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精华 - (TXT全文下载)

之中。口鼻吸受。从上内侵。头胀脘闷。肉刺骨痛。盖肺位最高。其气主周身贯串。既被湿阻。气不运通。湿甚生热。汗出热缓。

  少间再热。凡风寒得汗解。湿邪不从汗解耳。仲景云。湿家不可发汗。汗之则痉。

  谓湿本阴晦之邪。其伤必先及阳。故汗下清降消导。与湿邪不相干涉也。湿也。

  热也。皆气也。能蒙蔽周身之气。原无有形质可攻。由上不为清理。漫延中下二焦。非比伤寒六经。自表传里相同。河间畅发此义。专以三焦宣通为法。明张司农亦以苦辛寒主治。总以气分流利为主。气通则湿解矣。今两旬不愈。入暮昏厥。厥者逆乱之称。以邪深入至阴之中。热蒸上冒。致神明为邪所蒙蔽矣。初湿邪下注。而大便为溏。今则气窒结闭。而大便不通。古称热深厥深。又云。厥少热多则病退。厥多热少则病进。凡厥多隶厥阴也。

  绿豆 野赤豆 马料豆 地浆 珍珠 冰片又 暑湿客气由上受以行中道。未按经法。致三焦痞塞。逆乱为厥。厥属邪深在阴。故取地浆重阴清热。珠潜水底咸寒。少佐冰片辛热。能开热痹。直走至阴。

  以冀厥止。究竟暑湿热气乃无质之邪。弥漫胸臆。如烟雾缭绕。诸宗气营气无以展舒。焉有知味知饥。彼攻消峻克。能涤有形之邪滞。非湿结气分之治也。昔轩岐云。病从上者治其上。且上焦如雾。藉轻扬可以去实。半月不更衣。断勿攻下。皆气窒使然。

  川贝 米仁 兜铃 白蔻 连翘 射干 通草中年冲气。痰升喘急。随发随止。从肝肾本病治。固是地黄饮子。用意在浊药轻投。勿以味浓凝滞痰气。但以质能引导至下。变饮为丸。纯是浊药柔温。若归脾汤。甘温守中。养脾之营。更与痰饮冲逆相背。自七月间反复。必有暑湿客气。从呼吸而受。据述肌肤间发丹疹。浮肿甚速。腠膜映红。若但内症。未必有此。

  思夏秋口鼻受气。上焦先伤。与肝肾本病两途。上焦失解。理必漫延中下。而三焦皆为病薮矣。此胀在乎脉络。不在腑肠。水谷无碍者缘此。况久病大虚。温补不受。必当推其至理。伏邪引动宿病。仲景论必先理其邪。且口渴便实。岂温热相宜。自言怀抱郁结。相火内寄肝胆。如茎肿囊纵。湿壅水渍。勉以三焦气分宣通方。仿古二虚一实。偏治其实。开其一面也。

  飞滑石 杏仁 茯苓皮 浓朴 猪苓 通草 白蔻仁望色。萎瘁晦黯。闻声。呼吸不利。语音若在瓮中。诊脉右缓左急。问初病忽热忽温。头中如裹。腰痛欲拊扪。神识呆钝。昏昏欲寐。肢节螈痉。咳痰映红。溺溲短缩。便溏带血。不饥不渴。环口微肿。唇干不红。舌白糜腐。此水谷酒腥湿热相并郁蒸。阻挠清气之游行。致周身气机。皆令痹塞。夫热邪湿邪皆气也。由募原分布三焦营卫。循环升降。清浊失司。邪属无形。先着气分。时师横议表邪宜汗。

  里滞宜消。见热投凉。殊不知热由湿郁。气行热走。仲景于痉 从湿化忌汗忌下。明示后人勿伤阴阳耳。但无形之邪。久延必致有形。由气入血。一定理也。据色脉症参之。未见或可采用。

