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法机要 - (TXT全文下载)
逆制之,制之不尽,求其属以衰之。苦者以治五藏,五藏属阴而居于内,辛者以治六府,六府属阳而在于外,故内者下之,外者发之,又宜养血益阴,其热自愈。
地黄丸(方在前发明内附)。
如烦渴发热,虚烦蒸病,空心服地黄丸,食后服防风当归饮子。
柴胡,人参,黄芩,甘草(各一两),滑石(三两),大黄,当归,芍药,防风(各半两)。
右为麄末,生姜同煎,如痰实欬嗽加半夏。
金花丸。
治大便黄,米谷完出,惊悸,溺血,淋闭,欬血衄血,自汗头痛,积热肺痿。
黄连,黄柏,黄芩,山栀子仁(各一两)。
右为细末,滴水为丸,桐子大,温水下。如大便结实加大黄,自利不用大黄,如中外有热者,作散剉服,名解毒汤。如腹满呕吐欲作利者,解毒汤内加半夏茯苓厚朴各三钱,生姜同煎。如白脓下痢后重者,加大黄三钱。
凉膈散(方在难知内附),加减于后。
若咽嗌不利,肿痛并涎嗽者,加桔梗一两,荆芥穗半两,若欬而呕者,加半夏半两生姜煎。若鼻衄呕血者,加当归,芍药,生地黄各半两,若淋閟者,加滑石四两,茯苓一两。
当归承气汤。
治热攻于上,不利于下,阳狂奔走,骂詈不避亲疏。
大黄,当归(各一两),甘草(半两),芒硝(九钱)。
右咀,生姜枣同煎。
大黄膏。
治热入血室,发狂不认人者。
牛黄(二钱半),朱砂,郁金,丹皮(各三钱),脑子,甘草(各一钱)。
右为细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新水化下。
治表恶热寒而渴,阳明证,白虎汤也。若肤如火燎而热,以手取之不甚热,为肺热也,目晴赤,烦燥或引饮,独黄芩一味主之,若两胁肌热,脉浮弦者,柴胡饮子主之。若胁肋热,或一身尽热者,或日晡肌热者,皆为血热也,四顺饮子主之。若夜发热,主行阴,乃血热也,四顺饮子,桃仁承气,选而用之。若昼则明了,夜则谵语,四顺饮子。证若发热,虽无胁热,亦为柴胡证。昼则行阳二十五度,气药也。大抵宜柴胡饮子,夜则行阴二十五度,血药也,大抵宜四顺饮子。
眼证。
眼之为病,在府则为表,当除风散热,在藏则为里,宜养血安神,暴发者为表而易治,久病者在里而难愈,除风散热者,泻青丸主之。养血安神者,定志丸。妇人则熟干地黄丸主之。
治眼暴赤暴肿,散热饮子。
防风,羌活,黄芩,黄连(各一两)。
右咀,水煎,食后温服,如大便秘涩,加大黄一两,如痛甚者,加当归地黄各一两,如烦燥不得眠睡,加栀子一两。
地黄汤。
治眼久病昏涩,因发而久不愈者。
防风,羌活,黄芩,黄连,地黄,当归,人参,茯苓(各等分)。
右为麄末,水煎。
四物龙胆汤,治目暴发(方在元戎四物汤条下附)。
点眼药则有蟾光膏(方在后册杂方内附)。
洗眼药则有夜光膏(方在宝鉴内附)。药(在后杂方内附)。
消渴证。
消渴之疾,三焦受病也。有上消,有消中,有消肾。上消者,肺也。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小便清利,知其燥在上焦也,治宜流湿以润其燥。
消中者,胃也,渴而饮食多,小便赤黄,热能消谷,知其热在中焦也。宜下之。
消肾者,初发为膏淋,谓淋下如膏油之状,至病成而面色黧黑,形瘦而耳焦,小便浊而有脂液,治法宜养血以肃清,分其清浊而自愈也。
黄连膏。
黄连末一觔,生地黄,自然汁,白连花藕汁,牛乳汁,各一觔。
右将汁熬成膏,子剂黄连末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少呷,温水送下,日进十服,渴病立止。
