸中至(任脉当脐中而上,冲脉挟脐旁而上。以上并出素问骨空论)。冲为五脏六腑海(冲为血海),五脏六腑所禀气。上渗诸阳(经)灌诸精(上出颃颡),从下冲上取兹义(故名冲)。亦有并肾下行者,注少阴络气街出。阴股内廉入 中(膝后曲处),伏行 骨内踝际。下渗三阴(肝脾肾)灌诸络,以温肌肉至跗指(循足面下涌泉入足大指。此段出灵枢逆顺肥瘦篇)。督(脉)起少腹骨中央,入系廷孔(女人阴廷溺孔之端,即窈漏穴)络阴器。合篡(二阴之交名篡)至后别绕臀,与臣阳络(太阳中络)少阴比(与膀胱、肾二脉相合)。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行,上同太阳起(目)内 。上额交巅络脑间,下项循肩(膊内)仍挟脊。抵腰络肾(此督脉并太阳而行者)循男茎(男子阴茎),下篡亦与女子类。又从少腹贯脐中(央),贯心入喉颐及唇(环唇)。上系目下中央际,此为并任(此督脉并任脉而行者)亦同冲(脉)。大抵三脉同一本(冲任督三脉皆起于会阴之下,一原而三岐,异名而同体),灵素言之每错综(灵枢五音五味篇:冲脉、任脉,皆起于胸中,上循背里。是又言冲任行背。故经亦有谓冲脉为督脉者。古图经有以任脉循背者谓之督。自少腹直上者谓之任,亦谓之督。今人大率以行身背者为督,行身前者为任,从中起者为冲。然考任督二经所行穴道,一在身前,一在身后;而冲脉居中,则无穴道。似当以此说为正)。督病少腹(上)冲心痛,不得前后(二便不通)
冲疝攻(此督脉为病同于冲脉者)。其在女子为不孕(冲为血海,任主胞络),嗌干(脉循咽喉)遗尿及痔癃(络阴器,合篡间。此督脉为病同于冲任者)。任病男疝(内结七疝)女瘕带(带下瘕聚即妇人之疝),冲病里急气逆冲(血不足故急,气有余故逆。此段出素问骨空论。督者,督领诸经之脉也。冲者,其气上冲也。任者,女子得之以任养也)。 (阴 脉)乃少阴(肾)之别脉,起然骨后(足内踝大骨之下,照海穴)
至内踝。直上阴股入阴间,上循胸入缺盆过。出人迎前(胃经,颈旁动脉)入 (颧) (目内 ,睛明穴),合于太阳阳 和(阳 脉始于膀胱经之申脉穴,足外踝下陷中。此段出灵枢脉度篇),此皆灵素说奇经,带及二维未说破。
卷三
添加脉要简易便知
浮 如水漂木。主表实,亦主里实虚。
沉 重按乃得(在筋骨间。)主里实,亦主里虚。
数 一息六至。主实热,亦主虚寒。
迟 一息三至。主虚寒,亦主实热。
长 指下迢迢。(上至鱼际,下至尺泽。)主气治,亦主阳盛阴虚。
短 两头缩缩。(寸不通鱼际,尺不通尺泽。)主气损,亦主中窒。
大 应指满溢。(长而无力。)主邪盛,亦主正虚。
小 三部皆小。(指下显然。)主气虚,亦主内实。
洪 来盛去悠。(既大且数。)主热极,亦主内虚。
微 按之模糊。(若有若无,浮中沉皆是。)主阴阳气绝,亦主邪实。
实 举指逼逼。(举按皆强。)主热实,亦主寒实。
虚 豁然浮大。(浮见。)主气血空虚。
紧 劲急弹手。(弹如转索。)主寒闭,亦主表虚。
缓 来去和缓。主无病,亦主实热虚寒。
濡 如絮浮水。(浮见。)主气衰,亦主外湿。
弱 小弱分明。(沉见。)主气虚,亦分阴阳胃气。
芤 按之减小。(浮沉皆有,中取减小。)主血虚。
弦 端直而长。(浮沉皆见。)主木盛土衰,亦看兼脉。
滑 往来流利。(数见。)主痰饮,亦主气虚不统。
涩 往来艰涩。(迟见。)主血虚,亦主寒湿热闭。
动 两关滑数如珠。主阴阳相搏。
伏 着骨始得。(较沉更甚。)主邪闭,亦分痰火寒气。
促 数时一止。主阳邪内陷。
结 迟时一止。主气血渐衰,亦主邪结。
革 浮取强直,按之中空。主精血虚损。
牢 沉取强直搏指。(沉伏之间。)主寒实。
疾 一息七八至。主阳亢,亦主阳浮。
细 细如蛛丝。主气虚,亦主热结里虚。
代 止歇有时。主气绝,亦主经隧有阻。
散 来去不明。主气散。
督 轻取弦长而浮。(六脉皆见。)主风伤身后总摄之阳,故脊强不能俯仰。
冲 按之弦长坚实。(六脉皆是。)主寒伤身前冲要之阴,故气逆里急。
任 紧细而长。(六脉形如豆粒。)主寒伤身前承任之阴,故少腹切痛。
阳维 右尺内斜至寸而浮。主邪伤一身之表,故寒热不能自持。
阴维 左尺外斜至寸而沉。主邪伤一身之里,故心痛失志。
阳 两寸左右弹浮紧细。主邪伤左右之阳,故腰背苦痛。
阴 两尺左右弹沉紧细。主邪伤左右之阴,故少腹切痛。
带脉 两关左右弹滑而紧。主邪伤中腰带束之处,故腰腹痛。
有力 久按根底不绝。(非坚劲搏指。)主病无害,亦防气逆。
有神 光泽润滑。(稳浓肉里,不离中部。)主病治,亦防痰蓄。
胃气 脉缓和匀。(意思悠悠。)主病愈,亦忌谷食减少,寸口脉平。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