  羚羊角 茵 银花 连翘 通草 大腹皮 茯苓皮 猪苓 泽泻 至宝丹

  黄胆

  心下痛。年余屡发。痛缓能食。渐渐目黄溺赤。此络脉中凝瘀蕴热。与水谷之气。交蒸所致。若攻之过急。必变胀满。此温燥须忌。议用河间金铃子散。合无择谷芽枳实小柴胡汤法。

  金铃子 延胡 枳实 柴胡 半夏 黄芩 黑山栀 谷芽述初病似疟。乃夏暑先伏。秋凉继受。因不慎食物。胃脘气滞。生热内蒸。变现黄胆。乃五疸中之谷疸也。溺黄便秘。当宣腑湿热。但不宜下。恐犯太阴变胀。

  绵茵 茯苓皮 白蔻仁 枳实皮 杏仁 桔梗 花粉面目悉黄。微见黑滞。烦渴腹满。左脉弦数。右脉空大。此内伤发黄。为厥阴肝木太阴脾土二脏交伤之候也。夫肝为风脏。其性喜伸而恶屈。郁则木不得伸而屈矣。郁极则其气盛而风乃发。风发必挟其势以贼脾。脾为湿土之司。土受克而气不行。则湿胜矣。风性虽善行。遇湿以留之。反壅滞经络而不解。由是湿停阳瘀而烦渴有加。其发黄也必矣。虽曰风湿所致。实由木亢而不宁。土困而不舒。非外来风湿之比。况黑色见于面。则知并伤其肾。以脾病不行。胃中谷气入肾。反将脾中浊气下流。故于黄中见黑滞耳。即其腹满。亦是中气不行。虚热内壅。非结热当下之比。若误下之。则藏气空虚。风从内生矣。若误汗之。则阳气外解。湿愈不能行矣。为商治法。平肝之亢。扶土之虚。兼解郁热以清气道。除湿蒸而和中气。

  人参 白术 白芍 黄连 山栀 归身 丹皮 茵 秦艽 柴胡 甘草 半夏

  疟疾

  疟疾停药。日有向愈之机。胃困则痞闭。不欲食。今虽未加餐。已知甘美。皆醒之渐也。童真无下虚之理。溲溺欲出。尿管必痛。良由胃津肺汁。因苦辛燥热烈气味。劫夺枯槁。肠中无以营运。庸医睹此。必以分利。所谓泉源既竭。当滋其化源。九窍不和。都属胃病。

  麦门冬 甜水梨皮 甜杏仁 蔗浆脉数。目 黄。舌心干白黄胎。口中粘腻。脘中痞闷。不思纳谷。由于途次暑风客邪内侵。募原营卫不和。致发疟疾。夫暑必兼湿。湿也。热也。皆气也。气与邪博。则清浊交混。升降自阻。古称湿遏必热自生矣。圣帝论病。本乎四气。其论药方推气味。理必苦降辛通。斯热气痞结可开。消导攻滞。香燥泄气。置暑热致病之因于不治。不识何解。

  川连 黄芩 花粉 桔梗 白蔻仁 郁金 橘红 六一散寒来喜饮热汤。发热后反不渴。间疟已四十日。今虽止。不饥不思食。五味入口皆变。初病舌白干呕。湿邪中于太阴。脾络湿郁气滞。喜热饮。暂通其郁。邪蒸。湿中生热。六腑热灼。津不营运。至大便硬秘。此为气湿痹结。当薄味缓调。今气厘清肃。与脾约似同。但仲景气血兼治。此病却专伤气分。

  炒黄半夏 生益智仁 绵茵 广皮 浓朴 茯苓湿热与水谷交蒸。全在气分。尝称三焦。分消清解。既成间日疟疾。邪正互争。原无大害。初误于混指伤寒六经。再谬于参术守补。致邪弥漫。神昏喘急。妄谵痉搐。皆邪无出路。内闭则外脱。求其协热下利。已不可得。诊脉细涩。按腹膨满。夫脾满属气。燥实在血。今洞利后。而加腹满。诸气皆结。岂须闭塞而然。溃败决裂至此。难望挽救。