八味丸,治消肾(方在发明内附)。
肿胀证。
五脏六腑皆有胀,经云:平治权衡,去菀陈剉,开鬼门,洁净府,平治权衡者,察脉之浮沉也。去菀陈剉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者,发汗也。洁净府者,利小便也。蛊胀之病,治以鸡屎醴,酒调服。水胀之病,当开鬼门,决洁净府也。
治水肿蝼蛄,去头尾,与葡萄心同研。露七日,曝干为末,淡酒调下,暑月用佳。
又方,枣一,锅内入水上有四指深,用大戟并根苗,盖之遍盆合之煮熟为度,去大戟,不用旋旋,吃无时,尽枣决愈,神效。
疮疡证。
疮疡者,火之属,须分内外以治其本,若其脉沉实,当先疏其内以绝其源也,其脉浮大,当先托里。恐邪气入内也,有内外之中者,邪气至盛,遏绝经络,故发痈肿,此因失托里,及失疏通,又失和荣卫也,治疮之大要,须明托里疏通,行荣卫之三法,内之外者,其脉沉实,发热烦燥,外无焮赤,痛深于内,其邪气深矣。故先疏通脏腑,以绝其源,外之内者,其脉浮数,焮肿在外,形证外显,恐邪气极而内行,故先托里也。内外之中者,外无焮恶之气,内亦脏腑宣通,知其在经,当和荣卫也。用此三法之后,虽未差,必无变证,亦可使邪气峻减而易痊愈。
内疏黄连汤。
治呕啘心逆,发热而烦,脉沉而实,肿硬木闷而皮肉不变,色根系深,大病远在内,脏腑秘涩当急疏利之。
黄连,山栀子,芍药,当归,槟榔,木香,薄荷,连翘,黄芩,桔梗,甘草(各一两)。
右为末,水煎先吃一二服,次后加大黄一钱,再服加二钱,以利为度,如有热证,止服黄连汤,大便秘涩则加大黄,如觉无热证,及后药复煎散,时时服之,如无热证及大便不秘涩,止服,复煎散,稍有热证却服黄连汤,秘则加大黄,如此内外皆通,荣卫和调,则经络自不遏绝矣。
内托复煎散。
治肿焮于外,根盘不深,形证在表,其脉多浮,痛在皮肉,邪气盛而必侵于内,须急内托以救其里也。
地骨皮,黄耆,防风,芍药,黄芩,白朮,茯苓,人参,甘草,当归,防己(各一两),柳桂(淡味加半两)。
右咀,先煎苍朮一觔,用水五升煎至三升,去苍朮滓,入前药十二味,再煎至三四盏,绞取清汁作三四服,终日服之,又煎苍朮滓为汤,去滓再依前煎十二味药滓服之,此除湿散郁热,使胃气和平,如或未已,再作半料服之,若大便秘及烦热,少服黄连汤,如微利烦热已退却,服复煎散半料,如此使荣卫俱行,邪气不能自侵也。
当归黄耆汤。
治疮疡,脏腑已行,如痛不可忍者。
当归,黄耆,地黄,川芎,地骨皮,芍药(各等分)。
右咀,水煎。如发热加黄芩,如烦躁不能睡卧者加栀子,如呕则是湿气侵胃倍加白朮。
内消升麻汤。
治血气壮实,若患痈疽,大小便不通。
升麻,大黄(各二两),黄芩(一两半),枳实(麸炒),当归,芍药(各一两半),炙甘草(一两)。
右咀,水煎食前服。
复元通气散。
治诸气涩耳聋,腹痈便痈,疮疽无头,止痛消肿。
青皮,陈皮(各四两),甘草(三两生熟各半),川山甲(炮),栝蒌根(各二两),加金银花,连翘(各一两)。
右为细末,热酒调下。
五香汤。
治毒气入腹托里,若有异证于内加减。
丁香,木香,沉香,乳香,麝香(三钱)。
右为细末,水煎空心服,呕者去麝加藿香一两,渴者加人参一两。
赤芍药散。
治一切疔疮痈疽,初觉增寒疼痛。
金银花,赤芍药(各半两),大黄(七钱半),瓜蒌(大者一枚),当归,甘草,枳实(各三钱)。
右为麄末,水酒各半煎。
桃红散。
敛疮生肌,定血辟风邪。
滑石(四两),乳香,轻粉(各二钱),小荳粉(一钱),寒水石(三两烧),一方改小荳粉为定粉一两。