  细叶菖蒲根汁 草果仁 茯苓皮 紫浓朴 绵茵 辰砂益元散 连翘心 金银花牛黄丸脉小涩。病起疟后。食物不和。仍诵读烦劳。遂至左胁连及少腹。常有厥气。

  或攻胃脘。或聚腹中。凝着 胀。古语云。胀不离乎肝胆。亦犹咳不离乎肺也。盖肝得邪助。木势张扬。中土必然受侮。本气自怯。运纳之权自灭。清阳既少展舒。

  浊阴日踞。渐为痞满。上年温养。辛甘久进。未见病去。其治体之法。谅不能却。自述静处病加。烦动小安。其为气血久阻为郁。议用通络法。以病根由疟久。邪留络中耳。

  紫降香 桃仁 小香附 淡姜渣 神曲 鸡肫皮 南山楂 韭根汁泛丸前议劳伤阳气。当知内损邪陷之理。凡女人天癸既绝之后。其阴经空乏。

  岂但营卫造偏之寒热而已。故温脾胃。及露姜治中宫营虚。但畏寒不知热。为牝疟。盖牝为阴。身体重着。亦是阴象。此辛甘理阳。鹿茸自督脉以煦提。非比姜附但走气分之刚暴。驱邪益虚。却在营分。难经曰阳维脉。为病发寒热也。

  鹿茸 鹿角霜 人参 当归 浔桂 茯苓 炙草暑伤气分。上焦先受。河间法至精至妙。后医未读其书。焉能治病臻效。邪深则疟来日迟。气结必胸中混闷如痞。无形之热。渐蒸有形之痰。此消导发散。

  都是劫津。无能去邪矣。

  石膏 杏仁 半夏 浓朴 知母 竹叶脉沉舌白呃忒。时时烦躁。向系阳虚痰饮。疟发三次即止。此邪窒不能宣越。并非邪去病解。今已变病阴冱。痰浊阻塞于中。致上下气机。不相维续。症势险笃。舍通阳一法。无方可拟。必得中阳流运。疟症复作。庶有愈机。

  淡附子 生草果仁 生白芍 茯苓 生浓朴 姜汁伏暑冒凉。发疟。以羌防苏葱辛温大汗。汗多卫阳大伤。胃津亦被劫干。致渴饮。心烦。无寐。诊脉左弱右促目微黄。嗜酒必中虚谷少。易于聚湿蕴热。勿谓阳伤骤补。仿内经辛散太过。当食甘以缓之。

  大麦仁 炙草 炒麦冬 生白芍 茯神 南枣疟邪田四末以扰中。皆阳明厥阴界域。阳明衰。则厥阴来乘。津液少。斯内风必动。昔贤以疟属气虚。本是湿痰败血。今戌亥频热。行走淋汗。显然液虚阳动风生。脂液不得灌溉肢末。非湿痰气分之恙。

  冬桑叶 熟首乌 黑芝麻 柏子仁 茯神 当归 杞子 菊花炭 蜜丸疟已复疟。溺浊淋痛。稚年脾疟。食物不慎。色黄。腹膨。有滞。脾胃愈衰。东垣云。中气不足。溲便为变。初秋交冬。迭加反复。久则五疳痨瘵。当慎于食物。令脾胃气灵可效。宗脾胃论升降疏补法。

  人参 茯苓 炙草 广皮 使君子 神曲 楂肉 麦芽 泽泻闽产阳气偏泄。今年久热伤元。初疟发散。不能去病。便是再劫胃阳。致邪入厥阴。昏冒大汗。思肝肾同属下焦。厥阳挟内风冒厥。吐涎沫胶痰。阳明胃中。

  以寒热戕扰。空虚若谷。风自内生。阅医药不分经辨症。但以称虚道实。宜乎鲜有厥效。但用仲景安胃泄肝一法。

  人参 川椒 乌梅 附子 干姜 桂枝 川连 生牡蛎 生白芍舌白不大渴。寒战后热。神躁欲昏。而心胸饱闷更甚。疟系客邪。先由四肢以扰中宫。痰涎呕逆。显是肺胃体虚。邪聚闭塞不通。故神昏烦躁。郁蒸汗泄。得以暂解。营卫之邪未清。寒热漫延无已。此和补未必中窍。按经设法为宜。

  白蔻仁 大杏仁 焦半夏 姜汁 黄芩 淡竹叶脉微弱而细。鼻准独明。昼日形冷汗泄。不饥少纳。脘腹常痞。泄气自舒。此阳气失护卫。而寒栗汗出。阳失鼓运。而脾胃气钝。前进养营。亦主中宫。想因血药柔 。阳不骤苏。初进甚投。接用则力疲矣。询其不喜饮汤。舌颇明润。非邪结客热之比。议用理中汤法。专以脾胃阳气是理。不独治病。兼可转运日前之药昔贤以疟称为脾寒。重培生阳。使中州默运。实治法之要旨。

  人参 生芍 白术 附子 茯苓 干姜疟有十二经。然不离少阳厥阴。此论客邪之伤。若挟怫郁嗔怒。致厥阳肝气横逆。其势必锐。经言肝脉贯膈入胃。上循喉咙。而疟邪亦由四末扰中。故不饥不食。胃受困也。夫治病先分气血。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络乃聚血之所。

  久病必瘀闭。香燥破血。凝滞滋血。皆是症之禁忌也。切宜凛之。

  青蒿 生鳖甲 炒桃仁 当归尾 郁金 橘红 茯苓疟后耳窍流脓。是窍闭失聪。留邪与气血。混为扭结。七八年之久。清散不能速效。当忌荤酒浊味。卧时服茶调散一钱。患耳中。以甘遂削尖。插入耳内。衔甘草半寸许。两年前晨泄。食入呕吐。此非有年体质之脾肾虚泻。可以二神四神治也。盖幼冲阳虚。百中仅一耳。今泻泄仍然。寒热咳嗽失血。月事不来。脉得弦数。形色消夺。全是冲年阴不生长。劳怯大着。无见病治病之理。保其胃口。以冀经通。务以情怀开爽为要。勿恃医药却病。

  熟地炭 炒当归 炙甘草 炒白芍 淡黄芩 乌梅肉 黑楂肉

  痢

  痢将两月。目微黄。舌白口干唇燥赤。腹满。按之软。竟日小便不通。病者自述肛门窒塞。努挣不已。仅得迸出粘积点滴。若有稀粪。自必倾肠而多。思夏秋间暑湿内着为痢。轩岐称曰滞下。谓滞着气血。不独食滞一因。凡六腑属阳。以通为用。五脏为阴。藏蓄为体。先泻后痢。脾传肾则逆。即土克水意。然必究其何以传克之由。盖伏邪垢滞。从中不清。因而下注矣。迁延日久。正气因虚。仲景论列三阴。至太阴篇中。始挈出腹满字样。脾为柔脏。惟刚药可以宣扬驱浊。但今二肠窒痹。气不流行。理中等法。决难通腑。考内经二虚一实者治其实。开其一面也。然必温其阳。佐以导气逐滞。欲图扭转机关。舍此更无他法。

  制附子 生浓朴 木香 制大黄 炒黑大茴舌白渴不欲饮。心腹热。每痢必痛。肛坠。痢又不爽。微呕有痰。口味有变。头中空痛。两颊皆赤。此谷气蒸湿。热郁于肠胃。清浊交混。忽加烦躁。难鸣苦况。法当苦寒泄热。辛香流气。渗泄利湿。盖积滞有形。湿与热本无形质耳。