右为极细末,干贴。
冰霜散。
治火烧皮烂大痛。
寒水石(生),牡蛎(烧),朴硝,青黛(各一两),轻粉(一钱)。
右为细末,新水或油调涂立止。
乳香散。
治杖疮神效。
乳香,没药(各三钱),自然铜(半两,火烧醋醮十遍),茴香(四钱),当归(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半两,温酒调下。
五黄散。
治杖疮定痛。
黄丹,黄连,黄芩,黄柏,大黄,乳香(各等分)。
右为细末,新水调成膏,用绯绢帛上摊贴。
花蘂石散。
治一切金疮猫狗咬伤,妇人败血,恶血奔心,血运胎死,胎衣不下至死者,以童便调下一钱,取下恶物,神效。
硫黄(明净者四两),花蘂石(一觔)。
右二味拌匀,用纸筋和胶泥固济,瓦罐子一个,入药内蜜泥封口,焙干安在四方砖上,抟上书八卦五行字,用炭一秤,围烧自巳午时,从下生火,直至经宿,火尽又经宿,罐冷取研极细,磁盒内盛用。
截疳散。
治年深疳瘘疮。
黄连(半两),白敛,白芨,黄丹(各一两),轻粉(一钱),龙脑,麝香(各五分另研),蜜陀僧(一两)。
右为细末和匀干糁,或纴上以膏贴之。
生肌散。
寒水石(剉),滑石(各一两),乌鱼骨,龙骨,定粉,蜜佗僧,白矾灰,干胭脂(各半两)。
右为极细末,干糁用之。
平肌散。
治诸疮久不敛。
蜜佗僧,花蕊石(二物同煅赤),白龙骨(各一两),乳香(另研),轻粉(各一钱),黄丹,黄连(各一钱半)。
右为极细末,和匀干掺。
碧霞挺子。
治恶疮透了,不觉疼痛者。
铜绿(一两),碙砂(二钱),蟾酥(一钱)。
右为细末,烧饭和作麦檏挻子,每用刺不觉痛者,须刺血出,方纴药在内,以膏贴之。
用药加减。
如发背疔肿脓溃前后,虚而头痛,于托里药内加五味子,恍惚不宁,加人参茯神,虚而发热者,加地黄栝蒌根,潮热者,加柴胡地骨皮,渴不止者,加知母赤小荳,虚烦者,加枸杞天门冬,自利者,加厚朴,脓多者,加当归川芎,痛甚者,加芍药乳香,肌肉迟生者,加白敛官桂,有风邪者,加独活防风,心惊悸者,加丹砂,口自瞤动者,加羌活细辛,呕逆者,加丁香藿香叶,痰多者,加半夏陈皮。
回疮金银花散。
治疮疡痛甚,则色变紫黑者。
金银花(连枝叶剉二两),黄耆(四两),甘草(一两)。
右咀,用酒一升,同入壶瓶内闭口,重汤内煮三两时辰,取出去滓顿服之。
雄黄散。
治疮有恶肉不能去者。
雄黄(一钱研),巴豆(不去皮研一个去皮五分)。
右二味,再同研如泥,入乳香没药各少许,再研匀细,少上,恶肉自去矣。
瘰疬证。
夫瘰疬者,结核是也,或在耳后,或在耳前,或在耳下,连及颐颔,或在颈下连缺盆,皆谓之瘰疬,或在胸及胸之侧,或在两胁,皆谓之马刀,手足少阳主之。
治结核前后耳有之,或耳下颔下有之,皆瘰疬也。桑椹二斗,极熟黑色者,以布裂取自然汁,不犯铜铁,以文武火慢熬,作薄膏子,每日白沸汤点一匙,食后,日三服。
连翘汤。
治马刀。
连翘,瞿麦花(各一斤),大黄(三两),甘草(二两)。
右咀,水煎服,后十余日,可于临泣穴灸二七壮,服五六十日方效,在他经者。
又一方服大黄木通五两,知母(一作贝母)五两,雄黄七分,槟榔半两,减甘草不用,同前药为细末,熟水调下三五钱服之。
瞿麦饮子。
连翘(一斤),瞿麦穗(半斤)。
右为麄末,水煎,临卧服此药,经效多不能速验,宜待岁月之久除也。
欬嗽证。