  川连 黄芩 郁金 浓朴 猪苓 槐米 秦皮夏秋痢疾。固是湿热伤气。脾胃气滞。后重里急不爽。古方香连丸。取其清里热。必佐理气。谓气行斯湿热积聚。无容留矣。知母生地。滋阴除热。治阴分阳亢之火。与痢门湿热大异。盖滋则呆滞。气钝窒塞。宜乎欲便不出。究竟湿热留邪仍在。附桂热燥。又致肛坠。痛如刀割。理中益气。东垣成法。仅仅升举下焦清阳。未能直透肠中。再用大黄重药。兼知母生地等味。更令伤及下焦。书义谓诸痢久都属肾伤。小腹坠忌冷。显然是下症。议用升阳。亦须下治。

  人参 茯苓 泽泻 炙草 防风根 羌活 细辛 生姜 大枣暑必挟湿。伤在气分。古称滞下。此滞字非停滞饮食。言暑湿内侵。腑中流行阻遏而为滞矣。消导升举温补。暑邪无有出路。胸痞不饥不食。粘腻未已。而肛门沉坠里结。三焦皆受邪蒸。上下浑如两截。延为休息痢疾。缠绵展转。岂旦晚骤愈之病。

  淡干姜 生姜 小川连 人参 枳实泻痢两月。肢高浮肿。高年自属虚象。但胸脘痞闷。纳谷恶心。每利必先腹痛。是夏秋暑热郁滞于中。虚体挟邪。焉有补涩可去邪扶正之理。恐交节令变症。明是棘手重症矣。

  人参 茯苓 川连 淡干姜 生白芍 枳实脉右数左细数。面垢舌燥。白苔点点。肌肤甲错。左胁动气。伏暑当秋凉而发。初病如疟。当从苦辛寒法。里邪炽烈。变为下痢。胃津液劫。阴液大耗。昔贤于热病受涸。急以救阴为务。苟胃关得苏。渐以冀安。否则犯喻氏所指客邪内陷。

  液枯致危之戒矣。

  人参 生地 乌梅 炙草 麦冬 木瓜泻痢起于长夏。医谓时令湿热。胃苓汤芩芍法。固非谬讹。因高年肾阳肝阴先亏。使客气内扰。阻遏中流。乏砥柱坐镇。致狂澜滔天耳。病经两旬不减。重阴无阳。验诸神识甚清。其外邪为少。而内损为多。八脉无权。下无收摄。漏卮不已。理必生阳泄。下焦冷。此皆阴阳二气绝微。治病则夯。治本则宜。非置之不理。

  实究天人而已。

  人参 鹿茸 炒黑当归 生杜仲 生沙苑 茯苓初起无寒热。即泻痢呕恶不食。乃噤口痢重病。夫暑邪之伤。由口鼻吸气而入。邪与水谷交混。蒸变湿热。酿为积滞脓血。肠胃气窒。欲解不能通爽。遂致里急后重。香连苦辛。理气导湿清热。初用颇是。皆缘劳碌之人。非膏粱温养之质。淡薄积劳。中气易伤。四十日来。积少痛缓。医称病解。而食不下咽。不知饥饱。

  诊得脉弦形衰。舌白。不渴饮水。日泻数行。全是胃倒气夺。中宫损极。下关不摄。

  谷不能咽。焉能承受汤药。药味气劣。胃衰必恶。久痢久泻。务在能食。古人非醒脾胃。即安肾摄纳。再询粉浆下咽。或呛或噎。议以上脘宜通其清阳。下焦当固其滑脱。仿古方中参苓白术散末。当以米饮日服二次。间以不腻滑之物。食些少勿多。以示胃之所喜为补。必须胃气渐苏。方可转危为安。

  人参 焦术 茯苓 炙草 炒扁豆 苡仁 桔梗 砂仁 炮姜炭 肉豆蔻邪陷疟后变痢。伤及厥阴。症见气上撞心。饥不能食。干呕腹痛。全是肝病。

  肝为至阴之脏。相火内寄。仲景治法。不用纯刚燥热之药。以肝为刚脏故也。今正交土HT 。土木为雠。五日内未为稳当。

  人参 炒当归 炒白芍 炒乌梅肉 茯苓 淡吴萸 生香附汁 真北秦皮当年痢久。用三神丸得效。是脾肾两困。兼由气分之滞。体质阳虚。遇冷病加。今病起长夏。小水不通。必系夏热阻其宣化。久则气血凝着。而为肠红。先与桂苓甘露饮。分消其湿。

  于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滑石 桂心

  泄泻

  平素操持积劳。五志之火易燃。上则鼻窍堵塞。下有肛痔漏红。冬春温邪是阳气发越。邪气乘虚内伏。夫所伏之邪。非比暴感发散可解。况兼劳倦内伤之体。病经九十日来。足跗日肿。大便日行五六次。其形粘滞。其色黄赤紫腻。小便不利。必随大便而稍通。此肾关枢机已废。二肠阳腑失司。所进水谷脾胃。不主营运。酿湿坠下。转为瘀腐之形。正当土旺。入夏脾胃主气。此湿气内淫。由乎脾肾日伤。不得明理之医。一误再误。必致变现腹满矣。夫左脉之缓涩。是久病阴阳之损。是合理也。而右脉弦大。岂是有余形质之滞。即仲景所云。弦为胃减。

  大则病进。亦由阳明脉络渐弛。肿自下而上之义。守中治中。有妨食滋满之弊。

  大旨中宜运通。下宜分利。必得小溲自利。腑气开阖。始有转机。若再绵延月余。

  夏至阴生。便难力挽矣。

  四苓加椒目 浓朴 益智 广皮白三疟劫截不效。必是阴脏受病。衄血热渴。食入不化。痛泻。二者相反。思病延已久。食物无忌。病中勉强进食。不能充长精神。即为滞浊阻痹。先以胀泻调理。不必以疟相混。

  草果 浓朴 陈皮 木香 茯苓皮 大腹皮 猪苓 泽泻经营劳心。纳食违时。饥饱劳伤。脾胃受病。脾失运化。夜属阴晦。至天明洞泻粘腻。食物不喜。脾弱恶食柔浊之味。五苓通膀胱。分泄湿气。已走前阴之窍。

  用之小效。东垣谓中气不足。溲便为变。阳不营运。湿多成五泄矣。

  人参 生白术 茯苓 炙草 炮姜 肉桂脉沉缓。肌肉丰盛。是水土禀质。阳气少于营运。水谷聚湿。布及经络。下焦每有重着病痛。食稍不运。便易泄泻。经水色淡。水湿交混。总以太阴脾脏。调理若不中窍。恐防胀病。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草 广皮 羌活 独活 防风 泽泻晨泄难忍。临晚稍可宁安。易饥善食。仍不易消磨。其故在乎脾胃阴阳不和也。读东坦脾胃论。谓脾宜升则健。胃而降则和。援引升降为法。

  人参 生于术 炮附子 炙草 炒归身 炒白芍 地榆炭 煨葛根 煨升麻 炮姜灰能食不化。腹痛泄泻。若风冷外乘。肌肉着冷。其病顷刻即至。上年用膏石安肾丸。初服相投。两旬不效。知是病在中焦。不必固下矣。自述行走数十里。未觉衰倦。痛处绕脐。议用治中法。足太阴。阳明主治。

  生于术 生茅术 生益智 淡干姜 胡芦巴 茯苓 木瓜 荜茇

  便闭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盖太阴之土。得阳始运。阳明之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东垣大升阳气。治在脾也今能食不运。医家悉指脾弱是病。但诊脉较诸冬春。盛大兼弦。据经论病。独大独小。