欬,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欬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欬,动于脾湿,因欬而为嗽也,治欬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是以南星半夏胜其痰而能食者,大承气汤微下之,痰而不能食者,厚朴汤治之,夏月嗽而发热者,谓之热痰嗽,小柴胡汤四两,加石膏一两,知母半两用之,冬月嗽而寒热者,谓之寒嗽,小青龙加杏仁服之,蜜煎生姜汤,蜜煎橘皮汤,烧生姜胡桃,皆治无痰而嗽者,此乃大例,更当随时随证加减之。
利膈丸(方在宝鉴内附)。
款气丸。
治久嗽痰喘,肺气浮肿。
郁李仁,青皮(去白),陈皮(去白),槟榔,木香,杏仁(去皮尖),马兜苓(炒),人参,广茂,当归,泽泻,茯苓,苦葶苈(炒各二钱),防己(半两),牵牛(取头末一两半)。
右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桐子大,生姜汤下。
治欬嗽诸方,在家珍内并宝鉴内者,更宜选而用之。
虚损证。
虚损之疾,寒热因虚而感也,感寒则损阳,阳虚则阴盛,故损则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过于胃则不可治也。感热则损阴,阴虚则阳盛,故损则自下而上,治之宜以苦酸咸,过于脾则不可治也,自上而损者,一损损于肺,故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心,故血脉虚弱,不能荣于脏腑,妇人则月水不通,三损损于胃,故饮食不为肌肤也,自下而损者,一损损于肾,故骨痿不能起于床,二损损于肝,故筋缓不能自收持,三损损于脾,故饮食不能消克也,故心肺损则色弊,肝肾损则形痿,脾胃损则谷不化也。
治肺损皮聚而毛落,宜益气四君子汤(方在前难内知内附)。
治心肺虚损,皮聚而失落,血脉虚损,妇人月水愆期,宜益气和血,八物汤(方在前元戎内附)。
治心肺损及胃,损饮食不为肌肤,宜益气和血,调饮食,十全散(方在前元戎内附)。
治肾肝损,骨痿不能起于床,宜益精。筋缓不能自收持,宜缓中。
牛膝丸。
牛膝(酒浸),萆藓,杜仲(剉炒),苁蓉(酒浸),菟丝子,防风,葫芦巴(炒),肉桂(减半),破故纸,沙苑白蒺藜。
右等分为细末,酒煮猪腰子为丸,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温酒下,如腰痛不起者,服之甚效。
治阳盛阴虚,肝肾不足,房室虚损,形瘦无力,面多青黄而无常色,宜荣血养肾。
地黄丸。
苍朮(一斤泔浸),熟地黄(一斤),干姜(春七钱夏半两秋七钱冬一两)。
右为细末,蒸枣肉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诸饮下,若加五味子为肾气丸,述类形象,神品药也,如阳盛阴虚,心肺不足,及男子妇人面无血色,食少嗜卧,肢体困倦,宜八味丸(方在元戎内附),如形体瘦弱,无力多困,未知阴阳先损,夏月宜地黄丸,春秋宜肾气丸,冬月宜八味丸。
治病久虚弱,厌厌不能食,和中丸(前在前脾胃论中)。
吐证。
吐证有三,气积寒也,皆从三焦论之,上焦在胃口,上通于天气,主内而不出,中焦在中脘,上通天气,下通地气,主腐熟水谷,下焦在脐下,通于地气,主出而不纳,是故上焦吐者,皆从于气,气者天之阳也,其脉浮而洪,其证食已暴吐,渴欲饮水,大便结燥,气上冲而胸发痛,其治当降气和中,中焦吐者,皆从于积,有阴有阳,食与气相假为积而痛,其脉浮而弦,其证或先痛而后吐,或先吐而后痛,治法当以小毒药去其积,槟榔木香和其气,下焦吐者,从于寒,地道也,其脉沉而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当以毒药通其秘塞,温其寒气,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也。