  斯为病脉。脾脏属阴。胃肺属阳。脉见弦大。非脏阴见病之象。久病少餐。犹勉强支撑。兼以大便窒塞。泄气不爽。坐谈片刻。嗳气频频。平素痔疮肠红。未尝安适。

  此脉症全是胃气不降。肠中不通。腑失传导变化之司。古人云。九窍不和。都属胃病六腑为病以通为补。经年调摄。不越参术桂附。而毫乏应效。不必再进汤药。议仿丹溪小温中丸。服至七日。俾三阴三阳一周。再议治之。

  小温中丸汤食下咽。嗳噫不已。不饥不食。大便干坚若弹丸。大凡受纳饮食。全在胃口。已经胃逆为病。加以嗔怒。其肝木之气。贯膈犯胃。斯病加剧。况平昔常似有形骨梗脉得左部弦实。气郁血结甚肖。进商辛润方法。

  桃仁 冬葵子 皂荚核 郁李仁 大黄 降香 郁金服咸苦入阴。大便仍闭涩。针剌一次。病无增减。可谓沉锢之疾。夫病着深远。平素饮酒浓味酿湿聚热。渍筋烁骨。既已经年不拔。区区汤液焉能通逐议以大苦寒坚阴燥湿方法。参入酒醴引导。亦同气相求之至理。

  黄柏 茅术 生大黄 干地龙 金毛狗脊 川连 萆 晚蚕砂 穿山甲 汉防已仙灵脾 海金沙 川独活 北细辛 油松节 白茄根 黄酒烧酒各半浸七日阳明脉大。环跳尻骨筋掣而痛。痛甚足筋皆缩。大便燥艰常秘。此老年血枯。内燥风生。由春升上僭。下失滋养。昔喻氏上燥治肺。下燥治肝。盖肝风木横。

  胃土必衰。阳明诸脉。不主束筋骨。流利机关也。用微咸微苦。以入阴方法。

  鲜生地 阿胶 天冬 人中白 川斛 寒水石肝血肾液久伤。阳不潜伏。频年不愈。伤延脾腑。由阴干及乎阳。越人且畏。

  凡肝体刚。肾恶燥。问大便五六日更衣。小溲时间淋浊。尤非呆滞补涩所宜。

  炒杞子 沙苑 天冬 桂拌酒白芍 茯苓 猪脊筋少腹微胀。小便通利方安。大便三四日一通。而燥坚殊甚。下焦诸病。须推肝肾。腑络必究幽门二肠。阅所服药。是香砂六君以治脾。不知肾恶燥耳。

  当归 苁蓉 郁李仁 冬葵子 牛膝 小茴 茯苓 车前 蜜丸

  五窍

  先起咳嗽。继而耳 胀痛。延绵百日不愈。此体质阴虚。触入风温。未经清理外因。伤及阴分。少阳相火陡起。故入暮厥痛愈剧。当先清降。再议育阴。

  苦丁茶 鲜菊叶 金银花 生绿豆皮 川贝母 鲜荷叶梗 益元散因大声喊叫。至右耳失聪。想外触惊气。内应肝胆。胆脉络耳。震动其火风之威。亦能郁而阻窍。治在少阳。忌食腥浊青蒿叶 青菊叶 薄荷梗 连翘 鲜荷叶汁 苦丁茶肾开窍于耳。心亦寄窍于耳。心肾两亏。肝阳亢逆。故阴精走泄。阳不内根据。

  是以耳鸣时闭。但病在心肾。其原实由于郁。郁则胆阳独亢。令肝火上炎。清晨服丸药以补心肾。午服汤药以清少阳。以胆经亦络于耳也。

  水煮熟地 麦冬 龟板 牡蛎 白芍 北味 建莲 磁石 茯神 沉香 辰砂 丸服夏枯草 丹皮 生地 山栀 女贞子 赤苓 生甘草 煎服肾窍开耳。胆络脉亦附于耳。凡本虚失聪。治在肾。邪干窍闭。治在胆。乃定例也。今年已六旬。脉形细数。皆是肾阴久亏。肝阳内风上旋蒙窍。五行有声。多动真气火风。然非苦寒直降可效。填阴重镇。滋水制木。佐以咸味入阴酸以和阳。药理当如是议。

  熟地 龟板 锁阳 牛膝 远志 茯神 磁石 秋石 吴萸 五味高年。目暗已久。血络空虚。气热乘其空隙。攻触脉络。液尽而痛。当夜而甚。

  乃热气由阴而上。想外科用酒调末药。必系温散攻坚。因此而痛。虚症可知。

  羚羊角 连翘心 夏枯草 青菊叶 全当归 川桂枝 丹皮头面诸窍。皆清阳游行之所。邪处于中。则为堵塞。阳气不司流行。必畏寒形颓。内痹必郁而成热。有鼻柱鼽衄矣。论理当用通圣散。远处江外。仓猝就诊。

  不可轻投。用轻可去实。

  苦丁茶 干荷叶边 蔓荆子 连翘心 飞滑石 白芷素有痰火气逆。春令地中阳升。木火化风。上引巅顶。脑热由清窍以泄越。

  耳鸣鼻渊。甚于左者。春应肝胆。气火自左而升也。宜清热散郁。辛凉达于头而主治。

  羚羊角 黑山栀 苦丁茶 青菊叶 飞滑石 夏枯草花性情躁急。阳动太过。气火上升。郁于隧窍。由春深加病。失其调达之性。经言。春气病在头也。考五行六气。迅速变化。莫若火风。脑热暗泄。而为鼻渊。隧道失和。结成瘿核。夫东垣升阳散火。丹溪总治诸郁。咸取苦辛为法。然药乃片时之效。得能久安。以怡悦心志为要旨耳。

  连翘心 土贝母 海藻 昆布 黑山栀 川芎 小生香附 郁金 羚羊角 夏枯草干荷叶边 青菊叶汁泛丸苦丁茶煎汤送形瘦尖长。禀乎木火。阴精不足。脑髓不固。鼻渊淋下。并不腥秽。暖天稍止。

  遇冷更甚。其为虚证。显然明白。医者愈以风寒中脑主治。发散渗泄。愈耗正气。

  岂但难愈。劳怯是忧。用天真丸。

  人参 黄 白术 山药 苁蓉 当归 天冬 羊肉咽喉痛痹。发时如有物阻隔。甚至痛连心下。每晚加剧。是阴液日枯。肝脏厥阳化火风上灼。法以柔剂。仿甘以缓其急耳。

  细生地 天冬 阿胶 生鸡子黄 元参心 糯稻根须阴涸于下。阳炽于上。为少阴喉痛。乃损怯之末传矣。用猪肤甘凉益坎。有情之属而效。今肉腠消烁殆尽。下焦易冷。髓空极矣。何暇以痰嗽为理。议滑涩之补。味咸入肾可也。

  牛骨髓 羊骨髓 猪骨髓 麋角胶 建莲肉 山药 芡实 捣丸

以上为书籍的全部内容,祝您阅读愉快。

分页阅读:上一页 1 2 3 4 5 6
声明:如果您在浏览本馆古籍时遇到问题,或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稿酬或其它问题,请通过电子邮件“lfglib@qq.com”或客服微信“lfgorg”联系我们,本馆将第一时间回复您、协助您解决问题。本馆所有内容为本站原创发布,任何个人或组织在未征得本馆同意前,禁止复制、盗用、采集、发布本馆内容到任何网站、社群及各类媒体平台。因古籍保存年代久远或受当时印刷技术限制而可能导致的虫蛀、水渍、墨迹脱落等问题,请您谅解。祝您学习和阅览愉快。 数研咨询 书云 研报之家 AI应用导航 研报之家
流芳阁 » 医案精华 - (TXT全文下载)