治上焦气热上冲,食已暴吐,脉浮而洪,宜先和中。
桔梗汤。
桔梗,白朮(各一两半),半夏(二两),陈皮(去白),白茯苓,枳实(麸炒),厚朴(姜制炒香各一两)。
右咀,水煎取清,调木香散二钱,隔夜空腹服之,后气渐下吐渐止,然后去木香散,加芍药二两,黄耆一两半,每一料中扣算加之,如大便燥结,食不尽下,以大承气汤去硝微下之,少利再服前药补之,如大便复结,依前再微下之。
木香散。
木香,槟榔(各等分)。
右为细末,前药调服。
厚朴丸。
主翻胃,吐逆饮食,噎塞,气上冲心,腹中诸疾,其药味即与万病紫苑丸同(方在元戎方内附)。其加减于后,春夏再加黄连(二两),秋冬再加厚朴(二两),如治风,于春秋所加黄连厚朴外,更加菖蒲茯苓各一两半,如治风痫不愈者,依春秋加减外,更加人参菖蒲茯苓各一两半,如失精者,加菖蒲白茯苓为辅,如肝之积,加柴胡蜀椒为辅,如心之积,加黄连人参为辅,如脾之积,加吴茱萸干姜为辅,如肾之积,加菖蒲茯苓为辅,秋冬久泻不止,加黄连茯苓。
心痛证。
诸心痛者,皆少阴厥阴气上冲也,有热厥心痛者,身热足寒,痛甚则烦燥而吐,额自汗出,知其热也,其脉浮大而洪,当灸太溪及昆仑,谓表里俱泻之,是谓热病汗不出,引热下行,表汗通身而出者愈也,灸毕服金铃子散则愈,痛止服枳朮丸,去其余邪也,有大实心中痛者,因气而食,卒然发痛,大便或秘,久而注闷,心胸高起,按之愈痛,不能饮食,急以煮黄丸利之,利后以藁本汤去其邪也,有寒厥心痛者,手足逆而通身冷汗出,便溺清利,或大便利而不渴,气微力弱,急以朮附汤温之,寒厥暴痛,非久病也,朝发暮死,急当救之,是知久病无寒,暴病非热也。
金铃子散。
治热厥心痛,或发或止,久不愈者,金铃子,玄胡索(各一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三钱,酒调下,温汤亦得。
治大实心痛二药。
厚朴丸,同紫苑丸(在元戎方内),煮黄丸(方在阴证略例内)。
治大实心痛,大便已利,宜藁本汤止其痛也。
藁本(半两),苍朮(一两)。
右为麄末,水煎服清。
治寒厥暴痛,脉微气弱,宜朮附汤温之(方在云岐脉论内附)。
疝气。
男子七疝,妇人瘕聚带下,皆任脉所主阴经也,肾肝受病,治法同归于一。
酒煮当归丸。
当归(剉),附子(炮),苦楝子(剉),茴香(各一两)。
右剉,以酒三升同煮,酒尽为度,焙干作细末入。
丁香,木香(各二钱),全蝎(二十二个),玄胡索(二两)。
右同为细末,与前药一处,拌匀酒糊为丸,每服三五十丸至百丸,空心温酒下,凡疝气带下皆属于风,全蝎,治风之圣药,茴香苦楝皆入小肠,故以附子佐之,丁香木香则导为用也。
治奔豚及小腹痛不可忍者,苦楝丸。
苦楝,茴香,黑附子。
右用酒二升,煮酒尽为度,暴干或阴干,捣为极细末,每一两药末入
全蝎(十八个),玄胡索(半两),丁香(十五个)。
右共为细末,酒糊为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酒下,如痛甚,煎当归入酒下,大效。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